教育範文讀後感

《平等對話的力量》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03W人 

讀完一本書以後,這次閱讀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平等對話的力量》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平等對話的力量》讀後感

一直從事兒童(低幼)階段的一線工作,與兒童的對話每天都在進行,這種對話很多時候給自己帶來成就感,很多時候也感到自己的話語很蒼白,很多時候,感到與兒童的對話技巧自己掌握的很多,很多時候感到和兒童的對話有如“對牛彈琴”,日子就這樣恍恍惚惚的度過,感覺自己越來越迷茫,這種迷茫一方面來源於孩子,一方面來源於自身的知識的“過去式”另一方面源自於對於和孩子對話的技巧及對話的理論知識知之甚少,研究太少。記得本學年剛開學之際,我所在的區教育的領導在會上和我們說的一段話,“教大學的老師,若干年後他的知識水平就停留子了大學的水平,””教中學老師,若干年後,他的知識水平就停留在了中學的水平。”“教小學的老師,若干年後,他的知識水平就停留在小學的水平,”“那麼,教幼兒園的老師,若干年後,他的知識水平就停留在了幼兒園的水平。”“哈哈哈!”我記得當時會場是爆發了一陣笑聲的,我不知道這笑聲代表了什麼,但我對這句話還是有共鳴的,解讀到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就是作爲我們老師,你要不斷的提升自己,首先是知識的提升,知識的提升纔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有保障的載體。延伸到與兒童的對話活動,延伸到與兒童對話的理論知識層面,與兒童的對話,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論研究。

今天,拜讀了許卓雅老師的文章《平等對話的力量》,我茅塞頓開,這本書從理論到實際給我們解讀了與兒童對話的“從怎麼看到怎麼辦”簡而言之,我們的教育活動就是一種 “對話教育”。有專家曾對“對話教育”作了形象的比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就像拋球與接球的過程一樣。第一,拋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體;第二,拋球者與接球者之間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拋球接球雙方都認真對待對方;第四,拋球和接球是可以連續的。可見,沒有平等的關係,師幼之間就不可能達到真正和諧。教師沒有對話意識,與幼兒就難以和諧相處。讀了《平等對話的力量》這本書,我首先感悟的是,幼兒教師應如何讓幼兒享有平等對話的自由。

首先,許卓雅老師告訴我們,做一個忠實的聽衆。我認爲要實現對話教育,教師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話題那麼多,你有沒有真正聽一聽、悟一悟呢?這是個兒童觀的問題。中國的傳統教育要求孩子服從教師的安排,教師在繁複的日常帶班中,很少對孩子的言談做出適時的關注和迴應。不少情況是這樣的:當孩子提出一個“不相適宜”的話題時,老師往往輕描淡寫地忽略了,很少真正去探究這個孩子在想什麼,他要表達什麼。其實,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就是尊重他的個性發展。有一次,我們班舉行“有趣的昆蟲”主題活動,需要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昆蟲。那一天,紳耀小朋友帶來了蝴蝶。蝴蝶很美麗,引來了許多小朋友的觀賞。忽然,有幾個小朋友尖叫起來,我連忙走過去,只見紳耀正在全神貫注地拿一些粉筆末裝在蝴蝶瓶子裏。這可是他心愛的蝴蝶呀!他爲什麼要這樣做?紳耀一定有自己的原因。於是,我蹲下身子詢問他,他連忙解釋說:“孫老師,你不是說蝴蝶喜歡採花粉嗎?我想,它一定喜歡吃花粉了。不過,我現在沒有花粉,但是蝴蝶沒東西吃會死的,粉筆末也是粉,蝴蝶一定喜歡吃!”多有愛心的孩子呀!試想一下,如果我沒有傾聽他的解釋,而是把他的行爲當作是惡作劇而嚴厲責備他,這不就抹殺了一個孩子的愛心?因此,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的情感體驗,再適時地給予評價和引導,孩子在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嚐到受人肯定和自我表現的喜悅,這有利於幼兒的發展和良好師幼關係的建立。

其次,做一個友好的夥伴。在大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一種情況:幾個小朋友在討論或竊竊私語,當老師走過去要參與他們的活動時,他們往往是馬上停止討論或避開老師。爲什麼會這樣呢?帶着問題,我在《平等對話的力量》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師生之間,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體驗到幼兒園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幼兒避開老師,其根本原因是教師和幼兒之間還未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幼兒對老師還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和信賴感。因此,教師要適時敞開心扉與孩子進行對話,要努力以夥伴身份與孩子友好相處。這樣,孩子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師幼之間的交往中。例如我和小朋友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請小朋友幫助老師。我常對小朋友說:“老師也是人,也有做錯的時候。我想小朋友幫助老師,幫老師找出做錯的地方,好讓老師改過,做一個大家都喜歡的老師。”第一次開展這樣的活動時,小朋友聽我這樣說,好象不相信似的,臉上露出了懷疑的神態。一開始,只有三、四個小朋友發言,對於他們發言,我一直保持微笑,並且感謝他們的指出,漸漸地我發現許多小朋友的眼睛開始發亮,情緒也開始興奮起來,舉起的小手更多了。有的說:“孫老師,小朋友要是做錯了,你應該給一次機會讓他改過。”有的說:“孫老師,有時候,小朋友沒做錯,你也批評他,這是你不對的地方。”還有的說:“孫老師,你要求小朋友要說普通話,但是,有時侯我聽到你和其他老師都說老家話。”……經過了一次又一次這樣的活動,我發現我和小朋友的'關係親近了許多。小朋友有什麼事都願意和我說,喜歡和我討論,喜歡徵求我的意見,喜歡和我一起玩……我和孩子在感情、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多方面進行交流和互動,成了親密的合作伙伴。

做一個出色的主持。在對話教育中,教師要學會做“主持人”。大班幼兒的榮譽感較強,人人爭着要當小組長。爲了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我開展了個小組長競選活動,人人蔘與競爭。這時的我是一名負責競選組長的“主持人”。聘用四名小組長經過了以下幾個程序:1。演講。我先規定一些演講內容的範圍,每個幼兒都可以圍繞範圍內的內容“擺成績”,比比誰的成績多。2。投票。即以舉手方式代替投票表決,我負責統計人數。表決過程中,我注意幼兒的反應、感受。幼兒存在明顯錯誤的時候,我就採取客觀的態度,提請幼兒重新考慮組長人選。3。聘用。幼兒一經聘用,立即發給其組長標誌,要求其每天佩帶。4。“施政”演說。被聘用的幼兒對自己的“施政”的目標、計劃要有一定的意識,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施政演說”。在我主持?的“競聘”小組長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競爭意識,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幼兒的自控能力和工作責任心,使孩子的對話意識和對話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同時我也更深切地體會到:以自己的智慧啓迪幼兒的思維,更多地讓幼兒走向前臺,展現他們的潛能,這也是對話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教師真正把兒童當做對話的夥伴,那麼,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教師一定是兒童所喜愛的教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