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73W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1

讀了關鴻羽教授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後感想很多,關鴻羽教授是著名教育專家,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研究室主任,兼任普教研究所副所長。而他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是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的著作。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的封底頁中寫道這樣一段話: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爲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知識就這些。”

從他的這本書中可以看出,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不是自然的。如果養成了不良習慣,要把它轉化成良好的習慣,就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爲了不讓孩子經歷這種痛苦的磨練,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爲一名小學教師,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因爲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銳的,而且孩子往往具有“向師性”,他們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從我做起,爲人師表,言行一致。書中也提到了教師須達到的幾點要求,在此寫下以提醒自己:

1、以德育德

2、以才培才(以學促學)

3、以趣激趣

4、以情動情

5、以意煉意

6、以性養性

7、以行導行

我讀過此書,覺得自己的工作任重而道遠,覺得每個孩子來到學校時都是一塊什麼都沒有的土地,教師在上面播種什麼都很重要,它關係到田地上將來會是果實累累或是雜草叢生,爲了使孩子離開學校時都會是一幅美麗的田園畫,我們教師就應慎重地種下每一顆種子,所以在平時我們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良好的修養,給孩子起到一個好的模範作用,使他們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2

閒暇之餘,認真拜讀了林格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讓我受益良多。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小故事,字裏行間處處閃爍出一個教育專家的教育智慧,那細緻入微的點點滴滴的教育經驗和妙招,既爲我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精神食糧,又讓我們感到了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這本書在詳細解釋了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闡述了養成教育的特點、關鍵期、方法和途徑的同時,又通過很多生動的小故事,介紹了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和操作方法,令人感慨不已。我很贊成林格老師提到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如“榜樣法“、“體驗法”、“持之以恆法”、“家校合作法”等等,這些方法措施合理,簡單易行。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方法就是“反覆訓練法”。書中說道: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對於習慣而言,反覆訓練,不斷強化,纔是實現轉化的關鍵。由此我想到了一次家長講座時聽到的: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嗎,讓他重複33次,想改掉他的壞習慣嗎,讓他重複上百次。在平時的工作中,爲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也可以引導教師們堅持這樣去做:首先保證訓練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其次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再次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最後訓練必須是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相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纔有保障。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養成有多麼重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養成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習慣,往往起緣於一件看似不經意的小事,但它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應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讀書真好,即學即用,如獲至寶,我會將這本書常伴左右,因爲書中的金玉良言還需要細細咀嚼,因爲書中的思想還要不斷地吸納,因爲書中的理論還需要與我的實踐相磨合……看來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習慣——終身受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3

記得亞里士多德說過:“人的美德有兩類——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學產生和發展,道德的美德由習慣而體現,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實質和內涵。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誠如著名教育專家林格先生所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這幾天,我細細品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書中詳細解釋了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通過闡述養成教育的特點、關鍵期、方法、途徑,並生動地以連續劇式的小故事串聯起來,介紹了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和操作。讀了這本書,不管是爲人父母、還是作爲一名班主任,都讓我受益良多。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養成教育,其實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卻是“管一輩子的教育”。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非如此,養成教育應當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

書中介紹了實施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一是通過養成良好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以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學習成績;二是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這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兩大任務。在現實生活中,教師能夠明顯感受到學習成績好、全方面發展的學生,一定是學習、生活習慣都好的學生。在我們的教育生涯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孩子: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幾乎衆口一詞:“聰明!”但是他們聰明卻不優秀,甚至很糟糕!他們經常忘帶作業;他們不講衛生;他們對老師和家長的教導置若罔聞;他們懶惰、拖拉、毫無上進心……是什麼原因導致一顆優良的種子卻不能開出絢爛的花朵?答案很簡單:習慣不好,讀後感《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正是一些不良習慣,影響並導致了孩子們之間的差異,讓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也因此而埋沒。因此需要老師和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引導孩子養成:誠信、遵守規則、責任、計劃周密、有條理、合作、愛心、追求效率、學用結合、善於思考、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創新、樂觀自信、頑強毅力、追求成功等十四項好習慣。

培養習慣的方法中有提到這樣的一條: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反覆訓練,不斷強化,纔是實現轉化的關鍵。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爲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也可以堅持這樣去做:一是訓練必須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二是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三是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四是訓練必須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想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纔有保障。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爲學生健康、快樂的人生奠基,讓我們謹記: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4

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培根認爲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人從幼年期就應當通過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開始的習慣。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1978年,諾貝爾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學到了你認爲是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回答:“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說明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應該從小開始。

習慣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因此真正的教育不在於說教,而在於長期、反覆的訓練,訓練是形成良好習慣最基本的方法。訓練可以使機體與環境之間形成穩固的條件反射,這種穩固的條件反射只有經過反覆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人的這種生理機制決定了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

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矯正壞習慣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耐心地訓練學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協同配合,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學習時坐不住是很多孩子的一種不好的習慣。但是有一位媽媽非常有智慧,她用了一種區別強化的一個技術,對孩子說: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能夠學習好。你1個小時站起來10回,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讓我看到你1個小時只站5回?孩子知道媽媽注意他了,就說:5 回就5回,第二天做作業,果然只站起來了5回。媽媽說:喲,我兒子真了不起,一天就改了一半,進步太大了,我看你站4回也能做到。孩子說:4回就4回……慢慢地,孩子做作業時就不站起來了。這位媽媽還會用別的很多技術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例如,孩子特喜歡六點半看動畫片,就給他約定:今天你做作業時站起來在3次以內,你就可以看動畫片,超過3次,動畫片不能看。這就是說,達不到某個標準的時候,一定要有所限制,要懲罰,這個懲罰一定要剝奪他最喜歡的事情,這個時候不能心疼孩子,這沒關係。但是他達到這個標準之後,你就得獎勵他最喜歡的事情。孩子通過這樣的調整,慢慢地就習慣了,這位媽媽的經驗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啓發: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

烏申斯基還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他的意思就是:你如果養成了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成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生的習慣培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5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6

書中寫道: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可以使孩子們有修養,行爲規範得體,成爲有教養的文明人,它爲孩子們的成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可以主宰我們的人生。

正如書中所言,我認爲孩子的行爲習慣直接關係到家庭的幸福與否。孩子習慣好,家庭往往是美滿的。例如:孩子學習習慣好,學習成績好,全家人都高興;孩子有文明習慣,街坊、鄰居都誇獎,家長心裏就美滋滋的;孩子勞動習慣好,手底下有活,經常幫助家長幹活,家長就感到孩子懂事,更喜歡孩子;孩子有孝敬老人的習慣,家庭關係就和諧,家長的臉上就會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培養孩子任何一種良好行爲習慣,都需要作長期的、細緻的工作。沒有科學的方法,單憑熱心和幹勁兒是不行的,讀後感《《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現在有些教師和家長在行爲習慣上雖然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因爲不科學,所以不見成效。平時靠管、卡、壓的辦法,孩子們被管得表面服從,可是老師或家長一不在場,就原形畢露。有的家長於是採取簡單生硬的方法,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目前,一些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遷就多,要求少,說教多,訓練少,結果是很多孩子是天橋的把式,能說不能幹。有的學生在班、隊會活動上慷慨激昂地大讚勞動光榮,可是在家裏連襪子都不洗,因此,我認爲家長和教師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反覆訓練,不斷強化。

(1)激發興趣與嚴格訓練相結合。例如,教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家長可利用各種不同的場合,如去商場購物、乘車買票、不小心弄髒別人的衣服、外出作客等對孩子進行教育。又如訓練學生的勞動習慣,家長可以把大掃除和美化家庭居室結合起來,把家務勞動和學習簡單的修理、烹調技術結合起來。再如訓練孩子專心學習,可以讓他拿着書本到電視機前去看,看看他有沒有意志力,不受干擾,專心學習,孩子感到信任,很有興趣。這樣就把枯燥的訓練變得饒有興趣的活動,孩子就會興致勃勃地主動參加訓練了。

(2)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相結合。訓練中給孩子提要求要明確,特別是指導要非常具體,從每個細小動作入手,從坐、立、行走開始,對握筆姿勢,看書姿勢等都要給與指導,有些孩子缺乏起碼的生活經驗,如果不給以生活指導,很難形成良好習慣。要手把手地教給孩子如何刷牙、洗臉、如何疊被子、擦桌子、掃地……

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作爲教師,我們就要義不容辭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爲他們今後幸福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每時每刻從好習慣做起!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7

暑假期間我拜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了這本書,不但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讀後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認真閱讀,它會幫助我們走向成功,會激勵我們更加懂得我們教育人生的價值,使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教你領略教育人生的真諦。培養孩子良好行爲習慣,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爲了取得學生家長的支持,我們要特別重視指導家庭教育工作,指導幫助家長,使家長向學校的教育觀念靠攏。

孫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麼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緻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說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纔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是孫雲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說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雲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纔是真正的素質。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爲一種自動化的行爲、穩定的行爲,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本書第四章講做人的習慣。書中說“‘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繫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裏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爲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爲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爲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書中並不是一味的說教,既有必要的理論,又列舉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孫雲曉老師給我們培養習慣的諸多建議,如:“一分鐘讚美法”“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原則”“計劃周密有條理的習慣”,“行爲習慣的培養必須尊重的規律”等等這些措施科學合理,又簡單易行。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習慣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對現在的小學生影響更大。可是我們都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不做作業,隨地吐痰,對人沒禮貌,打架罵人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已經對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爲學校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即如書中所說包括做人的習慣,做事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說的簡單一點,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本書從做人、做事和學習三大方面展開了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即:1、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2、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3、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我們可以好好地學習,孫雲曉老師提倡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原則與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學會孝敬父母。學會關愛別人,結合學校的感恩教育,愛的教育再根據學科的知識教肓,有機地滲透愛心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愛感愛愛,心中處處充滿愛。不能老抱怨的學生多麼不聽話,多讓人傷心。何不用抱怨的時間來思考用什麼辦法幫助和引導孩子的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從書中例舉經驗中可以發現,給孩子讚揚不能說些假、大、空的話,而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優點,每一個進步。更重要的是,必要時還可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錯誤,不要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卻用放大鏡來看待孩子的缺點。

孫老師也曾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我不斷反思”。願我們將孩子的習慣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確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給孩子一生財富;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有了一身好習慣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有了一身壞習慣的孩子會讓人一生都不能放心,甚至不得安寧。所以我們可以認識到習慣的重要性。

既然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習慣的重要性,那麼怎樣培養良好習慣?孫雲曉老師爲我們提出了這樣幾條建議:首先要確定規範;第二條,爲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第三條,要遵守兒童的權利和參與;第四條,習慣培養人格化高於技能化。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8

拜讀了孫芸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我覺得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本著作爲我們任何年紀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食糧,是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拜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

書中並不是一味的說教,既有必要的理論,又列舉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讀起來感慨不己。我很贊成孫芸曉老師給我們的諸多建議,如:“一分鐘讚美法”“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原則”“計劃周密有條理的習慣”,“行爲習慣的培養必須尊重的規律”等等這些措施科學合理,又簡單易行,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習慣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對現在的小學生影響更大。可是我們都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不做作業,隨地吐痰,對人沒禮貌,打架罵人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已經對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爲學校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即如書中所說包括做人的習慣,做事的習慣。

當然,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教育的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我們一定要在這關鍵環節不讓孩子掉隊。因此,我們可以好好地學習,孫芸曉老師提倡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原則與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學會孝敬父母。學會關愛別人,結合學校的感恩教育,愛的教育再根據學科的知識教肓,有機地滲透愛心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愛,感受愛,心中處處充滿愛。不能老抱怨的學生多麼不聽話,多讓人傷心。何不用抱怨的時間來思考用什麼辦法幫助和引導孩子的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從書中例舉經驗中可以發現,給孩子讚揚不能說些假、大、空的話,而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優點,每一個進步。更重要的是,必要時還可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錯誤,不要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卻用放大鏡來看待孩子的缺點。

孫老師也曾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我不斷反思”。願我們將孩子的習慣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確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給孩子一生財富;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9

去年因爲生孩子,所以接了初一年級13和14班,現在接手快一年了,覺得好習慣的培養,從小抓起最容易。於是我就在學校圖書室尋找關於習慣培養方面的書籍。有幸的找到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這本書是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著作,科學,嚴謹,新穎,實用,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這本書第一章就介紹了養成教育是培養好習慣的教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育和訓練”。養成教育就是從行爲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從而達到其最終的目的——形成良好的習慣。我覺得很適合我,於是我就細細品讀了第一、二章的內容----什麼是習慣?使我對習慣有了更深的瞭解。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習慣改變人的一生。習慣能決定人的命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其實是說習慣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覺地、經常地、反覆去做了。比如每天要刷牙、洗臉等。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爲,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爲。

  習慣的特徵:

1.簡單。天下大事必成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東西。習慣並不深奧,常常很簡單。比如按時作息、遵守規則等等,其實都是做起來一點都不難的事情,難是難在堅持。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並且把最簡單的事情堅持做好了,就是不簡單。

2.自然。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爲,這是習慣的一個重要特點。如果做一件事情還需要專門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習慣並未真正養成。比如每天晨練30分鐘,孩子要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只能算是一種行爲,而非習慣;孩子要是想都沒想,自動地去鍛鍊,一天不鍛鍊就感到彆扭,覺得渾身不舒服,這就叫養成習慣了。

3.後天性。習慣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在後天的環境中習得的,是一種條件反射。有的習慣是很自然、不費什麼功夫就形成的,有的則需要長期、反覆的訓練。而養成同一種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也會因個體的不同而產生明顯的差異。

4.可變。習慣是一種定型性行爲,一般形成後就很難改變,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即使是已經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習慣,只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和影響,也能發生改變。當然,這需要極強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來克服慣性的作用力。

5.情境性。習慣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現的相同反應。養成某種習慣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場合,習慣就會表現出來。比如有的孩子只在學校愛勞動,在家裏就懶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約。

  習慣的分類:

1.按習慣的價值分,良好(積極的)習慣和不良(消極的)習慣。凡是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起積極作用,適應人的正常需要,且對人具有正向價值的一類習慣就是良好的習慣或積極的習慣。

2.按習慣的層面分,社會性習慣和個(個體)性習慣。社會性習慣多是強調與他人發生聯繫的習慣,通常體現爲適應公共生活領域的習慣。如遵守交通規則、愛護環境、文明禮貌等。個體習慣則是社會個體所獨有的習慣。如有人習慣早睡早起,有人習慣晚睡晚起;有人習慣早上鍛鍊,有人習慣晚上鍛鍊等。

3.按習慣的水平分,動作性習慣和智慧性習慣。動作性習慣主要是一些自動化了的身體反應和行爲動作,比較簡單,形成的時間較短,容易訓練。如飯前便後洗手、早晚刷牙洗臉等。智慧性習慣比較複雜,層次更高,需要較長時期的訓練才能形成,這類習慣主要涉及的是思維方式、情感反應和心理反應傾向方面的內容。比如做事有計劃、凡事三思而後行、實事求是、質疑等。

4.按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分,一般性習慣和特殊性習慣。一般性習慣與人的一般能力要求相一致,如善於觀察事物、勤于思考等。特殊性習慣與特殊技能和能力要求相適應,如建築師、藝術家等職業所需要的利用表象構圖的習慣等。

5.按不同的活動領域分,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交往習慣。這是按照人們日常活動的主要領域來分的,還可以進行細分。比如學習習慣中可分出預習習慣、複習習慣、作業習慣,等等。

6.按出現的時間分,傳統性習慣與時代性(現實性)習慣。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習慣可以看成傳統性習慣,隨着社會的變遷,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新習慣就是時代性習慣。

讀後使我深深思考,教育工作與產品製造截然不同,產品壞了可以報廢,而對人的教育和培養如果失敗了,損失的將是一個人的一生。所以,教育無小事。任何一名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做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把“教書”和“育人”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做精做細,落到實處。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10

通過喆媽公益閱讀我很有幸試讀了着名教育專家林格着作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緻入微的點點滴滴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着實讓我感到身爲人母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真是任重而道遠啊。

本書被列爲全國養成教育實驗學校(幼兒園)的通用教程。讀完這本書感到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每個老師、家長、孩子去讀的書,更讓我深深地感到習慣的養成必須要從小培養,並且要從大處着眼,小處入手。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爲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確實,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爲習慣,也是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認爲,兒童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就像書的封皮上所寫: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習慣支配人生,成也習慣,敗也習慣。

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21天是個平均數,所以培養習慣重在一個月,關鍵在頭三天。

一直以來,最令我頭疼的就是孩子的寫作業馬虎問題,書中指出了應先分析孩子馬虎的原因:

一是態度問題;

二是性格問題;

三是熟練程度問題;

四是習慣問題;

五是考試焦慮問題。

  要教導孩子怎樣去糾正:

一是認識馬虎的危害性;

二是學會自檢,用驗算法檢查;

三是整理錯題集,要寫清楚是如何錯了,是概念不清、用錯公式還是抄寫錯了?

四是草稿紙不要太草,按順序標明題序號進行演算,以免檢查時重新動筆演算,提高檢查速度;

五是認真審題,注意埋伏;

六是學會“解剖習題”,找出給出的已知條件,可劃出圖形便於理解。

書中還例舉了一些馬虎的事例來講解馬虎的重要性:

有個孩子從少養成了馬虎的壞習慣,長大了當建築師,在計算工地用料時,把磚的數量後面多寫了一個“0”,結果工地的磚多運去9倍,蓋完樓還必須用汽車往回運。僅這一項國家財產就損失了上萬元。

書中還詳細介紹了“糾正磨蹭的習慣”、“糾正沒有目標的習慣”、“糾正不專心的習慣”,還詳細介紹了要用自己的風格來學習,十種類型的學習個性,書中詳細透徹的分析,對照問題發生的很多實例都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在第四章,在校學習的三大核心習慣,詳細介紹了怎樣進行課前預習、上課如何去聽講以及需要不需要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很有必要,我的孩子就很喜歡課外閱讀,這一點我很欣慰,有時吃飯、上廁所都要捧着書看,但我擔心的是書讀了不少,但缺乏思考。對照書中的自測對照表格:我家的課外閱讀只能評爲及格:知道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常常是抓來就看;泛泛而讀,不太有目標,閱讀時很少注意重點;看看就算了,很少記憶。只有這樣去課外閱讀才能達到優秀:十分清楚閱讀課外讀本與讀活課本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有針對性強,有方向,有重點;將所獲知識與課堂知識融會貫通;有自己的閱讀計劃和安排;自覺記憶,掌握了很好的方法,並將所得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從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終身學習的五大習慣、在校學習的三大核心習慣、克服不良學習習慣、用自己的風格學習6個章節進行詳解。有實例、點撥、建議、自我評估,是一本教育工具書,看後受益匪淺,是一盞引領老師、家長、學生具體怎樣培養好習慣的指明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