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世說新語》讀後感範文最新

本文已影響 2.74W人 

導語: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麼?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麼?那就是《世說新語》。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世說新語》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世說新語》讀後感範文最新

  世說新語讀後感精選作文【1】

見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 三國之管寧,避亂世於草莽,身布衣以終老;華歆,登高堂至宰輔,爲高官傳清譽。

“割席斷交”這個故事,世人耳熟能詳,講得即爲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現常被用來表示,不可以與志向不相同的人結交爲朋友。

故事中,管寧見了金子“揮鋤與瓦石不異”,世人褒讚有佳。而華歆拾起來,知道是一塊金子

後也隨手拋棄,不也體現了他不在乎錢財嗎?世人又何爲貶損?何來“志不同道不合”之說?又兩人同席溫書,見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華歆之所以出去看熱鬧,也只能說明他讀書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並不能夠確切地評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寧、華歆、炳原皆爲三國名士,有“一龍”之稱。華歆是龍頭,炳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管寧與華歆又爲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寧又怎會只因爲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熱鬧就鬧絕交,這難免讓人在看文章時引起懷疑。是管寧的“小題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說?

的確,軒冕象徵權利尊貴。由於社會時代的因素,魏晉時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談,一部分文人尤顯得特立獨行,守着“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世姿態,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如此,管寧成就了超逸之名,華歆暢達仕途反而流俗。管寧成爲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範,華歆註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寧飽讀詩書後明白了世情,從而選擇全身遠禍,還鄉做了隱士,與華歆的滿腹經綸用於經天緯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濁孰清?據記載,華歆不僅爲官清廉,而且爲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且功就之時,他不計前嫌,不縈私懷,屢薦昔日故友管寧出仕,大有讓位以賢之高態,實在讓人感佩。華歆如此德才兼備之人,後世的聲譽卻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實令人扼腕!

兩件很小的事情,足見士大夫品評他人與約束自己的尺度之嚴。見微知著,確有可取一面,但僅因小事就武斷絕交,認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寧因朋友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標準,便斷然與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須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濁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世說新語讀後感精選作文【2】

《世說新語》在我國——韓國也有一定的認識,地位。學這門課前我只知道它的書名而已,可通過這門課我才學到它所提到的東西。對一名留學生來說讀一本中國的文學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世說新語》這本書實在很難,但我個人認爲,作爲學漢語的,學中國文化和文學的非常值得讀一讀。《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關東漢到南朝劉宋人物軼事的雜史。

作者是宋的臨川王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樑朝的劉峻(字孝標)作注。在漢代時,劉向曾寫《世說》,但已散失。《世說新語》原名也是《世說》,所以爲和劉向的區別,又叫《世說新書》,宋代之後改爲現在這個名字。 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宋書?宗室傳》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劉義慶以前的志人(軼事)小說有晉裴啓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說新語》雖被保存了下來,但近代學者根據唐寫本殘卷考證,亦經後人刪改,與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劉墉,是一雙優秀兒女——劉軒和劉倚帆的成功父親,也是臺北青少年諮商中心的創辦人,對於當今時代受教育的主體“新新人類”確實是瞭解深入,並且有前衛的理論、豐富的經驗,更用積極的行動踐行。全書總計48篇,內容豐富,有日常溝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處理,有學習方法的建議,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導,生動實用,深入淺出,輕鬆幽默如話家常,諄諄教導又似醍醐灌頂。對於受教育者“新新人類”來說,本書確能引領他們認清自我,規劃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對於教育者尤其是老師來說,確能指導我們更好地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責,擔負起培養新一代社會接班人的重任。

全書首起尾合,渾然一體。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對象的兩個特質:第一,新新人類的平均壽命長得多;第二,新新人類要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第一個特質意味着新新人類必須堅定終生學習的理念;第二個特質決定新新人類的個人意志品質,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熟悉了教育對象的特質,才能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這是前提。第48篇則言簡意賅地總結了教育新新人類的終極目標和根本方法(原則),教育的終極目標時“更懂事、更成熟、更體諒、更寬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積極、更快樂”,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則)是“教‘新新’人類做‘心心’人類,有愛心”。我以爲,生活的目的是積極、快樂,教育的目的更該是積極、快樂。哭着過是一天,笑着過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類是用“心心”來完成的。

  世說新語讀後感精選作文【3】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爲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爲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