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異類》的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3W人 

請認清現實,成功除了個人的不懈努力外,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

《異類》的讀後感

《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啓示錄》,看書名會誤以爲這本書要揭示某項成功祕籍,可能是我太笨,沒有get到任何一個 只要這麼做你就能成功 的觀點,相反,第一感覺,這是一本反成功學的書。因爲書的本意只是換個角度審視“成功”背後的規律,但這些規律大部分是天註定,根本不可能通過個人努力來改變。

舉個例子,你能改變自己的出生年月、家庭、社會環境嗎?不可能?很不幸,那恰恰是影響你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影響成功的5個要素

1. 勢能——馬太效應

本書開篇就以加拿大冰球隊選拔爲例,那些天才球星們,大多出生於1-3月,因爲這個國家的冰球隊員招募年齡是按每年1月1日劃分的,所以同年1月出生的孩子要6月以後出生的要多了半年的發育期,他們總日常訓練中會有一些微弱的體能優勢,從而讓教練更關注他們,得到更多訓練和指導機會,球技得到進一步提升,又進一步獲得關注,如此反覆:優勢 => 機會 => 更好的優勢 => 更好的機會。

所以,一個人一開始的“勢能”,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微弱優勢,讓他在每次決絕種勝出,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可以進一步把他塑造得更強。

就好比在中國小學入學年齡是9月1日前,那麼理論上來說生日是9月1日後的孩子只能等到次年(真實年紀7歲時)入學,相比於班裏大部分6歲的兒童來說,他的智力、體能都會更突出,從而成績會更好,好成績會得到老師更多關注,從而有更多提高自我的機會,與班裏其他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公司也一樣,剛入職時,比別人多一點點的勢能,是你日後更高成就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2. 家庭

家庭因素主要有兩方面,先天遺傳(智力)和後天培養。

智力優勢是有極限的,並非越高越好,和身高一樣,女孩喜歡高個子男孩——那2米怎麼樣?恐怕沒幾個女孩能接受吧。所以高智商是優勢,但太高了並不一定有用。諾貝爾獎得主並非都是天才,相反他們智力水平不如天才,但是在人際關係、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跳躍方面要更突出,而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纔是獲得成果的關鍵。

所以,能夠比大部分人聰明,這就足夠了,非要比所有人都聰明,其實對成功的意義不大。同時,有一個聰明的腦袋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你生在一個糟糕的家庭,這顆智慧大腦很可能就此埋沒。

良好富裕的家庭環境,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傾向於“協同培養”,深度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成長當中,從孩子的身體到心理全面培育。相反,貧窮家庭,家長對待孩子基本是高度一致的“散養”,認爲教育就是校方的事情,他們工作太忙了,沒空關注孩子的成長。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會變得封閉,表現欲不強。所以一個人的道德、價值觀、心智成長,他的家庭如何栽培,幾乎取到決定性的作用。

書中講了一個天才隕落的故事,一個智商190的天才兒童(愛因斯坦160),從小活在母親改嫁(4次)、家暴、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的環境下,上學、打工、社會體制的遭遇都對他的成長極爲不利。他從小就不能獲得自我表達的機會,長大了便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終日守着農場,碌碌無爲,而他自己也習慣了過着與世無爭的生活。

3. 機遇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機遇分爲兩種:偶然的運氣和時代的機會。

偶然的運氣包括關鍵時刻貴人相助、名額剛好多處一個而且給了你、一次意外致使你更好的完成某事等等,個別人在特殊時刻遇上的好事。

而時代的機會包括某個行業的崛起、國家高速發展、某種體制改革等等,在特殊年代特殊地點出生的人所遇上的好事。

機遇對於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成功的企業家背後,其實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歷史契機,而不單單是他們回憶中的那些艱苦歲月。

4. 文化

文化影響可能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一個成功因素,因爲它太習以爲常了。 就像猶太人會經商,江浙滬人更懂得做生意,這是民族/地區文化影響的典型。一個人生來看到,同學、朋友、親戚等都在從事類似活動,而從小被灌輸的道德價值觀等也會“迫使”他走向類似的道路。在這些人眼裏,走南闖北纔是天經地義的,我在家鄉朝九晚五反而被當作不務正業。

再如,爲什麼中國學生數學更好,因爲中文對數字的發音更簡短—— 6 0 8 5 7 3 6 ,隨便7個數字對應中文是7個發音,而英語的話前兩個數字就佔了6個發音,能比麼?再有, 3/5 這個數,中文念五分之三,而英文念做三個五分之一??。所以數學方面,美國學生先天就弱於中國。

另外,中國常年稻米耕種的歷史,讓這個國家乃至整個亞洲圈,都認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互幫互助”等勤勞、和睦相處的文化思想。在農耕時代,中國農民每年的勞作時間差不多是西方遊牧民族的三倍。所以到西方的亞洲留學生只需要“正常作息”,就能讓老外感嘆:“他們太用功了!”老外眼裏亞洲學生幾乎就等於好學生。

5. 勤奮

10000小時定律,當你專注在某個行業或領域持續實踐一萬小時以上,你就會成爲該行業的專家。但需要注意一點,這裏的勤奮更多來自於實踐者自身的興趣,驅使他全情投入。

比爾蓋茨、甲殼蟲樂隊、冰球隊明星球員、著名律師,在他們成名之前,務必要明白,他們早就通過超乎常人的苛刻,把自己打造成了該領域的專家。

書中還說了個有趣的例子,很多音樂家們,在別人眼裏他們是天才。但實際情況是,那些“天才”音樂家背後往往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他們的父母有足夠的經濟讓他們在成年後都不用工作,專注練習音樂。總之,相比於二流音樂家而言,一流的才子其實是因爲他們的練習時間要比常人多太多了。

綜上

比爾蓋茨、馬化騰、馬雲這些巨頭的成功背後,他們的艱難歲月、吃苦耐勞這些毋庸置疑,但沒有他們的中產家庭、學校經歷、公司或者一系列從業經歷,沒有那一個個機緣巧合,一次次雪中送炭,如果計算機時代早或晚到來幾年,情況將完全不同。

這裏所說的不成功,並非一無是處,其實現在很多企業內,80後幾乎都是中堅力量,擔任中高層角色。這裏的不成功是指,80後這一代人內幾乎沒出現什麼著名的'、數一數二的行業領軍人物或企業家。

從如今火熱的互聯網行業來看,不論BAT還是排名前十的企業中,80後創始人能佔几席?更有意思的是,行業巨頭們幾乎都屬於65-75年之間,尤其是70前後。爲什麼?

其實異類這本書揭示了背後的奧祕,95年中國互聯網興起,2000年互聯網井噴,2010年移動互聯網爆發。然後95年的他們還在上中學,2000年的他們還在上大學,2010年的他們發現市場造就被巨頭瓜分得差不多了,他們就是80後。

前些年,網上流傳類似這樣一個段子(具體內容不記得了),關於80後:

讀小學的時上大學不要錢,上大學的時讀小學不要錢沒工作的時工作是包分配,參加工作的時趕上金融危機沒錢的時候房子便宜,掙錢的時候首付都攢不夠。

年輕的時候55歲退休,等老的時候…(現在已經開始延遲退休了)出生的時候只准生一個,生育的時候鼓勵再生一個。

以前是“一母生九子”,現在是“一肩扛四老”

說這話固然充滿很多發泄的成分,更多也只是抱怨而已,但這話說難道說得不對麼?我想,這正是80後所面臨的尷尬,這一代人什麼都趕上了,這一代人什麼都剛好錯過了。

其實80後不缺家庭、勤奮、文化等因素,但缺乏勢能和機遇。

這個世界,總有那麼小部分人,他們天資聰慧,他們總有好運氣,他們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他們平步青雲,他們的高度非常人所能及,他們是異類。

而身爲大部分人的我們,除了面對異類們的憤世嫉俗外,多想想怎麼利用勢能讓自己積累優勢,怎麼讓自己的家庭更和睦且優秀,怎麼更好地發揚自己的文化色彩,還有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當然,機遇這東西,雖然無法掌控,但幸福來敲門的時候,你卻說你沒準備好,豈不是太遺憾了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