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3500字

本文已影響 3.95W人 

自從有了Mary,持續關注親子類的書籍,網上推薦了臺灣女作家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3500字

我於20xx年7月購入此書,當時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纔看完《孩子你慢慢來》,因作者教育背景以及她的孩子所處的國家,我當時覺得跟我們當下的中國,當下的武漢極度的不同,覺得她對孩子的期許或者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借鑑意義不大。

第二本書遲遲未閱讀;又因一地雞毛的瑣事以及Mary上學習慣的培養等因素,都成爲不想閱讀的藉口,直至2018年5月底我纔開始翻看此書。

可能每個階段心境不一樣,感悟也不一樣,當我開始閱讀時,就愛不釋手,打開了如何更好處理親子、夫妻關係的思路,拓寬了我人生的視野,強烈推薦給大家。

《親愛的安德烈》是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彙集,是一個媽媽想辦法與兒子交流的一種方式。作爲剛滿18歲的安德烈,已經四年沒有跟媽媽(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在一起,隔閡已經悄然形成。

他們花三年的時間讓彼此互相瞭解,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媽媽是臺灣人、兒子是德國人),存在東西文化的差異;這一切的一切導致了母子間的衝突和隔閡更甚於我們,但是他們的相處的方式、溝通交流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衝突、代溝不可能消除,但是如何接納不一樣的彼此,纔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在此談談我跟Mary之間以及跟Mary爸爸之間的幾點小事。

關於孩子穿衣服的事情

Mary很喜歡自作主張挑自己想穿的衣服,經常不分季節、不分色彩,喜歡就穿上,爲此我們就孩子穿衣服的事情爭吵過,頭疼過,有時候直接用媽媽的權威命令按照我的要求穿衣服,有時我也妥協過。

在安德烈與媽媽的對話中,提到(帶着調侃的語氣)龍媽媽(龍應臺)穿衣服像馬鈴薯的麻布袋。在龍媽媽的回信中,講述了她生活的背景,已經非常理解和接受安德烈對媽媽的評價,其中說到:“請問品味是什麼?它不就是細緻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獨立個體的呈現嗎?每一件,都正好是貧窮所吝嗇給你的,也是威權政治所剝奪於你的。”

我明白,Mary在她這個階段,品味還未形成,僅憑她目前的見識選擇自己喜歡的;我不需要強行制止,而是應該不厭其煩的引導;即使不合時宜,只要不是不符合季節(避免生病),我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不能太在意自己的面子問題;我相信,在大家的異樣的眼光中,也會逐步培養她對穿衣服的思考。就我自己本身而言,穿衣服的品味也相當單一,希望Mary的品味不用受我影響太多,她以後有她自己的穿衣風格和精彩;也許,有一天,Mary也會調侃我長年如一日穿衣服風格。

關於孩子的偶爾磨蹭、想偷懶的時候

我心裏一直非常認可Mary,Mary雖然不屬於1%高智商的小孩,但是她在我心裏就是最優秀的小孩(可能每個媽媽都如此認爲吧)。Mary獨立、抗壓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專注力等等方面我都覺得非常棒。

但是Mary也有磨蹭和想偷懶的時候(畢竟她現在才七歲,很多時候需要大人的引導)。在Mary一年級上學期時我很煩躁、焦慮,很容易就對她吼(但我始終捨不得沒有動手打她),吼之後我也是心塞塞。

我經常會看到所謂的教育專家說“靜待花開”“孩子你慢慢來”等等一些觀點,可能那時我會嗤之以鼻,跟她反覆說多次,她仍然不聽,磨光你所有的耐性,“吼”是最快速最有辦法能讓她聽進去並且付諸行動的辦法,這個時候你是簡單粗暴的選擇“吼”,還是耐着性子磨,我想大部分家長會選擇前者。但是“吼”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是否有變好呢?還是說對“吼”免疫,需要更爲強烈的方式呢?我想大部分是後者吧。

Mary也是如此,一年級的第二學期我開始反思,到底是簡單粗暴的命令?還是耐心長時間的引導,讓Mary逐步學會自我管理?每個階段因爲自己的經歷可能對同一本書的感悟不一樣,我開始更能沉下心來看一些所謂教育專家的一些見解,分析是否對Mary有用。我們換位思考想想大人都有想偷懶、想磨蹭的時候,何況是小孩呢?我是不是需要更爲適合Mary的方式引導呢。

就如龍媽媽對安德烈說的:“你們這一代簡直就是大海里鮮豔多彩的熱帶魚啊。但我思索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你們這一代“定錨”的價值是什麼?終極的關懷是什麼?你,和那個甘肅來的疲憊不堪的少女之間,有沒有一種關聯?我的安德烈,你認爲美麗的熱帶魚游泳也要在於方向嗎?或者,你要挑釁地說,這是一個無謂的問題,因爲熱帶魚只爲自己而活?”

Mary身處的環境比我小時候複雜的多,信息量更大,分散她注意力玩具、活動更多。在如此鮮豔多彩的環境的形成Mary自己的價值或者方向,本身也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課題。更需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和孩子的心態去體驗、學習、引導,找到自己的正確的價值取向。

安德烈屬於一個18歲的成年人,已經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價值和選擇,Mary只是一個7歲的懵懂無知的小孩;關於人生有什麼意義、價值及未來怎麼選擇似乎還太早;但是作爲Mary的媽媽,希望Mary能爲自己而活,能過有對她而言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對自己未來的.路有多種選擇。

就如龍媽媽所說“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摩提,不是因爲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爲他找不到意義。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作爲一個80後小鎮上通過自己學習、考上大學,走進城市的媽媽,我希望孩子能走的更遠,希望她以後有能力選擇自感敢興趣的工作,而不是跟我一樣,雖然也是自己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也是有很大的限制條件;也許在50後的父母眼裏而言,我們已經比他們的“被迫”已經“自由”了很多。

但我仍舊覺得我是爲生存而上班,爲房貸、爲教育、爲醫療以及爲以後的養老而認真對待每一份爲生存而做的工作。但是我希望Mary能有更多的選擇,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能有不一樣的選擇。

目前讀一年級下學期的Mary,我仍然沒有把文化課作爲她課外培訓的重點科目,更多的選擇的是興趣如鋼琴、畫畫、跳舞和書法,她都很喜歡,也有偷懶的時候。

之前她一旦磨蹭和偷懶我情緒就很焦慮,考慮是否不上或者吼着她學習,但是隨着她自我意識增強,以及我對教育的感悟以及心態的平和。我逐步接受孩子的偷懶與延遲,每個階段採取不一樣的引導措施,同時,這學期跟Mary一起制定學習與玩耍的時間計劃表(週一至週五晚上和週六、週日的時間),比如允許她一週可以一到兩天不談鋼琴,但是其他時間必須要練習鋼琴,哪天可以玩耍。

開始我也只是抱着試試的心態,看是否有用。開始按照計劃實施的時候,Mary討價還價,我這次採取心平氣和跟她“談判”、在整體原則不退讓的情況下讓她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進行調整。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效果讓我欣喜,Mary基本按照她和我共同的擬定計劃學習和玩耍。

她的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獨立學習能力逐步提高,我想這也是她自我價值、方向的逐步形成的過程。而我自己也可以從中解放出來,不用焦慮,更好的處理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關於夫妻做家務的事情

龍媽媽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曾慎重地問兒子,是否想好,將來結婚以後誰來做家務。安德烈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誰有時間誰做啊。如果夫妻都這樣想,不依賴誰,主動承擔家庭瑣碎,生活就會簡單得多。

可是,當下80後夫妻,或者70後夫妻,一個家庭夫妻能共同分攤家務的又有多少?許多相愛的人在婚姻中走散,往往不是因爲出軌、外遇、家暴等原則性問題,而是因爲一地的雞零狗碎……或許,一雙扔在沙發上的髒襪子,就是壓死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你家的家務是誰來做?中國女性每天的家務勞動時間達到2.6小時;妻子以65%的壓倒性佔比成爲家務活的主要承擔者。

我就像被調查大部分的女性一樣,是家務活的主要承擔着。我們在Mary上小學後,與老人分開,自己單獨生活。作爲一個媽媽,作爲一個妻子,開始的時候家裏的做飯、清潔、洗衣服、孩子的作業輔導等等基本都是我做,上班工作還不能耽誤,上學期我的幸福感極差,整個人都很抑鬱、壓抑,無數次想要離婚,跟Mary爸爸抱怨。

但幸好,我自己在不停的調整,Mary也逐步自理,特別是Mary爸爸也開始意識到問題,以及看到我的辛苦,在家也會主動承擔部分家務,雖然不會很多,但是有人主動分擔家務,對於女人而言,不僅是減輕生理上的負擔,更多的是精神上感覺有人共同分攤責任。

龍媽媽說關於伴侶“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而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應付的驚濤駭浪。”確實如此,伴侶就是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驚濤駭浪時,無論是日常瑣碎還是大悲大喜,能在一起共同承擔,共同度過,生活會美好很多。

其實,關於龍媽媽與安德烈的書信往來中,還有很多可以探討、思考的點,如關於不同國家不同城市文化的討論與反思、關於是否要參與遊行的探討、關於孩子是否平庸的描述等等。龍媽媽和安德烈是兩代人、兩國人通過自己不同的視角表達自己的觀點,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80後,讓我知道看待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親子之間也許有很多不認同,但可以如何試着去理解和接受的。

當下大多的親子矛盾、婆媳矛盾,也許就是互相所處的環境不同、認知不同,自然就造成不認同,但是又不能很好的理解去接受,就會有更大的分歧和矛盾。

所以,希望當Mary長大,我能跟她互相理解各自的生活方式;也希望我能跟我所有在乎的人互相的理解和接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