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常識》有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29W人 

讀《常識》有感1

一本厚厚的《常識》,讀了一個月,挑挑揀揀的也就讀了三分之一,一方面因爲這是一本時評集,很多話題已經沒有新鮮感了,就沒有去讀,另一方面老樑的風格有點“悶”,不是我喜歡讀的那種“喜怒笑罵”風格的雜文,實在沒有一口氣讀完的慾望,連續讀多了會犯困。這樣說並非《常識》寫的不好,恰恰相反,樑文道的文章,完全可以用“靜水深流”來形容,文字上波瀾不興,卻很值得細細琢磨。老樑的觀點看似比較中庸,一般沒有直接指責的意味,文章都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邏輯緩緩剖析。

讀《常識》有感

感覺〈常識〉不錯,我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有人告訴我,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常識,你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識,你也會一個好的生活。於是在生活中我經常觀察衆人,有些人書讀得不多,但是很會做人,也就是很懂得常識,八面玲瓏,爲人處世受人家肯定。有些人呢也許可以說懂得很多專業知識,比如說英語八級,知識而廣博,無事不曉無書不讀,但是就是不會爲人處事,不圓滑,到頭來單位裏沒人肯定。所以一聽到〈常識常識就是普通知識,人皆共知的,直白無奇的。然而,讀樑文道的《常識》,卻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些收穫主要來自思維的深刻和思想的深度。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的評議,不在於登高一呼出語驚人,而在於獨具慧眼地剖析和揭示隱藏其中的脈絡和題中要義,讓讀者不僅感到言之成理,而且有豁然開朗甚或醍醐灌頂的感覺。當讀者不僅將《常識》當成知識來學習,而且當成智慧來收藏時,作者也就在讀者心中紮下了堅實的根基。

我常常在《常識》中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就如在小說中捕捉到情感的豐富和細膩,那同樣是一種閱讀的快感。僅舉幾例以饗讀者:比如說宣傳與炒作,比如說市容與生計(單位裏的電腦有摘錄,再次編輯後補上)。

讀《常識》有感2

讀過李政濤的《教育常識》,全書七個部分七個主題,依次爲“人性常識、教育理想、教育過程、教育內容、學生常識、教師常識和教學常識”。其中的部分觀點與科學教學不謀而合。如何將教育常識內化爲自己的學科教學,我做以下整合。

 一、教育即轉化

“教育的過程是轉化的過程。”文前提到這樣一種現象:教師覺得自己講的很清楚了,但學生還是不明白。在教師看來,再簡單不過的知識和道理,在學生那裏卻是一片複雜的混沌。這與簡單、浮光掠影式的備課有直接關係。備課備什麼?我們是否在課堂上使教學“成爲複雜的思考工作,成爲獲取知識的活動”了呢?是否找到了新舊知識的嫁接點和新知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十分明確的理解、感覺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並且激發其探究的熱情?簡而言之就是教學重難點的把握與處理方法問題。“交集點”找得準是把握教材的能力問題,而如何處理這個“交集點”是方法論問題。

把握好了這一點,自然在講與不講之間可以遊刃有餘,關注每個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且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環節也才成爲可能。而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根本:教育即轉化,我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進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二、教育不是雕刻,而喚醒

“爲雕刻而教育”,意味着學生的靈魂只是等待教師雕刻的石頭,教師拿刀按照心中早已構想好的模樣,隨心所欲地砍削刪減,學生能做的只是被動承受,偶爾因疼痛不適而抱怨哭喊幾聲,也很快被教師的呵斥和刀削之聲所淹沒。“爲喚醒而教育”,將學生的靈魂視爲等候被喚醒的種子,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種子從土壤中拔出來,而是爲它創造條件,所以教育應該是農業而非工業,教育要遵循人成長的規律。在科學教學中,如何循着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課堂教學?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中,有大量的科學概念,這些概念互相鏈接,形成了科學的基本框架。要掌握好這個框架,最基礎的是要掌握科學概念。但學生在接受正規的科學教育之前就形成了一種概念,這種概念來源已久,是學生對客觀世界的樸素概念,其中有些完全與科學概念相悖,這就是前概念。在科學概念的學習中,學生的前概念對建構新的科學概念的有很大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採取頭腦中的前概念解釋從而阻止科學概念的接受。在平時的教學過程如果能瞭解學生原有的科學前概念並採用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將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對前概念的教學我們常存在以下誤區:

1、對學生的“前概念”熟視無睹,甚至忽略。這樣的結果是老師所講的“科學概念”會被學生們先入爲主的“前概念”抵銷掉一大半。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時,若不事先糾正學生“運動需要力”的錯誤概念,則會對整個教學造成很大幹擾。

2、對學生的“前概念”不引導不啓發,而是“壓下去”的辦法,給予否定。如很多學生在學前會認爲月相變化的原因是照亮月球的陽光被地球遮住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通過啓發引導來明確學生的認識,加深理解。

3、對“前概念”的教學干預表現出“無能爲力”。這種做法勢必導致讓學生帶着他的“前概念”牽着老師的鼻子走,其教學效果不佳。

其實學生頭腦中的不少前概念會促進科學概念的建構與掌握,這樣的前概念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資源。我們應把這種“資源”作爲學生理解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長出科學概念。所以調查學生的前概念顯得特別重要。

 三、教育即“生命、實踐”

書中提到,什麼是教育者存在的使命和不可代替的價值?無非是與“生長”和“成長”有關,教育是直麪人的生命成長,促進人的生命生長的事業。教育實踐的重要功能就是生命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而服務。教育的力量就是促進人的生命生長的力量。教育就是“讓生長”。杜威說,教育目的不能從外面尋找,而是回到人的生命內部去挖掘,回到生長本身。教育的眼光關注一切與生命生長有關的東西。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應該從知識中挖掘生命成長的內容,滲透知識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挖掘。如在浮力知識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感悟不管上浮的物體還是下沉的物體,都會受到水的浮力,水有一種“品質”,對浸入它所有的物體不管能否使物體上浮總是不會放棄,堅持着,托住。在溶解性影響因素教學中可以滲透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的思想。在熔化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從量變到質變的思想,晶體要達到熔點纔開始熔化,之前的吸熱都用來準備,蓄積,即量的積累引起質變。在植物與土壤的教學中讓學生領悟“給與”與“索取”,土壤給予植物水和無機鹽,植物爲土壤積累有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的教學中,讓學生懂得不經歷磨難的岩石是成不了肥沃的土壤的。土壤雖被我們踩在腳下,但那裏也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書中說到有耐心的教育,纔會從容,教育者的從容不僅意味着從容接受,即帶着一種寧靜的心態坦然接受教育過程和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悲與痛。從科學教學中,生命的起源、發展、衰老、死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現象,自然界碳-氧循環、水循環、生物的世代交替等均不謀而合。個人生命成長的過程是短暫的,應該努力體驗其中的精彩。書中說教育應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教天地人事,說的是教育內容,教給學生有天地萬物的真理和知識,人間之事背後的'規範和道理。育生命自覺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培育有生命自覺地人就是一種教育的理想和標杆,有生命自覺的人應具備三大特徵:一是明自我即對自我的生命自覺;二是明他人即對他人生命自覺;明環境即對環境的生命自覺。科學教學中又何嘗不是如此?

此外,本書中還提到的並非所有的教育行爲都是一種表演,但是教育行爲普遍具有表演性。所謂“教師爲中心”“一言堂”“灌輸式教學”共同之處都在於教師壟斷了表演的權力,佔據了絕大多數表演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必須把表演權還給學生,讓更多學生有表演的機會。即提倡的讓學生自主、合作。

讀《常識》有感3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中國文化常識》的書,通過深入閱讀才知道,作爲中國人,自己對中國文化常識的認識居然還十分膚淺,很多以往接觸過的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階段的專用古字、古詞,在《中國文化常識》裏面都可以找到出處,令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呂思勉編注的《中國文化常識》是作者早年嘔心瀝血的研究成果。別聽書名叫《中國文化常識》就覺得這一定是本枯燥無味的書,其實能否找到當中樂趣,全在乎讀者對這本書的定位和用法。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爲把這本書作爲一本古文化說明書來讀較爲合適,當然,我們沒必要一口氣把它讀完,只需要像查字典一樣,當在閱讀其它書籍中遇到有關古文化常識上的疑問時,再找出相關的內容出來查對一下就可以了。這是一個細嚼慢嚥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真相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就是閱讀這本書的最大樂趣所在。

那麼,我說這本書好,它究竟好在哪裏呢?

首先,是內容的全面性。幾乎是無所遺漏地將日常生活裏碰到的常識項目都能一一列舉。其次,是內容敘述的簡要性。該書的每一章節內容的敘述都直截了當、簡明扼要,對讀者最爲關心的問題不加冗長的修飾、不作繁複的推敲。……最後,是解釋說明的直觀性。該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取用了很多插圖和列表去解釋所講的內容,再配合一些專用詞彙、術語的註釋,令人一目瞭然。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當然不能夠說懂得一點古代文化的常識就掌握了其精髓,那隻不過是五千年文明古國裏的蒼海一舀,但我們不防把學習中國文化常識作爲重新修讀“中國文化”這一浩大課程的入門,認真汲取前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和氧份,並將它們傳承下雲,發揚下雲,那是留給子孫厚重的精神財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