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了《終結拖延症》有感

本文已影響 2.42W人 

導語:工作和生活不可能一開始就是我們喜歡的樣子,就像大衛一開始不是大衛而是一塊石頭。試着告訴自己,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爲了責任,爲了自己愛的人,在做着並不喜歡的事情,那麼我們也可以忍受不喜歡的事情。下面請欣賞讀後感《終結拖延症》

讀了《終結拖延症》有感

  一、

在人文氣息濃厚、文藝青年出沒的網絡社區中,拖延青年們突破5萬大關,本不是件情理之外的事情。國外學者們曾經總結了拖延的常見誘因:僵硬完美主義者有之,逃避成功者有之,時間觀念缺失者有之,內心糾結反抗者有之,生理多動者有之,早期家庭或教育環境促成惡習者有之……甚至連身在異國的文化差異,都可能讓你罹患這種我們戲稱的“拖延症”。

再看看我們這個時代,消費主義、一元價值觀所引發的“身份的焦慮”,本已經讓我們深陷洪流,讓工作帶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常常不是成就感,而是望之慾逃的失敗恐懼,這種恐懼常常是引發拖延的元兇;而網頁、短信、微博、遊戲和其他各種信息源,也都在爭搶我們的眼球,把我們並不寬裕的注意力,切割成一種七零八落的碎片化格局,我們原本只適應單任務處理的大腦也備受壓榨。全球變暖似乎還沒有到達突然紊亂的臨界點,但在信息生存環境中,我們像是提前進入了氣候劇變的時代,從四季如春進入了寒暑無常。寒暑無常自然容易感冒,不信你可以問問美國災難片《後天》裏的人物。所以我們常說的“拖延是信息時代的新感冒”,可能暗示着我們在某些方面,已經步入了“後天”。

“戰拖(戰勝拖延)”無疑是困難的:各種“拖延症”在具體表現上可以千差萬別,但看起來都頑固而容易反覆。許多人戲稱它爲“絕症”。尤其是跟ADHD(注意力缺失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相關的生理性拖延,每每捲土重來,更是讓人痛苦不堪。此外,拖延本身的複雜性也增加了我們同它對抗的難度。如果我們可以不太嚴格地把拖延稱爲一種“症”(這個中文詞目前還不是個嚴肅的醫學名詞),那麼它更接近於一個症狀性而非病因性的名詞。由於這種根源和具體表現上的差異,幾乎不存在一種通用於各種“拖延症”的萬能靈藥。在我們的社區中,直到現在,也經常看到關公戰秦瓊的現象:大家圍繞某一種方法“有用還是沒用”爭論到面紅耳赤,最後卻發現針對的根本不是同一個問題。這也爲我們的探索之路徒增了無謂的內耗。

目前社區裏常用的戰拖方法,依我個人淺見,大體可以劃分爲兩類,一類注重內心成長和價值觀梳理,一類注重任務解決和時間管理。當然,像針對ADHD等生理誘因的藥物方法,似乎也算自成一派。第一類方法,強調挖掘拖延行爲的根源,加強對自身各個方面的覺察,倡導從拖延的根本原因入手,化解負性情緒、調整不合理認知、強化行爲的改變,從而不僅實現拖延行爲的改善,更是謀求對自己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接納;第二類方法則強調聚焦於任務本身,挖掘、組織並利用自身的積極資源和社會支持系統,力求在短時間內克服障礙、實現目標。從效果來看,第一類似乎更徹底,也更有利於預防反覆,但改變週期漫長,似乎可以稱爲“長期戰拖”;而第二類短小靈活,常用於對已發生的拖延的解決,或許可以稱爲“短期戰拖”。是“釜底抽薪”重要,還是“揚湯止沸”有效,此二者可謂各有千秋,相信諸位拖友各有偏好。但是,無論是“釜底抽薪”還是“揚湯止沸”,容易的是“紙上談兵”,共同的難點都在於如何操作和執行。對拖延根源挖掘最徹底的人,可能會成爲拖延心理學家,但這本身並不足以保證知行合一,在行動中實踐那些覺察到的知識;而短期戰拖當中的主要內容,如時間管理等,最適用的人羣卻常常是那些本不容易拖延的人,這些方法在設計時通常就沒有充分考慮到拖延的干擾,而是假設人的理性決策能力已經足夠強大。事實上,我們理性的一面也許需要事先訓練和養成習慣(就像在這本書裏一樣),才能足夠強大。

  二、

拖延症現在成了流行詞,而且成了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就像小的時候,誰說他考了託福,不管考得怎麼樣,我都覺得他是潮人,因爲那是多麼潮的考試啊。長大了,一個心理系的同學在描述一個人的時候用了“aggressive”,我當即覺得自己又土了,都用這麼洋氣的英文形容一個人多帥氣啊。看電視多了,知道得抑鬱症成爲了憂國憂民思前想後的高等人的病,可惜我又一次落後了。這次,我緊隨了時代和潮流的腳步,我終於在人們面前高呼,我有“拖延症”,然後喜滋滋的看着他們羨慕的神情,這第一說明了我大多數時候比較優秀(幾乎所有拖延症的書開篇都告訴你,你不是失敗者,你是爲了追求優秀),我是懂得自我反思的人,我慢慢的有了一點高深心理學的修養(除了你們這些拖延的傢伙,誰沒事兒懂ADHD?,我這可不是看《心理學與生活》知道的),我們有獨特的有暗號的系統,估計骷髏會也不外如是(沒人整天湊在一起這麼神祕和整天自我反省吧?)

《終結拖延症》拿到手裏的一刻,很激動,因爲我反覆的check了書單,確定裏面沒有我。然後在收到書的當天下午,看到了第二批贈閱的名單,妥妥的落着我的名字。封面的包裝很好,容易親近,蝸牛背上沉重的鐘錶殼,拖拽着秒針不想讓它移動的小人都意味着一個拖延症患者最無奈的對象——時間。

書的整體結構很簡潔,沒有太多的前因後果,簡單敘述一下之後,就是滿滿的實用性的方法,全翻完後,我意識到這就像一本工具書一樣,因爲整體來看它邏輯完整,但是即使分開來,每個章節段落都可能成爲可參照的範本和模式,直接拿來套用,然後成爲一個個小小的Tips,成爲範本。

此書有很好的互動模式,比如總是會留出強迫讀者思考的部分,就是在文章介紹的方法下,留出題目和答案的位置,基本上是強迫讀者思考,這對於拖延症患者來說,我想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比如我,我羞愧的承認自己一個空格都沒填,所以在看完書的今天我都覺得有什麼事兒沒完成,書沒看透,然後情緒很糟糕,覺得提交這個書評的很底氣不足。

此外,書裏很多地方都用灰底不規則的方框圈着相應用到的“戰拖小貼士”,每個小貼士都是直接可以拿來執行的戰拖步驟,簡潔明瞭,直截了當。

關於書目設計上一個很大的不足是很多關鍵性的內容放在表格裏面,我覺得,編者和設計者的本意可能是讓交互性更強,閱讀更直觀,突出對比和邏輯的順序————————但是,老實說,大段的中文放在格子裏是很不討喜的做法,字體的必然變小,長段話的無重點,放在表格裏讓人的可閱讀性大大變差,特別是步驟多的時候,框框就變成了滿眼的亂七八糟,這個不好,不好~

//劇透部分,慎入:

引言只是一個簡單的概述,題目就是關於整個書的概述“三管齊下,終結拖延症”,然後三部分就是這“三管齊下”的分而述之,然後每個方法裏面又分爲一到兩章具體的解釋了這些方法。

大學的時候,學過項目化管理,然後再讀過很多戰拖的書之後,基本上可以把戰拖的步驟概括了,也就是,無偏見的接受自己——覺察到問題——訂立計劃——行動——行動過程中的調節與檢測——接納進行的.程度——自我實現,然後,調節與檢測貫穿始終,成爲一個循環的過程。雖然簡單,但是方法就被擴展的比較多,這也就是無外乎思想下的方法的問題了。《終結拖延症》和其他的拖延症書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爲讀者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不在東拉西扯爲什麼,怎麼樣,是什麼,而是直接的告訴你,怎麼辦!

//劇透完了,我又不想寫了,突然很想看bosco的視頻T-T

看書的過程中,我得到的最淺顯的經驗是,想到一點,就趕緊找時間找地方寫下來,因爲有了這個書評的要求,我長了記性,以前總是我在當時以爲自己能記住,結果在寫的時候發現我思維的閃光點全不見了,這搞得我更加沮喪,然後就寫不出來了。我想這大概也可以套用在其他拖延的事情上,有時候拖一拖,反而思路更跟不上,情緒更加沮喪,徹底覺得自己要完蛋了……

看完了,再一次決定自己要行動起來T-T爲什麼我覺得說再一次說的這麼悲涼。

願所有戰拖隊友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希望咱們也成爲老師佈置完作業,當天就完成,然後在禮拜天看着趕作業的人們,心裏頓生優越感的人!

  三、

拖延症的概念並非來源於現在,它最早可以追溯至1542年由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提出,差不多同一時代,我國明代著名學者錢鶴灘也曾寫過有名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首詩,它告誡世人拖延所帶來的嚴重性。拖延症概念的提出雖說有500多年的歷史,但是直到20、30年前才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關注,直到如今組織行爲學家、經濟學家也轉向了這個新興領域的研究。

正如人人都是精神病人一樣,也都是拖延症患者,只是拖延的程度輕重罷了。根據美國芝加哥的保爾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費拉里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70%的大學生都存在拖延的情況,而正常的成年人中也有大約20%的人每天出現拖延情況。拖延症與智力並沒有什麼關係,據說相對論提出者愛因斯坦也是拖延症患者;研究進化論的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也是拖延症患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克洛夫也是拖延症患者,他準備把朋友的行李從印度郵寄到美國,可以這一拖竟是8個月,以至於他在1991年的論文《拖延和順從》中寫道“八個月裏每早醒來我都決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給斯蒂格利茨。”

當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情形,充滿僥倖的同時想想自己何嘗不是一位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回想大學裏的每次期末考試,都是考前一週挑燈夜戰,並且屢戰屢勝;早上起來,拉開抽屜,才發現年初買的自然之寶鈣片只吃了幾顆,就已變質了,只好扔進垃圾桶;當然,寫作這篇文章,本該可以提前兩天完成,可是卻被其他事情拖延了。

人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症狀,可是如何終結這種症狀帶來的痛苦,衆說紛紜。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都從不同的視角研究了拖延症的不同類型及其帶來的嚴重後果,但是對於如何終結拖延症似乎沒有完美的方法。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專家威廉.克瑙斯有三十多年的心理諮詢經驗,他的最新著作《終結拖延症》一書中,總結了三種治療拖延症的方法,它們分別是:認知方法、情緒方法、行爲方法,只有三管齊下,才能終結拖延症。

本書基本結構簡單明瞭,以三個部分分別介紹了終結拖延症的三種方法的不同內容及其行動哲學。前言部分,則介紹了拖延的概念、拖延症的羣體、拖延症的不良後果等內容。對拖延什麼,作者是這樣定義的“拖延是一種成問題的習慣,它會把重要和有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時間去做”。至於拖延症的羣體,基本涵蓋了全人類,只不過在大學生羣體表現得更加強烈。

那麼對於拖延症所帶來的後果是什麼?拖延不僅對個人生活習慣有影響,同時對於組織的工作效率和國家的宏觀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加拿大卡里加爾大學副教授皮爾斯.斯蒂爾教授調查的結果顯示,“拖延使美國經濟經受數千億美元的損失”。最典型的影響個人生活的人物就是英國著名作家塞繆爾.約翰遜。1751年,一個信使正在等待塞繆爾.約翰遜寫完那篇遲遲沒有呈交的文章的時候,他寫道“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蠢行是一個普通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靈之中。”至於拖延症給他帶來了什麼,他是這樣說的,“我無法剋制責備自己一直忽視那些最終不得不做的事情,並且每一刻的閒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

何謂認知方法,它是建立在“重新思考你的思維和行爲方式,改變那些自動負性思維”的基礎上,瞭解拖行行爲的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如何改變拖延思維。作者首先分析了常見的幾種拖延類型,主要可以分爲期限拖延、個人事務拖延、簡單拖延、複雜拖延四類,其中複雜拖延則是綜合其他幾種類型,比較複雜,它由多種因素影響。拖延思維的種類則與拖延的種類不同,它主要有“明日再做”的思維、倒推思維、自設障礙與拖延、反事實思維四類,簡單地說,就是害怕批評型、瞭解現狀型、自我懷疑型、情形假設型,其中反事實思維可以分爲兩種向上反事實、向下反事實。調整拖延思維的方法有ABCDE方法,它可以漸進性地分析自己目前處於那種階段,最終告別拖延症。

情緒是影響拖延的因素之一,而任務繁重、心境、認知都是影響情緒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進行情緒治療時,首先必須瞭解情緒的特性,本書提到了拖延與雙議程困境、短期和長期效益分析對情緒影響的分析,提出了PURRRRS是避免拖延行爲的主要方法。大多數情緒影響與壓力有關,瞭解影響壓力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分析拖延行爲。一般而言、焦慮、擔憂和抑鬱會加重拖延行爲,只有承諾、積極、主動應對才能緩解壓力。本書中提到了緩解壓力的三種方法;鍛鍊身體、解放心靈情緒、改變與不必要挫折感相關的模式。

拖延大多數是行爲習慣的陋習,其中與“猶豫不決”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本書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影響猶豫不決的四種因素,即錯覺的決定、自覺地過度依賴、憂慮和拖延、完美和模棱兩可。他還分析了理性的決策過程是如何實現的,實際上,基於人的本性,大多數人都趨向於即時傾向,也就是現時偏向性偏好。

時間管理能夠幫助拖延症患者嗎?對於這個問題,作者也有些顧慮,他認爲“幫助解決一些有明顯截止時間事務的拖延時可能會有用,但是,時間管理通常對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最有效。”實際上,這也證實了爲什麼大多數人都熱衷於時間管理,而卻被視爲時間線上的機器。

前面已經提及到拖延對組織工作效率的影響,它可能由於員工把不良情緒待到了辦公室,根據情緒的傳染性,辦公室失去了活力;也可能由於投標書在截止日期還沒完成,而錯過了投標的機會,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組織學習的厭惡性及其恐懼性,這些都可能對組織效益帶來嚴重影響。

拖延症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最早可以追溯至童年生活習慣的影響,因此,並不可以立即見效,它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正確的方法。讀者可以結合認知方法、情緒方法、思維方法三種方法,瞭解自己的處境,喚醒心中沉睡的(懈怠的)巨人,認識你自己,從而擺脫拖延症的困擾,做卓有成效的自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