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1.59W人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品人錄讀後感1

書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腦海裏時常不能離去,以至於我時常會想起那書應該不錯,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來這本書《品人錄》一覽。

在寫這部書讀後感之前,我想寫寫我以前對學習的感受,以前對書沒有感覺,看全的書沒有一本,想來也挺慚愧的,都不知亂費多少光陰,兒時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也拋於腦後,什麼“少壯不努力老大除悲傷”也沒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顧着玩,滿腦子的是那部電視劇裏的打鬥場面,有時也蠻讓人討厭的,專門製造桃色新聞,說某某同學花前月下談論着什麼,時不時的搞搞惡做劇,讓人哭笑不得。自從踏入社會的好長些時日也在虛度光陰,根本也沒想到自已以後的發展路程,更沒有想到知識的重要性,一心想着的是她,想到怎麼討好她,怎樣才能讓她開心,怎樣才能讓她接受我……等等,日復一日,年復

一年,也就這樣過罷,反證自已還年輕,從來沒有時間的緊迫感。想來這跟當時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在不知不覺中溜過。

如今我換了個環境,看到我與別人的差距,我雖然說什麼也是大專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裏我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從談吐裏我知道我的知識面非常的狹窄,我也是人啊!怎麼就不如他們呢?當然我不能就這樣自甘墮落,現在悔時還不晚,我現在只要把過去的補回來,跟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纔有資格同他們談古論今,所以啊我必須得學會看書,並且還得愛上看書,只能這樣才能讓自已進步;只能這樣纔會縮短與人的差距。

顧名思義《品人錄》是寫關於古人的故事,通過作者的理解和詮釋,鮮明的刻劃了古人,從全面的歷史資料加上作者的分析,從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來有着不同的見解,當然了,仁都見仁,智者見智。

  品人錄讀後感2

以前我總覺得研究歷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爲歷史的事實真相總是撲朔迷離,讓人難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錄》才豁然開朗。有人說易中天的《品人錄》缺乏歷史的嚴肅,但在我看來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還原歷史的真相。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品人錄》之品項羽中,寫了當時項羽、劉邦、韓信等人的性格與特點。當時楚霸王項羽最後自刎烏江,劉邦就這樣一舉奪得天下。許多人奇怪,向項羽這樣的貴族爲什麼最後竟輸給了一個小痞子?因爲項羽是貴族,不免有幾分貴族氣,認爲自己是最厲害的。而劉邦一文不值,可他會用人,韓信、張良,若不是劉邦也不會有今天了。

一個人失敗的原因,往往是因爲太驕傲,認爲自己最有能耐。項羽就是擺在這一點。“驕兵必敗!”

我們有學習劉邦能忍的精神,當時韓信有謀反之心,劉邦忍着,反而對他有利。做事不能驕傲,不能衝動。只有這樣,才能笑到最後。

  品人錄讀後感3

易中天的品人錄裏寫了五個人,我看了一下出版日期,是1999,那時易中天品三國尚未紅火,所以這時學者的看法是可以採納的。

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和雍正。

說雍正,這些日子以來,穿越劇實在是紅得發紫。偏偏是沒什麼演技含量的演員來幾段狗血的情節,就如火如荼了。這也不是不可理解,如今娛樂圈都愛搞噱頭這玩意。雍正貌似和穿越劇結下了很大的淵源。穿越劇大多選定清朝,因爲那特殊的後宮。像康熙下來的皇位之爭在歷史上也是迷霧重重,穿越劇的編劇正好可以爲此定一個自己的說法。然而電視劇終究是電視劇,不是歷史,頂多有三分史實。我一個很喜歡看電視劇的室友總是喜歡拿電視劇的人物來說事,可見電視劇的威力,也見其可惡可悲。

說雍正吧,和曹操武則天一樣,是一個矛盾。拋開傳統的歷史觀,雍正是歹毒又仁慈,殘忍又布恩澤。反正這事兒如果你順着他的意,那麼他是一個好皇帝,如果意見相左,那麼臣子難過了。

清有康乾盛世。康熙是雍正他爹,乾隆是他兒。他夾在兩個歷史評價都比較高的帝王中間就顯得平庸。其實創業容易守業難,雍正能夠收得住康熙的江山,留到弘曆來大紅大紫實在不容易。何況,他也不是無所作爲。只不過在羣體意識的中國人眼裏,渴望獨裁的君主卻無法長久。儘管他們最終的路是對的。而做到這個份上,評價已經不是高度的問題,而是空缺的鑽研。然而無論如何,歷史記住了你。你並未因好言好語而昇天,也爲因歹言毒語下地獄。

李世民同樣是奪來的江山,因爲唐朝大度,加上氣數正好,大家都可以輕描淡寫他的篡位。武則天因爲有了明顯可挑剔的錯,何況她做的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雍正的皇位有爭議,因爲明清不如唐宋,西方的資本主義已經試圖入侵中國,這是時代的遺憾,也是雍正的遺憾。

  品人錄讀後感4

最近剛讀完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的《品人錄》,當我合上最後一頁,細細地回想着讀過的每一個章節。其實人們總是慣於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爲個人的原因,歸結爲某個領袖人物或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按照這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化論而無一例外地臉譜化了。《品人錄》從文化的角度品評了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獨具風格。易中天先生新穎的評說以及生動的文筆都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人物內心世界。品評人物是中國文化詩性智慧的一種表現,而《品人錄》則生動有趣地爲我詮釋了詩性智慧的真正含義,《品人錄》真的是一本滋味十足,令人百讀不厭的好書,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讀書感受與心得吧!

讀完這本書,其實最多的感受是有關制度的問題。人們都成爲了權力鬥爭的工具和道具,《品人錄》通過對特定歷史環境的分析,發現有些帝王的“喜怒無常”也是有章可循的。比方說,曹操愛才有妒才,容人有整人;武則天打心底裏討厭酷吏,但出自政治上的需要又不得不與“小人”攪在一起,這種兩難的境地都促使他們做出了不明智的選擇。同時專制政治還使人們對人格追求的熱情度大大下降,但是,在口頭上卻要信誓旦旦,小人必須全部得而誅之,結果卻留下許多高尚的記錄。這些記錄爲後人提供了發問的機會,然而,追問有時卻徒然。比如說:不懂政治、意氣用事的海瑞除了作爲清官和硬漢名垂史冊外,並沒有實現什麼。再不可能做到限制權力的專制體制下,他清除腐敗重振道德註定是不現實的。還有就是不想做“等閒之帝”的雍正費盡心力聚斂起來的江山財富,到頭來還不過是爲了子孫的揮霍和的`貪墨做了基礎。

對於以上闡述人物們的悲劇,其重要原因在於他們身處在如此一個專制體制的社會,身處在如此一個文化傳流時代,儘管他們個個才華出衆、膽識過人,但憑單槍匹馬,是終究不能戰勝文化與制度的。

品完那一個個歷史人物,我發現中國歷史就是一個大戲臺,可不知何時戲臺上爲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的白臉和白鼻子,也不知何時會出現紅臉和黑臉,因爲我們不知道編劇和導演是何方神聖。我們只能寄希望於運氣和等待,卻不肯承認每一次的“善報”,往往也意味着下一次“厄運”的降臨。

  品人錄讀後感5

從公元前兩百餘年的項羽至清朝雍正年間。——《品人錄》。

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這五個都是中華三千多年曆史記載中的名人,他們的故事世代傳說,他們的魅力至今猶存。然而,他們又無一例外地都是悲劇性人物。

這五個人究竟哪一個有好運氣或者或好結局呢?不是身敗,就是名裂,不是生前受打擊,就是死後背罵名,沒有一個功德圓滿。就連與他們有關的一些人,比如韓信、允禗,也都沒有好下場。不可否認,悲劇結局的造成,與他們的性格和爲人不無關係。項羽失之頭腦簡單,曹操失之奸詐狡猾,武則天失之手段狠毒,海瑞失之迂闊偏執,雍正失之猜忌刻薄。

但這些正是我們要品評這些人物的目的,我們既要發現他們的價值,又要避免他們的錯誤。爲古人正名,就是爲今人正名。只有客觀評價古人的功過得失,今人才有一種激勵去爲自己正名,因爲他們知道只要自己在身前活的端正,那就不必擔心自己的身後名。

品,不光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價值。

  品人錄讀後感6

最近在讀,易中天《品人錄》。品說了歷史上幾個焦點人物,當然文章值得一讀,畢竟在衆多“百家講壇”露臉的教授中,他是受批最少的,儘管網上最近也有頗多微詞的,但我個人還是欣賞他的學者風度的。

之所以引出易中天,也不單單對書作妄加評價,最終還是爲了引出本文的觀點——品人易品己難。這幾年文化界真正的好作品沒出幾件,倒是涌出一大批所謂的知名評論家。只要有些須作家或者非作家稍稍振臂,要麼會被這層人浪捧向天際如履雲端要麼就是被死死地捲入海底不得超生。這些所謂的評論家們,品作品的同時,總要見縫插針的評下作品背後的東西。當然文學評論要對作品作者有至深的理解滲透,還要有獨到的見解,也許是這個隊伍太龐大了,當你剛理好思路寫下所謂的"獨到見解"的時候,不經意發現這些東西已經炒的爛熟,誠然“狼多肉少”,要出彩你就要會挖掘,用個新新字眼就叫做“暴料”。於是普天下涌現一堆堆的“猛料”,讓人找不到北。

這些文化界的批評人事,揮動着判官的大筆行走於江河草澗之中,一面仰頭抱怨着“文化的蕭條”“文學的墜落”,一面摸索着路邊剛剛萌生的嫩芽,瞪着眼屏着氣作千鈞一髮狀,觀察之細緻無人能及。“品一翻評一翻拼一翻”,每一次的出擊不致命則死不罷休,誓有打落水狗的氣勢,卻不知“品人易品己難”,若何先品說下自己,在去振作精神去品別人呢?說到這裏有些人可能要反駁我說,“品品古人但不妨吧?!”當然李白杜甫曹雪芹魯迅決不會從故紙堆裏爬將出來和你爭辯個是非曲直,古人的後人們也不會拿着尖刀厲刃和你拼命。但我們能不能做到基本的尊重,即使不作爲智人也要做爲先人來對待一翻吧!

品人易,品己難!這句話不單單對於上述的廣大的評論家們,之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先品己,再評己,而後品人再之評人。不妄爲一次惡語,不吝惜一句善言!

  品人錄讀後感7

我們總習慣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爲個人的原因,歸結爲某個領域人物或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而無一例外的臉譜化了,中國歷史則變成一個大戲臺。《品人錄》從品評人方面來解讀時代造就的必然。

《品人錄》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作品,有人說易中天把嚴肅的學術變成了低俗、庸俗的胡謅。在我看來,其實不然,他的《品人錄》尊重史學的真實性,只是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對人物的品格、心理加以揣測,用現代人的觀點加以解讀,這在學術界應屬常見吧!並且,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大衆文化纔是現如今精神文明建設之所需。文化反作用政治,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

我認爲《品人錄》的開創,不應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引入大學改革,因爲在大學裏不管是文學系、藝術系,還是哲學系、歷史系都離不開人物品評課。報刊和刊物也只有文物品評、藝術批評而沒有人物品評。或者只有人物傳記、人物故事,沒有人物鑑賞。其實,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鑑賞價值的。品酒、品茶、品畫、品詩,何如品人?

《品人錄》,品自己,我屬於實用主義者,也屬於性情中人,我也追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君子之勇。

經典句子:一、成爲人物,素質必然;處於何世,則是運氣。

二、要網羅人才,首先要以誠待人,其次要以信待人,第三要以寬容人。

三、在一個說假話的時代,最好的武器就是說實話。

四、柔弱的人往往倔強,正如剛毅的人往往豁達。

五、人最珍惜的,就是在孤立時得到支持,哪怕這種支持微不足道,哪怕這種支持來自非常卑微的人。不!正因爲支持者是那樣的卑微,這種支持才更加彌足珍貴。

六、小人的作用無非四種:幫忙、幫閒、幫腔、幫兇。

七、人之爲人,就在於有道德。

  品人錄讀後感8

書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腦海裏時常不能離去,以至於我時常會想起那書應該不錯,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來這本書《品人錄》一覽。

在寫這部書讀後感之前,我想寫寫我以前對學習的感受,以前對書沒有感覺,看全的書沒有一本,想來也挺慚愧的,都不知亂費多少光陰,兒時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也拋於腦後,什麼“少壯不努力老大除悲傷”也沒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顧着玩,滿腦子的是那部電視劇裏的打鬥場面,有時也蠻讓人討厭的,專門製造桃色新聞,說某某同學花前月下談論着什麼,時不時的搞搞惡做劇,讓人哭笑不得。自從踏入社會的好長些時日也在虛度光陰,根本也沒想到自已以後的發展路程,更沒有想到知識的重要性,一心想着的是她,想到怎麼討好她,怎樣才能讓她開心,怎樣才能讓她接受我……等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就這樣過罷,反證自已還年輕,從來沒有時間的緊迫感。想來這跟當時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在不知不覺中溜過。

如今我換了個環境,看到我與別人的差距,我雖然說什麼也是大專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裏我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從談吐裏我知道我的知識面非常的狹窄,我也是人啊!怎麼就不如他們呢?當然我不能就這樣自甘墮落,現在悔時還不晚,我現在只要把過去的補回來,跟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纔有資格同他們談古論今,所以啊我必須得學會看書,並且還得愛上看書,只能這樣才能讓自已進步;只能這樣纔會縮短與人的差距。

顧名思義《品人錄》是寫關於古人的故事,通過作者的理解和詮釋,鮮明的刻劃了古人,從全面的歷史資料加上作者的分析,從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作。我相信很多人看來有着不同的見解,當然了,仁都見仁,智者見智。

說說我讀完此書之後的感覺吧,前車之鑑,也許是我最大的收穫,當我看到武則天這一節時,從中不能不提到李治,沒有李治也就沒有武則天的今天,在書中作者把他刻劃得淋漓盡致,怕老婆是他最大的破綻,故此武則天才會凌架於皇帝之上,也許歷史也是盟盟之中自有天數,其中的奧祕無人知曉。然而古人玩弄政治的手段真讓人目瞪口呆,爲了自已的一已私慾,而不故親人,朋友……不達目的誓不罷修,真所謂是成者爲王,敗者爲寇,想必他們活在一個仇恨之間,也不知他們累不累,如今我們看來是無法想象他們的生活領域。雖然如今沒有戰火連綿,但是如今的生活也是到處洋溢着血腥味,少了幾分和諧和感情,這也許是人類進化論吧!俗話說得好,“人不爲已,天誅地滅!”社會向前邁進時人類也跟着社會的進步隨之進化,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再此我就不做太多的論述。說到底只有一句話:“通過本書讓我明白的很多,但是隻能意授不能言傳。”

  品人錄讀後感9

《品人錄》令人不由佩服易中天先生站得高看得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剖析絲絲入扣,對古代官場倫理洞察秋毫分明,讀易中天先生《品人錄》有感。曹操的才與情,或許社會的變遷,更多年後人們會給他更高的評價。我私下喜歡曹操與喜歡蘇東坡的豁達、李白的詩意浪漫一樣熾熱。曹操詩作文學水平極高,意象清晰、襟懷開闊一揮而就,帝王口氣、超人文采一氣呵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脣齒留香,“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警人心絃,“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嘆惜時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道盡心志。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功名利祿真的在他心裏重要嗎?一個人臨終牽掛或許就是自己視爲最珍貴的東西。曹操臨終正有人性的光輝,幼子孤兒託付曹丕,言語哀切,安排妾婦分香賣履,眷戀親情。書中高度評價曹操,富有真性情,是個可愛的奸雄,生前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唯是智慧超羣,愛才用纔不計德行與出身,挑戰了中國傳統用人制度,得罪了中國文化對人才的評價系統,一生以周公自詡,卻落得“篡漢”罪名,“亂世奸雄”爲其批註,文學成就也難幫他洗脫一分一毫。

另一個品評人物是海瑞,得罪的卻是整個古代官場操作機制,幾次罷官,幾番啓用,次次都以失敗收場。幸虧海瑞自始至終爲官清廉,人品才得以保全。曹操可愛,海瑞可憐,一生坎坷,早年喪父、晚年喪子,中年喪氣妻還惹來同僚彈劾。

海瑞以身作則倡導道德清除積弊失敗了,書中還提到張居正的考成法革新法令力圖振作也失敗了、申時行妥協調和安撫團結和稀泥充老好人也失敗了,那麼怎樣的人物做怎樣的事才能成功呢?看來集團操作機制與利益不可挑戰不可得罪,每一個風氣形成的小團體不也是如此嗎?在這樣的團體裏待人處事水深着呢,或許無爲而治就是最好的辦法,不是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嗎?

自幼認爲海瑞是官場標榜人物,必定是優秀的,青史記錄的定是褒揚之詞,。記得兒時常陪奶奶看戲,戲裏的海瑞多麼睿智多麼無畏,常常一襲青衣,微服私訪,調察民意,洗刷冤情,最後的勝利都是屬於他的,善惡有報,快意恩仇,演員與觀衆的情感都抒發得淋漓盡致、舒暢張揚。看易中天如此無情批判人物性格與事情成敗,內心震撼,悲愴蒼涼夾帶絲絲失落,在酷夏裏竟是心涼!

《品人錄》對劉邦項羽的評價看得我心灰意冷,劉邦的影子永遠存在於人羣之中,項羽貴族式的教育敗給了地痞流氓般的劉邦的權術,劉邦的成功增加了教育者的難度,劉邦對人性功利的透徹理解是其成功的原因,此時想起《道德經》對水的特性、對有與無的闡釋,在此不是一次契合嗎?知識才學再多有時不如善於爭鬥的人,使人不得不承認爭鬥更是非凡的學問與才能。

書中對武則天的品度全面,武氏九死一生,宮廷爭鬥中獲得勝利。最精彩是書中對武氏革命成功後後繼何人的心理闡述部分,賦予侄子身後無人祭祀於己無利,賦予兒子還位李家心有不甘,賦予女兒權歸異姓更是荒謬,革命成功之後迷惘爲何革命?於是退了帝位,歸稱皇后,立下無字碑,任人評說。無字之碑,彰顯武氏性格特徵,時也、運也、命也,管了他人說些什麼。

書中詳細分析了項羽性格特點,李治性格弱點,性格決定命運。當一個人認命時,命運是否能安然妥當把他安放在適當的位置。武氏由唐太宗才人到帝位,是命運使然,還是宮廷爭鬥使然,或者兩者混合使然。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謀其政,多麼不易,常見和稀泥的老好人,總是圓滑溜過去,無爲而治。若不在其位被逼要謀其政,唯有懷柔與鐵腕兼施,尋求中間道路行走,或許能把事情做好。人心多功利,自古使然。所以劉邦封賞手下,讓出生入死的下屬封妻廕子頗得人心。徐敬業的“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卻以失敗告終,還讓武氏賞識洛賓王的文采留下愛才佳話。

讀書中就這樣邊讀邊思,給了讀書人無窮的樂趣!

  品人錄讀後感10

到書店,購得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人錄》一本。想看看歷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們一生的成敗得失。

《品人錄》中舉有五大歷史名人,有頭腦簡單的項羽;奸詐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則天;迂闊偏執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這五大名人中有萬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儉樸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時的英雄。他們的人生跌宕起伏,我們姑且只看最先登場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

項羽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亂世,但項羽卻是一個心有鴻鵠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遊會嵇時,項羽便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話,但最終沒有成功。他輸給了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劉邦。

劉邦是混混,而項羽是貴族;項羽有蓋世武功,而劉邦是無力村夫;項羽有幾時上百萬的雄兵良將,而劉邦卻只有爲數極少的士兵,這麼一比,論身份,論實力。項羽都應該是坐上皇帝寶座的人,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劉邦他由弱到強

  品人錄讀後感11

顧名思義《品人錄》是寫關於古人的故事,通過作者的理解和詮釋,鮮明的刻劃了古人,從全面的歷史資料加上作者的分析,從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來有着不同的見解,當然了,仁都見仁,智者見智。

說說我讀完此書之後的感覺吧,前車之鑑,也許是我最大的收穫,以前我總覺得研究歷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爲歷史的事實真相總是撲朔迷離,讓人難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錄》才豁然開朗。有人說易中天的《品人錄》缺乏歷史的嚴肅,但在我看來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還原歷史的真相。

《品人錄》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品述幾個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邦、項羽、曹操。

劉邦,也許是小時候對劉邦的瞭解不夠深入,總覺得劉邦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因爲他害死了曾經親如兄弟的項羽,慘死在烏江裏。後來才逐漸懂得歷史的真相併非如此,劉邦是一個心高志遠的將相之才,雖然有很多行爲不雅,但是在那個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劉邦與項羽相比更加的冷靜理智,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爲了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殺死自己的敵人也無可厚非了。或許正是因爲如此,他才當上了漢高祖,成爲漢朝的開國皇帝。

項羽,從小耳熟能詳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項羽總是抱着一顆憐憫、惋惜的心情,感覺他的江山被他的結拜兄弟奪取,最後被逼得烏江自刎,《品人錄》卻告訴我,項羽之所以失敗,以前很多人都認爲是因爲項羽的性格原因,鴻門宴上有機會除掉劉邦,卻有着與劉邦的“婦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劉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漢朝王國,一個冷靜、有大智慧,一個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婦人之仁,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王,也就顯而易見了。

曹操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家,他擁有極大的度量,擁有自己的雄才偉略,精力旺盛、才智過人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謹慎又仔細、小心,雖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盡是罵聲相比,很多人對於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發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幹在當時的年代幾乎無人能及,就連諸葛亮也忌憚三分。所以後人評價才曹操是三國亂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國亂世時代中的梟雄。

歷史的真相總是充滿着複雜和神祕,《品人錄》揭開歷史真相,使我對三大人物的瞭解更加深。雖然他們最終都逃不過生老病死,但正如書中所寫的,不管是劉邦、項羽、曹操都可以稱得上是英雄,因爲他們都具備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們是不同類型的英雄,劉邦是時代造就的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則是具有雄才偉略的“梟雄”。人們對於英雄是不會輕易忘記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