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熱門】《悲慘世界》讀後感11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87W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悲慘世界》讀後感11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

上週末,我拜讀了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早就聽說過這部名著,今天終於如願以償了。這本書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捧起它,我就立刻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這本書中,我感觸最深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主人公冉阿讓。冉阿讓原本是個誠實的工人,爲了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爲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冒險偷了一塊麪包,結果被抓;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

出獄之後,他處處受到人們的歧視,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加附在他的身上,他想重新做人,可是卻到處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就在冉阿讓已經絕望了的時候,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米里哀神父。從此,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冉阿讓受到主教的感化決心去惡從善,改名換姓艱苦創業,終於當上了市長。後來,他樂善好施,濟窮救苦,大做好事,救助孤寡弱小。爲了不嫁禍於人,他毅然走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

然而法律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讀到此處,我深深地爲主人公感到無比的悲哀。

這真是悲慘世界中的悲慘典型!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一個正直的人,因爲一時犯了錯,永遠都沒有改正的機會了嗎?

在書中,我被冉阿讓那顆狂熱追求正義的良心所感動。正是這顆良心多少地把他箍緊而壓服!他悲慘的一生中有多少次傷病,多少次重新站起來。這良心光芒四射,在安靜地向他說:“現在平安無事了!”唉!這是多麼悽慘的平安!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頗多。我從這部小說中看到了作品中滲透的人道主義思想——“博愛”、“仁慈”、“寬容”、“善良”。雨果先生通過這部作品不僅揭示了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社會制度,還暗示自己一直期盼着用“寬容”和“仁慈”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的美好願望。

《悲慘世界》讀後感2

我讀過一本世界名著《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工人,冉阿讓,他花了19年的時間在監獄裏偷了一塊麪包。他出獄後,處處被別人鄙視,所以他厭惡社會,卻被一個主教影響成爲一個好人。冉阿讓,別名馬德琳,成爲市長,他答應撫養她的女兒珂賽特。沙威是個警察,正在追捕冉阿讓,一個失蹤多年的囚犯。其他警察誤抓了一個可憐的工人,準備把他送進監獄。爲了救那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承認了自己的身份,再次把他送進了監獄。他在去監獄的路上給寫信,然後又逃跑了。冉阿讓立即找到珂賽特,把她藏在一個偏僻的修道院裏。多年以後,珂賽特;愛馬呂斯。此後,生活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品格面前投河自盡。珂賽特嫁給了馬呂斯,冉阿讓過着孤獨的生活。最後,他死在珂賽特的懷裏。

我覺得美國有很多人不爲自己着想,承認自己的身份,救了一個無辜的農民。高尚的品格。也許如果我是我自己,也許我就不會像冉阿讓那樣。

書中主人公的高尚品格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從書中主人公的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人即使犯了罪,仍然可以把浪子回頭。他們只是想有人影響他們。

雨果《悲慘世界》給我們生動地描繪了整個半個世紀歷史進程中廣大社會的生活。這本書讓人們認識到了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和恐怖。展示一些社會背景。讓我們瞭解一下社會背景。也讓我們知道一些生活的道理,讓我們區分哪些知識該學,哪些知識該扔掉。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高尚品質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3

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涼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悲慘世界一書中:當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嫌棄鄙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過向善的信心。是寬大爲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爲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這一切使我既感動又欣喜。然而欣喜之餘卻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緒之中。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爲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醜陋的本性。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爲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者;在重大賽事中爲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

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4

“媽媽,美國爲什麼要打伊朗和敘利亞呀?”我一邊看着新聞悲慘血腥的場面,一邊疑惑不解地問媽媽。“還不是因爲美國人想讓世界各地都不進口伊朗和敘利亞的石油,讓伊朗和敘利亞經濟衰落,從而達到控制伊朗和敘利亞的目的。”媽媽嘆了口氣,無奈地回答。我也很沉悶,也很疑惑,同時也有一種不詳的預感:未來的世界會不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的戰場呢?未來的世界會不會又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悲慘的場面呢?

帶着不安,我無心看電視,拿起媽媽給我買的《悲慘世界》的書去看。當我看到冉阿讓,家裏貧困潦倒,經常食不果腹。在百般無奈之下,爲了解決姐姐七個孩子的飢餓,去偷麪包,被判了19年牢獄。他原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但因19年的牢獄之災、社會的殘害、法律的制裁、現實的冷酷,使他的眼淚乾了,開始向社會進行瘋狂的報復,直到最後犯下了終身悔恨的錯誤。正當這時,他得到了一位主教的寬恕,使他因錯誤導致更加深刻的覺悟,成了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讓他決定棄惡從善。在一次巷站中,冉阿讓不顧生命危險去混亂的戰場,救起了奄奄一息的馬呂斯,得到大家的敬佩。這一次,也讓冉阿讓不再畏懼悲慘的世界。

看到這裏我不禁又想起了剛剛看的那則新聞,我們現在生活的無憂無慮,但我們國家會不會像伊朗和敘利亞那樣捲入戰爭?如果捲入戰爭我們的生活會不會變得悲慘呢?一串串恐懼的問題又一次在我的腦海裏浮現。突然間,我想到了冉阿讓,不要驚慌、不要畏懼悲慘的生活,即使遇到那樣悲慘的生活,我也要像覺悟後的冉阿讓那樣堅定的生活。

《悲慘世界》讀後感5

上學期,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麪包,使他在監牢裏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冉阿讓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裏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能改了嗎?

在面對貧窮潦倒、世態炎涼時,有的人會向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誘惑時,會欺騙甚至迫害他人。這樣的人並不鮮見,他們爲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汪精衛爲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書記爲了自己的貪心,放棄了集體的利益;還有美國爲了石油,對伊拉克悍然發動戰爭……但可喜的是,現實之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擁有的是光明正大,無己無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戰輝,他可以稱得上是“愛的使者”,背父求醫,帶妹讀書……他不求回報,他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去資助別人,他就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繼承者,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敘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結尾: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豎立起了人們心中屬於善良的豐碑”。

《悲慘世界》讀後感6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纔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爲“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爲“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爲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佈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爲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爲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人!

看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爲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當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爲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悲慘世界》讀後感7

“他安息了。他活着,儘管他的命運曲折離奇,他死了,只因爲失去了他的天使。生死由常,就像白天離去夜晚來臨。”他,就是雨果筆下的一個偉大的苦役犯。

他僅僅是因爲偷了一塊麪包,一塊小小的麪包,讓他做了整整十九年的苦役犯,更可憎的是他還被帶上了黃色護照,讓他終身無法自由。他也曾想過要一直錯下去,當個小偷,可是,他被神甫偉大寬容的愛感化了。如果不是神甫,他可能依舊是個小偷,依舊遭受大家的唾罵。但他在神甫給予的愛中,明白了愛,懂得了愛,學會了去施予愛。他無私偉大的愛,終於使那些因爲他從前是個苦役犯而嫌棄他的人真心去感激他。從他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天使般,充滿愛於偉大的靈魂,一個值得所有人敬佩的靈魂。冉阿讓雖然死了,因爲他的天使----珂賽特,已經找到了她自己的幸福,他也失去了他的珂賽特。但是,他不是痛苦的,他已經爲曾經的過錯贖了罪,也讓很多人得到了他的愛,在那個黑暗的世界留下了他永恆的足跡。

冉阿讓在別人的誤解和惡待中,從不去恨別人,從不去計較,從不以其人之道換治其人之身。而是用他那顆虔誠的心,用他真摯的愛,去給予每一個人愛和感動。認真想想,現實社會中,能做到和他一樣,用愛去對待一切的人,又有幾個呢?沙威探長寧死也不再抓冉阿讓;馬利尤斯因冉阿讓的救命之恩而改變了對他的看法;珂賽特因冉阿讓的收養而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冉阿讓的愛,都得到了回報。現在好多人都因爲周圍人的不理解,而厭倦了世界,討厭所有的人,覺得活着沒意思。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不過,現在我一定不會了,冉阿讓讓我知道,在他施予愛之前,他也只不過是暫時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和愛而已。他卻沒有迷失方向,靠自己的努力,重新獲得了這些。我相信,我也只是暫時失去了別人的理解而已,我只要也和冉阿讓一樣,用愛去對待這些,就一定能重新獲得理解的,一定!

冉阿讓,他讓我懂得最深的,就是---愛,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偉大的力量。

《悲慘世界》讀後感8

十九世紀的法國正處於拿破崙帝國的後期過渡與七月王朝初期的時期,這是最好的時代,有風光的外省城鎮、保皇貴族的沙龍,有六月起義的街壘和大學生們聚居的拉丁區;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有橫屍遍野的戰場、破舊敗落的平民窟,有骯髒的下水道、陰暗孤寂的修女院。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在法文中譯爲“受苦的人們”。無論是一生痛苦悲慘的冉·阿讓、含恨而死的芳汀或從小便備受人間痛苦摧殘並失去童年快樂的珂賽特,都是資本主義法律的受難者。冉·阿讓僅僅因爲飢餓而爲姐姐的孩子們偷了一塊麪包,便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在被釋放之後,即使他成爲了一位樂善好施的市長,也因爲曾經是苦役犯而被沙威探長追鋪,一生都不得不逃亡。

但作爲資本主義法律的代表人物,冉·阿讓的追捕者,有着一顆“木頭的心”的沙威並沒有因“施難者”的位置而避免他的苦難。

作爲法律維護者,沙威理應鐵面無私地將冉·阿讓作爲苦役犯逮捕入獄,可他因爲人性中尚未泯滅的善良而違背了自己應盡的職責,也許沙威因爲“個人動機”而犧牲職責。但這是他“忠於良心”,以資本主義法律的角度來看,“善良便是懦弱,理想應當只求無可指責”,但若以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講,這次“出軌”卻可以計入他上天堂的善舉。

他是“正義”與仁愛鬥爭的犧牲品,他的選擇死亡是因爲他的價值觀的崩塌。在極度的困惑中,他選擇了在絕望的孤獨中離開人世,沙威的死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悲劇。

我並不能斷言沙威究竟是一個好人或是一個惡人,他是一個惡貫滿盈的好人,也是一個忠於職守的惡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9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文學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主要講了苦役犯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

我讀完《悲慘世界》將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剛開始讀的時候,我看到這本書很厚,有一千四百多頁,心想看來讀完這本書肯定很難。但是到後來我發現,這些故事裏的人物並不枯燥,並且叫人越看越愛,越愛越看。

我讀了這本書,知道了冉阿讓原來因爲貧苦去偷麪包,結果被面包店老闆易查伯抓獲。呆板的法律毫不留情,冉阿讓被判爲五年苦役。

冉阿讓在這期間多次越獄,最後都被警方抓獲。由於這個原因,他從五年苦役改判爲十九年。

冉阿讓出獄後改名爲馬德蘭,當了企業家,後來因爲成績突出,被民衆推選爲某地的市長。後來因爲身份暴露而被捕,判爲終身苦役。

後來冉阿讓逃出,又從壞蛋德納第夫婦手中救出孤女珂賽特。從此,珂賽特一直以爲冉阿讓就是她的親爸爸,其實並不是。

一個叫馬呂斯的青年認識了珂賽特,到最後兩人結成了夫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冉阿讓,因爲過於勞累,而因病去世。書中說:“一個張開翅膀的大天使,正在等待這這個靈魂。”

冉阿讓是偉大而又善良的。他被推選爲市長後,聽說有一個貌似他的“冉阿讓”(其實他叫商馬第)被捕,便不顧暴露自己的身份去救了商馬第。這一點足以看出他的偉大。還有一次,他看見一個普通人被馬車壓住,便不顧自己市長的身份去救他。這一點可以看到他的善良。

作者雨果想是想告訴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不能虛僞,因爲虛僞在事實面前只有被消滅,別無可能。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媽媽趕緊把我抱進懷裏,讓我停止哭泣,“不,是媽媽的眼睛進沙子了,”我知道媽媽是在騙我。於是,吳剛開始種桂花樹,等樹種好了,嫦娥又在上面施了點魔法,這樣人們就可以生活了。因爲,人們的愛心點亮了春天的第一道光?雄鷹的幸福是追逐天空的蔚藍。一般家庭都是三口之家,而她卻從小失去爸爸,但她還那麼遵守爸爸說的“遊戲”規則,真的令我很佩服。

關於《悲慘世界》,大文豪雨果的經典之作,年少者必讀之書。

生活之悲苦,貧困到無法餬口的地步,而偷取一個麪包的孩子,卻在牢獄中度過了19年的苦役生活,刑滿後又有過偷竊的行爲,但受仁慈的主教米里哀的感化,轉變成爲一個捨己爲人的人,冉阿讓化名馬德蘭當了企業家,並被推爲市長。又因暴露身份而下獄,後來,一直xx探的追緝。冉阿讓一生充滿着坐牢,苦役和顛沛流離的痛苦。

生活本身就是苦中作樂,至於讀書,要體會其意境,進入其中才會感悟。體會書中的角色是自己,設身處地的爲角色着想,纔會體會書中之真意。書與現實是有很大差別的。進入書中而體會現實才是讀書的真正用意。不然書讀的多了卻是害處。對於寫作而言,創造的源泉來自生活,生活本身便是最好的教材。想寫出好的東西來,就要借鑑別人的東西。讀書便要了解時代背景,瞭解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習慣。分析與現實中的人或事的差別。這樣纔會學到真知而寫出東西來。

對於《悲慘世界》一書,雨果的真意是反映仁愛萬能的人道主義思想。就現實而言悲慘與幸福之差別來自於不同人的不同想法。對於孩子而然,讀此書的好處在於知道什麼是苦,纔會體會現實生活的種種幸福之所在,纔會倍感珍惜生活之甜美,遇到挫折而不會放棄希望。針對現實中的逃課,出走,犯罪的年輕化問題,承受不了生活,學業而輕生的人,是很好的教科書。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淺讀《悲慘世界》,我看到了仁慈善良的卞福卡主教,令人同情的冉阿讓,被男人花言巧語所欺騙的芳汀。

在那個灰暗的時代,女人是毫無地位和自由可言的。純潔善良的芳汀捲入了一個愛情的遊戲,被無情欺騙,爲多羅米埃生下孩子,多羅米埃隨即逃跑,留下芳汀和她幼小的孩子。

爲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她不得不離開巴黎寄養珂賽特,回鄉謀生。我想她在巴黎一定是一個美麗、令人憐惜的人吧。在女人最美好的年華里,成爲一個普通至極的夫人。

禍不單行,她將女兒託付給一對旅館夫妻,在社會的打壓下,德納第夫妻將自己的本性暴露,勒索芳汀的錢,並且對珂賽特並不好。而她在鄉里工作時,被人們發現她有一個孩子便被迫離職。德納第夫婦得寸進尺謊稱珂賽特身患重病。不停的勒索芳汀,芳汀賣掉明媚的金髮,潔白的牙齒,最後淪爲一個娼妓。

恰巧社會對這個單親母親偏見極大,給了她莫大的壓力,她還是一個剛接觸社會的年輕女人,在社會的沉重打擊下,她遇見了冉阿讓,他把芳汀從警局救出,送到醫院,承諾幫助芳汀接回孩子。希望之光終於出現。而冉阿讓這時正處在人生的岔路口,是繼續當市長還是勇敢的承認自己曾經犯下的罪行,讓他不斷猶豫並且這個問題還影響着芳汀日後的生活。

所以,當警察出現在醫院,本就病入膏肓的芳汀,驚嚇過度,當得知冉阿讓即將被逮捕,無法再見到女兒,悲傷之下,命喪黃泉。

若芳汀沒有生下珂賽特,命運是不是會不同。爲什麼芳汀選擇生下珂賽特?女人在那個水深火熱的灰暗社會,必須保持貞潔。她本是專一善良的人,可終究錯付了人。孩子是無辜的,或許是她對多羅米埃僅存的愛吧,亦或許是她心裏最深沉的母愛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