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風箏魯迅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1.75W人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箏魯迅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風箏魯迅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風箏魯迅讀後感1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主要回憶了“我”小時候將小兄弟自己做的的風箏弄壞的事情,並且不讓他玩風箏,認爲玩風箏是那些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後來魯迅才知道玩是兒童的天性,就像人要睡覺……痛恨當時的所作所爲。想去找小兄弟說對不起的一件事。

魯迅先生簡約的幾筆,就將小兄弟進行正當遊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這篇文章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對當時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做出了評價!

  風箏魯迅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這是魯迅寫的,名叫風箏。魯迅的原名叫周樹人,他寫文章很有特點,比如他的文章要麼就是說理,要麼就是批判或辯論,以前日本人看了他的文章,就咬牙切齒。

冬天來了,小孩子們都喜歡乘着風勢去放風箏,但是魯迅從小就不喜歡放風箏,不但不愛,而且很嫌惡。有一天魯迅看到他的小兄弟在做風箏,他看了,覺得放風箏是一個沒出息小孩玩的玩藝就把他辛辛苦苦做的風箏給毀了。等到了魯迅中年的時候,看到了這樣的一本書,書本的第一句話寫的是:玩具是小孩的天使。他在才明白小兄弟放風箏是對的。過了很久,他和小兄弟又一次見面,就和小兄弟說起了小時候的往事,他說起了小時候放風箏的事情,但是小兄弟對這件事情淡忘了,跟不用說寬恕了,他的心一直很沉重。

魯迅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在擺弄這沒出息的孩子玩的玩藝,這種行爲很粗暴。後來魯迅看了一本書後,突然醒悟了過來。

在這篇故事中,作者回憶以前自己以前毀壞小兄弟的風箏一事,又想向小兄弟原諒自己以前的過錯,魯迅對小兄弟否認“虐殺”,但是小兄弟無怨無悔,所以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們要加一起保護它。

魯迅對小兄弟忘記以前的往事,他一直覺得自己管小兄弟是對的,表示深深的自責和懺悔。也告訴後人:遊戲是兒童的天使,應當加以保護。

  風箏魯迅讀後感3

讀《風箏》有感今天老師教了《風箏》這一課。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爲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爲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爲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耍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爲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爲正當,以爲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多學習魯迅先生的優點,從中得到啓發,這樣人才會有進步。更加要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總的形式來寫這篇文章。

  風箏魯迅讀後感4

魯迅的《風箏》出現在五年級語文教科書上,那時我十二歲,背誦了整篇課文。如今八年過去了,依然清晰的記得文章裏面的情節,這是兄弟之間關於風箏的故事。

文章裏講述的是,在那個思想封建的年代,小孩子的天性被大人們的所謂的規矩所殘酷地泯滅了。十歲的弟弟瘦弱、多病,最喜歡風箏。又因爲沒有錢買不起風箏,哥哥認爲放風箏是沒出息的事,就不許弟弟放風箏。有一天,哥哥發現弟弟自己偷做的風箏,便無情地當着弟弟的面前折斷風箏,憤怒的離去,留下弟弟絕望的站在小屋裏面。每當回憶到這個情節,心中某個地方在隱隱作痛。在童年時期,經歷了哪些,有很多事情我都忘記了。但總是覺得自己和故事中的哥哥、弟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許,在生活中,我曾經擔當文中“弟弟”的角色,也許,我也曾經扮演過“哥哥”的角色。或許,兩個角色我都演過。我忘記了,但冥冥之中又能想起。那種感覺就好像,你停在某個路口,或者看見了某個人的笑容忽然想起此時的情景在很久以前夢見過。

文中的哥哥在中年時期才知道自己年輕時對弟弟犯下的過錯,於是想盡各種辦法彌補。如果得不到弟弟的原諒,他會一直愧疚下去。當他對已經長滿鬍子的弟弟講述小時候關於折斷風箏的事情時,卻發現弟弟已經忘記了。那種愧疚,那種愧疚帶來的沉重的痛再也得不到釋然了。我想我能夠明白哥哥的痛。我想這種痛無論是親情愛情都被體現了,就像高二那年,喜歡過一個人,並很大膽的表白,很努力的對他好,對那個人好到忘記了對自己好的程度。那個人也一直接受着我的好。當時,不懂事、不成熟的我誤以爲這就是戀愛,整天沉浸在幸福的幻覺裏。可是有一天,那個人離開了我所在的城市,在離開之前最後一次見面,他對我說:“其實,我從來沒喜歡過你”。這並不是什麼善意的謊言,對我來說,我一開始就猜到這個事實。當事實驗證了心中的事實,心還是會痛。兩年過去了,那個人突然在QQ上找到我,對我說當年因爲他不懂事,每次想起我都覺得愧疚,求我原諒他。我笑着回覆他說:“早就不記得了,沒什麼的。” 時間是解藥,也是毒藥,就文中的弟弟一樣,再難過的絕望也會被忘掉。曾經被傷害的人忘記了,去傷害的人卻耿耿於懷。我想,他和文中的哥哥一樣,愧疚永遠沒辦法得到釋懷,這纔是最大的懲罰。

每個人這一輩子都會做過像文中的哥哥這樣的事,在不懂事的年齡犯下了錯誤,等在長大成熟了悔悟,愧疚卻無法釋懷。比如在叛逆時期做出了傷害父母的事,比如欺負了弟弟妹妹,如此的小事。當這些回憶被想起,因爲歉意,從此,這些回憶在腦海裏揮之不去。時隔幾年,時隔十幾年,你再去追尋,當事人卻微笑着對你搖搖頭說忘記了,沒準還會罵你想太多。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小愧疚和小歉意,全部有機會得到原諒是很難的。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與各種生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就讓這些年輕的小歉意和小愧疚留在心裏,當做是回憶中的調味劑。

  風箏魯迅讀後感5

魯迅先生的散文《風箏》,寫於一九二五年,時年魯迅先生44歲。生活的經歷和思想的深廣,使魯迅先生對過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想起兒時因不許放風箏而扼殺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善於解剖自己的魯迅先生,通過對這一事件的反思,抨擊了舊中國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引發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如何讓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長。

文章從在北京看風箏寫起,由眼前景回憶起兒時江南放風箏的境況。而寫北京的風箏只是一筆帶過,卻用濃筆寫出了故鄉放風箏的細細的情景。從時間和季節入手,寫出了風箏的姿態顏色、形狀。雖然“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周圍的春的景色分明是一片“溫和”。文章的一二兩段構成了一個層次,引起了下文對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一事的具體描寫。

由於我的“不愛”甚至“嫌惡”,便也將這一心情轉移到弟弟的身上,因而也就順理成章地反對弟弟去做。我是兄長,當然有着兄長的威嚴,弟弟也就只好“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看着小兄弟因風箏的落升而驚喜的情形,我卻只有感到“可鄙”。

這一段是後面事情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關鍵。魯迅先生一方面寫出了小兄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寫出了“我”的“強大”,兄長的“威風”和小兄弟的“無奈”的強烈的反差,爲後文的發展和結果埋下了伏筆。

因而,當“我”發現小兄弟在偷偷地瞞着自己去做風箏的時候,便以兄長的威嚴毫不留情地折斷了風箏的“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於是,我似乎是得了勝利,傲然地把他扔在了小屋裏。這一段敘寫很具體很細緻。這是由上一層的原因而導致的必然的一種結果。

魯迅先生雖然淡淡寫來,但我們分明看到了字裏行間浸透着的懊悔和悲哀。兒童的天性是純潔的,而遊戲是兒童的天性,而玩具則是兒童的天使。當魯迅先生感受到這一點的時候,已是中年以後的事情了。

接下來的,文章有了很長的篇幅,寫出了我的懊悔和補過。但當我想了若干的方法終於可以得到這補過的時機的時候,得到的,卻是更深一層的悲哀,那就是,小兄弟在長大之後,早已將這一切忘記了。時間和生命永不會給我這一贖罪的補償,“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人世最大的悲哀莫過如此,過往的錯誤或許永無改過的那一天,這是悲哀中的悲哀呢!

文章的主題似乎是多面的。有對兄弟間濃情的抒發,有對封建家長制的鞭撻;有對自我的不留情面的解剖,也有着對過往的罪責的“無可把握”的悲哀。

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有以下幾個層面。一是環境的對比:北京二月的肅殺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熱烈和溫和。這一對比增強了文章的濃烈的悲情和深重的無奈。二是人物的對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強大。這一對比構成文章敘事的主體,也貫穿文章的始終。三是時間的對比:這時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我的前後的變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後的變化。我的變化是主要的方面,小兄弟的變化是次要的方面。但又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

三個層面的對比在文章中交織成深沉的敘事點,使得文章含蘊極深而感人極強。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展開,給讀者以清晰可尋的脈絡,併成爲打動讀者的抒情的線,和三個層面的對比交織成一個渾然的整體。我的感情變化的線索是:對放風箏的“嫌惡”,對小兄弟看放風箏的“可鄙”,看到小兄弟做風箏時的“憤怒”,折斷風箏離開時的“傲然”,反思後的“沉重”和不得原諒後的“悲哀”。

首尾的呼應也是此文的一個特色。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本文的重點宜放在對文中作者“悲哀”心境的正確把握和理解,這也是切入到文章主旨的一個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文章寫法上的一大特色。文章的難點是小兄弟的“忘記”,這也很容易引起初中學生的疑惑,宜簡明講解,只要扣住主旨去把握就可以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