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2W人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1

今年寒假讀了一本好書——管建剛着的《不做教書匠》,頗有些感悟,不吐不快。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在讀完《不做教書匠》之後,驀然發現自己原來是個徹徹底底的教書匠,讓煩惱和急躁佔去太多。同時,也讓我感到熱血澎湃,有一種蠢蠢欲動的感覺。書中說到“教師職業相對穩定,前面沒什麼大誘—惑,也沒有什麼大障礙,這種狀況,對人生來說,實在不是件幸運的事。

從精神世界的角度,初看這本書有奴性化的傾向,也一度讓我放下書本,爲管先生不值。可不值之餘,在反思其”所謂“敗筆的過程中,結合社會因素,也慢慢體會管先生的良苦用心和一片赤忱。細細研讀,換一種心情,所看到的字裏行間莫不透出作者對教育事業的熱誠和對從事這項光輝事業的驕傲,所看到更多得是作者對年輕的同行的諄諄教導,其關愛之心躍然紙上。慢慢評來,這不過是淺層次的作者和讀者的心靈碰撞。碰撞之餘如果讀者不僅能領悟到管先生對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的那份堅毅、那份執着、那份胸懷、那份以身相許、至死不悔真情,還能在這份真情的感召下,重組和優化自己的精神世界,纔是深層次交流後的收穫。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於內心時常盪漾起一股輕柔充盈的暖流。有了這股暖流,不管是陽光燦爛或是物慾橫流的地方,我們始終能漾起微笑;有了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個物慾橫流的地方,我們都能不卑不亢,保持內心的祥和與平靜;有了這股暖流,我們邊能抵擋一切寒冷與飢餓,風再大、浪再猛,我們腰不彎,步不亂,目光穿越喧囂與浮躁,清澈依舊。人生真正的幸福不在於你擁有什麼樣的物,而在於你擁有什麼樣的人。一個人擁有再多的物,無非是爲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從而產生一種所謂的滿足與暢快。但是,擁有衆多的物並不意味着能擁有衆多真心愛戴你、尊敬你的人。我喜歡這句話,是因爲我有時也會像書中所寫的那樣,很多時候,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是工資、成績等,忙於應付,苦於無趣,讀到這裏,我才知道其實我已經獲得了很多比物更能讓我受人尊敬的東西了。

”當你投入地工作的時候,你就會感受這份工作的意義和樂趣,正像你投入地戀愛時,會覺得戀人是那麼可愛,連那些缺點,也一併爲你所疼,爲你所愛。“從今以後,每當學生調皮時,退步時,違紀時,我都要告訴自己:對孩子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責備,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苛求。用師愛爲他們引路,用師愛在他們的心裏譜寫一曲最美的歌。師愛像春雨,滋潤了孩子的心田;師愛像陽光,溫暖了孩子的心房。我們用心去愛學生,收穫的不僅僅是講臺上那一束束美麗的花,耳旁那一聲聲清脆的”老師,您好“……更多的,是一種爲人師的幸福、自豪。

最後,我想用管老師在《不做教書匠》裏的一段話結束。”我們要使教育人生充滿快樂,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樂起來;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樂起來,你就一定要投入與付出。“所謂”心動不如行動“,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向着我們心中理想的目標進軍吧。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2

從教十年,一路坎坷一路歌。但非常有幸的是,有一個知心朋友《小學語文教師》一直陪伴着我。《小學語文教師》是我工作中的最愛。十年來,她在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也時時刻刻的在幫助着我,心中真的非常感謝《小學語文教師》。

在讀這本書時,經常會看到一個人的文章,那就是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竇桂梅。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這三個超越的教學思想在小學教育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竇老師來自東北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中等師範學校畢業,不到30歲就被評爲了全國特級模範教師,這裏面有多少汗水。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竇老師講的課,每一次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她那教學的底氣,特別是洋溢在課堂上的新意與靈感。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的故事:一位教師的一堂歷史課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聽課者歎爲觀止。下課後大家請教他有什麼良方,那位老師說,我是用我的一生來備這一節課的。

這句話正道出了教師備課的境界。比如她上《秋天的雨》一課,僅一個導入環節,就讓人聯想到了,在那楓葉飄落的秋天,一場秋雨沐浴着大地,讓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着感覺到課本內容是那樣的接近。這些除了竇老師課前辛勤的備課外,肯定還有許多平日生活中的備課,比如,讀書、寫作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等等。而竇老師就是這樣,她也是把自己的每一段人生經歷,都在爲教學做準備。

作爲語文教師,我們要有竇老師這種精神,這種永無止境追求教育事業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百年育人的神聖職業。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3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直認爲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書,多學些知識是永遠不會錯的。在走上了三尺講臺之後,由於這職業的原因,我更加喜歡看書、看報,並逐漸對教育書刊有所涉獵,其中我最喜歡《小學語文教師》。

一本書刊或雜誌能夠成爲讀者的朋友,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學語文教師》就是我的摯友。我和它的相識其實很平淡無奇,當我還是學生時,爲了走好以後事業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準備,其中有一項就是到校圖書室借閱書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而這些,我都通過《小學語文教師》獲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有人說:”一本教育雜誌,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可以給讀者以啓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小學語文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小學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爲我們想到了。同時《小學語文教師》推出的”大語文教育文摘“,從大語文的角度,精選報刊精華,爲我們及時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開了我們的教育視野。此外,”園丁故事“、”封面人物“,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還讓我們認識和了解到像於永正、李吉林、支玉恆、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

據瞭解,《小學語文教師》已走過20多個風風雨雨,滋潤了無數語文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爲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她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務實、樸實、平實是其魅力的源泉。樸素、精緻、人文是其獨具的特點。她的園丁故事動人,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小學語文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小學語文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爲”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啓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小學語文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小學語文教師》爲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小學語文教師》爲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到教學的”亮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收穫,在這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一如繼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揚帆遠航。同時我想《小學語文教師》也一定將與我攜手同行,共同成長,共創未來!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4

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如此,如果沒有書,人類將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裏止步;如果沒有書,人類將永遠在愚昧無知的落後世界中停留;如果沒有書,我們將無從談生活,無從談價值。

在我從事十多年的教師生涯中,對我教育教學有幫助的書籍有不少,《小學語文教師》是其中的一本。《小學語文教師》——一本專業引領的好刊,一本越辦越成熟的期刊。每期有主題,期期有核心,走進它,它總能給你一些啓迪;若能細細品味,更能給人補充血液。讀《小學語文教師》,就猶如與許多專家、優秀的同行娓娓談心。在無聲的環境中,我的思想在與他們碰撞,心靈在與他們交流,教學水平在交流中提高,工作熱情在交流中高漲。不管教哪個年級,《小學語文教師》都給我出謀獻策。《小學語文教師》讓我如獲至寶,捧着她就捨不得放下,細細品味,慢慢揣摩,其樂無窮。她是我教學生涯中的一盞導航明燈,總在我迷茫、困惑時指點迷津。

讀着讀着,讓我瞭解到“素讀”。原來素讀是一種讀書方法,不追求理解的深刻,只是朗朗誦讀,直到將所讀內容爛熟於心,脫口而出。素讀的特點是:一是所讀書籍必須是經典文集,是足具“種子能量”的文字;二是對誦讀的內容不求深刻理解,但求熟讀成誦;三是不急功近利,但求儲備充裕。素讀形式力求活潑:

1、詩詞或以韻文爲主的誦讀內容,可採用集體分組巡迴接力的形式;

2、短語式的三字或四字甚至五字詩還可以藉助節奏和和聲來增添吟誦的樂趣;

3、根據詩的內容,吟誦中增加幾句唱曲,以助吟誦興致。經典誦讀化整爲零,各個擊破,日吟月誦,寒暑不變,必有所獲。

讀着讀着,我瞭解了“揉讀”:即揉着讀,讀着揉,讀揉着。用眼、用口、用心去揉搓課文中的經典語言,在揉搓語言中解其要義,得其聲韻,悟其神魂,獲其語感。揉可揉文本靈魂的詞語,可以揉體現文本主旨的語句,當然還要揉涉及文本核心的精彩語段。揉讀的方式也可以變化多樣:引讀、復沓讀、補文讀。揉讀需要翻來覆去,但不是單調重複,需要前句後連,而非面面俱到;需要讀通讀透,而非求深求異。

我不會忘記是《小學語文教師》讓我感受到讀專業書的樂趣和好處,不會忘記是她把我領進了語文教學的另一個天地。這確實是一本對我專業成長有益的書。今後,我依然會與好書爲友!因爲讀一本好書就象嚴冬裏遇到了炭火,它會以無私的自信,給你燃起澎湃與激情。

讀一本好書就像酷熱的夏天遇到了濃蔭,在你孤芳自賞時,給你浮躁的心靈泛起輕爽的涼風。讀一本好書,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標燈,讓你高揚理想的風帆,駛向人生的旅程!與好書爲友,以好書爲鑑,未來的日子裏,我會在書香的陪伴下繼續闊步前行。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5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教師一張嘴就能“被”看出厚薄文野。閱讀是豐富課堂教學和教師人生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閱讀的廣度決定了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的程度,閱讀思考的深度決定了教學的高度,決定了教師能夠給予學生怎樣的學習導向和思考。閆學、史金霞、郭初陽三位教師善於構建自己閱讀的框架,善於從讀與思的融合與分解中得出有自己獨特高度的收穫。本期通過介紹他們的新作,帶領大家走進語文教師讀與教的世界。

語文特級教師閆學最近出版了《小學語文文本解讀》一書,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在序言中寫道:“解讀文本是一件最能顯示語文教師‘功力’的活兒”;“一篇課文教什麼,怎樣教,是否教到點子上,能否讓學生真正受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解讀文本的功力。”

當下中小學語文教學界有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在教學實踐中,面對同一篇文本,語文教師爭議最多的往往不是具體的教學策略和手段,而是基本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連最基本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尚不能達成共識,語文教學的紛繁亂象就不難理解了。因此,對教材建設而言,儘快搭建起明晰、系統的語文知識與能力構建的框架體系就變得非常重要;而對語文教師來說,學會解讀文本以確立明晰、恰切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就成爲語文教師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說教學技術的提高與教學策略的優化具有較強的可訓練性,可以花費較少的力氣與較短的時間來實現目標,那麼,提升文本解讀的功力和水平卻絕非一日之功。

文本解讀是如此重要,它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策略的確定,甚至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課堂結構也構成影響……這些都是中小學語文教師在長期語文教學實踐中達成的共識。基於這樣的原因,中小學語文教師把文本解讀看得十分重要,文本解讀也就成了語文教師首要的基本功,甚至成爲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小學語文文本解讀》一書的寫作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

《小學語文文本解讀》一書針對不同的文本採用了不同的解讀方法,而這些解讀方法依據的是現代西方文本解讀理論和中國曆代比較著名的文藝批評成果。由於具體的文本在題材、體裁、主題與藝術風格和價值等方面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閱讀儲備、開闊的閱讀視野與完善的知識結構。因此,所謂文本解讀的功力也許就在於它對教師的閱讀視野與知識結構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要達到這些要求,無疑需要大量的閱讀與長期的反覆揣摩,還要將之運用於具體的解讀文本的實踐操作中。在《小學語文文本解讀》一書中,比較法、還原法、細讀法等文本解讀方法的大量運用,正是這種實踐操作的具體呈現。

在教學中,教參只是一種具有引導與啓發性質的材料。因此,我反對把教參當成權威的、唯一的教學指導資料,但也不主張將它束之高閣。

文本解讀要把握什麼樣的“度”,怎樣纔是沒有隨意解讀,怎樣纔是尊重了作者的原意,甚至解讀出一些新意以及對學生成長的意義與價值,這些問題其實都取決於教師是基於一種怎樣的視角去進行解讀的。比如,英美的新批評理論提倡對文本進行封閉式的細讀,不強調讀者的主觀因素,而接受美學則主張“文本是一個召喚的結構”,強調的是讀者的閱讀體驗……在立足於語文教學的文本解讀實踐中,我的做法是既不墨守成規,也不劍走偏鋒,一切基於文本、基於學生、基於語文教學應有的邏輯。

所有文本解讀的最終指向都是課堂實踐。因爲一線教師不僅需要知道如何對文本進行解讀,還需要知道如何將解讀的成果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因此,在針對每一文本進行解讀之後,本書都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大多數是板塊式的教學設計,也有一些重要的教學節點被梳理出來,有的爲了論述方便,教學建議被整合在文章中。這就避免了一般情況下純粹的文本解讀無法轉化爲課堂教學資源的弊端。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6

我們學校的青藍工程,是一個廣受讚譽的工程,每一位青年教師都有一位德藝雙馨的師傅將你領進教育實踐的大門。我們那個時代沒有這麼幸運,不僅如此,還沒有像互聯網這樣先進的媒體給你提供豐富的教學參考,但幸運的是我找到了一位好師傅,那就是——《小學語文教師》雜誌。我從走上教育工作崗位至今,這位師傅對我一直不離不棄,把我從懵懂輕狂的青年修煉成涵養、成熟的教師。

他一直用優秀和經典引領我在語文教學道路上成長。

現在,只要打開電腦輸入關鍵字,備課資料會鋪天蓋地,任你挑選,有時連自己都不知道哪是優秀哪是經典,這本雜誌裏的資料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精斟細酌的。年輕時,我喜歡模仿上面的課例上課,後來學會了借鑑與創新相結合,再後來我雖然有了自己的主見但還是少不了時常要去向他請教。

他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幫助我識別教育改革的風向標。

通過這位師傅,我很早就結識了小語界的許多名師,當他們的課例在全國推廣,引來無數人觀摩和效仿的時候,我暗自竊喜,這些對我說不是最新鮮的養分了。

我們擔憂生命老去,同樣也擔憂自己職業生命的老去。如果被人稱爲“有經驗的老教師”固然是讚美,但是也說明自己的職業生命行將老矣。這麼多年來,我感覺自己還能碰撞一些教育的火花,產生一些教育的智慧和靈光就得益於我總能從這本雜誌裏捕捉到最前沿、最權威的`教育改革信息。

他一直用淡定、儒雅的氣質吸引我,支持我堅持追求自己的教育風格和教育特色。

反思所有的改革歷程,一定有經驗也有教訓。近十年的教育改革同樣如此。當各種教育流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充滿眼前的時候,《小學語文教師》依然保持他的純正、儒雅和淡定,處變不驚,我也是跟他學到了,在“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的迷茫中,怎樣用一雙慧眼把自己的教育之路看清楚。在心平氣和的等待中,我竟然欣喜的發現和印證了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實踐是有益的。

江蘇吳江一所小學的校長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一位老先生蹬着三輪車,給他送來兩大紙箱東西,還給她留下一封信。原來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師馬上要搬到上海他的孩子家去住了,走之前將《小學語文教師》雜誌從創刊號到最近那一期,按出版時間順序依次排列,完完全全、整整齊齊送到校長手裏,他對校長說:這些東西對別人可能是一堆廢紙,但是我卻珍藏了三十多年,我想要給這些“寶貝”找到一個最好的歸宿。他認爲校長正是他要找的人。現在這位校長自己也要退休了,他連同後來自己繼續訂閱的雜誌,又贈送給了他最信任的人。

兩年前,一位記者去採訪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賈老師打開書櫃,裏面整整齊齊擺滿了《小學語文教師》雜誌,賈老師對記者說:“從創刊到現在,一期不少,全在這裏”

今天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希望學校把我的這位師傅請進學校,成爲我校語文老師們共同的師傅,這位大師雖然血統高貴但是行事作風很低調,全年請他也不到100塊錢。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7

在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期《小學語文教師》這本雜誌,同時我也認識了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看了他講課的教學案例讓我頗受啓發,不用多媒體,就能把每一堂課演繹的非常精彩,樸實的身影、簡潔而又富有幽默詼諧的語言深深吸引着學生,讓學生對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見賈志敏老師的文學功底之深厚,在課堂上及時對學生提出鼓勵與評價恰到好處,對學生所犯得錯誤,用適當的語言指出,學生欣然接受,每節課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語言文字,還有引起學生怎樣做人的一些思考。

看到《小學語文教師》賈志敏老師的文章《用一生的時間備課》時,幾乎是驚訝了,用妙語連珠、字字珠璣來形容賈老師的文章,我看也不爲過。我遵照古訓:不動筆墨不讀書,看到一些好的詞語,隨手畫一畫,圈一圈,權當積累。

“教書育人,教師首先要熱愛學生,其次要讀書,愛生是立業之本,讀書是立身之本。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賈志敏老師還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繼而我想教課,既要生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熱愛文本;更要嚴謹——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藝術需要豐富多彩,熠熠生輝;科學則需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賈志敏老師在談到“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時,引用了球王貝利的事:當球王貝利踢進第1000個球時,記者問貝利:“你踢進的1000個球中,哪一個最爲精彩?”貝利說:“下一個。”引申至課堂,對於那些優秀的教師來說,精彩的課永遠是“下一課”。學無止境,教無止境,備課要不斷修改,教學得經常調整,一成不變是我想是行不通的。賈志敏老師於是說,備課筆記是教師寫下的對教材的理解,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教學過程的安排。這是預設的,是教師在上課前的“一廂情願”。而課堂教學會由於教學對象、時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往往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可謂瞬息萬變,這便要求我們要不斷進行修改,適時調整自己的備課。從賈志敏老師的話語中我想作爲語文教師要備好課,就應該博聞強記,通古曉今,需有“知學”。當一個語文老師不算太難,而要成爲一個稱職的、優秀的,乃至像於漪那樣的出類拔萃的語文老師,實在不易。不管怎樣,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慢慢接近教學的真諦。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8

最近讀了《小學語文教師》中王曉春的《“精緻語文”的思考與探索》讓我受益匪淺。何爲精緻語文?怎樣做到“精當”,“精粹”?“優化作業”是精緻語文中一個重要環節。“怎樣優化作業設計,真正做到減負增效”這是我們教師所期盼的境界,但在實踐中又往往難以把握分寸,我覺得可以從如下幾大方面努力:

首先,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活動動機引起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也不例外。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就是通過學習目的教育,啓發學生的求知需要。如果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知道現在學習的知識是今後人生道路上的基石,是祖國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他們就會盡心盡力地去學習,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其次,要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夠促進與自己的“選擇傾向”或“評價觀點”相一致的材料的學習,也能抑制與自己的“選擇傾向”或“評價觀點”不一致的材料的學習。當學生態度結構中情感成分對學習材料持贊同觀點時,會激起他們要學習的高度動機;否則,就會抑制他們的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學習目的情況下,可以將他們(特別是“後進生”)對其他活動的興趣遷移到學習上,從使他們產生學習的需要。

再次,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心理成份,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並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究教學藝術。倘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平易近人,風趣幽默,又聯繫實際,深人淺出,將知識講活講透,使學習者感到知識易學且堅信自己一定能學好,學生就會減輕心理壓力,就會願學、樂學進而達到會學、學會的良性循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倘若只有老師在傳授,只有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減輕負擔,才能真正地使學生變“厭學”爲“想學”,變“要我學”爲“我要學”,變“苦”學爲“樂學”。這樣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提高教學質量也才能成爲現實。

課堂是減負提效的主陣地,作業的設計與佈置是減負提效的主要戰術。在這裏,我就作業的設計與佈置談談如何做到減負提效。

  一、提高課堂效率,減少課外機械性的作業。

前些年《小學語文教師》刊登了一篇文章《一遍也不用抄》。講的是幾年前靳家彥在教生字時說“這個字現在就能記住,回家一遍都不用抄”。一篇課文教完,抄寫生詞、詞語似乎成了我們語文老師的慣性。與我們教材配套的《生詞抄寫本》就安排抄寫生詞7遍、詞語2 遍。除了完成《生詞抄寫本》以外,我們爲了鞏固字詞,往往還要劃一些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再讓學生抄上兩三遍,似乎才放心。靳老師一反常規,提出如果現在記住了,回家就不用抄了,學生多高興啊。大家都說小學生課業負擔重,要減負。可究竟該怎麼減?減了作業會不會影響成績?“要馬兒不吃草,又 要馬兒快點跑”,做得到嗎?靳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的示範。原來只要課堂裏掌握好了,學得牢固了,就不需要課外多花時間。這些機械性抄寫的東西,很多孩子們在課堂上都已經掌握了,我們再讓他們抄寫了,就是增加負擔。或許對部分學差生來說,有必要來通過抄寫加深記憶。但是,我們在佈置抄寫作業時,往往是“一刀切”,全班學生抄寫同樣的遍數,這對好學生來說是一種無效勞動,是一種負擔。所以,我想我們能否在學習生詞詞語後當堂就聽寫,再根據錯誤的情況決定每人抄寫的內容和數量。然後根據心理學的“遺忘曲線”,隔一定時間通過聽寫或者其他小測試的方式溫故知新。

  二、精選習題,避免重複作業。

每個學生的手頭都有一至二本與教材配套的作業本,例如《同步練習》《課堂作業本》。這些補充習題基本體現了課堂的主要內容,突出了訓練的重點,也往往是目標中規定要學生掌握的內容。這些習題給學生創造語言實踐和訓練的機會,同時爲老師省去了設計練習的麻煩,可謂是一舉兩得。但是打開這兩本練習本,我們不難發現,中間有很多重複的內容。以人教課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爲例,《走遍天下書爲旅》這篇課文的《同步練習》中的第四題和《課堂作業本》中的第三題是重複的;《梅花魂》的《同步練習》中的第五題與《課堂作業本》的第二題是重複;《圓明園的毀滅》的《同步練習》中的第一題和《課堂作業本》上的第一題也是重複。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課堂作業本》上已經做過,已經掌握了的內容,又要在另一本練習本上重做一遍,這無疑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所以,我覺得我們在使用輔助教材時,要學會大膽的刪減作業,在佈置作業前,我們老師要先看一看,做好能先做一做,把重複的作業刪掉,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分層次設計作業。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正是如此,世界才精彩紛呈。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在他們身上既有共性又有極大的差異性。語文作業設計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差異性,設計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的作業。例如,教《桂林山水》之後,有位老師這樣設計作業,由學生選擇:1.抄寫或者背誦課文中優美詞句;2.模仿課文第二或第三自然段的寫法,描寫某一處的景物;3.模仿全文的寫法,描寫某一處的景物。這樣階梯式的作業,給學生選擇的空間,既讓一部分基礎不紮實的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又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嚐到“跳起來摘到果子”的快樂。

  四、老師適當點撥,提高經典誦讀的趣味性。

時下語文老師比較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許多老師要求學生背一些好詞好句、俗語、歇後語、《三字經》、《弟子規》、唐詩、宋詞,甚至是文言文。這是好事,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積累,可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陶冶情操,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但是由於這些經典的東西大多數是古文,晦澀難懂,拗口難記。如果老師只是佈置任務讓學生自己背,學生容易讀錯字、讀破句,並且很難記住,這對他們來講無疑是負擔和壓力,背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我認爲佈置這些背誦任務之前,老師應該適當點撥,有重點的講解。這樣學生在有所理解的基礎上再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老師可以介紹下這個經典古籍創作的背景,詩詞描繪的意 境,重點講解下千古名句,以及所謂的“詞眼”等等。這樣子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既可以提高記憶速度,又可以提高他們對經典名著的興趣,把背誦轉換成一種樂趣,而不再是一種負擔。以上幾點是我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和思索。過於繁重的課業佔用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成了壓在學生身上的一座大山。因此從作業角度出發探索減負提效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減少機械性、重複性的作業,增加層次化、趣味性的作業,既從量上減少了學生的負擔,又從質上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減負提效是一個既矛盾而又統一的問題,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熱點話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不斷實踐轉變教學觀念,切實做到“減負增效”轉變觀念,首先要解決的是思想上的問題,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做到“三重三輕”:1.重思維培養,輕題海戰術。2.重能力考查,輕頻繁考試。3.重書本基礎,輕課外雜書。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其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精簡作業是“減負提效”的保證。

  1、作業要考慮針對性。

佈置作業,決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老一套,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2、作業要考慮多樣性。

既要有口頭的、又要有書面的;既要有隻需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的,又要有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既要有知識的識記、運用,又要有能力的訓練、培養,要多種形式合理組合、適當搭配。

  3、作業要考慮全面性。

要根據全體學生的實際,分清層次,因人設題。既要有全體學生都必須做到的基本題、綜合題,又要有“選做”的開放題;既可以起到鞏固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當堂作業,及時反饋課堂上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獨立作業,作業要限時完成,這樣才能克服學生懶散拖拉的不良習慣,提高對作業的緊迫感和責任心。同時課內作業的獨立、限時完成,避免了學生之間互相抄襲的現象,也爲教師及時瞭解教學效果創造了條件。教師通過巡視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當堂講評,使學生在大腦皮層中的錯誤痕跡及時得到消除,清晰地掌握正確的規範的知識。對於教師下一節課的教學也大有益處。這樣,信息反饋—教學評價—矯正補償—教學調控,這四個教學環節相輔相成,形成教學的良性循環。減負提效,重在三精,核心觀點:“減負提質”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教師的積極性,引導到教學上來,以“在課堂上學會、學好”作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尺度,把不留和少留課外作業作爲評價教師業績的重要標準。取消一切“家長作業”,引導家長共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精於課堂,精於備課,精於有效作業,讓減負提效真正落到實處。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9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知識就是力量,”多學些知識是永遠不會錯的。自從走上了三尺講臺之後,由於這職業的原因,我更加喜歡看書、看報,並逐漸對教育書刊有所涉獵,其中我最喜歡《小學語文教師》。

在我的心目中,《小學語文教師》就是我的良師。我和它的相識源於我實習時候的師傅老師,她訂書了這本書,看得很投入,便推薦給我看。書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對我今後的教學幫助很大。

做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小學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爲我們想到了。《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還讓我認識和了解到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從他們的教學中學習先進的教育手段,慢慢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

《小學語文教師》滋潤了無數語文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爲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她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她的百家講壇特吸引人,教學點評忠懇,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小學語文教改的衝鋒號。

《小學語文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爲“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啓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小學語文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小學語文教師》爲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小學語文教師》爲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到教學的“亮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收穫,在這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一如繼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揚帆遠航。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10

讀了竇桂梅的《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感覺不是在看書,而是竇老師就在我身邊,就在某一個講學的臺上,語言是那樣充滿激情、嚴謹智慧而不失幽默。

最感動我的是竇老師對待生活和教育事業的那顆心,用“執着”二字形容我覺得已經不夠了,用她自己的話說是一種“熱愛”,是的,因爲“熱愛”而願意放棄許多,因爲“熱愛”而願意爲他付出。

如竇老師的《秋天的回憶》,我看過課堂實錄,至今記憶猶新,非常感人,不只是在欣賞她的課和個人的魅力,更多的是成爲了她課堂上的學生,跟着她進入了文本,進入了文本所表達的那種感人的氛圍中,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理解“心苦”和“好好活”。可今天看了這本書,才瞭解到竇老師設計的開課經歷了9次修改,竇老師才滿意了,纔有我們看到的第10次精彩中的精彩。

是什麼讓這位大家心目中的大師痛定思痛,連一個開場白就修改9次?是不是,我想應該是“熱愛”吧,如果心中沒有“熱愛”,能修煉到如此境界嗎?

其實,在我看來第一次開場白就已經很不錯了,可竇老師卻認爲它會使“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顯得弱化了,經過老竇師的點撥,回過頭想確實感覺有種“誘敵深入”,“請君入甕”的感覺,再想想自己的教學,這種錯誤不是經常犯嗎?精心設計的許多環節就是“誘餌”,目的就是爲了把學生誘惑進設計好的圈套,讓聽衆覺得好象很完美,其實我們都忽略了課堂的主角——學生。看來要上好一節課確實不容易,必須細緻安排和周密考慮,必須更多的是要考慮學生,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學生的學法,正如竇老師所說“學生是教學的全部意義”。如果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只是爲了教師操作方便或看起來不錯而忽視學生,那這樣的設計不管你付出多少心血也是失敗的。

都說竇桂梅只有一個,是學不來的。但我們可以從她身上學到一些對待學習,對待生活,對待事業的態度以及理念,我們也應該學會“痛而後快地成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