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27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1

論語學而篇,從爲學、爲人、爲事出發,講到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爲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達到,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可以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現在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2

近日,一口氣買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書集註》、錢穆老先生的《論語新解》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準備要好好的讀讀《論語》。不是爲了其他的,以前南懷瑾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和于丹大姐《論語心得》也都讀過,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統些。

記得梁啓超老先生在講到讀國史典籍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於做學案,學案的淺層次就是讀書筆記,所以便欣然從之,既算是對學問的一種自我領悟,也是對堅持的一種自我歷練。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筆記正式開始(頗有些感嘆爲時已晚,自愧啊)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以來,我們就一直朗誦着,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往往只記住了前兩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給落下了,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可以說,此段既有學習方法的闡述,又有學習態度的思考,更有學術境界的提煉,切不可膚淺析之。

從學習方法言,學習必須時習,即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覆不已,老而不倦,特別是此中之習,不能簡單理解爲溫習,其還有演習之意,因爲孔子特別要求所學必須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即學習必須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論、說教。

從學習態度言,一爲說樂,即必須對學習感興趣,學爲樂,在學習中感覺到快樂,把學習讀書當做是一件快樂之事,有興趣纔能有所成,有所成纔能有朋自遠方來,錢穆老先生就說: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初境,斯可有遠方朋友來之樂。二爲不慍,即學習的目的是爲了什麼,不是爲了揚名天下,讓人知,不是爲了追求功利,成爲謀生手段,而是爲了成爲君子,何爲君子,乃成德之名。

從學習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書集註》中有云:此爲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書的第一段就將學習之要,由此可見學習對於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學,孔子教人以學,又重在學爲人之道。列此爲篇首,實有深義。

從學習境界言,在此餘頗同錢穆老先生言,其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後事;不知而不慍,達於最高境界。解之,朋之義,不僅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學者或弟子不知之義,乃指學日進,道行越深,至於別人已不能領會,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實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爲學之自述。

由此所感,《論語》的確博大精神,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此就可見一斑。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3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內容以倫理、教育爲主,細細讀來、慢慢品位,仍覺對於在教育崗位上的自己有許多益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系和重點,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爲先、德育爲重。孝、悌、謹、信、愛衆都是德育的內容和範疇;而且這段話由內到外,由小到大,由對自己到對別人,講了一個德育的順序。這個順序,先講縱的血緣關係再講橫的血緣關係然後發展到普遍的社會關係愛衆人。試想,如果連至親的血緣關係都不能愛,怎麼可能愛衆人?對於如何要求自己,這裏又講了兩點:一是謹,二是信。細細推究,這兩點也是愛的表現形式,小心謹慎、言行誠信不正是對衆人的愛嗎?這說明謹慎和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修身的重點。也體現了孔子一貫倡導的仁,而仁又以孝悌爲本。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爲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對於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鑑價值。

時代已進入21世紀,我們要從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變化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艱鉅性,從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複雜性,從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便是進入了三化時期,即經濟全球化、社會知識化、信息網絡化。經濟全球化爲各種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鋪平了道路,也爲腐朽意識形態的傳播製造提供了機會。電腦的應用和互聯網的開通,使人們能夠攝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廣泛無法估計,無可阻擋。正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的各種社會問題更加突出,矛盾更爲錯綜複雜。最近青少年中出現了一系列惡劣事件,都與我們忽視德育教育,德育實效性不大有直接關係。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確是新世紀學校的首要工作。

從課時的要求和各種德育活動的安排,到龐大嚴密的組織和衆多的人員投入,可以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政府象我們這樣重視德育教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固然是複雜的。但是,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長期忽視養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標太高、內容空洞,體系太龐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紀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視養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讓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沒有養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現代德育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爲道德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育養成。這就需要繼續倡導孝、悌、謹、信、愛衆等德育內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沒有校園的侷限,家庭、學校、社會、對己、對人融爲一個整體。聯繫今天的教育工作來看,這段話仍具有鮮明的生命力和鮮明的針對性,可謂亙古常新。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4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於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但是在看過三字經之後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裏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了呢?”

從這章裏面我明白,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務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一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必須會逐步提高。“爲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就應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麼人都就應盡心經力的去幫忙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爲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必須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就應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爲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恆。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必須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纔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必須受益匪淺,必須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