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禮物的流動》初中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1.08W人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禮物的流動》初中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禮物的流動》初中讀後感範文

  《禮物的流動》初中讀後感1

在《禮物的流動:一箇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中,作者提到禮物的饋贈對於維護關係網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係網絡在傳統中國社會起到如下幾個作用:

1、經濟功能。農業社會中的彼此互相扶助,某些勞動環節需要提高效率以趕天時,這需要關係網絡來支持。另外私人融資也需要關係網。

2、社會保障。在災荒時期,關係網給生活危機提供了緩衝和社會援助。

3、社會支持。主要是指關係網在紅白喜事時候對主家的精神支持。特別是葬禮上。

4、政治功能。在中國傳統絕對權力的背景下,一個關係網可以緩解上層權力對下層的直接損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自我保護手段。

從這幾種功能來看,特別是前兩種,是很重要的經濟功能,在農業社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計。因而它們成爲維護關係網的驅動力。而交換禮物則是維護關係網的主要工具。

另外,作者還提到,在中國的人情倫理體系中有三個結構性維度:

理性計算(指經濟上的直接盈虧計算),道德義務,情感聯繫。這幾點構成了人在維護關係網時所考量的三個支點。在我看來,道德義務和情感聯繫可以看作是長效機制。道德義務用來維護羣體利益不受損害,情感聯繫則在於加強彼此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兩點可以直接保護羣體中的成員一致對待危機和災難。而理性計算,特別是經濟上的計算,可以保證個體在短期內不至於在經濟上出現不平衡導致危機。

在南北文化的區別上,有個突出的羣體性格特點便是:南方人們比北方人們更加善於計算,而北方人則更加憨厚義氣。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通過《禮物的流動》這本書,或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求證。

南方相比北方而言,在過去幾千年中,生活更加穩定,富足,較少受到戰亂和災荒的影響。而且發展出了一套精耕細作的勞動技術。在這套技術的指導下,南方人們更加能保障自己的溫飽。而且南方的商業比北方更加發達,這一點可以從南宋,明朝的經濟文化交通史中看出。從這個意義上說,南方人們之間,對於關係網的依賴度相對較低,關係網的第一第二個功能就較少體現。那麼南方人們在禮物交換,人情體系中,對於起長效作用的兩個支點就相對薄弱。而北方則恰恰相反,經常的戰亂和災荒則直接驅動他們去盡力維護道德義務和情感聯繫,以應對危機和保護自己。

這樣就體現出,南方人們對於理性計算比較注重,而北方人們則對於道義和維護感情特別熱衷。江浙一帶,人們的羣體性格就體現出“精明”和善於“算計”。北方人們如中原一帶,人們的羣體性格就體現出講“義氣”重“親情”。羣體性格的異化,隱含的原因就根源於經濟基礎的差別,這就是我讀這本小書的一點點收穫。

  《禮物的流動》初中讀後感2

我觀察過周圍的很多中國人,學問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讀書多的人經常會被貼上一個標籤,叫“書呆子”,或者經常會被調侃“書讀傻了”。我想這大概是基於這些人對學問的一種功利的看法,在很多中國人的價值標準裏,幹能產生地位或者經濟利益的事情纔是正確的。所以在現代中國有一件很弔詭的事情。那就是讀大學。本來讀大學求的是學問,但是在部分中國人的視野,讀大學求的是文憑,其他的碩士博士之類的學位,在這部分中國人的眼裏,也是類似地位的象徵,至於學問,更好像是學位的附贈。而且有時候一些文化較低的人對於文化較高者保有一種特殊的優越感。比如在中國盛行那麼一種調侃的說法“買菜用不上高等數學”。再比如去年我到快遞站點把一部分書運回家,快遞員看着書就滿是鄙夷得問了一句,這些書你都看完了嗎?其時我回答沒有。他便說,你們這些大學生啊,讀書都是白讀的。其時洋溢出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那麼同樣的場景,如果快遞員面對的是一個“成功人士”把一些“奢侈品”託運到某地,我想該是另一番情景了。《禮物的流動》——一部人類學著作,研究的就是中國社會非常常見的送禮現象。同樣作者也被他研究的對象們調侃了,書中這樣寫道:

一個老朋友就說:“你不知道隨禮和母雞下蛋一樣平常嗎!它天天發生。”有些人以爲我是在開玩笑,還譏笑我說:“你不該念那麼多書。15年前你在這兒的時候比現在要精明。”

那麼學問是否真的如此不堪?我想讀書就是最好的答案。當我在初中讀書的時候還經常和同學一起宣揚“讀書無用論”,而到了後期閱讀量上去了,我就摒棄了這種觀點,直到現在,對學問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崇敬。讀了本書,我對於爲什麼部分中國人鄙薄學問的原因,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學問最難的,就是從最普通的東西里看出門道來。對於文史學者來說,有那麼一種說法,一等的學者,從最普通的材料裏得出新的見解,二等的學者,從不常見的材料裏得出新的見解,而三等的學者,自然再好的材料都只能拿出一些陳腐的見解。對於理工學者來說,亦是如此,“我怎麼沒想到呢?”這是很多科學家對新理論最高的評價,因爲這個新理論也許就是基於平常很普通的實驗或者已有的實驗,而像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甚至只是基於一些思想實驗。我向來也推崇這種從普通東西里得出門道的學問,本書所講的禮物即是一例。

禮物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實在是太普通不過了,雖然作者調查的是位於東北黑龍江省的一個叫下岬村的村莊,但是裏面的“隨禮”之類的現象,與我家鄉(位於長江三角洲)也十分類似。我想這可能就是中國文化下的一種模式。而且在作者閱讀的文獻顯示,其他東亞國家,比如日本,也有這樣的現象。可能這種禮物交換方式就是漢字文化圈裏的一種社會生態。

在我小的時候,最早接觸春節互訪送禮這個習俗的時候,我非常不理解,因爲禮物的複雜流動最後可能就相當於沒有流動,我的母親告訴我在她小的時候,物資匱乏,家裏窮,所以各人有禮物送來之後,這些禮物並不是可以自己享用的,而是通過回禮又返到原有主人,或者其他送禮者那裏了(這一點和下岬村的隨禮有一些區別,下岬村村民在收到的禮物後不能再原樣反送給贈與者,這樣被認爲是不尊重人的。當然在現在,原物返還在我的家鄉也已經成爲很不妥帖的一件事,可能從前也只是存在於春節走親訪友這一特殊時期的禮物)對於當時剛剛接觸社交的我來說,禮物這個東西實在是太不經濟了。直到前些日子,我還是很不喜歡各種送禮,我想這大概就是因爲我的一些西化的思維。就像書中作者遇到的一個情況一樣,書中寫道:

我注意到,在我居住期間,我的房東家大大增加了買菸的花銷,因爲許多拜訪我的村民隨意地抽房東留在桌上的煙。通常,我的房東熱情、真摯地邀請我的客人抽菸,但即使是沒被邀請,他們也會自己招待自己或向女房東要煙。爲了避免給我的房東家帶來額外的負擔,有一回我自己給我的客人們買了煙。令我吃驚的是,這並沒有得到房東和他妻子的讚許,相反,他們指責我沒有把他們當成“自家人”。他們堅持不管客人是來拜訪誰的,在他們的家裏,向客人散煙就是他們的責任。他們說:“因爲你念書念得太多了,有時就忘了人之常情。”

可以說,我也沒有認識這樣的人之常情。不過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於這種互惠禮物的緣由有了一定的瞭解。我想這種互惠就是中國社會所產生的一種生態,書中用三年自然災害這樣一個反例,很好的解釋了互惠禮物在中國社會中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互惠禮物從而建立互惠的關係網絡,那麼中國人在面對歷史上無數次的饑荒將手足無措。中國農村社會在長期面對饑荒後,發展出了這種互惠的模式,形成了一種生態。然而建國時期共產黨不諳中國社會固有的這種生態,打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絡,進而使悲劇發生。不過對於這種普通層次之間禮物饋贈的關係網絡爲什麼在物資越來越豐富的今天還會存在的原因,作者好像沒有發見。其實在我對於近年來我家鄉的禮物饋贈的情況來看,發現在婚禮等儀式上,大家越來越傾向於不收隨禮(除非關係很密切,或者從前還有殘餘的隨禮),由於人民幣的貶值,像婚禮這種間隔時間長的隨禮數額變得難以換算成功,而且我的家鄉也有類似於下岬村這種回禮金額要高一些的習俗,這種攀升的禮金也確實讓各個家庭不堪。所以現在類似於過生日(做壽)這樣的儀式,主家一般都選擇不收隨禮,以便日後難以搞定的回禮。我想這大概就是禮物交換的淡化,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此同時,關係並未淡化,現在我家鄉人們願意通過舉辦宴席來客的多少來彰顯自己的面子,而禮物變得很次要了。其實下岬村的.例子也有所類似,書中有那麼一句話“人們相互攀比的是隨禮圈子和關係網絡的擴張,而不僅僅是在特定交換中禮物的經濟價值。”也許這表明禮物在關係網絡構建中確實在慢慢弱化了,以前要通過“禮上往來”來維護關係網絡,而現在的禮物其實就是出席對方的酒席,給對方面子來維護關係網絡。

本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禮物的流動,推斷出的中國社會基於關係的這種生態。以前我們願意用母系父系宗族這種概念來套中國的社會生態,但從下岬村我們就看到,村民們舉行儀式後來自女方親戚“連橋”,以及朋友的隨禮會比男方的多,這不符合那種父系,宗族的理論。就我而言,我家與一些堂親的關係也不是很緊密,可以說親戚的走動與關係網絡的建立更多是建立在這個親戚或者朋友是否值得結交的基礎上。關係這一種生態,大概就是我們中國社會的一種遊戲規則。所以由此再看我在文章開始對於中國人對學問不重視的疑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說在中國的社會生態中,是以關係爲本位的,中國人自己愛分三六九等,能攀上高的階層的關係纔是最重要的,而像學問這種靠個人努力的東西,過於西化,過於自由了,自然不會被部分中國人所青睞。而以實力而非關係爲本位的那些接受西方思維的人,自然會格格不入於舊的這種社會生態。

書中除了講了普通的互惠式的禮物,還講到了在中國很關鍵的一種工具性禮物。其實在我看來這種工具性禮物類似於賄賂的。而在中國,賄賂這種遊戲規則已經成爲一種必須,也即一種生態。在書中作者有引用萊博若的一句話:

每個文化都提供一種機制,這個機制能將由均衡與不均衡間相互制約而產生的社會緊張限制在一個界限之內。

我想在中國,工具性禮物就是這樣的機制,也即遊戲規則。工具性禮物會有兩種機制,一種是正常的我給禮物,你給辦事,而另一種就是我不給禮物,你給我找麻煩。第一種機制是主動的,中國人雖然表面上鄙夷這樣的行爲,但是卻對此有所服氣,因爲這是一種交換。而第二種卻是中國人害怕的,因爲這是一種被動的機制,是高階層的人對低階層的人的一種剝削,因爲是被動,所以人們無法做出選擇,只能乖乖認命。這和官員生態非常類似,如果同一級別的官員都貪玩,那麼你不可以不貪污,因爲你可以成爲泄密者,所以官員會近於被動貪污,從而形成一種惡性的正反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