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傅雷家書有感(10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1.18W人 

讀傅雷家書有感1

最近在備課的時候翻到《傅雷家書兩則》,距離我第一次讀這本書,已經很久了。

讀傅雷家書有感(10篇)

可能是年紀大了,比較能夠感受家長的角色了,每每讀到父親掛念親兒卻得不到迴應的段落,心裏只覺得難受。然而年少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在忙碌工作或學業的同時兼顧父母的愛?在這一點上,我非常希望和學生交流彼此的感受。

課文只摘錄了來往家書中的兩則,第一則寫傅雷在兒子傅聰遭遇生活挫折時,對他的諄諄鼓勵;第二則寫傅雷在得知傅聰演出成功之後,對他表達的興奮與讚美。文中父親與兒子同喜同悲,傅雷以過來人的身份,理解傅聰的心情,鼓勵他面對,支持他發展,更肯定他的成就。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副父慈子孝的理想家庭的模樣。

但是,作爲一個年輕人,一個擁有遠大理想抱負、已經展翅高飛的年輕人,在與父母的來往當中,真的就如此“循規蹈矩”嗎?

我很好奇。

在更多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傅雷總是在信中提及,希望傅聰可以多寫家書,說說自己近況。而傅聰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不一定都與父親商量。每當傅雷從報上、朋友處打聽到兒子的消息,他總是深感自責,不斷地問自己:是不是自己老了,意見不中用了,所以孩子纔不願意聽?

可見,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天下之大,卻是那樣類似。

孩子長大了,父母的牽掛不會斷,無論多遠都想遙遙牽着風箏的那一頭,哪怕只有一點點,哪怕只傳回一點點消息,父母爲之喜,爲之悲。

而作爲孩子呢,渴望自立、獨當一面,加之生活忙碌,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把父母越推越遠。殊不知,父母的心卻因爲這種漸行漸遠無力着,落寞着,放不下,握不住,處處不知如何是好。

說了這麼多話的我,大概是希望孩子們未來和父母相處的時候,對於父母的嘮叨和說教,多一些耐心,甚或是忍耐,不要把他們生生地拒之門外。要知道,天下父母能像傅雷那樣把話說清楚的並不多,更多的時候,他們滿載着愛卻不知如何表達。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如人意,卻很真,很真。

龍應臺在《目送》裏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過是不斷看着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它還告訴你,不必追。

只消數一數,你就會知道相處的時間那麼那麼少。

我的準則是,凡事不留遺憾。而父母,則是我一生最不願意對其有遺憾的人。

——

另附閱讀時做的摘抄二則:

“聰,親愛的孩子!收到你波蘭第四信和許多照片,郵程只有九日,比以前更快了一天。”

“耳朵裏聽的是你彈的音樂,可是心裏已經沒有把握孩子對我們的感情怎樣——否則怎麼會沒有信呢?——真的,孩子,你萬萬想不到我跟你媽媽這一個月來的精神上的波動,除非你將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讀傅雷家書有感2

利用工作之餘,我潛心拜讀了《傅雷家書》。從這本家書字裏行間流露出的真情,再加上傅雷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藝術修養,使得文字顯得格外生動悠美。讀來感人致深,使我感受到了什麼是父愛如山的深情,也啓發了我的人生,催我不斷奮進。

《傅雷家書》是一本苦心孤詣的教子之書。這些家書凝聚着傅雷先生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問題。他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先生也進行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掩卷回想,家書中許多洞察世事的內容都深深打動了我,滋養了我的心靈,這將使我在人生成長的路上受益匪淺。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我一生做事,第一是坦白,第二是坦白,第三還是坦白。”

“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不贊成的。這是做人的基本作風,不僅對某人謀事而已,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

“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得起來,一定會逐漸上高峯,超脫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這些真知灼見的珍貴人生感悟,蘊意之深刻,表達之流暢,宛如一位忘年的老友,娓娓道來歲月的感受,讓人仿如耳邊迴盪着貝多芬的樂章,血脈裏激昂着命運交響曲的音符。它時時刻刻鼓舞着我在學習和工作中要求真、求實,也激勵着我在思想和生活上要至上、至善。

讀傅雷家書有感3

讀了《傅雷家書》一書,我對藝術家傅雷在藝術方面的高深的造詣感觸頗深。

回過來說:寫實可學,浪漫底克不可學; 放杜可學,李不可學;國人談詩的尊竈的多於尊李的,也是這個緣故”,如此,和兒子傅聯在信中探討李白、社甫的分別,都能體現傅雷的藝術造諧極爲深厚。說他是着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倒不如說他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

“這是位偉大的父親,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隨着更深入的閱讀,我腦海中就蹦出了這樣的句子。“百多件近作,雖然色調濃黑,但渾厚深沉得很,而且好些作品遠看很細效,近看則筆頭仍很粗”和“蘇聯鋼琴專家的個人演奏從頭至尾呆板,詩意極少,沒有細膩柔婉之美,沒有光芒四射的華彩,也沒有大刀闊閱斧的豪氣”是傅雷對繪畫,音樂的研究,不難看出他有很深的探索。因此,在這些書信中所透露的,不僅僅是傅雷高深的藝術造詣,而是一顆更崇高的充滿父愛的心靈,和一位學有所成的藝術家,將他所受的陶冶和教養都毫無保留地傳給後代。

傅聰回信道“真正的藝術家必須是有創造性的藝術家,真正的演奏家也必須是有創造性的演奏家。”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傅聯在異國求學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讓他不斷地完善自我,更加刻苦地練琴。戰勝各種磨難,走上更高的音稱殿堂。

數百封的書信中傅雷對傅聰的教育是高度負責的。那一絲各抒己見的話語,那一些充滿哲理的看法,都是傅雷對兒子的精神灌溉,傅聰纔有勇氣去挑戰一切,傅雷對藝術、對愛情的教養,恰是春天,給予傅聰這朵花最好的肥料。

書信是紐帶,使傅聰與親人間、也與國家緊緊聯繫在一起。傅聰深受父親的影響,讓我震撼。

這讓我想到宗璞的《三鬆堂斷憶》,她的父親,愛中國、愛哲學,對哲學有着極深的造詣。他最後關於哲學的話是:“中國哲學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他的生命就是不斷地思素,頑強地,永不放棄地,這也給宗璞的思想帶來不小的影響。

我的父親很固執,但他的文筆極好,時常和我一起探討文章的寫作之道。我的寫作也常受他的影響,道理成篇。

但在現實生活中像傅要一樣給予孩子最好養料的家長越來越少,家長需要以身作則,他(她)自己的思想、行爲會深刻影響到下一代,好的是養料是春光,孩子這朵花能健康成長,壞的則是毛毛蟲,蛀穿孩子的心靈。靜待花開,沒有養料,何以開花?

讀完《傅雷家書》,讓青年一代在春光下,盡情綻放!

讀傅雷家書有感4

這兩天剛剛看完傅雷1954年的家書,也就是傅聰剛去波蘭那段時間傅雷夫婦寫給他的。我以前從來沒有看過家書,一直都以爲家書都是父親訓兒女,成天說一些大話來教訓兒女的那種,但今天只看完了傅雷寫給兒子家書的一小部分,我就被家書的內容,語言和情感徹底感動了,迫不及待地來寫讀後感。我一直以爲,像傅雷這樣偉大的翻譯家,像他和他的夫人這樣偉大的教育家,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應該成天在信中督促兒子幹好本份的工作,練好琴,跟着老師好好學習什麼的,但看過之後我才發現,我是多麼的庸俗,天底下的父親母親都是一樣的,都對子女懷有深深的關愛,都會對背井離鄉的.兒女噓寒問暖,而不只是說大話,滿嘴教育的口吻,甚至他們比普通的父母還要關心孩子的身體,情緒。唯一不同的是,在書信裏,他們會用比普通人的書信更精湛的語言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詮釋他們內心無法抑制的思念和關懷。

傅雷寫信的開始,是傅聰剛離開上海,去北京等待出國到波蘭的消息。在那段時間裏,傅雷幾乎是幾天一封信,偶而他的夫人也會寫一兩封,不重傅雷沒有提到的內容,可見他們夫婦倆對剛剛離開上海卻還沒有出國的兒子是多麼懷念。家書裏,他們無所不提,從傅聰當時的學琴與學樂理,俄文的進度,告訴他應抓緊樂理的學習,俄文倒可先放放,並且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樂理對他在國外的學習生涯是多麼重要,且在心裏提的不止一次,有時甚至一封短信裏就提醒兩次要抓緊時間學樂理。可見傅雷對孩子的學習和今後的事業是很看重的。除了學業,傅雷長提的就是傅聰的愛情,告訴他他現在年紀還小,應及早的現將學業,事業穩定,將基礎打牢,愛情這事兒暫時不要談。

他還告訴他: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甚至傅雷夫婦還拿他們自己的愛情勸說傅聰,不要太早談戀愛,要把心思供給自己的第一個偶像:巴赫,貝多芬,肖邦等等。心中的話語,儼然一副朋友的模樣,完全不像長輩。做爲父母,傅雷夫婦也沒忘教孩子一些出國的禮儀,例如"搔頭的習慣務必革除,飯桌上勿忘伸懶腰"等等。當然還有一些練琴別太累,練琴時要學會收束自己的情感,多出去走走等等類似的囑咐。家書中無不透出一對父母對兒子深切的愛子之心,這對管得寬父母,不停對出國在外的兒子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對兒子進行遠程監控,語氣卻又那樣平緩,溫柔的像一對多年的老友,以至於讓人不時地生出無限的感動。

我想傅聰,這位中國著名的鋼琴家,應該會爲他有這樣一個理解他,關懷他的父母感到溫暖與自豪吧。

讀傅雷家書有感5

翻開泛黃的紙頁,打開家書裏的八音盒,聆聽一曲父愛的旋律……

一一題記

父親是個不善言談的人。於是,曾經一度以爲生活中缺少了屬於父愛的那一抹色彩。翻開《傅雷家書》,仔細品讀雕琢,心中隱隱有一種衝動,精神的飢渴,思想的荒蕪,常常會讓回憶變得豐富,耐人咀嚼,我想起了我的父親,想起了那無處不在的父愛。

《傅雷家書》是傅雷在兒子長大成人,留學海外之後,仍通過書信對兒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悉心指導。這些家信匯編成冊,就是《傅雷家書》。“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當時那個通訊不便的年代,傅雷及其夫人從1954年到1966年間寫給兩個兒子的信100多封。這些家信,凝聚着傅雷對兒子深沉的愛,或許每個父親對他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傅雷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字裏行間,愛子之情,溢於言表。我們也可以從中學到許多。

傅聰留學海外後,學外語對他來說是一個難題。傅雷則說學習語言這事,我們不能操之過急,它是一個長期的事情,我們不可能在一天或一週之內把它全部解決掉,所以不能夠心急。我們應該在一開始學習時,就講究細節,要細雕慢琢。這不僅對傅聰有很大幫助,對我們也有指導意義。我們從幼兒園就開始了英語啓蒙,一直學到現在,乃至高中、大學,甚至一輩子,我們不可能在一個月內就能將英語全部學完,這樣是囫圇吞棗,是記不牢的。欲速則不達,因此,我們在學習時,一定要把基礎打紮實,耐下性子,認真慢慢的去鑽研,學習。

傅雷是一個特別細膩的人,如同母親般無微不至,特別認真而又仔細。他對於傅聰的教育可以說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生活中的細微之處。他告訴傅聰,穿西裝時一定要注意你的雙手,不要插在上衣的口袋裏,第一不符合西方禮儀,第二會讓衣服變形;如果去別人家做客,記住不要只脫了大衣不摘圍巾,這樣也不符合規矩;吃飯時要注意盤子、刀叉放在桌面時,雙手也應該放在桌面上,而不應該放在桌子底下……也許很多人都覺得父母很嘮叨,管束很多,但我覺得這是一種諄諄教誨也好或者說是事無鉅細也好,嘮叨中無不包含了父母對我們濃濃的愛。當我們現在能和別人體面地坐在一起,能夠講究禮節,禮數的時候,這都源於我們小時候從家長那裏得到的教育,就是這樣一些事無鉅細的指導,才讓我們成爲今天一個講禮貌,懂禮數,彬彬有禮的少年。

當傅聰在藝術上遇到困難時,傅雷爲他排憂解難;當傅聰獲得成就時,傅雷爲他感到無比的高興與欣慰,並告誡他做人要謙虛;當傅聰遭受生活的打擊時,傅雷教育他做人要堅強。一個又一個的筋斗過去,只要爬過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峯,超脫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痛苦的人,不會有多大的成就……

傅雷對傅聰來說是一位父親,是一位知心的朋友,是一位心靈的導師。就是這樣的良師益友,慈父、嚴父合爲一體,對傅聰傾注了殷切的希望,諄諄的教誨。《傅雷家書》可以說是一封一封的家書,是親人間的互相牽掛的惦念和對生活方方面面的關心;這是一篇嘔心瀝血、苦心孤詣的教子篇;這是家訓與家言,是家風最好的承載者!

傅雷對傅聰的深愛如同太陽光輝溫暖着傅聰。其實,世上的每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愛也何嘗不是如此。

會有那麼一個人,在雨中撐着一把黑色的大雨傘,等待我從教室裏跑出來,大手拉小手一起回家,只是每次他的衣服都淋溼了一半,卻從不讓我察覺。

會有那麼一個人,在我跌倒時,從不肯幫助我,只在一旁鼓勵我,“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堅強地站起來,相信你能行”。

會有那麼一個人,吃飯時總是往我碗裏夾菜、夾肉,而他的碗裏除了白米飯,則空空如也。

會有那麼一個人,心甘情願在烈日下,在寒風裏,以他的駝背,他的皺紋,他的白髮,他的痠痛,他的堅持撐起一個家的和樂,給予他的子女一份美好的希望。

如果說母愛溫柔長綿似水,那麼父愛則沉默堅毅如山。恐懼時,父愛是一塊踏腳石;迷失時,父愛是一盞照明的燈;枯竭時,父愛是一灣生命之水;努力時,父愛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時,父愛又是鼓勵與警鐘。

《傅雷家書》是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爲人父母者,可以從中尋找教育子女的方法;爲人子女者,我們可以從中感受那份溫暖永恆的愛,可以指正自我的成長。

無數個夜晚,傅雷一手執筆,一手執紙,在燈光下深情款款的給孩子寫着家書,寫着他的情,寫着他的愛,寫出了世上所有父親的心聲。

讀傅雷家書有感6

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這本書主要是傅雷在書信中告訴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藝術,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等問題。他教兒子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對兒子積極的引導。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而且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他無疑是兒子的良師益友。

人自愛其子,是一種自然的規律。生命有限,而傅雷卻通過自己的兒女來延續自己的生命,讓兒女學會對社會、對祖國、對世界負起責任來。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負責的精神可見一斑。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他從父親的書信裏得到了無盡的精神養料,好像父母仍在身邊,給他力量,突破衝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條完美的成長道路。

讀傅雷家書有感7

羨慕傅聰有一個好父親。

翻譯家傅雷在兒子傅聰留學海外的過程中,先後寫了近百封家書給他,教導他立身行事、愛國成才,把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融入了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中。由這些信件彙集而成了《傅雷家書》——是一本教導中國孩子如何做人的書。

靜靜翻開《傅雷家書》,如深沉父愛一樣,有許多足以令我感動的細節。譬如,身爲父親的傅雷爲了彌補愛子因遠離故土而產生的諸多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日漸陌生的因素,不顧重重的困難,堅持給孩子郵寄有關的書籍,從《詩經》、《楚辭》到宋詞、明曲,還有自己的譯作。在信箋中他闡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學思想,不止一次給兒子糾正用錯了的字詞,爲的是讓兒子明白:作爲一名炎黃子孫,他是足以驕傲的,因爲祖國有着無盡的文化財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國人的血脈裏傳承着!

這不禁讓我想起我的父親。父親是個嚴肅而又幽默的人,小時候,記憶中的他總是喜歡輕輕撫着我的小腦袋,給我講歷史故事、唐詩宋詞。而現在,隨着我的開銷越來越大,父親也外出賺錢,許久纔回來一次。而他卻沒有像傅雷一樣,不知疲倦地給我寫信。但是我知道,父親仍是很愛我的。

天下父親,或許不會像母親一樣,天天守候在我們身旁。他們的愛,一直很安靜。

讀傅雷家書有感8

我酷愛讀書,不管是小說、散文還是隨筆,我都能讀得津津有味。甚至是冗長的詩歌,我也能欣賞一二。可我唯獨不喜歡讀書信,可能是因爲偏見,我認爲它實在是瑣碎。

這兩年聽過無數人推薦我讀《傅雷家書》,我亦是一一敷衍過去。現在必須得讀了,我才滿不情願地買了一本。可讀完後,我卻被一股暖流所包裹,如在寒冷的冬天飲下一杯熱水,心中之暖久久不退。這時我才知道當時的偏見有多嚴重。

傅雷是翻譯家,我曾在圖書館看過他譯的《約翰克里斯多夫》,在印象裏他是個嚴肅的人,但通過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他的另一面,作爲父親的對於子女的愛的一面。他教導孩子要熱愛中華文明,要以作國家之棟樑爲己任,報效祖國,努力奮鬥。這些書信中的話語和期望,在出版之後,就不僅僅是對傅雷子女的期望,更是對現在的青少年的期望。

《傅雷家書》可以說不僅僅是“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有助於我們瞭解那時的歷史。透過《傅雷家書》,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記憶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它好似一扇打開的窗,讓窗後原本朦朧的景象清晰起來。

不僅如此,在《傅雷家書》中的一封封書信中,我們更可以領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處世之道。傅雷本人向來以剛硬不屈出名,他爲人坦蕩,稟性剛毅,並具有堅強的意志。而我們,也應該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讀傅雷家書有感9

讀書就應該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書是逆境中的慰藉。閱讀一本好書是一個人吸取人生養料的重要一步。

《傅雷家書》是我國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的著作。他的一生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爲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用色彩變化。

書中所學的《傅雷家書》兩則讓我們記憶猶新。傅雷和傅聰父子,不但是生活上的朋友,而且還是藝術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學養,真摯的父愛,傾聽着萬里之外的兒子的每一次心跳。預想着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傳送着自己惦念和祖國的聲音。

看着裏面一封一封的信,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感動只是在那一瞬間,而傅聰面對這些信時,感動是給予他最好的安慰。而對於我,加大了我對讀書的慾望。

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下兒子面臨社會的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爲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的經驗,纔是天下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自己的兒女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一層樓”。青春期的我們,都應該放下逆反的心裏,聽從父母的教誨,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實,這也是爲了我們自己好,爲了我們以後的生活更加快樂。

“望你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你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

這段話說出了母親就是這樣關愛我們的。要說還是母親的心理,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的用心良苦。母親在兒子感情了路上的苦口婆心。唯獨我們的學習之路總是被自己的耳朵忽視得無所緊要,從不在乎父母對我們的期望。

從書中我們誰都能體會到父母對我們含辛茹苦的養育。而我們每天只是“人身在世,吃穿二字”的想法消遣這時光。每天就那麼一睜一閉地敷衍了之,然後我們活的並不有意義。就像讀書,沒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有效資源,每天無所適從地在教室裏追逐打鬧。六年又三年,人生哪有那麼多時間給我們浪費。在我們即將終老之時想到的是:我們這一輩子到底活出了一個什麼名堂。就那麼眼睛一閉,這個世界你還能再看到什麼,還能在享受什麼。

現在,不妨學着傅聰,理解傅雷,好好地爲自己的讀書負一回責任。這兵荒馬亂的青春藏夾着我們太多的歇斯底里,當天真遇上現實,才明白我們不能這樣無所適從下去。

讀傅雷家書有感10

不禁爲傅雷給予兒子深深的父愛感動。

185封家書,隨着兒子的長大,隨着時間的流逝,一封封累積,從剛開始教兒子怎樣做人,到長大一點時告訴兒子如何對待生活問題,如何勞逸結合,再到成人後如何正確理財,以及如何讓正確處理戀愛婚姻問題。傅雷和傅聰其實並不像父子,更像一對良師益友。而這一封封家書帶來的感動,卻如山一般巨大,令人震撼。

人的自愛其子,是一種自然的規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通過親生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爲社會、爲國家、爲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傅雷是一個對自己、對他人要求極其嚴格的人,他曾讓兒子立下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國籍。雖然聽起來有些苛刻,但其愛子教子精神着實令人敬佩。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書信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有些家書簡短精闢,有些洋洋灑灑上萬字,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與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

而如今在現代社會,隨着網絡的普遍,書信也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人們更喜歡以打電話,發郵件的形式去問候。雖然更加方便快捷,卻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生成很多的隔膜與冷漠。

可悲的是現在的“家書”也變了味。一位老人曾拿着打印的書信惋惜地對我說過,雖然看起來工整乾淨,卻怎麼也沒有從前溫暖的感覺了,依舊冷冰冰的。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筆跡,字裏行間,一撇一捺,都帶着寫信人自己的情緒,不管是樂是悲,都讓人感到溫暖、熟悉。而打印的家書,已經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了。

可能有時我們會厭煩父母過於空嘮叨,但他們其實是想時時刻刻、隨處給我們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還是再藝術修養方面。我們應該給予他們理解。

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爲這裏有他們的存在。

雖然上帝沒有給我們機會互相選擇,但是,從我降身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永遠確定了這種互相擁有的聯繫。無論環境是好是壞,是富貴是貧賤,是健康是疾病,我們都會彼此相愛,彼此尊重並彼此珍惜。

至少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付諸行動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