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範文600字(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73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範文600字(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範文600字(精選10篇)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

我有一個前同事。她比我年長一點,爲人嚴謹,話也不多,很多時候雷厲風行得令人有點害怕,內心卻是個十足內向敏感的人。我知道,因爲我也算是。

一起共事過不過短短兩個月,她在我心裏的印記卻如何都無法抹去。看到單純的人會想起她,看到敏感脆弱的人會想起她,看到奎妮會想起她。

我有很多和她一起的回憶,回憶裏只有我們兩個,喝咖啡,聊天,吃東西,哪怕在一個嘈雜的會議裏,我也知道她聽得見我的聲音。

我記得許多她講的故事,說過的話,我們一起大笑過的腦洞大開的可能性。我記得她有時小心翼翼的措辭,有時堅定果決的幫助。

我之所以一直想着她,可能因爲我知道她也記得所有的這些。她從來不說,可是我知道,她或許也知道我知道。

我們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是見過就忘記了,或者有幸記得彼此的存在,卻很難在心裏清晰刻畫出彼此的忠誠和唯一性。

人太忙了,事情太多了,一兩個月不見,很多時候就很難再見了。

我知道,如果我某一天像哈羅德一樣行走,只會是爲了像她一樣的人。我不忍令這樣單純的心在世界的殘酷冷漠裏翻滾,也不願意讓自己放棄和這個世界唯有的紐帶。

我們擁有的太多了,知道珍惜的太少。一條微信就可以找到一個人的時代,誰還會指望誰會跋山涉水只爲了來看你?取而代之的,卻是對聽不到及時回訊的恐懼。

我想,浪漫的本質不在於我是這世界上最瞭解你的人,而是我認爲你比一切都重要,而你也正好知道。這是一道沒有人道破的默契,一份從來不曾簽署的協議,一個從不會懷疑的承諾。浪漫不需要知根知底。

浪漫是,不論我變成了誰,做過了些什麼,經歷了多久,在這一天我雀躍地向你奔去時,你也雀躍地滿心等待。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

看完幾天纔來寫書評。

最高的完成並不是外在目標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在這裏,最高的完成不是他們見到了彼此,更談不上實現拯救了奎妮的願望(因爲她最終還是離開世界了),而是他實現了自我的完成、激發了愛的能力,並修復了愛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愛的人的關係。

這段朝聖的旅途又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呢?對於哈羅德這個人來說,完成“自我發現”僅僅依靠他個人力量的難度過大,這段旅途起到的作用是,提供有效的外在力量幫助甚至迫使他開始“自我完成”的生命工程,他所見到的事、接觸的人、聽到的理念,以及感受到的來自他人在“自我發現”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聲音,都給他帶來影響,這些都是一種煽動、干擾甚至侵犯。它們的作用是促使他回顧、反思他之前所有的自我認知及愛的表達方式。

當我們的內心有所感觸,在情感的基礎上反思,我們就獲得了智慧。與生俱來的思維,經歷了反思、內視並建立起思想和內心的交流及理想與現實的橋樑,我們逐步實現自我完成。——這就是這段朝聖的過程所具有的意義。當然,結果也是圓滿的,就是重複上面提到的,哈羅德實現了自我完成,激發了愛的能力,修復了和妻子的關係,重拾愛意,共度美好餘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3

利用上下班的零碎時間7小時48分,經歷了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歷時87天步行了627英里的一個人的朝聖。

書本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新奇情節,只是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木訥、內向、孤僻、固執、善良的老人,只爲拯救一個多年未見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而幾近瘋狂的堅持完成了一個徒步的朝聖之路,從而演繹完成了內心和自我的救贖。

對哈德羅來說,一切都只爲了一個承諾,無關信仰,最多也就是一個爲了祈求故友活下去的一個信念,但就是這一個信念,讓他在麻木到即將放棄的人生之末,用他一生中最爲瘋狂的行動完成了這一個靈魂之旅,用心靈和回憶丈量着自己的人生,在被所謂的命運捕獲之前,幡然醒悟還有很多事情可做。

一切都是淡淡的,沒有吶喊,沒有轟轟烈烈,連頓悟都是淡淡的。隨着老人蹣跚而日漸穩健、遲疑而後又堅定的腳步,帶領我們逐漸深入思考,關於人性、愛情、家庭,關於信念、堅持、放棄,關於孤獨、傷害、失去,關於寬容、原諒、祝福,關於接受、改變、離開……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所有人事物都只是陪走一程,尤其是一個向着精神殿堂跋涉的朝聖者。也許只有讓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才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青澀而甜蜜的懷念,那些遺憾又悔恨的羈絆;那些快樂又唯美的曾經,那些痛苦卻壓抑的過往……那些一點一滴的存在,在黑夜與孤獨中無所逃遁;那些曾經的糾結與悲歡,在困難的行走中漸次平淡。

她觸碰過生命的真實,也曾經遊戲人生,終有一天,我們都將關上門,把一切都放下。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4

現在正是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被名字吸引了,所以拿來拜讀學習一下。從現在的所處環境來看,前半部分的內容很精彩,都在描述哈羅德一個人在路上的回憶,也讓他真正敢於面對過去生活的痛苦和得失,更讓他明白了他愛莫琳愛戴維,還愛他的父親和拋棄了他的母親。哈羅德如果沒有離開莫琳,他也不會知道這些年來他是多麼愛莫琳,莫琳也不會知道她其實已經原諒了哈羅德和接受了兒子戴維的死亡。

每天生活在親人朋友之間,過着重複的生活狀態,難免會讓人迷醉,讓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現在物慾橫流,嘈雜紛擾的世界更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我們需要獨處的時光,需要一個人安靜下來問問自己:我在做什麼、我要做什麼?

學會一個人獨處,一個人勇敢面對自己的過去和得失成敗,並且汲取它們的營養藉着陽光努力向上生長。敢於面對過往,內心纔會更強大。一個人平靜下來才能更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想成爲什麼樣的人,該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一個人的朝聖其實是自我內心的一次洗滌和反省。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要想做一件事情,我們就朝着目標去努力,不要受別人的影響。人的意志力是可以無限延伸的。世界這麼大,轉身離開後誰還會記得誰,只要我們做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好,何必在乎別人怎麼想你呢?哈羅德如果在剛剛開始旅程的時候聽到有人說不可能走到奎妮身邊的時候就放棄的話,他會繼續過着和莫琳冷漠的生活,母親拋棄他的噩夢也會一直困擾着他,他也會更因爲他沒有去和奎妮說聲謝謝而抱憾終生吧。

不要害怕一個人的日子,因爲只有你一個人來面對反省自己的內心的時候,纔是你真正成長的時候。一個人的陽光也很溫暖。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5

哈羅德·弗萊的旅程,最初的困難只是:從未經歷過的'野外自然環境、糟糕的身體狀況、難以承受的經濟條件,伴隨而來是不斷涌入腦海的悲慘回憶。他的親人、家庭給他一生帶來的痛苦創傷:離家出走的母親、不聞不問的父親、聰明但抑鬱自殺的兒子、關係破裂的妻子,身體在行走中,他的思緒卻在翻騰。他在回憶、在反省、在自責、在漸悟,然後思想在改變,生活最終也將改變。

他在行走中,完成了逃離、迷茫、思索、探尋、醒悟這樣一個心靈朝聖的過程。

看完書,掩卷長嘆,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在平淡中經歷不平凡,原來平凡人也可以嘗試不平凡的事,也可以完成不平凡的歷程。正如文中所說,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我們會經歷一些痛苦的事件,當它來臨時,我們會難以置信,會不斷掙扎,然後會被現實打倒,直到終於接受事實。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可以去相信、去接受一些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的一些事情。

我感動於哈羅德·弗萊的勇氣,撕開那些塵封多年的往事,就好象揭開已經結疤但底下仍發炎化膿的傷口,鮮血淋淋,痛苦萬分。然而唯有這樣才能改變,鳳凰浴火,涅槃而生。這正是給我的最大啓示和思考,生命無常,人生苦短,每個人的人生、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困難在我們沒有防備時撞擊而來,我們甚至會被它撞擊的痛苦摔倒,可是我們終將要學會爬起來。

掩卷之餘,我陷入沉思,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想要的是什麼,我希望家人得到什麼,我曾經做錯什麼,我現在應該怎麼做。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6

一個人的朝聖,最初不知怎麼接觸到這本書的,或許是朝聖這樣的詞語吸引了我,在我看來,朝聖,是神聖的,是難以親近的,它爲什麼會出現在一本書的名字中?直到看完整本書才明白。

這本書花了我兩段時間,開始時已快臨近期末,醫學生的魔鬼考試月,一切都向考試看齊,所以我只是看了一部分,考試完又想玩,又要過年走親戚,以至於這本書的戰線拉的太長,新學期,熬了幾個夜,終於看完了。

哈羅德的朝聖,在我腦海裏就像放電影,他一路走,我跟着全程腦補。一邊看,一邊疑惑着,朝聖,真的是朝聖嗎?我看不然吧,或許換成探望、拜訪更爲貼切。但當我看到結尾,才知道,哈羅德去療養院看奎妮可以用拜訪、探望之類的詞,而哈羅德發現自己的內心選擇卻足以用朝聖了,因爲只有朝聖,才能找到最真的自己。

哈羅德不顧妻子的反對,選擇步行去見奎妮,我覺得可能當初哈羅德也是腦子一熱,因爲我發現一開始哈羅德總愛想起一些事兒。走着走着,離成功越來越近時,哈羅德卻想放棄了,真的很怪,堅持了那麼久,就要放棄?!也許是太累了,也許是不知見到奎妮說些什麼,也許是那羣隨行者們搗的鬼,真的,那羣隨行者就像社會上的多數人的一個縮影,在他們看來,朝聖只是一次愉快的交易,簡單行走的背後是名與利。幸運的是,哈羅德對隨行者的態度從最初的接受,到包容,再到最後的默默離開,也許,他內心的改變是他還能堅持下去的一大緣由吧。

這篇小說主人公是哈羅德,退休生活暗淡無味,索性說走就走,待得豁然開朗,才覺,原來當初最美好。轉而一想,哈羅德的故事像是在說每個人,彎彎繞繞兜了大半圈,最後又回到了原點,只是這個原點已經變了。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7

《一個人的朝聖》講的是哈羅德收到一封年輕時女同事奎妮的來信,得知其病重,將不久於人世。哈羅德內心十分悲傷,一段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對話,讓這個老人決定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步行跨越大半個英國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獨自困難前行的過程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時回憶了許多關於因抑鬱而自殺的兒子戴維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時候的往事。在哈羅德獨自走完這一段旅程之後,妻子莫林對於戴維的往事也放下了許多,兩人最後能夠鼓起勇氣,理解孩子已經離去的事實。

哈羅德的童年並不快樂,導致他從小性格孤僻,不願意同人打交道。哈羅德·弗萊是個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着腰生活。

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如他所願,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這個可憐的男人,其實都生活在我們心中。大家的內心裏或許都有那個一個膽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着讓自己深深後悔的事情。

哈羅德和莫林的生活自從兒子戴維自殺之後,再也沒有開心過。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間,房子里拉起來厚厚的窗簾,夫妻之間越來越沉默的對話。兩個人都在懲罰自己,兩個人都沉浸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個人哈羅德踏上心靈朝聖旅途的一個契機。對於一個65歲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遠的距離也只但是是從家走到停車場,而此時這個老人卻決定獨自一人踏上那麼漫長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羅德的身體經不起這樣大強度的長途跋涉,但是內心的意念在不斷的堅持着他。而在這漫漫旅途中,哈羅德那些封存已久不願想起的回憶一件件涌出。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讓他不斷去審視自己,淨化心靈,打破了自己心靈的桎梏與對兒子的愧疚還有對奎妮友情的回饋。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8

我在一個春日早晨,打開這本書,期待在全新的文字和故事中,得到一些啓發,讓自己心靈得到一些安慰及安寧。

故事從一個平凡的早晨展開,一封突如其來的信掀動主人公哈羅德沉悶無聊的生活。來信人是二十年沒聯繫的,如今罹患癌症,去日無多的舊日好友。簡短回信,準備到街尾把信投出,哈羅德從掛衣鉤上取下防水外套出門的時候,恐怕自己也沒想到會由此而開啓一段改變他人生的旅程。

到街尾的郵箱時,他沒有做出那個簡單的動作,改變了主意,想多走一段路,把信投入下一個郵箱。後來,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箱,他都沒有投信。卻有一個想法,逐漸在心裏清晰起來,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前面,不停地行走,目的地是好友所在的,距離他五百多英里之外的療養院,他要步行去探望,希望她活下去,等待他的到來。

沒想到的是在故事的後期,從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信中得知的,他兒子戴維早在二十年前就因抑鬱症自縊身亡。沉浸在喪子之痛中無法自拔,相愛的妻子自此與他漸生隔閡,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一對悲傷的,責難了自己整整二十年的可憐人!

旅行的意義之一,應該就是在不同的環境中,靜下心來,換一個角度,審視自己,剖析自己吧。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迷失太容易了。

在哈羅德行走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想,他會在什麼樣的情景下見到老友。尤其是他的朝聖之旅被記者報道,之後陸續有一大堆追隨者之後。鎂光燈,鮮花,惹人淚水的擁抱,鼓舞人心的演講。千萬不要是這樣。

還好,最終繁華虛無散去。連那隻半路執意跟隨陪伴的小狗也找到新主人,主動離開。老友帶着笑容離世,哈羅德和妻子莫琳放下沉重往事,敞開在旅途中逐漸打開的心門,接納自己,接納對方。

被契機改變的人生。其實我覺得不應該稱之爲朝聖,更準確的,是一個人跳開慣常生活的圈子,破除身邊無形的壁壘後,對自我的認知,和往事的和解,真正意義上對別人的理解及包容。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9

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的將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前面。

合上書本許久,我彷彿才從哈羅德的世界裏走出來。退休後的哈羅德,工作上,他沒有取得多麼令人矚目的成就。生活裏,和妻子近二十多年雖在同一個屋檐下,卻如同兩個世界。他的一個人的朝聖之行看似來自於一封意外的來信,其實不如說是他內心對自己這麼多年來任歲月蹉跎,一成不變生活的不滿。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彈指一揮間,或許恍然才發現已經步入了老年,時間飛一樣的流逝已經讓人感到害怕,而更加讓我們誠惶誠恐的或許就是這些逝去的歲月裏一直過着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卻不自知。

讀完這本書,不禁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兩個主人公都是毫無徵兆的離家出走,一個是爲了自己對畫畫藝術的瘋狂熱愛,一個是受加油站女孩啓發相信自己可改變一些事情。不管是因爲什麼,他們都是不想讓自己有生之年後悔。所以,我很慶幸,趁我還未老就有幸能讀到這麼好的作品,同時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我自己的朝聖方式。

其實,隨着年齡的增長,以及我們生活着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名利場,漸漸地,由於追求物質我們隨波逐流,或許已經忘了我們的初衷。而朝聖,我覺得並不是讓我們一味的爲了月亮而放棄六便士,六便士當然很重要,希望我們再追求六便士的路上不要太盲目,同時別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初衷。

朝聖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他不一定非要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做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次這樣的心靈之旅,讓我們暫時遠離喧囂的社會,自己給自己的心靈一次深度的對話。

在工作上我們可以理性大於感性,在生活裏,我們要充滿愛的去過一生,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總之,希望我們都能找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0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麼?主人公哈羅德於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症,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院內,那裏屬於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着去貝里克,因爲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着,奎尼就會活着。因爲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裏。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之後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此刻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爲什麼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愛,之後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願應對的內心世界,他們發現都深愛着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齊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聖,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應對一些我們不敢應對或不願應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應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