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陋室銘》的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2.04W人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名篇。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十一字,卻譜寫出一首陋室頌歌,一直流傳至今。接下來小編整理了《陋室銘》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陋室銘》的讀後感

  《陋室銘》的讀後感1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這首流傳千古的《陋室銘》,據說是他被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從五品)時所作。根據當時規定:通判應住三間居房,而和州知縣媚上欺下,見他是被貶的官,故意在住房上橫加刁難,最初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心安理得的住了下來,並且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知縣見了這副對聯大爲惱火,認爲劉禹錫對貶官不服,就故意將劉的住所由城南遷到城北,並將原有的三間居室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迎風,溪水流淌,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首詩:“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依然悠遊自在,吟詩作賦,便變本加厲地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這次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最後只有這一小間斗室,他氣憤這七品芝麻小縣官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命筆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堪稱佳作,整篇文字淋漓盡致,妙趣橫生;揚清激濁,諷刺權貴;讀後令人感到情景相融,描述細緻,礪世磨鈍,無與倫比。不知此室何陋?但覺風流儒雅,景物鮮明,‘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彷彿一幅丹青盡收眼底。‘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真是春風沂水,賓客盈門。‘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更是瑤草奇葩,心曠神怡;這首不朽名篇終於流傳千古。

但這篇《陋室銘》,唐代時無論在劉禹錫自編的詩文集裏還是別人給他編輯的集子裏,都沒見到,最早則出自宋人所編的《古文集成》一書中。因此,一直以來關於《陋室銘》是否劉禹錫所作頗有爭議,質疑係浙江文人假劉禹錫之名而作。

不論《陋室銘》是否劉禹錫所寫,但此文確是一首名篇佳作。當今之世,阿諛奉承之輩,媚上欺下之徒,亦不罕見,感慨之餘特賦七律一首以志之。

  《陋室銘》的讀後感2

陋室也就是簡陋的屋子,簡陋的屋子會怎樣呢?從文中我讀出作者認爲屋子簡陋不重要,關鍵在於屋中的人。

我也同樣認爲一個真正有才華,是君子的人,無論住在什麼地方都無所謂,屋也只是一個落腳的地方罷了。真正的智者、君子並不是爲名利活着。屋之陋,反而會更突顯君子、才子的本色。

但有些人不論屋陋,或屋好都不能成材。這大概是因爲他們天生就沒有一顆真、善、美、正直的心,沒有後天勤奮的意識,所以陋室只不過是一個在人生之路上的小風景罷了。

文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不正是體現陋室中人的重要嗎!但我認爲真正重要的是陋室中人的高尚品格。”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雖是寫景,但不難看出屋主的清幽,不拘小節。使我看出那種自然的美麗。加上後幾句更使我想到一幅美麗的畫面。一間房屋,臺階上一些碧綠的'苔痕,周圍有一些雜草。雖簡但有着一番古典的氣息。從窗中望去,屋主在優雅地彈着樸素的琴,琴聲動人心絃,而那種境界更是有一種脫俗。

讀完《陋室銘》使我回想起不少出自陋室的名人,如諸葛亮、楊子云……現代也有不少英雄才子出自陋室,現在我們總能聽到某山裏的孩子考上某知名大學……是陋室給了他們一股向前衝的力量,但並不是陋室造就君子,要不是君子住過陋室,誰又會提到陋室呢?

我現在也算住的是陋室,下雨天屋裏則成水簾洞,所以我希望這房也能由我而名。以後有人寫什麼《陋室傳》、《陋室說》……能把我這房當個例子。

陋室不重要,關鍵是心不陋,思想不陋,陋室中有君子。

  《陋室銘》的讀後感3

《陋室銘》,衆所周知,耳熟能詳,但我現在仍願意原文再現: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喜歡那種淡淡地清高,無紛擾的清淨。室雖陋,但仍可“調素琴,閱金經”。那份灑脫,自如,隱隱中透露出的那份豪氣,是我所喜歡的。

引朋自家中坐,常以陋室自稱。雖無階綠,卻有入眼簾的草青。在茶香中談笑,不去考慮明日的行色匆匆,那一刻,只把身心交給放鬆。家中往來,多是白丁,卻依舊鴻儒般談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何謂仙?何謂龍?我覺得,那是自由的象徵!

做人做事,豈不也是如此!每每遇到波折,我總反問:我又“何陋之有”?復讀此文,靜下心來,稍加剖析,便覺坦然許多。”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區區茅屋,卻因其主人,而聞名於天下。不要簡單地被外在的簡陋,而忽視了“貴重”地內涵!

“孔子云:何陋之有?”我們也要學會說:何陋之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