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行者無疆讀後感(通用16篇)

本文已影響 3.82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行者無疆讀後感(通用1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行者無疆讀後感(通用16篇)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1

放假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看一本書《行者無疆》,要寫讀後感。實際上,

《行者無疆》這本書我已經讀完好久,但一直都沒來得及寫讀後感,可能是最近太懶惰的原因,一直很喜歡餘秋雨先生的文章,讀完這本書讓我感受良多,明白了原來歐洲是這樣的美,她的文化並不是我們國人所瞭解的那樣的簡單。當國人沉浸在日韓的流行文化當中時,沉浸在自己的各類選秀活動中時,歐洲已經開始反醒自己,反醒到底是什麼力量使歐洲走向一體,走向成熟。

很多時候國人在急功盡力的做各類事情的時候反而失去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最爲經典的格言,這本書從南歐入手寫到北歐結束,總結了歐洲最爲主要的城市及他們的文化與歷史,和最值得看的東西,當你在閱讀時就好像是走在歐洲的大街上,體會着由於不同歷史時期遺蹟所產生的惶如隔世的感覺,非常舒服,這纔是真正的美。

可能我也沒資格評論這些,只是說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最大的體會就是歐洲的高貴與平凡並存,偉大與平庸並存,紳士與野蠻並存,騎士與現代並存。這四個並存是我自己總結的,雖然歐洲人不多,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創造力和智慧。

依然在不斷的創造着奇蹟,其實現代的歐洲人已經不再完全守護於傳統,而是以更爲現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但是他們保留了自己的傳統,自己最爲核心的東西;我並不是在這裏做衛道士,只是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真正經典的東西。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2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行者無疆》是例外。

或許是因爲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物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凹凸不平的石頭路,斑斑駁駁,些許潮溼,青苔遍佈,路也並不寬闊。第一次看到這畫面時,其實並沒有什麼好感,反而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感,甚至還有擔憂,始終覺得會有我讀不懂的深沉。

當一貫感性的我終於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才明白,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說作者餘秋雨是帶着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說他是帶着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座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總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跟隨他,穿梭於他的文字,我有幸成了行者,也努力成爲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一直以來,我骨子裏的懶散,令我懶得長途跋涉,縱使我有一顆愛旅行的心。譬如,我多麼嚮往去歐洲,卻被簽證和飛機票阻隔,被金錢和時間困擾。慶幸,我遇到了它——《行者無疆》。

書中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然而北極是我個人最嚮往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爲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歎的是,《行者無疆》中提到,在聖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禦北極的寒風吧。讀到這裏,我的心在暖暖地微笑……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暢遊了幾萬裏的路,當然不止是爲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爲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瞭解他鄉文化。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爲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看完整本書,我不停地回顧,不停地追尋,似乎想讓腦中留下更多更多。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如今,讀完整本《行者無疆》,我突然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默唸着這句話,咀嚼,品味,感覺還是頗有幾番道理,不由地竊喜起來,這也是我的學習收穫吧,雖然所要學習和思考的東西遠不止這些。

不是嗎?行者本無疆,學者也無疆,思者更無疆,因此,應該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學會思考,不再浮躁,不再自滿……

以上內容由一對一輔導整理編輯——針對全國中小學開設課外輔導班,輔導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幫助家長正確教育孩子成長,輔佐老師更好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3

我以前並沒有讀過類似於《行者無疆》這樣的遊記,所以第一次讀,甚是喜歡,而且感觸頗深。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深層意思——就是行萬里路其實就是在讀萬卷書,並且行萬里路的方式更加讓人深刻,還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才疏學淺。認識到了在知識這條路上自己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大師就是大師,餘秋雨先生的這部作品,無論是從敘事方式、寫作方法、還有知識覆蓋面上都很完美,不深不淺,結合樸實的語言,讀起來很舒服。而且餘秋雨先生的確是一個極有思想力的人,他去的每一個地方都是帶着目的去的,而且這種目的恰巧讀者們也都很感興趣,比如去了解弗羅倫薩的文藝復興,瞭解德國的二戰思想,瞭解瑞士的中立思想等等。而且再加上先生豐富的知識儲備,致使在每一個章節都可以讀到一些讀者們自己不知道但卻很感興趣的知識。所以這本書僅僅只通過文字就讓我看到了世間許多很美好的事物,使我產生了無限的嚮往,同時給我的生活增添了動力。書籍真的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接下來爲大家分享我感興趣的幾個段落

"記得早年在一本書上讀到,有一次費希特患病的夫人出現了危險的症狀,他本該留下侍候,但原先約定的一次重要的演講來不及推掉了,只得忍痛前往。沒想到等他心急火燎地回來,夫人的病情居然有所好轉,他激動地流着眼淚與夫人擁抱親吻。人們說,正是這種擁抱親吻使他傳染上了夫人的病,而且因此去世,現在我看着他們夫妻倆的合墓,世間多數廣場演講者的家裏,總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絕不會不等他回來就獨自離去,一次次等待,直等到長眠在一處。"這是餘秋雨先生去德國瞭解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思想時寫的。這位大文豪死後沒有華麗的墓地,只是與她的妻子一起合葬在普通的墓地中(甚至稱得上是簡陋),而且先生還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找到,德國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埋葬在哪。這一段之所以印象深刻,沒有錯我學識有些短淺,只關注到了愛情。總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不是因爲血緣關係,更不是因爲功名利祿,只是因爲愛。這讓我想到了顧城的《多想愛》。忠貞不渝的愛情是人世間最美的經歷。

"那年月瑞士實在讓人羨慕。我曾 用這樣幾句話描述:人家在製造槍炮,他們在製造手錶,等到硝煙終於散去,人們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設定的指針,遊走在世界的手腕上。"這是先生在瑞士寫的,這個國家沒有什麼名人,也沒有石油等名貴礦物,只因它免除了戰爭的消耗,所以幾百年來平穩發展,變成了世界上富裕的國家。先生的這幾句話描寫的貼切至極。

先生文中描寫了許多非常華麗的風景建築,讓人神往,要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聖家族大教堂,這個教堂位於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已經建了100多年,他的設計師——高迪。用一生的時間去建造這個教堂,卻只建成了這個教堂的外立面,他的學生還在繼續這項偉大的工程,預計2026年,高迪逝世100年之際教堂可以完成。

一個人的意志力竟可以強大到如此地步,我敢肯定他在建造這個教堂時絕對沒有考慮時間,只是專心於建造,把每一處做到最好,做到極致。以至於時間都無法阻止他的腳步。這應該就是夢想的真正力量。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4

記得買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去讀大學前幾天,那時候十分喜歡讀餘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會錯過,剛知道自己被大學錄取,便急匆匆的買了這本書,恰巧的是這本書的名字與我當時的境況是那麼得相似,一個爲着將來而遠行的學子,就好像是一個行者,在不斷地向前方,不知道盡頭在哪兒。

伴轟隆的火車聲,讀着一篇篇文章,當時的感覺現在已經模糊,總覺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學錄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態的安靜吧。

渾渾噩噩的大學四年,少了幾分平靜,多了幾分浮躁,很少再去讀一些安靜的文章,或許平靜已經遠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讓自己很少再去閱讀,前幾天忽然從書箱中翻出這本書,便乘着晚上的閒暇,開始讀了起來,或許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寧靜吧。

這本書的名字很好,初一看這本書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遊記,然而這裏很少風景的描寫,有的只是對歷史的介紹和探問,行者不僅是在空間上游動,在時間上也在轉動。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遊歷於幾天的時間中,該用如何的姿態去面對。

重讀亦有重讀的樂趣,就好像十幾年不見的故友,重談起以前的瑣事,才恍然記起自己以前還發生過那樣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讀着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記得不是那麼清楚,有的其實在自己的腦子裏已經根深蒂固了,現在猛然一看才發覺原來是從這裏獲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開朗琪羅。

由於自己知識和經歷的有限,很難體會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爲什麼共鳴了,權當作一本對歐洲城市歷史文化的介紹來讀了。

印象最深的要數龐貝古城了,剎那間,被毀滅的那麼徹底,人世間的一切世態,無論善惡,無論醜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爲歷史。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偶爾也會向我們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這種展示總是以人類的悲劇作爲代價。就像作者所說的,將他們的毀滅歸結爲道德的淪傷的人,實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們總是不能抗拒,有時候去抗爭,總是沒有結果的,比如中國的樓蘭古城。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5

讀餘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一路伴隨作者走來,體驗了前所未有的心靈衝擊,領略了但丁、米開朗斯羅這些文學、藝術大師的風采,又一次觸摸了羅馬古城、溫莎城堡這些凝聚了歷史人文積澱的地方。歐洲的城市雖然多,但歷史卻各有不同,很難讓人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是寧靜?是閒散?是偉大?是典雅?是古樸?擬或是其他?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我決定拋棄這些理性的概念和分析,只保留最初的感性,去感悟歐洲,去捕捉那些令我震撼的歷史片段。

首先,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美第奇家族。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家族,統治佛羅倫薩長達九百年之久。它所作出的豐功偉績,就是實實在在地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但丁、米開朗基羅,這些在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來的文化大師,無一例外,都與這個家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當我看到這裏時,很是驚訝,爲什麼文藝復興運動需要這個集政治與經濟大權於一體的大家族來推動呢?繼而我聯想到中國:爲什麼在我國曆史上不能發生呢?中國的政治家歷來與文人之間就有一種隔閡!諸如李白、蘇東坡這樣的文學泰斗,雖然受到最高統治者皇帝的青睞,但他們不約而同地受到了政治家的排擠、陷害,最終流落他鄉。另一方面,但凡中國的最高統治者與達官顯貴,必定把稀世珍寶藏於自己家中,獨自欣賞,令珍寶真正地稀世!反觀之,美第奇家族卻把珍寶放在博物館,供世人分享,這個不凡的家族,必將在佛羅倫薩人們心中,在歷代歐洲文人的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其次,我想說的是一位作家。歐洲是文化大師雲集的地方。英國有莎士比亞、狄更斯、拜倫;法國有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和小仲馬;西班牙有塞萬提斯;意大利有但丁。他們都是文化大師,爲文藝界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但今天,我要說的卻不是他們,而是一位叫哈維爾的捷克作家,也是捷克的國家總統。雖然說很多領導者都很有文采,但從書中摘錄的哈維爾的話來看,他應該是一位高水準的文化大師,同時,在他做總統的幾十年間,捷克政治經濟穩定,可謂是國泰民安。他的一句話更是讓我印象深刻、記憶猶新:“捷克需要的是教養,而不是強硬。”是啊,像捷克這樣的小國,再強硬也對抗不了近在咫尺的德國、英國,更不要說美國了。如果太強硬,反而可能招來殺生之禍。只有像哈維爾這樣一位毫無權利慾的文人才能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羣特殊的人——海盜。有人可能會說:海盜算什麼呀?這樣的人應該越少越好!其實,海盜不是強盜,他們不單純是瘋狂的掠奪。據考證,海盜大多也是有信仰的!而歐洲的海盜們更是一羣特殊的海盜,他們虔誠地接受宗教和法律。另外,海盜的冒險精神正是我們需要的,他們敢於向茫茫大海發出挑戰,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海盜,原本是一個恐怖的詞,在這裏,變得令人深思。

真希望有一天,能穿梭於各國的街道之間,追隨秋雨先生的腳步,去探尋我心中的歐洲。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6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從這裏出發;

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在這裏隱藏;

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在這裏轉折;

蒼涼、寂寞、執着,歷史在這裏凝凍。

跟隨着餘秋雨先生的筆跡,跟隨着《行者無疆》,我感受着世界的彼岸或潮起潮涌,或風平浪靜,聽者偉人們的聲聲巨響,沉思着他們的點點滴滴。

他來到了羅馬,把“偉大”這個詞留給了那座唯一的城市,他筆下羅馬的偉大是透徹的,“偉大是一種隱隱然的氣象,從每一扇舊窗溢出,從每一塊古磚溢出,從每一道雕紋溢出,從每一束老藤溢出。”正是這種徹底讓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過。他那空靈的文字讓我感到了一份實在。今天的羅馬是一座更加古老卻未曾荒廢的龐大空城,這是一種可觸摸的空,可諦聽的靜,但如此般徹徹底底的休假在中國只能成爲一個永遠閃動在彼岸的夢影。他沉重卻不乏風趣:“人家的休假是轉換身份,我們的休假是疊加身份。疊加在遠離辦公室的地方,疊加在山光水色之間,那是多麼不自然,那是多麼矯情。”在他的筆下,中國人似乎又增添了一分可悲。

對於威尼斯,他憐愛、心痛“小巷只能讓它這麼小着;老樓只能讓它在水邊浸着;那麼多人來來往往,也只能讓一艘艘小船解纜繫纜地麻煩着;白天臨海氣勢不凡,黑夜只能讓狂惡的浪潮一次次威脅着;區區的旅遊收入當然抵不過攔海大壩的築造費用和治理污染、維修房屋的支出,也只能讓議員、學者、市民們一次次呼籲着。”威尼斯因過於出色,因衆人的分享、爭搶已成了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們顯得沉默“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築有點像勉強登臺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經不適合這樣亮相。浸泡在水裏的房子在白天溶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觀,不容易形成凝視的焦點,此刻夜幕刪除了它們的背景,燈光凸現了它們的頹唐。本來白天與我們相對而視,此刻我們躲進了黑暗,只剩下它們的孤傷。”帶着蒼老,他們過着屬於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別人的憐憫。

從餘秋雨先生對他們的商家的描述可看出,他們堅守着人格的自尊,“店是祖輩傳下來的,半關着門,不希望有太多顧客近來,因爲這是早就定下的規模,不會窮,也不會富,正合適,窮了富了都是負擔。因此,他們不是在博取錢財,而是在固守一種生態。”此刻,心中不由燃起了敬意,彷彿在他們面前,一切物質上的成就變得庸俗,降得很低很低。滿足自己的就是富足,適合自己就是成功。

在西班牙南部,從弗拉門戈舞裏,帶給我冷峻與火熱的交織和異域的美。“瘦削的男子一臉愁楚,一出場就把自己的腳步加速成夏季的雨點,像要把一身燙熱霎時瀉光。”“這夏季的雨點是騎者的節奏、勇士的步數,他正以祭拜式的感動來酬謝上天賜予的幸福?”這熱情,這激昂,讓每一位讀者嚮往,這熾烈的高傲、流動的孤獨、憂鬱的奔放,讓每一位刮宮那種憧憬……

對於歐洲城市,如果用“繁華”一詞來描述,未免顯得庸俗。這知識它們的第一層次叫打點生活,還有更高的第二層次叫打點歷史,第三層次叫打點自然。餘秋雨先生生動地描述道:“一路行來,覺得這些城市千百年來都在自身等級上爬坡。有的爬着爬着就爬不動了,便蹲在某個告訴上,一蹲就蹲了好幾百年,有的則還要往上爬。”一個“爬”字,一個“蹲”字,演繹着他們生活的自然,始終追隨着一份自在,追隨着一份無拘無束,表達着人生的本態。他說:“這就像一位草莽英雄落腳京城,看他是否過好了,低要求,看他擺脫草莽多少;高要求,看他保留多少草莽。”讀着,我們身處城市的繁囂,車水馬龍,儼然成了華美的玩具,只剩下可憐的虛假的裝點。

巴黎是一座最健全的城市,即便如此,也有重要缺失,那就是,熱鬧的巴黎,不容易找到十八世紀。原因是其中轟轟烈烈的啓蒙運動。從餘秋雨的形象比喻,我們嘗試理解着十八世紀的法國。“十八世紀像是滔滔激流,十七世紀是它的左岸,十九世紀是它的右岸。左岸上,路易十四窮奢極侈,大興土木,都留下來了;右岸上,經十八世紀的衝擊而巍然成型的土地上站立起一個拿破崙,也留下了種種遺蹟。結果,難於尋找的恰恰是激流本身。轟鳴聲早已遠去,河牀上一片空寂。”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構建了一個不一樣的巴黎,它熱情,它軒昂,它憂傷,它溫柔,如一位柔情萬種的少婦,讓人憐愛,卻飽含內涵,永遠猜不透。正因如此,這座城市便有了一種令人陶醉的體溫。

他走過古老而神祕的宮殿,踏過荒蕪渺遠的大地;他飽覽溫柔碧綠的水城,探詢神聖遙遠的極地;他走過了繁榮喧囂,卻始終不忘寒冷孤僻的冰島。朋友勸阻他不應該選擇隆冬去冰島,他知識淡淡地說:“不去冰島則罷,要去定要趕一個冰天雪地。嚴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同一般的時候,不去則罷。”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真正的行者,在點點滴地追求,在歷史的陪伴下鑽營,在冰天雪地裏行走……

他深深地愛着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冰清玉潔,以至於捨不得踩下腳去。

他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他的心靈之旅正在延續,風急浪高,晚霞悽豔,他默默地,把所有的歷史穿過。

行者無疆,他的世界永遠沒有盡頭,正如哥倫布所說:“不在乎腳下,只在乎前方。”他追隨的正是這流浪的本性。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7

離開象牙塔的憂鬱,去尋找文化路上的片片詩意,點點詩情,段段詩境。 ——題記

非誠勿擾

不止一次讀《行者無疆》,每一次的經歷也大不一樣,而收穫則在一點點壯大。淺嘗輒止,是讀不出內涵的。用心揭去文化、景緻、思想示出的“非誠勿擾”,裏面竟別有洞天。冒出一絲絲靈光,受益終生。

遺蹟,沉默,滅亡

歷史會留下痕跡,文化會留下痕跡,興亡會留下痕跡,當你面對那些逝去的繁華,會有何感想,緘默不語,思想卻在跳躍,文化正在追溯。時空逆流成河,過往浮出水面,是在向世人警示?抑或是在興亡的末日恍然大悟,發現人生真理?

古老的窄街,緊閉的舊門,平凡的小城,充溢着不同凡響的人生觀,每一個地域有不一樣的風土人情與文化素養。每一個見識,能令人有所收穫。文化的瞭解,過去與將來打碎,重塑在一起,重要的是鑑往知來。

智者,感知,態度

墓地荒荒,葬了多少智慧的大腦。樓宇橫棟,哪一扇門後面有着世界的轉折,哪一席之地曾做過聞名遐邇的文人墨客,哪一方水土養育那些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遊歷了這些智者曾經的居所,品味了他們的生活,那些個空間,瀰漫着文化與智慧的芳香,智者的態度,永遠滯留在這片空間,供後人借鑑。世間智者的歸宿處,正是後人感知的好地方,緊靠着偉大的靈魂消閒半日,收穫頗深。將智者的態度,傳承下去。

山水,典雅,自然

這個片段更像是中國哲理,與歐洲大陸的繁華相差甚遠,是旅行的本義,牽引了我思緒的聯想,總歸是我感知的延伸。淙淙的細水長流,山巒疊嶂,林寒澗肅,自然地平凡。中國式哲學便是從這崇山細水中領悟。天下萬物,延續着自然法則,生生不息。用心感受自然萬物的格調,收益更是無法比擬。中國文化便是如此飄逸。文化出自現實,出自這山山水水,

從大山,學習深刻;從大海;學習勇敢;從大漠,學習沉着;從森林,學習機敏。

出發

一直鍾情餘秋雨老師的話。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遠了,這個理由漸漸退去,前一段路程了後一段的理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長久以來,文蛤被禁錮在象牙塔式的囚籠裏了。旅行本義,就是文化交流,文明碰撞,旅行連接世界。旅者喜出發,文化喜出發。離開,去尋找,旅行時路徑。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文化之行始於足下,智慧之行始於足下。旅行不必拘謹,僅一句“我走完了”.在人生閱歷上揮毫濃墨重彩的一筆。

行者無疆,旅者自得。

離開,去尋找,聚齊零星的文化靈光。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8

很抱歉一直沒能來寫些東西。我是一個不善言辭,也不善自我情感表達的人,不知道能說點什麼。姑且說說近來的讀書情況吧。最近看了著名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書,叫《行者無疆》。文章很美,使我的感觸很深,我大概瞭解了幾乎整個歐洲的文化概況。這部書是根據作者旅行歐洲各城市過程進行記述的.,依次記載了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的地理、文化等,是在旅途中寫的,應該叫做“述行記”吧。同學很早就推薦餘秋雨的散文書籍,但一直沒看,看過感覺真的很不錯。

《行者無疆》這部書主要以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爲線索,穿插進去許多古建築、古城堡、古文化遺址、傑出人物、藝術、飲食等實實在在的文華的載體,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藝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爲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爲中心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傑出人物,有法國的飲食,瑞士的鐘表,西班牙的鬥牛場等等。然後,作者在讚歎惋惜,羨慕哀傷過後,與我國的歷史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爲什麼與西方存在那麼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爲什麼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這部書的結語,作者這樣說:“結語不是結論,任何真正的旅途都不會有結論”。他講完路上的種種見聞後,只是一聲輕輕的苦笑。他說:“一連講了那麼多地方,一定夾雜着太多的錯,但即便把所有的錯加起來,也抵不過一個事實:我們對歐洲的瞭解,遠遠超過歐洲對於中國。”

接着講了許多故事,其中一個是這樣的:一箇中國學生在歐洲某個國家留學,一天新來的教授掃視過教室的各國學生,獨獨對他進行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的盤問。這位學生艱難地回答了一半顯然被廣泛誤解了的問題,然後說:“另一些問題不是誤解,隨着中國的富強將會逐步解決的”“那麼,什麼是你們富強的標誌呢?”教授緊追不放。學生突然覺得有點心酸,說:“我不是政府官員,回答不了這麼大的問題,只想到一個最起碼的標誌,到了那時,中國留學生將不會在教室被單獨挑出來,接受那麼多盤問。”

作者認爲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文華的隔膜。然而,這個隔膜的“死點”不在古典學理的譯介,不在陶瓷、絲綢的喜好,也不在社會數據的把握,在中國人的羣體心理結構所衍生的個人日常情感方式。因爲它既是中國文化的歷史積澱,又是中國文化的創造基座,既給中國文化帶來了血色,又帶來了恥辱和尊嚴。

我沒有餘秋雨的深度與廣度,不懂得中西文化上的事情,但他那種對中國文化前景的焦慮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而我現階段唯一能做的只有讀書。

希望所有熱愛我們這個專業、喜愛文學的朋友翻翻這本書,翻翻我們的歷史文化。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9

沒有一處天地不是廣闊的,狹隘的只是你的眼界!沒有一處古蹟不是輝煌的,無知的只是你的學識!沒有一段歷史不是傷痕累累,淺薄的只是你的思想!沒有一段文明不是人類的財富,輕蔑的只是你的靈魂!

文化是世界的,文明是人類的,幾千年文明的起源與沒落,幾千年文化的興盛與踐踏,“餘秋雨”老師記錄着,思考着,嘆息着。《行者無疆》——走的之遠,行的之廣,愛的之深,惜的之切……駐足,往返,滄桑,孤獨,又夾雜縷縷喜悅。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爲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歷史真的是太長了,每一條街道都盛載着故事,每一座建築磊盛着盛世繁華,每一片廢墟都溢透着偉大。我們丟失了太多的記憶,瑣碎的,空虛的,甚至是無用的,但那確是最有意義的,意義就在於那些瑣碎的空虛的無用的纔是你最初的形成,於身體,于思維,也許那就是幾千年以前的你的存在。

探尋的本質也許就是流浪,當歷史不再走進傷痛,記憶不再承受責任,它或許會進入一種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也只能稱之爲探險。文化如遠年琥珀,既晶瑩可鑑又不能全盤透明,一定會有一些歷史的沉澱,那纔是最真實的,真實無價!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10

文明是什麼?

你可以在詞典的解釋中找到繁雜冗長的釋義,你可以在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與歷史文物裏看到對不同文明的展示。它們有的淹沒在南美的雨林裏,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神祕的一筆;它們有的雄踞在東亞俊美的山川中,繁華如清明上河圖所繪的闔閭千里,如今依然隱藏在宮闕幾間;它們有的坐落在地中海陽光的海岸旁,以其理性與睿智,使得今天的思想、法律、體制依然流淌着它的血脈。所有的文明無一不穿越歷史長河而來,給我們以無法比擬的厚重感,就算那些中斷在千年前的文明依然留下的痕跡,讓我們可以從文獻與文物中窺見一斑。

可是,就如同蘭芝之室一般,我們卻很少去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在中國,我們會因爲尊老而爲老年人讓座,而日本人卻覺得給老人讓座是瞧不起他們;在中國,我們因爲孝順的美德聽從父母的教導,而西方民族的父母與子女都認爲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聽從誰的必要。和我們相比,他們少了一份羈絆,多了一份理性和獨立。如果你肯多花一點時間,多用一份心思去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和它之外的世界有什麼不同,你就能真真實實的看見一點點文明留下的痕跡。這種痕跡深深的篆刻在不同民族的DNA中。但現實情況是,從客觀來說,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份金錢和這份時間,從主觀上來說,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具備一雙從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風情中剝離出他們文明的美的眼睛。我不禁感嘆,人類積累了幾千年而來的瑰寶,卻有許多人不能對它進行審美享受,實在可惜。

幸好,當我們不能身臨其境去欣賞自然風光的時候,有攝影師拍攝的奇瑰風光給我們帶來審美享受,說實話,有時候就算我們身臨其境了,也不見得能看到比攝影師拍到的景色更美。

比起文學家,在《行者無疆》這本書中,餘秋雨先生更像是一個攝影師的身份,用他獨到且深邃的眼睛,和包容博大的情懷,爲我們拍攝了整個歐洲的文明,以及在另外一本《千年一嘆》中,用一樣的方法書寫了整個伊斯蘭世界。

顯然,文明的攝影師,比自然風光的攝影師門檻要高得多。所以這樣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是在值得一讀。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11

最近媽媽看我對旅遊方面的書籍很感興趣,就向我推薦了餘秋雨先生的遊記《行者無疆》。

起初,我心裏有些爲難,覺得像他這樣的作家,作品肯定是深奧的,充滿哲理的,讀起來不會那麼有趣,有意思吧。媽媽彷彿看出了我的心理,對我說,不要把這當任務,也不一定要一口氣讀完,可以先從感興趣的內容入手開始讀,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穫的。不知爲什麼,媽媽的話打消了我的顧慮,自己心也靜了下來,認真地翻開書頁,仔細瀏覽着標題。這本書作者是分四卷(南歐、中歐、西歐、北歐)來記錄他考察歐洲九十六所城市文化,歷史及他的思考。我讀起來並不困難,而且書中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南歐篇中《南方的毀滅_龐貝古城》。我小時候看記錄片《龐貝古城》時,對那場大災難的可怕景象印象深刻。閱讀前我很好奇作者會怎樣描寫。在讀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彷彿也跟隨着作者一起到了龐貝古城,看到了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羣,留下他們死亡前掙扎形體,在凝固後形成的“人形硬殼”;看到了瓦罐工場工人抱肩蹲地,一蹲就是一千多年;還看到士兵至死都站在城門口監守崗位;還有那些"人形模殼"表現出保護兒童和老人的姿態。看到了在龐貝古城災難降臨之時,處處閃爍着人性之光?。我的內心由開始的恐懼,悲哀轉變爲了溫暖。透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字,我重新認識了"龐貝古城",它不僅是歷史的回憶,還照映着災難降臨時人們優良的品質以及善良的人格魅力。

感謝作者帶給我的溫暖,同時也向我的夥伴們推薦這本書。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12

我不是歷史學愛好者。

和學生時代的歷史課一樣,這本書裏紛雜的歷史年代、冗長的外國人名和地名總是讓我絞盡腦汁。

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是爲計劃的畢業旅行做準備,因爲不想有天我現在歐洲的某一個城市,看到的只有不知名的歐洲建築和城市風光。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在我看來,這三者不是相互替代的關係,而是遞進關係。

不讀書,只行路,永遠也不會知道爲什麼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說法,不讀書怎知讀書不如行路?

幾年前本着「讀書不如行路」,遍只顧遊山玩水,大學幾年把周邊近的遠的都玩了遍,還總拿行的那幾里路來當做自己不讀書的藉口。風風火火幾年過去了,卻也不見行過路的蹤跡。

第一次覺得旅行有個導遊也不錯,是大三的十一假期,如果沒有導遊講解,在上海外灘走了幾十遍也不知道外灘浦發銀行的羅馬柱是世界上僅有的兩處這樣的羅馬柱之一,而另一處支撐着巴黎的盧浮宮……

還有一次不算旅行的經歷,也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學校組織的外出寫生,地點安排在青島嶗山。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茶農在修整後的梯田上採茶。沒錯,這就是嶗山茶。

那時剛剛從高中畢業來到大學的我,只記得地理書上「茶——多分佈在南方低山丘陵」,卻從不知北方也有這樣規模大的茶園。

如果不是我行路來到嶗山,可能也不知道北方沿海山區也有茶葉的種植園。但是,如果我沒有上過高中,沒有學過地理,就算見到嶗山滿園的茶也不會驚訝了,也不覺得茶種在北方有什麼不妥,因爲我從不知道茶需要酸性的土壤,且多分佈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帶……

希望有一天我站在歐洲的某個城市,能想起書裏的某個章節,在欣賞異國風景之餘,能想到它背後的故事。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13

今天終於把餘秋雨老師的《行者無疆》看完了,前後大概花了半個月時間,整本書是餘秋雨老師遊歷歐洲的所見所思,底蘊豐厚的大師寫出來的遊記融入了很多歐洲的文化歷史,看完之後不禁感嘆原來人的腦儲量還可以這樣開發,餘秋雨老師猶如百科全書一樣解釋着那一座座古堡、一座座城市、一個個熠熠發光的名字,對比餘老師的遊歷,我們平日裏的出遊走馬觀花都配不上,只能算是曾經足跡到了而已。

合上這本書,剛好好友發來微信,問我再做什麼,我說正在做歐洲夢,想再去歐洲,尤其是北歐,那童話般的夢幻一直深藏在我心底,我小時候並沒有讀過多少童話,一千零一夜只是聽到的書名,小時候知道的童話只是語文課本中的那賣火柴的小女孩,也許是小時候童話的缺失,現在竟然對那童話般的世界及童話的家鄉充滿着好奇與憧憬。

剛好對前兩年的歐洲之旅回憶還差英國尚未記錄,今天帶着這份尚未走出書本的心情給歐洲之行畫上一個頓號,希望以後有機會再繼續感受觸摸那片世界的文明與典雅,滄桑與苦痛。我們在英國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劍橋,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讓世人認識到了劍橋的美。

一提起劍橋,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劍橋大學這座蜚聲世界的頂尖名校,事實上劍橋是一座很古老的大學城,位於倫敦北部 50 分鐘車程的地方。自 13 世紀末創辦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以來,劍橋一直作爲一座大學城存在至今。導遊告訴我們,在劍橋一不小心碰倒的人可能就是某一個領域的專家,這裏才真是人才濟濟。知名學府、頂尖人才、古老小鎮,優雅安靜且有着濃郁的學術氛圍,真有不想走的感覺。

我們在劍橋住在寄宿家庭,我們幾個分到的是一個華裔家庭,十年前從成都移民到劍橋,男主人出差在外,女兒外出實踐活動,家裏只有女主人陳姐和她七八歲的兒子。女主人陳姐優雅嫺靜,給我們講她們的移民故事和在英國的生活,接觸很多移民家庭,發現出國之後她們表現出了更強烈的愛國之情,特別關注國內的發展也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母語教育,陳姐告訴我們爲給孩子加強國內生活體驗,每年暑假她們都會回國帶上兩個月,帶着孩子學學中文,再帶着孩子游歷一下國內的大好河山,陳姐聞聽我是一名數學老師,竟然還動心思想讓我給孩子補習補習國內的數學教材,舉手之勞我當然沒問題,只是小傢伙玩遊戲有點投入,終沒留出時間。

陳姐帶我們去超市小店購物,感受當地人生活習慣。進了商超,我們還是很受觸動的,諾大的商場衣服一般都是幾十英鎊,一百多兩百多的應該就是不錯的了,當然是對工薪階層而言(不考慮土豪標準),對比國內商場女裝單件衣服也都在千元以上。我們去了一趟超市,陳姐花了不到四十鎊,買了滿滿一推車,我們都忍不住感慨,這些在國內估計差不多要三四百元錢吧。我們看着價籤,蔬菜水果牛奶等日常用品很多都是一元以下,電視機等大件商品也不過幾百元。當然如果把英鎊換算成人民幣,好多物品並不比國內便宜。只是都是每月幾千元的工資,生活用品佔工資比例明顯不同,工資的購買力差異巨大,這也許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吧,購買力不同導致生活壓力指數差異明顯。但陳姐告訴我們,她們移民的十年,也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十年,這十年她們也錯過了很多的機會,言語間盡是遺憾。

我們參觀了那些平日裏聽起來就激動不已的學院,走到傳說中砸住牛頓的那棵蘋果樹,又參觀了議會廳,感受英國政府的辦事風格。劍橋最使人留連卻步的是那滿城的綠色。青蔥的草地幾乎鋪滿了這座小城除了街道以外的一切空地。那一棟棟高大的校舍、教堂的尖頂和一所所爬滿青藤的紅磚住宅就在這一片綠色之中。

康河邊上,垂柳成蔭,叢林擁翠,襯托着劍河的一泓碧水,整個劍橋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綠意蔥蘢,令人心醉。來到劍橋一定要泛舟康河的,康河裏的那些年輕帥氣的船伕竟然好多都是劍橋的學生,真是讓我們非常意外,船伕知道我們來自中國,划行至一段時船伕大喊:手機膜、手機膜、手機膜,過了一會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徐志摩,我們走到了那膾炙人口的----輕輕的我走了……這首詩的誕生地。

大本鐘、倫敦眼、白金漢宮、泰晤士河等這些聞名與世的景點,只是停留在眼睛涉略過而已,並沒有感受到太多文化和內涵,我們只能說我們曾經到過,因爲自己這方面的儲備就很欠缺。在一個很大的莊園裏我們體驗了英式下午茶,同樣由於知識儲備不夠,只是感受到了那一份外在的愜意與優雅。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可我怎麼發現不讀萬卷書,萬里路上只是膚淺的感官體驗,內涵式的體驗還是需要內涵的積澱才能擁有。越走越發現自己的單薄無知!行者無疆,行者永遠在路上!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14

跟着《行者無疆》,跟着餘秋雨的足跡,我走過了歐洲,走過了整個歐洲文明。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不是深沉的中部,燦爛的西部,神祕的北部,而是那具有廢墟的荒涼,人性的美麗的南歐。

喜歡南歐,是因爲那種破落的荒涼,是因爲有時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殘缺的東西纔是真實的美麗的。南歐,卻是繁華過,興盛過,可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浪潮,他沒落了,甚至是,死亡了。這也許是時代帶走了它昔日的光輝,留下的,只是值得人們去細細體味的那一片廢墟,那一段文明。

南歐,走過繁華和荒涼,正是這才使得他更充實,才使得他在夕陽的餘輝下更爲滄桑,才使得它保存下文明,見證着歷史。

於是,我想,南歐的奪目不是因爲他給了人們多麼璀璨的景色,而是因爲他讓人們看到了生命的歷程,看到了真實。

繁華和荒涼是兩個多麼矛盾的詞啊,可是,南歐就將他們用文明連接了起來。這不得不讓我想到,走過繁華和荒涼,確實能鑄就一些永恆。

走過繁華和荒涼,沉澱一些心情。有些歷史遺蹟,當你看到他的繁華,在腦海中描摹他先前的樣子時,會感到一絲辛酸,抑或,是一種莫名的感慨。在夕陽的照射下,餘暉將斷壁殘牆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投射在一望無際的空曠的土地上,直到地平線埋藏在黑暗中。

就像圓明園,昔日的美麗,只因爲八國聯軍的硝煙炮火,霎時之間,全成爲一片廢墟,這一場毀滅,雖然只是一瞬,在中華文明史上,卻是一段無比黑暗的時間,因爲,毀掉的,不僅僅是圓明園本身,而且,還有文明,一同毀掉了。所以,今天,當我站在圓明園的土地上,不是失落,而是深深的遺憾與憤慨。雖然,圓明園一直在修復,可是,無論如何,都只是徒勞。但圓明園始終是美麗的,因爲曾經繁華過,美麗過,而今的荒涼只是見證着當初的美麗。這種美麗,將被人們沉澱在心底,默默地,永遠永遠。

走過繁華和荒涼,追溯一段歷史。每一朝,每一代,都有它的繁華,也同樣,會有它的荒涼。這是時代進步的自然規律,只有經歷這每一個時期,無論輝煌,無論頹廢,都是完整的歷史。因爲在這裏,地理的遺蹟已經成爲歷史的遺蹟了。因爲在這裏,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民族的振興和毀滅。

羅馬帝國的輝煌,人盡皆知。這座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這座擁有地中海旖旎風光的帝國,不得不讓人嚮往。無論是他的建築中透出的熊熊霸氣,還是這座城市本身的偉大,都令人們歎爲觀止。羅馬角鬥場,那個無數人撒盡鮮血的地方,那個當時作爲貴族人娛樂場所的地方。曾經,他用噴涌的鮮血向世人展示它的威猛,他用人與野獸的較量向世人展示抗爭與搏鬥,他用被血染紅的天空向世人展示生命的脆弱。然而,這樣一個興盛的帝國,也有滅亡的一天。羅馬帝國終於滅亡了,帶着他的風光,帶着他的角鬥場,也帶着他的文明,滅亡了。太陽依然升起、下落,天空的那頭卻不再如此鮮紅。他見證者羅馬的興盛與衰亡。如今,再看羅馬角鬥場,只有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永遠永遠。

走過繁華和荒涼,註釋古與今的完美。有時我認爲,荒涼的存在也許是爲了證實先前的繁華。然而,當完美的建築被完好的埋葬起來,不爲世人所見,與世隔絕,那麼,當人們發現這般奇蹟的時候,古代與現代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才發現,古代與現代原來是可以融會貫通的。

龐貝古城是多麼雄偉。人們安逸和諧地生活着,沒有煩惱,沒有憂愁,一片安然。然而,毀滅只需要一瞬間。火山灰的堆積將他永久的埋葬了起來,城市,街道,劇院,一切都被封鎖了起來。於是,一座古城開始了永遠的安睡,安詳而不受打擾。如今,龐貝古城被發現了,完好無損,於是,古今便有了鮮明的對比。古城,滄桑,暗沉。現代的城市,繁華,超前。這讓人甚至覺得,古城的荒涼中反而能看出繁華,而繁華中又透着隱隱的荒涼。這種捉摸不定,讓人永遠銘記。

繁華與荒涼,是一個城市,一段歷史所必須經過的歷程,這段歷程是文明的起源與終結。這才明白,繁華和荒涼是兩個不相矛盾的詞,而是兩個互相補充的詞。因爲只有看見繁華才能體會荒涼,只有看到荒涼才能想到繁華,而維繫於這兩者之間的就是文明。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15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爲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並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和我讀不懂的深沉。

當我終於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說作者餘秋雨是帶着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說他是帶着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讓我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我骨子裏的懶散令我懶得長途跋涉,可我有一顆愛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歐洲,卻被簽證和飛機票阻隔,於是我發現了行者無疆。

書中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然而北極是我個人最嚮往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爲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歎的是,在聖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禦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裏的路,當然不止是爲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爲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瞭解他鄉文化。看完整本書,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麼。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爲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看了行者無疆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16

喜歡餘秋雨先生的書,他給我們的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的傳遞。他帶給了我們一場世界各國的文化盛宴。讓我們瞭解那段歷史,那段被風沙掩埋的歷史。歷史是過去了,但歷史應該也值得被我們銘記。不管那段歷史是屈辱還是輝煌,它都已過去,我們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訓,正確的大步向前。文化不是空洞的華麗的辭藻,不是富麗堂皇的建築,是那種真正能觸動心靈的事物。《行者無疆》這本書,每一篇遊記篇幅不長,卻總能給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間。每一方異鄉土地似乎在作者筆下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氣息,授人以探索的啓迪。這便是脫俗於一般遊記散文的輕描淡寫,抑或走馬觀花式的長篇累牘。因而在回味中夾帶着思索,在思索中讓人明智。

捧起一本記敘了漫漫行程的遊記,便彷彿打開了一扇引領我們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戶。世界之大,我們無法想象,尤其是文化的差異,更讓我們嚮往。因爲之前從未企及因而渴望已久,不必爲如何到達那遠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發愁,只需面對充裕的文字,我們想象的翅膀已在不知不覺中伸展。

《行者無疆》這部書主要以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爲線索,穿去許多古建築、古城堡、古文化遺址、傑出人物、藝術、飲食等實實在在的文華的載體,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藝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爲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爲中心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傑出人物,有法國的飲食,瑞士的鐘表,西班牙的鬥牛場等等。然後,作者在讚歎惋惜,羨慕哀傷過後,與我國的歷史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爲什麼與西方存在那麼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爲什麼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有差異,就有根源,作者認爲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文華的隔膜。然而,這個隔膜,不在古典學理的譯文不同,不在陶瓷、絲綢的喜好不同,也不在社會數據的把握不同,在中國人的個人日常情感方式的不同。因爲它既是中國文化的歷史積澱,又是中國文化的基座,既給中國文化帶來了血色,又帶來了恥辱和尊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思考的過程總是相輔相成的,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人生,在行走的過程中感悟人生。《行者無疆》給我們打開了歐洲的文化之旅的窗口,讓我更是嚮往自己能親身去體驗一下,欣賞歐洲的一路風景,體會歐洲的獨有文化風情,感受文化帶來的心靈之旅。

“讓心靈去旅行”這句話一直被我深深牢記,一次遠行,不僅是身體在自然與人文景觀中穿行,更是心靈得到洗滌和震撼。餘秋雨先生的這本《行者無疆》不僅是一本引人入勝的遊記,更是一本洗滌靈魂的聖經。這絕不是一次簡單的歐洲之行,也不是一次簡單的電視節目,這是一次新時代的東方文明沿着古老的絲綢之旅,去追憶古老西方文明的旅行,是一次重新探索發現新時代西方文化,風土人情的的旅行。這不僅是旅行,更是對文化的探尋。

無論餘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歷史。

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旅行。我們很榮幸通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滄桑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過自己的興盛時代,又經歷自己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