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聯繫現實,感觸頗深。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每個人都難免遇到一些挫折或者不滿意的事情,這時候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的去發牢騷,抱怨自己,抱怨他人,抱怨周圍的一切。其實抱怨只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憂慮與不安,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時,大多數人都會不停的抱怨。

當我們看到了生活中的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自然而然就會抱怨。但是,抱怨並不能使我們遇到的事情有所好轉,甚至會變得更加糟糕,所以,我們與其抱怨世界,不如改變自己,用一顆寬容的心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人越是抱怨就會越不開心,對於可以改變的事情,我們就勇於發現問題,從容解決問題。對於無可改變的事情不如去愉快的接受,勇敢的承擔。

做一個不抱怨的人,凡事都得懂得知足、惜福、感恩,做一個豁達的人,以一顆平常心坦然面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2

其實抱怨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行爲,《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呢,確實是一本能夠給人以氣力的勵志書籍,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爲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在當今這個社會中,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總會有太多人抱怨工作太忙,壓力太大,工資太低,房價物價太高等等一些情況,甚至於找不到女朋友或者是男朋友都要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好像只有這樣不斷的抱怨才能發泄出不滿,才能得到別人的同情,但是恰恰相反,因爲有能力的人從來不會抱怨。在這本書中,鮑溫牧師說:“我們之所以會抱怨,我們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優秀的人都不抱怨。”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一樣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裏抱怨給自己聽。

就拿我們現在目前的工作來說,在工作中,現在每個月的業績壓力大,很多一線就會抱怨,你看誰誰誰這個月又完成了,或者是你看看誰誰誰這個月又是第一等等,然後你和一個同事抱怨,然後這個同事又和其他人去抱怨,這個一個接着一個,久而久之就會感到自己的潛質沒有得到展示、領導對自己不重視、單位對自己不公平,因而在思想上產生嚴重的牴觸情緒,根本就沒有去思考怎麼更好的完成工作,完成業績,不盡心盡力的去完成工作,一味的只是在應付工作,無論上面給你下發多少任務,你都是沒有辦法滿足也沒辦法完成的。

最後就像書上說的“凡是你所渴望的東西,你都有資格得到,快朝夢想前進吧。不好打壓自我、替自我找藉口,或是假借批評和抱怨,將注意力轉移。你就應要理解不安感來襲,同時在這樣的時刻支持自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我的人,就應試着領悟接納自我;抱怨他人的人,就應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3

黃金週假期中,學校要求我們讀《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說實話,心裏當時還忍不住抱怨:假期還有任務。可當我開始讀了這本書後,心靈不斷地被震動着……

出生貧困的威爾·鮑溫以超乎平常的毅力,考上了美國重點大學。畢業後,他屢次找不到夢寐以求的工作,爲此而感到傷心,不由地抱怨命運。但在朋友的啓發下,他站了起來,終究成爲美國最偉大的心靈導師之一。他走上成功的獎臺,只說了一句話:“你們都具有無盡的潛能,但只有不抱怨一切,才能取得成功!”

這句話使我恍然大悟。有些人學滑板,摔了幾跤就不學了,說:“都怪這滑板太難學,輪子又太少了,害得我摔死了!”這樣,這位學生是永久也學不會任何技能的。而有的人則堅持不懈,摔倒了,爬起來,繼續!具有這樣的精神,再難的事,在他看來都是小菜一碟!海倫?凱勒固然殘疾了,但她絲絕不抱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而是更努力地使自己從一棵弱不由風的小苗成長爲一棵高大挺立的蒼天大樹。不論是譏笑與困難,她只當作是對自己的鍛鍊。你想想看,古今中外所有有成績的人,哪個不是靠着這類不抱怨一切、樂觀向上、鍥而不捨的精神才一鳴驚人的呢?

一個個勵志故事如流星一般在我的腦海中劃過。威名不是靠關係和錢財買來的。真實的名人,是通過千錘百煉和不懈的努力誕生的,不是從風平浪靜和自由安閒中成長出來的,真實的成功人士,是從苦難中磨練出來的。

要有頑強的毅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不抱怨的心,具有這一切,就一定會成功的!要敞開胸懷,修養一顆包容的心。有時,我們會由於他人不經意的一句話、一件事,而心生抱怨。而這類抱怨經常是自己被冒犯的一種宣泄。它是人際關係的腐蝕劑,會導致夫妻不睦、朋友不和,特別在工作中,會在同事之間產生隔閡。學會包容,從某一種意義上說就是解放自己,提升自我。作爲工作職員,包容就是要善於換位思考,理解、寬容他人,用海納百川的胸懷來承受委屈、承受挫折,真正做到言行有度,舉止有方,謙恭禮讓,平易隨和。

要直面挑戰,奮揚一顆上進的心。或許你會由於領導交付的任務過於沉重而抱怨,或由於工作毫無頭緒、進展不順而抱怨……實在說究竟是我們內心深處在排擠、掙扎和躲避,是一種向困難示弱的表現。就像華爲總裁任正非說的那樣,獅子假如能追上羚羊,它就生存,假如它跑不過羚羊,只能餓死。羚羊假如抱怨不公平,那青草——羚羊的“早餐”該向誰抱怨?羚羊還能跑,青草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過量的抱怨不但對工作毫無幫助,而且會失去自己寶貴的信心和他人對你的信任。作爲機關工作職員,在平常工作中應當想的是“怎樣做”,而不是“沒辦法做”;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始終奮揚一顆上進的心。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4

《不抱怨的世界》是我最近看的一部勵志書。

作者威爾·鮑溫被譽爲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他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爲止。按照書中描述,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8個月。順利實現21天“不抱怨”的讀者,基本也就實現了“平和心態”在自己個性中的生根。

這是一幅美好的“圖景”吧。儘管作者興致高昂的表示已有600萬人參與了這項活動,我卻更相信“免費郵寄紫手環”是導致參與人數如此衆多的原因。這是有現實依據的,比如北京清晨免費派送大白菜(限一人一棵)的活動總能吸引上千老年人踊躍排隊。所以,假如這紫手環在工藝裝飾上更爲考究的話,吸引6億人填寫申請單也不是難事。

但對於“不抱怨”本身,是有話可講的。人因其出身、財富、機遇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後天差異,要想讓自己在明明查看到此種差異的前提下又保持“不抱怨”是很難的。本書爲倡導此種理念,開出了一些“誘惑”讀者選擇“不抱怨”的藥方。

“你抱怨的事真有那麼嚴重嗎”一節的要義是“抱怨會讓你失去更多。”這是通過一個男子在試圖追捕肇事逃逸人員過程中的省悟展開的。肇事者撞到了男子的獵狗使其死亡,男子開車緊追,路上突然想到如果在這樣的飆車過程中受傷甚至不治,給家人帶來的傷害遠勝於狗的死亡。由此“那一刻,我稍微平靜了下來,想起我如果在開車時喪命,對桂兒和莉亞而言,就要比金吉爾受傷更難以平撫了。在我和那個駕駛人的距離慢慢拉近時,我也把車速降到了可以控制的程度。”

“抱怨疾病,是在消滅健康的能量”一節則以“樂觀意念能挽回健康”遊說讀者。雖然當今的科學研究還很難證實這是否具有合理性,但如下一點應該是對的:即便意念一點也不能挽回健康,但它可以使比如絕症患者更爲快樂的走完餘生(我們假定積極或消沉狀態下餘生一樣長)。

純粹的“利誘”未必能讓普通人保持恆心,這正是威爾·鮑溫引入“紫手環”的原因。“紫手環”並不因爲它的“紫色”或“是手環”而具備任何特殊因素,它只是魚線上的遊標而已,起一個提示作用——“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你完全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只要它夠醒目且便於脫卸即可。

我並不認爲順着聽聞的熱潮而加入“紫手環”活動就能把人帶入“不抱怨”的境界,這正如讓白領學幾天乞丐不會自動養成樸素那樣/。“不抱怨”是個人充分內省後達到的心靈狀態,它首先要求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比如上面談及的駕車男子就是例證。

在此之上,它又要求一種繼發的執行能力,否則“不抱怨”的理性光芒馬上會被“忍無可忍”等熱血豪邁給壓下去。不妨從另一角度舉例,很多人在公車上有過讓座的慾望,但最後沒能站起來,因爲一種“此舉不合羣”的心理暗示阻礙了讓座行爲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學生不肯主動舉手也是一樣的原因。克服這種心理恰恰需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特立獨行膽識,而這與上述隨大流申領“紫手環”或集體裝乞丐活動完全是南轅北轍。

人爲什麼會抱怨,歸根到底是現實與慾望之間存在差距,因此更高層次的“不抱怨”往往都從淡化慾望着手。比如佛說“寂滅”,道家倡導“無爲”就是這樣的意思。當人充分肯定現實,不存在強烈慾望時,抱怨又從何談起呢?是故《莊子》說“一以己爲馬,一以己爲牛。”意思是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馬,也好。人把虛榮的慾望去掉了,就不會在乎別人怎麼說自己。而到了這種境界,也就不會簡單把“唾面自乾”當成懦夫行爲了。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5

近來,董事長給我們推薦了美國心靈導師威爾·鮑溫的最新力作《不抱怨的世界》,本人有幸先閱爲快。該書確實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領會,相信會讓各位受益匪淺,甚至使你的命運得以改善,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樂!

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發展自己,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和理想,但他需要一輩子的奮鬥纔可能得以實現。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

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有的人自認爲才華橫溢,卻得不到提升,他們懷疑環境不好,對工作總是抱怨不休,不認爲主動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責任,而將訴苦和抱怨視爲理所當然;還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們動輒感到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展示、領導對自己不重視、單位對自己不公平,因而在思想上產生嚴重的牴觸情緒,聰明才智沒有用於思考如何盡善盡美做好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陰和精力,在怠慢的蹉跎中白白浪費掉了。一個人一旦被抱怨束縛,不盡心盡力,應付工作,在任何單位都是自毀前程。沒有人會因爲喋喋不休的抱怨而獲得獎勵和提升,在10個失業者中至少有9個人抱怨原上級或同事的不是,絕少有人能夠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業是失職的後果。

袁輝是一名汽車修理工,從開始就抱怨“太髒、太累”,討厭這份工作,因此便偷懶耍滑,應付師傅。轉眼幾年過去,當時與他一同進廠的兩個工友,各自憑着精湛的手藝,或被公司送進大學進修,或另謀高就。獨有袁輝,仍舊在抱怨中做他討厭的修理工。抱怨的結果當然不會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提拔,不會得到更好的待遇。不抱怨是一種最起碼的道德。

如果你選擇了在某個單位工作,就應該做到在其位、盡其責、謀其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具體工作中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