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再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本文已影響 1.76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再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確寫的很好,既論時事也寫史實,使人能清楚地瞭解到明朝之所以敗亡的原因。毛澤東看了之後思考性地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至今仍然有用。

驕兵自敗的道理髮人深省。作爲個人,也應要時時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從書中看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因驟勝而產生的積極享樂的.思想更不可取,如果說這本書蘊含着兩個最爲深思的哲理的話,這是其一。第二個就是:天災、災難,或因人禍,很大的飢餓困難都是由於政治原因促成的,倘若資源能夠順利流通,集中分配到受災地方,也不至於人人被逼而造反。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實際上,天不作爲,但人可以盡人事,只是特權、糧食資源掌握在不良善人的手裏,實屬自掘墳墓,可歷來這樣的人很多。

到了今天,再讀《甲申三百年祭》仍存在它很大的意義,最近看很多人都在討論,我國的糧食減產十分嚴重,但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人對此抱有非常樂觀的想法,晃着腦殼裝模作樣,理由是多進口就是了;還有的說現在機械那麼發達,復耕就是了。糧食是人生存的根本問題,一天兩天不吃或者少吃還可以,但你能連續七八天不吃嗎?如果外國卡着糧食不給我們怎麼辦?如果我們復耕來不及怎麼辦?糧食又不是一兩天就能長出顆粒來的?俗話說,口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論你去工作還是幹大事,首先解決的是吃飯問題,中國歷史上的糧食短缺危機發生了很多次,有很多都是發生在青黃不接的秋冬時節,秋天收穫時遇到一場大旱或者大災,冬天自然很難過了,大多數人都在這個節骨眼上活活餓死,如果能熬過去,到了開春,也不至於死那麼多人了。

糧食問題永遠是個值得十分注意的問題,你忘記它,意味着失敗來得更快。現在很多人不去想飢餓的年代,也有很多人不以爲意,而我覺得只要人類存在一天,飢餓就會存在,甲申年的鬥爭還會重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