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精選23篇)

本文已影響 1.6W人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精選23篇)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

逆境造就強者,困難造就人生。

——題記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陽光總在風雨後,陽光便如成功,而那一陣陣的風,一絲絲的雨,就像失敗,你唯有開風劈雨,勇往直前,才能感受到陽光給予成功者的愛撫,才能攀上那座絢麗多彩的彩虹橋。

《風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角麗絲·伊麗莎白麪對吸毒的母親悉心照料,自己也遺傳了父親的基因——天才,因此,她在一次測試中,她在老師不抱有任何希望的目光下考取了滿分。可後來她又再次輟學,並開始了流浪生活?——她的母親因爲艾滋病去世……

後來她又有了一段新的求學之旅,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得到了整整一千美元的獎學金,隨後,她又在一次考試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得到了去華盛頓的機會,當她看見一棟高大的建築——哈佛大學時,一個願望從她的心中冉冉升起——“我以後一定要考上這所學校!”經過不懈的努力,她終於考上了哈佛,圓了曾經的夢。

當我們踏上彩虹橋時,驀然回首,看到的是一路走來灑下的淚與汗,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不懼困難、勇往直前就能實現夢想。相信吧!陽光總在風雨後。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2

這是一部通過描寫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小女孩麗絲經歷人生的艱辛和心酸,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 看完這部電影,我深深地被女主角感動了,我相信中國的孩子多數能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漫無目的的度過自己的人生。至少我是,我身邊的人是。每天對着一臺手機,電腦。和同學在QQ羣中聊一些打發時間的無意義的話。

爾電影中的女主角麗絲生活在一個難以想象的家庭之中。從小就開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吸菸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8歲就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父親進收容所。然後,他並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在逐步生活中明白了,他要改變現狀,不可以像父母一樣。於是他開始了讀書生涯,17歲用了2年時間修10們高中4年的課程,在1996年貨的紐約時報的獎學金。但他只渴求一個溫暖的家。

想想我那15年,過得毫無意義,每天都只是爲了生存而生活做着普通人。爾麗斯卻在爲了改變生活而努力讀書。我想,我如果再這樣下去,就像溫水煮青蛙,早晚把自己滅掉,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想打了雞血似得滿血復活。我要像以前的我SAY再見。再見,舊時光。我們都是普通人,但可以讓自己不普通。 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奮鬥也是一種幸福,有什麼遊戲能比挑戰自己更有趣的呢?我要奮力一搏,至少讓十年後的自己不痛恨現在的自己!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3

最近我從學校圖書館借了一本好書:《風雨哈佛路》,回家後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

這本書的主人公莉絲,她出生在紐約,出身貧寒。她的父母因爲患有艾滋病,吸食毒品,所以莉絲只能在毒品,艾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童年。家裏的經濟條件非常有限,在學校莉絲穿着骯髒的衣服,一頭藏着蝨子的頭髮,這樣一來她經常讓同學們嘲笑愚弄。最終她選擇逃課被送進女童院。15歲的時候,莉絲拼盡全力護住與維持家庭最終破碎,她開始流浪街頭,拾撿垃圾,偷東西,整夜乘坐地鐵,只有這裏才能溫暖入夢。當她在流浪街頭的同時,母親因艾滋病發作而死。此時的莉絲深受觸動,她決定不再過這樣的生活。她用努力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重新回到學校繼續就讀高中。當然,她經常在熟悉的車站,走廓裏學習、睡覺,她付出的比其他人多得多。她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並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哈佛大學。

她是一個獨立勇敢,自強不息的女孩。現在,我生活在幸福和睦的家庭,我更應該去好好珍惜,發奮學習。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4

風雨哈佛路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由Peter Levi執導,索拉·伯奇、邁克·裏雷等主演。影片介紹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影片於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

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

這是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鬥的生命歷程。在這部勵志向上的美國影片《風雨哈佛路》中,托拉·伯奇演繹了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故事,細膩地刻畫了人物情感。影片傳遞給人們的除了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

擁有金色頭髮的女孩莉斯,童年在貧窮和飢餓中度過。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最後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不久,母親去世了。母親因艾滋病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只想渴求父母親情,這人世間最基本的願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和她的母親做最後的告別。

她靜靜地在心裏對母親訴說,回憶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點滴的幸福時光。母親已經離她而去,世間最愛她的人已經離她而去。一個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親情圍繞的弱小女孩,當她最後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留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如果沉淪下去,她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她要開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父親作爲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爲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

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爲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會讓一個付出努力和艱辛的女孩收穫喜悅;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12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她成功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憑藉着對信念的執着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同樣一個金色的季節,作爲哈佛大學——世界最高的學府的一員,她安靜坐在了校園的教室中。也許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用她的執着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她自己,改變了她的人生。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5

看到《風雨哈佛路》這本書封面上的主人公莉絲,你根本就不可能想象得出她是經歷了多少的坎坷和曲折。那是她會心的微笑,那是她充滿希望的眼神,誰曾想過她是一個最貧窮也是最勇敢的哈佛女孩?

我認爲除了地球滅亡,恐龍時代的畏懼她沒有經歷過外,這大千世界最痛苦、最煎熬的她都嚐遍了,挨餓受凍、毒品、艾滋病、偷竊、無家可歸、喪母、流浪……那麼還有什麼能讓這位哈佛女孩流淚傷心呢?

莉絲出生在紐約的貧民窟,儘管父母吸毒,不務正業,她依然深愛着他們。在毒品、艾滋病、飢餓充斥的恐怖壞境中度過童年。在學校,她骯髒的衣着和藏在頭髮裏的蝨子讓她飽受同學嘲弄,終因逃課過多被送進女童院。十五歲時,她拼盡全力維持的家庭最終破碎,開始流落街頭,撿拾垃圾,偷東西……。她整夜乘坐地鐵,因爲只有在這裏才能溫暖入夢。她早就知道,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光鮮明亮的世界。只是她與那世界始終相隔。

在流落街頭時,母親因艾滋病感染而死,她悲痛不已,頓時醒悟。她決定不再繼續這樣渾渾噩噩的日子,她要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重返高中。無處安身的她常在地鐵站、走廊裏學習、睡覺。在如此窘迫的條件下,她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並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最終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哈佛大學。

莉絲與命運勇敢地抗爭,面對逆境,甚至絕境,她那不屈不饒的精神,怎不令人動容?

我無法想象,倘若我自小就生活在莉絲那樣的家庭壞境中,現在的我究竟會身在何方?還會有如此安靜地在看完一本書後,靜靜地寫下讀後感的時間與空閒嗎?更悲劇的想想,或許我已經去了西方的極樂世界了。我很難想象如何在毒品、飢餓的壞境中成長,我不肯定我還會深愛着給我帶來這種生活壞境的父母。莉絲卻做到了。她在沒得選擇的壞境中扭曲地堅強成長,從小耳濡目染,沾上毒癮的父母的悲哀後,她堅決一生都不碰毒品。她感謝給自己賦予生命的父母,沒有因爲父母的不負責任而唾棄父母,她是那麼深愛着他們。即使得知父母染上了艾滋病,她依然無所畏懼,不離不棄,盡心竭力地照顧他們,直至他們的生命之火燃燒殆盡。雖然她總覺得自己虧欠了母親,在母親最需要的那幾個月離開了她,但是我覺得那真的不是她的錯,人都總會有不能選擇的時候。

何因而起,會使她如此堅定地離開她生活了十幾年的墮落生活。在我看來,是她過早就經歷了太多的坎坷曲折了。當十七年的“不像樣”生活在她腦海裏掠過,她感觸萬千,她覺得自己得跨出第一步了,嘗試去觸摸自己從未跨越過的光鮮亮麗的世界。但是毛毛蟲蛻變成蝴蝶是需要毅力和痛苦的,當無家可歸的莉絲重拾起對生活的希望,絲毫沒有知識基礎的現實立刻又給了她絕望。兩年,僅僅兩年,她究竟付出了多少的辛勤和汗水來完成別人用四年完成的課程。我們都是經歷過高考的大學生,知道高中那種枯燥乏味的苦行僧式的生活。對於能按部就班,有穩定住所,每天都能準時填飽肚子的我們而言,還不能做到最好。與莉絲相比,是何其殘酷!

多年後她說:“我成功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我不僅常捱餓,而且又沒有暑假,我需要在冬天來臨前儲存糧食,省吃儉用,不管怎樣,以備長久之需。我的確需要這樣。我的目的就是要節約每一塊錢,等到入校學習不得外出工作時,我也能度過那漫長的日子。”

“上帝賦予我平靜,讓我接受無法改變的額事情;賦予我勇氣,讓我改變我能改變的事情;賦予我智慧,讓那個我發現事物的不同……”

莉絲,堅強而美麗的哈佛女孩!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6

人生跌到低谷,需要的是重新活一次的覺悟和認知。

困難是一個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個爬山的過程,倘若不經歷風雨,也就意味着這個世界上沒有高山,就無法體會會當凌絕頂的豪邁。

希望之路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勵志作品,是一個美國貧窮、勇敢女孩的自傳,作者莉絲·默裏用自己坎坷的親身經歷,寫下了這本書,是關於愛、寬恕、覺醒與奮鬥的人生歷程,她將此書獻給所有身處困境的人,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

絕處逢生

《風雨哈佛路》講述了一個女孩從小在悲慘的環境下成長,最終通過自己的堅強與執着成功考入了哈佛大學,改寫了自己的人生軌跡。用古人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來形容她的奮鬥歷程,再恰當不過了。莉絲出生在紐約的貧民窟,她的父母販毒、吸毒,沒有工作。一家人全靠政府發放的救濟金維持生活。即使父母吸毒,但莉絲依然愛着他們。她從小成長在飢餓的環境中;莉絲穿着骯髒的衣服去上學,她的頭髮裏時常有蝨子,同學們經常嘲笑她,終因逃課被送進女童院。

15歲時,莉絲的母親因艾滋病離世,幾年後她的父親也因病去世。從此她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她開始流落街頭,撿拾垃圾,偷東西,她整夜乘坐地鐵,因爲這裏纔是她的棲息之地。人海茫茫,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踽踽獨行,連情感歇息的地方都沒有,可是她懷着改變窘境的夢想,繼續前行。

莉絲心裏明白,在自己的生活之外,還有一個璀璨明亮的世界,只是她與那世界始終相隔甚遠。她決定不再繼續流浪的生活,她要改變命運,重返校園。無處安身的莉絲常在地鐵站、走廊裏學習、睡覺,她用2年的時間完成了4年的課程,並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以優異的成績被哈佛大學錄取,面對逆境與絕望,她不屈服的勇者精神,令人歎服!

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利絲曾說:“我爲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我前些年也經歷很多挫折和磨難,母親身患重疾,父親身體狀況也欠佳,自己身體素質較差。每天繁瑣的事情已經讓我焦頭爛額,即使今天再難過,明天依舊要早起準備早餐、熬中藥,有時還要把午飯準備好,每一天我都在苦苦撐着,因爲我真的不能倒下,我愛我的父母,不管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我能接受他們的不完美,我要保護他們,爲他們遮風擋雨。

感謝自己的堅持,越是生活艱難時,越是嚴格要求自己,生活的磨難正是我修煉自身的機會,生活在我每一天的努力堅持中慢慢變得好起來,如果再回到從前,我想我依然會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所有饋贈。自強愛人,方可被人所愛所尊重每一個人都應該問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抱怨生活。人生是可以選擇的!

莉絲的命運是苦難的、悲慘的,但又是令人欽佩的!若是換成其他人,也許根本不會有如此堅定的信念與行動來改變命運。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雙刃劍。挫折和磨難只能打敗意志薄弱的人,而不能擊敗勤勤懇懇,吃苦耐勞的人。只有努力,只有堅持,會讓我們離夢想越來越近。蒼天饒過誰?

每個人的一生都可能會陷入低谷,倘若能擁有重新活一次的覺悟和認知,自己創造的幸福,纔是溫暖的港灣。在莉絲身上,我看到了讀書帶來的巨大價值。多讀書,讀好書,更新、升級認知,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堅信荷花定律。一個荷花池,第一天荷花開放得很少,第二天開放得數量會多一些,之後的每一天,荷花開放得數量都會比前一天多出一些。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開滿了整個池塘,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如果你認爲是第15天就錯了,答案是第29天。這就是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很多人在爲夢想奔波的道路上,辛勤付出,爲何沒有結果?有的人在第10天放棄了,有的人在第20天放棄了,甚至有的人在第29天的時候放棄了,他們離成功只有一步,唯有一直堅持到第30天的人,纔得到了成功的垂愛。你所有的努力,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突然開花結果!

人生爲什麼會有那麼多苦難,以及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當處於人生逆境和低谷的時候,可能會抱怨自己遭遇的一些事情都不順利。在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就已經給這樣的事情做了定義。這些困難都是成就一個人的方式,在經歷了這些磨難之後,一個人的意志也將得到打磨,通過一系列的勞苦和困頓,讓一個人的意志更加堅定,讓一個人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正如海明威所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是時間會告訴我們,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最強壯的地方。”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無論現在怎樣,我深信未來的日子裏會發生什麼,取決於我今天的選擇和行動。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7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裏,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爾德

何爲不幸?

雙親同爲癮君子,母親雙目失明,且有患嚴重的精神分裂症。

在本該備受呵護的年紀,她顯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默默承受着旁人難以想象的痛苦,有着出人意料的成熟,瘦弱的身軀擔負着家庭的重任,懂事的讓人心疼不已。

上街乞討,吃垃圾桶裏的食物,流浪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照顧時常犯病的母親……這些是她生活中的常態。

迫於家庭經濟的壓力常年不洗澡,頭髮上長滿蝨子。“身上有味兒”——這是同班同學給予她的評價,似乎也是他們對她最深的印象。

然而生活帶給她的磨難並不止於此,上帝好像是有意和她過不去。15歲時,母親因艾滋病去世,父親被送進收留所,她成爲了沒有家的孩子。

但就是這樣所謂不幸的女孩,又切實的告訴人們何爲在黑暗中追尋光明,何爲在絕望中找到希望,何爲在不幸中抗衡命運。

母親去世後,她極力將自己推薦進了一所高中。至此,她開始一心投入到學習當中去,選修了多門的課程,奔波於各個地方做兼職。節奏之快令許多人都無法接受,可她卻咬牙堅持下來,不斷地給這個世界帶來驚喜——僅用兩年時間攻讀完四年高中課程,榮獲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並步入世界最高學府哈佛大學。

她是伊麗莎白·莉絲,美影《風雨哈佛路》的主人公。自影片上映以來,觀影者無一不被莉絲所震撼。

有人說莉絲的生活簡直就是被上帝開啓了地獄模式,更有人說,何止是地獄,十八層地獄都不夠。可她甘於被困地獄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就算是十八層地獄。她也照樣尋着那點微弱的光,奮力爬了出來。

記得在影片中,莉絲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時,有記者對她提問:“你爲你的過去感到可憐嗎?”她十分平靜地回答道“我爲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毫無疑問,面對生活給予自己的磨難,莉絲並未整日以淚洗面,自甘墮落;相反,她直面命運,不悲不恨不怨,堅定的邁向未知的前路,她是生活的強者。

那麼與莉絲比起來,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對生活說不呢?黑暗之中更能看清微光,逆境之中才更能發現希望。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被困難打敗的,而是心底的那份懦弱,阻斷了本該砥礪前行的腳步。

面對生命中的坎坷,我們也許無法做到子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般的淡然與灑脫、太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般的豪邁與自信,但只要不甘於命運的束縛,心懷信念去努力奮鬥,就不曾輸給命運。

生活中,很多人都常常抱怨說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可總是感覺得不到任何回報。這也許是事實,但你又可曾想過,正如春播秋收般,生活給予你的迴音,也同樣需要等待。沒有人剛播撒種子就可以立刻收穫,也沒有人剛一付出就能夠得到回報。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都需要腳踏實地。心急解決不了任何的問題,相信時間終會給自己一個圓滿的答覆。

毛毛蟲變成蝴蝶需要經歷漫長的蛹期,隨後蛻去一層層外殼。試想一下,人的成長不也正是如此嗎?它是一個煎熬且飽含痛苦的過程,但卻是通往遠方的必經之路。沒有人可以和生活討價還價,生活不會隨你的心意改變,你只有逐漸成長,做出改變,纔可能更好地適應未知的生活。

人生道路上,難免不慎墜入陰溝,身處黑暗之中。但請不要放棄,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追尋希望。不必介意是否被生活溫柔以待,也不要說來日方長,即刻的努力便是對命運最有力的回擊。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8

哈佛大學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學校,甚至是無數人可望不可求的學校,一直認爲能上哈佛大學的人必然天資聰穎,有着極高的天賦,非常人所能進也。可是有這麼一個女孩兒,不僅考上了哈佛大學,還拿到了《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

她出生於紐約的貧民窟,父母吸毒,15歲無家可歸,母親患艾滋病去世,父親因無錢支付房租被收容所收容,可憐的她到處漂泊,經常借宿同學朋友家,頹廢度日,只爲填飽肚子,因經常逃課高中只得一學分,只能進非傳統性高中,幸運地進入了預備人文學院,偶然的機會老師帶她和同學參觀哈佛大學,讓她對哈佛大學的學習氛圍有了深深的嚮往,對生活重燃了希望與渴望。她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學業,並以全優考入哈佛大學,並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12000美元,解決了學費問題。如今,在全球各地發表演說,以激勵人們跨越困境去追尋心中的夢想。

她曾因家裏沒法洗澡頭髮長滿蝨子遭同學厭棄,曾因爲帶同學借宿繼父家被趕出家門流浪街頭,曾因母親的去世倍感無所希冀。我經常靜靜地穿梭在他們的家中,從沒好好地休息過一次,因爲我不知道自己每天的歸宿在何處,是那段漂泊無依的內心獨白,讓我不禁心痛不已。

然而,想唱歌的人總能找到歌唱,從她對生活重燃渴望的那刻起,她堅信絕不要讓不能做的事妨礙能做的事,她對自己說,你認爲對你好的東西,你儘管向前衝去努力爭取,不用管他們在背後胡說些什麼。

上帝賦予我平靜,讓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賦予我勇氣,讓我改變能改變的事情,賦予我智慧,讓我發現事物的不同。這是戒毒的硬幣背後寫着的文字,讓我記憶深刻,也是女孩兒時刻去想着的文字。

對生活的渴望和對命運的反抗,足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完成所謂不能完成的事情,倘若沒有實現,說明沒那麼渴望,獻給所有爲夢想正在奮鬥的人,你總能看見自己辛路掙扎的身影,也會明白自己的渴望是否足夠強烈。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9

下午,老師用了兩節語文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一場電影,電影的名字叫《風雨哈佛路》,看完後,給了我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觀《風雨哈佛路》有感作文。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童年在艾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儘管父母都是“癮君子”,可她始終還是愛着他們,她也覺得父母也是愛她的,儘管他們忘記了……正如莉斯所說“我愛我媽媽,如此之深,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還患有精神分裂,但是我決不會忘記她愛我,雖然她做過一些事,總是這樣,總是這樣,總是這樣”這令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父母無私的愛,這份愛雖然偉大,卻也是一個枷鎖,束縛着莉斯,明明有能力可以好好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卻因爲要照顧母親而放棄,等到母親死了,纔可以真正衝破束縛,改變自己的命運,觀後感《觀《風雨哈佛路》有感作文》。她的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母親的離去,帶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往後,她開始在外流浪。17歲的時候,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1996年,12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她成功了!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憑藉着對信念的執着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諾言……莉斯與命運抗爭的故事,面對逆境與絕望,她不屈服的勇者精神,令人動容!

人,總要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追求真的沒有自己認爲的那麼難,最難的是怎麼讓自己不要認爲它很難,以及邁出的第一步……每個人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機會,抓住機會的人不一定會成功,而成功的人卻一定是把握住機會的人,就如同莉斯,她不僅把握住了機會,而且她也懂得如何利用機會,成功的人都懂得如何將機會的作用最大化,只是單單空掌握機會是無用的,只有學會運用它到生活中去纔是真理,纔是王者。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0

《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我看了很受觸動,女主人公經歷了常人不敢想象的成長道路,最終實現了夢想,走進了哈弗大學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個十分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經常爭吵,之後母親又染上了毒癮,生活幾經崩潰。有一次她和她母親一齊去餐館,那種久違了的感覺,以前的溫馨彷彿又圍繞在她身邊,“這一刻,我感覺母親又回到了身邊”是對她當時心裏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見她內心對父母之愛的渴望。她只是個孩子,但是爲什麼要讓她承受那麼多?然而時刻總是過得很快,不一會兒她母親毒癮又發,跑去酒吧喝酒抽菸,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裏,她在吶喊,在深深的呼喚,可一切都是徒勞。

母親因吸毒而感染了艾滋病,不久去世了,她久久地躺在母親的棺材上,試圖尋找到那迷失的母愛,兒時的記憶一幕幕浮此刻腦海。淒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欺負,但是明天還是要繼續。拾起那殘碎的記憶,路還是要走,而此時,她是一個人,沒有任何的依靠,連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沒有,人海茫茫,而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踽踽獨行。但是她還有夢,她要改變生活的現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堅信我會成功,我僅僅只需要一個機會”,這能夠看出她的決心和意志。一個柔弱之軀,卻用發奮爭取了機會,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們所能想象的程度。“我愛我的媽媽,不管她是個什麼樣的人”,感動了所有人,父母之愛比山高比海深,無論他們怎樣樣,我們依然要愛他們,他們一樣愛着我們。最後當她站在哈弗大學的演講臺時,我們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動,她的成功讓所有人爲之動容。

人的命運是能夠改變的,只要我們有夢,有行動,樂觀的應對現實,最終我們必須能夠實現夢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吳。自強愛人,方可被人所愛所尊重,不好抱怨此刻的不幸,要勇於應對,要勇於去改變,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未流過血的手指怎能彈出世間之絕唱。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此刻的不幸將是對我們最大的歷練,堅信自己,堅信明天會更好。

《風雨哈佛夢》坎坷人生路,用樂觀、用心的生活態度和頑強不懈的意志詮釋生命,絕不放下,我們的夢就在前方,完美的明天等着我們去創造。無論此刻怎樣,請必須要堅信透過發奮,明天定會很好。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1

世界在轉動,你只是其中的一粒塵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也不會停滯不前,現實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爲別人的意志更強些,未有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利茲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裏,父親嗜酒,最後進了收容所。母親吸毒成癮,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最終長眠。爺爺也不肯收留她,只好流浪街頭。曾經的幸福美滿早已消失不見,一瞬間,她變成了被世人遺棄的孩子。

利茲,一位出生在紐約的女孩,沒有就此墮落下去,她經歷了生活的艱苦和辛酸,憑藉自己的努力,踏入了哈佛的殿堂。

“我相信我會成功,我僅僅只需要一個機會”,這一句話體現了她堅定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她睡地鐵,撿垃圾桶中的吃,她強烈的求知慾,與命運不屈不撓的鬥爭着,她用努力爭取了機會,她用行動詮釋了自己。

佛說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愛別離。求不得。分看哪個都雨勢滂沱。但敲敲腦袋做頓悟狀後就知道,生是和自由告別而苦,老是與希望告別而苦,病是與奔跑和熱枕告別而苦,至於愛別離,既然作文經說了是別離,那大家都清清楚楚。而求不得,根本連告別的機會也不會有。利茲,在這個紛擾浮華的世界,經歷了太多的苦,但她永遠記住了生命中的那些美好的日子,這是她在這充斥着喧囂的世界嗅到的唯一一絲純淨的氣息,這也是使她堅強活下去的理由。

換位思考,如果我們遇到像利茲那樣的情況,有多少人能夠在黑暗的邊緣垂死掙扎,只爲見到那一絲的陽光?恐怕沒有幾個吧。我們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下,怎能體會到利茲那種受冷捱餓,被世人遺棄的感受。當面對困難,我們能否像利茲那樣坦然接受,笑着面對,迎難而上呢?唯有堅強的意志,才能夠到達成功的彼岸。

風雨並不可怕,愛、信念和毅力將讓我們穿越風雨,見到人生的彩虹。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有夢,有行動,樂觀的面對現實,最終我們一定能實現夢想。夢想是註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

風雨哈佛夢,坎坷人生路,用樂觀、頑強的精神詮釋生命,夢想就在前方的。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2

我喜歡讀書,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位老朋友促膝長談,聽他講故事,悟真諦。最近《風雨哈佛路》這本書讓我對於自己的人生和未來有了新的看法和認識。

“我知道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人是靠準備着告訴你事情應該是怎樣的,什麼事情是現實可行的,但同時我也體會到其實沒有人知道事情的結果會是怎樣,除非他親自去嘗試了。”這是書裏面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女主角一出生似乎就沒有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一個支離破碎而又烏煙瘴氣的家庭環境,似乎註定她以後就是一個一事無成的小混混。但是她沒有向命運妥協,沒有向自己的人生屈服,一路靠着自己的努力走進了哈佛大學。有一句話在朋友圈裏面特別流行,“有些東西你出生的時候沒有,這輩子也不會有了”。這一句毒雞湯頗受現在年輕人的喜歡,似乎家庭出身成爲了今後自己名作的一個完美理由。我想《風雨哈佛路》就是對這種現象和人生觀的最直觀的打臉例子吧。

未來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它怎麼發展我們完全沒有辦法決定,你出身名門就註定一輩子錦衣玉食嗎?那些窮苦人家的孩子就一定沒有機會出人頭地嗎?哪裏有那麼肯定的答案,誰也不敢說自己的人生一定會如何如何吧!未來這一份考卷的成績完全看我們今天如何去做答,是收穫滿滿的甜,還是盼而不得的酸,就看我們今天願意爲自己的夢想付出多少汗水,拿出多少的努力。未來的魅力就在於一切都是未知數,一切皆有可能。努力的意義就在於當所有美好的事情向你奔來的'時候,你都能夠坦然的張開雙臂擁抱它,讓你覺得自己值得。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擁抱更美好的明天吧!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3

在看過無數的勵志電影后我再一次被這部戲中的女主角所感動,她對生活的執着和信念幫助她改變着自己的人生軌跡。她的堅強向我們展現了渴望與目標的魅力。

也許學校要求我們看這部電影的目的在於希望我們不要因爲現狀而失去考研的信心,但我想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目標,如果他肯堅定自己的理想那麼他就算不是很成功但也絕不會失敗。但單單就勵志題材的材料來說,每每都是以一個悲情的背景逐漸走向一個喜劇的結尾。我想說每個人的成功後面都有自己不同的辛酸與汗水,也許會覺得困苦的背景更能襯托出勵志人物的偉大但是,又有沒有人想過也許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們卻更難走向成功?生活的壓力和困苦造就了一個奮鬥的成功人物,生活的奢華往往造就一個墮落的“王子”。換句話說,是生活造就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今後的道路,而失敗與成功只在人們的選擇之間。我覺得相比困苦人士痛苦的經歷,富足人們成就大事業也許更值得表揚。唯一不公的只是如果你是一個有夢想有追求有目標的青年,也許生活的不那麼艱辛會讓你更快的成才。

其實無論你是誰,只要有堅定的目標你就所向披靡。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4

這個平凡的女孩將命運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她選擇了改變——改變現有的生活。

不難看出,媽媽的離世對莉斯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但也正是在那一刻,莉斯明白了,她得做出選擇了:她可以爲自己尋找各種藉口對生活低頭、對命運妥協,也可以迫使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正如莉斯說的那樣:“我爲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冥冥之中上天已安排好了千萬條不同的道路,要我們去選擇自己的那一條。前方荊棘佈滿道路,看似無路可走,站在這樣的岔路口,很多人選擇了停留在原地,甚至往回走,也不敢向前探索。泥濘的小路上亂石成堆,起伏不平,可又有誰想過,或許正是這樣的小路通向了陽光大道。

此刻,我想起了2011年“春晚”的那個“西單女孩”任月麗。母親天生智障,父親體弱多病,跟着年邁的奶奶長大的任月麗不得不早早地背上了那本不應該屬於她的重擔。初中畢業後,她隻身一人來到北京,帶着吉他到地鐵站演唱,掙錢養家。琴聲與歌聲交織着,向聽者訴說一個個美麗的願望。人們的歡呼不僅是對她歌聲的肯定,更多的還是被她那不屈不撓、勇於挑戰命運的高貴品格所感動。她最終打開了春晚舞臺的大門,可以說她硬是在逼仄的小路上走出了一條灑滿陽光的通衢大道!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是一條憑藉着對信念的執着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才能走完的路,莉斯·默裏和“西單女孩”都勇敢地走了下去。與她們相比,我們生活中的那些坎坷微不足道。正視它們吧,克服它們吧,讓它們化爲我們尋路的基石。改變生活、改變命運的力量不在於別人,而在於自己。只有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才能尋到一條屬於自己的“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5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觀看了《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在我看來,這是一部能激勵人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電影,它譜寫出了一曲勵志奮鬥的生命歷程,讓我們所有觀看它的人深受感觸。

《風雨哈佛路》中的主人公——麗絲,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她出生於美國的貧民窟,生活在一個千瘡百孔的家庭中,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有嚴重的家庭分裂症,甚至她的家庭也是混亂的。孤獨的麗絲需要外出乞討來維持生命,她流浪在城市的角落,吃過垃圾箱裏的食物,偷過超市裏的東西,麗絲沒有家;他曾說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家,一片屋頂,一張牀,或是無論如何都會接納你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地鐵站,是樓梯口,是無人問津的街道……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然而她卻並沒有因此就墮落下去,也沒有被貧困止住前進的決心,而是憑藉着她強烈的求知慾勇敢的追求着屬於自己的人生,在她的人生裏面,從不退縮的奮鬥是永恆的主題。最終,她成功的擺脫了本來惡劣不堪生活環境,進入哈佛開始了她生命的新曆程。

她用一半的時間完成了同別人一樣的學業,也正是她有着堅定的自制力和堅強,才得以改變了她本沒有光明的命運。這讓我覺得自己甚至有浪費時間和生命的嫌疑。畢竟大一新生的我空閒時間還是很多的,可我卻沒有充分的利用這些時間,而是專注於玩樂之中了,我想,我也該學着像麗絲那樣爲自己的未來拼盡全力奮鬥一次了。

很喜歡影片中的這句話“上帝賦予我平靜,讓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賦予我勇氣,讓我改變我能改變的事情;賦予我智慧,讓我發現事物的不同……”讀了這本書,我思考了很多,我明白了在生活中,不能像生活低頭,想吃麪包的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吃到。我知道,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應該要好好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無時不刻的以這一目標,以麗絲鞭策自己,努力前進。

不僅如此,麗絲還有一顆感恩的心,麗絲這部影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部分就是在她得獎後記者採訪時,她所講的最後一句話“如果我的家庭能夠再次變得完好的話,我情願把一切都還回去”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我們關懷的無微不至,我們也理所當然的接受這份愛,可我們之中又有誰能真的像她那樣呵護和珍惜呢!所以我想說,讓我們開啓那扇發現愛、珍惜愛的大門吧,多給父母一些貼心的問候,多理解他們,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千萬不要等他們老去、甚至是離開的時候再後悔,要時刻記住那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於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與迷茫中,不願意睜大雙眼看清形勢,不認清是那些細微的因素累積在一起而造成現在的這種局面。生活就是這樣,地球的轉動不會因爲其中一個人而停止,現實也不會隨着一個人的意願而改變。

讓我們爲自己努力拼搏奮鬥一把吧。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6

你有做過一個夢嗎?一個哈佛夢。你也許想過,作爲一所頂尖學府,只有所謂的“精英”、“天才”纔可以擁有去追求的資格,你又會想,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沒有什麼特長,沒有一個發達的大腦,所以我是“一定”不會和它有任何聯繫的。確實,大部分的人都會這麼想,其中也包括一個叫麗斯的女孩。不得不說,她真的很特別,就像剛從夾縫中破土而出的小草,讓人心疼,又像是貧瘠的土地上迸發出的小生命,給人一種新生命的帶來生機感。

麗斯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裏,從小就開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瘡百孔,母親酗酒吸毒,並且患有精神分裂症。小小的麗斯渴望得到母愛,卻總是遙遙不可及。儘管生活壓得她喘不過氣來,但是她依然頑強的抵抗着,她一直在等待,等待着母親可以給她一個擁抱,一份母親的愛。可是在15歲那年,母親死於艾滋病,而父親也進了收容所,小麗斯就這樣沒有了家,貧窮的麗斯需要出去乞討,和一些朋友流浪在城市的角落,流浪讓她變成了一個精神麻木的女孩,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隨着慢慢成長,麗斯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用最真誠的態度感動了高中的校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然後,麗斯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憑藉自己的能力自學了四年的課程,並且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從她的身上聯想到自己。

你會覺得不太可能,可是麗斯做到了,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你也是,那是不是意味着你也可以做到呢?大膽的去嘗試,勇敢點,你也可以做到。後來,她嘗試申請各類獎學金,只有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才能讓她念完大學,於是她努力並申請到了這份獎學金。最後,這位堅強的女孩邁着自信的腳步走進了哈佛的學堂,找到了屬於自己嶄新的人生旅程,貧困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裏面,勇往直前的奮鬥纔是永恆的主題。

這個女孩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她是一位四個孩子的母親,在她撫育孩子的期間,她考取了哈佛的博士學位,她的經歷也讓很多人爲之震驚,歸根究底,她靠的也是那份勇往直前的奮鬥。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的困難和挫折,不論你想不想,我們總是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去解決。人生充滿着未知的可能,如果你輕易對自己說“不”,在某種層面上來說,你選擇了主動放棄自己,這是最可怕的。換句話說,你“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你要相信,努力的人就一定會有回報,也許有人會說你傻,但是當一隻勇往直前的小傻瓜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7

花了三四天時間把這本老師推薦給我的書讀完。說實話,無論是看小說還是看資料書,我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快的看完一整本書了。

這本書講的是作者麗絲的成長曆程,前面很大一部分篇幅寫的都是她頹廢、餓肚子、居無定所、沒有人生目標、不知未來在哪裏的日子。

所以書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有些猶豫,但最後還是堅持看完了。

因爲我有一種直覺,看完這本書或許能改變我什麼;或許,我一直以來的難題和困惑,這本書能給我答案。

我在上完寂靜法師的課後,雖然再看書學習時有了較以往明顯的進步,但我覺得有些根深蒂固的問題還是存在。比如,我依然特別喜歡玩遊戲;比如,看書看久了還是會困。

那麼怎麼解決這兩個問題呢?一個是玩遊戲,一個是睡覺。

《風雨哈佛路》是個真實的故事,麗絲是真實存在着的人。她和我一樣是人,我們沒有什麼不同。更何況,我和她相似的地方太多,這讓我看到了和她的共鳴。

所以,我要把這本書的主人公、這個真實存在着的麗絲當做我的人生標杆!

麗絲每次想蹺課和朋友出去玩時,靠的是動力;麗絲每次起不來牀時,靠的也是動力;

我覺得我和麗絲一樣,我最需要的不是自控力,而是動力。動力才更適合我!(在寫這句話的時候,我很清楚我的心裏不是盲目跟從。)

後來在把《風雨哈佛路》快看完時,我下決心要戒掉遊戲,每天花我儘可能多的時間看書寫作,就像麗絲真正下定決心完成高中學業改變她的人生一樣。

麗絲的基礎很差,我的基礎也很差。麗絲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然後趕上別人的腳步,最終超過別人的腳步。我也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然後趕上別人的腳步,最終成就自己!

儘管我和我心中的目標差距很多很多,但是麗絲不也同樣嗎?

我也要像麗絲一樣堅持下來,她最終成功了。

然而在堅持的道路上,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每當午夜夢迴、每當身心疲累、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我都盯着電腦,心中十分的想要玩遊戲。我懷念遊戲裏熟悉的樓房建築,地圖上或寬或窄的馬路,山坡上被腳步濺起的塵土或草葉,還有隊友的歡笑聲、警惕聲,還有與他們的互動……這些都讓我無比懷念。

但我知道遊戲除了能帶給我短暫的歡樂以外,它的存在於我而言,並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價值,它只是在浪費我的時間、我的人生。

如同毒癮一樣,明知道帶給不了我人生真正需要的東西,卻還是想要去做,然而又得剋制自己不要去做。

所以這一次一次想玩遊戲的衝動,都被我難受的剋制住了。至今爲止已經半個月了,我沒有登錄過一次遊戲。堅持的時間雖短,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剋制這種毒癮般的慾望有多麼讓人難受,就像麗絲在上課時被朋友們鼓動逃課出去玩一樣。

麗絲經受了理智與慾望的糾結,但她戰勝了自己,她拒絕了他們。

我也要像她一樣,堅持自己的信念,戰勝自己,拒絕那些對我無意義的、浪費時間的事情。

我要成功,我要早日成功。

麗絲能做到,我也一定能做到。因爲我和她一樣,我們都是人,我們沒有差別。

我不是想完全戒掉遊戲,就像麗絲不是不再和她的朋友們出去玩一樣。而是此時此刻不適合做這樣的事情!我還沒有成功,我怎麼能想着玩呢?我應該抓緊一切時間加快我前進的腳步,這樣我才能過我真正的、輕鬆而有意義的生活,像個我所希望成爲的人那樣生活。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8

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你就只能活一次!

本次立信央企事業總部舉辦的首屆讀書徵文比賽,已於8月20日開始陸續發佈參賽文章,計劃每個工作日發1篇(視具體情況調整),綜合文章閱讀量、點贊量及評論等活躍度,結合投票,評比出10名獲獎者獲得獎金——一等獎1名獎金500元,二等獎2名每名獎金300元,三等獎3名每名獎金200元,其他參與者將有機會獲得精美禮品。快來爲你喜歡的文章點贊、評論和轉發吧~

哈佛大學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學校,甚至是無數人可望不可求的學校,一直認爲能上哈佛大學的人必然天資聰穎,有着極高的天賦,非常人所能進也。可是有這麼一個女孩兒,不僅考上了哈佛大學,還拿到了《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

她出生於紐約的貧民窟,父母吸毒,15歲無家可歸,母親患艾滋病去世,父親因無錢支付房租被收容所收容,可憐的她到處漂泊,經常借宿同學朋友家,頹廢度日,只爲填飽肚子,因經常逃課高中只得一學分,只能進非傳統性高中,幸運地進入了預備人文學院,偶然的機會老師帶她和同學參觀哈佛大學,讓她對哈佛大學的學習氛圍有了深深的嚮往,對生活重燃了希望與渴望。她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學業,並以全優考入哈佛大學,並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12000美元,解決了學費問題。如今,在全球各地發表演說,以激勵人們跨越困境去追尋心中的夢想。

她曾因家裏沒法洗澡頭髮長滿蝨子遭同學厭棄,曾因爲帶同學借宿繼父家被趕出家門流浪街頭,曾因母親的去世倍感無所希冀。“我經常靜靜地穿梭在他們的家中,從沒好好地休息過一次,因爲我不知道自己每天的歸宿在何處”,是那段漂泊無依的內心獨白,讓我不禁心痛不已。

然而,想唱歌的人總能找到歌唱,從她對生活重燃渴望的那刻起,她堅信絕不要讓不能做的事妨礙能做的事,她對自己說,你認爲對你好的東西,你儘管向前衝去努力爭取,不用管他們在背後胡說些什麼。

上帝賦予我平靜,讓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賦予我勇氣,讓我改變能改變的事情,賦予我智慧,讓我發現事物的不同。這是戒毒的硬幣背後寫着的文字,讓我記憶深刻,也是女孩兒時刻去想着的文字。

對生活的渴望和對命運的反抗,足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完成所謂不能完成的事情,倘若沒有實現,說明沒那麼渴望,獻給所有爲夢想正在奮鬥的人,你總能看見自己辛路掙扎的身影,也會明白自己的渴望是否足夠強烈。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19

這是一本關於愛和成長的書,這是一本在你陰鬱時能讓你提起對生活宣戰的勇氣的書,這是一本每個對生活有美好向往的人可以從中汲取力量的書。

我讀風雨哈佛路是在大二上學期,那時我還沒有真正找到自己要做的事,還是茫然無助,只想着怎麼提高績點怎麼掙幾個素拓分,然而這些事卻讓我陷入到焦慮和抑鬱之中,我不知道如何繼續走下去,每一步都顯得那麼歇斯底里。一個週末,決定看一部勵志電影,我打開了風雨哈佛路。主角莉絲·默裏童年的苦痛遭遇讓人同情,但她始終保持着一顆善良堅強勇敢的心,這一點對她日後進入哈佛有了決定性作用!小時候不幸也沒有讓她墮落作惡,在她即將又要露宿街頭的那天,她選擇將僅有的錢花在乘車去學校,經過不懈的奮鬥,她終於可以申請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去哈

當然這只是一個對莉絲·默裏從出生到考入哈佛一個簡要概括,電影風雨哈佛路也只是選取了莉絲·默裏童年回憶中的一部分,還有努力讀書的那部分。我閱讀了原著中文翻譯版我才知道,她是一個有許多我們難以想象的故事的人堅強女子,她的內心自始至終充滿着對她的家人的愛。她擅長交朋友,儘管在學校的時候不被人待見,她也能在學校外得到真摯的友情。但在書文字中你卻感受不到莉絲·默裏對生活的抱怨悲憤或是冷漠無情,貫穿整部書的有的只是對家人的愛,還有對朋友的感謝,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書中的文字有很多是她的內心獨白,還有對生活的嚮往。這是關於親情、愛情、友情的故事,這是能讓我們瞥見生活不易的一本關於成長的書。更多發生在她身邊的事我就不一一概括了(其實是人物名字我都記不住了,但這並不妨礙什麼),相較於我們平常人家的生活,痛苦和不幸成了她的家常便飯;流浪寄宿是她童年生活的主旋律;努力讀書是她在歷經千辛萬苦後最後一搏。書中大部分內容沒有集中在“哈佛”而是集中在“風雨”和“路”上。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莉絲·默裏童年的不幸故事,讓我感覺有些陰鬱,而她對母親的愛卻讓我感到她和她的家人生活得無比溫馨。她時不時的幻想又讓我覺得她是一個堅強的女孩,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在一無所有後還是選擇努力讀書並最終得到了名額不多的獎學金,這份勇毅實在令人動容。

我想象着莉絲那時的模樣,雖飽經風雨但光芒四射,雖身材矮小但堅實挺拔,雖一無所有但笑容滿面。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對成熟的感悟,對生命的熱愛。讀這篇文章的人你是不是有了閱讀原著的衝動呢,我建議你們先看電影再看原著,這樣的話你們可以深刻體會主人公的情感。

總結,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纔是真的英雄。一個逆襲人生的真實故事,莉絲·默裏,一個小人物卻光芒萬丈。風雨哈佛路——對生存的驚險記載,相信你讀完以後會有所改變!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20

無論頭上是怎樣的天空,我準備承受任何風暴。

——題記

命運,有的人說它是痛苦的,有人說它是幸福的,答案不同,因爲你選擇的道路不同,經歷的苦難不同。命運就好像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也會對你哭,然而你對它笑,她也會對你笑。你付出了多少,回報就有多少,付出與回報總會成正比的。

“我爲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這段話出自電影《風雨哈佛路》。這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或許有人認爲這不算什麼,但是有誰經歷過一出生血液中就含有毒 品?正如你所想的那樣,他的父母是癮君子,家庭的全部經濟來源,靠政府的救濟款,每月前六、七天,麗茲和姐姐有食物吃,而後就是漫長的飢餓。最餓的時候姐妹倆以一管牙膏當晚餐,或者吃冰塊體驗“吃”的感覺。她的童年是被黑暗籠罩的,她從未體驗家的溫馨與幸福,沒有歡聲笑語,也沒有其樂融融,只有責罵、爭吵,只有恐慌、無助,還有那漫長的黑暗……

她是不幸,同是她也是幸運的。她沒有因此屈服於命運,而是以更加頑強的意志與堅定的信念挑戰這不公的命運。她開始意識到讀書纔是她唯一的出路,她開始盡力尋找學校,但卻屢遭拒絕。還好上帝並沒有完全遺棄她,最終一家“人文預備學校”給了她一次機會。接下來的兩年,麗茲像馬拉松運動員一樣,一路狂奔:學習、打工、找住處……漸漸地,她的自信隨着全優的成績慢慢增長,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四年的學業,以傲人的成績進入哈佛大學……

或許,我曾跌倒過,但是沒關係,拍拍身上的泥土,重新站起來;或許,我曾哭泣過,但是沒關係,擦擦臉上的淚水,再次振作起來;或許,我曾困惑過,但是沒關係,靜心想想自己需要什麼,繼續前進下去。人生就是不斷遭遇挫折、戰勝挫折的過程,不斷挑戰命運的險峯。在挫折面前,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選擇了低頭認命,把這一切歸結於自己的命不好。殊不知,好命源於拼命。一遇挫折就灰心喪氣的人永遠都是失敗者。只有不服輸,敢於向命運發起挑戰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絕美的的風景在絕險的巔峯之上,絕美的人生在絕險的攀登之上。不願屈服於命運的人們啊,用你全部的信念與意志來挑戰命運,戰勝命運,記住上帝不是你命運的主宰,命運應由自己來掌控!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21

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編織的童話,可是現實卻有着萬千坎坷。困難已經堵住了後退的路,我們無法選擇。

生活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的父母都是吸毒成性的癮君子。母親的精神病發作,只能換成一次次無奈。莉斯知道母親愛她,母親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話語都是滿滿的愛。沒有怨,沒有恨,她只是默默地、默默地接受着一切的一切。她愛父親,愛母親,儘管如此。後來父母還是因爲吸毒被抓走了。

莉斯只好寄居在爺爺家。雖然寄居在爺爺家的莉斯那麼聽話,卻還是遭到了討厭。爺爺只視莉斯爲他生活上的累贅。被驅趕的那一天還是來臨了,爺爺冷冷地說“走吧!出去!”

被生活無奈所迫,莉斯無奈地與夥伴們穿梭在各個垃圾桶間尋找食物,有時停下來乞討,甚至到超市去偷去搶……真的就這樣下去了嗎?誰願如此?誰會甘心!莉斯內心的一次次呼喚、吶喊∶“不!我要改變自己!我要去最好的地方。”

爲了求學,她在收留所找到了她的父親。並且與父親在校長的面前編織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明明無家可歸,卻說自己家離學校很遠。就這樣校長也被這個渴望上學的孩子深深打動了。

她通過努力來到學校,她選擇堅強奮鬥,人生的十字路口,做自己生命的主宰!內心不變的慾望便化作了前進動力。莉斯一天學習九門功課。她不小心撞到了牆上,那是因爲她邊走路邊讀書。下課了,大家在玩遊戲,莉斯卻還在座位上,那是因爲她在讀書。莉斯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救濟學校,所以學生們沒有課本而是一張張臨時印發的捲紙。可是莉斯卻得到了一套課本。因爲她用功的學習,在圖書館裏學習到深夜,每次考試都是學校第一名,深深地打動了校長。

終於,四年的書本只花兩年啃完。不可能的夢想她卻如願的實現!哈佛,一個稱作奇蹟的大門爲她而敞開。

她無怨,她無恨,她樂觀。她感謝困難磨練自己,她感謝社會給她機會。如此可愛的女孩,令人可憐可悲,可是她放棄過嗎。面對困難,換是我身臨其境的話,我會選擇放棄。誰會像女孩莉斯那樣選擇努力呢?現在我們太缺乏刻苦精神了。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陽光明媚的日子,莉斯的生活與我們的比較簡直是天壤之別!當然我們也不乏有風雨大作的日子,甚至雷電交加。但與莉斯水深火熱的生活比,我們還是太幸運了,太幸福了!然而,我們的孩子,甚或我們,在面臨坎坷的時候,用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去面對呢?放下手中的書,我不禁掩卷沉思。想想我的生活,想想莉斯的人生,上蒼給予我們的已經太多太多……套句俗話吧,但卻是真理:不見風雨怎見彩虹?真的,生命似草,我們無法躲過野火的灼燒,那我們爲何不春風吹又來?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22

這個階段給我感想最深的是劉亦婷的父母在劉亦婷一五天大的時候,就向他灌輸詞彙。比如說他們經常拿着玩具反覆的叫着它的名字,接着在叫那個玩具的名字,她就會用眼睛盯着那件玩具,當在叫玩具的名稱時,她就會有反映的用雙眼盯着那件玩具。這說明劉亦婷的早期教誨的確起了不小的作用。

這一個階段是我覺得有用,而又沒有用的地方。因爲我不怎樣信早期教誨,而劉亦婷最後的成績,不得不使人想到這一個階段的教誨的作用。

這一個階段是我覺得有用,而又沒有用的地方。因爲我不怎樣信早期教誨,而劉亦婷最後的成績,不得不使人想到這一個階段的教誨的作用。

早期教誨中,我最尊崇、最相信的是“實踐”。因爲古有陸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今有歌德“光有知識是不敷的,還應當運用,光有願望是不敷的,還應當行動。”劉亦婷正是有那些動手的機會,纔會一聽就懂疊紙船,聽“說戲”靠理解模仿就“入戲”。看到這些,我才更加相信“實踐”了。實踐是金,實踐是銀,實踐是人生的一口糧,是遇到危險時自衛能力。

小學階段也是至關重要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學習的六風俗”——“尊重學習時間的風俗”“積極休息的風俗”“獨立作業的風俗”“使用權威性東西書的風俗”“正視錯誤的風俗”“保護目力的風俗”。其中我最同意“獨立作業的風俗”:一是讓她自己掌握時間,二是讓她自己用錄音機聽寫。這樣既培養了學習的自覺性、獨立性,也更加加強了她對學習的器重。

這個階段劉亦婷的父母重要在培養一些好的學習風俗和技能,堅持記日記就是在這個階段養成的一個極好的風俗,畢竟是在小學,日記只有一兩句話沒有什麼,可只需能堅持,說實在,堅持記日記這個好風俗我到如今還沒有養成:)。

劉亦婷的父母在培養劉亦婷的自信心的方面作了很大的工作(因爲在高中階段也有,但這是後話),在體育達標時,與劉亦婷一起鍛鍊,最終使劉亦婷失掉了跳繩冠軍,使她增長了自信心,她的父母捉住每一個機會來鍛鍊她,更能看出這一點。

著名的革命家恩格斯說過:勇敢和必勝的信念常使戰鬥得以勝利竣事。

風雨哈佛路的讀後感 篇23

“我爲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爲什麼不能做到?”我默默的品味着這句話。在《風雨哈佛路》主人公麗絲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光芒,爲每個迷離的孤獨的青春行者點亮了奮鬥的征途。

這是一個破碎的家庭,父母酗酒,經常爭吵,母親染上了毒癮,不久死去,父親被送進收容所,她無家可歸。母親去世的時候,她久久地躺在母親的棺材上,試圖尋找到那遺失的母愛,她能向誰訴說這份撕心裂肺的痛苦呢?兒時的記憶一幕幕浮現在腦海,淒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嘲笑。可是明天依然要繼續,路還是要走,而此時,她是一個人,沒有任何的依靠,沒有絲毫感情寄託的地方,她只能一個人默默的前進,默默地接受着一切。“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選擇。我可以爲自己尋找各種藉口對生活低頭,也可以迫使自己更好地生活。”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女孩,本該擁有的歡樂和幸福卻離她那麼遙遠,命運無情地要讓她承受如此的苦難。然而,她沒有墮落,相反,她奔跑在大街小巷,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她做了太多不可能做到的事。最後,憑藉着那份執著和勇氣,她站在了哈佛的演講臺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書寫了美麗的奇蹟人生。

是的,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也沒有人能支配自己的命運,但你可以改變這一切,逆轉自己的人生軌跡。

漫漫的人生路上,你我都是孤獨的行者,靜靜的追求自己夢想中的天地。會迷茫,會感傷,也會恐懼,但這不妨礙我們勇敢地向前進。每次想到麗絲,我都有說不盡的感動與震撼,沒有依靠的黑暗生活,不僅沒有摧毀她的意志,反而成就了她的輝煌,正如她所說的那樣,其實在很多時候,挫折並不是不幸,而是變得更好的契機。當我們遇到我們所認爲,或者別人所認爲的不幸時,我們是永遠的沉浸於這份不幸,讓自己永遠的不幸?還是抓住這個不幸,竭盡自己所能來改變它,或者說是改變自己呢?其實,回顧過去,很多時候,我們會更多的感激生活中的挫折,因爲正是這些挫折讓我們改變、進步、長大、成熟……在苦難面前,不要脆弱地等待安慰,不要以爲世界會隨你的意志而改變,因爲別人的意志比你強大得多。成功永遠不會青睞於任何想不勞而獲的人,只有不斷努力的人才能獲得它。

我想我所學到的,我所收穫的是人生的哲理智慧,我所要做的,就是微笑面對挫折,堅強面對苦難,將青春的每一串足跡都認真地鐫刻上拼搏的意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