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名人傳》讀後感11篇

本文已影響 1.48W人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人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名人傳》讀後感11篇

《名人傳》讀後感 篇1

《名人傳》是我成家以後,看的第一篇長篇鉅著,幾年過去,書中的有些細節也模糊了。只記得當時我看完這本書的感覺是,貝多芬命運很悲慘,但是他的性格很堅強。米開朗基羅性格比較孤僻怪異,但他在藝術上是一個強者。托爾斯泰是一個愛思考,精神世界很豐富的文學家。

如今,再次打開《名人傳》,經過了幾年歷練的我,又有了更多不同的見解。

貝多芬出身底層,命運多舛,悲苦的生活環繞了他的一生,但他從來不向命運低頭,他是一個天生的樂觀派,死前還說:“朋友們,喜劇就要落幕了!”雖然他是一個在苦水裏泡大的孩子,但是他的音樂卻爲苦難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米開朗琪羅啊出身中產,性格孤僻多疑,但在藝術上,他是一個強者,是同時代的其他藝術家都不能望其項背的。他還是歷任教皇的寵兒,生活比較順利,但他過不去的是自己的那道坎,那種來自天才的異於常人的性情:孤僻,多疑,固執,性格給他帶來很大的痛苦。

托爾斯泰出生世家貴族,家裏有大量良田,大批的僕人,一生有十三個孩子,留下了八個孩子,他生活富裕。他處於上層階級卻同情勞動人民,經常勞動在田間地頭,還爲窮人辦了許多學校。一生衣食無憂,卻揹負起整個人類的苦難,向俄國農奴制的統治階級吹出了鬥爭的號角。

幸福的人一樣,不幸的.人卻是各有各的不幸。

貝多芬的悲劇在於命運的捉弄。米開朗琪羅的悲劇在於憂鬱症的性格。托爾斯泰的悲劇在於自我折磨的精神追求。

貝多芬用悲劇的命運奏出了堅強的樂章,米開朗琪羅用悲劇的性格雕刻出了上帝吻過的石像,托爾斯泰則用痛苦的精神歷練,寫出了一部部鴻篇鉅製。

貝多芬出身貧寒,米開朗琪羅出身中產,托爾斯泰出身貴族。雖然出身不同,性格各異,但他們分別用音樂,繪畫,文學爲我們指明瞭人生的航向,他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爲我們鋪了一條通往生命豐盈的大道。

掩卷深思:沒有任何人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也許是命運的捉弄,也許是性格的使然,也許是精神的追求。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在不斷的錯誤中漸趨完美。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遠方的道路也許充滿了泥濘,高飛的夢想也可能被現實打溼了翅膀,但我只求臨死的時候,我能對自己說:這世界我來過,這世界,我努力過!

好句欣賞:

不被理解是一種苦惱,貝多芬終其一生,都被這種苦惱糾纏着。

他在骨子裏是欽佩而且懼怕貝多芬的,懼怕貝多芬的音樂——那些使他騷亂的音符。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因爲他不能使我屈服。

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他的猛烈的力量把他和人羣幾乎完全隔離了。

不幸是無法醫治的。

貝多芬的王國和王冠都不在人間。正如他寫信說:“我的王國是在天空。”

悲苦像一個深淵,怎麼走也走不出去。

他是孤獨的。他恨人們,人們也恨他;他愛人們,人們卻不愛他。人們對他既佩服又害怕,到了最後,竟對他產生了一種宗教般的敬畏。他統治着自己的時代。

比孤獨更可怕的是,他封閉了自我。他和自己較勁,他控制不了自己,他否定自己,甚至毀滅自己。

他的信仰和生活總是無法達到一致。

《名人傳》讀後感 篇2

假期中我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頗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被譽爲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寫的是音樂家貝多芬,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和思想家托爾斯泰的故事,講述了他們三人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着,最終成爲了我們永遠銘記的偉人。這也告訴了我“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鍊!”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他對音樂有超人的天賦以及火一般的熱情,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爲後世傳唱。他的作品在輝煌壯觀的音符中透露深邃的意志,充想滿了幻。但災難還是無情的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1802年,他意識到自己的聽力障礙已經無法治癒,並且會很快惡化,最終失聰,這意味着對於一個音樂家他可能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但他卻能頑強的和命運抗爭,這也許是他後期能寫出那麼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這種對生活對命運永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希望。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爲什麼還能成功呢?爲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爲,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有着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爲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鬥爭,儘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瞭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爲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

是的,對於《名人傳》的三位主人公來說,他們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着這些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正如同我們享受革命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爲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必定會使我們的劣根性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用語言讚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用心靈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裏獲得更大的啓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啓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鬥,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裏,我們的靈魂也被所昇華爲一種崇高。

《名人傳》讀後感 篇3

我們之所以感到憂慮是因爲心不夠堅強。

這本厚厚的《名人傳》沉澱了近百年的精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三部名人傳記組成,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帶給世人不同的思考。如果說有一張思考分佈圖,那麼在我的腦海中,貝多芬佔據了至少一半的面積。封面上的那幅貝多芬畫像曾在音樂教室被我仰視了無數次,利劍般的眼神似乎能衝破一切萎靡、陰霾。從小,我聽着貝多芬的樂曲,彈着貝多芬的樂章,認定他就是音樂的代表,只知道用偉大來形容他,卻從沒想過他背後的故事,曾經,我只看到了他獻給世界的輝煌的一面。

我瞭解貝多芬很遲。就在不久前,語文課本里的一篇《貝多芬》讓我帶着好奇打開了《名人傳》,還翻看了《約翰·克利斯朵夫》,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慘“,”人生於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悲苦的童年,支離破碎的家庭,騷亂不寧的社會,欺騙了他的愛情,沒有朋友的孤獨,還有張牙舞爪的病魔,一次次把他逼向絕望。就連我,也讀着膽戰心驚,不住地希望有一絲迴轉。

這是一個充滿悲劇的世界,貝多芬得到的災難多了些,如果只是這樣,這疊紙上就不會出現這些文字了。”慘“不是個好的形容,重要的是,貝多芬沒有在疾病和苦難的鐵砧上倒下,他永遠受着磨難,正是因爲他的毅力,才使他的心強大,進而鑄就了偉大。他無處安置他的心,便交給了音樂,但是,樂章中沒有浸透悲愴,歡快與熱情的節奏依然存在,而且絕大部分的經典樂曲,都是在他耳聾後創作。他用信念把頹喪轉換成驕傲,即使創傷深深銘刻。人們現在享受的能薰陶靈魂的音樂,便是他用痛苦換來的。而他只有在自然中才能獲得慰藉,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在此悲苦的深淵裏,貝多芬從事於謳歌歡樂“,讀到最後,我只剩下敬仰。

我有時捉摸不透自己。即使沒有煩心事,看太陽落下也不禁心情低落,站在寢室樓裏看長長的走廊越看心越慌。晚上睡不着靠在窗邊看校園外的樹木、路燈、居民樓,再回頭望黑乎乎的寢室,其他人都早已熟睡,忽然覺得到處空落落。只有到了白天,有好朋友圍着說笑,這些怪怪的感覺纔會消失。看了貝多芬的故事後我終於明白,是心不夠堅強。

傅雷說:”療治我青年時世紀病的是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戰鬥意志的是貝多芬,在我靈智的成長中給我影響最大的是貝多芬。“人生總有那麼一步,離開養尊處優的地方,去領略真實的苦難。不經劫難,即使得到享受,也只是浮華。而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經歷苦難,與貝多芬相比,我們遇到的困難小得多,一跳就能跳出這個坑,還有那麼多人可以傾訴,也是從領悟到這一點開始,我似乎有了一股力量。明白自己該幹什麼,纔會擺脫困境。有時聽了許多大道理,真正的困難擺在面前卻手足無措,也許,要自己找到那一個信念,向着自己的夢想,去挑戰、奮鬥,才能蛻變。

待到學期結束時,總體的成績不值得我開心,也沒有讓我很失望,只是其中我要衝滿分的一科帶了點缺憾,發下考卷的那天晚上,還是感情控制了理智,幾乎是滿腔悲憤地寫完反思,有種恨透自己的感覺。最忍不住的還是淚水,邊寫邊打溼了紙。也許,變堅強的過程真的很難。不過,每當哼起貝多芬的樂曲,即使是《悲愴》,也能讓我看到那個在水深火熱之中依然擡着頭眼裏射出堅定光芒的貝多芬。不朽的,是他排列的樂符,是他征服命運的靈魂。所以,不幸降臨時不要怨天尤人,因爲這時,人類中閃耀的星星與你同在。

《名人傳》讀後感 篇4

生命綻放的炫麗花朵 痛苦和磨難造就偉人。——題記

我國先哲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在《名人傳》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體現。

他雖出身貧寒,但成爲一代偉人;他雖相貌醜陋,但心靈無比堅強;他雖雙耳失聰,但創造了一首首優美的旋律。他是一位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家,他一直相信,“誰也無法戰勝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喉嚨”。他,就是貝多芬。一個被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偉人,我們所熟悉他的歌曲,但我們所陌生他的人生經歷。

他的身上集中表現了英雄主義和偉大人物的信仰,以此對抗現實的庸俗和醜惡。面對困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他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的輕浮作風。他把一生的苦難,鑄成一隻只優美的樂曲奉獻給世人,用自己苦難的一生,闡述着:苦難並不是消磨意志精神的惡魔,而是成就人生和事業的礫石。

貝多芬雖生活在“無聲的世界”,卻創造了世間最美的旋律。

天才,尤其是是具有偉大創造能力的天才,通常有一種異於常人的稟賦,米開朗琪羅就是這樣的人。孤獨以及與他形影不離的痛苦都不能將他打倒,藝術的狂熱頑強地支撐這個“工作狂”,以至於創造出了豐碩的成果。

正如米開朗琪羅所說的,他生活“在一種憂傷或者說癲狂的狀態之中”由於常年生活在痛苦之中,他終於對痛苦產生了一種興趣,他從中找到了一種苦澀的快樂:“越是使我痛苦的就越是讓我喜歡。”對他來說,什麼都是痛苦的由頭,包括愛,包括善。

米開朗琪羅同約翰.克里斯朵夫和哈姆雷特一樣,他們都具有英雄的天才卻沒有英雄的意志。雖然他與貝多芬都可以統稱爲“孤獨的人”,但兩人的心靈卻截然不同,貝多芬是因人們的過錯而憂傷的;他生性活潑開朗,他渴望歡樂。米開朗琪羅是心中存着憂傷,他讓人害怕,大家都本能地在躲避他。所以他在自己周圍造成了一片空白。成爲了真正的—孤單人。

他是一個天才,是一個癲狂的天才,對他來說,他的生活只有工作,直到臨終的前幾天還整天站着塑像,終於留下來傳世的傑作。

他沒有像米開朗琪羅“藝術應該由貴族而非平民去搞的”的'階級偏見,卻有像貝多芬一樣的慘痛童年和醜陋的外表,但同他們一同被稱爲痛苦與磨難中的偉人。他就是“俄國的一面鏡子”—列夫.托爾斯泰。

他從小獨自承擔着喪失父母的痛苦,青年又因相貌醜陋而受到排斥,後來他憑藉着頑強的信念,獲得了地位和財富,但他又爲自己的富有而感到羞澀,他同情下層的民衆,認爲他們是同自己擁有平等身份的人,但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了自己的身,生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但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

最令我感到敬佩的就是列夫.托爾斯泰不同於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他不僅用文字來抨擊社會對農民的剝削,而且用實際行動去挽救農民的悲慘命運。他聽他們接觸,與他們做朋友,並把自己的稿費無償的捐贈給他們。被民衆稱爲“我們的兄弟”。

他們雖然所處的時代和貢獻不通同,但他們都是各個時代的偉人,他們面對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會的排斥,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真實的苦難使他們直麪人生,而與苦難的搏鬥則造就了他們的偉大。

同時也告訴我們,痛苦和磨難並非只降臨在我們的身上,偉人也不利外,不過要想像偉人那樣取得成功必須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人生難免遇到磨難,生活也並非充滿了鮮花和歡樂。

《名人傳》讀後感 篇5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着力刻畫了他們爲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爲“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爲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爲經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是人類歷史上風雲激盪也苦難深重的時期,羅曼·羅蘭創作《名人傳》,傅雷先生翻譯《名人傳》,都是有感而爲,是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鬥的勇氣。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啓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裏,《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爲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讚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峯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裏,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裏,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鬥。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譯林出版社新出版的《名人傳》在尊重傅雷先生原譯的基礎上,校訂了舊版本的排印錯誤,對一些常見的人名和地名採用了現行譯法,原來夾在文中未譯的一些外文人名和地名也儘可能地補譯成了中文,這是爲今天的讀者做了一件好事,使他們能夠更方便、更好地閱讀這部作品。

《名人傳》讀後感 篇6

如果不是因爲居里夫人,或許鐳元素的發現還得晚上個好多年。

斯坨夫人所寫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引發了一場黑奴戰爭,而居里夫人引發了一場科學戰爭。

我曾經學過一篇課文,它講述了居里夫人是如何苦心研究從而發現鐳的,我覺得居里夫人是一個堅韌的女性,她日以夜繼地進行科研。她以美貌爲代價換取了鐳的發現,她亙古地成爲了物理學上的里程碑,物理量。

居里夫人Marie Curie,法國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鄱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爲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爲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許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形象。就比如說我最初得知居里夫人時,唯一所瞭解的也只是她發現了鐳,其餘的一概不知。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利亞。居里:她的一生》爲她艱苦,辛酸和奮鬥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畫。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成爲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評價居里夫人一生的時候說: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夠取得,不僅僅是靠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着難以想象的和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首先,我讚揚的是居里夫人的刻苦努力。

居里夫人有美貌的容顏,爲她傾心的男士不在少數。可是,她卻毅然投身科研事業,任憑煙氣吹皺了她的額頭,任憑化學試劑腐蝕她秀美的雙手,她仍舊工作,不曾停止。

現在的世人大多注重外貌。他們想着,怎樣纔可以有白皙的皮膚,怎樣纔可以有挺拔的鼻樑,往往卻忽視了內心的培養。容貌終究是暫時的,人總會老去,而永恆的是他們的精神或者是他們的成就。

其次,我讚頌的是居里夫人的淡泊心志。

俗話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諾貝爾是一個至高的榮譽。居里夫人在兩度獲得諾貝爾的同時,飽受人們的讚譽,可她卻仍舊視功名於塵土,甚至把獎牌當做玩具贈予年幼的兒女。她將榮譽拋至腦後,停留在她腦中的,唯有公式、研究、藥劑……

可現在,人們越發地物質化,把榮譽,把錢財視爲至寶,卻墮入虛榮中,將自身的才能磨得盡失。

居里夫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她堅持不懈的精神,她淡泊物質的心境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即使到現在,居里夫人逝世已久,她留給我們的科學財產卻仍是巨大的。

希望現在的我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精神力量,然後學有所成,爲祖國爭得榮譽爭得喝彩。

《名人傳》讀後感 篇7

教材書後面都會有名著閱讀,但我無意中翻到時,不禁被它所深深的吸引了。書中的內容生動而感人,讓我們共同走入《名人傳》的世界吧!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爲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頓爲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貝多芬以他堅強的意志,以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掃空憂鬱的思想,最終成爲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米開朗琪羅表面看上去是比貝多芬幸運的多,他不殘疾,也不貧窮,他出生於佛羅倫薩的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壓力。因爲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見外族侵略;自己國家的土地被侵佔卻無能爲力,他與貝多芬同樣孤獨一生,他的家族從未給過他任何溫暖與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謀取利益;他到處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慘的是,他所處的環境與奴隸沒什麼兩樣。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爲教皇們服務。唯一幸運的是,至少教皇還承認他的天賦,並且不止一次的保護他的藝術成就不遭破壞,但是他們卻剝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

如果米開朗琪羅沒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許他就不痛苦了,就會以教皇賞識爲榮了,然而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於宗教藝術,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

與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爾斯泰,他從小在名門貴族長大,地位優越,無憂無慮,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終身忙碌,身體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學天賦,在別人看來,已經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憂慮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厭倦了優越的環境,藐視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學聲譽,只有生命的真諦纔是他未知的亦惟獨渴望的,於是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擁有的幸福感成爲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擁有的這一切,煩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正是由於對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虛度年華的精神才使他的煩惱接踵而來。

讀完了全書,我驚奇的發現:貝多芬脾氣的暴躁,米開朗琪羅的軟弱和優柔寡斷,列夫·托爾斯泰固執和封建。其實《名人傳》也告訴了人們,英雄和名人並非沒有弱點,也並非就完美,畢竟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但是這並無損於他們所做出的偉大的事業。悲慘的命運和嚴峻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名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並且堅定自己的信仰。

只有對自己充滿信心,不受外界的巨大幹擾,先信你一定會成功。

《名人傳》讀後感 篇8

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着思想,阻撓着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描寫了一個音樂家,一個雕塑家,一個小說家,他們在各自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爲尋求真理與主義作做出的艱苦努力,爲後世留下了享受不盡的精神食糧。

面對痛苦,面對孤獨,貝多芬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作爲一個聽不到任何聲音的音樂家,他給人一種傲慢的錯覺。對於政治上的腐敗,以及無情的戰亂,他卻選擇了反抗,爲了和平。貝多芬曾經說過:只要是爲了獲得更美的`景物,任何規律都可以破除。

而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爲創造能夠表現出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因爲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斷,不因悲苦而一味深沉,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奔向他的人生理想

托爾斯泰則用他的筆描寫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使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

在三位偉人所演繹的故事中,我最敬佩的是貝多芬,他在雙耳失聰時,還堅持自己的創作;無論家境多麼艱苦,他卻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夢。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卻從來沒有放棄自己追求的夢想。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他完成了自己的著作,如《田園》、《第六交響曲》等。貝多芬的一生可以說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只是爲了堅守自己的夢想。

面對人生的劫難與世間的悲苦,三個人從來沒有一絲惶恐與顫抖,他們英雄的姿態是那麼的桀驁不馴,他們從不諱言痛苦,他們絕不向命運屈服,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沉淪,那麼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相關閱讀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

昨天,作家出版社主持出版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大型叢書第一輯第一階段推出五輯50冊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推出,該叢書集中了文學界和文化界的一批知名傳記作家,後續出版計劃正如期進行。

中國作家協會於20xx年初作出決定,用五年左右時間,集中文學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強將,創作出版《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大型叢書。這項原創的紀實體文學工程,預計出版120部左右。編委會與各方專家反覆會商,遴選出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120餘位歷史文化名人。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黃賓堂介紹,在作者選擇上,叢書採取專家推薦、主動約請及社會選拔的方式,選擇有文史功底、有創作實績並有較大社會影響,能勝任繁重的實地採訪、文獻查閱及長篇創作任務,擅長傳記文學創作的作家。

爲了保證叢書的高品質,作家出版社聘請了學有專長、卓有成就的史學和文學專家,對書稿的文史真僞、價值取向、人物刻畫和文學表現等方面總體把關,並建立了嚴格的論證機制,從傳主的選擇、作者的認定、寫作大綱論證、書稿專項審定直至編輯、出版等,層層論證把關。

記者瞭解到,《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創作的總體要求十分嚴格,要求必須在尊重史實基礎上進行文學藝術創作,力求生動傳神,追求本質的真實,塑造出飽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和可讀性,反對戲說、顛覆和憑空捏造,嚴禁抄襲,作家對傳主要有客觀的價值判斷和對人物精神概括與提升的獨到心得,要有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新傳水平應當高於已有同一人物的傳記作品。

《名人傳》讀後感 篇9

“莫讓年華付水流”這是我讀《名人傳》最深的感觸。

《名人傳》講述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列夫·托爾斯泰爲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在這本傳記中,作者羅曼·羅蘭既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作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

讀罷《名人傳》,相信更多的人會感慨,這些偉人成功的祕訣——面對挫折絲毫無懼,而我則更傾向於欣賞他們成功的動力源泉——不甘平庸,不願年華付水流。兩相對比,似乎後者更爲重要,像一架飛船中的導航儀和燃料。這些偉人並非註定要走這條追求真理的坎坷道路,之所以選擇,是因爲他們不幹平庸,不願年華付水流。貝多芬,一個對音樂有着火一般熱情的音樂家,但災難並未因他的.熱情而停下腳步。

1802年,他因病致聾,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他去放棄音樂,平凡而快樂的生活。然而,他怎願與真理背道而馳,怎願與音樂擦肩而過,怎願年華付水流?不甘平庸,他單槍匹馬,奮力抗爭,他在無聲的世界裏譜寫天籟。是啊?怎能因挫折而放棄,怎能碌碌無爲而老去,怎能讓年華付水流?

米開朗琪羅曾經說過: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他活了90歲,一輩子沒休息過一天,沒享受過一天真正的生活,他爲藝術犧牲了自己快樂的生活,他像一個工作狂一樣,儘管富有,但他過得像窮光蛋,經歷了一場跌宕曲折的人生。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世家,因爲不甘平庸,他放棄了燈紅酒綠,錦衣玉食的生活,因爲欲求真理,他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因爲不願年華似水流,他以強有力的筆桿,傳播真理,畢生堅持自己的信念。

在我眼裏,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他們放棄安逸平庸的生活,只爲追求真理,只爲讓人生散發光彩,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但他們卻以高於一切的精神力量將真理傳誦,喚起人們的良知。

同樣“不甘碌碌老”的還有曾經影響一代人的張海迪,5歲時便高位截癱的張海迪,不僅沒有自暴自棄,還通過自學涉及多個文學藝術區域,並取得矚目成就,通過文字講述輪椅上的夢,通過醫術救死扶傷,通過英語翻譯國外文章,她說過:“我不能碌碌無爲地活着,活着就要學習,就要爲羣衆多做些事情,即使是流星,也要將光留在人間……。沒錯,因爲不甘平庸,因爲不願年華付水流,雖然殘疾,但她已是蛻變的碟,浴火重生鳳凰。

他們在我的心裏是偉人,偉人之所以偉大,並非經歷過驚心動魄,而是意志更加堅定,對人生的態度更加完善。偉人的生涯像一面明鏡,通過折射人性的光輝,我們是否也該學到些什麼呢?

清華登山隊員曾經說過: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爬一座真正的山。沒錯,青春應是無悔的,應該做一些有意義的事,留下一些精彩的回憶,而今,我們正值初三,免不了挑燈夜讀,免不了題海戰術,免不了壓力日益增加,可是,我們能放棄嗎?不,不能,現在正是我們長知識,長才乾的黃金時期,怎能因爲一點微不足道的挫折就放棄,就自甘平庸?趁我們最年輕最有力量的時候,迎接挑戰,打好基礎。莫讓年華付水流。

也許我們沒有偉人的偉大人格,至少我們要堅持自己的信念。

也許我們達不到偉人的高度,至少我們要不甘平庸,用於挑戰;

也許,我們做不了偉人,但至少我們要向偉人那樣:

莫讓年華付水流。

《名人傳》讀後感 篇10

今天下午媽媽回家,給我帶來了一本書,我好奇地打開封面,然後看到了黑色的三個字——名人傳。

我看着卡其色的封面,撕開了內層的包裝,然後又摸了摸書的紙張,很是精美,我高興的看着媽媽。媽媽說:“看你在家這麼久,我就特意給你買回來,你自己看看吧,順便能跟着學習別人。”我撅了撅小嘴。

名人傳我在學校裏的圖書管理看到過,但是我每次都沒有去借閱這本書,因爲我腦海中的《名人傳》肯定是一本介紹哪些偉大的科學家們成功的經歷的書,應該是一本比較無聊,缺乏興趣的書。於是我就一直沒有去閱讀。今天媽媽買回來了,加上我在家也無聊,於是我就可以靜下心來仔細的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一共介紹了三百多個名人的`故事,第一篇便是前言,我看了第一句話後直接翻到目錄,書介紹的第一個科學家是愛迪生,在學校老師講起過它,說他發明了電燈,發明了留聲機,還有很多發明,真的很偉大,但是書中說愛迪生生活條件艱苦,有一次在火車上做實驗,然後把火車的車長惹怒了,被扇了一個大耳光,導致耳朵接近耳聾。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並且取得了成功。這還不算什麼,愛迪生的精神最讓我震撼,他實驗時一旦遇到了失敗,從不氣餒,而是接着實驗,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失敗的越多說明離成功越接近了,有一次他爲了一個發明,重複了近千次的實驗,要是換做是我,恐怕十次還沒有成功,我就放棄了,不在去做這件事,愛迪生真的很讓我崇拜,我對他也產生了學習的思想。

還有居里夫人,他跟她的丈夫一起研究,雖然他們有能力住上好的房子,但是他們依然堅持過着平凡的生活,居里夫人還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這簡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但是有位名人說過,所謂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這位名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那就是愛因斯坦。這句名言是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我們卻很少認真的對待過,我們很少認真的實踐過。

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還有他發現的光電效應,這些偉大的成就都離不開勤奮的參與,這也是爲什麼諾貝爾獎能夠讓他們獲得的緣故。論智商我們大家可能相差不了多少,但是我們每天所做努力那就不是一點點的距離了,我們生活在環境良好,生活不愁溫飽的社會,難道就應該每天無所事事的過日子嗎?大家都知道霍金吧,他也是我們現實中的巨人,儘管身體的原因一直折磨着他,但是他依舊敢於挑戰挫折,並且成功的登上了舞臺的高峯,難道這些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難道我們寧願自甘墮落嗎?不行的,我們應該打起精神,向偉人們學習,用勤奮來壓抑住自己貪玩好耍的心。用成果來安慰自己孤獨的時刻。

偉人的成功也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奮鬥,他們經歷了無數的風雨,抗下了無數的困難,纔在人生的道路上創下了輝煌的片段,我們難道不應該深思嗎?我們有着大好的青春,在這樣美好的歲月裏,難道不該爲自己的人生付出點什麼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很簡單的道理,我們不能白白讓自己的青春變成了一場無聲的夢。

《名人傳》,它不僅僅是一本書,他更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個導師,指引我們正確的前行。

《名人傳》讀後感 篇11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頓爲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嚐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裏,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着另--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儘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麼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着希望.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差了點,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你依然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爲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峯上生存,求《名人傳》的讀後感。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裏,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裏,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羅曼·羅蘭就像有時候我們聽到一支過去唱過的歌會引起很多回憶一樣,有時看到一本過去讀過的書我們會莫名的感動。一想起《名人傳》中那些偉大而高貴的靈魂,我就不由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在我身體中碰撞。雖然也許我並不能真正讀懂這本雖然單薄,分量卻很重的小書。然而我相信,每一個接觸到它的人,都會多多少少的體驗到書中那種迫人的激情,那種對於生命的豐滿和崇高的追求。在生活海洋的波濤和風暴中,總有一本書在陪伴着你,心情沮喪的時候,面對挫折的時候,懷疑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的時候,就找出來翻讀一下,它會安慰、鼓舞你,使你洗掉疲憊,抹去憂傷,重新上路。對於我,這本書就是《名人傳》!它我是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