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 1.25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後感集合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我翻開借來的這本《瓦爾登湖》,帶着一絲好奇,走進了瓦爾登湖旁的寧靜生活。

梭羅先生常常是與孤獨相伴的,他也認爲沒有比孤獨更好的伴兒了。拿着一把斧頭,摒棄其餘的一切,果斷決然的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畔,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沒有房子,就自己動手搭建房子。餓了,就自己燒火烤麪包。花一整天的時間靜坐,看日出,看日落,慢慢的感受時間的.流逝,這是一種孤獨,也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獨特浪漫。

“我不希望我的手比所需要的忙的更多”,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自己的思想,堅守本心,不在這個燈紅酒綠的世界迷茫,才能獲得寧靜的人生。多少人想過一段自由自在的生活,這樣的夢想想來不是很簡單嗎?可是,所謂的責任,所謂的名利,一直在羈絆着我們。於是我們日復一日的進行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多麼希望有機會能像梭羅一樣尋個地方,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停下吧,快節奏的人們,讀一讀《瓦爾登湖》,去感受那種寧靜生活,給心靈一份恬淡,給夢想一個重生。

瓦爾登湖讀後感2

《瓦爾登湖》是作者戴維·梭羅獨居於瓦爾登湖,遠離塵囂,想於大自然的安謐中尋找本真,質樸的生活狀態,一種更具詩意的生活。或許這次選讀這本書,是希望我們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並尋找本真的心路歷程,感受來着大自然的力量,並尋找我們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作者在瓦爾登湖居住的兩年期間,見證了瓦爾登湖的春夏秋冬更替,見證了屬於瓦爾登湖的魅力。作者以自身經歷展開敘述,寫了自己境界的昇華,願意將自己的個人生活與大衆分享,自己的主張即迴歸自然。

在我們看來,《瓦爾登湖》一本嚮往平靜的大自然,是內心的嚮導。其實這個瓦爾登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脫俗的出塵之所,是慰藉心靈的地方。讀這本書或許可使我們在這浮世中釋放安靜的靈魂,減輕焦慮。這或許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願我們在大學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去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3

《瓦爾登湖》之美在於書中充滿風光旖妮的田園般的魅力和富有內涵的深刻而智慧的思想。前者是清泉,後者是甘露,匯聚在一起成就了《瓦爾登湖》。

我多想也在山林裏找一片清澈的湖水,在湖邊建一所木屋,去看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但也只是想想罷了。每當我嘆息,認爲永遠只能仰望她時,我猛然想到陶淵明的詩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好一個“心遠地自偏”啊!如果無法在現實中到達瓦爾登,那就在心中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吧!在那裏,時間便是可供我們垂釣的湖水,我們盡情痛飲,尋摸着佈滿鵝卵石般的'星星的蒼穹,每一個早晨醒來時心裏不覺有了一個希望。

且就奔赴吧!向着遠方與純潔,爲自己的心靈在“瓦爾登湖”旁建一所自己的木屋。

瓦爾登湖讀後感4

讀了曹文軒定的《黑瓦》之後,我深受啓發,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們教中學的老師,她非常的潔癖,甚至正在講課的.時候,發現一個同學的指甲很髒,就鄭重的說:“這節課,剪指甲。”於是教室裏就想起了剪指甲的聲音,當然,有些女生也受到了自尊心的傷害,罵她是“醜八怪”。辦公室裏,其他老師總愛講一些亂七八糟的事,那是時,那們中學老師重重地把筆扔在桌上說:“你們有完沒完”,因此,她很少有朋友和她交談。而我,每次都要去老師那兒看書,老師每次都給我泡杯茶,我們也很少說話,她時常遞給我一把鑰匙,對我說:“你到我姨媽家裏去看書吧!我現在在她那住”,我就去了。這樣和朋友想處的時間就少了許多,朋友讓我別在去了,我就是不聽,就這樣,我去時,又編了個個藉口,又忽忽回家去了。

曹文軒的作品字跡清楚,語句通順,體現的情感也非吸引人,讓人很欣賞。因此,我知道了,定作文時不但要寫得真情實感,還要有足夠的耐心、態度,才能寫好作文,我以後一定會多閱讀曹文軒的作品,更加努力,我相信我的作文會越寫越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5

《瓦爾登湖》的文字是晦澀的,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作者是否有意在炫耀其文字功底;《瓦爾登湖》的文字又是淺顯的,只要我們足夠安靜地去閱讀和體會,只要我們能夠放下世俗的偏見。

"我已經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形接近。"是的,即便是我們有幸身處瓦爾登湖邊,而心靈卻遠在千里之外,也很難感受到瓦爾登湖的美,也很難感受到作者的心意。實際上,我們並不一定要真的理解作者的心意,就像作者所言,"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並堅持他自己的合適方式,而不要採用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方式。",文章本不是說教,而是作者生命感悟的'分享。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便努力地探索生命的意義,而每個人探索的過程並無一致,因而結果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只有這樣,纔會有每一個人的別樣的人生。

瓦爾登湖讀後感6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影響,應該是帶給了我看世界的一個新的角度。後來的我開始留意自然,在自然裏找到了最純潔美好的樂趣。

梭羅的歸隱跟陶淵明不同,跟我國古代的多數名人逸士不同。並非因爲厭惡官場,也不是出於對污濁世事的.失望才選擇隱居湖畔。他的歸隱,讓我想起黑塞筆下的樹:“它們好似孤獨者,它們不像由於某種弱點而遁世的隱士,而像一些偉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這一段話,恰能和很好地描述梭羅。

他獨身於林間,每日與壯美的事物爲伴,思考人生的的意義。他曾考上過哈佛大學,曾開過鉛筆廠。可是已經成功了的事,他就不想再做下去。我想他對這個世界並沒有太多的不滿,僅僅是想要體驗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人只要活着,就生存在體驗的海洋,無以逃遁。

當你習慣這樣一種生活態度,你就不會感到寂寞。你會很留意身邊的小事,仔細觀察,而不是覺得只有聲色的盛宴才能帶給你歡愉。“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孤獨更好的同伴了。側身於人羣之中,大概比獨處室內更爲寂寞。這樣一來,反而覺得社交生活逃過與擁擠了。我們生活的太擁擠,互相干擾,彼此牽絆,已經缺乏敬意了。”

我想象着,每日與大海爲伴,聽潮漲潮落,看雲起雲歸,一個人孤獨地生活。

瓦爾登湖讀後感7

在咖啡館隨意選了一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瓦爾登湖》,《瓦爾登湖》的第一篇讀後感。讀書先讀序是多年的習慣,記得當年連《牛津高階》買回來也是先讀了余光中的序纔開始查字。雖然經過短短半小時的.瀏覽,就決定這本《瓦爾登湖》必將會出現在我的書架上,還是急不可耐的抄下了一小段何懷宏爲它寫的代序:梭羅和他的湖想爲一本寂寞的書打破一點寂寞,此願已久,這本書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

這本書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時是寂寞的,它不僅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在它成爲一部世界名著之後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讀者雖然比較固定,但始終不會很多,而這些讀者大概也是心底深處寂寞的人,而就連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時候讀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譯者徐遲先生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

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爲之神往了。那麼,爲何要擾它?擾這寂寞?難道我也是心底寂寞之人?

瓦爾登湖讀後感8

“梭羅自己在瓦爾登湖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張,那就是迴歸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斷地指出,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種物質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過着物慾的生活。這樣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並且愈發嚴重。我們有許多人幾乎很少去關注在那些瑣碎的個人利益和活動之外的事物。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過於侷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爲“真正的生活”。

在瓦爾登湖這個地名之後我們發現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人與自然的浪漫史,一種對理想的執着追求,一個具體化的自然的概念,還有人類永恆不變的希望接近自然並與自然融合的願望。”

推薦:是一本適合在秋天讀的書!溫暖而又清醒。撓的'你心裏癢癢的,恨不得脫下高跟鞋反身撲入那一片蔚藍與靜謐……

吐槽:翻譯實在不咋地!前半部分差點沒堅持看下去,如果不是因爲此書聲名大震的話。

好的翻譯是再創作!

需要譯者根據自己對原著的理解對作者思想的瞭解寫出自己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一個消化之後再提取的過程。

瓦爾登湖讀後感9

《瓦爾登湖》是一本孤獨的書,寂靜的書。你需要把你的心靜下來,才能領悟到真諦。當我沉下心時,再次拿起這本書,去細細地品味這哲學的思想!

梭羅先生這種生活是寂寞的,隻身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了三年。一個人建造了木屋,在安靜的生活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狩獵、捕魚、寫作並靜靜地沉思着人生。他爲自己建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鬧的田園,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着生活,他用自己的內心昇華自己的思想。

他提倡節儉的生活,但又並不是要粗茶淡飯才行。而是要用內心去傾聽更多新的節奏,去發現更多新的世界,讓生活的每一天都豐富多彩。也許,這就是體現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吧。寂靜地思考着,寫出一部部作品,使自己充實着,而並不是享受奢侈。他在孤獨中追求深刻的哲理,在孤獨的心境裏探索人生。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實際上《瓦爾登湖》裏的瓦爾登湖是另一個世外桃源,在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無論什麼,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長的樂土。

梭羅竭力描述了瓦爾登湖不同於世俗的美麗,歌頌那一種與世隔絕的安寧。他試圖讓大家相信,瓦爾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寧靜和溫暖。

然而,我作爲一個讀者,卻明顯地感覺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種真實,那就是:他的心靈並沒有真正安放在這片深邃的.藍色裏。這兒不是他的家,而是一個躲風避雨的涼亭。瓦爾登湖的水融化了潔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陽光,卻並沒有化開這顆對現實世界充滿了憤怒和失望的心。

梭羅和他的思想,是瓦爾登湖來自遠方的真摯的朋友。瓦爾登湖於梭羅而言,是一種深刻的思索,無奈的超脫。正如一個企業家從高空跌落時,離開家而躲進了月亮湖。睡不着覺的時候,躺在草地上數星星,一顆,兩顆……而梭羅則數着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人們讚揚並認爲是成功的生活只不過是生活的一種,我們爲什麼要在損害別的生活的情況下誇大某一種生活呢?”

世間亦有語:

“所謂生活的減法,是已有加法者方可嘗試的。身無長物、地位卑微者憑何以此遮掩羞澀的現實?”

我猜想梭羅聞此語,也要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減法是做給自己的生命看的,何來“遮掩”一說?

他像是一條榆樹的枝子,生與死、盛與枯,完全由自己定奪。“超驗主義”的概念即使在今天也難以被人真正接受,也許我們的物質水平越高,就越是難以自拔於社會聯繫,也因此越來越難以崇尚自己的直覺與感受。

梭羅並不是喜歡隱居生活,而是一個真正的自由人。真正的`自由人,當不該因爲世界中人的手都朝着同一方向乞討,也就跟風的伸出自己的手;也不該因爲有人欣賞,就固守一個方向不變。

自由者該尊崇己心。我的心思你不知曉、世界不知曉無所謂,也不必非得將高尚昭告天下,這顆真心天地可鑑,自己可見,足矣。

梭羅這樣的人難出現,難尋找。

他希望世界上的人不注重生活而注重靈魂的寧靜,殊不知對於有些人來說,

生活便是靈魂唯一可做的事。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梭羅沒有像李固《遺黃瓊書》中指斥的以處士之名“純盜虛聲”,也沒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樣壯懷激烈地譴責不再隱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執着於某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他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他來到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餘兩天,然後告別——“到時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將自始至終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聯結成一個完滿的結局——如此簡單,而沒有造作和僞飾,也沒有對生活的消極和疲倦。

結廬而居於闢野,似是在呼應大自然的召喚,尋找內心深處的自留地,以及一種理想化的生活狀態。在這兩年多時間裏,梭羅離羣索居,基本上與外界隔絕。他自己勞作耕種,不與外界發生任何關係,他從不納稅,拒絕任何政府行爲。除了必須的比如農事和砍柴,他的剩餘時間就用來觀察自然,思考問題。兩年後,他終於又回到了文明世界。然後把在大自然裏採擷的詩篇,化成至純至清的泉水,流淌到只有靈魂才能觸及的深處。

前些日子去探訪了陽山腳下的拾房書院,它掩映在桃花從中,安詳自珍。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閉門即是深山。無論是桃花源或是瓦爾登湖,也許只是尋找它來盛放一顆渴望孤靜充盈的心。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瓦爾登湖》很顯然是值得欣賞的一本書,但是讀這本書需要的不僅僅是上面的讀書精神。我看瓦爾登湖僅僅是因爲書上的一句話:“人與自然的心靈經典,自然與人的和諧共鳴”然而當我漫無目的分看完第一章時,腦子裏也是茫然無知,因爲這本是真的太濃縮,難度,艱深,甚至是不知所云。

所以也就被我束之高閣了,然後當大家再次把這本書提出來時,我才發現他還挺出名的,然後我就決定無論如何我要把它讀一遍,看看到底爲什麼它被奉爲經典。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上面有一章談練習,我覺得用在讀書上也是合適的。它把練習分爲三個相嵌的園,最裏面的是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讀書完全是一種放鬆,是一種無意識的閱讀,然後最外面是恐慌區,這個區域的讀,對個人來說可以稱之爲天書區,完全看不懂。

然後中間就是學習區,這個區用梭羅的`話說就是:“好的閱讀像田徑運動,也是需要訓練的,人們需要窮畢生精力。”“真正的好書不會像奢侈品那樣麻醉我們,讓我們的思辯能力昏然睡去,而是需要我們踮起腳尖去拜讀,需要我們將最敏銳和清醒的晨光奉獻給它。”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一切悟性都隨着清晨甦醒。”假如我們不是被內心的新生力量和內心的渴望喚醒,而是被機械式的推醒,那又有什麼希望可言。

一切難忘的事件都是在清晨的時間,清晨的'空氣中發生。對於思維活躍、精力旺盛、與太陽同步的人來說,白天就是永恆的清晨。

醒着即爲活着,覺醒並保持覺醒,而這並不是靠着機械的幫助,而是靠着對黎明的無窮盡的期望,那種期望在我們睡得最熟的時候也並沒有拋棄我們。

每日清晨,被暖和的被子所封印。眼睜睜的看着窗外從黑夜漸爲魚肚白,從魚肚白在變爲白晝。

人醒來了,可我們真的醒來了嗎。內心的覺醒不會伴隨着生物的醒來而覺醒,每日喚醒我們的不該是煩人的鬧鈴,也不該是社會齒輪的攪拌聲。

內心的新生力量和內心的渴望,是清晨無比美妙的鬧鈴,那振聾發聵的響聲讓人從沉醉其中,喚醒的不僅僅是麻木的四肢,還有麻木不仁的頭腦。

內心的覺醒,足以讓人24h醒着。即使我們已深入夢鄉,也不會被黑暗所迷茫。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一直以爲《瓦爾登湖》是一本單純描寫湖畔風景的書,打開來澄澈的湖水便會鋪面而來,有早晨的鳥鳴、花香、有參天的巨樹,林間的松樹,樹葉間細碎、斑駁的陽光。

終於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鬱郁的森林,靜謐的湖水,深藍色的月夜——咦?!陽光和花香呢?怎麼會用這麼深沉的色調?這樣安靜的氛圍,仿若一個哲人靜夜無人時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書,看了兩個多月,終於體味到一位詩人所說的《瓦爾登湖》只能在心靈沉靜時閱讀的真諦。其中的`思想包羅萬象,不僅描述了梭羅在高港山上魯賓遜式的自我隔離生活,亦曲折的表達了對當局的抨擊,及對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特別看法。作者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樸素,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環境中,卻有着最高雅、精緻的思想。他遠離人羣,遠離俗世紛擾,自己築屋、種豆、捕魚。曾經因爲逃離紛擾太過徹底,拒絕作爲聯邦納稅人的光榮而被捕入獄,這也算是梭羅和政治最親密的一次接觸。

體味梭羅書中的哲學市場思想是一種辛苦而有益的心靈體操,初始時有疲累、乏味的感覺,看多了卻如飲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對頻繁的商業活動,樂於徜徉於古代詩人荷馬的世界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