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薦)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83W人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薦)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

世界上有兩種哲學家。一種是不斷尋找他對哲學問題的答案,另一種則是精通哲學史,但並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學理論,而康德,兩者都是。

康德是個哲學教授,他對古往今來的哲學傳統有很深厚的理解。

“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決定我們如何認知周遭的世界。”康德認爲,時間與空間屬於人類的條件,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念會受到人類心靈中某些狀況的影響,對於理性,康德的理論可以說是很新穎了。

對於因果規律,康德也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他的想法中,因果規律仍屬於心靈這部分,他認爲,因果律是植根於我們內心的,“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樣的。我們對世界的瞭解憑藉着兩種因素——感觀知覺和理性。

關於倫理的問題,康德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爲,是與非、對與錯之間確實是有分別的,每個人都有“實踐理性”,都有辨別是非的智慧,這是基本的道德法則,這套法則乃是“無上命令”。意義爲:尊重每一個人的本身,而不要把他當成達到其中外在目的的一個手段。

康德所說的正是人類的`良心,而他所有的觀點,都離不開二字:理性。

理性,一種強有力、自源性的工具,所有一切人爲的東西,一切區別人類社會與動物的東西,不是本能,而是自身的理性,自身的努力。

雖說人類無法通過自己的理性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但爲了道德需要需設上帝以及意志自由,靈魂不滅。康德提出的“無上命令”讓我有感而發。良心理性是人類所有的,當爲了某種利益時,我們又是否會失去理性,而達成某種利益呢?可以說,康德對於理性的理解及觀點,是很有深度的。我想,人性必有理性,理性中若有了目的,那良心可能會消失。有了理性,纔會有自由,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算徹底的自由。

康德指引了一條路,他打破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僵局。書上寫道,他的墓碑上有一句話:“頭頂上的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他告訴我們無論如何,都有超越良心與理性所存在。康德如一束光,照亮了哲學之路。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人都是要死的》一書中卡利埃的一句“您是誰?”讓福斯卡感到一種早已忘卻的灼痛,正是這一最簡單又最難以解決的哲學問題使他原有的生命又在他周圍形成!當然也帶給他無盡的思索和探問:生與死意味着什麼?一個永生的人連膽怯的權利都沒有,一個永遠不會死去的人,無論經歷過多少、收穫多少,相對於無終止的一生,也只不過是一隻飛蟲、一朵水花、一隻螞蟻,僅此而已!真的,沒有人能和時間故弄玄虛,阻止他繼續流轉,沒有人能跨越生死界限,沒有人能窮盡自然的奧祕,更沒有人能獲得永生,因爲你獲得永生的同時也永遠的遠離了人類,已經孤獨!正如《蘇菲的世界》中,一開始的蘇菲被“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等問題深深困擾着,但她也清楚的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麼美好;她才堅定的認爲:“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着的滋味。”也纔開始在神祕老師的引領下一步步的探尋“世界從何而來”、“哲學是什麼”、“人爲什麼活着”……纔開始一點點的明白:“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變化發展的”,“萬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體存在於每一個微小的部分中)”,“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當然,毫無疑問的,我也跟隨蘇菲,跟隨神祕老師雖懵懂但也收穫頗豐的開始觸到了許多哲學的根鬚,多了許多探問和思索。

正如有人說:《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原來,哲學可以這樣讀!感謝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我想,既然已經打開了一扇窗,一定會有更多的哲學之光照進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

這個暑假,老師讓讀三本書。前兩本是統一規定的,而最後一本是我需要在給的幾本書中選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猶豫的拿起了來自挪威的喬斯坦·賈德的作品《蘇菲的世界》。

這本書我很久之前就讀過了。這個暑假,我重新翻開了這本書,這使我不禁回憶起了故事裏許多情節。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名爲蘇菲的14歲少女在一次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離奇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開始不斷收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迷團一樣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後天的知識去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想象的更詭異、更離奇。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知道這是一本哲學書,我也從未思考過哲學是什麼。但當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像蘇菲一樣,去思考書中的哲學問題,有的時候我還會因爲去思考一個問題而躺在牀上久久睡不着覺。

其實從表面來看,這是一本哲學知識的書。但實際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歷史書,甚至是一本懸疑小說。看到後面,我越來越覺得後面的這些哲學知識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撐我看完的是什麼呢?是故事情節。帶着這份好奇,我選擇讀完了它。

書中介紹哲學家時,也同時介紹了許多歐洲古代的歷史文明。中世紀,文藝復興,啓蒙運動等內容,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書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席德是誰,席德的父親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人疑慮又將整個書變得有一點懸疑色彩。當我看到狗開口說人話,香蕉皮內寫着字,蘇菲的.哲學老師把她叫成席德時,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這本書最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一段就是蘇菲和她的好朋友喬安出去露營,然後偷偷潛入哲學老師的小木屋發現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節我仍然有些緊張、激動、害怕。

在書的結尾,席德與她的父親和蘇菲與她的老師的位置關係完全顛倒了,原來蘇菲對於席德的疑惑變成了席德對於蘇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將他們換個角度,故事又會產生新的趣味。

無論是上一次讀這本書或是這一次讀這本書,我都感覺我已經神魂顛倒。這麼快就到了這篇讀書筆記的結尾,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像別的讀書筆記一樣發出多麼大的感慨,但我先說一句:多思考,多觀察,多問一個爲什麼,你就會與蘇菲一樣優秀!

《蘇菲的世界》,是精彩的世界!再讀一次,也仍然精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我讀過兩遍。第一遍在六年級,因爲感覺太過無聊,於是讀了一點點便放下了。這是第二遍,但我卻能明顯感到對這本書的內容已有了一定的理解甚至思考。

這本書中,我最感興趣的便是“蘇菲”,作者便是以她的視角來描寫的,她年齡與我相仿,但她身上有着一個閃光點“思考”。在收到第一封信時,面對“你是誰”這樣奇怪的問題,她絲毫沒有一笑了之,而是真正地思考。相比我就慚愧了,我第一遍讀便是因爲“讀不懂”與“問題太荒謬”而失敗的。

她同樣有着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收到第一封信時,她豁達開朗,不再陷於煩瑣、瑣碎的`日常中。信的內容同樣令人深思,我與她一樣第一次聽說如此理論,此問題初看異常古怪且難以理解,但深思之後收穫的是一種全新的思考角度。

書中還有一個點,便是蘇菲的祕密基地,一個不爲人知的樹洞,這就令我十分羨慕了。我也夢想有這麼個地方,僅有我一人知道,供我思考一切問題。蘇菲能擁有這樣一個祕密樹洞,其實是十分幸運的,她可以不被人打擾地思考,並且,擁有一個藏身之處,又是多麼幸福呀。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

這次看的是英文版的,很多專有的名詞可能並沒有和中文的對上,比如說所謂的“唯物”、“唯心”啊。不過好在書是給一個十幾歲的小孩上哲學課,專有名詞和流派都有比較好的解釋,所以說具體的中文名詞是什麼不重要,至少我認爲意思我是明白了。(當然也可能我認爲自己明白了,但實際並不是那個意思呵呵)其實我並沒有接受過真正的哲學教育,我所學的哲學叫做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實是嚴重影響了我們思維的發散性,培養出來的都是統一的三觀。我以爲自己會對於有人認爲世界是意識的感到十分荒。唐和可笑,但當我沿着歷史的發展和走勢,讀到那些思想的時候,一點也不覺得可笑或荒。唐,我甚至認爲他們每個人,每種觀點都有道理,先被蘇格拉底說服,後又認爲柏拉圖說得對,後又被持相反觀點的亞里士多德說服,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是在不斷思考的,只不過思考的結果是,我並不十分確定什麼事。我想我有些理解爲什麼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最後反而相信了有所謂的上帝等神明的`存在,因爲當人知道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就越發不能確定什麼,而人總是需要確定的去相信某些事物,也許最後就只能把這神祕且神奇的力量歸屬給上帝了吧。

我一直是非常喜歡哲學,但有時也怕自己想的太多,不是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嗎,這中間的尺度有時還真是難以把握。但我認爲這是不在我控制範圍之內的事,這不是什麼選擇你可以這麼做,也可以不這麼做的事,這就是我的生活狀態和方式,或者換句話說,這就是我。不是我要刻意的去思考一些哲學的命題,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就是會想很多。也許我唯一能控制的是不斷地調節自己的平衡。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

看到《蘇菲的世界》最後一行字時,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我還想知道蘇菲和他的哲學老師接下來的生活會怎樣,他們能否適應雖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像空氣一樣存在的日子。

隨着故事情節的一點點發展,一個個謎團漸漸的清晰,才知原來這是一個故事中還有另外一個故事的小說,這讓我想起卞之琳寫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通過哲學老師艾伯特的講解,蘇菲一點點了解了哲學史的發展演變,而讀者像我這種初學者也會不由自主的和蘇菲一樣跟着艾伯特的步伐,對哲學產生好奇,想去探究它的.足跡。

這本書有500多頁,講述了一些西方哲學的主要人物和流派,如果之前對西方文化沒有太多瞭解,對其中描述的歷史人物從未聽聞,讀起來也許會覺得些許陌生,甚至是枯燥。讀前面幾個章節時我就覺得有些陌生也不是特別感興趣,從講述蘇格拉底開始我才漸入佳境,因爲以前聽聞過這些歷史人物,也就能耐心讀下去。每一個歷史時期提出的哲學觀點各不相同,越接近現代越會覺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不禁佩服黑格爾、馬克思等近現代哲學家的偉大,然而書中借艾伯特觀點提到“現代科學有一大部分源自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的努力,例如尋找組成所有物質的不可見的‘基礎分子’”這樣讓我想起牛頓說過“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爲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說我們在敬佩今人的同時不能忘記古人的開拓之功。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圍繞着這兩個哲學問題,一部漫長的哲學史從無到有蔓延開來,書中艾伯特告訴蘇菲我們開始這門課程時所提出的問題到現在還沒有人能回答。薩特對此給出了很好的解釋,他說“關於存在的問題是無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謂哲學問題的定義就是每一個時代,甚至每一個人,都必須要一再地問自己的一些問題。”

作爲個體,我想不明白世界從何而來,我只能從現有的大家所共知的信息中對地球的產生有一個大體上的瞭解,而對我個人來講,我卻可以實實在在地思考和把握自身的存在價值和我想要怎樣的存在。我想:這就是哲學問題引發了我對自己人生的思考,這就是讀這本書給我的益處吧!面對生活、工作中的紛紛擾擾,靜下心來去思考它們對自己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義,那麼一些名利就會放下,一些苦惱就可以淡然處之,我的存在也就更加直接地奔向它應有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

世界就像魔術師帽子裏面的小白兔,所有人都生活在安逸的毛皮底部,僅有哲學家纔會踏上危險的旅程,努力地回到毛皮頂端,探索世界的奧祕。

還沒開始讀這本書時,“無聊,枯燥,難以理解”這些詞不斷地浮此刻我的眼前。在我的心裏,哲學是個十分枯燥的學問,在哲學的世界裏,每一天只會被無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環繞。

可是事實證明,我錯了,大錯特錯。這本書,拋去了傳統哲學的枯燥與無味,將難以理解的哲學問題分化成一個個易於理解,貼近生活的例子,將哲學簡單化,實際化,碎片化。

從自然哲學家到理性哲學家;從希臘到羅馬;從文藝復興到啓蒙運動;這本僅僅厚達2cm的蘇菲的世界竟然濃縮了西方近幾千年的哲學歷史,並且還吸收了來自各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的理念。

可是在這浩如煙海的哲學家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最受益匪淺的是他,將整個世界分爲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的獨具一格的柏拉圖。

僅有它將紛繁複雜的世界簡化成薑餅人和模具的關係。即使用一個模具做出的'薑餅人也會有或多或少的不一樣,可是他們均有一個共同點能讓他人一眼便能認出他是薑餅人。這邊是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界的區別。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須有一個“真實”的存在,這便是“理型的世界”,而這其中包含存在於自然界各種和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而感官世界則是理性世界不斷演變構成的擁有具體特徵的世界。

其次,他亦是哲學聯繫在一齊的第一人。人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分別是頭、胸、腹。人的靈魂亦是如此。“理性”屬於頭部的本事,“意識”屬於胸部的本事。“慾望”屬於腹部的本事。柏拉圖認爲理性追求智慧,一向追求勇氣,慾望必須加強阻遏。對於當時的時代而言,這真的是一個首創性的思想,真的是令我十分的欽佩,這不用的加深了我對哲學的愛與追求。

可是,最令我佩服的是柏拉圖對女性的認知。他認爲國家若不教育並訓練其女性國民,就好像一個人只會鍛鍊右臂,不鍛鍊左臂一般。他把女性比作是一個人的左臂,這正間接地肯定了女性在社會中該有的地位,暗藏着早期的“男女平等”的意味可見,在思想是多麼的不易啊?

蘇菲的世界,亦是智慧的世界,是夢的世界。他會喚醒每個人你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他會帶領芸芸衆生走向哲學的殿堂,不斷豐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8

《蘇菲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這個世界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個世界是真是假,我們無從得知。

“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你到哪裏去?”這三個經典的哲學問題令原本不屑一顧的我疑惑。生命是一場夢境嗎?或真的只是某個人腦子裏無關緊要的一些電磁波?世間萬物真的是我們看到的那樣麼?我到底是不是一個真實的人?還是隻是一本書中的人物?這個世界真的'是我看到的那樣嗎?人本質上還真的是人嗎?讀完這本書的我對這個我早已習慣的世界產生了疑惑。

蘇菲在收到神祕信之前,生活循規蹈矩,平平常常,收到神祕信之後,世界像謎團一樣在這個14歲的懵懂少女面前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想象的更怪異、更離奇……

我覺得真正神祕的是蘇菲的哲學老師艾伯特,他一直在教蘇菲知識,又可以使古城雅典從廢墟中興起,可以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話,他太神祕了!最後他們到席德的世界,艾伯特仍幾乎無所不知。而“柏克萊”“柏客來”這兩個名字貫穿了整本書,隱隱約約的一條暗線,發揮了大作用——最後,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被柏克萊的一個理論推演而來。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令人不知不覺便深陷其中,它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喚醒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第一次讀時,那些一大段一大段的哲學知識令我皺眉。但不知不覺中,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到現在,《蘇菲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了我。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經典的哲學啓蒙書,以小說的形式交給我們知識,是一本好書。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9

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以爲這只是一本有趣的童話故事,然而當我靜下心讀完這本書後,才發現這遠不是我想象的那般,這似乎是一種關於生命的思考和關於哲學的體悟。

主人公蘇菲,收到了一封不尋常的來信,改變了她的整個生活,一股關於哲學的神祕色彩也在此緩緩拉開。哲學是深奧的,一個個有關哲學的問題,看似空虛、空洞,讓人難以捉摸,但卻給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與思考。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這一個個看似荒誕可笑的言語,思考片刻,也會給人帶來無限的煩惱與困惑。沒有人能夠解釋明白“我是誰?”也沒有人可以說清楚世界、生命的起源,但這卻正是哲學的'魅力所在,一切從無到有,一切都充滿了巧妙的關係。

對此,作者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我們都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舒服的葛優躺,對魔術師的祕密毫無興趣。只有哲人會不停的順着兔子的細毛向上攀爬着。想,關於探究魔術師的祕密我們比哲人們缺少的只是一顆好奇心和一顆智慧的頭腦。

哲學家們不停的爬着,同時也不停的呼喚着沉睡的人們,他的呼喚只能喚醒少數有頭腦的人,而贏得大多數人的厭惡,蘇格拉底最終將生命獻於哲學服毒自盡,耶穌亦如此。我佩服他們的勇氣和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德謨特里克斯在沒有任何先進設備的情況下,僅靠好奇與思索提出原子理論,柏拉圖的兩個世界論,亞里士多德的黃金中庸。慢慢我陷入整個歐洲哲學史,開始時很茫然有很多的不瞭解,越來越發現,其實哲學離生活並不遠,我可能不瞭解一些地域,一些風土人情,但思想是沒有限制的。人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是互通的。

蘇菲最終只是希德書中的一個虛擬人物,我們又是誰呢,蘇菲也有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也喚醒我們生活的智慧。十四歲第一次讀蘇菲,懵懵懂懂。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對一個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響,《蘇菲的世界》正是這樣的一本書,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世界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一位花季少女,某天回到家,發現了一封寫着兩個哲學問題的神祕來信,她在一位哲學老師用一封封信的指導下,開始思索與探索,從古希臘到現代,從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到弗洛伊德所有哲學大師所思考各類問題與學說,最後塑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看似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我,之後,作者化身爲艾伯特,爲蘇菲解答,那哲學是什麼?什麼人能成爲哲學家?在此做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爲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從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現實生活中,我們缺的就是那一顆好奇心,但好奇心太大也不好,可是如果人沒有好奇心,就會失去動力,失去了可以發掘的智慧。沒有天生的概念,而我們也應當相信,無論事情對於自己來說是好是壞,都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如果是好事,當然很好,那麼如果是壞事,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教訓,所以無論事情好壞,我們都應當笑着接受做事也要考慮後果。

生活中探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探索需要經受種種的挫折,一個人需要在生命的'磨難和失敗中漸漸成長,新東方學校的俞敏洪曾經經歷過兩次對自己有轉折意義的失敗,一次是連續兩年高考失敗,另一次是出國留學夢的破滅,不過正是這些磨難使他找到了新的機會,於是他抓住了生命中的一次機會,創辦了北京新東方學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失敗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練人們的意志。

頁頁花木盛,期期小森林,閒來常作伴,意蘊可滌心。我原本以爲哲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甚至有些不切實際的學問,但是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就明白了,哲學到底是什麼,哲學也可以證明許多:美與醜,善與惡,生與死,以及一些科學給予我們的知識。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1

哲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實在是一門高深玄虛的學科,可望而不可及。當我瞭解到大學裏還有哲學這門專業時,我真的無法想象。哲學家每天都在幹什麼?哲學又是什麼?世界爲什麼需要哲學?哲學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蘇菲的世界》就巧妙地回答了這一系列問題。這是一本充滿文學意味的哲學書。以一個將要過15歲生日的女孩蘇菲展開,在15歲生日之前收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信,有個哲學老師艾伯特說是要給她上哲學課。作者巧妙地將哲學的硬知識塞進了一本小說裏。書中處處設置懸念,以一種偵探懸疑的風格延續着整個故事,讓讀者迫不及待地讀下去,直到知道真相爲止。

全書有二分之一的內容在傳遞着硬知識,讀者不得不跟着蘇菲上了一遍哲學史。蘇菲收到的頭幾封信就提出了:“你是誰?”“世界從哪來?”這樣的問題。相信大部分讀者和蘇菲一樣,被這些個問題問住了。我是誰?世界又從哪來?自打出生就從未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作者一上來就巧妙地抓住了讀者的心,由這幾個問題展開,哲學老師艾伯特從蘇格拉底講到達爾文,從古代雅典講到講到啓蒙運動……哲學的種種在我們面前平鋪開來,一覽無遺。

不過如果光講哲學史那就太枯燥了。有趣的是,這本書的主人公蘇菲本身就在探索着真理。相比於那些硬知識,我更關注主線故事,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理解。

前半部分作者成功渲染了一種懸疑的氣氛。蘇菲收到的不僅僅是哲學老師艾伯特的信,還收到一位海軍軍官送給自己女兒席德的生日祝福。一開始僅僅是收到信,之後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身邊的人時不時就會冒出來一句送給席德的生日祝福。之後蘇菲與艾伯特探索了一切,發現了真相,雖然是如此光怪陸離,難以想象。蘇菲在15歲生日時瞭解到了這個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軍軍官。自己不過是他書中的人物,用來給將要15歲的女兒席德上哲學課的,蘇菲的世界是他想怎麼支配就怎麼支配的。可是蘇菲接受了真相,這點讓我感慨許多。蘇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裏安靜的生活,但她卻堅持與艾伯特從書中的世界裏出來,背離了家庭和友人,堅定地去探索真實的世界。這就很像哲學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魯諾,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堅定地支持着真理。追求真理的同時必定會有犧牲。還有個比較可愛的情節,來到席德世界的蘇菲,看到了書架上放着的一本《蘇菲的世界》。兩個世界,蘇菲的和席德的,在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不得不提一個細節,哲學老師艾伯特曾說過:“說不定席德也是在哪本書裏……”看這句話時我彷彿看到作者在匿笑。這就是爲什麼這本書叫蘇菲的世界卻不叫席德的世界了。蘇菲勇於探索,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意識到自己不真實,也看到了上帝的不真實。艾伯特上哲學課的時候曾經提到過“上帝”這個概念:“上帝乃是最高的存在……最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動物,再其次是人類,再其次是天使,最上面則是上帝……天使無法像上帝那樣永遠存在……”如此種種都表明了上帝是最高存在。但對於蘇菲來說,席德的爸爸就是她們的上帝,席德是天使。可是蘇菲最後進入了上帝所處的世界,發現上帝的世界與自己的世界差不了多少,並作出假設:上帝之外仍有上帝,世界之外仍有世界。這不免讓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主人公楚門發現自己的生活的世界是一個電視節目,於是堅持着逃出了這個虛幻美好的世界,並拒絕了上帝(即是導演)的給他安逸生活的請求,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真實世界。楚門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蘇菲亦是不幸也是幸運的。這些情節的設置無疑是含蓄地表達了上帝並不是最高存在,沒有什麼絕對權威,上帝只是真理的一部分。

書的末尾,蘇菲來到了書以外的世界,只是作爲一種思想精神的意識形態的存在。苦於無法干涉席德世界的蘇菲做出了大膽的舉動,她解開了席德家的小船,成功引起了席德的注意,也在某種程度上干預了她上帝所在的那個世界。我想,這或許是作者的某種假設。因爲艾伯特的哲學課上曾經說過:“笛卡爾宣稱宇宙間共有兩種不同形態的真實世界(或稱實體),一種實體稱爲思想或靈魂,另一種則稱爲擴延,或稱物質……思想和擴延雖然都來自於上帝,但彼此卻沒有任何接觸。思想不受物質的影響,物質的變化也不受思想的影響。”而這個情節的設置或許說思想可能會影響物質?恕我才疏學淺,理解可能有偏差。但這也有可能,畢竟真理會變。引用一句艾伯特老師說的:“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永遠不能放棄。”我們也絕不能停止探索。

畢竟哲學離我們不是那麼遠,也不是那麼高深。真理亦是。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2

這是一本哲學故事書,讀過之後,不僅能讓我們收穫知識,還可以讓我們懂得好奇心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樂的學習。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在年幼時面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並提出了認識世界的問題,得到了解答的故事。

在此前,寫過的《北大邏輯課》有異曲同工之妙,《蘇菲的世界》的內容基本忘記,但它修正過我一些世界觀,讓世界在我眼中似乎有些不一樣了,這是這本書提供的最大價值。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除了對比隔壁家的小孩,我們還會對比美國小孩。傳聞,美國有一個小孩上學以後,知道了一個0代表太陽,而他母親憤怒的將學校告上法庭,並索賠鉅款,因爲他的孩子失去了想象力,再看到0時,不會說雞蛋了。

這個故事應當是虛構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多麼的固化,人的想象力又有多重要,當一個人擁有想象力,就像擁有翅膀,可以看到別人看不見的'世界,這種感覺是多麼奇妙。

而一堂邏輯課,或者一個哲學課,通過故事來講給人聽,又是多麼悅耳,從而感受到世界不同的美好。

《蘇菲的世界》擁有這一切,儘管書名看起來像衛生巾的廣告。當我們讀完這本書,會覺得原來知識是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去學習的,而且哲學也是一門有意思的課,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3

很不容易讀完了。確切地說應該是啃完了。這麼長時間以來,歇一段讀一段,因爲如果一口氣讀完的話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子的後果。也會像席德一樣好奇,忍不住翻講義夾的最後幾頁一樣,我也在看的受不了的時候翻了最後一頁,沒看明白,也慶幸還好沒有失掉好奇心。

其實我就是憑着強烈的好奇心啃下去的,對世界,對人生,對本質,對哲學,對故事的好奇心,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種天性吧。小孩子。14歲也是小孩子哈,不想長大,長大了就不會有童話。

覺得在這麼一段時間讀一本這樣的書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世界史瞭解個大概,物理,生物什麼的簡單的該學的也都學完了,所以對書中涉及的一些貌似不是哲學範疇的知識不會感到迷惑。反而會有一種更清楚的認識,明白了它們和我們存在的意義。

啃到一半,到休姆的時候是最難受的,看不下去。讀柏拉圖那段的時候剛剛開始享受的一點點幸福感馬上就沒了,還好到後來的浪漫主義也重拾那種閱讀的快感。說實話,到浪漫主義我就頓悟了,原來我是個享樂主義者啊。之後也意識到自己活在美感階段。也就對自己的好吃懶做混吃等死遊手好閒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以及再往後就是這兩天看的達爾文的這章提到《浮士德》裏的一句話“一世人勞苦奔忙有何益,到頭終究須把眼兒閉。”雖說也對前面浮士德的那一段總結有着和蘇菲同樣贊同欣賞的.感受,但基於一個享樂主義者深層的悲觀態度,對魔鬼的這句不無認同。也許,每個人心裏,潛意識裏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東西,這些可能蘊藏着一個魔鬼,悄悄地,消失在夢中。

而書中說,席德,是個天使。

關於席德佳和蘇菲亞之間的那段我還記得,雖然沒有蘇菲那樣好的記憶,包括上面那一段也是重新翻書纔打出來(我怎麼可能那麼清楚地記得魔鬼說的話!),也許是作者反諷的技巧太嫺熟了吧。也許這也是我可以嘗試的東西。

而這兩天的閱讀最大的收穫與達爾文,馬克思,宇宙什麼的無關,驚奇地爲自己大晚上突如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找到了答案。就是爲什麼會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羣裏發瘋說的那些話,那些瘋話,包括前天晚上對某孩子發瘋的話,原來都是在做自然聯想。做自己潛意識的靈媒,貌似有一點成效了啊。雖說總髮瘋不是什麼好事,但是與自己的潛意識溝通的確是一種非常特殊奇妙的感覺,淋漓盡致,彷彿就找到了本質。無奈的是靈光總是乍現......

這種特殊奇妙的感覺用語言無法形容,這也是讀完整本書的感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爲在讀書的時候很自然地聯想到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找到了解釋就會很興奮,很驚喜。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細微之處見真理。原來我們所要的,都可以在哲學中找到答案。很早以前心裏就有類似的衝動,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也才明白,那是潛意識中哲學的力量。

每個人的心裏都會存在類似的感受,就像當初JEFF千叮嚀萬囑咐告訴我說一定要看啊。事實證明,太值了。哲學家所做的,和教師不同的就是教師是通過傳授知識來獲得報酬,而哲學家是基於一種類似天賦使命的職責,要給一個答案。我猜這也是作者寫書的初衷吧。作爲高中哲學教師,致力於人的本質與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Jostein Garrder他老人家就是艾伯特。教年輕的蘇菲們在15歲之際一些賦予人生以意義的哲學知識。我們,就是蘇菲。這世界,是我們永遠要探索下去,每代人都要重新問一遍的未知題。

僅僅看一遍是不夠的,Jostein已經用反諷明確地告訴讀者們要重新讀幾遍,然後纔會獲得更多樂趣。

這是一部哲學史,每個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束指引方向的光。看到最後一章的時候,食指可以清楚地意識到,沒有幾頁了,就要結束了。就有一種失落的感覺。很奇怪,悵然若失。蘇菲和艾伯特最終成功了,逃出了少校的意念,但是,他們之後的生活又該怎樣繼續?那一場荒謬的花園宴會,唯一理性的哲學演講,少校給席德講述宇宙的奧祕,在少校豐富的想象力中不斷出現的童話故事主人公,用盡畢生心血寫的一部送給女兒作爲生日禮物的一本哲學啓蒙書。這些,就在蘇菲和艾伯特弄斷了鎖住船的繩子,使席德意識到了空氣中他們的存在,和爸爸要一起划船的對話中,結束了。

我不知道我爲什麼會有很強烈的失落感,就好像走一路風光無限的旅行,沿途美不勝收,目不暇接,甚至不惜停歇,停在半路,卻又被好奇和其它神祕力量拽着,奔赴下一個目的地,直到終點才明白旅行的意義,直到結局才意識到那樣脆弱,最不願面對的,最不可避免的,結束。

那轟然的一響,我們也是星塵。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4

窗外,雨淅瀝瀝,正是讀書的意境。我坐在窗前,細細琢磨着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感受着蘇菲的神奇經歷,品味其中一些深刻的哲理。書中語言幽默,卻將深奧的哲理闡述得淋漓盡致。認真品讀,只覺收益頗深。

“你是誰?”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蘇菲迷惑了,我也不禁啞然失笑。蘇菲就是蘇菲,我就是我,我就是孔韞秋呀!一頁頁往下翻閱,跟隨着蘇菲哲學性的思考,我也漸漸開始思考:那個叫孔韞秋的人又是誰呢?如果我換了一個名字,那麼我是否變成另一個人了呢?

就在我爲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另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世界從何而來”?不用說,沒有人真正知道。不過我也覺得這個問題的確是應該問的。在我的認識裏,世界只不過是太空中一個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兒來的呢?我站起身來,在屋裏來回地踱着步,望着屋外細密的雨霧,在腦海裏搜尋着。也許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可現存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個開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個時刻由另外一個物質造成的。那另一種物質又是什麼呢?

望着窗外的雨,心久久沉浸在書中,我琢磨着好奇心、生命的意義等哲學話題,和笛卡爾、蘇格拉底等哲學家對話,感覺自己和先前的自己好像變得不一樣了。以前的我關心的只是吃飯睡覺、考試分數等等,就如同寄生在魔術師帽子裏變出來的兔子毛上的小小生物,墜落到了兔毛的最低端,習慣了便無心再往上爬,它自然到不了頂尖,看不見另一片更爲廣闊的世界。這是何其的悲哀!更悲哀的是,習慣了這一切的我們並未察覺這份悲哀。哲學也就這樣遠離着我們。

閱讀良久,輕輕將書合上,思緒萬千。此刻,我坐在書桌前,竟然會時不時地回頭看自己的身後,試圖搜尋蘇菲的`身影。蘇菲會不會正站在我的身旁,手舉扳鉗,準備敲我的頭,以便顯示她的存在?但即使她確實存在,真的從少校的故事中逃脫了出來,我卻無論如何看不到她。

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着,我靜靜地站在窗前,琢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是一部哲學啓蒙書,但並不僅僅是哲學而已,除此之外,還有思考。對人生,對世界,對社會……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5

這個假期我看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我被書中蘇菲的經歷深深的吸引,那麼多的問題、那麼多的疑問、那麼多的奇妙神奇的事情,蘇菲的疑問似乎就是我的疑問,我真的.想搞明白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帶着疑問和好奇,讀起了這本書。

這是我看過的比較厚的一本書,也是我看的最入迷的一本書,每當我看起這本書,好像我自己就是蘇菲,我走進了蘇菲的世界,帶着那麼多搞不懂的問題,認真的看了起來。

最後我終於看完了這本書,但是那麼多的問題好像還沒有搞明白,我不知道爲什麼把自己當成了蘇菲,我很想從書中找到答案,有答案嗎?你能告訴我嗎?…

聽別人說,這是一本哲學的書,什麼是“哲學”?我要去看第二遍,這是一本充滿哲學的書,理解起來還是挺有難度的。一個個哲學問題再次把我也吸引了,想想我們何嘗不是也在心裏問着同樣的問題,只是生活的磨礪早就忘了那一份的童心。這個假期能看這本書,讓我獲得了些啓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