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精品)《阿Q正傳》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66W人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阿Q正傳》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1

再次讀它,好象已不會佩服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他是矛盾的,雖然他遊手好閒,但他始終是農民,他骨子裏是質樸的,不過他有點愚蠢罷了,還有點膽卻,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就說服自己,在幻想中滿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裏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裏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裏典型的性格。

阿Q原來認爲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爲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現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莊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阿Q正傳》讀後感2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和精神勝利不同,阿Q這個時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現實的根據:向來驕橫霸道的趙太爺換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聲叫老Q;趙白眼也改口稱他Q哥,想從他這裏探聽革命黨的口風。

但這有點被壓迫者的報復思想,阿Q對革命並不瞭解。當封建地主篡奪了革命的.果實,扼殺了農民的要求時,阿Q還只是阿Q,留給他的是悲慘的結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農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農民是無法成功的。

《阿Q正傳》讀後感3

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阿Q正傳》讀後感4

剛剛讀過魯迅先生在故鄉中寫的一段《阿Q正傳》。

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說阿Q這個人,欺軟怕硬,每每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就會非常不服氣。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會欺負他。這篇文章雖然主要描寫的是阿Q,但是這篇文也體現了當年社會產生墮落的中國人,阿Q這個主人公主要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墮落,體現了當時中國人的庸俗。但是,在這段文章裏,最深刻的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文章中,阿Q爲了減輕外界帶給自己的壓力與挫折,他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倆逃避現實,用這種方式。阿Q足以安慰自己。

阿q,這一個人,代表了當年整個中國的形象,同時魯迅先生也生動的表達了阿Q這個人的特點。

《阿Q正傳》讀後感5

電影看完了,免不了有一些感觸。可要是付諸筆下,不免有些爲難。當然,自己眼高手低是一原因,但除此之外,這跟電影的'主人公阿Q有很大關聯。

阿Q這個形象實在叫人爲難,怎麼說呢,他就像是雲中月,有一會子你能從雲縫隙窺清它的全貌,但云隨風動,很快月兒又被遮隱住了,而事實上,月兒卻並沒有一絲改變。

呵呵,貌似有一點舒婷一直努力宣揚的朦朧美,但只要你真的認認真真地完完全全地將它看完,再略經思考一下,你就覺得它非但不美反而醜陋,如同未經彩繪過的泥塑。

《阿Q正傳》讀後感6

“精神勝利法”至使他苟且地活了一生,專門受人欺壓,而自己卻不會反抗,也沒有能力反抗。他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物,是專門給別人調侃的一個卑微的小人物。他根本翻不了身,因爲他是不會懂得一種外在與內在都勝利的感覺,他只知道自己在精神上的勝利。

阿Q的心中是期盼革命的',因爲只有革命才能使他有新生活的可能。所以他和一路“革命人民”一起鬧“革命”,可是他在土穀祠的“革命”就等同於土匪強搶他人財物,這也正因爲他獨特的一套心理醫療法所致的思想:極端地認爲真正的革命就是這樣的。其實不然,正和他想象的相違背,在他的一生中,缺乏的不僅僅只是錢,還有感情方面!

《阿Q正傳》讀後感7

《阿Q正傳》看完了多少給我留下一些印象在我心中。阿Q是那個時代被拋棄的人,他又高傲又卑賤,被人打他時,自我安慰道;‘‘是老子打老子。’’

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自我精神治療法可謂世間第一,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爲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的生活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取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在別人的心裏他是卑賤的。有人說阿Q有反抗精神,因爲城裏人鬧革命的時候,阿Q也十分自覺的去參加,有人認爲自己像阿Q,阿Q的行爲是封建社會的結合體,應該被社會所拋棄這就是當時人們想的。

一個膽小鬼受到了人們的欺辱,口頭上雖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早將那人罵得狗些噴頭,體無完膚了。一位政府的人並受到了上級的批評,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的,心想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裏。

《阿Q正傳》讀後感8

作爲一個失去土地的流浪僱農,阿Q是受壓迫的羣體,走上革命道路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然而阿Q參加革命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私利。其支配思想實際上還是傳統思想。他對革命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也是魯迅在《阿Q正傳》中對辛亥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總結。魯迅提出經歷了革命之後阿Q的精神勝利法並未改變,這場革命其實沒有實際作用,縣官老爺還在職,看客還是原來的那羣看客。魯迅意識到民主革命需要真正的思想啓蒙。

一場沒有作用的革命,導致了阿Q的死亡。而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爲了什麼而死。他還是一個沒有覺醒的麻木的僱主,一個被人看低鄙視。地位低下者,一個取悅於人的小丑,一個犧牲品,一個悲哀。

《阿Q正傳》讀後感9

阿Q是一個連具體名字都沒有的可憐人,他破衣爛衫,破房爛瓦,卻沾沾自喜滿足於現狀。他看不慣別人的好,是因爲好沒落到自己身上,有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感覺,文中講阿Q因摸了小尼姑頭一下,便萌生出娶老婆的想法,調戲了吳媽被趕出趙家,因在未莊活不下去便出了城,不多時,風光回鄉。

問到何處生財之時,阿Q的回答成了自己被殺的`導火線,阿Q這樣答“他們帶我去有錢人家拿東西,別人從裏面往出扔,我在外面接應”直至最後他的那些同夥搶劫了趙家以後,因結案而找他做了替死鬼,阿Q可能到死都不知道爲什麼。

總結:人貴在自知之明,阿Q本就是生活中底層的人,沒有半點自知之明,一天天在貧困的生活中,在別人眼中刷取那卑微的存在感,雖然一無是處,卻是欺軟怕硬,妄自尊大,沾沾自喜,可悲可悲,阿Q的“精神勝利法”成爲了他油腔滑調,安慰自己的最好方式。活成了生活中令人嘲諷的對象。

《阿Q正傳》讀後感10

也許,在那個時代,像阿Q那樣的人,還會有一條“活路”;可是,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那些只會逃避現實、使用精神勝利法的人只會被淘汰,而不會取得成功。

也許,有時候,作作白日夢、滿足一下自己的心願也是允許的,可是,我們不能把幻想當成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有計劃的去努力,儘量地去完成自己的心願,讓自己的`夢不再是虛幻的,讓自己的夢變成眼前的現實吧!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讀好書是我們唯一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方法,更是實現我們夢想的唯一途徑!

《阿Q正傳》讀後感11

這本書在好久之前就讀過了,文中阿Q這一人物一直印在我的腦海。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是一個僱農,只靠打工度日。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常用“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被別人打時,他說:“是兒子打老子”,用這種方式自我麻痹。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家,享有名聲、地位——但他在人們心中永遠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的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羣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他身上有農民的優點——“真能幹”。他身上又有農民的弱點:主觀、愚蠢、封建。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的那個時代了,但阿Q的“精神勝利法”依然被現在的人使用着。依然像阿Q一樣自己麻痹自己,逃避困難。

阿Q精神雖然可笑又頑固,但不能不說,它依然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

《阿Q正傳》讀後感12

剛開始讀阿q正傳時,還認爲這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個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裏暗自佩服。可越到後來便越覺得不對了。

阿q是個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別人打他,他也就只當不孝的兒子打老子。可是別人會怎麼想呢?別出心裁人一定會覺得阿q是個膽小鬼,是個怯懦的人。誰了不會希望自己是個膽小、懦弱的人。

這篇文章是寫給當時的人看的。魯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諷刺了舊社會中國人的懦弱、麻木、無知、自大、的性格,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現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壞精神,是介於好精神和壞精神之間的不好不壞的`精神。 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運用它,它纔會真正的好。

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做到時,纔可以用阿q的這種精神。但如果可以做到,就應該居理力爭,再困難也不可以放棄。

有一點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爲阿q第二。

這就是我的理解。

《阿Q正傳》讀後感13

當時的統治者應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應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禮貌”的安慰中,鼓吹中國禮貌“爲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漸漸小康。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爲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我也最終懂了魯迅先生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阿Q正傳》也就是讀當時那樣一個晃盪不安的年代,一個“吃人”的年代。過去的教訓我們要吸取,此刻的中國人必須脫胎換骨,我們“知足常樂”的“優良傳統”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該摒棄呢?

阿Q不應當活在我們生活中,但他必須活在我們記憶中!

《阿Q正傳》讀後感14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寫,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爲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現在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己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後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後,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後,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裏通外國,成了奸細。

《阿Q正傳》讀後感15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代表作《阿Q正傳》。故事的大體內容是這樣的:阿Q是個遊手好閒的人,沒有家也沒有工作,只在土穀祠裏過夜。在未莊,他常常被人欺侮、被人打,但每次事情過後,阿Q又心滿意足的回土穀祠睡覺了。由此可見,阿Q還是個自我安慰能力極強的人。

辛亥革命發生後,阿Q就嚷嚷着要造反。可是“假洋鬼子”又不准他造反,從那以後,阿Q就從心底憎恨他們,但又有一絲嚮往。因爲生計問題,阿Q又跑到城裏“求食”。回到未莊後,的的`確確被人尊敬了一些日子。後來趙家被一羣強盜搶了,由於阿Q平時總愛說自己是革命黨,所以被人懷疑是他搶的。遊街示衆後阿Q被殺了,臨死前他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魯迅從這篇文章裏,深刻的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之處。還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實事求是,不要爲了一時的名利,而不經大腦思考,一味地追隨別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