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大全[15篇]

本文已影響 3.54W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童年》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童年》讀後感大全[15篇]

《童年》讀後感1

這本書講述了“我”在一個壓抑,充滿着人世間仇恨的家庭裏成長的故事,當然也有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給高爾基帶來好的影響。

因爲馬克西姆比他們機靈,他們便要害他把他推進冰窟裏,用腳踩他的手指。好人有好報,馬克西姆最終爬了上來,警察問他他不是說出真相給家族添上不光彩的一筆,而是庇護他們,顧全大局。多好的一個人呀。當然也正是因爲太好惹的兩個舅舅眼紅,羨慕嫉妒恨,就像書中寫的“他們嫉妒好人,容不下他,就想方設法的折磨他,總要害死他。”難道因爲別人比你優秀就要害他?自己不上進反而怪別人,思想覺悟太低.寫到這兒我不得不想到小茨岡,他也是一個和氣聰明機靈能幹的人,外公很喜歡他,兩個舅舅自然就不喜歡他,擡十字架時讓他扛最重的.根部,他跌倒了,兩個舅舅卻撒了手,他死了。他們對茨岡的死沒有一絲的憐憫,只是慶幸自己還活着,真是自私冷酷到了極點。

生活中有陽光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願自己永遠處在陽光下。

我印象最深的是舅舅們的自私殘暴,利慾薰心。害怕母親搶她的嫁妝,他們鬧着要分家,“忽然跳起來直衝着外公吼叫起來,像狗似的,呲着牙咧着嘴,這是對父親應有的態度嗎?爲了家產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了,真是被錢衝昏了頭腦。

與之相反,外婆的善良和樂觀,給了“我”生活的陽光,她總是給“我”講故事,在外工打“我”時衝上前保護“我”,也許正是因爲外婆對“我”知識的輸入纔會讓“我”走上了文學之路。

《童年》讀後感2

自從讀完《童年》之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爲之深受啓發,主人公阿廖沙從出生到現在,是一直在苦與難中成長起來的,他的經歷十分悲慘,這同時也促使他迅速成長了起來,並磨練了他的意志。從一開始他父親的死亡,到無數次的捱打,再到母親失蹤,繼父的粗暴待遇,最後到母親的死亡,足以體現出阿廖沙的悲慘命運。

可是,阿廖沙並沒有放棄生活,他頑強的反抗着命運……

我深受感悟。一個同齡的.孩子,卻能如此經受得住磨難,一個詞在我眼前浮現——堅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在衆多挫折與不幸面前,才能磨鍊出超乎常人的鋼一般的精神!而作爲中學生的我們,整日生活在蜜罐裏,在父母的翅膀下成長,豐衣足食,無憂無慮,享受着幸福快樂的童年時光,而阿廖沙,身着外祖母的長外套,穿着母親的鞋,向遠處凝望着……我的鼻子一陣陣的發酸……什麼都不用說……

《童年》生動體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揭露了沙俄專制的黑暗和罪惡。

所以,作爲中學生,我們應學會堅強,爲有這大好時光而滿足,並好好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童年》讀後感3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了,這本書的名字叫《童年》。《童年》主要是寫:阿廖沙三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從小就不在阿里克謝的身邊,後來是外祖母來照顧阿廖沙。不久,他便上學了,他有兩個表哥,都叫薩莎,米哈伊爾舅舅的'薩莎跟他一起去上學,薩莎才上了幾天課,就逃學了。後來,母親又結婚了,但是因爲繼父賭博,他們家很快破產了,阿廖沙唸完三年級之後,母親去世了,阿廖沙從此沒有再讀書。外祖父成爲了乞丐,並且瘋了,他也從此成了一個流浪兒……

我看到一半時,已經是淚流滿面了。我看到阿廖沙早年喪父的地方,就會唉聲嘆氣,那時候的生活可真讓人覺得悲慘啊!我勉強繼續看下去,我越看越傷心,終於,我看完了。我看到阿廖沙學習那麼好,卻因爲窮買不起書時,學校因而要開除他,幸虧主教將他留下來了。阿廖沙的雙親死後,阿廖沙只好自己養活自己和外祖母,你想想,他只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呀,要靠撿垃圾生存,還要照顧外祖母。我們現在過這麼好的日子,有吃有喝有穿,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只有多讀書,才能養活自己。文中的主角阿廖沙的悲慘生活讓我感到可悲,但阿廖沙照顧奶奶的心又使我感動。

《童年》讀後感4

其中,有一句令我爲之感動的一段話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因爲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層充滿種種壞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而且還因爲從這層土壤裏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或許這正體現了高爾基面對生活的艱辛卻依舊努力的向前看齊,義無反顧的爲了創造美好生活而奮鬥的'人格魅力。他提醒着我們那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難做到的一個道理。這也許是作者在批判當時社會和講述自身經歷之外的另一個寫作意圖吧。高爾基能成爲著名的作家,並不只是才華的橫溢,更多的是人生的閱歷和對生活的獨到看法。

想想我們現在生活着的社會,不會有拳打腳踢,不會有暴力相向,有的這是美妙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可是,即便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誰又會有高爾基那一半以上的勤奮,努力和堅毅呢?或許生在這個環境中的我們不需要這些潛質,但這樣的精神應該永存於心的,難道不是嗎?

《童年》讀後感5

再讀《童年》,少了些許當年的不平與憎惡,更多的是對那份灰色的坦然及幼時的回憶。

——題記

父親去世,在外祖父家,每日舅父們爲了家產而不停地爭吵鬥毆,愚弄弱者;僅有的,只是外祖母的疼愛和她的故事——阿廖沙的童年是灰色的。

而我呢?

窗外的天很重,連鴿子也無力高飛,終日不知疲倦地饒着同一幢樓環繞、徘徊。煙縷也好似滴入水中的墨汁,在天海中渲染開來,直至那長空再沒有彩虹阿娜的舞姿,再沒了蒼穹豪邁的音樂――天是灰色的。

路是無情的,川流不息。一聲鳴笛,急疾而過,帶走了婆婆蒲扇下的故事,帶走了大叔運木材時高亢的歌,帶走了過往間貼心的問候、會心的'一笑,留下的僅有刺耳的餘音與一片陰霾做伴——路是灰色的。

擡頭仰望,還不定能看到房頂,只見扇扇密閉的玻璃和垂下的窗簾。電梯上上下下,起初,還以爲裏面的人是在作遊戲,叫木偶人,因而不語不動,後才知連聲早上好 ,也會讓人等白了頭,因爲他們只是鄰里間――樓是灰色的。

雨一直下,下得泥漿四溢,下得每一把傘下都躲着一幅青面獠牙,下得世界像個動物園,都隔着籠子看悲哀――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過一個孩子。

《童年》讀後感6

讀完《童年》這本書後,使我認識到二十世紀俄國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徵,特別是阿廖沙的成長以及他內心世界的變化,更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普通人的靈魂。

剛開始讀的時候,由於阿廖沙家境的變化便使我也有一種壓抑的感覺,阿廖沙幼小的心靈還不懂失去親人的痛苦,他看到母親的悲慟只是感到困惑和驚愕。隨着他進入了一個陌生的生活環境,認識了本不應陌生的姥爺一家人。沒有溫暖,沒有和諧,他看到的是姥爺的暴躁、喜怒無常,舅舅們的粗野自私。在這樣一個無情的天地裏,只有善良的姥姥給予他關愛和溫暖,是姥姥激發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對正義的認識和追求。姥姥是個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好人,她是阿廖沙成長過程中最具影響的人。在那樣艱苦且有污濁惡劣的生活中,阿廖沙吸取了姥姥身上的優秀品質,成爲一個善良、樂觀、正直的人。作者通過人物性格對比的寫法,更深刻地說明無論怎樣落後與野蠻的社會中,總會有善良、美好的人與事存在,並且所有的醜惡必將被美好所取代。

通過讀這本書使我更確信明天會更好!

《童年》讀後感7

童年是每個人最寶貴的回憶。童年如煙火綻放;童年如快樂的音符;童年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可當我看完《童年》這本書時,令我產生了一絲願望:長大。

《童年》講述的是俄國小孩子阿廖沙從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故事。當時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寄住在外婆家,他被外婆疼愛呵護,同時也看到了兩位舅舅爲爭奪家產而打架,他從小見到的事情,一直印在了心裏。

回過頭來,才發現,原來我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沒有煩惱,自由自在。被爸媽疼愛,被老人呵護。可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阿廖沙那麼小就失去了父親,母親也沒有管他,他只有外婆。我們真的比他幸福多了。

我們從小就依賴父母,依賴他們,而我們什麼也不做。是《童年》它讓我知道,當時社會的腐敗,當時人心的醜態。我們要像阿廖沙一樣,堅強,勇敢,畢竟總有一天,我們將面對長大。

所以,我們作爲21世紀的少年,我們要努力學習,爲國家做出貢獻,做一個有用的人。我們要刻苦學習,畢竟阿廖沙的命運比我們還要可憐,我們的困難,就更加得微不足道了。他可以堅強,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可以?他可以奮發向上,我們有什麼不可以?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珍惜現在,把握每分每秒。努力學習,展望未來,靠自己的.雙手去努力,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與願望。因爲,我不想在依賴父母了。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童年,並且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童年,珍惜自己的童年用童年的夢想去譜寫人生美麗的篇章,去實現願望發現自己的價值。

《童年》讀後感8

書全身上下都散發這一種不同的魅力,讓人情不自禁得去閱讀,我喜歡看書,我最愛的一本就是——《童年》。

在我小時候就曾讀過,在寒假裏我又將這本書重新溫習了一遍。《童年》是由前蘇聯俄羅斯作家高爾基寫的三部自傳體小說之一。《童年》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生動形象的寫出十七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民的生活狀況,阿廖沙的爸爸去世,他跟着外祖母生活。然而隨着外祖父家業的衰落,兩人舅舅爲了財產的'鬥毆,使他的心變得孤獨,污濁。不過外祖母聖母般的胸懷像一盞明燈照亮他的心靈,將他從黑暗之中拉回,讓阿廖沙保持着對生活的期望,最後在外祖母的幫助下,阿廖沙逐漸成長成一位堅強,正直,自信,有愛心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他的周圍有許多殘酷黑暗的事,他從中學到了許多,從懵懵懂懂的樣子,併成長,和阿廖沙相比,我的童年是光明的,五彩的,至少沒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變得貪婪,殘忍,我沒有痛苦,生活過的無憂無慮。

阿廖沙小小年紀就經歷了這些事,他不但沒有墮落而是向着光明前行,因爲他堅信,黑暗終會過去,未來將會是一片光明。跟現在的小孩相比那可是大大的不同,有些小孩會經不住金錢財富的誘惑,一步一步的走向犯罪的道路。

《童年》是我最愛的一本書,它向我們說着:“黑暗終究會過去,向着光明奮鬥。”

《童年》讀後感9

《童年》是高爾基的一部自傳體小說,通過對自己童年時代的命運描寫,展現了那個特殊年代的背景以及人們生活狀況。

阿廖沙從小就父親早逝,他只能和外祖母一起生活,也認識了兇惡自私的外祖父,他在外祖父家生活並不開心。

阿廖沙每天都看着一些令人作嘔的事情,他的兩個舅舅經常爲了家產而發生爭鬥,善良的外祖母卻置身世外,每天都給阿廖沙講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這也爲他的文學生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隨着後來母親的病逝,自己也漸漸長大,他開始走上真正的人生生涯。

阿廖沙的人生是十分悲慘的,他從小就失去雙親,只能寄居在親人家中,受盡了白眼。而他卻勇敢地活着,並且幫助外祖母解決生活上的貧困,小小年紀就和同伴一起撿垃圾掙錢。

有時我在想,同樣的年齡,我們現在卻是在父母懷裏撒嬌,而那個時代大多數的小孩卻過着貧困的生活,他們仍能笑對人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幫助家庭。

我也更要珍惜現在的好時光,做一個象阿廖沙一樣樂觀向上的'人,不放棄,努力學習,成爲一個棟樑之才。

《童年》反映的那個時代底層人民的生活,更突出了對人民們的不公與侮辱,阿廖沙的糟糕童年讓我們深思。

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時光,並希望能幫助一些貧困的孩子,讓人人都有一個美好快樂的童。

《童年》讀後感10

在我的眼裏,童年是開心的、是完美的、是天真的、是自由自在的……但高爾基就不一樣了,你想明白他的童年是怎樣的嗎?

高爾基的童年時沒有天真、沒有自由、沒有歡樂,他每一天要幹數不盡的'活,如果幹不好,不僅僅要受到責罵,還要受到外祖父的虐待。

就這樣,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

在阿廖沙很小的時候他爸爸去世了,之後他就跟這位祖母和母親來到了爲祖父家。外祖父家的兩個舅舅都十分厭惡阿廖沙,他的外祖父是一個惡棍,有一次因爲阿廖沙弄髒了桌布而遭到了爲祖父的毒打。以後只要阿廖沙做錯了事就會遭到外祖父的一頓打,可是他的外祖父和母親十分愛他,還有“小茨岡”——伊凡是阿廖沙的好朋友,每次都用胳膊去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可是“小茨岡”之後被兩個舅舅用十字架砸死了。阿廖沙少了一個好朋友,生活變得更加無趣,一天到晚地幹活,還要受到無數的責罵。還常常看到家人爲了財產之類的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外祖母很善良、很勤勞,經常講好聽的故事給阿廖沙,還常常教導他不要做一個貪財、惡毒的人……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此刻的生活和阿廖沙相比真是幸福,我的童年真是完美。所以我們不能再這麼奢侈了,要懂得節省,我們要懂得珍惜。

《童年》讀後感11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一個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

《童年》讀後感12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童年》的書,當時我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時便被吸引了,讓我想起童年的時光。

而當我再深入地看時,我才知道這本書並不是講述童年的快樂時光,而是陳述了一個悲慘的小孩在童年時過着那種慘無人道的生活。

本書的主人公名叫阿廖沙,很小的時候便失去了父親,於是便跟隨母親來到了外祖父的家裏生活。可是他們卻沒想到這裏就像地獄一樣,舅舅們總因爲家產而互相爭吵甚至毆打對方嗎,家中的大人總是毆打女人和小孩。在阿廖沙的眼裏,成人的世界是多麼地醜陋。幸虧家裏還有一個真正愛他的人,那就是他的外祖母,他的'外祖母總是很慈祥地給他講故事,給了他生存下去的希望,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廖沙的悲慘童年中散發着耀眼的光輝,籠罩着阿廖沙。

這本書中的故事,其實也是作者高爾基小時候的真實遭遇,他也同樣是在那種慘無人道的環境下慢慢成長。作者寫本文正是爲了反映出當時那種社會的黑暗與對婦女及兒童的歧視,揭露了各種庸俗的行爲。而正是因爲當時社會中還是有向外祖母一樣的人影響着阿廖沙,使他不陷入這種庸俗的情趣生活中!

老師,之前電腦中病毒了,用不了,所以遲了幾天才交……

《童年》讀後感13

阿廖沙那麼小,卻飽嘗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十一歲時,便被外公趕出家門,自己謀生去了.其間,他被一些人欺負,嘲笑,歧視等等.比如,他在船上工作完後看書時被監工發現了,監工就會不分青紅皁白的將高爾基毒打一頓;在他沒有住處時就只能睡在馬路上,這時就會有一些人欺負他,嘲笑他.凜冽的寒風使他直打哆嗦,酷熱的烈日使他汗流頰背.這對於一個同齡人來說,想必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然而,幼小的阿廖沙卻以他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做到了.他是一個"大寫的人".雖然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遇到困難從不退縮,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克服.所以,我非常的敬佩他.

依靠一個人,只能依靠一時,不能依靠一世呀!人生的路還很長,需要自己慢慢走.人生的坎坷還很多,需要自己一個一個的克服.這樣的`一生才無愧於心啊!面對困難時只要我想起阿廖沙童年的悲慘遭遇,那一切困難都會顯得微不足道,我便有信心去克服——阿廖沙在這樣黑暗污濁的環境中都仍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難道我們不應該比他做得更好嗎?

《童年》讀後感14

《童年》這本書的作者是高爾基。

這本書是寫一個名叫阿列克賽的一個男孩,開始說他有一個小弟弟死了,爸爸也死了,搬到了外公家去住。

接着說說兩個舅舅說要分家,舅媽教他學知識,有一天他沒事幹,染布玩,捱了打。他有一個朋友叫茨岡,15歲左右,一天舅舅買了一個十分沉的十字架要茨岡背到老婆的`墳墓上,走了幾步茨岡被壓茨岡。一段時間過去了,作坊着火了,舅媽因爲難產死了。又住在大伯家,一段時間過去了,大伯死了。母親回來了,改嫁了,改嫁失敗和病痛,母親死了。因此家庭四分五裂,最後流浪生活,童年也結束了。

阿列克賽這個男孩我覺得他很可憐,因爲他童年死了六個親人,平常只有外婆陪他,童年就結束了,誰都不願意。流浪生活有幾個夥伴:維亞希裏、科斯特羅馬、哈比、雅西、格利什卡·丘爾卡,偷東西是他們唯一生活的手段,偷木板生活,每個木板能讓每個人獲得五六戈比,或者撿破爛。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爲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着。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纔會長久,有所爭取,纔會得到。

《童年》讀後感15

當星光灑在你臉上的時候,咱們童年的記憶又模糊的出現了,它是那樣的清純,那樣的天真。但是,你們又知不知道高爾基的童年是怎樣的呢?

我從《童年》這本書裏面知道了高爾基的童年是艱辛,是坎坷的。在這本書中令我最深刻印象的情節是外公撲向外婆並把拳頭如雨點般地打到外婆的頭上,而歷克賽看到此情此景就把枕頭毯子向外公扔去。在這個景象中我看到了外公的殘暴,外婆的善良還有歷克賽的勇敢。我覺得老人都已經剩下不多的.時光在這個世界上了,何必還這麼在意後輩對自己的看法呢?而且到了老年就更應該與自己廝守終生的人享受美好的時光,但外公卻偏偏這麼執着。

我慶幸的是外婆不但沒有責怪外公反而還跟他講道理,這足以看出外婆的善良和賢德。在這裏面歷克賽是一個勇敢的角色,當他看到外婆被欺負時他不但不畏懼外公的殘暴而且還以自己所有的能力來阻止外公,這一點是很值得咱們去效仿去學習的。這個情節就是我在《童年》這本書中最有感觸最有印象的情節。

童年可以很精彩可以很快樂也可以很艱辛坎坷,看吧!高爾基的童年如此的坎坷,但高爾基還是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成長的這麼好,那咱們就更應該珍惜自己的童年,讓自己以後的人生活得更精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