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優選【15篇】

本文已影響 1.3W人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孔乙己讀後感優選【15篇】

孔乙己讀後感1

在讀完魯迅寫的這篇具有悲劇色彩的文章《孔乙己》之後,我心裏感到一絲淒涼,一點同情,然而我也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我要加倍珍惜現在的生活。

在過去殘忍的科舉制度下,造就了無數的遺憾,從而改變了孔乙己一生的命運,然而孔乙己的理想因在科舉制度的'時代裏被打碎了。

孔乙己迫於生活的壓力一步一步墮落爲社會垃圾。如果不制定科舉制度,那麼孔乙己就不會是這樣的情況,可是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每天都有很多人爲生活所逼,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成爲行屍走肉,變得非常懶惰。

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着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魯迅把孔乙己的外貌描寫得極爲形象,寫出了孔乙己有勞動的本能,但由於生活的窘迫,科舉制度的壓迫,一直頹廢下去,導致了好吃懶做、經常遭人毒打、被人嘲諷。而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總是瞧不起人,都是沒有愛心,麻木不仁得人。孔乙己因失敗頹廢,被人打斷了腿,沒人同情他,大家都譏笑他,因科舉制度的原因造成了他一生的遺憾,在最後的那一刻,孔乙己用他的雙手撐着地慢慢離開。而那些沒有愛心的人無一同情、可憐他,從而體現舊社會的人冷漠無情、麻木不仁。

如今的社會不再有科舉制度,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學堂。機會把握在自己手中,沒有科舉制度的控制,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學習很快樂。國家越來越富強,但是還有很多人不珍惜在校學習,隨着社會進步,大家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極力去追求。

我希望孩子做有愛心的人。堅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棄,走向自己成功的道路。

孔乙己讀後感2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說代表作,文章中杜撰了一個飽受封建教育迫害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第演繹成了一個好喝懶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麻木不仁的形象。

上學時,讀這篇文章感覺孔乙己爲了生計或者學習而變成“偷書賊”,爲了面子而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爲了賣弄學問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等行爲確實有不少可笑之處。今天閒來無事重讀這篇文章,突然感覺孔乙己身上的一些優點應該值得我們學習。

文章中對孔乙己在酒店的賒賬有這樣一句描述“不出一月,定然還清”,這句話就足能反應出孔乙己的爲人誠信,正是他的誠信才讓酒店老闆對他的賒賬問題足夠的放心。但是,現在社會中有多少人失去了像孔乙己那樣的誠信,大家爲了生計疲於奔命時,忘記了對朋友、對家人和對社會的誠信,造就了很多的“狼來了”的`故事,更有甚者對社會進行的坑蒙欺騙。難道我們就不應該讚許下孔乙己的誠信精神嗎?

孔乙己主動教給酒店小夥計茴香豆的“茴”字四種寫法,給小孩子分豆子吃,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反觀我們這個科技已經得到突飛猛進了的社會,人們步入了爭分奪秒的快節奏生活中,沒有人願意把時間浪費在幫助陌生人身上,更沒有人願意拿出自己的物品與大家分享。社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扶,不扶”思索的身影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背影。 假如孔乙己來到我們的社會,他能適應我們這樣的節奏嗎?

對比於孔乙己的年代,我們的社會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投入是不是少了一點呢?如果我們把孔乙己的誠信精神和樂於助人的精神發揚起來,我相信社會更穩定、朋友更真誠。

孔乙己讀後感3

封建科舉!封建社會!

破爛骯髒的長衫,幾乎一年沒洗澡和衣服,花白的鬍鬚,蒼白的面孔,凌亂的頭髮,幾乎能聞到一股怪味。最直面的外表。跟乞丐完全沒兩樣。

去小店喝酒,每每遭到戲弄,自尊受到嚴重踩踏。讀過書是他唯一值得炫耀的了吧,滿口都是“之乎者也”可憐的是卻是一直站着喝酒的長衫族。本是能通過知識謀的溫飽,生性懶惰,造就了現在的他—————如今大街上那一羣,也不過如此。孔乙己至少還有自己一些起碼自尊保留,沒錢,喝酒卻也沒賒賬。“‘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竟天真地以爲旁人不曉得他這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短衣族”如此諷刺,孔乙己身單力薄,又能怎樣,強忍着。可見臉上青筋已經氣的暴脹。好一句“竊書不算偷”,呵呵。

結尾部分詮釋着後來孔乙己的尾聲,心酸油然而生,沒錢,去偷書又被毒打了,這次腿折了,這不等於要他的命麼,自己怎麼照顧自己。最後一次去小店是用兩隻手輔助爬過去的。雖然平時能充當一個笑柄愉悅大家,有誰又能體諒其感受,看他成這樣,居然大家還是在繼續嘲諷譏笑,離開時他的背後又是怎樣一個場景,他不想知道,因爲一刻也呆不下去。而咸亨酒店老闆能記起他也是欠他十九文錢是才能想起。後來再也沒出現,都說可能已經死了,會不會是死在哪個角落也沒人發現。

這樣的人生,又是誰造就的,秀才,書生,在那個時代。

孔乙己讀後感4

從文章一開始介紹魯鎮酒點的格局,以及短衣幫、長衫客,可見當地的貧富懸殊,等級觀念強,這一下把整個大的社會環境寫了出來。這更加導致了孔乙己的悲慘命運。

孔乙己本人是一個連秀才都沒考上的讀書人,因而在社會上的地位無足輕重,“孔乙己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孔乙己本人的性格十分耐人尋味,他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所以迂腐,他自身好喝懶做,不會營生,當然,他也有善良的一面。

從他教“我”“回”字的四種寫法,經常說一些之乎者也,可見他受科舉毒害之深,然而,他也有一股讀書人的傲氣,從他看不起短衣幫,只偷書卻不欠帳可以看出。

他好喝懶做,迫於生計,所以去偷書。這是他的一個巨大的問題,這直接導致了他的悲慘命運。

在他送小孩子茴香豆的過程中,他用手“罩”住碟子,雖然十分迂腐,但也可見其善良。

孔乙己在故事中有兩大階段,分別是被打前和被打後。被打前他至少還與別人狡辯,而被打斷腿後也不辯解,可見他的'心理狀態已經失去了唯一的一點讀書人的尊嚴,他的身體就更不用說了。正是這個變化,更看出世態炎涼,例如,看客們看到了落魄的孔乙己仍然和以前一樣,孔乙己死後,掌櫃只是惦記着他欠下的錢。

魯迅寫這篇文章,也就是爲了揭露這些醜惡的社會,抨擊科舉制度。

孔乙己讀後感5

這篇文章是看了好幾遍了,這印象卻是不可磨滅的。

一位衣髒不洗,滿口“之乎者也”的酒鬼—孔乙己,就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其形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身無分文,卻長衫終日,這是要面子,還是自欺欺人,是地位低下,還是自命清高。

他在人們的諷笑中度過了那昏暗的時光。

在人們的眼中,他是一個可悲、可笑、可憐、可氣、可有、可無的人。

作爲當代中學生,一名青少年,應該從這裏去吸取教訓,不能碌碌無爲而終生,更不可見他人之不幸,而成自己的樂活。孔乙己被科舉制而迫害,成爲當時社會的犧牲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中學生正是最容易接受那些新事物的時候,而社會卻又如此的`複雜。中學生—稚氣未脫而又渴望長大。在這個社會中,更得有一雙慧眼,去尋找正義與前進,也就是要在接受信息時,控制好心靈小窗的敞開大小,理性選擇信息,取其精華而又要棄其糟粕。

放眼21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着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

既來之,則安之。來到世界上就要奮鬥,奮鬥就要精彩,精彩了纔會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長,而又何其短暫,時有“飛來橫禍”阻擋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奮鬥向前了,爭氣了,心中的夢想也就觸手可及了。

讀了一遍又一遍,不會再爲孔乙己的身世而悲哀,也不再爲孔乙己的不爭氣而憤怒。現在,卻是要看向未來。中考即將臨近,教室裏的倒計時板每天都在更換着新的數字,並且越來越小。我們是初三的學生,要的是奮鬥,是拼搏,更是要大聲喊出:“我一定要贏!”

孔乙己讀後感6

清末時期處於下層的小知識分子們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備受科舉制度的摧殘,愈過愈窮,變得窮困潦倒,可是仍然瞧不起當地農民,一副旁若無人的架勢,使他們成爲了不高不低的地位。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在收到科舉考試的打擊後,走上了偷竊的道路,在偷人東西后被發現竟還振振有詞的說:“竊不能算偷。”有一次,他偷啦一個大地主丁舉人家裏的東西,被打折拉雙腿,變得少言少語,很少出去,最終,他的生命走向拉盡頭。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百感交集,既有對孔乙己好吃懶做的諷刺也有對他可憐遭遇的同情。既有對舊社會封建教育、科舉制度腐朽的批判,對地主階級人冷酷暴虐的痛恨,也有對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滿足。孔乙己的遭遇讓我們清楚的認識到舊社會的可怕,生活在那的時代的人的.命運是多麼悲慘啊,失去家庭,親人,金錢一切的一切,這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也更加的讓我知道啦今天我們生活的美好。

在我們現今的社會,人人平等,再也沒有了地主,包身工一類的人,每個人都享有平等唸書,公平考試的權利,都能如願以償的上理想的學校,不再有身份高低貴賤的區別,即使是局長等官銜的子女和農民的孩子一起上學,他們也會同樣的享受九年義務教育,老師的平等教學。現在的法律法規,不像舊社會那樣幾乎名存實亡,貪官污吏可以隨意犯法,我們每個人都要尊重法律,實行法律。再一次新聞報道中,一位市長貪污受賄,是整個市區經濟落後,人們不顧權貴,勇於舉報,最終那位市長被依法判刑有期徒刑十年,審判結束後,人們高興的歡呼起來,爲這次公平審判作出讚頌。

我相信,社會在逐漸進步,孔乙己的遭遇永遠不會再重演!

孔乙己讀後感7

魯迅筆下的人物多是畸形的,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在體格上。尤其是在思想上。孔乙己則當仁不讓了——自然不例外!

世態炎涼,回到現實社會中放眼觀看,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遠見卓識了。——某些人似乎生來就是被衆人取笑的,直至死亡都不會得到哪怕沒有任何毫無作用的憐憫了!

現實生活中,被人取笑的人非常的憤恨,漫罵取笑自己的人後卻又轉而取笑其他所謂“更值得取笑的人”,以此來填平心中的溝壑。轉而復始,始而復燃,便也都是孔乙己了!於是乎,我們將魯迅先生所萬分鄙夷的精神發揚光大了!

由此便也想起了自己。我是不是孔乙己一類的人呢?

也許吧!我不否認自己會被別人嘲笑取樂,亦或是自我解嘲。可那又能怎樣呢?我的心態是平衡的,我的內心是明淨的!因爲我堅信自己不是孔乙己。

因爲我沒有象他那樣讀書卻做苟且之事,象他那樣去賣弄自己的看似輝煌實則無稽的“高深學問”。我的所作所爲無愧於世人,便也就無愧於自己了。

相反,我卻爲那些嘲笑我的人感到無奈!因爲他們在忠貞不二的吞噬着自己的靈魂!他們在昧着良心嘲笑着本不應該被嘲笑的人或事。其實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經不起打擊的'!我鄙視他們!

我期待着衆人都能夠釋然的活着,不掙太多名和利,爲了自己而活着!我更期望那些被嘲笑到擡不起頭來的人們能夠堅持下去,只要自己認爲是正確的!

對孔乙己語言的描寫,一方面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揭示了孔乙己的命運;一方面與其它的“暗線”(如長衫、臉色、捱打)互相照應,互相推進,成功地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問題、弊病。我們不是孔乙己,我們無愧於世人。

孔乙己讀後感8

魯迅先生通過諸多正、側面細節描寫突出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悲慘遭遇,在這之中少不了對他語言上的精細勾勒。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夾在長衫幫、短衣幫中間,既貧困潦倒又要與短衣幫劃清界限,賣弄學識,因此滿口文言詞句,充分體現了一個自卑又虛榮的小人物的心理,悄然爲他的悲慘命運埋下伏筆。

孔乙己進入咸亨酒店,是因爲他嗜酒。“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溫一碗酒”前後兩處看似平淡無奇的 “要酒”話語,可以推測出他由一開始境遇尚可到後來命運悲涼的.變化,也與前後虛榮地“排”和頹唐的面容照應。

教小夥計認字一節,懇切的語言和熱心的態度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善心但十分迂腐的讀書人。魯迅設置的“回”字四樣寫法令人回味悠長。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而近代則遠遠落後於西方,正是因爲知識分子一味“咬文嚼字”,不重實用。

與小孩分豆吃,一樣可見孔乙己的童真與迂。來之不易的茴香豆與小孩分吃,之後“直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便是賣弄學問的體現。

尤爲精彩的是孔乙己與看客辯解時。先時是:“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對自己的自欺欺人偷竊行爲辯解;然後是:“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用這種方式自詡清高又逃避他不能進學這一事實;最後一次他出場,頹敗不堪並且放棄了讀書人的最後一點固執和尊嚴:“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跌斷,跌,跌……‘”。孔乙己到最後褪下長衫,改換神情時,語言也不再着意“讀書人”這一身份……

孔乙己讀後感9

這是一篇短文,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寫作的目的就是嘲諷那些社會的敗類,和背叛者,他用自我的筆來鼓勵中國人堅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細緻的文筆,嘲諷了像孔乙己這樣的“書呆子”好吃懶做的'人,可是心中總會有一點悲傷:悲傷當時社會的腐敗;總會有一點慶幸:慶幸沒有生活在這個年代;有一點憤怒:憤怒大家對政府的不信賴。種種原因讓我的淚不禁流下。

孔乙己雖然穿着長衫,但不想其他穿長衫的人坐在店裏吃飯,而是像那些貧窮的人在櫃檯前站着喝,並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爛不堪,好像好幾年沒有洗過,孔乙己很想學習可是由於社會的腐敗,只能讓他不懂裝懂,他有本事可是因爲自我不被別人看好,從而導致他的好吃懶做,他幫別人寫字遭到別人的質疑,所以放棄了自我唯一能幹的事情,之後他只能靠偷東西來維持生機,可是常常被人發現,被人打斷退,還在酒店中欠了19個錢。

文章一處寫到: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都是泥,原先他便用着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聲中,坐着有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斷了,只能用手來走路,路人不但沒有同情他,可憐他,竟然嘲笑他,從而體現出來舊社會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們00後,他過着被人嘲笑的日子,我們卻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穿着破爛不堪的衣服,我們總要買些品牌的衣服,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呢?

孔乙己讀後感10

我讀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說集《吶喊》中的《孔乙己》。這篇文章使我略有所思。

當時的科舉制度殘害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孔乙己的科舉道路沒有走通,這就意味着他數十年的寒窗苦讀,沒有絲毫成果。他只會死讀書,讀死書。又不會“營生”,成了一個徹底的廢物,等待他的,只有滅亡。相反,文中的“丁舉人”,僥倖通過科舉,獲得了社會地位,同爲讀書人的他,便可以肆無忌憚的“嚴懲”一個“偷書賊”他私設公堂,將孔乙己吊打了大半夜,導致孔乙己在悲痛孤獨中死去。晚清的科舉制度,只會把更多的讀書人,變成一個又一個“孔乙己”,而把少數的“成功者”變成“吃人的惡魔”!

封建社會通過八股取士。讀書人爲了通過科舉,他們費盡心血,但所研究,所掌握的都是些毫無用處的、酸腐的東西,他們還如獲至寶。諸如茴香豆“茴”的四種寫法。晚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異常冷漠。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自私麻木,孔乙己這樣一個被科舉制度所摧殘的`知識分子,境遇是如此悲慘,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相反,被衆人所挖苦嘲笑。

《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寫成於1919年三月份,離著名的五四運動僅有兩個月之差,當時中國孕育着巨大的社會變革,作爲新文化運動先行者的魯迅先生,他的這篇文章振聾發聵,敲響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喪鐘,用之鋒利的筆刃刺下了致命的一擊!

孔乙己讀後感11

學習了《孔乙己》這篇文章,我才發現魯迅的文章並不是我已開始看的那麼平淡,沒有什麼內容。最初讀的時候,我只是覺得孔乙己很可憐,除此之外,便沒有什麼感受了。深入學習才發現,這篇文章蘊含的內容很多,魯迅寫的時候並沒有突出表達,而是讓讀者慢慢領悟的.。這種寫作手法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澱和內涵。

學習完這篇文章,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1。當時人們不團結一致反抗壓迫他們的黑暗社會。

2。當時的科舉制度促使“好吃懶做”“嘲諷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思想。

3。當時人心冷酷無情,互相嘲笑,喜歡做看客。

魯迅的寫作手法總是含含糊糊的,需要細心品味,才能看懂並體會其內在的深意。譬如:

“他身材高大”可以看出孔乙己有生活能力。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滿口之乎者也”“長指甲”能看出孔乙己自認爲自己是讀書人,看不起勞動者,側面反映各當時科舉制度的腐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應該只盯着讀書這條道路。

“又髒又破”可以體現出孔乙己懶惰和貧窮。

這篇文章人物描寫也很細緻:

“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參水也很難。”“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引人發笑。”

這幾個選文,可以看出掌櫃做生意不誠實,給的茴香豆少,苛扣份量。

從四次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人的一種看客心理,都愛看別人的笑話。冷眼旁觀,不肯幫助別人,只會互相嘲諷,不知道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敵人。可笑而可悲!

但願封建科舉制度的氣息,能夠現代教育制度裏越發越散。孔乙己的命運已經警告着後人不要再成爲下一個孔乙己了!

孔乙己讀後感12

《吶喊》是魯迅先生所作短篇小說的結集,它真實描繪了中國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孔乙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典範之作。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下層知識分子---穿着又髒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的“之乎者也”,時刻不忘在人們面前顯示自己是與衆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戲弄他時,他還一再表現出自己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及到他內心的傷痕時:“孔乙己,你怎的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呢?”,他纔會顯出頹唐不安的神色。

在《孔乙己》中,有一處描寫的故事讓我感受頗深:孔乙己到丁舉人家偷書,結果被打折了腿。孔乙己是個讀書人,丁舉人同樣也是一個讀書人,既然都是讀書人,丁舉人怎會打孔乙己呢?孔乙己窮困潦倒,受人譏諷,被人嘲笑。但同爲讀書人的丁舉人卻橫行霸道,作威作福。孔乙己和他的對比,使人深刻感受到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罪惡。

這篇文章還反映了社會的冷酷無情-當掌櫃向顧客詢問孔乙己的下落時,只得到了一個模棱兩可的回答:“誰曉得?許是死了。”在這裏,人們對孔乙己的冷漠態度和當時世態的炎涼畢現無餘,令人震驚!

讀到最後,我也明白了,孔乙己因封建科舉制度的殘害而變得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終不明白自己終生窮困落魄的原因,這纔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東西。

孔乙己讀後感13

《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我是與衆不一樣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僅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薰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終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並且也摧殘了他的肉體。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必須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裏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

這些描述,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杯具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齊,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此刻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離開了人世。

孔乙己讀後感14

學了孔乙己這篇課文後,使我感到無限悲傷......

孔乙己這篇課文通過對孔乙己生活得悲慘遭遇的描寫,反映了當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對下層知識分子的迫害。反擊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鞭撻了封建社會人民的麻木和當時下層知識分子熱衷功名利祿的形象,一開始,孔乙己在我們面前是一個邋遢的人,身穿長衫與貧窮的短衣人民在一起喝酒,而這場山也是破破爛爛的,每次來到酒店喝酒時,結結巴巴的`反駁其他客人的嘲笑。明明是個窮人,卻要擺富態,連掏錢都要排出,表現出孔乙己當時炫耀自己的心態,孔乙己一直想與短衣幫劃分界限,但實際上,孔乙己一直都沒有逃脫窮人的命運,孔乙己已是一個封建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犧牲品。本來應讓跟同情,結果卻被人嘲笑,說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熟讀萬卷卻沒得到官位,到了最後換來的只是被人的嘲笑。我內心不住的問,我讀了六年的書,連有書讀時好時壞也分不清,現在生活如此美好,有吃又有喝,而我卻不知珍惜,不好好學習,以至於學了六年沒有收穫。

後來被人嘲笑的孔乙己,嘴裏唸叨着乎者也的話,讓人不明白,因此取笑他,甚至侮辱他,更顯出孔乙己被封建教育的毒害,孔乙己好吃懶做,以至於討飯,維持生活,原以爲可以教小孩子,結果連孩子也不學,有一次加深了對封建教育的批判。

最後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了腿,掌櫃和客人們漠不關心,丁舉人也沒有受到制裁,讓我感到無限的悲涼,在熟悉的酒店卻得不到關心,周圍發生這樣的事讓我感到心寒,當孔乙己艱難爬到酒店時,掌櫃問他要欠下的錢,他又很頹唐,最後掌櫃的又說孔乙己是偷東西被打斷腿的,掌櫃不願給他一點點的關心,卻還要侮辱孔乙己,從這些事中,從這些事中魯迅寫出了當時的陰暗......

孔乙己讀後感15

他是一個未進學的讀書人。

他是一個多餘的人。

他是大家的笑柄。

他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那個被黑暗勢力所壓倒的一個人,被勢利的冷漠人羣所嘲笑的人,和他一樣同屬壓迫階層的成員也嘲笑他。掌櫃的通過笑話他來招攬顧客,連十一、二歲的小孩子都看不起他。他是一個讀過書的小偷,好喝懶做,“品行卻比別人都好”,不拖欠錢,而且他很善良,只有他會給孩子們吃茴香豆。他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人。

沒有人願意施捨給他一絲同情,給他一毫關心,給予他一點溫暖。即使是最後被打斷了腿後,仍舊被諸多看客笑話,成爲笑柄,這就是當時中國人的冷漠、無情。

他極愛喝酒,就算最後只剩下那四文錢,他也沒有用來買飯、買藥,還是在明知會被人嘲笑挖苦的情況下,用那手“走來”喝了一碗酒。那時的`他已經慘不忍睹了:“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穿着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着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這段外貌描寫越發襯托出孔乙己的可憐,而他在熟悉的酒店裏卻也沒有得到解一絲溫暖,反而被嘲笑挖苦,雪上加霜。掌櫃的面對這樣的孔乙己仍然會笑着說:“你還欠十九個錢呢!”仍然會窮追猛打:“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人們的冷漠,至此,到了極致。

難怪魯迅先生當時要選擇棄醫從文。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和看客。當時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