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合集15篇】

本文已影響 2.32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們仨》讀後感【合集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是特別喜歡的作家,我讀過她在近百歲的高齡完成對於生命的靈魂的思考的這本書《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我要談的是讀完《我們仨》這本書的感想,算是個人的'總結。

《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敘述了楊絳以及錢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現出的是親情。楊絳的風格就是特別擅長將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麗的“珍珠”。如數家珍般,從容道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極少直接抒情,而是通過這些事情,讓讀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達的主題也會在我們讀完之後有了很清晰的認識。就像這篇書中寫的那樣,從她的那個“夢”開始,講述了一家人的離合聚散,我們跟着這個“夢”讀完了整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夢”代表着一家人一起走過人生旅程的溫馨。所以我說,楊老的作品是一種享受,讀《我們仨》是一種享受,她能很好的激發讀者的興趣,同時領悟人生的真諦。同時,《我們仨》也讓人瞭解到楊老的內心的孤獨和對親人的思念,她的堅持是爲了讓這段美好記憶得以延續,但思念卻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

這本人的一生是多麼的短暫,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顯得人生的特別意義。人生中註定會有聚散分離,只是早晚的問題,但是到最後這些美好的記憶都會泯滅在塵埃中。想到這裏,我更加覺得親情的彌足珍貴,不要等到失去再後悔莫及,何不在一家人齊整整的時候,記錄下美好的瞬間,盡情的釋放到老纔會更加珍惜的時光。

《我們仨》讀後感2

第一次聽說一個女的被稱爲先生,是在楊絳先生去世的後一兩天。才瞭解到她之所以被稱爲先生,是因爲她對當代社會文學做出的巨大貢獻。她有些社會上的威望,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學術地位。

帶着對楊絳先生種種的崇拜和好奇心,我開始拜讀她在92歲時所著作的《我們仨》。

書本分爲三部分。

看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的時候,我的.心裏是帶着半點彷徨與傷感的,我也瞭解了楊絳先生跟錢鍾書之間的難捨難分,相依爲命,有一種他在哪家就在哪的意味。

接着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一家相聚在古驛道上,然後女兒錢媛生病住院,由現實到夢魘,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瞭解到了錢鍾書的愛國情懷,楊絳先生的堅強勇敢,錢媛的敬業精神。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講述了楊絳先生與錢鍾書求學英國的日子,女兒錢媛的誕生。丈夫錢鍾書說到“我只要女兒,一個就好,像你的”,心裏尤爲感動,後面回國,工作以及生活中的種種,記錄了一個家庭普通平凡有愛的日子。

我們仨是幽默的一家,書中常說到,丈夫錢鍾書與女兒錢媛之間的遊戲般的玩笑,“做壞事”是他們的樂趣,而他們喜歡這種樂趣。書中寫的我們仨,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而生活之本不過如此。

著作該書時,楊絳先生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已經92歲。書中沒有悲情壯志,沒有撕心裂肺。而是用平淡有趣的詞語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與不捨。

《我們仨》讀後感3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真情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如此偉大,生命在病痛折磨和生離死別時刻,即使那些卑微的幸福,也無法持久,平淡樸素的文字一次次催人淚下,讓人痛徹心扉。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忍受此岸的種種折磨?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這些平實的`話之所以擊中心靈,因爲這也是我們自己掙不脫的宿命的寫照,向死而生,唯有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都希望有個人能懂我們的脆弱和逞強,能知道我們的溫柔和倔強還願陪伴我們度過餘生。我更佩服那些把平常瑣碎活出生命韻味的人。看透生活卻仍舊熱愛生活,知世故而不世故。

百歲之際,楊絳寫道:“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告誡自己要努力工作,多讀書,保持平和,追求平淡,嚮往平靜,拒絕平庸,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領會這些話一二,足矣。

這是一本讓人看了心疼的書,

這是一本軟化硬心腸的書,

這是可愛的一家三口,

這是一曲平凡生活的讚歌。

願你們仨在天堂重聚,相親相愛,永遠不再失散。

《我們仨》讀後感4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楊絳先生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

《我們仨》讀後感5

仔仔細細讀完,心裏觸動不止。從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感動於錢鍾書夫婦動盪時互相扶持老來互相依偎,女兒錢媛的點滴孝心。羨慕於他們一家人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做學問過生活都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楊絳先生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寫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時讓我淚流滿面。第二部我幾乎是留着淚看完的,親人的相繼離去讓先生內心裝滿了太多太多痛苦吧。人生是如此的不易,如此的孤獨,假如沒有親人的陪伴和牽掛,生活蒼白無力的快要失去活力。感動於先生和錢先生的伉儷情深,感動於錢媛和父母的骨肉親情,正是有了這些純粹的.情感,生活纔有了繼續下去的動力。苦難中有快樂,掙扎中有甜蜜,也許這就是生活的真諦。借用劉墉先生的話“孤獨使人成熟,孤獨使人面對天地,孤獨使人面對心靈,孤獨使人面對生命。我們由孤獨來,往孤獨去。又總是被這世界、人羣環抱着,稍稍往遠處想一想,就不再孤獨”。

回憶大抵是最無用的東西,可偏偏只有回憶才能讓我感受到你曾到我生命中路過…

想來,這些年蹉跎了多少時光,現在體會到讀書帶來的踏實寧靜,現在讀也不算晚。多讀書 讀好書 定下自己的讀書目標

《我們仨》讀後感6

昨晚看本書看到了夜裏十二點多,看到楊先生描寫阿園去世的文字,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已。媽媽的愛,永遠伴隨着她的孩子,在媽媽眼裏,即使是六十歲的老人,始終是一個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調皮,稚嫩,全部因爲面對的是自己最親的人。楊先生記得女兒去世的年紀,六十歲欠兩月。這樣的數字恐怕也只有母親能夠記得住了。

楊老師一家三口的生活讓人羨慕,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卻過得十分幸福,這就是家,是能讓每個人嚮往,魂牽夢縈的地方。而只有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家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夠一生以書爲伴,不受世俗的束縛,做着最真實的自己。這一點讓人特別羨慕。

楊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況下,多次組織中關村大講堂,還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長夜,她是怎麼樣度過的吧,每每想到這個場景都覺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沒有生離死別該有多好,可是如果沒有生離死別又有誰會重視情感呢!就是因爲有太多的不得已,纔會讓我們能夠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楊先生自己所說,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雖然他們都不在了,可是還有回憶可以作伴。

而現在,楊先生應該在另一個世界與自己心愛的丈夫和女兒團聚了吧!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爲時間一去不復返!

《我們仨》讀後感7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在火爐旁打盹時,請翻開這本書”——《我們仨》。或許當初不能完全明白葉芝所作《當你年老時》的感情,但直至合上《我們仨》的最後一頁,我明白了何做“當你老了”。

縱使老了,頭髮白了,翻開這本書,那是我們仨共同暢遊在腦海裏的回憶:幸福、充實、美滿、和諧。

如今的楊絳只剩下隻身一人,丈夫和女兒已離她遠去。對於別人來說,或許他們是離開了,但對於楊絳來說,她一直在思念着“我們仨”,“我們仨”不過只是一時的別離。

我讚賞於楊絳夫婦間的相待如賓,遇到分歧各自保留意見,誰也不把誰的想法強加於人;我羨慕於楊絳夫婦對女兒的尊重,報考大學、步入工作旅途,一切尊重錢瑗個人的意願;我向往於楊絳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即使在錢瑗知道自己將離世時,也不忘叮囑母親照顧好身體。

而事實上,楊絳也的確做到了照顧好身體這一點。現已過百歲的楊絳依舊健康的獨自生活着。我想,這與她積極向上的心態也有很大的關係。剩下一個人,她也曾感慨過自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也曾感慨“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她卻認爲她這一生並不空虛,活得充實,也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

楊絳一家很樸素,樸素到讓人羨慕不已。“我們仨”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夫婦共同面對,“困難就不復困難”;同時又有着阿瑗的相伴相助,苦澀艱難的.事似乎都可變得甜潤。

楊絳一家何嘗不是現如今各家各戶的寫照?每一家的相遇似乎都是一件不尋常的遇合。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眼前似乎又出現雙鬢花白的楊絳正打開書回憶着“我們仨”的故事……

《我們仨》讀後感8

願此生唯有死別,沒有生離。

讀完此書,是對楊絳先生升起萬丈敬意!她用平實的筆調,有時還捎帶愉悅的,輕快的感觸,來敘述一家人爲求學,爲工作,爲避難,爲團聚而顛沛流離的坎坷人生。在她娓娓敘寫的文章中,我們都知道在文字背後所經歷的苦難與艱難,但是我絲毫沒有讀出憤怒,不平,埋怨這些負面的情緒,讀到的盡是樂觀,平和,慈愛,滿足這些積極的心態。有如此豁達之胸襟,有如此從容不迫之氣度,有如此與世無爭之情懷,不可不讓人敬佩之至!

生活是瑣碎的,而如何對待生活之瑣碎,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能決定一家人生活是否幸福和快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多行善舉之事,不行有害家人之事,禍端自會遠離。一家人如若能同舟共濟,家和萬事自然會興,而名利,財富,都是家和的附帶之物,不刻意求之它也會隨之而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今生能有緣成爲一家人,是前世各自修來的莫大福分。所以要珍惜我們的家人,要愛我們的家人。看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有如此恬淡,平和,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讓我想到了《浮生六記》的沈復與芸娘,都是一家人志趣相投,相互幫扶,相濡以沫,憑藉對彼此的愛,對生活的熱愛,共同度過各種難關。給世人呈現平淡且又真實的生活。

人是家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人不齊,失散了,也就不能成之爲家。而只要人在,不管在哪裏,到哪都能成爲一個家。願我們都不會是一葉浮萍,願我們都能常伴親人於左右,願我們都能有一個美好的家。

《我們仨》讀後感9

這是一個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聚相失的經歷。在我重新觀看《我們仨》後,你初一的感覺全然不同,一不明白的是,現在已經清晰,從初一的看不懂到初三看到楊絳所表現的對家的眷顧。

這本書介紹了楊絳,錢鍾書,錢媛三個人的故事。本書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講述了楊絳與錢鍾書在夢境中的談話。第二部分則寫了楊絳他們一家人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爲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丈夫。女兒先後去世的過程。第三部分寫的則是楊絳與錢鍾書在牛津大學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

這本書以虛實相生的手法所寫,以實筆寫生,虛筆寫死在內容上,夢境與現實交錯,看起來讓人難以瞭解,需要讀者區別夢與現實。在文中也有許多象徵手法,這些事物往往都象徵的每一樣東西或精神,如楊絳在文中所寫的'寒流和禿柳,他們在文中象徵的是死別與永別,還有文中出現多次古驛道,他所象徵的是人生旅途的終結,也代表着黃泉路。要讀懂這本書,需要讀者用心去看在文中古驛道中所提到的規則,不能說,這代表了楊絳想告訴人們,給家人一點私人空間,他們也有自己的隱私,不要追根求源,家人之間要互相尊重理解。

這本書原來也並不是這樣,我們仨原來計劃是丈夫錢鍾書寫一部分,楊絳寫一部分,他們的女兒錢瑗寫一部分,可這一家人前後,化爲一堆塵土,只留下了楊絳一人,最後他懷着對家人的思念寫下了如今的《我們仨》,這本書也從原來的開心變成了如今孕育無限思念,讀完這本書,楊絳奶奶所想體現的是我們要好好愛護自己的家,好好愛護自己的父母。

我也明白了,無論發生什麼,不管經歷了什麼,家總是你人生記憶中最美好的。

《我們仨》讀後感10

讀很多的隨記也寫下很多的文字,淺淺淡淡似乎還能感受到那是的安穩自由愜意和一種特殊的安靜的力量。我今天想向大家分享的是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讀後感,有溫馨的親子互動的片段,有親人生死離別的悲痛瞬間。

《我們仨》這本書主要分爲三部分,分別是我們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還有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先生一開始就是寫了一家人的生活變化,錢鍾書先生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艱難的磨難後得病離開了,而在他離開之前,他們的女兒楊媛不幸得病去世。我覺得全文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是第二部分吧,這是楊絳先生將他們仨刻畫得最淋漓盡致的部分,有孩子和家長的親切互動,有福氣之間的小吵小鬧,有一家人的和睦溫馨。在第二部分還有涉及到孩子教育的問題,社會環境的變化等一些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小編最喜歡的片段應該是楊媛剛出生和童年的時候,她是很乖的孩子,會逗父母開心,在生病的時候也不想讓父母擔心,這是多麼讓人疼愛的'孩子。

小編我其實是不太喜歡離別的吧,我覺得有時候分別了,就可能再也不見了。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避免不了離別,我們總會不捨的,也有人會坦然面對,他們覺得畢竟在同一個世界不會再也不見的。《我們仨》中楊絳先生在最後描述了她的女兒和她的丈夫先後離世的過程,在這期間她有過悲痛,有過回憶,最後只剩下思念還在她的生命中,這是令人梗咽的結局。

在最後小編想說在我們還年輕,父母還能與我們常言歡笑的時候多陪陪他們吧,想想那個童年不斷搗蛋讓父母生氣的自己,想想那個爲了我們上學不遲到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餐的媽媽,那個放棄出差陪着我們出去郊遊的爸爸。

我一定不辜負世界的溫柔,做一個常懷感恩之心的人。

《我們仨》讀後感11

這三四天臨睡前躺在牀上看楊絳寫的《我們仨》,昨晚看到十二點,也就把整本書看完了。看完這本書也就能大體瞭解錢鍾書從結婚後直至去世的一個生活軌跡。錢鍾書一家三口是那樣的相親相愛,真的令人非常感動。錢鍾書夫妻喜歡互背詩詞,喜歡相邀“探險”,從中收穫了生活的許多樂趣。

當妻子不在身邊,錢鍾書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給妻子讀。他們把這種記錄下來的生活中瑣瑣碎碎的事比作滯留海灘上的石子,相聚時就搬出來觀賞玩弄。他們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見解與選擇,從不勉強,足見他們做爲大師的睿智。楊絳寫了這麼一句話“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有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起我們夫婦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也許正是因爲這樣,他們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從書中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妻子楊絳最喜愛的事情就是讀書,他們不追名逐利,不喜歡交際應酬,最以讀書爲樂。還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女兒記憶力都非常好,似乎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讀完此書似乎心上也壓上了一種似有似無若輕若重的傷感、惆悵、憂傷。是因爲他們的女兒比他們更早地離開人世,當錢璦走了,錢鍾書又走了之後,楊絳在書中寫到“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讀來是多麼的酸楚而又令人傷感。是因爲大師的凋零和後繼乏人嗎?錢鍾書只有一個女兒錢璦,但錢璦卻比他們更早離開人世,錢璦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可是她的婚戀生活缺乏該有的幸福美滿。但他們的不平凡學問與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約就是留給後人最好的紀念。

《我們仨》讀後感12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著名作家楊絳寫的《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裏面的內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這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麼,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鍾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爲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已經經歷過這些不想經歷的事情了。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了,女兒的爸爸也沒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了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了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爲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着同學錄,忙着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啊?你幫我寫吧!”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說的,不能像現在一樣把話說的那麼流利。到了小學,大家都明事理了,畢業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留下了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於中學和大學,我們還沒有經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真的,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失去了才知道什麼是失去了!

《我們仨》讀後感13

昨天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總想着要寫點什麼,但心中縱有千言萬語卻無從說起。

一直很欣賞甚至是嚮往錢鍾書與楊絳的愛情,不需要轟轟烈烈卻細水長流。錢鍾書明明一點家務不會,卻非常努力的做着家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雖然偶爾也會搞得一團糟,卻甘之如飴,只想讓楊絳減輕負擔。楊絳先生有時候像個大家長一樣,有時候卻是一個寵着的小姑娘,就像書中寫到三人關係那一段,莫名覺得非常溫馨幸福。世間愛情莫過於此,相互欣賞,在對方面前永遠是個“孩子”,不需要逞強,也無需太過堅強,柔與剛恰到好處。

對於三個人的相處,無疑是溫馨的,是幸福歡樂的.。父母子女之間是親人、是朋友、是知己,相處是那麼的和諧。代溝?不理解?不存在的,他們似乎跨過了年齡的障礙,相互寵着,扶持着。錢鍾書與楊絳先生都是非常優秀的人,在教育領域都有所建樹,而我最欣賞的是關於錢瑗小時候的教育。在孩子成長的歲月裏,父母無疑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做的想的其實都是在模仿父母,正因爲錢氏夫妻的和諧相處及日常興趣,讓錢瑗深受影響,最後成就了現在的錢教授。

在讀這本書時候,也會時不時在腦中閃過自己的家庭,一家四口的相處之道。我家所有人聚在一起時間少之又少,相處也會有抱怨、爭執,但是更多的歡笑,一個電話可以說一個小時廢話,一起吃一餐飯可以笑到肚子疼。我並不覺得我家教育方式有多好,但是爲了家庭和諧,每個人都在相處中成長。

無言落日是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

天南地北人四散,吾心歸處是故鄉。

《我們仨》讀後感14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於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爲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天看完了全書,楊絳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人過了30歲,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認識。

《我們仨》讀後感15

這本書是語文老師推薦的寒假圖書中,的一本,這一本比前幾本相比來說,不是那麼的好看,因爲我覺得它太平淡無味了,這類的書可能不太適合於我,所以今天說的可能說的就比較無聊。

一開始讀,並不是很願意,而且還沒讀懂,我只是跟隨着主角——一個關心孩子的母親,跟隨着她那迷糊又不真實的夢,讀完了在古驛道上發生的事,我沒有接着往下讀,因爲沒有讀懂使我失去了興趣,然後,我就睡着了,這就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但是根據上級要求必須兩天內搞完不然我就要被學校給處決,所以第二天我又開始拿起這本書,我總覺得有一絲熟悉的睏意,我在書中看到了鍾書所在的孤獨的小船,更有阿圓向媽媽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開始思考。爲什麼鍾書會在小船上賴着不走?爲什麼鍾書有時候感覺很累?爲什麼他們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爲什麼夢和真的一樣?那當然是預言夢啦!爲什麼阿圓的`病情會在楊絳的夢裏出現?也是預言夢啦!

反正就是說這本書,講了主角,阿圓、和爸爸的故事,但感覺整體都在圍繞着主角來講故事呀?

而且最爲荒唐的就是。阿圓去世的那一天,是我生日!

我知道,這本書是悲傷的,是楊絳自己一人回憶的,書中有句“當時沒問,以後也沒想到問,現在已無人可問”更是讓讀者們大哭一場,但我沒哭。讀者肯定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沒了的就再也回不來了。要把握好現在,過好每一分鐘,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也要微笑着面對明天,讓“好物”多一些,這樣,纔不會撈得個“後悔”二字。(在書上找到的句子,自己改了一點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