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品三國》有感(通用23篇)

本文已影響 1.62W人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品三國》有感(通用2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品三國》有感(通用23篇)

讀《品三國》有感 篇1

那是一個烽煙四起的年代,刀光劍影中閃爍着殺機;那是一個疑竇叢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種奸猾狡詐的角色;那是一個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籠罩着龍蛇混雜的亂世。《品三國》,作者犀利地把這風塵老朽的歷史面紗層層揭開,抽絲剝繭,爲我們講述其中的傳奇……

曹操,那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他兒時雖然有一點紈絝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時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爲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賈詡等有才能的謀士前來投靠。“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論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論眼光,深謀遠慮;論武藝,亂世之奸雄。曹操善於聽諫納賢,“奉天子,修耕植,蓄軍資”就是毛玠出的點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遠勝於志大才疏的袁紹和袁術。曹操實事求是,唯纔是舉,不拘一格,來者不拒。虛名與虛榮對他來說只是過眼煙雲,他要的是實力——身邊的謀士、勇將。他的重義才使得關羽在危急時刻放他一條生路。而且娶妻娶賢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養,十分賢淑,這才能爲有一點野心的曹操開拓社交路線。只有能夠體貼下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夠得到下屬忠心地擁戴。

如果曹操沒有才略,就不會廣招賢士;如果曹操沒有雄心,就不會與劉備抗爭;如果曹操沒有寬大的胸襟,就不會有人爲他出謀劃策;如果曹操不會體恤下士,就不會受到衆將士的擁戴和忠誠;如果曹操不會聽取諫言,就不會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沒有深謀遠慮,就不會自己稱王了。

現在,就來談談曹操的謀士吧!毛玠爲曹操提供的“綱領性文件”,使曹操贏在起跑線上;荀彧棄袁紹而投曹操,被曹操譽爲他的“張良”;張繡和賈詡,投靠,叛變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謀劃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爲初中生的我們,應該像曹操一樣擁有遠大的目標和志向,併爲理想堅持奮鬥。我們應該做好我們的本份工作——學習。學新知識,溫故舊道理,才能進步,纔能有所收穫。我們不需求像三國時的人物那麼出名,令後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問心無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們要像曹操一樣把它們當做是過眼煙雲,不足以爲其啓齒。我們只要腳踏實地,不斷地向前走就足夠了。

全覽《品三國》,推翻了人們對《三國演義》中事件的印象,並使歷史人物真實而又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眼前。假如說《紅樓夢》是文學與歷史的結晶,那麼《品三國》就是感觸與品位的精華;假如說《水滸傳》是正義與勇氣的代表,那麼《品三國》就是謀略與才智的昇華;假如說《西遊記》是堅持與忠義的化身,那麼《品三國》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煉。

所以,《品三國》是一本令人回味無窮、茅塞頓開的書,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受益匪淺。

讀《品三國》有感 篇2

大家一定讀過《三國演義》吧。《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奸詐膽小、濫殺無辜、傲慢無禮,很多人都討厭他,我也不例外。直到有一天,我翻開了易中天的《品三國》,走進了一個人們不太瞭解的曹操世界。

人們貶曹操有一點是因爲他說了一句“寧我負人,休人負我”。儘管這是小人話,但我體會到了曹操的大氣和真誠,他有勇氣說這句話,他就不是僞君子。事實上,是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他對不起人家,但是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說寧可我對不起人家,也不能人家對不起我了。應該說,曹操還保留了一份善心在裏面。但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就變成理直氣壯了,曹操就被誤解爲奸賊。

人人都說諸葛亮識人心,曹操也識人心。曹操是個很有娛樂精神的人,他可以陪你說笑,也可以陪你喝酒,但是他在說笑喝酒時把每一個人的特點都記在心頭。到了戰爭時期,曹操都摸準了每一個敵人的心思,於是做法十分正確。

說到“奸詐”,我認爲是因爲曹操迫不得已,當時天下大亂,面對敵人只能說假話。其實,曹操對待自己人是很真誠的。張秀曾背叛過曹操,張秀被曹軍俘虜後,曹操並沒有殺他,而是很好地對待他;當曹操要獎賞一個人時,一定會獎賞得十分周到,絕對會超出衆人預料。曹操的這片誠意換來了一片忠心,他與曹軍團結一心,努力奮戰,從不像袁軍一樣窩裏鬥,因此魏國日益強大。

這個具有兩面性的曹操,讓我想到了很多:剪刀可以剪出美麗的花朵,但不慎會剪破手指;火可以做飯,但也會燒燬房屋;油炸食品很好吃,但會危害人類健康;網絡可以造就人才,但也會讓自控能力差的人走向無底深淵……

儘管曹操的奸詐不可否認,但曹操擁有一般人沒有的優點:善於用人,唯纔是舉,不拘一格,勇於承認,虛懷若谷……他是一位在非常之時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遠遠超出了袁紹和孫權。許多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不能一味的追求它的一面,因該去探索另一面。

難怪在衆多歷史學家的眼裏,曹操是一位亂世英雄。

讀《品三國》有感 篇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首蕩氣迴腸的歌曲,再次把我們帶入三國那段金戈鐵馬的輝煌歲月。這時,一位學者在《百家講壇》用他獨特的眼光爲我們解讀了三國的歷史,這個人就是易中天。我也終於抵不住誘惑,買下了《品三國》這本書,再次對這段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以前讀《三國演義》時,"三國"中的人物給我的感覺是"智勇忠義"交織而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周喻是何等英姿勃發,劉備桃園三結義是何等重情重義。我會爲趙雲單槍匹馬大戰長板坡而拍案叫絕;會爲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害而悲傷難過;會爲周瑜久不得勝,吐血身亡而深感惋惜。

當我一口氣讀完了易中天教授寫的《品三國》這本書後,百感交集,千絲萬縷的感慨,猶如噴發的火山,是那麼強烈,合攏了書本,平靜了心情。在易中天教授的引領下,我猶如夢迴三國,曹操的奸雄,孫權的深謀遠慮,劉備的重情重義,不但讓人觸手可及,而且古老的歷史已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諺語曰:"勿以好惡論斷之"。《品三國》中的曹操這個"奸雄"不再是"壞蛋"的代名詞,易中天教授讓我更爲理性的認識到這是歷史的必然產物: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耽四州,曹操運籌帷幄,擁百萬雄師,挾天子以令諸侯,爲統一大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時世造英雄,這順應了歷史潮流。 《品三國》讓我更加理性地去認識這段歷史、認識這個世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車轍已碾過千年的光陰,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不會再看到當年金戈鐵馬的場景,但你不能讓灰塵矇蔽了雙眼。要學會一分爲二的看待事物。

讀一本好書會讓你更爲理性的認識事物,瞭解生活,感悟人生。同學們,讓我們以書爲友,以書爲鑑,讓一縷書香伴你我同行!讓我們一起快樂讀書吧!

讀《品三國》有感 篇4

因爲一直以來時間事情比較多,所以沒去系裏讀書,但我本人私下確是很愛看書,所以就寫一下我最近看的一本書。

我很喜歡歷史。在中國衆多的歷史時期中,我最喜歡三國。與三國的情緣,要從我3歲開始。我的第一本故事書便是《三國演義》。從此我便一發不可收拾。我最崇拜的詞人非蘇軾莫屬。究其原因,還是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每次讀到“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時,總是令我意猶未盡。

懷着這樣的感情,我翻開了《品三國》。一讀便愛不釋手,我深深地被書吸引住了。易中天先生以其精彩詼諧的語言將我對三國的理解帶到了新的境界。他通過考證,對三國時期的歷史和主要人物給予評價,同時還對小說、史書中的情節提出問題並再正史的基礎上以一家之言的觀點給出回答。

在戲曲中的曹操一直是以奸臣面目出現,而在民間流傳甚廣的《三國演義》中,曹操也是反面人物。但是在品三國中,對曹操給了很高的評價,也使我第一次認識到了這個歷史人物真實的一面。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其傑出的政治才能脫穎而出。曹操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政治上的主動權;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海納百川。廣招天下英才;在經濟上實施屯田制度。之後的官渡之戰中,曹操出奇制勝,最終以弱勝強,獲得勝利。身爲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還是一位文學家。我很欣賞他的《龜雖壽》。

歷史,不光是一些好聽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通過研究一個民族的歷史,能夠從中看出這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同時也是一面明鏡,給了我們後人借鑑和教導,引領民族走向更輝煌的未來。三國時期這短短的九十年便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縮影。中國人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區區8個字形象地概括了歷史。中華民族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合”、“分”中充實了自我,吸收各方精華,積累了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同時也涌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中華兒女。中華文化爲我們後人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常常將中華文化與其它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但每次,我總覺得無法找到可比性。因爲我深深地愛着我的民族。我愛這片土地上所擁有的悠久文化,這是別的民族所無法比擬的。中華文化,滋潤着我的心田,陶冶着我的情操,昇華着我的靈魂。我爲自己是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易中天先生在書中評價三國:“這又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不知多少風流人物在這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這裏大顯身手叱詫風雲,正所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而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更是數不勝數。然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今天我以中華爲傲,明天中華以我爲傲。我們青少年在瞭解中華文化的同時,應該善於汲取精華,通過自己的努力,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使民族的明天更美好,祖國的江山更美麗!

讀《品三國》有感 篇5

今年暑假我讀了不少書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易中天教授寫的《品三國》。它讓我感受到那段辛酸的歷史。

它裏面講的故事生動形象好像我真正來到了那個時代。三國時代的人物被易中天教授說得富有個性他也把一些故事說的生動有趣如:再空城計的時候司馬懿再城下諸葛亮在城上彈琴易中天教授就說他在唱卡拉OK。在書中想這樣的段落有很多這使枯燥乏味的歷史一下子就有了味道。

書中的幾篇文章引起我的注意其中“真假曹操”使我知到了曹操的另外好幾面他不僅僅是一個狡猾、殘酷的人他還是個寬宏大量、報復心極強……總之他是個彙集了很多性格的人是個有很多面的人。諸葛亮是一個不得不說的人他的聰明才智、料事如神都是衆所周知的。空城計和草船借箭都是他的計謀但是這些都是他的“粉絲”爲他想出來的羅貫中再添點油加點醋諸葛亮就變成了萬人的偶像了。還有不少的事是不真實的是羅貫中(或別人)編出來的。

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真正喜歡上了三國這段歷史。以前我就是覺得三國就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爭然爾現在我覺得這僅僅只有一段90年的歷史卻讓我着迷回頭再看《三國演義》就有了另一種滋味。

讀《品三國》有感 篇6

他是歷史上一個擁有絕對魅力的男人;

他是令我絕對欣賞的一個英雄。他不是別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時候,六個字讓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師告訴我,這是周瑜說的,大致的來講,周瑜是這麼個人,心胸狹窄,容不得他人,諸葛亮活活氣死,教育我們,定不要像周瑜一樣,要心胸開闊,否則就會被妒嫉蠶食。

於是,周瑜作爲一個反面人物擺在我面前,直到我長大。漸漸的,我發現,周瑜其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中着實被過於看低。

首先,這位江東名將絕非傳說中的小氣。《三國志》中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開朗,氣度寬宏,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說他"氣量頗大"蔣幹說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個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國志》中說他:長壯有姿貌,也提過:吳中皆呼爲周郎,郎,是對青年男子的稱呼,呼人爲郎,帶有讚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說法就是"周帥哥"當然,一個人的美或帥,不僅僅指外貌,更含有內在的修養與氣質,周瑜不僅內外皆有的帥,更是一個藝術家,有句話"曲有誤,周郎顧"就是說周郎在酒過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聽出樂隊演奏得是否正確,如果哪個音不準,便會回過頭去看,這該是對音律何等的瞭解才能做到?

而他,公謹,不僅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戰鬥中的一級指揮,周郎生命中最輝煌的一次戰役啊,赤壁之戰中,他身任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將"以少勝多"發揮到了極致,想想當時的情景,周郎立於江邊,運籌帷幄,火燒曹操連環船,這時的周郎該是何等光彩照人!

在二十幾歲時,周郎就被任命爲"建威中郎將",同時迎娶美人小喬而歸。

如此一個內外兼修,四處得意之人可稱一個有絕對魅力的男人吧?

大江東去,滾滾長江水洗滌了多少歲月,多少英雄豪傑,歷史的事沒有一個至今活着的人親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虛或實的歷史記載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潤色,沒有人明白箇中真僞。

或許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誤解,又或者周郎確有嫉妒過孔明先生的才幹,可又如何?

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優秀,可又突然殺出一個諸葛孔明,兩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許,太過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個悲劇,總是無法避免的相比,然後是另人扼腕的疼痛。

我是個人,我喜歡的也是人,傳說中的孔明先生似個聖人,而公瑾是個實實在在的人。

他的優秀,他的完美另人動容,而他所富有的"負面新聞"又讓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鏡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與最醜,而就是這樣,他的真,有讓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讓我發出來自內心油然而出的欣賞與喜愛。

滾滾江水東際流,大浪淘盡千古英雄,數無數風流人物,我獨愛公瑾周郎。

擱筆的瞬間,我想起的幾句詩: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見強虜灰飛煙滅

讀《品三國》有感 篇7

我迷上,或者說關注《百家講壇》,是從易中天開始的。易中天站在講臺上,三千年的往事流水,歷代帝國的惆悵,三國的風風雨雨,茶油煙酒的典故,中國男女的趣事,大江南北的城市,南北方人的差異……娓娓道來,讓你喜不勝收,讓你驚歎中華文化竟然可以如此品讀。

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易教授開講了:話說東漢末年……

於是有飄逸瀟灑的儒將風度的周瑜徐徐走來,讓蘇軾讚歎不已,直作“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在大家的印象中,長期根深蒂固的“奸雄”形象曹操,開始在易教授的點撥下得到正名。其過人的文采才華和卓越的軍事能力越來越被大家所認識。驚喜之餘,人們對三國這一人才輩出的時代的重要人物有了新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我喜歡易中天的詼諧機靈,還有他那既高深又嚴密的評論。他不信《三國演義》裏的故事,因爲小說家的言論往往最不可靠。爲了還原歷史的真相,他考證《三國志》、《魏略》等正史書,再加上自己有條理的科學推理和綜合分析,得到了可能的最佳解釋。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因爲要做到用純粹的歷史唯物主義來解釋歷史現象非常不容易。

爲此,易中天拋棄了“狀諸葛多智而近妖”的孔明,“狀劉備多善而近僞”的劉玄德;拋棄了只會奸詐狡黠的曹孟德的世論;拋棄了因小氣而死的周公謹。拋棄了只憑成敗論英雄的偏執觀點。

另外,易中天對“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的劉表,“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的劉禪等三國中常認爲是失敗者的人物也做出了客觀的評價。

最後點明瞭深層次奧妙:三分歸晉並不是魏、蜀、吳的無能,而是同爲寒士階級出身,靠武力打天下的他們,並不符合士族階層當政這一歷史潮流。蜀堅持,所以先亡。魏放棄,出了“九品中正制”,還是亡了。吳妥協,任用了大量江東士族,但後來又趕盡殺絕,遲些也滅亡了。這個由士族地主階級――也就是世代讀書,壟斷官階,如“四世三公”之類的羣體參與並控制政治的歷史趨勢,不是曹操、劉備等一時的英雄俊傑能改變得了的。

讀易中天,歷史的迷霧被揭開,歷史真相的祕盒被打開,歷史的本質被還原。被點醒釋懷興盡之餘,我們又多了一個瞭解歷史的角度,而且領悟更加深刻了。

讀易中天,我們可以遨遊波瀾起伏的三國曆史,感受傳統文化的歷史內涵,品味潮起潮落的滄桑情懷。衝一杯淡茶,聞着清香,翻開一卷,盡情地享受這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奇遇之旅吧!

讀《品三國》有感 篇8

這幾天我正在看一本書——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著的一本《品三國》。

初次見到此書,心中便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電視裏也常常播出易中天教授講三國,品三國。於是我便拿起這本好書專心致志的看了起來……

看了這本書,使我對曹操的看法大大改變了,我原以爲曹操是一個陰險狡猾、詭計多端的“奸賊”。這是其實是錯誤的。實際上的曹操是一個頂呱呱的大英雄,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只不過《三國演義》的改動太大了,才使我對阿瞞(曹操的小名)產生了誤會。

那麼曹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性格的人呢?他是一個兒女情長的人。曹操一生南征北戰,因爲享受天倫的時間不多,所以對家人的感情特別珍惜。在臨終前他就說:“我一生所作所爲,沒什麼可後悔的,也不覺得對不起誰,唯獨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曹昂,曹操的長子)向我要媽媽,我該怎麼回答。”

我還覺得他還是一個和我一樣愛笑,愛開玩笑的人。當朋友、親友、戰友去世時,他會哭,會嚎啕大哭。可是,做錯了事,打了敗戰,遭到人家羞辱,他絕不會哭,一定是笑。因爲他豁達開朗,大氣磅礴!

曹操也是很可愛的。他常穿薄綢當衣裳,腰裏掛一個腰包,用來裝手巾之類的零碎東西。有時還戴着絲綢制的便帽去見賓客。

……

看了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個真正的偉人,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個真正的政治家——曹操。阿瞞呀,阿瞞,我真是對你誤解了!

讀《品三國》有感 篇9

這本書告訴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驕傲。這在三國中不止出現了一次。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而曹操只有不足十萬人馬。但這場卻是曹操的不足十萬人馬勝利了。還有著名的赤壁之戰,曹操八十萬大軍卻讓東吳三萬人馬丟盔棄甲。還有劉備的復仇之戰,劉備不接受東吳的和好,最終還是一樣的結果,劉備八十萬大軍又被陸遜燒得片甲不留,最後連劉備也氣絕白帝城。這場戰鬥最可惜了,劉備有諸葛亮,還有三員虎將:趙雲、黃忠、馬超。可劉備太意氣用事了,還不聽諸葛亮的勸告,結果損兵折將還搭了自己的性命。

我喜歡讀《三國演義》,我喜歡讀《三國演義》中的人們鬥智鬥勇。《三國演義》還告訴了我們處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動。諸葛亮向魏軍挑戰,可是魏軍閉門不應。結果諸葛亮因爲過度操勞,病死於五丈原。

而魏軍保住了城池,最後收復了天下。雖然最後讓司馬家族當了皇帝,可是這也是歷史必然。

一個不太近如人意的結局,幾分悲傷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劉備沒有贏,治國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氣概孫權也沒有贏。誰也沒有贏,如果說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該是處於水深火熱的黎民吧。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吧,儘快結束這場戰爭吧。多少人在讚歎赤壁之戰的壯闊,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這八十萬魏軍呢?恐怕沒有多少吧,戰爭的代價就是生命。

我認爲大家都因去讀《品三國》,去聽聽易中天先生的別樣三國。如果一個人可以讀透《品三國》他辦事一定會成熟得多,周詳的多。讓我們回到當年,回到那一個羣雄逐鹿的時代。

讀《品三國》有感 篇10

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轉瞬即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都已隨着歲月的流逝消逝了。明代小說家羅貫中用藝術手法編寫的《三國演義》流傳至今。看完這部小說,我卻久久沉迷其中,現在才發現它讓我讀懂了這麼多。

話劉備,讓我有感動。

世人的評價中,劉備一直是仁義愛人的代表。說起他的三顧茅廬,更是讓人難以忘懷。第一次抱憾而歸,劉備並不甘心;第二次是隆冬季節,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沒能見到諸葛亮他也沒有放棄;第三次終於在春暖花開的季節盼到了諸葛先生。諸葛亮也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打動,同意出山相助。在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過程中,劉備也受到關羽和張飛的多次勸阻,但他的決心並沒有動搖,而是義無返顧,不等到諸葛亮就不甘心。倘若是我,前兩次失敗定會讓我知難而退,而劉備卻讓我明白:不到最後關頭就不要放棄,有時候不可能也會變爲有可能,最關鍵的是心夠不夠真誠。誠意到了,付出足了,定會有所獲。劉備是一個知人善用,謙虛和善的人,他有難能可貴的品質,這讓我感動。

談關羽,讓我很敬佩。

說起關羽,“義重如山”用來形容他最合適不過了。戰亂之時,他爲了保護劉備的甘、糜兩位夫人,只得暫時投降曹操。在曹操手下,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讓曹操欽佩不已。關羽接到劉備的信要走,曹操一心想留住他,可錢財搖不動他的真心,官爵改不了他的志向,他與劉備是結拜兄弟,那麼就要誓死爲劉備效勞。這樣的忠心有誰不會欽佩?可在如今的社會,有些人爲了自己能夠賺更多的錢、謀取更大的利益或是想處在清閒的崗位,不惜離開自己工作已久的地方,想方設法地“跳槽”。或許這本是沒錯的,但在我看來,這是對自己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做一份工作,應該滿懷熱枕的對待,而不是朝三暮四,人應忠於自己的職業,就像軍民忠於自己的首領一樣。關羽讓我領悟到什麼是責任,什麼是義氣,他因義重如山而在人們心中有偉大的形象,這讓我由衷的敬佩。

論曹操,讓我心沉重。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曹操是一個被塑造的反面人物,提起他,不難想起“奸詐陰險”這樣的詞語,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一個有頭腦、有本領的英雄。在官渡一戰中,曹操僅有三萬左右的兵力,而袁紹卻率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最終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紹。這正是他參考荀攸的意見,採用混戰計中“分人之勢”的結果。以及在後來,曹操使離間計讓韓遂和馬超故意不和,最終讓馬超兵敗走西涼,這個故事也是很有名的。曹操自己有謀略,而且善於發掘有能力的“千里馬”,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單從好或單從壞的一方面來考慮。而且要從多角度綜合考慮,就連諸葛亮在荊州駐守人選上,他錯選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而劉備也因要給張飛報仇,不聽趙雲等人勸阻,執意要破東吳,卻被東吳軍把自己的七十五萬大軍一夜之間燒得所剩無幾。再料事如神的軍師也會出錯,再令人尊敬的統治者也會因小失大。所以,人還是應該更理性的判斷。論曹操,他有功有過,但不能因爲他的過失而看不見他的功勞,而在後人的評論中,總有人把他說得一無是處,這讓我的心沉重。

讀完《三國演義》,再回味一番,作家羅貫中真是下了一番功夫也費了極大的心血。想想這些英雄們個個有膽有謀,令人好生敬仰。看到結局他們個個接連去世,我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但小說依舊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也正是應了那句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如果你還未讀過《三國演義》,那趕緊讀吧!它會成爲你一生的摯友。

讀《品三國》有感 篇11

當你能夠喊出痛的時候,那痛便不算是痛,有一種痛,能讓你痛得連喊都喊不出聲來;當你能夠哭的時候,那也不說是傷心,有一種傷心,會讓你連哭也哭不出來……

謂曰:椎心之痛。

——題記

我曾對那些有關歷史的一切嗤之以鼻。我曾認爲,過去的一切就應當過去。無意義的去不斷追溯幾千幾百年前的那些只是一片空虛。

可總有事物能使我改變。讀罷那書,卻始終忘不掉其中的蕩氣迴腸、千迴百轉。

那一個睥睨天下、傲然自負的男子。那一個名留青史、千古不朽的梟雄。那一個被許劭成爲“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曹操。他是魏武帝,古往今來,但凡有天下野心之智者,似乎都無比虔誠地尊信着“愛江山不愛美人”。他曹阿瞞妻妾成羣,或許他這一生最愛的真正是環夫人,可身處三國,又能耐兒女情長以何?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當身處於那繁星閃耀的夜空,她仰頭注視着他。他,是曹操,“寧肯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而她,只是他的環夫人。她只能次次頑強地將痛掩埋於她的笑靨如花中,將愛深藏於她的明眸善解中。她只爲他……

窮其一生。滄海桑田。

曹操以天下爲重,逐爲明主,而每一位明主身邊必有一名謀士,“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羣英”。郭嘉一生,都輔佐曹操成就霸業。那清澈的明眸,閃爍着看透一切的睿智。一襲青衣,溫潤如水,卻有大山般可靠的安全。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逝。

星辰隕落。

建安十二年,諸葛亮出山。

他布衣羽扇,隱士楓林。他明潤的眼眸裏常常帶着問問的悲憫。最終,他仍是爲了漢室嘔盡心血。“師未捷身先死”,便是如此吧。

孔明與奉孝何其相似,卻終究不同……

爾虞我詐是三國,烽火連天永不休。紛紛擾擾千百後,世間萬物皆從頭。

“白雲飛,雀兒歸,青煙嫋嫋成晚炊,遊子行天涯,日暮尋歸途,家鄉知何處。明月夜,燭光暖,慈母絲絲手中線,月兒在遠方,天涯思親顏……”

讀《品三國》有感 篇12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是非真假衆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所着《品三國》,站在平民立場,通過現代視角,運用三維結構,爲我們解開歷史謎紗,將三國人物和歷史細細解剖。

在三國這段歷史長河裏,曹操的形象素來就不太好:在羅貫中先生的名著《三國演義》裏,曹操就是個“奸賊”;在戲劇舞臺上,他也只能以“白臉”的形象出場。“老奸巨猾”幾乎成了他的蓋棺定論。而魯迅先生卻稱曹操是一位英雄。那麼曹操到底是奸賊還是英雄呢?

最讓民衆憤恨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三國演義》中他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書中首先澄清了這一點。其實,曹操殺了呂伯屠一家而發現自己誤殺無辜後,正史是這樣記載的“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第一:這裏的“人”特指呂伯屠(一家);而“天下人”的範圍顯然大之又大。範圍不同,“惡”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第二:曹操這裏是就事論事。是啊,“我”雖然錯殺了人家,可人死不能復生,“我”也只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但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變得理直氣壯,一貫如此了。所以僅憑此話,是不能直接給曹操扣上一個“奸險歹毒”的罪名的。

再如,《後漢書》中許劭迫於威脅和聲望之間,“曰:‘君(曹操)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當時“清平”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做“亂世之英雄”倒大有可能。既然能做英雄,自然是“大悅而去”了。《三國演義》中許劭對曹操的評語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可曹操的反應卻變成了“操聞之大喜”——曹操怎麼會大喜呢?好像有人從小立志就要當奸雄似的。(毋庸置疑,《三國演義》是文學史上的著作。但這部作品注重藝術性,再加上元代對曹操的“時代意見”,如果當作史料讀,就定有偏差之處。)

所以,總體來看,曹操既談不上“奸賊”,又比英雄差了些。我們暫且可將他視作“奸雄”,不過前面還要加上不可丟的三個字:可愛的。

不過,如果說這本書只是讓我更加了解三國的真面目,那就太膚淺了。

現代人中有誰見過曹操呢?沒有。那易中天先生又何必大費周章來澄清歷史事實呢?曹操的聲譽有那麼重要嗎?其實,這不是所謂的毫無意義,而是對歷史的尊重,對靈魂的尊重!這是多少人缺乏的精神財富啊!

是的,歷史要清白!這是一種尊重。

讀《品三國》有感 篇13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裏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裏有天下紛爭,羣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三國給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邁,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阪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爲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爲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爲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三國在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疑問......

然而,一位學者跳了出來,他用現代的眼光爲我們解讀了三國的歷史,雖然不一定正確,但他仍被廣大民衆所接受和歡迎,正如他自己所講的那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他使更多的人對三國這段歷史產生了興趣,也是更多的人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解角度,許多人恍然大悟:原來歷史也可以這樣讀!這個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爲《品三國》。

我不是很喜歡讀書,所以沒讀過太多的書。但是有一天媽媽打開電視,播到“百家講壇”,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國,原來讀了一半的三國突然間想讀了,原先枯燥的書籍現在突然很想反覆閱讀了。原來看的電視劇對諸葛亮無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電視劇的誇張的藝術所引導了。真實的三國世界是不同於書籍和電視的。從那時開始喜歡上了“三國”,於是去讀書館借了這本書。在瞭解歷史真相的同時,無不爲易中天那詼諧幽默,機智風趣的談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廈門大學教授,可謂是一品三國一舉成名,一下子擁有了數以萬計的“粉絲”乃至是“骨灰級粉絲”,其盛名程度可與“超女”相媲美,無數的榮譽、光環緊緊籠罩在他的頭頂,折射出了一個現代文人在文化薰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們對衆多演藝明星頂禮膜拜、奉若神明的時候,易中天卻以他平凡的外貌獨樹一幟,締造了一個文人的明星效應,紅透了大江南北,我想,這就是知識的魅力,知識在一個人心中深深滋養後所爆發出的非凡的氣度和風範。對歷史更加感興趣了。下面我就談談看完後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國》跟《三國演義》大不相同,它很客觀的去看待每一個三國人物,從歷史的角度去評價三國時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簡單的一點,很多人批判易老師,說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說曹操如何如何好,講的有失客觀,可我不這麼覺得,首先,易老師當時還沒有講完,誰也沒有資格說曹操佔的篇幅多還是少;其次,曹操是一個被誤解的人,他的文學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實與歷史形象,那些只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頗,易老師應該給他平反;再次,曹操確實是一個值得詳細講一講的人,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最早的出場是他小時候裝羊癲瘋騙他父親失去了對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測他這時候大概8歲左右。劉備第一次出場是在桃園結義的時候,那時候他怎麼也是個中年人了。孫權的第一次出場是他在18歲繼父兄的霸業成人君的時候。從三大政權的領導人出場時間來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場的時間長,可以講的事情也就多,這個合情合理。還有,講曹操的很多時候穿插着在講袁紹,袁術等其他北方軍閥。而且從三家建國的路線上來看,曹操是探索者,孫劉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多說幾句何妨?三國演義對曹操更多是貶義,對諸葛亮是大大的讚賞,一個是窮兇惡疾,殘暴,以至於看了三國演義的人對曹操的看法就是壞蛋,而諸葛亮這個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遠的好人,覺得他就是神仙了。與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卻看好曹操給他很高的評價,當然了他對諸葛亮並沒有什麼與老百姓相違背的,同樣也看好諸葛亮,並給了很高的評價,只是把三國演義上的事情客觀的評價一下,比如說像舌戰羣儒,智激周瑜等等就與諸葛亮沒什麼關係,只是三國演義把劇情給戲劇性了,更好看一點而已。

這本好書扣人心絃,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了就不想再放手。這裏面的故事也很真實。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羣雄割據的時代—三國時期中的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劉備、孫權、曹操等英雄人物傑出的偉績或事業。從諸候割據講到三國鼎立,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整個故事。在這本書中有三個主要人物:劉備、孫權、曹操。如果讓我選擇最喜歡的人物的話,我三個人物都喜歡:劉備,雖然一直寄人籬下,只有一點才華,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等氣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團結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質,讓我很佩服。孫權所領導的江東集團是一個歷經兩代三世建立起來的:創始人孫堅,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領導是孫權。江東集團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孫權也是不小的人物。孫權,他是一個有政治才能,是個老成謀國的人。孫權在十八歲時還年紀輕輕,但在政治上已經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們敬仰。曹操他雖老謀深算,但他在政治、軍事才能方面極其出色,思維也很敏捷,值得我學習。這正所謂曹操是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國時期,除了這三位傑出人物外,還有趙雲、郭嘉、諸葛亮、張飛、關羽、魯肅等傑出將領。這真是“亂世出英雄”啊!我們也要好好學習,成爲傑出的人物。

其中,諸葛亮給我印象很深,他讀書很馬虎,他的朋友如石韜等人都“務於精熟”,唯獨他自己“觀其大略”而已。這其實是會讀書。實際上,一個人如果不做學問,像陶淵明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就是對的。所謂“不求甚解”,其實就是不鑽牛角尖;而所謂“觀其大略”,其實就是善於抓住要點。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大氣的人。一個大氣的讀書人,總是會一下子就掌握了書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會去尋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個大氣的將領和統帥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樣。除了耕作和讀書,諸葛亮還有兩個愛好。一是喜歡“抱膝長嘯”(據說是一種氣功),二是“好爲《梁父吟》”(是一種樂曲)。這說明青年時代的諸葛亮,心中充滿了一種慷慨悲涼之氣。這長嘯,這詩歌,應該寄託了他對世事人生的深度關切和悲憫情懷。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爲己任的。當然,光有這志向不行,還得有能力和條件。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條件。“每自比管仲、樂毅”,就是有志向的證明;他後來治國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證明。

以前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其實我現在也沒把這段歷史弄清楚,也無法弄清楚),讀完易中天的品三國,讓我長了很多知識,學生們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在這裏學到了,爲人處事上有了一個新的觀念,當然了現在不比那個戰亂時期了,現在是和平時期,中國現在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能

丟的,像桃園結義這樣膾炙人口的佳話,很直得我們當代的青年學習,不是讓我們去結義什麼的,是誠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誠相待,不能前腳交了個朋友後腳就出賣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任何特點也都是雙刃劍。孫權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時是恨海。我們要關注歷史,要向古代人學習,學習他們的智慧,學習他們打仗的方法,還有我們要向古代人學習他們的知識。“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能想到的第一句話,三國的歷史值得我們去品讀,去研究,去分析。

讀《品三國》有感 篇14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最近我看了這本《易中天品三國》跟隨易中天領略了別樣的三國曆史,易中天教授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爲我們打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三國之門。他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一家之言品三國!

三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朝代,它雖然短暫,但在這亂世期間卻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比如: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司馬懿等。他們中有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丞相,有的是足智多謀的軍閥,還有的是終結亂世的梟雄。正因爲他們三國才變得如此精彩。

曹操,相信大家已經十分熟悉了,百姓們都認爲他就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小人,而劉備就是保護漢室的忠臣。所以當大家一提到劉備失敗就各個唉聲嘆氣而聽到曹操失敗,就各個拍手稱快。那麼曹操到底是不是一個奸雄小人呢?我們來聽聽易中天教授是怎麼講的。他說:“大家痛恨曹操無非就是有三個原因:爲人奸詐、篡漢與說了一句:‘寧我負人,休人負我。’我們來一個一個分析,第一爲人奸詐這是在敵方眼中,但是我們要想想在那樣一個亂世中,如果你處處講實話能成大事嗎?第二難道天下的皇帝就只能姓劉,不能姓曹嗎?萬事都有輪迴。第三,我們先來看看,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這句話的。曹操被董卓追殺,一路逃入過他的一個朋友家,這個朋友叫呂伯奢,但曹操懷疑這一家人想要加害於他,於是把他們一家全部殺了。這屬於誤殺,於是曹操就悽愴的說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請注意悽愴這詞,這是曹操在後悔時對自己的一種自我安慰,並且毛批認爲:‘此乃孟德過人之處也。’毛先生分析道,如果換了別人都會說,寧人負我,休我負人。但是他們做的是和曹操一樣的勾當,只不過只有曹操敢說真話罷了,所以曹操是真小人而不是僞君子。”

諸葛亮,一個被譽爲臥龍的人。他在《三國演義》中被講的神乎其神,什麼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等等,但他到底有沒有那麼神呢?回答當然是沒有,比如說空城計,事情大約是這樣的:蜀軍新敗,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殘的士兵,而司馬懿正率兵前來,於是諸葛亮搬個琴,擺個香爐,召兩個小孩子,在城樓上唱卡拉OK,司馬大軍一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然後司馬懿自己打馬上前,大爲驚詫,說牛鼻子老道在搞什麼搞,大開城門在這開party,於是撤軍了。這明顯不符合實際嗎,第一既然司馬懿離諸葛亮這麼近,他可以直接找一個神箭手把他射下來嘛。第二,既然司馬懿怕埋伏,那麼他可以把這城圍起來,圍而不打不行嗎?第三,況且那時後,諸葛亮根本不在城中,連人都沒有,哪來的事呢?那麼諸葛亮到底是個什麼人?有一點可以保證諸葛亮絕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與實踐家,但決非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三國這個亂世已經離我們而遠去,我們無非就是從主觀上去判斷各路英雄孰是孰非,但從這本書中有告訴我們,不要盲目相信一家之言,要從多方面去感受去思考,不要迷信小說家之言。看書要注入自己的思想,多去想想這是不是真的,就像我的小學老師對我說的那樣,要學會質疑!

讀《品三國》有感 篇15

我讀了《易中天品三國》後,發現正史和我讀過的《三國演義》並不相同,在《三國志》中的許多真實事件被戲劇化了。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故事,例如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不曾有過。我認爲就算氣過也氣不死,爲什麼呢?因爲史書上記載劉備評價他“氣量頗大”,蔣幹說他“雅量高”。在我看來周瑜不僅氣量大,而且周瑜還很帥氣,這在當時可謂家喻戶曉。《三國志》中說周瑜是吳中皆呼爲周郎。他不僅人品好,修養高,還會打仗,懂藝術,能把戰爭變成藝術,仗打得十分漂亮。可見周瑜這個人是官場,戰場,情場,場場得意。這樣一個春風得意的人,怎麼會因爲嫉妒別人被氣死呢?我們嫉妒他還差不多! 講到戰役我們不得不說“赤壁之戰”,但其實歷史並不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由諸葛亮一手指揮這場戰役。真實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由周瑜指揮的。於是我們不難想象出當時的場景,曹軍列陣於長江,戰艦相連,軍棋獵獵,江東之人膽戰心驚,唯有周瑜鎮定自若指揮戰鬥,那裏有諸葛亮的事?

從書中我明白了文藝作品中的歷史不一定正確,不一定真實。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歷史真相,我們一定要多讀正史,才能瞭解真實的歷史。

讀《品三國》有感 篇16

其實很多人和我一樣,瞭解三國都是從《三國演義》的故事開始的,也是從《三國演義》那精彩的故事開始喜歡上三國的,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大多數人瞭解的三國是羅貫中的三國,而不是真實的三國。

而今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之後,終於能更真實地接近了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更真實地瞭解了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蹟。因爲易中天先生品的不僅僅是三國時代的羣雄之間的.戰爭,更是品出了"人"這個關鍵的東西。"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而後人讀歷史,就是爲了不重蹈古人的覆轍,所以說,"人"也是讀歷史的人必須要了解的。光看史書是有些枯燥的,普通人看起來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但看完整本《品三國》之後,確實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唸書"的感覺,因爲這本書是"品"出來的,展現給我們的看的是精華,是一位學者苦心專研出來的精華。

最後想說的是,希望以後能多多看到諸如此類的書,因爲這些好書可以讓原本枯燥的歷史變得更加平易近人,讓更多的普通人來喜歡上華夏中國那五千年精彩的歷史。

讀《品三國》有感 篇17

相信大家都聽過有關三國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說是膾炙人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智勇雙全的關羽,求賢若渴的劉備,……我也是一個小三國迷,但不是對它特別瞭解。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歷史並不知道多少。

然,一本書解決了我的苦惱,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寫的品三國,它讓我瞭解了那段諸侯割據﹑戰火紛飛﹑爾虞我詐﹑撲朔迷離﹑引人入勝的歷史。

也許人們早就已經對三國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義或評論,像諸葛亮,一提起這個名字,人們腦海裏就一定會浮現出“神機妙算”“鞠躬盡瘁”“料事如神”“忠貞不渝”這類詞語,而一提到“曹操”這兩個字,人們就會說這個人老奸巨猾,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爲什麼人們的腦海裏都會有這樣的定義呢?我想,這是因爲一本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終是一本小說,不是史書,有許多情節都是爲了使故事更加生動有趣而編出來的 ,所以並不可信,但人們往往都會把這些虛構的故事當真,從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國這本書使易中天教授翻閱各種史書,經過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細琢磨才寫成的,很值得我們信任。

從書中我知道了人們說的諸葛亮並不使那樣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戰役都不是他指揮的,但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打的戰爭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遠大,是一個治國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沒有貪官污吏。可同時他是一個非常重權利的人,心胸並不寬廣,在有些的 地方表現的 很虛僞。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們說的那麼奸詐狡猾,卑鄙無恥,難不成就因爲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斷定他是一各奸詐狡猾的卑鄙的人罵,況且他有沒有說這句話都是個問題。相反,曹操是一個當時少有的梟雄。他爲人心胸寬廣,海納百川,主張唯纔是舉,所以許多能人智士都來投靠他。有些時候他的舉動卻確實很過分,但在那個年代,那個爾虞我詐的年代算的了什麼呢?

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們這樣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遺臭萬年,有的並不是那麼偉大,卻永垂不朽(不指諸葛亮)。也許只有像品三國這樣的書才能爲被冤枉的人討會公道了!

這一切的誤會不都是因爲人們的不分是非,沒有細細的思考就隨便下定論的後果嗎?

當然,我們不能責怪羅貫中,他只不過在創作小說,更多是站在文學角度考慮的,不能因爲他改編歷史就去批評他,如果你去批評他不也是一種因爲沒有細想而直接下定論而造成的誤解嗎?而且,品三國這本書也不一定是對的,也一定有許多錯誤的地方,我們不能因爲它可靠就把它當最真實的。

讀《品三國》有感 篇18

曹操,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奸賊。在戲劇中,他也只有一個白臉奸臣的形象,讓人想起“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可我讀了《品三國》後明白了這不是對他公正的評價。《品三國》說:“曹操是爲奸雄!”其實做一個奸雄,是因爲當時正處於亂世,是逼出來的。而曹操又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經過戰爭洗禮中原地區出現了“白骨蔽原野”的慘景,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而曹操採用“屯田方針”,富民強國。曹操還是一個大氣的人,他頒佈《求賢令》,主張“唯纔是舉”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風有些小缺點什麼的,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爲他今後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礎。

《品三國》中易中天教授還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如龐統的死是劉備與諸葛亮合謀的,關羽的死也跟諸葛亮有莫大的關係等等,這讓許多“亮迷”們十分氣惱,說易中天有意抵毀諸葛亮,其實這隻算學術之見,歷史是客觀的。而易教授卻有着一種敢於打破延續已久的觀念,敢於創新的精神,所以,我們既要向歷史人物學習,也不仿學學在我們身邊的像易中天這樣的人!

讀《品三國》有感 篇19

我早就常聽人說起《易中天品三國》這一節目,起先,我並不以爲然,心想: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這部長篇小說很多人都讀過,而且以各種形式廣爲傳播,如戲曲、評書、電視劇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就連我這個小學生都對書中的故事和人物瞭解得非常清楚,還有什麼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麼多人對它津津樂道,心想也許真有什麼特別之處,很想一睹爲快,然而緊張的學習總讓我抽不出時間。暑假裏,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國》,我總算有了一飽眼福的機會。嘿,還別說,真不錯。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沒落下。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來,不僅讓我重溫了一遍《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而且還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他的語言生動幽默,現場常常會有陣陣笑聲,電視機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讀過許多的書,查閱了許多資料,旁徵博引,道出了許多鮮爲人知的故事和不同於小說《三國演義》的獨到見解,尤其是他對書中一些人物的評價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說《三國演義》中寫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端着個“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請、二請都沒見到人,三請還在睡午覺,讓劉備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幾個時辰,這樣寫可以表達出劉備求賢若渴的誠意,但同時也表達出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爲是,在外人看來幾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卻認爲這樣寫有背於諸葛亮寫的《出師表》的精神,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胸懷天下,怎麼可能是羅貫中筆下自以爲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認爲劉備三顧茅廬並不是小說中所寫的那樣,按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諸葛亮跟劉備談了三次話,談論天下大勢的時候很投機,非常談得攏,於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平天下。

羅貫中在書中所寫的周瑜是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諸葛亮比他本事大,處心積慮公報私仇,一心要殺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隱患。諸葛亮一會兒設壇借東風,一會兒草船借箭,神機妙算,想方設法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結果他“三氣周瑜”,把周瑜活活氣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卻認爲周瑜是個心胸豁達的人,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吳國的都督,娶了吳國最美的女子小喬,和吳王成了連襟,國人稱他爲周郎,意思是英俊有爲的小夥子,他官場得意,情場也得意,他什麼都有了憑什麼要去嫉妒諸葛亮呢?

我從一些媒體得知,當前社會上對《易中天品三國》這個節目褒貶不一,有人對它極爲推崇,有人對它不屑一顧,也有人對它嚴加駁斥。可我認爲無論是羅貫中,還是易中天,他們寫三國也好,品三國也好,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認識事物的本質,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並不可怕,我們並不會爲這些矛盾現象的出現而感到無所適從,因爲矛盾都是互補的,反映了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現更有利於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易中天教授講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學術創新,見解獨具個性,注重雅俗共賞。正如《百家講壇》欄目宗旨所說“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我覺得《易中天品三國》這個節目從一個新的角度爲大家解讀三國這段歷史,不正能讓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享受這一道充滿智慧的文化大餐嗎?海納百川,我們要善於接受不同的觀點,讓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讀《品三國》有感 篇20

早就聽說過《易中天品三國》這本書如何如何地好,於是把書借來,偶爾翻翻幾頁。沒料想書中曹孫劉三家的鬥爭深深地吸引了我,漸漸地,《品三國》成爲我的牀頭讀物,每天晚上仔細地翻上幾頁,彷彿三國戰場歷歷在目。

一部三國史,記載了無數英雄馳騁沙場的睿智與驍勇。沒有三國演義的傳奇色彩,品三國以樸實的語調爲讀者掀開真實三國的帷幕。易中天教授對三國人物的獨到見解是最讓人着迷的。曹操、劉備、孫權如何從無到有經營自己的政權,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事實上,很多企業家以及領導者喜歡讀三國,正是其中有許多難得的領導的智慧。而正是這種智謀的交鋒,才成就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領導的先決要素當然是領導人的素質,離開領導人談領導是無稽之談。三國的領導人主要是誰,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董卓,袁紹都是三國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董卓野蠻跋扈,結果被下屬呂布殺了;袁紹剛愎自用,後來慘遭背叛,兵敗官渡之戰。這兩個人後來都沒有好下場。反觀曹操,他攻打張繡時輕敵,結果損兵折將,於是自罰,沒有推卸責任;曹操北征烏桓險勝,他並沒有得意忘形,反而嘉獎阻止他徵站烏桓的謀士,明明白白賞罰,結果成爲中原北方的霸主;再看劉備,以義證天下,與關羽、張飛坐則同席,寢則同塌,名爲君臣,實爲兄弟,於是雄踞於荊州;少主孫權,謹慎隱忍,招賢納士,用魯肅、納呂蒙、收陸遜,使吳國人才沒有斷流過,最後臨江而治,與魏國、蜀國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從中不難發現,領導人的素質是吸引人才的關鍵,董卓和袁紹是禍起蕭牆,相比之下,曹操、劉備和孫權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

有了領導人還不夠,還必須有戰略方針,才能建立企業的框架。深謀遠慮的曹操早已與他的謀士顧問制定了長遠的路線:首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然後奪取北方政權,進而趁勢沿江南下,統一全中國。然而理想並不總是和現實完全一致,但這並不能否認曹操戰略的正確性;與此同時,爲了阻止曹操擴張的野心,劉備和孫權分別在諸葛亮和魯肅的建議下幾乎同時確立了三分天下,聯合抗曹的路線,劉備甚至早已在隆中與諸葛亮草擬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首取荊、益,聯吳抗曹,三分天下,待天下有變,三路分兵,一統中原。曹操、劉備、孫權有了自己的戰略,於是每踏出一步都有根有據,風險降低了,心裏自然踏實。最後到了落實處,還需人才纔給力。不難發現,魏蜀吳三方陣營均人才濟濟。

魏國方面,荀彧,賈詡,程昱,張遼;蜀國方面,關羽,張飛,諸葛亮,法正;吳國方面,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三方陣營的對抗不相伯仲。事實上,人才在關鍵時刻往往起着扭轉局勢的作用,赤壁之戰,蜀國吳國危在旦夕,周瑜、魯肅、諸葛亮力挽狂瀾,最終才能夠化險爲夷;另一方面,蜀國後期的衰亡,也正是因爲人才匱乏導致的。

21世紀最考驗的是管理者的才能,優秀的領導者越來越成爲企業長久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集中講述了三國各路英雄建立政權的才能與智慧,推薦大家閱讀。

讀《品三國》有感 篇21

一邊品三國的歷史真實,一邊回想三國演義,很有意義。

曹操三頒求賢令,不拘一格,不拘小節,知人善任,善於重用和信任人才。這在中國皇帝中是少有的,終於爲統一大業打下堅實基礎,是有大功於國家和人民的。

至於道德,從秦始皇到慈禧、宣統,有哪個是道德好的,這主要是帝制這種制度造成的。如果用同一的道德標準以及其於國於民的作爲,將秦以來的皇帝分上中下三等。曹操大概可列上等之中級吧!秦始皇大概亦應不低於此等級。

曹操的案早就該翻了。

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羣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蔣幹盜書、龐統獻計、借東風、義釋曹操¨¨¨都是虛構的。是史無記載或移花接木¨¨¨。但這些都掩蓋不了三國演義不朽的光輝,聽講不少人把這小說家言作必讀的兵書。

凡口、隆中都在襄陽附近,劉備駐守凡口六七年,因此應是諸葛亮先拜訪劉備,以後更有往來,這是有史記載的,劉當然知是奇才,但未到出山時機。到荊州將發生變故,當時劉備、孫權、曹操、孔明¨¨¨都應料到。在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下,於是就有了三顧,這有更多的史料記載。其中一顧二顧是否見面,不知道。但即便見了面,有什麼好談?關鍵是誠意和專用。到第三顧出了“隆中對”,從此君臣相依。

諸葛亮初出山,只是劉備的私人顧問,並無具體職務,不知是否有史料證實。那時徐庶還未走,不過亮初出山,表現平平。既未料到曹操另率輕騎佔襄陽,大概也未在襄陽留偵察。曹知劉已走,從襄陽親率五千輕騎日行300裏來追日行十餘里的劉備和十幾萬扶老攜幼的百姓。劉備說:“夫濟大事必與人爲本”。堅持同行。途中劉派關羽率全部兵力萬人先去江陵。如果能留下五千兵作斷後或不讓關去,都可打退曹操。但結果曹追到當陽,劉只能率數十騎逃走。這可能是初出山,無實戰經驗所致。到赤壁追曹時,又未派人守華容,讓曹大笑而去。不過這些都無損諸葛亮光輝的一生。

三顧時劉備46歲。自桃園結義以來到赤壁大戰,劉備這大半生都是寄人籬下,還看不到前途。常言道:患難見真情,一次二次是容易的,都大半生在患難中,劉關張的真情,舉世無雙。因此當關羽被害,伐吳是必然的,到託孤,給桃園結義劃上完整的句號。

易先生認爲:諸葛亮的空城計並未發生,而且於理不合。因爲司馬懿不敢進攻,無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麼:

(1)派一隊偵察兵進城看看;

(2)派神箭手把孔明射下城樓;

(3)圍而不打。何至於掉頭就走呢?但兵貴神速,勝負往往在一線之間。既深知諸葛一生謹慎,自己又累敗於他,一見有異常,先走爲妙。三國演義的描述,是合情合理的。

也許在退兵途中,想到上述三招,但也無必勝把握。比如派隊偵察兵入城,此時從城牆上或城外突然亂箭射帥怎辦?因此,不打無把握的仗,先全身而退是上策。

讀《品三國》有感 篇22

歷時2兩個月,終於讀完了品三國。

在易老師剛講到一半的時候,網上批評的人很多,說易老師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講曹操如何如何好,講的有失客觀。我對那些自詡的狗頭教授很反感。首先,易老師當時還沒有講完,誰也沒有資格說曹操佔的篇幅多還是少;其次,曹操是一個被誤解的人,他的文學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實與歷史形象,那些只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頗,易老師應該給他平反;再次,曹操確實是一個值得詳細講一講的人,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最早的出場是他小時候裝羊癲瘋騙他父親失去了對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測他這時候大概8歲左右。劉備第一次出場是在桃園結義的時候,那時候他怎麼也是個中年人了。孫權的第一次出場是他在18歲繼父兄的霸業成人君的時候。從三大政權的領導人出場時間來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場的時間長,可以講的事情也就多,這個合情合理。還有,講曹操的很多時候穿插着在講袁紹,袁術等其他北方軍閥。而且從三家建國的路線上來看,曹操是探索者,孫劉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多說幾句何妨?

我自幼喜歡歷史,讀過三遍《三國演義》。很小的時候,讀的是連環畫的版本,初中的時候,讀的是白話文版本,高中的時候,讀的是文言文版本。那時候在三家政權中我就最喜歡曹魏。劉備整天哭哭啼啼,不像個男人,而且大多事情都是諸葛亮出謀劃策的,所以比喜歡劉備。東吳偏安一隅,而且孫吳在《三國演義》中的戲份是最少的,不是主導歷史的人,所以不喜歡孫權。從“謀董賊孟德獻刀”“發矯詔諸鎮應曹公”兩回來看,曹操的才能已經初露鋒芒,後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不必贅述。喜歡曹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爲他的文學造詣,“三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比容質疑,“東臨竭石,以觀滄海”是何等氣魄?

以前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其實我現在也沒把這段歷史弄清楚,也無法弄清楚),昨晚讀了品三國最後的附言之後,終於把魏蜀吳三家興衰的原因弄清楚了。原來士族階級成爲統治階級是歷史的趨勢,三家歸晉是歷史的必然。以前以爲三家最後的滅亡,是因爲統治階級一代不如一代,最後昏庸無能被司馬氏篡位。原來在士族階級把持朝政之後(魏國後期),他們要找一個士族階級利益的代言人,司馬氏父子正好符合他們的條件。可是士族階級也只是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度產品。從整個歷史來看,夏商周施行的都是分封制,夏桀商紂都是被身爲地方諸侯的商湯周文替代,周朝繼續施行分封制,在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後,地方政權自立爲王,出現戰國七雄混戰的局面。秦朝統一之後,吸取教訓,施行郡縣制的中央集權統治,然而秦皇的暴政激起民憤,秦朝的探索以失敗告終。漢王朝建立之後,可能是對秦的郡縣制不夠信任,繼續執行分封制,但是地方政權權利過大的問題突顯出來了,八王之亂就是最好的解釋。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後建立的隋朝和秦朝很相似,都是歷時三代,最後都以暴政激起民憤倒臺。之後建立的唐朝施行節度使制度,但是節度使這個官職權利依然很大,及負責軍事又負責行政,在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後,地方節度使又成了一個個割據的政權,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在戰亂之中震動了根基,在五代十國之後,又一個統一的王朝宋朝建立。因爲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後周的軍事長官,然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了皇帝,所以他很注意限制地方軍事長官的權利,施行軍政分開,然後軍事調動頻繁,讓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樣雖然能夠防止地方長官培養親信,但是也造成了大宋軍事力量的薄弱,導致被遼,西夏,金的輪番欺辱。之後的元明清政體很相似,也已經很成熟,再也沒有發生過地方政權篡位的情況,都是被壓迫的農民政權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統治(清明交替有些複雜,像宋元交替)。總之,統治制度越來越完善。從部落首長(皇帝)制-分封制-郡縣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不論什麼制度,都是中央集權的制度,皇帝是老大。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能想到的第一句話,三國的歷史值得我們去品讀,去研究,去分析。

讀《品三國》有感 篇23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我看過了兩遍,最近我又細細閱讀了易中天寫的《品三國》,有了更深的感觸。

《品三國》按時間先後順序依次介紹了發生在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身邊的一系列故事。看過這本書後,我腦海中三國時期那些主要人物的形象逐漸豐滿了起來。在衆多人物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書中的曹操與我以前在《三國演義》中瞭解到的曹操有了很大的不同。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心狠手辣、爲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梟雄,是個純粹的反面人物。最典型的是曹操在逃亡途中,路過朋友呂伯奢家,朋友好心磨刀殺豬來招待他,曹操卻起了疑心,沒有弄清真相,就把呂伯奢一家老少全部殺光。在知道自己錯殺了朋友一家時,曹操竟然厚顏無恥地說:寧教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這樣的例子在曹操的政治生涯中舉不勝舉,足以看出他是個真正的小人。

易中天老師則認爲曹操固然有小人的一面。如他因爲許攸得罪了自己,不顧許攸曾是他的恩人,毫不猶豫地殺了他;荀彧原是曹操的大功臣,卻因爲反對曹操的某些舉措,也被殺掉了。但曹操也有兒女情長、寬宏大量的一面。對一些惡毒攻擊他的人,背叛了他的朋友,也都屢屢放過。比如魏種,雖然倒戈跟隨了張邈,後來被抓住後,曹操仍留了他的性命。還有陳宮,本是曹的好朋友,後來反叛跟隨了呂布,被曹操逮住後,死也不投降,曹操無奈之下只好殺掉。但在陳宮死後不久,曹操不但幫他嫁了女兒,還贍養了他的母親。

可以說,《三國演義》爲了樹立一個藝術形象,不惜筆墨,添加了許多情節,把曹操壞的一面充分表露出來了,呈現給讀者一個完全的反面人物。《品三國》則客觀、公正、全面地介紹了曹操,寫出了他的全部性格特點和他所取得的豐功偉績。我還通過上網瞭解到,曹操不但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傑出的文學家。現在還廣爲傳唱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就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由此看來,只憑一個方面就給人下定論是很片面的,每個人都會有美、善的一面,也會有醜、惡的一面。想要了解一個人,就應該全面地去解讀他,這大概就是我讀了《品三國》後的一點感想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