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泛愛衆》有感(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3.84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泛愛衆》有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泛愛衆》有感(精選6篇)

讀《泛愛衆》有感 篇1

說起《弟子規》裏的《泛愛衆》一篇,我想大家應該不陌生吧!

《泛愛衆》講得是與朋友相處,要講平等、博愛,以博大的愛心去對待別人。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只會索取,不會給予、奉獻;只知道去坦然接受,不知道欣然給予。聞名世界的文學家高爾基曾說過一句話:“給,永遠比拿愉快。”《弟子規》裏也說:“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意思是給予、索取要分得清楚,給予多一些,索取少一些。記住這個美德吧!並去實踐這個美德吧!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意思是:別人有短處,不要到處宣揚,別人的隱私,不能隨便說出去。讓我來說說最近我們班發生的一件事。我們四年級期中考試時,三個班的同學進行交叉考試。可是考試完後,班長馬玉森發現他放在書包裏的19元錢被別的班的同學拿走了。我清楚地記得,當時他還掉了幾顆“金豆豆”,最後那位拿走他錢的同學將錢還了回來。

回到家,我們給家人講了這件事,弟弟還說要將這件事到處宣揚。這時,在一旁的爺爺說話了:“你們不是學了《弟子規》中‘人有短,切莫揭’的話了嗎?那位同學做出這件事,同學們肯定都會向他投去異樣的眼光,他已經很丟臉,你們想讓他在衆學生面前擡不起頭嗎?我希望你們不要說。”這時,我才深深明白此句話的意思,我陷入沉思……

讀《泛愛衆》有感 篇2

對於大衆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爲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衆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衆,我們若處處學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守住人的品格,並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衆的事業。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並不是論外貌是否出衆;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並不是只會發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讚美肯定,不要因爲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聖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妨礙他人,更要愛好禮節,恭敬大衆。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充實各項才能,發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再用閒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祕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讚美別人的善行,就等於是自己行善,因爲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於自己作惡,如果過分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佈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託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僕人,本身行爲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爲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上下尊卑的關係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衆,多爲大衆着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讀《泛愛衆》有感 篇3

中國經典國學《弟子規》,蘊含着千百年來人們的道德經驗的結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寶貴財富。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多多誦讀,汲取精華,傳承其中精神。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要發揚《弟子規》中“泛愛衆”篇所表達的博愛精神。正如中華民族偉大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一生都在發展和推廣着“博愛”這一中華美德,就連孫中山先生陵墓中山陵,主牌坊的正中央高高掛着一塊題有“博愛”二字的牌匾。在前年“5.12”我國汶川發生了大地震,牽動了全國13億人的心。可愛勝過一切,溫總理那斬釘截鐵的話語,時刻迴盪在子弟兵們的心中:“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大家自願紛紛募捐,一元,二元,一百元,一千元?源源不斷的捐款送往災區。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愛:愛是支持!愛是希望!只要人人都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次雖然汶川發生了大地震,但是有我們的祖國做堅實的後盾。我們中華民族是強大的,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從身邊點滴的小事做起,發揚這種“博愛”精神。學校組織我們少先隊員去敬老院看望長輩們,這也是一種博愛,也是一種集體的關愛。這些孤寡老人平日裏住在院內,十分冷清。沒有親人的照顧,沒有朋友的支持,可以說這些老人是無依無靠。爲了使這些老人獲得集體的溫暖,我們小學生也應該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經常去敬老院看望他們,帶去親切的慰問和精彩的表演,讓這些老人們融入到這個集體中,讓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看完了我的《弟子規-泛愛衆》讀後感,希望同學們也能和我一樣,去好好研讀這本書《弟子規》,感悟人生的哲理,傳承人間的美德。

讀《泛愛衆》有感 篇4

正如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完美的人間。我讀了《弟子規》中“泛愛衆”名篇,深有感悟。“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大家所尊重的是他的德行,並不是外表容貌。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一個人不單隻看外表,更重要的是他的心靈是否完美、善良。更忌以貌取人。“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別人的缺點,不要去揭穿;對於他人的保密,切忌去張揚,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爲別人着想。像“512”汶川發生了大地震,牽動了全國13億人的心。可愛勝過一切,溫總理那斬釘截鐵的話語,時刻迴盪在子弟兵們的心中:“只要有一線期望,就要盡百倍努力!”源源不斷的捐款送往災區。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愛:愛是支持!愛是期望!這次雖然汶川發生了大地震,但是有我們的祖國做堅實的後盾。

這時我想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盲人,他在夜裏走路時,手裏總是提着一個燈籠。別人看到了都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都看不見,爲什麼還要提燈籠走路呢?”盲人卻說:“我提燈籠並不是爲自己照路,而是讓別人容易看見我,不會誤撞我。這樣既能夠爲別的路人照路,又保證了自己的安全。”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就應從身邊點滴的小事做起,我們要盡力去關愛社會上的弱勢羣體,殘疾人和孤寡老人。坐公交車主動給老年人讓座,攙扶殘疾人。這是一種關愛,讓這些老人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爲別人照路,也照亮了自己。付出一點點愛心,你就成全了一個世界。我們無法駕馭自己的生命,但我們卻能儘自己所能去幫忙別人,關愛別人。這樣讓愛在每個人心中傳遞,讓世界充滿愛。我們也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讀《泛愛衆》有感 篇5

“泛愛衆”,在《弟子規》中是這樣解釋的.:“以廣泛的愛心對待社會大衆……每個人在爲自己的同時能夠兼顧到他人、家國、天下……用心去感受別人的需要……待人謙和、有禮貌。”儘管《弟子規》只是給學生寫的,但是,作爲教師,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下面介紹如下:

一、自身提高道德修養,做到對人謙和、有禮貌。

能夠說我們上莊中學的全體同仁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每一天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教學,都是爲了教好我們每一天應對的學生,所以每個人的思想都是崇高的。我們沒有理由對任何一個同事不謙和、不禮貌。

這就要首先想到別人的長處,想到從別人那裏學到點東西。

我認爲我能夠學到很多。從劉老師那學到慈悲、仁愛,從慶華那學到嚴謹、寬容,從小林那學到機智、嚴格,從小蘇那學到端正的態度,從新穎那學到謙恭的品質,從小曹那學到步步深入的教學思路,從小朱那裏學到一板一眼的工作方式,從楊光那學到良好的心態。從李蘭那學到務實的風格。

我們的每個同志都有自己的優點、特色,值得我們去學習。

二、不自私,互相幫忙

《弟子規》中說:“己有能,勿自私”,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才能和本事,不要保守自私、捨不得付出,要時刻想着服務大衆、回報社會。”我們都是從高校畢業的,都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工作就是把知識、潛力拿出來,回報給社會。不自私,同學科教師就能夠在教學中暢所欲言,把自己的體會、經驗帶給給大家,就會互相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不自私,同班教師纔會不記得失,團結協作管理好我們的班級。不自私,纔會給他人帶給方便。我們上莊中學纔會是團結的羣衆。

孔子也說:“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說,君子在處理人際關係中,能夠與多數人聯合,爲公共利益,爲多數人利益而團結在一齊。我們不必須能成爲君子,但是我們能夠用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三、不干擾他人的工作

“人不閒,事勿擾;人不安,勿話擾。”與人相處,我們就應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影響到別人的正常生活與工作,這是一種做人的美德。

我想的是:在很多學校的走廊裏都有這樣幾個字“慢步輕聲”,目的是讓教學環境持續安靜,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還有的教室裏貼出“入門即靜,入靜即學”,爲的是所有學生能儘快進入學習狀態,彼此間學習不受打擾。

我們的工作也很繁忙,如果充分利用時間是完全能夠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聯查任務的,就不會出現抱怨的情形。

總之,儘可能地發現別人的優點,不斷學習,我們的心境好了,工作效率就會提高。做到互相幫忙,我們的任務就會減輕,會從中體會到快樂。

讀《泛愛衆》有感 篇6

子曰:泛愛衆而親仁。仁者愛仁,智者愛智。

記得以前在讀者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年老的父親讓兩個兒子去獨闖天下,數年後,兩個兒子回來了,老大的述說是每到一處便遇惡人,所經之處必是惡地,這些年他過得很辛苦也很痛苦;老二的運氣則好得不得了,所遇皆是善人,所到必是詳和之地,這些年他過得快樂。父親聽完之後沉默了一會,讓兄弟二人交換之地再次出發。結果,老大去弟弟所到之處,發現這些人根本就不向弟弟說的那麼友善;而老二走在哥哥以前到過的地方,發現這些人其實都很善良,相處久了都很友好。所以說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你就會得到怎樣樣的回報。常懷仁慈之心,以仁愛待人,那對方會在你的仁愛之光中感化。

懷着仇恨而生活的人,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將會被仇恨而吞噬,由此生活將會變得漫長而苦悶。而有智慧的人可用仁愛化解一切怨念,讓一切揹負風清雲淡。在若干年後,你再回首,發現當初曾令人爭執、仇恨的事情已經不值一提。在沒有家國恨的年代,人與人的關係完全能夠因爲泛愛衆而拉近,社會也會在每個人心存仁愛之中而和諧。

因存仁愛,人便不會自傲;因存仁愛,人便不會自負;因存仁愛,人便會揚善抑惡;因存仁愛,便會心存感恩之心;因存仁愛,便不會睚眥必報;將愛放在心中,人生便會少許多煩惱,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完美的人間。

泛愛衆,我愛衆人,衆人亦愛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