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3.71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精選12篇)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1

主持人出書,我一直很關注,如果是白巖鬆、敬一丹這樣的主持界大腕的書,我一定要買來,認真地讀。因爲他倆的主持風格與自身的文化底蘊是我一直欣賞崇敬的。他倆都很好地利用了央視這個平臺、得天獨厚的稀有資源來發展自己、積累感悟,厚積薄發,他們的視角也一定會帶給我們啓迪與收益。此文先談談白巖鬆的新書《白說》。先說文章的題目起得妙,人的主要器官嘴是用來說話的,而說是主持人的職業,他們靠嘴安身立命,巧的是巖鬆姓白,我們乍看題目,首先理解爲這是他說的,其次還可引深爲其他含義,比如他自己說的,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白說也要說就另當別論了。

很早就特別愛看白巖鬆主持的節目,他講話的最大特點是思辯性、邏輯性特強,層次遞進中一口氣能說完很長一段話。比如,白巖鬆曾在《東方時空》中慷慨陳詞中國足球:主場不行、客場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紅球衣也不行;中國教練不行、外國教練也不行……一口氣說了十幾個“不行”,淋漓盡致地吐出了球迷久積於心的鬱悶,那凌厲的、咄咄逼人的語勢,讓聽衆與觀衆特別解渴。這本書的絕大多數章節都是他5年以來不同場合的演講集錦,請看這本書的五部分小標題: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哪一句不是充滿了哲理與辯證思維?人生的參悟就在每句話裏。

作爲新聞人的敏感與社會責任感,他不得不說,但他儘可能說真話、實話,不說假話、套話。常言道:一言即出,駟馬難追,這種風險對主持人無處不在,面對誤解和非議還得有勇氣擔當。無論對於古典音樂、體育、閱讀等生活話題,還是對於醫改、公益等社會和政治話題,白巖鬆在書中都能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給予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

可以說長久以來做爲新聞一線的主持人,他見多識廣,博採衆長,絕不人云亦云,這與他的讀書密不可分。所以掩卷深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與我們分享了:“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第一個10年,閱讀打開一個遠方的世界,帶着他走出自己狹窄的空間;第二個10年,閱讀與他的情緒產生共鳴,陪伴着他走過青春的歲月,看似無用實則有用;第三個10年,閱讀曾國藩等引導他面對內心、人性和社會,學會爲人處世;第四個10年,閱讀《道德經》提供智慧、撫慰和解決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後說:“真正使閱讀成爲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好書,都是因爲其中蘊藏着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閱讀的滋養不是一朝一夕,是歲月慢慢積澱,是由內而發的魅力和氣質。”從閱讀中,白巖鬆積累着故事:在講述成功與失敗的時候,衆多的歷史人物出來佐證失敗是另一種新的開始;在論述觀點時,衆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而又有說服力,這都緣於他閱讀的滋養:“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心得到紓緩和解脫,迴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直達讀者心裏的同時,他的閱歷與讀者的經驗得到了共振與印證。

作者用銳利的目光去觀察和沉思整個人類與人性,把“思辯”這顆看不見的種子,經過加工、培養,使之與形象、語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麗的思辯之“花”,進而熔鑄成一個整體的、自成一體的世界,表現了作者博大的思辯胸懷,展示着思辯的永恆藝術魅力。讀着他的書,眼前就能浮現出他的聲音與姿態。這是他獨特的魅力,儘管他不是帥哥。

記不得了好像是在“感動中國”十年的一期節目裏,他說過的一段話:“這是一個和好人的約會,約會了十年。十年前我只姓白,頭髮還沒白呢,現在頭髮一半都白了。它就是每年最冷的季節的時候,一個最溫暖的期盼。不同的人總結過去的一年有不同的方法,有人用GDP,有人用掙了多少錢。什麼都在變但是人們心底裏的,對於美好的那種感覺,對於善良的感覺,是不會變的。這就是每年的一種收成,這樣的收成對於中國來說比GDP重要。感動它呼應人們心裏本來就有的那種向善之心。感動應該是防止人的心沙漠化的那種水,有水這個世界不會乾枯,上善若水嘛。希望下一年呢又會認識到一些好人,跟這樣的一羣人,生活在一個時代裏頭,你就會一下子覺得心理特別踏實,好人很多的這種素養是咱們這個人羣當中的DNA吧,不會消失。”他的一些主持話語就如同冬季裏喝一碗熱乎乎的高湯,慢慢滋養你的身心,讓你通體舒暢又令人回味,不僅僅是心靈雞湯,給別人講好每一個故事不容易。

再回到“說”上,我們沒有從事主持人的職業,但除了睡覺與獨處,每天也在說話。能否學着藝術點說,廢話少說,傷人的話少說,放慢語速,不求金玉良言。小事,幽默點說;沒把握的事,謹慎點說;沒發生的事,不胡說;做不到的事,不亂說;傷心的事,對人要選擇性地說;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麼說;長輩的事多聽少說;夫妻的事,商量着說;孩子們的事,開導着說。腦子總有一根弦繃着:說,還是不說?這是個問題。

雖說是《白說》不會白說,他以主持人的身份傳播正能量,引領和提升了聽衆與觀衆。那我們尋常人好多的話可能是白說,但白說還是得說,只是儘量要開口有益,說好話,這也算《白說》沒白讀。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2

借一雙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歡央視主持人寫的書,《白說》共分爲“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個部分二十餘章,通過記錄他15年來在各個場合與公衆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書中內容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每篇文章後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後感”,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

許中國夢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對於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巖鬆直言不諱,他說“中國結束了捱打的時代、捱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捱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物質快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蹟,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兩番,財稅的增長速度更是遠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認的是,在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現在似乎成了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但我們不能因此責怪政府、痛罵社會。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模式,歐洲走過,日本走過,有人說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個成長期沒有困難、陣痛?白巖鬆結合自己的成長故事講述中國夢,這也是普羅大衆走過的歷程和該有的夢。

許輿論環境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針對當下社會的紛紛擾擾,白巖鬆則在書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鬥、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不解決。”“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

新興媒體,假新聞太多,傳統媒體,時常態度失真。錢的力量太大了,市場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時間,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層出不窮,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羣中的對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處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傳媒時代,如何處理自己與傳媒之間的關係,面對紛繁複雜的資訊,如何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變得越來越重要。既不能徹底隔絕,也不能沉浸於此。不僅要選擇接收什麼樣的資訊,還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當信息趨於對等,每個人又學會了理性思考,負責表達,這個社會的輿論環境該會改觀。

許個人成長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在關於生活和幸福的話題中,白巖鬆寫了一個細節:“曾經在飛機上看過一篇康洪雷(電視劇《士兵突擊》的導演)的專訪,被一個細節戳中淚點。康洪雷是我的內蒙老鄉,當初當助理導演的時候,每天都要面對亂七八糟各種事。早上起牀,總會有一番掙扎,然後對自己說,你康洪雷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麼過?說完之後衝出屋子幹活去。看到這兒我熱淚盈眶,把雜誌合上了……”有一段時間,因工作的糾纏和人事的紛擾,很有一種想一走了之的衝動,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給自己鼓勁。讀到這兒,一下釋然,堅強銳利如他們,也會如此,於我更不足爲怪。自此,一掃陰霾,一身陽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當遇到挫折和問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適的書籍,靜下心來閱讀。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這樣一本書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你安慰,讓你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再次前行。

一部《白說》,沒有教條,極少理論。只像一個充滿睿智的大哥哥與你促膝談心,以其凌厲但卻無比平實的“白氏”話風直面現實,讀來親切自然,時時處處體現着白巖鬆對人生的參悟,作爲新聞人的敏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3

先說說白巖鬆吧,知道他的名字是因爲央視。知道他的人是柴靜的《看見》有提過,真正的喜歡是在《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吻合了我之前碎片想法及彌補了我所不知道的中國片段。

再來說說書吧,書裏寫的是:近幾年來白巖鬆在各場合演講內容的合集。

看完書之後的感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有些內容,我尚未懂得,有些已知的觀念,又讓我重塑了一番。有些理念,我更加堅定,有些做法,我非學不可。

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

一、幸福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白巖鬆在給學生的《傳家》書中的扉頁中寫道:“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內心氣躁的我,強迫自己慢慢細讀,依舊不懂箇中味道。深懂人無完人,事無完美。於是,幸福之於我,物質剛好,情感淡濃相宜,精神豐盈。

慾望適可。相信一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

二、做點無用的事兒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總是帶有目的性地爲人處事。做每件事,想着利益和捷徑。於是,我們錯過好多好多該有的經歷和風景。我也曾在生活裏尖銳地提問過,請直接告訴我,我要怎麼做,才能到達我想要的那個結果。現在想來害臊,因爲急功近利,弄巧成拙的事不少、腰折的事也不少,成功的曲指可數。

繞過該有步驟,揠苗助長後,發現該來得總是會來的。再後來,我不再去糾結我做的每一件事有什麼意義,我知道,只要我開心,只要我用心,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所以,我發呆,天馬行空,覺得自己相比以前的自己有所不同。

三、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輸得體面,並且有尊嚴。這一段提到,他在倫敦奧運會報道時,奧組委的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我們都知道中國教育有弊端,從80年代的教育頑抗到90年代,然後80年代的父母依舊重蹈着教育着00後的孩子。現實告訴我,我們真的只是說說而已,別在意。

幾乎沒有一個父母一個老師一所學校教育孩子如體面且有尊嚴地輸。我們一代代的傳承着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老師。我們極其重視成功,也相對放大了挫折,卻沒有人告訴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去面對。我們不斷折騰着折騰着,流着淚告訴自己,我要堅強,我是打不死的小強,然後,繼續折騰,很少人能破繭成蝶。即使,我們還心心念念着,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是,請記住:敗局可以催生變局,前提是,你有意志和能力。成敗不在當下,而在歷史。

共享白巖鬆的一句話:在一個大時代裏,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彆着急,把它交給時間。保持冷靜,繼續前行。

四、致青春:做一個和自己賽跑的人。

我一直自卑地覺得,我不會思考,沒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是一個三觀可變的人。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沒有獨立的視覺和缺乏語言表達能力。但是,我願意學習,也還在學習的路上,有一天我會變得更加善於學習。我也會成爲一個不可替代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的人。

什麼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個答案,請去尋找第二個答案。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4

讀了白巖鬆的白說,讓我對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幸福像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小時候吃不飽肚子,誰能給兩個包子就是幸福的,就像有句古話說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就是在最需要水的時候,一滴水就能讓人記住一輩子,有水就是幸福的。終於有一天絕大多數人飽了,但是才發現慾望更強了,想擁有的東西更多了,所以不餓了,卻有了更多的麻煩。

現階段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幸福,不滿足現狀,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如果沒有物質基礎,情感和精神也是脆弱。因爲基礎不牢靠,地動山搖。所以吃飽、穿暖了,對一個人的幸福太重要。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作用,所以物質是基礎,情感和精神生活的缺少,依然不會幸福。正如花錢可以買來房子,卻買不來家的溫馨,花錢可以買的開書籍,卻買不來文化。當有一天你再次回到母校或者童年玩耍過地方時,會不會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很多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會不由得涌上心頭,那一刻你肯定是幸福的。回想起小時候玩過的遊戲,會不由得喜上心頭,因爲在那個玩具匱乏的年代,我們那些簡單而玩過千遍的遊戲是有感情,有精神的。

每次回去神木,我總是不由得想去吃一碗老街上的雜醬麪,那是我七歲的時候,第一次吃過那麼香的飯,直到今日,無法忘懷,雖然在怎麼吃也找不回那個時候的那種感覺了,但還是會大口大口的吃完,最後在倒一碗麪湯纔會滿足。讓我有時會感慨,所謂想老家了,也許就是想吃老街上的雜醬麪而已。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佔5%,剩下的90%都是平淡的,能不能把這90%過得不那麼平淡,是我們一生去琢磨的。有時候我們會去問別人,你過的幸福嗎?一百個有一百個回答,但總之離不開物質和精神這兩個方面。我認爲沒有標準答案,誰說的都對。

百米比賽會有一條固定的終點線,即使你跑的再慢,十幾秒、二十幾秒總能撞線,但是幸福沒有終點線,有的人剛跑不久接近幸福,有的人跑了很久還是沒到。我們喜歡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過程,也許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黃金沒有百分之百的黃金,最多有99%、99.9%,幸福也許就像百分之百的黃金一樣,沒有絕對的到達,但可以無限靠近。

人生路上總會有坎坷和挫折,希望我身邊的人都可以走出低谷,將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滋有味,向着幸福無限靠攏,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5

讀到這個標題,有沒有覺得白巖鬆這部作品中其實都是“大道理”的感覺。字還是那些字,大道理還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巖鬆手裏就是另一種感覺。

當下我們被太多的成功學包圍,我們這個時期的人,都太過去熱衷成功學,從而導致了一種畸形的判斷標準。只有成功,別人纔會高看你,只有成功你纔會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纔是成功。在我們都想去成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會沮喪、就會消沉、意志就會削弱、自信心就會喪失。這樣的標準要不得。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得了全世界,你也贏不了死亡的這個結果。面對死亡這麼大的一個失敗,你該怎麼辦?

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就像一個純淨的玻璃球,有一點磨損,在別人眼裏就會失去光彩奪目的本來。高處不勝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來就會摔的越狠。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經歷過失敗,再次摔下來的時候,疼痛感就會大大減弱。

一個人有一個不成功的一生是失敗的。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6

今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活着的意義究竟在哪裏?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麼。。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義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係),我們應該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於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歡但丁神曲裏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意義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慾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慾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慾望,於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後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覆,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沒有意義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後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意義,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慾望也相差無幾。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悲劇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悲劇的時間會長於喜悅的時間,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意義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種比較新穎的論述,人活着爲什麼一定要有意義,無意義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覺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寫到這裏,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從小就放羊,問他爲什麼放羊,他說我爹跟我說放羊可以買更多的羊,賣了羊可以娶媳婦再生娃,生娃再放羊。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大多數和我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覺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劇的,是毫無情趣的,是不快樂不幸福的,但是放養娃的內心我們是真的能體會到嗎?我想不盡然,因爲仔細想想我們和放羊娃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從小就被爹媽教育要好好讀書考大學,讀完大學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婦,娶完媳婦生個娃,然後再讀書,工作,媳婦,生娃。我覺得其實與放羊娃沒什麼區別,一樣的可悲。

關於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裏,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最後我的體悟是當你被“人活着的意義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困擾時,原因僅僅只是你意識到人生需要一個意義,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沒有意義,你的困擾肯本就不會存在。畢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場虛無。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7

《白說》之所以能在近期暢銷書榜單中佔有一席之地,除了題目比較搞怪,以及作者仍然擁有一定的人氣指數這樣的因素之外,近日頻頻爆出的央視播音員、主持人“勇敢出走”的故事,顯然也是“功不可沒”的幕後推手。

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在各大電商推出的圖書促銷活動中,白巖鬆的新書《白說》始終佔據着十分顯眼的位置。從《痛並快樂着》開始,這差不多已經是人過中年的“白大哥”出版的第十本書了。說是新書,其實內容並不新鮮:書裏所收的大多是最近五年以來作者在各種場合的講演文字記錄,從大學到政府部門,從媒體沙龍、文化論壇到公益講座,甚至連看似頗爲專業的醫療改革研討會也將其列爲主講嘉賓,讓這位央視名嘴過夠了一把嘴癮,最後還不忘攢起來做成書,圖的就是再賺取一回眼球。

如今名人出書易如反掌,而想當年開此風氣之先的,正是包括作者在內的一衆央視名主播,如今自然更有理由當仁不讓,至於質量參差不齊,大概也是早已在人們意料之中的。不過說實在的,剛開始讀這書時,還真被它吸引過一陣。雖然明知作者在大學演講,聽者主要是衝着其“成功人士”的光環而去,不過讀了這部分演講內容,我琢磨着,換作是我,在上大學的年紀,估計也會覺得花時間去聽一場這樣的講座還算值得。比如他說到,年輕人要敢於“做點無用的事兒”,“不僅要懂得如何成功,還要懂得如何有尊嚴地失敗”,“每一次失敗都開啓了一種更好人生的可能”,還反覆提及閱讀與音樂的“治癒力”。諸如此類的話題,雖說和更有意思的學術講座不可同日而語,但至少證明此書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不堪,也證明白巖鬆此人在投聽者所好上的確下過一些工夫,歸結起來這還是要拜其本職工作所賜。

衆所周知,央視著名主持人出走非自今日始。前幾年黃健翔、崔永元、李詠、柴靜等人的離職,就震動程度而言,絕不亞於如今張泉靈、郎永淳的告別。只不過,之前的數人雖已離職,但其新東家不是別的媒體,就是中國傳媒大學,仍然身處廣義的傳媒圈中,並未跨界。而此番張、郎二人的離去,則是徹底告別這個行業,轉戰投資領域和互聯網醫療行業,對比之前央視播音員、主持人的身份,似乎令人感覺過於“穿越”。而在此二者之中,郎永淳的出走更爲出人意料,因爲他創造了一個歷史:《新聞聯播》欄目有史以來第一位主動選擇離職的主播。在此之前,這檔“第一傳聲筒”欄目的主播,要麼是退休或病亡的,要麼是退居二線的或被下崗的,哪裏會有人捧着這個據說工資高達二十六萬的金飯碗不要,而去投身一家如時間黑洞一般的初創公司呢?但據說,郎永淳的出走,主因是妻子生病,孩子在美上學,僅靠郎一人的工資入不敷出。也許這僅僅是傳聞,不過此前他們夫婦合著的家庭抗癌日記出版,似乎爲這一說法提供了某種背書,畢竟公開私人記錄,無論對於家庭還是個人都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何況是郎永淳這樣的公衆人物——如今看來,除了經濟原因,爲跳槽做準備可能也是郎永淳夫婦決定出版此書時的另一層考慮。

如此之多的央視主播選擇離開,以至於白巖鬆說他在出席一些場合時總在被周圍的人暗示“你怎麼還不走?”這聽起來似乎令被問者哭笑不得的疑問,也許正凸顯出了白巖鬆所在的這家頭牌媒體的逐漸式微。的確,二十六萬的高薪難得,但也並非舍此無處得;央視的工作穩定、聲名在外,可也並非人人都留戀。

“走有走的理由,留有留的理由,”這是白巖鬆面對“你爲何不走?”的疑問給出的回答。如果說這樣的回答不夠坦誠,那麼可以說,事實上任何處於作者這樣位置的人,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應該都很難做到真正的真誠與坦率,因爲說到底,在任何時代,決定一個人的言說姿態和內容的,正是他身處的那個位置。在《白說》這本書的後半段,出現了《打造一副讓世界喜歡的面孔》這類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甚至情不自禁將自己想象成政府幕僚的敗筆——對於一位本應將社會公衆作爲第一受衆人羣的新聞評論者而言,這類“瞎操心”的表述應該越少越好。一個人爲了新聞評論的需要對社會或政府說長道短是一回事,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全知全能的“謀士”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一個傳媒人企圖“越位”,事情卻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時所說的一切,都將淪爲不折不扣的“白說”。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8

白巖鬆,同齡人,卻很尊敬,把他當做新聞業界的良心的標尺,有他在,有他的節目在,新聞的希望就在。他的《你幸福了嗎?》《痛並快樂着》,我都細細讀過,每次都有深深的共鳴。《白說》是他的演講集,彷彿是隨他一起見證歷史,那些感悟,沒有華麗,沒有尖銳,沒有取悅,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身在這裏,還沒走,守土有責;到點兒就撞鐘,守時,可謂敬業;更重要的是,還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與別人的信仰。“

一直以來,人們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一種誤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其實正是幹好本職工作的體現。按時按點按要求把每天的鐘撞好,就是圓滿完成了你的本職工作,不怕鐘聲擾了誰的好夢,不嫌重複動作的單調乏味,不慕前臺講經的風光。莊嚴響亮的鐘聲自有其神聖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鐘看做是平凡,總想着成名成家接受萬人膜拜,纔是沒有根基的急於求成的功利思想,社會需要的是在各個崗位上安心、負責、不打折扣撞鐘的“和尚“。

”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謠言傳遍天下,闢謠寂靜無聲。相當一大部分人在圍觀解悶。當你認真解釋時,沒人細聽,所以,解決總是遙遙無期。人到中年,已有權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風險的事吧?自己的聲音爲別的人生和我們的社會,起一點小小的作用。“

一直贊同白巖鬆的觀點,媒體人的責任就是把事實完整呈現,不是隻給大衆看某一面,要讓事實去說話,不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做好惡、對錯的選擇。媒體人的責任還有及時地發聲,不必清高地不與之爭論,把輿論陣地自覺地讓位,而普通民衆沒有條件去獲知真相,只能去猜測,或者乾脆誰的都不信,視所謂的新聞爲一縷輕煙掠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重提此話,撞好你的鐘,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離開,讓位於別人,無可指責,別守着鍾,編着鐘不響的理由,又不讓別人來撞。

"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精神。物質是基礎,可以依靠自己去創造,情感卻不僅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關,和身邊每個人有關。幸福和國家也有關係,比如一個廉潔、高效的行政系統,民主和自由的社會環境。"

每一個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質、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因着這樣那樣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項。衣食無憂的時候,情感、精神和物質三足鼎立,但大多時候,以爲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條件好,我有人疼有人愛,我玩茶藝玩插畫“,只是這樣的幸福不要離開你的小天地,外出辦事被搶白你會委屈,遇到”碰瓷“你會恐懼,遭受不公你會失望,強迫接受價值觀你會厭煩……社會環境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無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改變的權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發發聲音。

”隨着年歲的增長,你不再會被標語口號牽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瀾。你的人生閱歷更加深厚,內心感受也更加複雜,反而是無詞的音樂,更能擊中你百轉千回的衝動和慾望、思索和感慨。“

每次看到大寫的標語,聽到空洞的口號,我都會皺眉,如果跟進的是具體的行動還好,就怕是民衆莫名其妙的東西,就像寫標語的人在自娛自樂。漢語的凝練被稀釋,寡而無味,言之無物,就像行動與語言,越是沒有實際效果的行動,越是洋洋灑灑的總結宣傳。看到一篇好文章,聽到一次好講座,激動半天,同樣的漢字,被不同人編排就有不同的感覺,因爲好的文字揉進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腦。最近喜歡聽一些舊的世界名曲,以爲自己老了,跟不上時代了,答案原來在白巖鬆的這一席話裏。

”信仰是什麼?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麼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麼是最差的,是底線,不能突破它。“

常說信仰缺失,其實是基本的人性,基本的良心缺失,信仰沒有那麼高大上,就是日常言行的標尺。小時候大人告誡我們:”不能衝着人潑水,不能隔牆潑水,潑水要低點,否則神靈要怪罪。“這些規矩形成了習慣,長大了,知道不是神靈怪罪,是尊重別人,爲別人着想,不是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樣的小習慣會折射到大的行爲上,就是”底線“。凡人可能做不到如何”敬“而追隨,但起碼可以做到”畏“而拒之。

”爲說對的話認錯、寫檢討或停播節目,就是我辭職的時候。“

如今,主持人紛紛跳槽,其中一些給人正能量的新聞人的辭職挺讓人惋惜,郎永淳、趙普……有思想有見識有水準有職業操守的新聞人真是不算多,尤其是央視,需要這些熒屏和生活形象都正能量滿滿的人,不知道他們離去後會不會再出現又一個趙普?真擔心下一個聽到的消息是白巖鬆離開央視。白巖松針對別人的詢問,說了上面這句話,相信他,正如趙普的微博:”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不錯,但核心是價值觀留人。“希望不要聽到白巖鬆離職的消息,希望一直聽到他的”聲音“,他的《白說》並不白說,和我有同樣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在民衆中。

”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

這也是一種價值觀吧,很正常,很簡單,卻又很複雜,未來還需要白巖鬆這樣的一羣新聞人堅守,爲了希望,爲了努力向好。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9

第一次聽說白巖鬆是在高中的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推薦我們去讀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和關注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人的言論,自那時起,我就開始關注白巖鬆了。

白巖鬆,央視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主持《新聞週刊》、《感動中國》、《新聞1+1》等節目,以其“輕鬆、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衆喜歡。

1993年,白巖鬆參與創辦《東方時空》,並推出了《東方之子》等欄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迴歸、三峽大壩截流等節目直播。1999年參加了澳門迴歸直播、國慶五十週年慶典轉播。2003年新聞頻道創建,他開始主持《中國週刊》(後更名爲《新聞週刊》)。

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擔任2004和2008年兩屆奧運火炬手。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後多次榮獲“優秀播音員主持”獎,並於2009年榮獲“話語主持羣星會年度終身成就獎”。

2015年6月19日下午3時許,中央電視臺《新聞1+1》欄目官方微博“新聞一加一”發佈消息稱, “根據頻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2015年6月20日晚,央視《新聞週刊》官方微博“央視新聞週刊”發佈消息稱,6月19日-6月26日央視《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

《白說》是白巖鬆2015年的作品。

這幾年,央視主持人相繼離職,白巖鬆還依然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用節目發聲。對於說話這件事,白巖鬆新書《白說》封面上有段話:“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只能確定這本書裏所有的話,都是我說的。” 他表示,儘管“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話多是件危險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險!”他依然嚮往“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

在新書《白說》後記中,白巖鬆對此書的總結說:“這是一本自傳嗎?不會有人這樣問。 可我還是想搶着回答:好像是。因爲在整理這本書的過程中發現,一路上與人聊天的話語,其實比寫在紙上的履歷更真實地記錄了自己在內心裏走過的路。”

對於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巖鬆也直言不諱,他說“中國結束了捱打的時代、捱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捱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

對於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和中國軟實力,白巖鬆在書中說:“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美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日本外交部曾想把‘哆啦A夢’選作‘國民大使’,中國也有這樣的大使嗎?”

關注白巖鬆,我將繼續下去。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10

這次寒假有幸拜讀了白巖鬆的《白說》。說實話,裏面的章節很多,有很多的內容我感覺我還是沒能完全讀懂,我想我何時完全讀懂了這本書,我纔算是昇華了吧。我想,其中有些章節我是看得很透徹的,下面我就這幾個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談談我的感受吧。

第一個地方是“能面對平淡就是不平淡”。讀到這裏的時候,我的內心爲之一震,這解決了困惑我已久的難題。我想教師這個職業每天的生活是相對平淡的,和職場每天充滿着挑戰有着極大的不同。有的內容也許會重複很多次的教,教得久了有時候自己也會迷茫。而生活也是每天兩點一線,家和學校。日子久了,總覺得需要點味道。甚至會想我需要的真的是這樣的生活嗎?有的題目爲什麼講了N遍學生還是不會。是否這樣的生活還要過很多年。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在平淡的生活中生活着纔是最真實的。白巖鬆說:老公在看電視,夫人在織毛衣,孩子在寫作業,一晚上沒多少話,到點兒熱水泡腳,洗洗睡了。這樣的狀態是四五十歲人的最幸福的狀態。真實的人生不會每天充滿浪漫,每天充滿挑戰。工作崗位也是一樣的,大多數時候是在默默做一些平淡的小事。這種平淡就是接受平淡,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教師崗位也是如此,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是平淡中顯珍貴,也許對我們而言是極易掌握得知識,但對不同的孩子們而言卻吸收程度不同。我們雖然在每天重複着教書,但我們也同時在育人,這樣的工作看似平淡但又及其不平淡。梅西和C羅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是因爲每天忍受着極其枯燥的生活。不停訓練,不抽菸,不喝酒,早睡早起......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活得認真。

第二個地方是“講故事的技術核心”。白巖鬆說:“做一個十分鐘的節目,就要按照十分鐘的體量做採訪,如果過度開採,做成分鐘節目的採訪量了,後期就很難再做減法。可是一個二十分鐘的節目,採回來的素材只能支撐五分鐘,剩下的十五分鐘怎麼辦?注水嗎?所以幹我們這行的,永遠要思考一個“奶粉和水”的問題:全是奶粉,太濃;全是水,就是假冒僞劣。什麼情況下最好喝?得調配合適的比例。”他說的這段話感覺就在說我們教育界的事情,我們每一堂課應該上多少新課,每節課分配給我們老師是多少時間,我們準備的內容是多少,分配給學生的時間是多少,這些說的不就是奶粉和水的調和比例嗎?所以做新聞的人,只有對版面和節目時長有充分的瞭解,纔會有“節奏”上的把握。除了常規因素,還有很多非常規因素。比如,三分鐘的節目,理論上能容納九百字的內容。可是當你真的老老實實寫出九百字,最後會發現時長超了,九百字要三分半鐘才能播完。爲什麼?文字轉換成語言的時候,還會無形中添加很多非文字因素。所以仔細算下來,三分鐘的節目只能容納大約八百字。現在隨着推特、微博的普及,全世界新聞的平均字數是七百字,還有繼續減少的趨勢。所以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可能知道這麼多的,這是長期訓練的結果。而我們教師如何能夠準確地把握課堂的節奏呢?現在想想是不是同樣的道理啊!

第三個地方是“大成若缺”。白巖鬆寫道: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蔣丞稷實現了短道游泳的兩個重大突破,全是第四名,算是“鐵牌”吧。但那已是亞洲男子離游泳領獎臺最近的一次。記者採訪他,問他有沒有遺憾,蔣丞稷的回答太棒了,他說“缺陷也是一種美”。是的,缺陷也是一種美,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凡事都追求極致,這個極致存在嗎?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就是遵循着一條曲折、循環、不斷向前的路徑。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我們格外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讓內心得到舒緩和解壓,迴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現實社會中,有很多孩子從小就沒有擁有這種思想,所以纔會造成抑鬱症的增多以及學生跳樓事件的產生。無論是作爲老師也好,還是作爲家長,我們都應該讓孩子們從小認清生活的本質,那就是人生本來就不會達到極致完美的狀態的。我們所有人都要接受這種狀態,並且要善於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也即是說從小培養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然後認清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而我們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解決問題,這就構成了我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個人的一些感悟。在我現在的年齡還未能讀懂書的全部,我想我會再過幾年再次細品這本書,到那時的感悟想必與現在會略有些區別吧。特別真實的一本書,特別敢說和直說的白巖鬆,他讓我從各個角度看到了人生百態。《白說》下次再會啦!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11

最近讀了白巖鬆的一本書叫《白說》,作品是通過各個場合和公衆深入的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態度,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包含了其對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各領域的理解和看法。通過閱讀此書以前對有些事情不是很理解的地方,現在好像有點理解了,今天在這裏分享幾個我喜歡的話題:

一、關於工作

書中提到對工作的態度:“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當然這話聽起來不太“高大上”,甚至顯得有些灰色,書中解釋道“身在這裏,還沒走,守土有責;到點兒就撞鐘,守時,可謂敬業‘更重要的是,還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和別人的信仰”,這樣一解釋,這話就完全不灰色了。一個到了靜靜地說些放之四海而皆準話語、在有權保持沉默的年紀拒絕沉默,爲依然熱血有夢的人們敲鼓撥絃,儘管“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但依然嚮往說出個“更好點的未來”。白巖鬆作爲一個新聞媒體人,在本書的字裏行間我體會到的是堅守,堅守一個新聞媒體人的職責,堅持說話,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體現了其作爲新聞人的敏感和社會責任感。

我一直特別羨慕、欽佩能在一個行業裏一直堅守的人,老話常說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一往而深。現在我剛進入歌山建設這個大家庭,從事的也是質量、體系方面的工作,也算“一往而深”。我和建築行業一直有不淺的緣分。小的時候,村人蓋房子的時候,我靠搬運磚頭、綁紮鋼筋,還賺過不少的零花錢。長大後,村裏人、親戚朋友有很多都是幹這行的,有工人、有項目承包人、有幹裝飾裝修的、好像或多或少都和建築行業有關係,甚至家鄉的其中一大特產就是挖掘機,曾有戲言“半個上海是我們家鄉的人挖出來的”,他們都是城市的建設者,都在發光發亮着。而現在我也加入了這一行中,凡是過去,皆爲序章,我要秉持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敬業精神,只要在崗位上一天,就幹好這一天的工作,應盡的義務,應該承擔的責任必須完成。

二、關於幸福

什麼是幸福,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黃金,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爲什麼現在的日子,物資層面越來越好了,且感覺不幸福了?這樣問的人越來越多,我也經常這樣感慨。書中寫到這樣一個概念: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資、情感和精神;物資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現在我們吃飽了,穿暖了,但是在情感和精神上都有所欠缺,所以依然不幸福。談到情感和精神,就是和年齡、個人、社會、國家等方方面面都有關係。

前段時間,我家小閨女去奶奶家住了一段時間,回來時跟我說,媽媽你這段時間肯定很幸福。我心裏想,偶爾一段時間,不用時時刻刻照看你,是挺幸福的,嘴上卻問,爲什麼呢?她回答道:因爲我不在,你就可以開着空調,蓋着棉被,躺着牀上看手機,還不幸福。因爲她在家我們是控制空調使用的,能不開就不開。所以我倆以爲的幸福是不一樣的。窮人認爲有錢就是幸福,有錢人認爲“錢帶來的煩惱更多,責任更多”,有時候也不幸福。所有說幸福像鞋,只有自己能感覺,別人認爲的幸福擱你身上就體會不到。幸福還是一種感覺,有時候一閃即逝,需要你去挖掘,發現他,感受她,才能無限的靠近它。

三、關於讀書

上大學前,以爲翻過了高考這座大山,前面就是春暖花開了,殊不知前面有一座又一座更大的山等着你,所謂“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好的書籍就是不斷教給你,怎麼積極樂觀的攀爬這一座座大山。

我們讀書是讀什麼?讀魯迅、周作人,還是傅雷、梅里美?其實都不是。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讀書是讓自己煩躁的心安靜下來,你可以在書中讀到你的過去、現在、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讀到你心中有,而筆下無的句子時衍生的那種心有靈犀的喜悅,讀到讓你遇到困難能有繼續前進的力量,讓自己所有的疑惑、困難、不平、孤獨都在書中找到答案。公司舉辦了的這個悅讀的活動真的很好,從此悅字可以看出,真正使閱讀成爲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使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自己。每一本書中都蘊藏中你所期待的自己,所以祝我們的悅讀越辦越好,祝每個人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 篇12

提起白巖鬆,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央視新聞頻道著名主持人,資深媒體人。前些日子憑藉里約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解說,又火了一把,當了回網絡紅人,被網友戲稱爲一本正經地說段子。一本正經,那是央視特色,尤其是說新聞的,不正襟危坐好像都對不起這份職業;但說段子,那可就不大容易了,得挖空心思、突顯主題,又得接地氣、有笑料,說白了就是讓人心甘情願地被撩,這可就是個技術活了。當今最火的段子手薛之謙曾自曝寫一個段子要花上六七個小時,這還是自己悶頭在家搞創作只爲搏你一樂。要是真正想做好一檔直播節目呢?那背後所花費的時間、耗費的精力可能要成數倍累計了。讀這本《白說》時便已體會一二。

《白說》與其說是白巖鬆的一本自述,不如說他是在以新聞人的角度與你聊天、話家常,態度誠懇,言語平實,容易接受又發人深思。用簡單的語言訴說並不簡單的事是一種本領,而能撼動人心則更需要智慧。顯然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積月累的付出與努力。就拿白巖松本人來說,一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白巖鬆愛讀書,這從他的經歷中看得出,從小泡在圖書館,以書爲友共度了幾十年,在全家去搞“歷史”的情況下,他毅然選擇了從事“新聞”行業,多年後才猛然發現,其實搞“新聞”的人才最狠,其他人都在“挖”歷史,而自己卻是在“做”歷史。二要有獨特的思維見解。白巖鬆曾說“一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來自哪裏?同一條新聞,怎麼報道能抓人眼球,入木三分?同一件事情,怎麼做能彰顯特色,體現價值?這就要從獨立的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上做文章。三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古語說,實踐出真知,此話不假。理論再好,不去實踐,也只是空中樓閣、秀花枕頭。唯有在困難中磨礪,在挫折中奮起,在失敗中頓悟才能淌出一條通往成功的血路。四要有一流的口才表達。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有了前面知識、思想、閱歷的積澱,現在需要的就是一點“口才”的東風,借新聞人之口表述事實,還原真相,至於對錯,交於觀衆評說。人們常用少說多做來警醒自己,但少說不等於不說,合理的訴求、善意的提醒、正確的引導都需要平等地溝通、有效地表達、深入地交流。而媒體人要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報道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一點、更好一點。

此外,還是想說下關於閱讀的事。《白說》裏白巖鬆提到了成長道路上影響他最大的三本書。一是少年時期讀的《朦朧詩選》。通過那些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文字表達,與詩歌碰撞共鳴,開啓了心靈之門。二是青年時期讀的《曾國藩》。通過與別人的對話,讀別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人生。三是壯年時期讀的《道德經》。讓人到中年的他豁然開朗,內心更加平靜。對於我自己,近年來也有兩本書幫助頗大。一本是幾年前在豆瓣上偶然遇見的meiya的《慢慢來,一切都還來得及》。讓那時正處於迷茫混沌中的我理清了方向,重拾了信心。也讓我明白,只要你願意啓程,不論30、40,都不算晚,都可以通過努力成爲更好的自己,讓人生多些精彩記憶。另一本是今年年初微博網友推薦的梭羅的《瓦爾登湖》。每當焦躁不安、情緒難抑之時,都會想起許多年前寧靜美麗的瓦爾登湖畔,那個盡情享受天地靈氣,與大自然擁抱共舞的身影,當你把自己置身其中,心靈也就不自覺得到淨化,內心自然而然迴歸平靜。

最後,就引用《白說》裏這段話來做個結尾吧。想來,閱讀的作用大抵也應如此:它幫你打開世界,帶你走出自己狹窄的空間;它與你的情緒產生共鳴,陪伴你度過一段時光,讓你品味出無用爲大用的樂趣;它帶你面對內心,面對人性,面對生命;它還可以提供智慧、撫慰和解決之道,在你行走艱難時,爲無門之處開門,讓無光之處有光。

願我們都能用書籍之光照亮人生之路,讓我們在未來閃亮登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