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1.66W人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通用10篇)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1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算是一個沉重的開頭。婆婆對孩子的呵斥,也許只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對孩子的耐心等待,讓我看到了一種對孩子的尊重。“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作者對孩子打蝴蝶結時細膩的描寫,我彷彿真的看到一個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繩編蝴蝶結,由於還是個五歲的孩子,手眼並不是特別的協調,因此,總是穿不進洞裏,但是他沒有着急,仍然不緊不慢的做着,彷彿這個傑作能給他帶來很大的成就感。這種屬於孩子的內心的平靜,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作爲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可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母親而言,對作爲幼兒教師的我們,作爲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女性長輩之一,作爲對孩子們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們,更應該對這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有深深的思考和認識。

這本書中,第二個故事提到了一個孩子因爲交不起學費,被老師責罵,最後,帶着三個弟妹,在愛河邊跳了下去。看到這裏,我的心狠狠的糾了一下。其實,我一直沒有看懂這段文字被放在這裏的目的,也許是想說,若是這位教師能給孩子一個“慢慢來”的機會,孩子就不會因爲壓力與鄙視而自殺;也許,是想讓教師也能和作爲母親的一樣,關心孩子,耐心地對待孩子。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孩子低着頭,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看似一個在落葉中尋找寶藏的考古學家。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慾望,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邊的風景,又比如,枯樹葉中的奧祕。《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夾雜着許多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它記載着一個個母親用愛澆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邊上那些美麗的文字“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茫茫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讓我深有感觸。幼兒教師,正如孩子們的母親一般,我們照顧着他們的起居飲食,薰陶着他們的審美,豐富着他們的學識與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但是,他們帶給我們的卻是孩童般的心靈,他們爲我們展示着這個社會各種的美好面。這難道不是一種天賜的恩惠嗎?

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着屬於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爲了避免出現尷尬,就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應該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其次,小孩子與生俱來,對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我們驚奇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質疑能力。再者,孩子們的觀察力又有着他們獨到的一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觀察結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觀察這個世界。所以,幼兒教師要做好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

讓孩子自己獨立地嘗試着去完成一件事,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它能極好地鍛鍊孩子的能力。事實上,只有孩子自己做過或主動嘗試的事情,才能讓他們即喜歡,又印象深刻。往往教師、家長逼着做的事情會讓孩子很反感,效率也低下。幼兒園的孩子,能力畢竟還很有限,對於一些事情,他們不能很快的,很利索的完成,這時,作爲教師,我們萬萬不可着急,我們要耐着性子,讓孩子慢慢來。我在給小班新入園的孩子上美術課時,教他們如何正確使用水彩筆,如何整理好用好的彩筆,在請他們演示操作時,他們不停地回憶老師是怎麼做的,動作放到了最慢,當時,爲了整節課進度的我,真想接過孩子的筆替他完成之後的操作,可是,我們的教育,不正是以培養孩子的習慣和能力爲目的的嗎?爲此,我還是選擇了耐心地等待。孩子們也會有着急的時候,拿杯子接水的時候,排隊去玩的時候,上課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他們都會露出焦慮着急的神情,有的甚至是用身體語言和眼淚來表達的,這時候,教師就應該勸他們不要着急,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在現代如此快節奏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對人生的態度也顯得越來越急躁,不知是誰高喊出了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萬家長整裝待發摩拳擦掌,千萬幼教機構調整課程加速發展,千萬早教中心拔地而起日進斗金,在這千千萬萬的希望與期待下,孩子們收拾起童心,規範地坐在課桌前,從“你我他”到“123”而後又是“ABC”“あいう”,從鋼琴到小提琴而後又是琵琶古箏,從畫畫到書法而後又是圍棋象棋……林林總總,家長用自己曾經想學的,認爲孩子要學的種種課程填滿了孩子的童年。當聽着家長們交流“成功經驗”,逢人就要求孩子表演一個,爲自己孩子的多才多藝自豪不已時,敢問孩子們是快樂的嗎?那些被逼着學來的東西真的全都會被堅持嗎?而填鴨式的教育到底是幫助孩子提早了解了更多,還是毀了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在今後會少了解更多呢?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快,還是反而毀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天生的創造力呢?成人們,我們何不讓孩子慢慢來,讓孩子慢慢的地學會識字,讓孩子慢慢地與人交往,讓孩子慢慢地觀察世界。而作爲一名老師,要去改變父母的教育理念上是需要長時間溝通的,但是努力在自己的工作中爲孩子尋找樂趣,引發他們的興趣卻是一定要堅持實施的,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與耐心,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來給予教育與指導,這樣的教育理念應該更值得推廣。

“我的手還小,請別要求我在整理牀鋪、畫畫和打球時做得很完美。我的腿還短,請你走慢些,好讓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還沒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請讓我自己觀察。我的年紀還小,請拿出時間和耐心向我解釋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還很脆弱,請照顧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責我。”孩子是一個人,所以我們要用待人的方式去待他們;孩子是一個還未完全發展成熟的人,因此,我們又不能用對待成人的方式去對待他們,他們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心和耐心。“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那是不是更多的是對我們成人說的呢?

書的最後,龍應臺說寫道: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所以,回過頭去看第一個故事,婆婆呵斥着孩子的動作太慢,但她卻又能放手讓孩子幫助她,去做這些爲客人服務的事情,看得出來,婆婆已經將這個最難的“放手”做到了,這種信任,又是對孩子怎樣的一種尊重啊!

孩子,請你慢慢來;成人們,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請你們慢慢來啊……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2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是劉清香老師送給我的。一看到龍應臺這個名字我想是一位男作家吧!後來才聽海燕說是女作家。名字很帥氣文筆也像男的。於是我就開始讀了。一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肯定是寫如何教育孩子的。隨着讀的深入發現她的文字裏總是有一種獨特的視角與見解,觀點鮮明,言辭犀利大氣。

看到封面我沒有認爲封面及插圖跟書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才慢慢發現了其實每張插圖都是真實的照片。看得出來,每張照片的顏色都不是那麼鮮豔甚至有些泛黃,傢俱及汽車也都和現代掛不上鉤,即便如此,我卻從中發覺每張照片都是那麼的溫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麼的可愛,照片中的環境是那麼的優美--有綠草紅花,也有金黃的落葉。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是日記,又像散文。她記錄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隨着閱讀的深入,我對書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從而也生出很多感慨。呈現於書裏眼前的只是一個母親,愛着她的兩個孩子,僅此而已,卻使我產生了更大感動與共鳴,差不多是一口氣讀完龍女士的這本《孩子你慢慢來》。這書適合所有已經或將會成爲母親的人看,適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過,這本書裏面的文章,大概是龍應臺所有文章中最特別的,它們完全是溫情與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大部分的女作家在文章裏都會流露出一點女性獨有的筆調,但是看她的文章一開始會讓人覺得是個男作家寫的。而這本書則完完全全是從一個女性的感受,一個媽媽的視角寫的,所以充滿了溫馨的感覺。如天上的雲,一團團,一塊塊的,有時白、有時黑,雲的背後是藍色的天空,偶然飛機經過時有長長的尾巴,把天空分開,如此細膩的描寫,眼前彷佛出現龍應臺女士如何跟兒子相處和教導的畫面。諸如送孩子上學時見到一景一物,嚴選孩子看的故事書,孩子犯錯時循循善誘……這些平常的事,描寫得細膩動人,像有一股暖流注入心中。“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這段話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因爲愛,她並不遺憾爲了孩子而佔去她原本計劃好的時間、不在乎歲月侵蝕漸漸變成“黃臉婆”的容顏。她知道:一旦身爲母親,“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用心的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東西並獲得快樂。“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段文字深深打動了我。母性的溫情,如水般滋潤流淌。事實上,這本書的韻味也正在於此,溫暖得讓你沉醉,而在細微處,又幽默得令你忍俊不禁。龍應臺說,孩子是天心的驗證,美的極致。我以爲,這句話的主語換成母愛,也同樣貼切。我有時候覺得女性比男性偉大得多,正像龍應臺所說的,每個人的心裏都存在着自我和他我,當自我慢慢小下去,他我逐漸變得重要,人也就成熟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母親都是偉大而成熟的。我喜歡作爲學者的龍應臺,她有着知識分子的硬骨,睿智與理性,而且,她可以做到尖銳而不刻薄。我同樣喜歡作爲女性的龍應臺,她溫和、善良、親切,充滿人情,她是率直而單純的,她說,每個寫字的人都是心存天真的,這句話說得真好。

龍應臺不愧是華人世界有影響的一支筆,生活的文章也寫得那麼動人。書裏流淌着的那一份對孩子的愛啊。我真是慚愧自己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太少了,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成長期很快就會過去的,我們真的要抓住那些能跟孩子相親、一起學習的時間。我是很反對一些年輕父母把孩子寄養在長輩身邊的做法,在我認爲應該很少有那種迫不得已的理由的,我覺得只要有可能還是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長大,雖然辛苦,但孩子帶來的樂趣也是無窮的……今天我又一次領會,相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給予幼小的生命以無窮的愛是多麼重要,多麼偉大!我很羨慕書中的母親有那麼一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環境,她還可以擁有兩個孩子……既然沒有機會再去體驗生養的過程,那就珍惜現有的,好好把握住機會,做好現在要做的。

我們這個社會發展到今天,似乎成了一列太擁擠的地鐵,人人必須趕着往前走,否則你便會掉隊,趕不上來,讓周圍的人失望,承受各方面無盡的壓力。連我們的孩子都已早早被他們的父母或推或拉入這個趕車的行列,幾乎沒有例外。爲人父母或者爲人師長者,人人都懷着愛孩子的心高喊着不能讓孩子在起跑線上掉隊,於是乎,孩子們變成了集萬千期待於一身的無奈選手。經常聽到周圍家長叫苦,暑假裏只有天天送孩子去學這學那的功夫,根本沒有時間自己休閒。讀了這本書,龍應臺女士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我和更多孩子的父母們借鑑。在《尋找幼稚園》一章裏,書中龍應臺女士也就是文章中的母親說在華安3歲半時帶回臺灣,去找幼兒園,但是那家幼兒園有着小學的課程表,孩子因爲天氣不好而不準到外面玩,孩子都是統一行動,而華安在德國都是自由活動,就是玩玩玩!她會想:這真是三歲的孩子需要的嗎?最後,“還是讓媽媽和安安好好度假吧……”在兒子華安寫的《放手》一章裏,他回憶母親是一個“集責任於一身的嚴格的教育者,但是又充滿溫暖……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小樹一樣正直的人……她一方面極其嚴格,督促我努力學習,認真做事,一方面卻極其講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

試問我們的家長:孩子年紀小小,有這麼多的學習真的有用嗎?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拔苗助長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還繼續每天每夜地在每個學校或每個家庭中發生。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3

不止一次的品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每次翻開這本書時總感覺到裏面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溫柔,充滿着濃濃的母愛,細細品讀彷彿能看到一灣潺潺溪流從一個母親的心裏流出來,情景美如畫卷。習慣於斜躺在牀上手捧書本的我總會不自覺的嘴角上揚,爲龍應臺的兩個孩子感到幸運,有一位多麼睿智,多麼慈愛的母親。

這本書的封面是: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一個孩子正在低着頭,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似乎在尋找什麼,又似乎在思考什麼。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看見的路邊風景。而在當今這個處處高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年代,天下父母都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強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更優秀,更強大,更乖巧……卻忘記了,孩子的一切進步都是有時間規律的。更重要的是,忘記了孩子的生命旅途,孩子纔是自己的主人。選擇一張這樣的圖片作爲封面,我想這應該是在提醒我們應該給孩子們預留一個屬於他們思索的時間和空間吧。

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時,當我僅僅讀完卷首語,我就被那句“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所深深震撼。龍應臺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等一個五歲的孩子紮好一個蝴蝶結。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哪怕是用一天的時間去等待孩子做完一道我自認爲簡單的數學題?當孩子有興趣和信心做好的事情,如果我們還去中途干擾或自作聰明的指導,會不會阻礙他們對事務的原本認知?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泯滅他們的創造能力呢?一個又一個疑問,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想龍應臺是對的,此時的我們,面對孩子的“執着”,不需要焦躁,不需要催促,更不需要我們畫蛇添足的指導。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只有學會耐心等待,才能讓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

書中的每個小故事,看似那麼的平凡,無一例外的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卻無一例外的可以震撼讀者的心。當龍應臺接到超市電話,說鄰居家的孩子偷糖果時,現實中的我們能和書上所寫的一樣處理這件事情嗎?能原諒孩子嗎?當日記《一隻老鼠》中的情節在現實中出現時,我們也能和龍應臺一樣在知道孩子的訴求時與孩子平等對話嗎?印象最深的是《觸電的小牛》,現實中的我們也能苦口婆心的對孩子說教嗎?也許更多的是嚴厲的指責,換來的卻是孩子更大的叛逆心理,摧殘了自己,也傷害了孩子。

品一本好書如同品一杯香茗,次數越多,味道雖淡,香味卻縈繞不散。《孩子你慢慢來》是值得多次品讀的。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4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名叫《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看了這本書,也讓我想到了許多小時候的事情,書中每個故事都讓我印象深刻。

這本書寫的是一位臺灣的媽媽通過自己教導小孩的過程,告訴每一位家長,孩子是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的,通過引導和教育,讓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入歧途。

其中這句話讓我記憶猶新---

我,坐在夕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段話讓我很感動,因爲只是扎一個蝴蝶結,媽媽卻可以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孩子紮好,讓我想起了我小的時候---

那一次,我正寫着作業,媽媽走過來看着我,我寫的更認真了,怕寫的不好媽媽會說我,我正想着,媽媽叫了下我“馬聞悅,你這是怎麼寫的作業啊,你的握筆姿勢不對啊!”媽媽看着我,給我做了個示範接着說:“看到了吧,正確姿勢是這樣的,像你那樣握筆是寫不好字的。”

媽媽手把手教我握筆姿勢,生怕我以後的字寫的不好看。那天,我學了一下午,也耽誤了媽媽一下午時間什麼也沒有幹,但還是沒有學會,媽媽沒有說我,也沒有怨我,只是讓我慢慢地學慢慢地改,後來很久之後我才改了握筆姿勢。

這本書中的內容,我們很多人都會經歷過,這裏面的許多事情我們都覺得很熟悉,內容也有很多感人的地方,我很喜歡這本書,相信看過這本書的同學也一定和我一樣,會很快地喜歡上它。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5

在去掉“在”一方面極其嚴格,要求認真做事,努力學習;另一方面講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這是龍應臺的教子方法。龍應臺的文字,讓我發現了另一種母愛。在德國的開放與臺灣的封建下,她將兩個混血兒子培養成了“如小樹般正直”“思想舉止特別成熟”的人。

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一個母親最願意的做的,便是用一輩子的時間望着眼中只有純真的孩子,讓他從容的紮好一個蝴蝶結。每個孩子都是父母一生的傑作,他們總想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最好,最後卻又在我們我們?他們?的身上學會了很多。我總是渴望母親能夠明白我內心的所求,總是覺得這個要求無法被實現。卻是龍應臺讓我淺顯這個詞不恰當的瞭解,母愛是由瑣碎組成的,你孩子的每一個變化都能讓她母親興奮不已。

華安華安是誰,應該交待清楚第一次踏入世界是因爲Bird,當媽媽聽到幾聲急促的啵時,不住的親吻着兒子――一個即將開啓生命新旅程的孩子。這句話好像沒有交待清楚,文章的讀後感,應該讓沒讀過文章的人能看懂而所有的母親何嘗不是如此,家裏那幾本厚厚的相冊,詳詳細細的記錄着我的每一個階段:站立,邁步,翻書……不論多麼得不起眼,作爲母親,總將這視爲她最寶貴的財富,時不時的拿出來看看,看看便笑了,那是發自內心的笑,沒有理由的愛。這幾句話寫得不錯,寫出了自己細緻入微的母愛。

在中國式的壓力下,每一位母親總想讓自己的孩子在繁重的壓力下汲取精華。我家的車裏,總是放着那些經典的歌曲,沒有技巧卻又樸實的歌喉,簡單而又深層次的歌詞,媽媽說:“在不經意間,你就會慢慢地接受它,成爲你自己的東西,讓你的心智更加成熟。”而家裏那滿滿幾櫥櫃的書,媽媽一點點的引導我去閱讀,去思考,去了解人物的言行舉止,去感悟作者語言的特色和主題的深刻,《笑傲江湖》《妞妞》《我是人間惆悵客》……這兩句互換位置這又何嘗不是理性的教育。而龍應臺發現故事書的扭曲?故事書的扭曲是什麼意思?故事思想的扭曲?會潛移默化改變孩子的思想,用通俗的語言爲孩子講述名著,用開放性的思維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龍應臺的母愛也亦重複,“也是”或者只用任何一個如此。

漸漸地發現,我並不是發現了另一種母愛,而是因爲《孩子你慢慢來》讓我感受到了母親身上本有的另一種母愛:對於文化的貫徹與孩子改變的從容不迫。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6

奎來利用下班後一個人的閒暇時間,再次品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每次合上書,內心總是生出無比的柔軟和感動。記得去年第一次拿到這本書來讀時,內心也是經常非常溫暖和觸動的,經常讀着讀着就不知不覺的流下感動的淚水,感動之餘就會想:作者當時內心是有多麼溫柔情懷和有多少無限的愛,才能寫出那麼細膩的文字呢!現在再讀,感受更多的是對這位智慧母親的敬佩和身同感受!如同坐在時光機,和作者一同經歷着她的一切,心裏的感覺非常奇妙。或許看書時的人生階段不一樣,可以直接影響當下的感受吧,我現在二胎中,肚子裏的寶寶七月份就要出生了,每天感受到小疽夥在肚子裏調皮、折騰的動來動去,母愛自然而然就會更多了,每個星期五,更是特別期待女兒晚上回來,可以享受更多的天倫之樂。

這本書是龍應臺寫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其中的一部,也是最讓我感動的一部。龍應臺是現代作家,曾擔任臺灣文化部部長,34歲才第一次做母親,龍應臺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7

《孩子你慢慢來》向我們展現了一位,母親的母愛是多麼偉大,多麼完美。這位母親記錄了孩子的成長記錄。她用心去感受生活中一切完美,用心去感受孩子成長的經歷。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龍應臺一般耐心、細心。

這個中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整本書寫出了龍應臺對她孩子的關心和愛,從中也看得出小孩的想法和大人的有着天差之別,比如說她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看見一條飄着的綵帶就說是龍,媽媽剛要糾正,一陣風吹來,扭來扭曲的綵帶確實像一條龍。還有龍應臺和小孩子講水滸傳,三國演義時,有些情節否定,這哪能講給孩子聽呢!下次乾脆把書偷偷藏在櫃頂上講別的書。還有就是德國的幼兒園雖然是講究玩耍,沒有正式的教孩子什麼固定的`知識,但孩子在無拘無束的玩耍中也學會了認識各種事情。

龍應臺是一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是幸福的,在孩子的教育上,她有自我的智慧。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8

看過龍應臺的《目送》,喜歡她述說家常一樣說着和家人的故事,在字裏行間透露出溫和卻又思考的內容。《孩子你慢慢來》主要寫的都是華安小時候的一些事情,呀呀學語時的懵懂,調皮搗蛋時的快樂,童言無忌的可愛,有了弟弟後和弟弟一起的溫情,雖然都是點點滴滴的小事,但都能夠感受到一個母親的那種幸福感。

同樣是一個二孩媽媽,同樣是兩個男孩,同樣的年齡差,對於作者描述的關於二孩的情景,真是深有同感。

安安在弟弟出生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電動玩具車作爲禮物,而我們家小寶在出生的時候,同樣也“帶來了”一套托馬斯火車送給大寶,小孩子都特別開心的迎接弟弟的到來。那些來看望小寶的朋友,大多數都給大寶也帶來了禮物,恭喜他成爲哥哥,這讓大寶覺得成爲哥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真心謝謝那些朋友。

關於二孩的事情裏面,還有一件特別感觸,就是四歲的年齡差,弟弟正是最可愛萌萌的時候,而哥哥是調皮搗蛋有點小叛逆的時候,所以當媽媽情不自禁的經常親親弟弟,而因爲哥哥所有事情都要催促而發脾氣打哥哥的時候,安安對媽媽說,爲什麼弟弟什麼都可以幹,而我都不可以。

作者的回答讓我很贊同,她告訴安安,他小的時候比弟弟還要不乖,六歲的安安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去旅行,去滑雪,這些都是弟弟不能做的,如果要變回弟弟,還要穿尿不溼,這讓安安突然就覺得原來做哥哥很幸福。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年齡差距帶來的區別也越來越小,他們開始更多的時間玩耍在一起,雖然也經常會有爭執吵鬧,但更多時候,是買零食時記得哥哥份,是搭好樂高給弟弟玩,是兄弟倆一起洗澡時的歡快,是自駕時車裏的各種遊戲……

最喜歡文章開篇的那段文字:蝴蝶結。我也願意用一生的時間,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9

知道龍應臺應該是11、2年前,我讀書的時候,那時候真是喜歡書,每天要看幾本書,然後才戀戀不捨的睡去,但是龍應臺的書我從未讀過,12年後,讀她,是因爲我的女兒。一個2歲5個月大的小天使,每天都調皮搗蛋,問題多多的小可愛。在對她的管教問題上,我頗費心思,不停的否定自己,嘗試改變。我覺得我應該做一個完美的媽媽,叫她在溫言軟語中快樂的成長,可是隨着她年齡的增加,我開始對她的睡覺、拉尿、吃飯、哭鬧喪失耐心。經常會吼叫或者“懲罰”,雖然從未想過去控制她,可是言行上卻不由自主的試圖控制:你要聽話,你該睡覺,你必須吃蔬菜等等……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記憶中的龍應臺有些不一樣的認識,一直以爲她是尖銳苛刻的,原來她還會如此溫柔的一面。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讀起來的感覺很歡快,很溫暖,在孩子睡前書的選擇上,媽媽也煞費苦心,孩子是上帝送給女人的禮物,是來自天堂的小天使,她的心純淨無暇,被媽媽小心細緻的呵護着。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順其自然,不需要強求一定要學有所成,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我喜歡他們親近大自然,喜歡孩子把15分鐘的路程走成75分鐘而不去責問,喜歡她的放手,更欣喜她的得到。我捫心自問——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勇氣?可以給孩子自由,叫她在適當的年齡自己去探索,答案的是否定的,我沒有勇氣,我不夠強大,所以我需要力量,我也要放手,我也要給她那麼多自由的愛。

我感慨國內外教育的差距、環境的差距、理念的差距,我改變不了這個社會現狀,只能改變自己,不要因爲她成績平平就苛責她,不要因爲她沒有特長就用別人來比較她,不要因爲她沒有出人頭地覺得顏面無存。我只要告訴她,無論你怎樣,媽媽都愛你,最愛你,我的寶貝,只要你健康快樂。

家長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10

寒假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躺在沙發上看着書,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這獨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個只有5歲左右的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獨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樹葉鋪成的小路上,一切都顯得那麼美麗,那麼安靜。封面上還有這麼一段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段話慢慢的,似乎還有很多的話,很多的言語,但是全部已經不重要了,作者龍應臺已經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等待,來欣賞……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着稱,但這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裏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以及過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裏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臺灣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爲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看到封面我沒有認爲封面及插圖跟書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才慢慢發現了其實每張插圖都是真實的照片。看得出來,每張照片的顏色都不是那麼鮮豔甚至有些泛黃,傢俱及汽車也都和現代掛不上鉤,即便如此,我卻從中發覺每張照片都是那麼的溫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麼的可愛,照片中的環境是那麼的優美——有綠草紅花,也有金黃的落葉。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是日記,又像散文。她記錄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隨着閱讀的深入,我對書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從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現在有些家長,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龍,於是就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興趣班,一個週末就只有半天的時間做回家作業,時間緊張極了。我認爲,這樣不但讓孩子學不好學校裏的課,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課給沒有學進、學透,這樣,又花錢,又花時間,還在弄個體力透支,這樣又有什麼用?

這些家長應該好好問問自己,好好反省自己。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母親的本能,給我們自己的尊嚴,卻不是每一個家長所能辦到的。在我們的傳統中並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平等的人。這些家長應該學學向龍應臺這樣的母親,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傾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

有些孩子一下子週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課,這樣忙碌的孩子,又讓他們怎麼慢慢來呢?爲了不甘人後的家長們陪着孩子們學這學那,美其名曰“爲了孩子們的未來”,那樣的想當然,可是,可曾想過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呢?還是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吧。

成語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無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發笑。如:唐·趙璘《因話錄》卷五:“櫃初成,周戎時爲吏部郎中,大書其上,戲作考詞狀:‘當有千有萬,忍俊不禁,考上下。’”又如:大熊貓憨態可掬,小猴子頑皮可愛,使得周圍的大人們忍俊不禁,孩子們更是笑得前仰後合。

成語憨態可掬:可掬:可以用手捧取。形容頑皮嬌癡、單純幼稚的樣子充溢在外。招人喜愛。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種梨》:“鄉人饋饋,憨狀可掬,其見笑於市人,有以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