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通用19篇)

本文已影響 2.01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通用19篇)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

萬物的第一原則,乃是保存自己,乃是生活下去。您播種的是毒芹,卻指望看見麥穗成熟!

——馬基雅維利

之所以選擇司湯達的《紅與黑》作爲我研究的內容,源於最近在閱讀着名企業家萬科地產老總王石先生的傳記《道路與夢想》過程中,讀到了王石先生早年在蘭州讀大學的經歷,那時的他因爲倔強和驕傲的性格始終不能融入學校的環境,一心向往着於連式的光榮,憧憬着野性和自由的生活。於是在瞭解王石先生的過程中,我對《紅與黑》這部小說發生了強烈的興趣。

在同父母的交流中得知,現今五六十歲的知識分子很少不知道這部小說的,在當時那個年代,他們都曾懷着激昂和強烈的情感對待其中的主人公,那個叫做於連的年輕小夥子。並且以此爲伴度過了孤獨而迷茫的青少年時代。於是我在想,這部小說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和魅力,足以使其在經歷了近兩百年的時間依然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曾經寫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則堅信五十年後這部小說纔會有讀者,他說:“我將在1880年爲人所理解。”故而雖然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於連,但是我們只有在解“其中味”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方能完整揭示整部小說的真實含義。在《紅與黑·捲上》的卷首,司湯達引用了假託丹東的一句話:“真實,殘酷的真實。”

在《紅與黑·卷下》的卷首,他引用了聖勃夫的一句話:“她不漂亮,她不搽胭脂。”同時,作者還有一句題詞,至於全書總目錄下,用英文書寫的Tothehappyfew,意爲“獻給少數幸福的人”。我們將這三句題詞串聯起來,不難發現作者給我們提出了兩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這部小說中的真實?究竟誰是少數幸福的人?實際上我認爲,這兩個問題就是敲開《紅與黑》這扇大門的兩把金鑰匙,因此它們也是我在這篇文章中所要剖析的重點。首先我們先來分析“真實”這個問題,即《紅與黑》中的真實究竟是什麼?提到真實,在我看來,真實是一種本質,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經得起推敲、能夠長久存在的東西。《六祖壇經》說:“凡有相皆屬虛妄”,能夠看到的表面現象固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畢竟是虛妄之物。司湯達反覆聲明他五十年後才能得到理解,這就意味着,他所指的真實,絕不僅僅是於連的愛情,於連的死亡,神學院的黑暗,以及種種鬥爭這些故事情節和內容,而是指一種不能爲所有人一眼看穿的真理和智慧,這纔是真正的真實。不過,在剖析內核之前,我們還是要大致瞭解一下《紅與黑》中的故事內容。

文章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快到19歲時到德·萊納先生家當家庭教師;21歲左右進入德·拉莫爾府做祕書;23歲前後左右入獄,兩個月後死。從出場到被處決,僅僅四年左右的時間。小說第44章描寫於連在入獄後的內心獨白中有這樣兩句:“盛夏,一隻蜉蝣早晨九點鐘生,傍晚五點鐘死,它如何能理解夜這個字呢?”“讓它再活五個鐘頭,它就能看見和理解什麼是夜了。”這樣一個甚至尚未到達正午時光的年輕人到底是怎樣的呢?文章的副標題是“1830年記事”,事實上,作者通過這部小說,向我們完整展現了整個19世紀法國社會的概貌:在法國小城維裏埃,耶穌教會橫行霸道,資產階級自由派虎視眈眈,封建貴族生活在危機四伏之中,巴黎的上層社會已煩悶無聊爲特徵,外省的生活封閉狹隘,心靈被銅臭氣毒化,從上到下,從貴族到平民,最高的行爲準則只有一個:帶來收益。

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森嚴,出生於上層社會的人屬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社會地位底下的人想要躋身上流社會,無疑比登天還難。可惜我們的主人公偏偏是一個不安於現狀、進取心極強的人,他聰明、敏感、幹練、驕傲而又倔強。雖然出身卑微,但在個人英雄主義的理想驅使下,野心勃勃,渴望成功、發跡,寧願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他喜歡讀自己的“可蘭經”:盧梭的《懺悔錄》、拿破崙的《聖赫勒那島回憶錄》及大軍公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戰和征服中,他似乎一步步在邁向飛黃騰達的道路,然而彷彿在攀登上最高峯時,兩記響亮的槍聲讓於連從雲端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所有激盪人心的勇氣和野心都灰飛煙滅,他回到了真實的生活裏。那麼,下面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就縮小到於連身上,也即,撥開雲山霧罩的重重迷障,在於連的命運中,哪些是虛假的?究竟什麼又是真實呢?我以爲,我從中提煉出了三條線索,並且這三條線索是互相承繼的。第一條線索,19歲剛剛進入德·萊納先生家做家庭教師的於連憧憬着拿破崙摧枯拉朽式的大革命,希望所處的社會能夠重新經受一番大革命的洗禮。在初出茅廬時,他甚至曾經幻想做維裏埃的市長,建立偉大的事業,成爲拿破崙那樣的世界的主人。然而在步入巴黎後,他才發現現實的殘酷。他曾經說:“象我這樣一個可憐的鄉下人,我,被判定永遠地穿着這套愁苦的黑衣服!假如我早生二十年,我也會象他們一樣穿着軍服。

在那時候,象我這樣的人,不是被殺,便是在三十歲上做了將軍。”不能步拿破崙的後塵,他只好選擇黑袍來做時代的“軍服”,以大主教的“十萬法郎的年俸,藍綬的勳章和統治權”爲奮鬥目標了。寫到這裏,我不由的想到司湯達的一位朋友問他,小說的題目是什麼意思,他解釋說:“紅”意味着,於連若出生的早,他會是個士兵,因爲紅色指紅色的軍裝,代表軍隊;然而他生不逢時,只好披上黑色的道袍,這就是“黑”。在司湯達的解釋中,紅與黑不是對立的,而是並立平行的。這二者的不同在於所處的時代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區別,然而他們都毫無疑問地通向一個唯一的目標:成功。而貫穿於這兩條道路之中的,則是那寧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的不可動搖的決心和野心勃勃的烈火雄心。

在我看來,整部《紅與黑》中所有的`沉浮升降榮辱興衰似乎都可以忽略,唯一能夠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強烈的進取心。於是,關於於連究竟是個人主義野心家,還是一個反抗封建制度的資產階級英雄,值得同情還是應該批判,多少年來人們爭論不休。我並不想糾纏於這樣意識形態的問題,我所關注的,乃是人的命運,人們心裏的東西。於是我方纔深刻理解了開頭所講的王石先生爲什麼如此渴望於連式的光榮,因爲我在於連身上似乎隱隱約約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想,這是每一個渴望在更大的舞臺上做大事業的躊躇滿志的年輕人都會有的感受。我們是幸運的。而對於於連,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全部的抱負和野心只能是鏡花水月一般,能夠渴望,卻難以真正觸及。

第二條線索,我們來分析於連爲了實現它巨大的野心而採取的手段。這樣一個孱弱而靦腆的平明青年不僅要處處顯示知識和能力上的優勢,也即他最初打動衆人的驚人的記憶力還要採取種種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虛僞、作假和違心之舉。爲了渴求崇高的榮譽、幸福和自由,他決心用卑鄙的手段達到目的。他是一個新生的自由資產階級式的人物,卻扮演了虔誠信徒的角色;他在精神和信仰上都傾向於雅各賓派,卻參加了保皇派的陰謀;他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卻處處要裝得像個他所鄙視的貴族。他的所作所爲處處與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真實想法背道而馳。正是這種矛盾使得他的野心不僅沒有實現,反而葬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想要做一個真正的野心家,首先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樹立清晰和明確的目標,其次要對周圍的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充分透徹的認識,也就是說能一眼將利益格局、人事關係以及華麗背後的盤根錯節和重重機關看透。

此外,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和現有的狀況制定詳細合理的戰略戰術,在執行戰略的過程中,必須以徹底的自我管理和鋼鐵般的意志力控制自己完成目標。在所有一切工作進行的過程中,要時時做到冷靜、理智、專注、務實、執着方能成功。對比於連,我們發現他口口聲聲“成功”“發跡”“飛黃騰達”種種,卻從未說清楚他究竟要的是什麼。他動輒想當今一個主教比當年一位將軍多掙多少錢,然而他關心和誰吃飯勝過多少薪水,他拒絕了和愛麗莎有利的婚事,不走富凱那樣穩妥的發財之路。因而它更在乎的不是錢,而是榮譽、平等和自由,因此他想三十歲當上將軍,第一次提升就欣喜若狂,有了騎士封號就喜出望外。他並不是一個務實的人。因爲他“不屬於任何客廳,不屬於任何小集團”,正如德·拉莫爾侯爵所言:“他沒有一個不失去一分鐘、一個機會的律師所具有的那種機靈和狡猾的才能。”他所真正在乎的獲得的東西,並不是實際的金錢、職務、地位,而多是貴婦的青睞、能力的實現、自尊心的滿足,甚至哪怕遠離男人的目光,這也能使他感到放鬆和自由。

這樣的品質就決定了他其實並非一個真正的個人主義野心家,他缺乏除了野心之外的東西爲他鋪路,幫助他走向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於連只能是一個失敗的、糊塗的、頭腦不清楚的、不夠求實務本的、自不量力的堂吉訶德式的人物。最後一條線索,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於連最終的命運。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有句:“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是於連在入獄後思想和處境的真實寫照。之前我們看到於連的愛情、於連的野心、於連的奮鬥,當他從勝利走向勝利一路高奏凱歌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於連一下從雲霧中跌入現實。真實永遠不是浮於表面的,就像深海里的魚,唯有在高壓、寒冷、孤獨的環境下才能生存。也就是說,真實是能夠讓我們觸摸到生命中最疼痛和最戰慄的。就像一個不漂亮,也不搽胭脂的樸素的女人,卻懂得生命樸素的智慧,能夠與相愛的男子過着相知相伴的白頭偕老的生活。股神巴菲特在華爾街金融危機時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只有海潮退去,才能知道究竟誰在裸泳。也許,當危機真正來臨時,我們才能變得真正充滿睿智。我想,小說最後幾章中於連入獄後心靈的轉變,表明了他已經從迷霧中走出,一步步觸摸到了生命的真實,真實的生活。

這裏我的文章實際上就已經引向了第二大部分的內容:究竟誰是少數幸福的人?要分析誰是少數幸福的人,怎樣做才能成爲少數幸福的人,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幸福。幸福是指人的心理慾望得到滿足的過程,是一種和諧的狀態。人活在世界上,我個人覺得歸根結底是爲了追求幸福。然而真正懂得什麼是幸福的人卻少之又少,於是人們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爲名爲利,最終依然不快樂、不幸福。讓我們看看於連在這個問題上是怎麼做的吧。於連首先是把社會和他人的標準作爲自己獲得幸福的標準。他的所有虛僞、算計、警惕和所謂的“作戰計劃”和防範措施無一不是爲了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然而這一切實際上與他的本性,與他內心的呼喚構成了強烈的衝突和矛盾。因此他總是處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緊張狀態,雖然他在一步步往前走的過程中確實曾爲階段性的成功和欣喜若狂,快樂到了極點,但是他這種野心實現後的狂喜並非他真是的快樂和幸福。

外在的過於強烈的衝擊吞噬了真實的自我,他已經失去了真實的自我。然而於連畢竟不是一個像機器一樣不需要自我的冷酷而殘忍野心家,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性情中人。於是他所有向上爬的伎倆和手段總是漏洞百出,終不能爲人所接納,被視爲異類,因爲他的與衆不同而陷入到無止境的痛苦之中。在他入獄之後,大徹大悟,並且在最後的法庭辯論上採取了一種“自殺”式的行爲。因此有人講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向幸福之路。從這個角度講,也許,入獄後的於連就是司湯達心目中的“少數幸福的人”。作者將此書獻給少數幸福的人,我覺得這其中蘊含了他本人的對人生的一種體悟。司湯達在寫作這部小說時已經四十七歲,飽經滄桑的人生使他賦予了其作品對生命與幸福的深刻含義。

說到底,所有的社會科學、人類的文學藝術創作關注的都是人性,都是人的命運。司湯達在二十二歲時曾經說過:“幾乎所有的人生不幸都源於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有錯誤的認識。深入地瞭解人,健康地判斷事物,我們就朝幸福邁進了一大步。”於連之前的不幸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深入瞭解自己。司湯達對人生的三大信條是“自我、幸福、精力彌滿”,他追求的並非於連眼裏的成功,故而我們會微微感覺到他在描寫上升時期的於連時流露出一種嘲諷的口吻。在我眼裏,司湯達是一個明智的人,他認爲有才智的人應該獲得它所必需的東西,才能不依賴任何人;然而當這種保證已經獲得,他還把時間用增加財富上,那他就是一個可憐蟲。他筆下的於連就是這樣一個他口中的可憐蟲。像那個傳說中的西緒弗斯一樣,於連用他全部的力量試圖將一個註定要滾落下來的巨石推上山頂,最後這塊巨石並未登上山頂,可是於連成功了。他在生命的最後就像久在海上顛簸的水手回到陸地上一樣,在寧靜安詳中離開了世界。在我眼裏,幸福和成功是一體的,能夠獲得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幸福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要有基本的物質基礎,就是世俗的金錢、名譽、地位,我想沒有人會拒絕這方面的成功,因爲沒有人希望自己窮困潦倒,成爲現實生活中的失敗者。

歌德說:“勳章和頭銜能使人在傾軋中免遭捱打”。的確,這樣的幸福不僅是必須的,而且對於希望超脫的人來說,這無疑能夠幫助他們擺脫爲利益勾心鬥角的小圈子。幸福的另一方面就是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滿足。比物質和外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同時應該相信,在人類精神的伊甸園裏,必有一個生命樹,樹上必有一顆屬於你的果子,去尋找這顆屬於你的果子,這是你畢生的使命。當我們尋找到這顆果子,帶着它到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再去尋找那個最適合我們的位子,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幸福。也就是說,當自我和外在達到一種高深和玄妙的平衡後,我們就會建立起真實而強大的精神座標。當我們擁有了如羅曼羅蘭所言“一顆清明寧靜非常關切的靈魂”,這種信念將會支撐我們度過未來吉凶難卜的歲月。即使遭遇世界上最慘痛和恥辱的失敗,我們都能生活在攻不破的精神城堡裏。我想,這就是幸福吧。至此,我已經全部解答了我在文章開頭提出的那兩個問題。

現在我試圖把“真實”與“幸福”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迴歸到《紅與黑》這部小說的本身。真實是不變的本質,而幸福是我們追尋的目標;真實是超越紛繁複雜的故事情節背後的冷靜的智慧,幸福是整部小說探討人性的核心。關於這兩點,我不敢斷言自己已經解“其中味”,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考對其進行解讀。我的解讀並未涉及過多的具體故事情節以及於連的兩段愛情,我真正想要做的,是希望能夠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來高屋建瓴地俯瞰整部小說。我堅信,唯有真正透過瑣碎的現象觸摸到冷靜和理智的本質,我們才能得到智慧和力量。我想,司湯達寫作這部小說的意義也就在於此吧。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2

一本好書往往便是一個時代或是一個人羣的縮影。暑假中我讀了司湯達的《紅與黑》,一直到現在便再也沒有看過一本別的書,原因是,要思考的東西太多了。

我讀的書少,把書歸類顯得沒有什麼意義,但我還是忍不住把《紅與黑》和《基督山伯爵》歸進了“復辟文學”中,《包法利夫人》一流雖也成書於那個時代,但卻沒太表現出那一代人的普遍特徵——那是夢被偷走的一代人!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是個很讓人着迷的人物,他誠然是法國革命時期塑造出的千千萬萬“矛盾體”中的一員,他的身上有着“紅”的一面——受拿破崙的影響,渴望穿上鮮紅的軍裝,建功立業,也有着“黑”的一面——面對法國封建王朝的復辟又希望能身着黑色的道士服,不費吹灰之力地過上好日子。與此同時,他身邊也不乏法國人民骨子裏的浪漫主義與冒險精神……

這一切,想必在那個時代許多的法國青年身上都能看到,但我們的主人公之所以特別是因爲他的夢沒有被偷走。他的人生就像一盤棋,他的夢想就是獲勝的最終目標,他的每一步行動,他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着什麼,下一步要怎麼樣,結果會怎麼樣,這一切都被作者用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出來。

就是有着這樣夢想或是所謂“野心”將主人公身上種種矛盾的特質結合起來。爲他這盤棋提供服務:軍人的魄力讓他一個一個放倒前進路上的障礙,教士的睿智讓他能冷靜地分析與判斷局勢並作出決定。與此同時,他骨子裏的浪漫主義和他“夢想”的作用下也已扭曲爲一種難以言表的趨利心、虛榮心以及對愛情的追求的結合體。最後,那一絲絲的冒險主義又爲他的這盤棋增添了那麼一點不確定的因素,畢竟,一個完全理性的人太可怕也太不真實。

反觀那個時代,其他人便在過着的一種沒有夢想,行屍走肉似的生活了,時代的鉅變使他們的.價值觀扭曲,也偷走了他們的夢想。新的資本家們被“十”與“一”這一對數字的惡魔束縛,過着爲了金我錢不惜付出一切的日子,而貴族們則“仍舊隨時能從柵欄的縫中看見羅伯斯比爾的囚車,過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爛的日子……”每個人都在自己扭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心中只剩已被偷走的夢想。

於連死了,帶着他沒被偷走的夢想死了,他的情人買下了他的頭,悉心地埋葬了,實現了她已偷走的夢想。

“夢想”一詞在這個社會已被人們不知強加了多少本不屬於它的意思,有沒有它,人們都一樣活着,又是或許,一個理想沒有被偷走的人,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做的事是爲什麼。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3

《紅與黑》不是一部憑空杜撰的作品。在作者司沕達筆下展現的是整個法國社會的一個典型窗口――法國復辟王朝後期小小的維裏埃城的政治格局。而作者因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身份也令主人公與連的一生染上了濃重的政治氣息一與戲劇色彩。

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紅與黑》。有人讀出了政治,有人讀出了革命,也有人讀出了愛情,而我看到的是於連在社會中出人頭地的慾望與勃勃的野心,是一個年輕人追求夢想的美妙旋律。於連對拿破崙佩服得五體投地。想要馳騁疆場,馬革命裹屍。可爲了適應時代,他只好掩藏自己勃勃野心,做一名僞善的君子。但他聰慧出衆,被聘爲市長的家庭教師。然而做僕人的'卑賤處境激起了他反抗的慾望,因爲與女主人德瑞納夫發生戀情,後來事情敗露,不得不去貝桑鬆神學院學習。後被人推薦,來到巴黎,在侯爵府當了祕書,又同其家小姐拉莫爾產生戀情,並藉助她登上輕騎兵等十五團中尉之座。當他高高在上,出人頭地時,卻被市長太太告發,他便開槍射殺德瑞納夫人,被判死刑,心甘情願走上了斷頭臺。

一個孱弱靦腆的平民青年,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爲實現自己巨大野心,他不僅要處處顯示自己知識和能力上的優勢,還要採取各種不光彩手段,例如虛構,作假和違人之舉。他蔑視貴族階級的庸俗,怯懦,卻又羨慕其他地位和財富,他憎惡大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虛僞,卻又不得不穿上教會的黑袍。

我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對前途和命運充滿渴望與希冀,也有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的慾望。我們也許早就忘卻了小時候第一篇關於理想的習作了。爲了順應時代的潮流,爲了遵循利益的法則,我們不停地改變着,追隨着更體面更充裕的物質生活,哪怕在紛繁的人流中難以呼吸,遍體鱗傷,仍要強忍着華麗外面下內心的焦慮和煎熬。

人流中一雙雙幾近木訥的眼睛,也曾經閃閃發光,也曾經懷抱這自己最本真、最單純的理想踏上人生的旅途,但在希望成爲科學家、軍人、老師的種種過程中漸漸變質,變得更能趨合別人的需要,變得只剩下一個空空的軀殼,已經丟失了靈魂。不斷戴上又摘下一個又一個面具,在重複地演着於連的一個又一個悲劇,而這時,誰又會想到自己孩提時代,其實嚮往的是永遠快樂。

好酒都是俞陳俞香,一部好作品亦是如此,因爲在每個讀者心中它都有着不同的魅力。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4

於連的自卑或許可以說是骨子裏帶來的。

他小時候蒼白的臉色,曾一度使他父親認爲他是家庭的包袱。

而在他長大後也不負所望,身材單薄,看起來很羸弱。

大家都瞧不起他,甚至玩遊戲也總被打。

自小在無愛的環境中長大,於連不可避免地變得自卑,畏手畏腳。

但他的自尊心卻在這種環境中日漸增長,即使他沒辦法反抗現實,他依舊用信仰拿破崙的精神鼓勵自己:

“軟弱無用,生活是一場搏鬥,要麼受人輕賤地苟且活着,要麼爲財富、地位、榮譽,粉身碎骨而死。”

於是,他在進入德·雷納家中表現出了與衆不同的沉穩,並靠着自己的'實力贏得了市長和孩子們的尊重。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5

《紅與黑》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的寫作背景是發過拿破崙王朝覆滅,波旁王朝復辟。小說主要講了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歷程及其兩次感情經歷。小說主人公於連本是一個普通勞動階級木匠的兒子,由於他積極進取、努力學習,懂拉丁文、甚至能背誦《聖經》得到了維璃葉市長特·瑞那的青睞,選他作爲家庭教師。從此便離開了那個經常因他看書打他的父親以及欺負他的'哥哥,在市長家開始了嶄新的家庭教師生涯。在此過程中,他愛上了市長夫人,並與之相愛。最後,貧民所所長哇列諾寫匿名信給市長特·瑞那先生,到了紙包不住火的地步,於連被迫離開了維璃葉去了貝藏鬆神學院。

在貝藏鬆神學院,他結識了彼拉神父。憑藉着彼拉神父的人際關係網以及他自身的才能,他被帶到巴黎,推薦給拉穆爾府做祕書。於連憑藉着他那與生俱來的傲氣贏得了小姐瑪娣兒特的放心,並與之發生戀情。瑪娣兒特得知自我懷有他的孩子後,並將其戀情告知父親。由於瑪娣兒特的固執果敢的性格,父親拉穆爾侯爵決定贈與於連財產,默許女兒與於連離開巴黎。正在這春風得意之時,特·瑞那夫人被逼寫下的一封對於連不利的告發信,如晴天霹靂般降臨在於連的生活中,引起了拉穆爾侯爵的強烈不滿,毀了於連即將富裕幸福的生活。在這種狀況下,於連怒氣衝衝的將槍開向了特·瑞那夫人。雖然沒有死,但由於於連在法庭上發表了對貴族存有挑釁化的言論,及其從前結下的怨恨等原因,最終慘獲死刑。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6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是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的失敗寫的,尤其是他在奮鬥中經歷的兩次愛情,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的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雖然小說是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爲主線,但這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叛逆的平民的悲慘角色”,“是在兩個對立時代交替過程中產生的小資產階級個人英雄主義者或個人英雄典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反抗性也即平民階級的自尊性居於支配地位”,他爲了改變自己受壓迫的處境去反抗社會,“多少反映了當時小資產階級青年的一種本能願望和要求”,這種反抗即使純粹出於個人利益的反抗,即使是在個人英雄主義基礎上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特別是中、小資產階級不現實,要求改變地位的願望”,在當時同樣充滿了“歷史的正當性”。

主人公於連,由一個木匠到市長的家庭老師,到神學院的教士,到侯爵的祕書。在他這短暫的.一生中,他不停地與階級鬥爭,不斷去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其中體現了他的“自我奮鬥”、“自我實現”的特徵外,還暴露出他那強烈的野心與過高的自尊心。但是,於連他一生都是在與命運抗爭,他不斷爲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凝聚了作者對人類個個體的生存與奮鬥的深刻思考。

然而,在當時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下,於連只是把愛情當作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因此,當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再者,當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純屬政治上的角逐,他認爲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爲"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爲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着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爲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這本書有某種我說不清楚的東西吸引着我,讓我一頁一頁的看下去,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從中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體會。通過思考與探究,我對法國當時的社會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我對政治與歷史知識的缺乏,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文字,也因爲這樣,我總會思考很久,也就看得越慢。但是,當終於看完的那一刻,興奮之餘,我還想再看一遍。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7

於連的一生都在和命運苦苦糾纏着。

爲了不做社會的底層,不相信上帝的他努力做出虔誠的樣子,把聖經背地滾瓜爛熟,努力成爲一名受人尊重的`黑袍教士。

爲了躋身上流社會,他殷勤追求侯爵的女兒,但是他的逆襲之路似乎就到此爲止了。

市長夫人受人矇騙,親筆寫信揭露於連的惡行,於連惱羞成怒朝着市長夫人扣響扳機,也把自己送上了絕路。

他這一生,爲了擺脫低賤,在妥協與反抗中掙扎,在慾望與人性中掙扎。最後他喚醒了心中的良知,與自己和解了。

作家馬德說:“這個世界,看似周遭複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

人這一生,該妥協的時候就去妥協,該反抗的時候就去反抗,改變能夠改變的,坦然接受無可奈何的。這本小說,我還沒有讀透,或許是我的人生閱歷還不夠我完全參透,但是在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後,它還會是我想要拿起來細細讀一遍的書。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8

讀了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後,對於於連,我總覺得要說點什麼。

葉聖陶曾說過:“苦水勝過白湯,痛苦勝過無聊。”如果陶淵明沒有“誤落塵網中”的覺悟,別享受不了“採菊東籬下”的亦然。那麼,對於出生於不之家、地位低下的於連來說,往上爬肯定會比消沉墜落、一事無成來的好。

於連的所作所爲可能是傷害了一些人的利益,甚至可以說爲了達到向上爬的`目的,他用的手段並不光彩,但在那個等級森嚴、世襲控制的社會裏,窮人要飛黃騰達確實要比登天還難。順着女人的裙帶往上爬,並不是他的首創,但他遠比那些爲達到目的的不擇手段、喪盡天良的人善良的多,可愛的多,至少他懂得懺悔,“而他的懺悔不是出於一個教士的本能。而是出於心靈的引導。”

他本可以居且地活下去,但他拒絕了這個機會,在法庭上再三懺悔自己的過錯,於是故事纔有了一個相當悲慘的結局,可也爲他罩上了“人性”的光環。

我欣賞和景仰這個在理想與衝突中掙扎的於連,一葉在浪尖上顛簸的小舟,至少它擁有弄浪的勇氣,即使葬身於大海,其行爲也很悲壯,其形象也很美麗。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9

紅與黑作家筆下展現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維裏埃爾城的政治格局。

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那裏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爲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於投靠天主教會的祕密組織聖會而獲得此刻的肥差,從而把自我同復辟政權栓在一齊。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裏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爲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握有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後的勝者。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0

進入大學後,就想多讀幾部名著,但往往都是一本書開個頭,或看看資料介紹,明白點大概就算是讀完了。學校讀書節一開始,我就決心讀一本名著。之所以選取《紅與黑》,是因爲看萌芽上的《瑪格麗特》的作者對這部書十分之欣賞。

文章主要寫的是下層平民一個木匠的兒子於連,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脹和破滅的杯具。書名《紅與黑》,有人說紅是代表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代表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的黑夜。在我看來紅是於連那顆不甘寂寞的心,黑則是那個時代黑暗的社會現實,最終黑夜熄滅了人們的熱血。書的副標題“1830年記事”,透露出它是以1815-1830法國七月革命前夕的社會生活爲背景。

全文的骨架是以於連從一個立志當大主教的外省平民,陰錯陽差的成了當地市長的家庭教師,卻在這期間和女主人德·雷納兒夫人發生了戀情,當他沉浸在“佔有的歡樂”的時候,卻被無恥和粗魯的瓦勒諾給告發,不得不遠走他鄉,來到了修道院,在貝桑鬆他把身邊每一個人都當做敵人而最大的`敵人就是比拉爾神父,當比拉爾神父離職的時候把他介紹給德·拉莫爾候爵做祕書。候爵府中和瑪蒂爾德小姐產生了感情,隨後戀情被候爵知曉,在馬蒂爾德小姐的苦苦哀求之下,候爵最後鬆口承認他們感情。但是這是於連的初戀情人德·雷納爾夫人在有心人的唆使下誹謗了於連。眼看着感情即將破滅,野心也隨之破滅,於連回到韋裏埃,一怒之下朝德·雷納爾開了兩槍,被判死刑。在監獄中大徹大悟光榮的死去。

看後對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於連的兩場感情:一個是與德·雷納爾夫人的“心靈的感情”;另一個是與馬蒂爾德小姐的“頭腦的感情”。

第一段感情開始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誘惑,而於連僅僅是想完成一個對貴族老爺們的報復,和滿足他的虛榮心,所以他決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取得成功”。但是之後被德·雷納爾夫人那顆善良,溫柔,單純心所打動,他瘋狂的愛上了德·雷納爾夫人,但是這顆心不久後被野心所佔據,他幾乎忘記了他,直到最後才爆發。他才猛然醒悟他說到;“從前我們在韋爾吉樹林裏散步的時候,我本來能夠獲得無窮的快樂,但我卻讓強烈的野心把我的靈魂帶到幻想之國裏去了。你那迷人的胳膊就在我的脣邊,我沒有把它緊緊抱在我的懷裏,我對未來的幻想,把我從你那裏奪走了。是的,要是你不到這監獄裏來看我,我到死也不明白什麼叫幸福。”

另一個和馬蒂爾德小姐的戀情,則是開始於彼此的不屈服,驕傲。能夠說一場征服與被征服的感情。馬蒂爾德小姐是一個出身高貴的,聰明的,高傲的,美麗的,如王后一般的女子。她是一個活在自我想象中的感情的女人。於連就被她所有的一切給吸引住了。同時,由於於連在馬蒂爾德小姐面前的驕傲,自尊心和對她的不屑一顧,也有於連的才情。得不到就是最好的。當雙方某一個屈服了,那這個人就會受到折磨。最爲好玩的是科拉索夫親王給於連設計的一連串計劃,使我們看這個建立在嫉妒上的感情。

在最後雖然媽蒂爾德小姐放下了地位,爲於連四處奔波,可我還是覺得那不是感情的原因,那是她由於“被一種並不缺乏英雄注意的熱情所燃燒着”,她甚至還想到“巴黎客廳裏的人士,看見我這樣身份的姑娘,崇拜一個行將被判死刑的情人到了這一地步,他們將怎樣議論呢?象這樣的感情,務必回到英雄的時代才找得到”,這說明我們可愛的小姐還沒走出她那幻想,直到最後她抱着於連的頭顱把它安葬,我覺得那只是對瑪格麗特王后的模仿,那是印在她腦海裏的東西無法忘記,她把她哥哥叫做阿尼巴爾,自我則叫馬蒂爾德·瑪格麗特。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1

讀完《紅與黑》,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作者超多運用心理描述的手法將主人公於連、特·瑞那夫人和瑪娣兒特三個人的性格特徵展透過寫主人公於連這樣一個下層青年奮鬥失敗的故事,反映出大革命之後的法國的社會現狀。

首先,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物。他自尊自愛而又自卑,勇敢而又懦弱,真誠而又虛僞,追求自主卻又表現出種種屈服和依附,激情而不失冷靜,可也傲慢衝動。簡單的用幾個的詞來概括於連的經歷就是“出身於平民、較高文化、有幸任家庭教師、有膽量與兩個上層女人產生愛戀、一時衝動槍傷深愛的女人、被判死刑。”

他之所以杯具,不僅僅僅是因爲他所處的時代,也因爲他的矛盾性格。他的自尊自愛首先表此刻當父親告知他將要去市長家裏做家庭教師時,他立即表示不願意做僕人,即使又打又罵也不想淪落到與僕人同桌吃飯的地步。同時也表此刻他善於學習並且不斷學習上。無論在市長家還是在伯爵家,他都懂得珍惜和上層社會的人接觸的機會,懂得揣摩他們的心理,學習他們那些相對文雅的言行。此外,他的自尊自愛還體此刻兩次感情經歷上,應對兩位姿色迷人的.上層女人,他沒有一開始就屈從依附、即使之後有也是在確認對方的愛意之後。應對第一次被瑪娣兒特甩後,他悲哀難過、卻沒有拋卻自尊向瑪娣兒特求愛。相反的是,他透過另一種方式讓瑪娣兒特徹底折服於自我。

說他自卑,一點也不爲過。初入市長家,他總感覺家裏的侍從孩子等都看不起他的出身。他敏感到對自我吃飯坐的位置都覺得是別人瞧不起他。而這種敏感正因爲自我平凡的出身所致。

在感情面前,他也自卑。無論是與瑞那夫人還是與瑪娣兒特,他一開始都倍感懷疑,他懷疑的理由恰好來自於他認爲自我的出身和地位遠不如她們的其他追求者。哪怕處於熱戀中也多次因爲他自卑所致的敏感而悲哀。

家庭的苛待與社會上層人士的蔑視,造就了他敢於反抗的勇敢性格。對家庭的反抗,體此刻他充分利用分分秒秒看書,哪怕是幫父親幹活,哪怕被父親打後,也不甘於做個木匠。對社會的反抗,主要體此刻兩份感情上。在與瑞那夫人戀愛時,書中這樣描述過“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能夠告訴他,是感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在對待與瑪娣兒特的感情上,作者不止一次寫到過他因瑪娣兒特對他的愛意感到自豪,也不止一次拿此與身份地位高的誇澤諾侯爵比較過。

但他性格中也表現出懦弱妥協的一面,個性是在他的虛榮心、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後,更容易表現出他的懦弱與妥協。在得到侯爵賞賜的十字勳章後,他曾一度以爲自我已經能夠躋身於上流社會擺脫平民身份後,就同他最蔑視的特權階級同流合污。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2

我讀完《紅與黑》對於連的一大感受就是他十分虛僞。他崇拜拿破崙,可在市長家裏,爲了不被別人發現,他不惜燒掉拿破崙的肖像。他蔑視特權貴族階級,但是在侯爵家裏當祕書時,他卻時刻留意謹慎,提醒自我絕對不能表現出對特權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蔑視。在貝藏鬆神學院時,他更是虛僞。明明明白那些所要學習的東西是錯誤的,還是將自我的思想藏了起來,繼續學習。

然而,他也有真誠善良的一面。在看到貧民所所長哇列諾一家的鋪張浪費、肆意享樂的生活狀況,他同情貧民的貧苦生活,同情他們連唱歌的權利都被剝奪。這樣的他,是善良的。最終,在審判庭上,他痛斥了貴族階級對平民的殘害,他敢於直面他的真心,說出了他對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輕蔑。即使在有機會免於死罪的狀況下,他依舊沒有動搖;在最愛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誠的朋友傅凱的勸導下,他堅定了自我心中的信念。這樣的他,是真誠的。

正是這樣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杯具讓人心疼。

小說除了對男主人公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外。兩位女主人也一樣。瑞那夫人的軟弱、善良與真誠同樣讓人心疼。兒子生病,她不惜把一切錯誤歸結於自我出格的感情上。對於於連,她深愛着,但是處於社會道德、社會輿論以及對丈夫的那絲同情,她最終只能選取軟弱,選取放下。直到最後於連的槍殺,她依舊原諒,甚至還埋怨自我不該寫那封信。

而瑪娣兒特,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傲慢。她在理智與感情中掙扎,她和於連一樣有着強烈的自尊心。對於於連,她的內心也無數次掙扎過、糾結過。她一方面忘不了於連的平民身份,一方面又把於連的前程想象成完美的無與倫比。她總自我安慰的告訴自我,只要時機恰當,於連必是有用之才。但最後她在感情裏無法自拔。

杯具總是把美的東西撕破給人看,《紅與黑》是這部杯具,它撕破了下層人民的努力奮鬥,撕破了純真感情,讓人讀完回味無窮。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3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品。司湯達又譯爲斯丹達爾,本名瑪利伯特小熊,自1830年7月改革後就一直在政府部門任職。他死前悄無聲息,在文學界上壓根沒有容身之地。可是就這樣一個人,寫下了讓世界最知名的的作家、抨擊家都特別感興趣的著作。可以說,斯丹達爾徹底是憑着這本書便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基本上和巴爾扎克並列的部位。

《紅與黑》是荷蘭甚至歐洲地區現代主義的奠基石作。小說集關鍵便是敘述了於連索美的這個人,以他與2個女主角的愛情爲主導線,最後的結果是他的2次愛情都毀滅了,他自己也去世了。

看了第一遍覺得有一些糊里糊塗,吃不住求知慾,數次閱讀文章以後總算有一定的掌握。於連是獨自一人在與全部社會現狀矛盾,再加上他那極大的慾望,最後造成了他的惡運。我本人覺得於連是有點兒超級變態的,由於在第一次愛情的情況下,他徹底是一種下一層人對頂層人的'對付心理狀態。他由於看不順眼省長的高傲就想要去佔據省長的老婆來對付,他成功了。

讀得多了以後,。我發覺於連這一人的個性太尤其了。他探求真理,卻又爲反動勢力服務;他剛正不阿心地善良,卻又以虛情假意的相貌進出皇室階級。從他的行爲中,我讀取了慾望,及其他心裏那股不甘心低人一等的強烈慾望。

殊不知我非常青睞的或是這一部書的心理描繪。不得不承認,斯丹達爾的心理描繪確實很有特性,在著作中,角色心理的掙脫、分歧、歪曲、抗爭……每一種轉變都真正細緻、深厚迷人,擁有別具匠心的描繪,充滿了邏輯性和客觀。尤其是在描繪於連和2個女主角的愛情時,那心理細微的轉變和發展趨勢全過程剖析的非常的精美、獨特。也難怪丹納都說斯丹達爾是這一時期和一切時期最傑出的心理文學家。他開闢了心理小說集的先例。

這一部書體現了荷蘭下一層青年人的念頭和境遇,於連便是一個那樣的反映,很有可能非是全部的人都喜愛他,但毫無疑問都是會被他吸引住。

這確實是本好書推薦。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4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說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必須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能夠告訴他,是感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個性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我的潛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之後的瑪蒂爾德小褲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我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忙,但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爲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但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但是又過着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用心而又祕密的活動着

對於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爲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爲,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5

我認爲是在生活,其實只是在爲生活做準備。現在我來到社會上,才明白了在我演的這場戲落幕之前,我身邊到處都是敵人,每一分鐘都是在僞裝。

紅與黑,司湯達。

階級壁壘,封建殘餘,家境上的差距,註定了很多像於連一樣的.人,從一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可是有才華,有野心,還很拼的於連不甘於被人蔑視,爲了成功不擇手段的利用女人上位,踩在她們的肩膀上迎來人生巔峯,到最後在死亡的懺悔面前才發現真愛,可爲時已晚。

真正讓人感到痛苦的,並不是追逐名利本身,而是你本性善良,卻逼自己進入一個勾心鬥角的世界。況且在自己不認可的遊戲裏追逐,無論結果成敗與否,都是輸家。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6

羅新璋翻譯的紅與黑,看完後我才知道這人翻譯的紅與黑纔是最經典的,主角不斷上爬可是有陷入權利與愛情的爭鬥,世上是不公平的,對於一個從底層爬上來的小夥子,有點像杜拉拉,可是卻是悲劇,嫉妒會使人瘋狂,同是出身底層卻被陷害,這是謀殺,赤裸裸的罪惡,至少現在這種事也並不少見。世人皆醉我獨醒,心不黑,皮不厚,不足成功。

野心,嫉妒,悔恨,自尊,驕傲,嘲諷,在往上爬的時候也要看看下去的'路是不是安全。

紅與黑,僅僅兩種顏色,便囊括了世間的浮華和虛妄。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7

《紅與黑》是開學時讀的了,距今已過去三個多月,其實內容倒也真忘的差不多了。不過還是有一些想法的。

男主叫於連,是個木匠的兒子,不受寵愛,被父親欺負利用,不過於連很聰明,也很有野心。他崇拜的人是拿破崙,他會偷偷藏起拿破崙的照片,不斷翻閱拿破崙自傳,激勵自己成爲拿破崙那樣“成功”的人。起初我被於連讀書的能力所震驚,他真的記憶力很好,雖然對神,宗教類的很不屑,但他是成績最好的,他能把聖經倒背如流。但當時也覺得於連真的很勢力也很有野心,因爲感覺他的每一步都很有目的。爲了以後的發展進入了市長的家,當了家庭教師。他爲了錢權細細密謀着自己的一舉一動。見市長時應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他都要想一想。我覺得很累。但想一下,他也是個很有毅力的人,能夠一直這樣下去,但是總覺得他是自卑的。不管是面對瑞納夫人還是瑪特爾小姐,他開始雖然都是精心計劃,勾引瑞納夫人,追求瑪特爾小姐,但奇怪的是,他也陷入其中。就是我發現他不是爲了追求那種刺激,也許他一開始有些這種想法,但他並不是那種花花公子類的。特別是他要走的時候,他翻牆不懼被抓只爲與瑞納夫人告別,他在花園苦苦等待只爲與瑪特爾小姐相遇。他在每次愛情中都深陷其中,並甘願犧牲自己。說他有野心,是的,他野心很大,他渴求錢權,但他有有一種天真,那種面對感情的天真,一點也不顧世俗,也不顧被傷害,如飛蛾撲火一般。他是很稚嫩的。對於於連,瑞納,瑪特爾,三個迥然不同的人。瑞納夫人明明之前那麼愛於連,可是她更愛自己的孩子,她也許可以不顧世俗的眼光追求愛情,可是她害怕自己的孩子因此受傷害,所以當孩子病了,她以爲是自己犯了錯誤所以上天懲罰她的孩子所以她與於連一刀兩斷,到最後還舉報了於連。她把她的愛看成是一種罪孽。至於瑪特爾小姐,她很囂張跋扈,與其說她喜歡於連,倒不如說她喜歡的是叛逆的感覺。她和於連在一起,只是因爲她沒見過於連這樣的人,於連一開始對她是沒有太大好感的,所以瑪特爾是有一種征服心的,她想要佔有於連,藉此彰顯自己的不同,同時她也渴望被征服。她的`表現欲太重了。同時也很叛逆。所以,當於連表達出對她的愛意時,她迅速褪去了新鮮感,征服欲,她覺得沒有挑戰性。這個女生太可怕了雖然很聰明美麗,但是,她不真誠。紅與黑裏的人都是複雜的,我不能說他們是絕對的好人或壞人,只是感到他們的生長環境塑造出了他們這樣的性格。他們的發展是意外的,但是也是合理的。因爲他們的性格確實就是這樣的。所以,看完後,我只是感受到了複雜,還有合情合理。倫理,道德,愛情,神學,宗教,軍事,權利,自由,看似矛盾的大家相互碰撞交織,竟也可以這般的不可思議又合情合理。所以呀,人果然是很複雜的呢。

好啦,關於《紅與黑》的回憶目前就到這裏啦。下期見!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8

被血色掩蓋的信仰與榮光

當王權再度更迭——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拿破崙的事業在厄爾巴島終結,王朝復辟——時代掀起的波瀾造就了一個於連。他渴望穿上紅色的軍裝,追隨拿破崙的腳步成就一番戰功,卻迫於局勢而不得已將野心掩藏在黑色的教服下。理想與現實間的強烈反差,暗示了他的末路。當鍘刀落下,傲慢也好,自卑也罷,都會隨着塵埃落定,掩蓋在血色之中。只有那顆頭顱上空洞的瞳孔,仍癡癡凝望着他所有虛假的信仰與虛幻的榮光。

傲慢&自卑

縱觀於連短暫的一生,能輕易提煉出兩個詞:傲慢和自卑。乍看這兩種特質似乎相互矛盾,但究其根本,它們都生自比較心。過人的天資使他不屑同庸俗的貴族相交,堅信以自己的才華應當攀上更高的地位;低劣的出身又使他處處小心翼翼,時刻恐他人的恥笑與嘲難。傲慢與自卑的交織在他心中,滋生出近乎扭曲的惡意與甚於悲憫的崇高,構成了名爲“於連”的悲劇角色。

於連的傲慢表現得直白而富有攻擊性。在人生最初的轉折點,被瑞那市長僱爲家庭教師,他心中有忐忑不安、但更多的卻是對於這份職業的輕慢,同瑞那夫人的親密關係更爲他的就職提供了藉口。而在進入巴黎後,“拉穆爾侯爵的祕書”一職使他不得不出席衆多貴族參加的晚宴,於連看不上他們淺薄的思想與虛僞的做派而不願和這些“空有出身別無長處”的傢伙交好,更別提諂媚。即使是面對真正的貴族千金、擁有過人美貌與出衆智慧的瑪娣兒特,他也冷眼相待,甚至會在對方驚擾他思索時出言諷刺,這份極具攻擊性的傲慢與孤高固然是於連的人格魅力之一,卻也是致命的弱點。它令他相信他能夠成爲鷙鷹,翱翔長空,完成每一次有力的搏擊;它也令他以一種超脫的眼光觀察人的行爲,用上帝視角審視人在那般時代下的掙扎。

與傲慢相對的,是於連刻在心裏的'自卑。爲了前途,他必須混跡於貴族大公間。而他呢?他只是一個窮木匠的兒子,始終擺脫不開索雷爾這個賤姓。出於對自己低賤出身的厭惡,當瑞那夫人樸實的心和瑪娣兒特高傲的心迸生出純摯的愛意並傾注於他時,只要她們的言語不注意,顯出了不大尊重的意味,他便覺得極冒犯,從而對他們——貴族階級的造物——報以較她們所作所爲過分百倍的惡意。他不憚用最壞的想象去揣測那些貴族,並表現出不可一世的樣子,唯恐教他們看不起。因無法改變的底層出身而帶來的無從抹去的自卑猶如蛇一般,一寸寸蠶食掉他純粹的心。它迫使他不斷爲躋身英雄之列奮進,又迫使他對感受到的一切好意抱以不信任的態度。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被肆意歪曲,隔絕開於連與周圍的世界。

從未消逝的於連

時代的悲劇

故事的最後,於連以一名年輕少校的身份,站在法庭上激情演說。他憑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士,繼而被接連委以重任,又因瑪娣兒特的傾心被授與十字勳章、食邑和少校稱號,可以說,命運在這期間從未虧待過這個擁有堅定信念、或者說遠大目標的年輕人。只可惜,於連的命運似乎在第一天成爲家庭教師的那個早晨就已註定:破舊的報紙上報道的那個死刑犯有同於連相似的姓氏,鮮紅的聖餐布倒映在水中宛如沉寂的血。種種不詳的徵兆預示着他的結局——死亡,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在於,那樣一個優秀、擁有光明前途的年輕人彷彿不該早早被黑暗掐住咽喉,任由貴族和資產階級落下無理由的寒芒,再在蜚語中隨意塗抹事實;可一顆傲慢又自卑的心註定於連不會在強權面前低下頭顱,與世俗相悖離的結果就是爲世俗所不容,那麼他的死亡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於連死於他的傲慢、他的自卑,死於貴族和資產階級的迫害,死於那個動亂的時代。

“在拿破崙的部隊中,我會成爲一名軍曹;在巴黎的教會中,我會是一名主教。”於連對自己的未來做出這樣的評價,是因爲當時法國變化的局勢只給了平民兩種選擇:屈服,或是革命。於連想成爲足以改變歷史的人物,有偉大的抱負。爲了達成目的,他強迫自己做一個擁有虔誠信仰的教士,得到了他嚮往中的、儘管是短暫的榮光。在時代的浪潮下,於連的悲劇顯得無比渺小。每個個人都是時代長河中的一滴水、一粒沙,受時代的裹挾前進、翻涌,最終被時代吞噬。於連那虛假的信仰和虛幻的榮光在這條長河中微不足道,最終只能留下一點淺薄的、轉瞬即逝的血色。

這是時代的悲劇。

而當時代的悲劇具象到個人,於是人們記住了於連。

小說《紅與黑》的讀後感 19

最近參加了一個同讀活動,讀了這本久負盛名的名著。

說實話,自己本身倒也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只可惜近幾年啃的磚頭少了,簡單的書多了,所以理解和語言能力都有所下降。這次選擇的這個版本,就碰到了此類問題,譯者是個大家,法文,文言文功底都很深,所以翻成了帶一點文言腔調的小說,文采風流,辭藻斐然。

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口語的方式不斷變化,導致了一種奇怪的感覺,就是現在的我讀起來,並不順暢,每個字都認識,放在一起讀,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沒有辦法把語句具象到腦海中,導致閱讀起來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連寫文章也是,要麼就是1,2,3點的工科類報告文章,要麼就是這種口語化的流水賬,一個有序的,結構化的文章都沒有辦法寫出來,這也是工作久了,久不動筆的後遺症,反哺過來,就導致了閱讀能力的下降,非常可惜。

伴讀的大家就很厲害,可以帶領我們進入了另一個層次的閱讀方式,並不是讀完這本書就這麼讀完了,而是關注於故事存在的社會背景,以及書中簡單的描述所帶出來的當時的社會風貌。如果在閱讀之前,沒有這些準備的話,很容易就讀過去了,還是要先泛讀瞭解一下,再去搜索相關資料,再精讀一下,才能把一本書橫着讀,豎着讀,給讀透。

《紅與黑》這部書的大體發生時間,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崙失敗了,波旁王朝復辟,但原有的社會結構搖搖欲墜,作爲統治階層的貴族、軍隊和宗教,不再保有絕對的權威,世襲的鐵板出現了縫隙,給了底層的草根人民上升的空間,這纔給了於連這樣的人物施展的舞臺。

於連是鐵匠的兒子,父親和哥哥都大字不識一個,並且脾氣極度暴躁,動輒打罵,而於連本身卻聰明過人,記憶力極佳,辦事牢靠細心,長相俊美。相當於一個業務能力非常強的人,卻沒有一個很好的出身,再加上於連的自尊心極強,導致後續他極度擰巴的性格,自卑與自傲的混合體,既沒有一條路走到紅,也沒有一條路走到黑。

紅在這裏面大概率是表示革命的意思,也就是於連心心念唸的拿破崙時光,他總覺得自己生錯了時代,如果早生二十年,就可以爲了革命奉獻,要麼死亡,要麼成爲將軍,可以實現階級的逆襲,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

黑在裏面表示宗教的意思,神父總是穿着一身黑袍,這也是現實社會中,於連最有可能晉升,實現階級突破的方式,只是於連自己本身,對此毫無興趣,他學習拉丁文,背誦整本聖經,都只是爲了升遷,並非發自內心的熱愛。

於是,這樣的於連成爲了一個昂貴的擺設,作爲家庭教師進入了市長家,也因此遇見了糾纏一生的德瑞那夫人。德瑞那夫人很可憐,作爲一個貴族出身的女子,一直被當作花瓶養大,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是虔誠的宗教信徒,長大後就嫁給了市長,一個自大無知粗暴的男人。在遇到於連之後,德瑞那夫人才初次嚐到了愛與被愛的情感滋味。

兩人之間的糾葛非常精彩,試探與反試探,進攻與反進攻,這個時候的於連也不是此中高手,所做的一切都是發自內心而非套路,所以內心糾結不定,忐忑不安,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付出的真心能否得到回報,兩個人完全就是沉浸於愛情中的模樣。如果一直如此,倒也罷了,可惜德瑞那夫人作爲虔誠的信徒,認爲是自己如此的所作所爲導致了孩子的疾病,故而毅然決然的斬斷情絲,與於連分開,並且送他去宗教學院上學。

至此,於連進入了上升通途的另一個階段。然而,宗教學院並不總是純潔,所有壓抑人性的地方一定會有爭鬥,於連就是一個犧牲品,牽扯進了高層之間的爭鬥,如果不是後來遇到提拔他的貴人,只怕會淪落爲炮灰的命運。總體而言,於連的能力讓他十分出衆,而自傲與自卑的情況,讓他無法舍卻臉皮,一門心思鑽營往上爬,也不願與其他人同流合污,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單純的靠自己,是無法達到向上的結果的。所以,司湯達安排了貴人相助,將於連放到伯爵大人的身邊做祕書,於連出衆的能力另伯爵刮目相看,甚至要安排他到軍隊歷練,並且給予貴族的頭銜。

本來按着這條路,於連可以走的一帆風順,只要捨棄了自己的自尊與自傲,沒有影響到貴族的利益,是可以實現階層的逆襲。可惜,出色的皮相與能力,讓他吸引到了瑪蒂爾達小姐,瑪蒂爾達小姐是一隻驕傲的.金絲雀,看不上身邊的任何人,總是嫌棄他們的無聊,卻被於連的特殊吸引了,並且想得到於連作爲自己魅力的證明。於是兩人之間相互勾引,你進我退,進了又厭惡,退了又不甘心,此時的於連已然進階,雖然還沒到得心應手的地步,但是對於瑪蒂爾達小姐的心理把握地更爲準確,進退自如,最終算是攻陷了瑪蒂爾達小姐。恰恰也正是因此而觸動了伯爵的利益,伯爵本希望女兒嫁給另外一名貴族,獲得一個更高的頭銜,現在卻被於連破壞了,而此時,恰恰收到了一封檢舉揭發於連勾引婦女道德敗壞的信。

這封信,來自於虔誠的德瑞那夫人,因孩子的病情,不得不根據神父的口述,寫下了這封可以讓於連身敗名裂的懺悔信,這裏面就可以看出,宗教學院的影響還沒有結束,站在不同邊的神父們,相互攻訐,抓住一切可以用的機會,栽贓誣陷對方,於連恰恰又是倒在了這裏。伯爵大怒,要求於連拿着金錢遠走海外,隱姓埋名,這對於一心想要出人頭地的於連來說,是一件比死還痛苦的事,於是,反正也是死,於連選擇了同歸於盡,他回去刺殺德瑞那夫人,雖然沒有成功,卻依舊被關進了牢房。瑪蒂爾達小姐爲此一直在奔走,卻中了圈套,神父之間的站隊問題,導致當權派選擇打壓於連,最終,於連還是上了斷頭臺,爲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於連,成也皮囊,敗也皮囊,一個脆弱的蒼白的表面安靜內心火熱的絕世妖孽,碰上了就逃不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