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美的歷程讀後感(精選22篇)

本文已影響 1.6W人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精選22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美的歷程讀後感(精選22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

《美的歷程》是一部廣義的中國美學史綱要。作者李澤厚在書中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美學發展的看法。雖然只是對中國美學史的簡單概括,但其內容卻是提供給了我們更多能夠了解、讀懂中國美學史的引申知識。該書按中國歷史的時間順序,從遠古到明清分別展開敘述,給予了我們對時間軸更清晰的辨別。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具代表性的美,那是那時的人民的智慧,是我們能模仿卻不可超越的美。中國美學,自出現以來,它的變化都離不開人們的社會實踐與精神世界。

《美的歷程》把中國美學史分成十個部分,分別是龍飛鳳舞、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韻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以及明清文字思潮。十個簡短的詞句,卻能概括出那一時期美的最大特點。縱觀美學之歷程,中國的美學發展無不體現了社會的發展,思想的更新,美學藝術中也表現着濃厚的中國特色。例如龍飛鳳舞時代的山頂洞人在屍體旁撒紅粉,這一行爲不再是對鮮明奪目的紅顏色的動物性的生理反應,而開始有其社會性的巫術禮儀的符號意義在。(《美的歷程》原句)中國自古就流傳着很多關於神明的故事,而從巫術禮儀的產生髮展到後來美學中所表現的關於神明的產物,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在神明這一方面的歷史的神祕莫測。

對於中國美學歷史的講述,作者延伸到了器物、青銅、文學和書法等領域,在與中國歷史的結合下討論了中國美學的發展。人們對於美的追求變化,少不了實踐生活的因素對其審美意識的改變。龍飛鳳舞時代的遠古圖騰、符號和標誌,也許是當時氏族部落的一個共同意識形態或觀念體系的代表標誌,那些圖騰符號可能是當時他們對龍蛇以及巫術禮儀的想象、做法。再到青銅饕餮,青銅本身以及它身上所繪製的圖案,莊重嚴肅,帶有恐怖且不能侵犯的感覺,美學到這一時代的發展,顯現着統治者對自己權力的重視以及自己位高權重的地位。先秦國家尚未統一,兵荒馬亂、不得安寧的中國大地上,各國人民對國家統一、生活安定的美好向往也在促使着這一時期美的發展。先秦理性精神,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使百家爭鳴發生了,宗教也得到了發展傳播。可見,這時的中國美學會帶有儒家及宗教的特點。屈原是楚辭的代表性詩人,那時社會逐漸擺脫了巫術宗教的束縛,禮儀舊制也得到突破,所以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也更加嚮往自己構造的浪漫主義世界。正如《離騷》中屈原所述——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中國從魏晉到明清的發展歷程,經濟不斷得到提高,特別是在唐朝出現了盛唐時期的繁榮景象,各方的交流溝通逐漸密切,文化與宗教也得到了碰撞、傳播,娛樂文化、文學藝術等也不斷髮展至民間。佛教在中國得到了極大的傳播,從過去到現在,中國的美學史上都少不了佛教的美學因素,敦煌莫高窟算是一箇中國美學有關佛教這一特點的代表性建築。人民生活的日益美好,也給了人們更多對於人生、世界以及宇宙的思考的機會。正如宋元時期出現的“非無舟人,止於行人”理想與審美。宋元時期的詩詞更多的是對自然的讚美與嚮往,表現了美好生活改變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隨着時代的進步,對美的追求已下至民間,人們對於美的表達更加精細漂亮,美的形式也豐富多樣,文學、建築、器物等等,都是美的體現。從古至今,中國美學都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不斷髮展,並且融合體現着人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中國美學史,從古至今的美。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2

《美的歷程》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也是我求學時期最早接觸的一本專業美學的書”直到現在我依然愛不釋手。李澤厚先生用十幾萬字、十個章節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從遠古到明清的“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深刻卻又回味無窮。李澤厚先生用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概念闡釋、鋪陳、思辨了這次美的歷程”雖然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但是在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是在並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開始了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追求美卻是每個人的本性。但是”什麼是美?美是如何產生的?美的本質是什麼?我們中國美學的着眼點在哪裏?等等”這些問題卻是一直以來人們不能很好解釋的。作者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在遠古圖騰、青銅器亦或者是詩歌、小說中都發現了美”而這些是普通人並不曾發現或沒有注意的”這點給了讀者們新的視野。

例如書中提到的的“青銅饕餮紋”書中說”青銅饕餮之所以美”不在於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於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爲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須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這種種兇狠殘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種真實的稚氣”從而使這種毫不掩飾的神祕獰厲”反而盪漾出一種不可復現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因此李澤厚說”這些饕餮儘管極力誇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而近年戰國中山王墓的大量銅器很標準”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漸失去遠古時代的象徵意義”而更多成爲玩賞的對象”或賦予了倫理的含義。那祭祀禮器”儘管也有龍有鳳”卻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銅饕餮的最後一個段落”李澤厚說:“當青銅藝術只能作爲表現高度工藝水平的藝術作品時”實際便已到達它的終結之處。戰國的青銅巧則巧矣”確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與前述那種獰厲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較”則力量之薄厚、氣魄之大小”內容之深淺”審美價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別。十分清楚”人們更願意欣賞那獰厲神祕的青銅饕餮的崇高美”它們畢竟是那個“如火烈烈’的社會時代青神的美的體現。它們纔是青銅藝術的真正典範。”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詩詞歌賦中”李澤厚先生也展示給了讀者一幅屬於詩詞歌賦特有的美圖。正如作者所說“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而以小說戲曲爲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興趣的就是明清文藝的世俗人情。“這是又一個廣闊的對象世界”但已不是漢代藝術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蠻勇力量的凱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姿多彩的社會風習圖畫。”

縱觀《儒林外史》、《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等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都是令讀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們的所表現的是一些平淡無奇然而卻比較真實和豐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讀者們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儒生們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況。《紅樓夢》所描繪的是四大家族的興盛衰亡”描繪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就可以很好的表現了這一世俗生活的表現。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愛情”正如《西廂記》”雖然在當時被列爲違禁的書”但是其中貼合普通百姓的愛情描寫深深吸引了許多讀者”許多人並不在意那所謂的“禁””還是通過各種方式一讀此書”連《紅樓夢》中一直循規蹈矩的林黛玉都讀過此書。可見”這種世俗生活的、所表現出來的“美”對廣大讀者的吸引力。

“這種書俗文學的審美效果顯然與傳統的詩詞歌賦”有了性質上重大差異”藝術形式的美感遜色於生活內容的欣賞”高雅的趣味讓位於世俗的真實””這裏沒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沒有真正報復雄偉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現實生活的故事”而這種接近現實生活的故事顯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實”引人入勝。

《美的歷程》還揭示了另一個與平時的教育不一樣的視角。一般普遍認爲”某一個詩人的風格特點是統一的”很少會對其詩歌、詞分開單獨研究其特點”但是”此書卻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觀點”如韓愈”“同一個韓愈”與進攻性、煽動性、通俗性的韓文相併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艱澀的韓詩;儘管“以文爲詩’”但韓詩與韓文在美學風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韓愈”文中還提到了柳宗元、韋應物等等的詩文”“經常是這兩個方面的複雜的統一體”。這也給讀者們不一樣的視角”是相關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單獨的研究這些詩人。

我認爲”看這本書”需要很多的積累”對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築、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瞭解”不然就無法領略這本書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讀完這本書”也是一個知識儲備大大豐富的過程。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3

貫穿《美的歷程》全書的思想是“故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的聞名觀點上加以繼續發展和美滿的。

認爲“故意味的形式”決定於可否引起不同於一般感受的“審美情緒””而“審美情緒”又泉源於“故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認爲他的這一觀點“由於陷在循環論證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澤厚先生在這一基礎上將其發展美滿爲“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這一實際限於自己的缺陷。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緊張時期的藝術風格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

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因此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接洽起來”點面聯合”揭示出種種社會因素對付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闡發與說明。

如今”這本書我已經看完了”對付作者的學養除了敬佩我沒什麼好說的”而且”單憑那麼多英俊的圖片”我花這個價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樣”再好的書也有打折的時候”另外不說”我那本插圖版精裝《東方的智慧》只有一個地球。

便是半價買的。就一句話”萬一哪天你們誰看見這本書打折處理了”可千萬千萬別告訴我。《美的歷程》是由中國現代聞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撰寫的一本美學著作”從宏觀俯瞰的角度對中國古典文藝的數千年曆史進行了一次“匆匆巡禮””全書共分爲十個章節。第一章論述了遠古圖騰時代那些糅合着後世歌、舞、劇、畫、神話的原始巫術禮儀活動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飾、造型形式。第二章從充滿獰厲美的青銅時代而寫到藝術由巫術宗教中解放出來了的青銅時代”與此同時”線條優美的漢字也開啓了書法的藝術職位地方。第三章從儒道互補、詩的賦比興準繩和建築藝術三方面論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緊張的儒道互補是中國兩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條根本線索。第四章“楚漢浪漫主義””論述了那種充滿祕密圖騰神話的楚文化”屈原——中國最早、最偉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漢承秦制”的`漢朝在文學藝術領域似乎脫離了先秦的理性”而保

《美的歷程》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龍蟒主義”我爲什麼活着。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4

這本書寫於一九七九年。在經過了三十年的時間考驗後,這本書依然散發着迷人的魅力。我感覺到李澤厚寫此書時是純粹的是獨立的是自由的,他並沒有使用當時流行的觀點和語言,並沒有爲美附加上什麼。正因爲此,才保持了學者的本色和學術的純潔,才使這本書成爲一部經典之作。他從龍飛鳳舞的遠古開始,一直講到充滿感傷主義的清代,通過縱向的闡述,讓我們感受到我們的民族除了有你死我活的鬥爭史,爾虞我詐的政治史之外,還有一個美輪美奐的,讓人流連忘返的美的歷史。

美是感性的,也是深刻的。李澤厚在講述的時候能夠很好的兼顧這兩點,即不膚淺也不枯燥。這無疑得力於他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精彩的語言表述。在《盛唐之音》有一段是評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他是這麼說的,“它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這樣詩性的語言在書中是很多的,所以閱讀本身也就變成了一次美的歷程。

如果我的認知水準沒有提高的話,我會一直甘心臣服於它的腳下,仰望它並接受它的饋贈;如果有一天我能站起來和它平視的話,我還是會尊敬它喜歡它,並懷念它曾經帶給我的美好感受。可以說這本書對我的影響不僅在過去現在,還在未來。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5

近日,有幸拜讀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真是一部開闊志趣的好書。

哲學家馮友蘭誇讚它是部大書(應該說是幾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本書從原古時代史前文化開始,縱橫中華民族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直至明清,作者帶領我們對中國古典文藝開展了一次鳥瞰式的美的巡禮。其中內容深厚而簡約,充滿哲思之光,語言精煉優美,使人一唱三嘆,流連忘返。

讀《美的歷程》,彷彿在登臨一座風景奇秀的高山,滿眼的絕勝風景,氣喘吁吁並吸收昇華着,令人心曠神怡,大獲裨益。常常是讀着畫着,不知不覺就把一頁書畫滿了。

本書從藝術和政治、經濟等社會發展各部件的聯繫出發,對各個不同時代獨特的美的元素,進行了鳥瞰式的觀花,從龍飛鳳舞的原始圖騰,到青銅饕餮;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從佛陀世容的虛幻頌歌,到盛唐的杜詩顏字韓文;從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藝思潮……你會不知不覺中彷彿走進了一座宏大的藝術博物館: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

感嘆作者的宏大構圖,哲理辯思,豔羨作者的深厚積澱,高屋建瓴。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6

初次瞭解美學這門學科,一般會感性地認爲這是一門關於美的學問,什麼是美,怎樣欣賞美。在閱讀美學的相關經典著作之後,對美學會有一個更爲全面深刻的認識。比如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這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學著作,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作爲讀者自然很好奇,這究竟是本怎樣的小書,在當時影響了那麼多的年輕人。

由於一開始就對本書存在閱讀的“期待視野”,希望從書中瞭解作者對美學獨特的見解,而《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在介紹 “美的歷程”時的連貫性、簡潔性。

雖然本書也像其他著作一樣分了章節,按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介紹從遠古圖騰時代的藝術萌芽到明清文藝思潮的興起的各時代藝術特徵及美學思想。“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畫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麼?”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裏凝凍、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着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裏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作者在開篇就以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學意象吸引着讀者。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7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爲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卻沒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劃分出來,反而讓人感覺本書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間的隔膜的跡象。讀者在歷史教科書上面讀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讓普通讀者曾經認爲唐詩就是唐代纔出現輝煌的,卻不知道詩歌從內容的廣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經歷了前代的積累;誤以爲宋詞是不可逾越的高峯,卻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樣的“唐詞”風格,清代的詞卻是在內容形式上臻於完美了。

作者的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徵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繫。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裏所說,“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放之於中國美學史的發展裏自然是合理的。李澤厚先生正是自覺地注意到了這一特點,才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中國古代“美的歷程”並不像西方藝術發展一樣斷斷續續,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從此可看出李澤厚先生在連貫性、簡潔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8

先秦指春秋戰國時期,原始巫術宗教觀念開始解體,儒道互補成爲了兩千年來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儒學是一種精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堪比宗教對某些國家的影響,孔子也因之成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奠基人,在他之後,孟子、荀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學,它的本質是把情感、觀念、儀式(宗教三要素)消溶在以親子血緣爲基礎的世俗生活中,重視社會性和倫理性,或稱爲實踐理性,而遠離了純粹理性和神學。

中國文學作品也因之不同於古希臘藝術的宗教情緒淨化作用,而是重在抒情,最早的文學作品可追溯至《詩經》中的國風和先秦諸子的散文,由此奠定了基本的美學原則:賦、比、興。賦是白描,比興是以物寓志。因之,中國的哲學闡述也不同於西方的邏輯推理和論證,而是有某種想象力,比如莊子的《逍遙遊》:“北溟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便是一種充滿了想象力的哲學理論。

中國建築亦受實踐理性精神的影響,着重與世俗生活的聯結,這跟西方國家的宗教建築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在面上展開,方便生活,後者則以單體建築取勝,並且在宗教意識影響下修得很高,比如哥特式教堂,可惜中國建築以木爲基本材料,後人只能看看瓦當來想象當時的宏偉和精美了。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9

“美”這個詞太抽象了,因其本身不能作爲一個獨立的實體存在,它只能依附於某種物質,比如人、自然,當然還有人類創造出來的種種藝術品(建築、繪畫、雕塑、詩歌、瓷器、園林等等),本書也就是圍繞這些各擅其美的藝術形式以時代爲線索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和欣賞。

我沒有從開篇的遠古時代之龍鳳藝術看起,而是從中間向前後延伸開去。因爲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體,所以這樣看也並不覺得混亂。其中我最喜歡的有兩部分。

一是寫初唐詩歌和蘇軾,書中對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賞析很能引發共鳴,少年意氣風發,雖然心頭偶爾劃過的無常感給人生蒙上了一層淺灰,卻是同整個國家一樣處在欣欣向榮的上升的時期,讓人覺得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而蘇軾作爲詞人在文學上的地位我是瞭解的,但是沒想到他對後世的影響不僅僅是那些絕妙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從屈原、陶淵明以來文人的自我精神救贖到他那裏終於有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對人生無常的徹底勘破。

二是佛陀世容,結合當時的歷史去看那些千百年前巍峨的佛像和石窟,一下子便讓這些靜穆威嚴的雕塑有了豐富厚重的內涵。佛像愈高大,人在現實中的地位就越渺小;佛像愈和藹,人的苦難就越深重。一旦有了這種對立的視角,你會發現藝術和美有時純粹是人類的一種精神信仰。

此外其它如講魏晉、宋元山水畫等等章節,無一例外地都能從思想上給人以啓發,從語言上給人以享受。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0

上學期期末華楨老師推薦下買的,這學期在老師帶領下系統化的讀。也看了差不多一個月(從八月補課開始算的話,於9.10結束)今年嚴格意義上的第四本書,上一本是8.7的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集。

這本書以時間爲線索,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並不能看看太懂,以後有機會再讀的(吧)。

感覺還挺有趣的,講點自己看得懂的,遠古時代圖騰是部落的象徵,從現在仍有流傳下來的圖騰中大抵可以見得,最後是龍鳳的模樣,龍鳳本沒有這種事物的存在,是各種動物的部分拼湊而來,在《美的歷程中》講到遠古部落各自發生戰爭,彼此兼併融合,原本部落單純的“龍蛇”圖騰也在過程中相互融合,加上融合的部落的圖騰的特點部分,融合成一個新的形象,久而久之不斷的融合而成了“龍鳳”,成爲部落的象徵,他們也是巫術禮儀的圖騰。

遠古陶器上精緻的幾何圖案可曾震撼過你?到有說法是那不僅是幾何圖案,而是部落圖騰的幾何化,幾何化的圖騰刻在部落所擁有的器皿上,還真有點今年我們社會“商標”的感覺,莫非遠古的人在那麼遠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商標意識?說到器物,我還想起了遠古時代巫術禮儀偏愛紅色,還會在人逝世後,給他們的身體繪上各種圖騰,以祈佑他們安息。這也是種“標誌”一種“符號”,一種遠古初初覺醒的美的意識,他們認爲這樣的圖形有特殊含義,是一種生命的美的覺醒。

從遠古陶器到夏鑄九鼎開啓青銅時代,伴隨的是統治者階級逐步出現。爲了適應統治需要,彰顯威嚴,畫風獰厲的饕餮,夔龍夔鳳出現在器物之上,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威懾與強大,兼有保護和恐嚇雙重作用,而正是那種粗野獰厲帶來的命運感,保持着巨大的美學魅力,給人帶來深深的震撼。這與矇昧的遠古時代已有大不同了。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1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需要讓我去給“美”這個字填充使它變得不抽象,我會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物象來解釋。當再問我“什麼是美”,“美從何而來”,我會意意識到自己不懂美。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我對美才開始瞭解。不是冗長的資料,讀起來會有散文的趣味。我喜歡的是書中把美的發展歷程聯繫到了人類精神文明和社會時代發展上。

從史前文明的“自義農,至皇帝”到明清時期的“清太祖,膺景命”。第一章的龍飛鳳舞的圖騰文和原始歌舞,第二章的青銅饕餮,都包含了人在自然崇拜時期對"神"的普遍觀念。人們的文明還是在思想啓蒙階段,對美的執着來源於心中的敬畏。其表現形式也是在生活的日常,也是初生階級統治者的美好幻想。之後就是三四五章的先秦理念,楚漢浪漫,文晉氣質。人類文學啓蒙到初步形成格局,類似於詩經的賦比興,諸子百家,到後期魏晉南北朝曹氏三傑,以及引入印度的佛教。

詩歌又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折的新興文化的端倪。楚漢浪漫又發源於地主階級追求生活的豐滿。文晉風度又顯現出門閥士族"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價值追求。佛教的引入也是爲了執政者融合儒家文化鞏固統治。從各個時間的作品可清晰看出。最後的幾章唐宋明清。唐朝的詩讓美開始有了自由的形式,人們開始抒發自我意識,把主觀情緒融入進作品。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則更多的表現了人的現實生活的悲傷和下層市民的希冀和願望。還有近代人們對於表達的要求更直白,直接導向本質的現實生活。這是我看完第一遍的清晰印象,其中可以聊的話題甚多,它就像一幅宏大的美術圖。其中的宗教思想我看着挺累的,因爲聯繫到了康德哲學,更喜歡書中感性的文字,有趣的看着中國文化在藝術長廊的發展。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2

我以前很自信的認爲,自己明白了美麗的真諦;美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美是冷峻而遙不可及的;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靜靜散落的身影。然而鏡中花,水中月,需要靜靜地欣賞……

浮華的城市,斑駁的光影,闌珊的燈火,如晝的黑夜,喧鬧的人羣。眼前的一切,讓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裏?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寧靜的月光,還是午夜夢迴,故鄉依舊的悠然?於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溫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而充實圓融的洗禮……

鳥瞰着美伴隨着實踐流淌年華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後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瀰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美的歷程》終於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事看見自己的內心的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於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昇華,真正得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中永恆……我浮躁的心終於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於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裏陰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3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繫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

作者認爲,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並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本書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這一思想構架而展開。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美的歷程》以一種體悟與思辨相結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下,展現了從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藝思潮近八千年中國燦爛多彩的藝術境界與文化。書中對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藝術的審美把握既靈動恰切,充滿個性體驗與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藝術發展的內在聯繫與規律。同時,注重考察藝術品所在的歷史文化語境,尋找其歷史文化土壤和美學風格成因。

《美的歷程》在總結普遍性、規律性藝術特徵的同時,還注重個體審美感受和體驗,靈動而個性地把提了歷史分期與藝術類型的交叉關係。李澤厚以自身特有的對藝術的體悟力,對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把握以感悟內在審美特質和藝術美學風格流變爲主,打破歷史分期的時間侷限,跨越中西的空間限制,對藝術的體悟可以穿越古今,縱貫中西。他並沒有嚴格地按照歷史分期,從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國古代藝術史和美學史(這是大部分藝術史和美學史書籍的寫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歷史分期的基礎上,或以某個時期的主要美學風格爲中心,或以某種突出的藝術門類爲線索來展現中國古代藝術的內韻,書中十個部分的標題就體現了這一特色。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4

通讀全書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體會:

1、審美意識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中發展,並通過對審美對象變現出來。如果我們把所有審美對象當做線條,這個線條是流動的,不斷變幻的。

在每一個章節中,作者都在開篇介紹當時的社會狀態,企圖把整個美學的發展置於社會狀態之下,用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來解釋該時代美的特徵和發展因素。例如第七章《盛唐之音》,作者先交代了當時的社會變化,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和內戰,普遍施行均田制,李唐帝國在政治、財政、軍事上都非常強盛,南北朝那種農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漸鬆弛;非門閥士族即世俗地主階級的勢力在上升和擴大,無所束縛地創造和革新,是對有血有肉的人間現實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執着,一種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滲透在盛唐文藝中。其典型代表,就是唐詩。

藝術對象宗教意味的由濃變淡更加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遠古圖騰是古人對想象中神明的想象、再現。到了青銅時代,隨着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出現了一批所謂精神領袖,虛構出宗教神話的物態。先秦各流派思想對禮法的追求,之前天馬行空的想象受到理性的滲透和制約,開始將審美對象客觀化,神已不再是恐懼神祕的存在,而是神話、歷史和現實的三體混合。審美的表現對象開始摻雜有歷史和世間事物,宗教意味開始弱化。到了兩漢時期,隨着人對自然的征服加劇,人的力量和意義被肯定,出現了更多獨立於宗教之外的文學、繪畫,藝術變現內容也不僅限於表現神,反而更注重人本身的影響力。比如山水畫中草樹、花鳥開始成爲獨立主體,比如書法的日漸成熟,比如佛雕神態、表現形式的變化。而到了明清,世俗文學,風俗畫等徹底取代了宗教意味的藝術品,完全佔領了世俗舞臺,宗教被束之高閣。

2、任何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美,書中的觀點認爲自然沉澱出來的纔是真正的美。我們不能把一種獨特拿兩個時代比較,也同樣不能拿一個時代的獨特同另一個時代的美比較。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實際上,它並不神祕,它正是這種積澱,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會內容和社會感情。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5

暑假要求閱讀一本書,我選擇了《美的歷程》。拿到這本書,看着封面,並不能像其他一些書籍一樣,可以從封面猜到一些關於文字內容的信息,充滿了神祕感。在還未打開書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對這本書的認識:

馮友蘭說過“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一部中國哲學史,是一部中國史。”也有人問過:“這是一本專論?不是。這是一本通史?不是。這是一本散文?不是。這是一本札記?不是”。其實它可以什麼都是,而它又什麼都不是。很多人認爲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可以是一本思想書,也可以是一本美學書,因爲它包含了很多哲學分析和美學介紹,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歷史文獻在內。

作者李澤厚本人是這樣認爲的:“大部分的歷史論著把很活潑的文藝創作僵化成死板的東西,許多文學史與藝術史把文藝創作割碎了。我認爲不管是藝術、文學還是美學,都離不開人的命運,也離不開歷史。”所以,它就是一場美的歷程而已。

說實話,這本書初讀起來有些晦澀和吃力,很難走進去。翻了幾頁之後,合上書,似乎什麼都沒讀,內心深處又似乎被狠狠的觸動了一下,腦海裏涌現出前所未有的畫面,似雜亂,又似清晰。於是繼續打開書,隨着文字一行行的轉換,一幅幅畫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躍在眼前:遠古時代的龍飛鳳舞、青銅時代的獰厲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的人文風度、佛陀的悲慘世界、盛唐的奪目燦爛、中唐的韻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藝海洋。

李澤厚先生沒有用傳統的歷史書般的傳統介紹,它是從陶器、青銅器到鐵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從雕塑、繪畫到建築,李澤厚先生把美與文學,美與歷史,美與哲學始終結合在一起,讓藝術的美感遜色於生活內容的欣賞,讓高雅的趣味讓路於世俗的真實。正如書中寫的“美作爲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傳大成果”。

在美的歷程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所有的這些美的作品中,展現的永遠是當時最真實的生活。這些已經逝去的,存在的,即將到來的,每一種美,都將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爲一場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6

《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先生創作的文藝理論著作。其從夏朝的青銅器到先秦的理性精神,再到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最後由明清的文藝思潮結尾。其中無不體現着每個朝代對美的不同要求和展現。

文章開頭以中國的歷史博物館切入,從而講述到青銅器的紋飾和巫史文化。作者認爲在青銅器中的饕餮紋樣是爲了展現一種神祕的威力和獰厲的美,但這種美不是誰都能欣賞的,只有文明越進步才能夠欣賞這樣的美,這讓我體會到了美與美的不同,獰厲也可以很美。在具有濃厚宗教性質的巫史文化中,作者認爲龜從、筮從是最重要的,超過了其他任何方面和因素,包括帝、王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從中我體會到了巫史文化對於當時的人們的重要,在當時與物質勞動同精神勞動的分離與適應,出現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們就是巫師,是原始社會的精神領袖。可見巫師在當時是引領思潮的人物,因而可以將統治階級存在說成上天的旨意,從而達到統治階級對下層人民的控制。

而後,文章展示了魏晉風度。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新思潮,其特徵就是人的覺醒。作者認爲但這種覺醒,卻是通由種種迂迴曲折錯綜複雜的途徑而出發、前進和實現。文藝和審美心理比起其他領域,反映得更爲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但這就是魏晉風度的美,是其他朝代所沒有的獨一無二的美。

宗教是異常複雜的現象。它一方面矇蔽麻痹人們於虛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廣大人民在一定歷史時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經常是對現實苦難的抗議或逃避。作者又繼續寫到唐朝,寫到唐朝的佛教石窟藝術,壁畫,佛像等無不展示着石窟藝術的美。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石窟藝術在敦煌莫高窟,裏面美輪美奐,彷彿在告訴世人它曾經的美麗與輝煌。

繪畫藝術尤其是山水畫的高峯在宋元。在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文化發展十分繁榮。其最爲出名的就是山水畫,中國山水畫不是門閥貴族的藝術,而是世俗地主的藝術,是人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結果。

讀這本書,彷彿在美的海洋裏遨遊,我深刻的體會到了美的力量。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7

一本書是否受歡迎,我認爲關鍵在於是否有吸引人之處。而吸引就要靠書中的內涵體現出來。

這個寒假,我在閒暇之餘讀了一本書叫做《美的歷程》。這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個文化英雄”李澤厚先生寫的。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書中的許多圖片在我的歷史書上也出現過,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更是激發了我對讀書的興趣。因此,這個寒假,開始了我的“美的歷程”

從盤古開天闢地,美便貫穿整個歷程。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美的歷程》分析了不同時代的美學特徵。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閱讀者本書,我認爲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震撼”這厚重的詞已不足以表現其中的分量。通過藝術之美,讓讀者品味歷史藝術美之瑰麗的本質。與單純文字審美有本質不同,作家李澤厚的美需要歷史、美術、文學等全面的知識積累。讀書時,爲中國藝術而感到震撼,同時,也無奈於自己的才疏學淺,讀書的過程中感到吃力。自以爲,這本必讀的美學的理論,應更深層次的研讀。認真、仔細的閱讀,感應心靈的震撼。

我認爲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插圖多的書,我們往往讀的很快,大多數看的都是圖片,很少去看文字。但,當看到這本書時,我卻有一種想要在琳琅滿目的文字中遨遊的感覺。書中的文字給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感受着圖畫中的深層含義。這種正如作者所說的物質勞動力與精神勞動相分離與適應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這是一本叫我讀懂文化心裏的書,這是一本美學欣賞的啓蒙讀物。

文末,李先生在美學層面上,給人性的定義也說明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一種姿態去對待藝術,對待生活中和意識中的美,對待發展。正像李澤厚先生最後所說的——“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8

書中對於青銅饕餮的美的欣賞印象深刻。饕餮之所以美,不在於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於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爲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需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因此李澤厚說,這些饕餮儘管極力誇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

至於後世的獰厲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是因爲青銅時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師的話――包括國王和巫師自己,所以他們所創造的饕餮,飽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後期那些造型,作者裏許多人也許本身就是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他們的作品即使非常誇張、恐懼,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帶來的美。

創造和欣賞美都是需要真情實感的參與。“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審美藝術的創造就同文學一樣,“一代也有一代之審美”,讀者應該抱着一種真誠瞭解和同情的態度去欣賞各種不一樣的美,不應該以當代的標準去苛求前人,每一個時代獨特的美都能夠被瞭解被欣賞,這纔是時代文明進步和藝術精神的體現。

閱讀美學經典著作,需要讀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學素養積累,對美學相關基本概念要有清晰的認識,對中國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築、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瞭解,最好是之前對其它的美學大家的觀點也有宏觀的把握,不然就無法領略本書的精妙獨特所在,在比較、融匯、思考之中不僅欣賞到作者的觀點,也鍛鍊了自己的審美死亡能力。

閱讀《美的歷程》,讀者往往會有一番驚喜的收穫,就像在別人的引導下解答了自己一直忽略或疑惑的問題。細細回味《美的歷程》,確實如書名所說,閱讀的過程你自己的看法會不自覺被它所引領,作者在書中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和美學作了宏觀把握,爲讀者梳理中國古代“美”的發展脈絡,我們按照作者的思路進行了一場中國古代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9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西方,形成了具有學科性質的美學。可見,美,概念之深,範圍之廣,需要探究研究的內容之博大。在我們現代生活中,美,更多會用藝術品來表現。繪畫、雕塑、影像等各種美術工藝,來展示美。在西方,人們又是如何來“審美”的呢?我們可以在《西方美的歷程》這本書裏瞭解西方美學的發展歷程。但是它不是枯燥的學術性的美學研究,而是賦予了鮮活的知識和見解。既讓我們瞭解了西方美學的發展史,又通過圖文了解了美學產生的必然性以及美學史上的代表作品,並從中對美學發展中的人物有了較明朗的瞭解。

這本書從西方美學的發源地——希臘愛琴海寫起,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文藝復興、從新古典主義到啓蒙運動、再到德國古典美學到現代主義美學、後現代主義美學,條理結構很清晰。古今中外,很多人寫過關於西方美學的著作以及講演稿等,這本,我覺得更適合中國人閱讀,因爲對於西方美學而言,我們屬於外國人,對西方的歷史發展、美學形成,還是存在一定的陝隘和片面的認知。通過這本書可以系統地瞭解西方美學的發端發展。

蘇格拉底是西方美學的軸心人物,他和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爲“古希臘三賢“,書中有較多的篇幅講述三人的哲學思想。讓我頗有感觸的是提柏拉圖說過的話——藝術”和真理隔着三層“。我的理解是藝術架構於真理的基礎上,模仿現實,但是又有脫離,現實可能是殘酷的,藝術卻可以只保留其中美好的一面,但是事實上,我們看到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此後的歷史階段,藝術家們也會在藝術作品中體現時代黑暗的一面。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關於達·芬奇的畫作《蒙娜麗莎》,說是在蒙娜麗莎人物肖像的背景裏隱藏着幾種動物,有很多畫家專家在解讀畫作的隱含的內容。不知道是後人想得太複雜了,無中生有,還是真的這幅畫裏有未解的“達芬奇密碼”?聊這些,總是因爲衆人對西方美學的深入研究,想通過名家名作來探求西方美學。

研究西方美學,提高藝術品味。但是對於我等俗人,閱讀這樣的書,雖然不能登峯造極,但是多少能培養一些審美情操,關鍵是對西方美學有了初步的瞭解,在當下和將來,欣賞藝術作品也是有一定幫助的。尤其是像我們這樣本身對繪本藝術感興趣的人而言,在解讀西方美學,瞭解藝術發展史上傑出人物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之後,可以激發自己的藝術修養。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20

我讀《美的歷程》可以算是個例外,這本書罕見的厚,全書377頁,感覺是我看過的唯一比這本書厚的就是半部《資治通鑑》。買書我可沒這講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歡,先從架子上不分青紅皁白,檢面善的就抽出來,交款的時候再把書擺到檯面上,價格質量做一番綜合衡量天人交戰,之後拿上三、五本飄然遠引。

長話短說,那天在三聯,我忘記把《美的歷程》從購物車裏面抽出去,就這麼把它買回來了。(不知道這無意識的行爲是否也埋藏着什麼潛在動機?)我沒有任何理由不心疼,88塊錢!不過這本書貴也有它的原因,全書收錄214幅精美插圖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看在這錢的分上,再厚的書,也要咬牙看下去。如此,我在廁所裏開始了《美的歷程》。之後我發現了一個道理,看插圖多的書自有好處,就是看的快,成功感強烈。一次如廁,我最多看了50頁。但也有慢的時候,比如在上“魏晉風度”那一章的廁所時,我一次就耗費了將近30分鐘。原因是我看到了非常好的一幅圖片:河南洛陽出土的一尊北魏時期泥塑。在描述這泥塑之前,我要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問題我出了廁所馬上就問了我的女朋友,她的回答讓我非常高興,其智力水平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我們心目中的古代人是個什麼樣子?爲了讓大家有充分思考的時間,我這裏先分個段。

答案我自己說出來吧:峨冠博帶,寬袍廣袖,對於武俠小說看多了的朋友,古人有時候腰裏還配着一把寶劍,總之,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小時候讀郭沫若的《屈原》,裏面畫的屈大夫就是這個樣子,後來看過的所有古人造型也都是一個模子(可能最近中央電視臺拍的《笑傲江湖》裏面的餘滄海算個大例外)。但你來看看這塑像(書中163頁),在頁面的右下角,一個小小人縮成一團,抱頭坐在一塊圓形石頭上,只能看到聳起的雙肩和一頭亂髮。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在爲什麼而痛苦悲傷?靠,簡直就是個小哈姆雷特,說它象哈姆雷特,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頭髮都打着卷,貼在頭皮上。就是這個泥塑,讓我在馬桶上憋了半小時,不是沒有收穫,出來的時候我帶着這樣一句話,讓我的女友五體投地:不瞭解中國的歷史你會看不起中國,瞭解了中國的歷史你會覺得這不是中國。現在,這本書我已經看完了,對於作者的學養除了敬佩我沒什麼好說的,而且,單憑那麼多漂亮的圖片,我花這個價錢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樣,再好的書也有打折的時候,別的不說,我那本插圖版精裝《西方的智慧》就是半價買的。就一句話,萬一哪天你們誰看見這本書打折處理了,可千萬千萬別告訴我。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21

就我個人而言,《美的歷程》以及李澤厚的同期其他著作讓我明白了一個大道理,那就是:人,爲什麼要有學術研究,爲什麼要做學問?不是爲了功名利祿(如果那樣,就該“趨時合流”),而是爲了人生。也就是說,爲人生而學術。因此,

一個人文學者,就應該把學術研究和人生體驗結合起來,把歷史的遺產當作鮮活的對象,把做學問、寫文章、出版著作變成自己生命的流程。《美的歷程》就是這樣做的。比如“蘇武的意義”一節,講到蘇東坡寫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雖“掛冠服江邊”,卻不過回家睡覺,並沒有“拿舟長嘯去矣”時,李澤厚說:“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爲根本逃不脫人世這個大羅網。”如果沒有人生的體驗,這樣精闢的話豈是說得出來的?

歷史的遺產一旦被看作鮮活的對象並與自己的人生體驗相結合,就成了活生生的東西,也就不會有屍臭了。過去(也包括現在)一些學者專家教授流的文章之所以那麼僵硬呆板枯燥無趣,味同嚼蠟不堪卒讀,並不完全是一個文字表述能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沒有把自己的研究對象看作活物。他們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時把自己也變成了木乃伊。哀莫大於心死。心已死,文字還能活起來?

學術著作變成木乃伊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這些學者們總在說別人的話,至少是總在用別人說話的方式說話。因爲他們並不是爲人生而學術,而是爲某種現實的利益而學術。這就不能不格外注意是否符合公認的“學術規範”和“量化標準”,小心翼翼地不要觸犯了學術界的“規矩”。這時,人云亦云,別人怎麼說我也怎麼說,別人用什麼方式說我也用什麼方式說,無疑是最保險的。而當所謂“學術規範”其實不過“八股套路”,所謂“量化標準”也僅僅只是論量不論質時,大量炮製八股文章甚至學術泡沫也就不足爲奇了。

可見文體決不僅僅只是一個表述問題。爲人生而學術,就要講自己的話,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頭腦想問題,而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看。總之,你完全可以不必顧忌任何陳規陋見,不必死守某種模式套路,信馬由級,另闢溪徑,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來,就看你有沒有足夠的才氣和知識準備了。

李澤厚有。於是李澤厚便用自己成功的實踐爲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一通百通。從此,我們的思想解放了,視野開闊了,目光銳利了,思路敏捷了,就連文筆也變得流暢了。這都得感謝李澤厚。沒有他,我們當真可能仍在黑暗中摸索。

這是一種智慧的啓迪。許多人甚至從李澤厚那裏開始了自己道路的找尋。

但同時,李澤厚的歷史也就終結了。

得魚忘籤,得免忘蹄,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我們現在已經過了河,李澤厚老師可以下課。我們會記住他這座橋的。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22

你見過夏商周出土的文物圖片吧?那些抽象花紋的陶罐們。你一定也見過明清山水畫和傢俱吧?你肯定也見過唐三彩、宋代或清代的瓷器琺琅器什麼的吧?美不美?你是否跟我一樣覺得它們的美大相徑庭毫無關係?可是想不到它們的美麗其實緊密相關一脈相承。

世界聞名的哲學家李澤厚說,中華民族的審美從文物、文學藝術作品中體現,以時間爲軸來說,遠古是神祕的美,青銅是獰厲的美,先秦爲理性的美,楚漢是浪漫的美,魏晉風度美;雕塑從南北朝到唐宋有虛幻、思辨、世俗三種意境,詩詞曲從唐宋到元大氣渾厚、細膩精緻、浪漫三種意境,山水畫在宋元的有“無我”“精緻與意韻並存”和“有我”三種意境,明清文藝更有浪漫世俗、傷感、批判現實主義三個階段——中華民族的美的歷程原來這樣如血脈流淌!

李澤厚對不同美的感受描述很有區別,例如他說青銅器的美是獰厲的,想想那些張牙舞爪的青銅面具果真如此;先秦的美是理性的,是啊,從神鬼說到了百家爭鳴的儒道法,真是從矇昧到理性;漢代的美是浪漫的,那些美麗的漆器、誇張的陶傭,想象與現實並存的磚畫也果真如此。

而同樣針對一種美,他的解釋又相當易於理解,這與其他評論家大不相同。例如評價初唐巔峯詩作《春江花月夜》,聞一多說:“更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闊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他得到的彷彿是一個更神祕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這裏一番神祕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其實除了“更寥闊更寧靜”六字外,我不是很能理解他的觀點。但李澤厚說,“這詩是有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儘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覺醒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悵惘和留戀……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着感傷、悵惘的激勵和歡愉”。是不是更曉暢明白!

這些內容都收錄在李澤厚的一本書中,叫做《美的歷程》。本書從頭到尾都是邏輯,都是理論,但是因爲語言通俗舉例及時而很接地氣。同時作者有自己的好惡,讀完全卷你能鮮明感受。

每一個歷史時期,李澤厚都將其美與其特定歷史背景結合,交代美的演變的緣由,演變的方向,經濟、外交、政治都與美的形成息息相關。李澤厚高屋建瓴而又收放自如,不愧是大師。本書單是三聯書店2009年7月首次印刷後歷經20次重印,不是沒有理由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