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帶上靈魂去旅行》爲畢淑敏的散文作品選集之一。王蒙說:“畢淑敏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爲冷靜的集道德、文學、科學爲一體的思維寫作方式與行爲方式。下面給大家分享帶上靈魂去旅行的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1

一口氣讀完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心中特別歡喜。不同的文化豐富了我們的世界,用短暫的一生儘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在收穫視覺盛宴的同時,昇華對人生的見解。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了她旅途中的所見所感,並從一個醫生的角度,感悟人生,感慨生命,感恩人間溫情。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關於人生價值以及人性方面的東西,慢慢品讀,帶着自己的靈魂跟隨着作者去接受洗禮吧。

這本書,對我來說,最爲深沉最爲值得思索的就是文中關於“死亡”的旅行,非常值得我們去關注,去思考。其中一篇講述的就是在舊金山佩奇街273號禪宗臨終關懷中心的一次拜訪經歷。

這家機構完全是慈善性質的,建立於1987年,裏面沒有醫生,沒有藥物,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人們安詳的死去。工作人員布萊德先生說話的語調是慢慢的,舉手投足也是慢慢的,慢是這裏的節奏。在畢淑敏老師的拜訪過程中,一位年僅44歲的患有癌症的南希就十分安詳的離世了。她在這裏居住了四周,剛進來的時候特別緊張,非常恐懼,經過訓練,她變得很平靜了。當有病人去世,他們的工作人員都會在他的牀邊,舉行一個小小的告別儀式,他們稱之爲“在牀邊”。“在牀邊”是個新鮮的課題,人在容光煥發的時候,不妨花點時間琢磨琢磨這件事,真到了奄奄一息的時候,考慮起來就太艱苦了,平常日子,腦子轉的不必那樣快,步子頻率不用那樣高,聲音的分貝不必那樣強,睡眠的時間不必那樣晚。

一個人要怎樣獨立的走向死亡?所有走過的人都不會告知我們有關的經驗。死亡是需要學習的,只有懂得生命意義的人,纔有勇氣探討死亡。當死亡悄悄來臨,很多人不知所措,沒有人教授這種知識。只有對死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人才可

能更深刻的把握生命。有的人依然在恐懼中死亡,有的人有太多未了的心事,還未學會放下,死亡是個過程,我們對它要有準備,如果不可避免,平靜就是最好的應對。

如何讓瀕臨死神召喚的人,在平靜安詳中遠離人世,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2

歷時一個多月終於把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拜讀完了。其實,像我這樣忙碌的人,又這樣追求閒散的人,這本書是非常適合我的。這本書,連序一起共33篇,每一篇都是較短的散文。作者旅行所到之處,恰都是我所向往而不得去之處,閱讀時隨着字裏行間,幻想着,我也在作者身邊,一起觀察,一起思考,所得頗豐。

每個人的心裏其實都應該有一顆熱愛旅行的靈魂,那是人類愛冒險的天性,那是心底殷切的盼望。總有人說,旅行需要時間、需要金錢,我既沒有閒也沒有錢,怎麼去旅行?是啊,凡人總是被繁事所累,其實,旅行不在乎去的哪裏,走得多遠,而在乎的是你在旅行中怎樣看,怎樣聽,怎樣思考,怎樣處事,怎樣爲人,這也就是畢淑敏說的——你可得帶上自己的靈魂?

“我固執地認爲,要真正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塊土地,一處山水,你必得獨自漫遊。”是啊,從東北來到江南,我是如何認識江南、融入江南的呢?那就是到處漫遊。小城的每條街道,各處山水,都留下了我的足跡,小城周邊的城市,也有我流連的身影。從最初的我一開口別人就知我是東北人,到現在說明我是東北人時,別人的驚訝之狀,是的,正是旅行,才使我真正融入了江南的生活。

“久久的蝸居,易使我們的視野狹小,胸懷仄斜,肌力減弱,肺廓扁平……這個時候,收拾好行囊,告辭親人,踏上旅途吧。”城市生活不似鄉間,它是平淡的、匆忙的、擁擠的、喧囂的、緊張的,常常感嘆,城裏的人們是可憐的。呼吸的空氣不新鮮,飲用的水和吃的菜不安全,工作不僅累且精神壓力大,睡眠也往往是在幾十分貝的噪音下度過的。鄉間則不同,但是城裏人會說,我們醫療條件好,我們教育好,我們居住方便……所以,很多城裏人選擇了到鄉間度假,到民居中休閒。我常想,等退休了,到鄉間,租個房子,侍弄一小塊田地,養幾隻雞鴨,日落而眠,日出而作,伴蟲鳴鳥語,聞花香品草綠,雖年邁體衰,不能遠足,但在這一方天地之間也不失爲一次旅行!

“人們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滅許久的往事,憶起許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時一種溶劑,融化了塵封的蓋子,如煙的溫情就升騰出來了。”是啊,無論是高中、大學時期回家的途中,還是工作後返鄉的漫漫旅途,那個時候思鄉、念舊,都是那麼強烈,心中那麼殷切。

當你孤寂時候,請不要選擇喧鬧的酒吧或是安靜的小窩,去旅行吧,因爲,旅行使人性中溫暖的那些因子,彌散開來。

當你收穫滿滿,得意洋洋的時候,請不要約朋會友大肆慶祝,去旅行吧,因爲,旅行使人性中謙虛的因子,顯現出來。

當你疲勞不滿的時候,請不要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去旅行吧,因爲,旅行使人性中善良的因子,胸懷寬廣起來。

……

旅行使我們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是可憐的夏蟲,也不再是那個原來的“我”!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3

靈魂?行走在路上有多少人忘了自己的靈魂?

我不想忘了自己的靈魂。我不喜歡複製粘貼別人的思想,不想照搬別人的東西,這世界也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我只是抱着一種寧缺毋濫的態度對待着我的文字。我不要被形式的東西而變得對自己不負責,不要像《肖申克的救贖》所言般“被形式化”了。可不可以不要用數量來評價,能不能用心來讀讀一個一個打出來有思考的文字。真正的思考難道不比盲目地拷貝寶貴嗎?心理學上說,人的本質是渴望被肯定。我希望我們的渴望不要被無情扼殺,但事實告訴我們的是,從形式上來肯定一個人一件事總比從本質上來得容易來得省事。

以前總在同學錄“我的理想”那欄寫着:我的理想是環遊全世界!現在長大了,覺得自己挺渺小。環遊世界的願望只好默默放在心底。我其實很羨慕能在生命未結束時環遊了世界,能用自己一生的積蓄去開始自己的旅途。去很多的地方,見很多的人,感受別樣的生活,領悟不一樣的人生。我只能在字裏行間體驗他們曾去過的世界,好像自己也到過那兒。所以,我喜歡書,書帶我穿越,沒有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在書的世界裏,我們是貪婪的,不停尋找着我們的喜好。有時看到那些爲着自己的旅行而努力的人,就覺得他們好幸運。一輛自行車或者一輛改裝過的大車,沒有很多的錢,憑着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去經歷不一樣的東西,真的很幸運。我們需要很多的勇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願我們都有這樣的勇氣。我們的人生便會開出花朵。

記得那麼一句話,旅行是從一個自己活膩的地方去到另一個別人活膩的地方。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我們爲什麼要去旅行?有的人是爲了逃避現實的壓力,有的人是爲了去冒險一次,有的人是爲了……有的人或許真的沒有爲了什麼。聽說梁朝偉會坐一趟飛機去外國的一個廣場去喂鴿子,然後又飛回來。不知道這是真是假,但這樣的生活的確讓人豔羨。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則會吐槽這是奢侈,浪費資源。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有太多的牽絆,有太多的顧慮,途中的人們患得患失,行屍走肉。還得說說的是,尸位素餐的人也不少。很多事情大家看在眼裏,卻也乏力了。

上了大學,也常聽到身邊的人談論旅行的事情。旅行途中,在網絡上會時不時看到他們激動地發各種景點的照片。某種程度上,相機代替了我們的眼睛。我們總以爲相機能把美好的東西留住,一定格似乎就是所追求的永恆。照片可以讓我們知道那時在哪裏看過怎樣的風景,卻沒把那時的感覺留住。忙於拍照的時候我們也許真的會錯過很多的感覺很多的感動很多的感情。用心去珍惜,用心去感受,那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的把。

去旅行總不是件錯事,請帶上你的靈魂好嗎?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3

寒假看到了這本書,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越看越吸引人,作者的旅行中充滿了新奇、有趣的人、事、物,還充滿了人文關懷和深刻思索,真摯得讓人動容,才明白何爲帶上“靈魂”去旅行。讀罷整本書,我彷彿也隨着作者去世界各地走過一番,見識一番,心靈有着前所未有的沉澱和滌盪。

看到那篇《十一塊寶石嬰孩的項圈》的時候,眼淚也不由自主的下來了。我們能陪伴老人的時光實在太少太少,就像那些老人院的老人,每日寂寞而孤獨地等待着,只能睹物思人。藉着一些紀念品證明自己被需要着,被惦念着。也許他們的孩子忙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是的,當孩子們漸漸長大,似乎已經不需要老人的呵護了,我們已然忘記曾經我們曾需要過怎樣的保護,曾得到過怎樣的愛護。80後的這一代人,獨生子女的我們,抗拒着四世同堂,爭取着獨立的時候,怎麼才能兼顧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呢?當我們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需要我們照顧的時候,我們是否還有時間能力給予他們充分的照顧呢?每日的生活裏,我們怎麼才能不讓他們感覺到孤寂和不安呢?這兩年出現的“空巢”這個詞真的讓人感覺淒涼得很,但現實之中我們卻無奈地製造這一個又一個的“空巢”。工作在外地的我,只能儘可能多的回去陪伴父母,接他們過來小住。

還有這一篇,《讓死亡迴歸家庭》。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死亡”,它便與生命形影不離。若人們將生命的誕生比擬爲光芒,那麼死亡則是這上天恩賜背後的一條暗影。它悄然的隱祕在我們的喜怒哀樂中,無時無刻不陪伴在生命左右。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在更迭變幻,唯有死亡,即便是最昌明的醫術與昂貴的藥物,最終都無法令我們逃離。書中,作者介紹了這樣兩處地方:禪宗臨時關懷中心與臨終關懷醫院,它們分別位於美國的舊金山與新奧爾良。他們有着相同或是近乎類似的用途:那就是教會人們如何面對死亡。從選擇進入這兩所醫院的那一刻起,人們便默許在未來的日子裏,死亡將會一分一秒的接近他們的生命,而他們需要學習的則是如何讓這一切平靜安詳的發生。可就像無法準確預料一朵花凋零的時刻一般,我們亦無法預料生命究竟在何時終止。從意識到自己行將就木到入土爲安的這一段,便是一種純粹的煎熬。因爲失去了“生命”這樣的載體,所有依靠它所萌生的思維、情感都將在轉瞬間灰飛煙滅,今生的一切都將終止於此。記得一位友人談到已達不惑之年的自己,感嘆道:“40年的時光一晃而過,而這接下來的幾十年也不會有絲毫拖沓,一切都是那樣匆忙,轉眼間一生便就此度過。”我聽罷語滯,眼前彷彿浮現出一萬幾千個日子後,彼此間蒼老的面容與那些流逝年華中的點滴遺憾:靈動的雙手無法再對溫暖的家做出一分貢獻;柔美的語言無法再對世間的萬種生靈表達崇敬與愛意;深邃的眼眸亦無法再與靜夜星空凝視對望。輕輕觸碰親人的眉眼,溫和撫摸幼子柔嫩的肌膚,因他人的幫助而啓脣言謝,在遠方柔情凝視愛人的背影……這一切的一切都將伴隨生命的消亡而一同逝去。我想,我們真正懼怕的或許並非肉體的消亡,而是這無窮無盡的“無法”,是對未曾表達與付出愛的深深追悔與懷感。而這種“恐懼”便成爲靈魂,對於生時的遺憾與死時的無奈所能表露的唯一警示。年輕如我們,從未真正思考過死亡的意義。但在世界的每一處角落中,它卻隨時隨地在呼吸之間發生着。只是,我未曾以自身的疼痛或是折磨去加以詮釋。正如作者所說“只有對死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人才可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只有懂得生命意義的人,纔有勇氣探討死亡。”

或許,我們並不需要等到明確自己與世長辭的日子再遺憾追悔。只需要銘記:在那條暗影的前方是生命璀璨的光芒,是無數付出與愛鑄造的方舟,而它將會引領我們抵達生命最終的彼岸,心靈平和安逸的歸處。

這也恰恰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使我們懂得愛與被愛,就算暗影在前,也能微笑地面對,平和地度過,樂觀地活着。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4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經常用這句話勉勵自己。在閒暇的暑期,每年計劃着至少遊玩一兩個地方。我到過雲南,西雙版納、西安,去過海南、北京、香港,登過黃山、華山、九華山、天柱山、廬山、張家界,遊過西湖、獅子林……放眼去看外面的世界,心情愉悅,眼界開闊,累並快樂着!

我也喜歡讀書,睡前或閒暇時光,我總喜歡讀上幾篇自己喜歡的文章入夢。要麼小說,要麼專業書刊,要麼雜誌,要麼名著……我的牀頭,書桌隨手可得。每年大約看十來本書。有時,坐在書房,聽聽音樂,看看書,別有一番味道。

畢淑敏老師的《帶上靈魂去旅行》,只看書名,我就有一種迫不及待想讀的慾望,因爲我是一個旅遊愛好者。畢淑敏老師是國家級一級作家,醫生,心理學家。因爲工作的原因,她的經歷可真豐富。

跟隨畢淑敏老師,我也一同遊覽了大半個地球,美國的芝加哥、加勒比海、新奧爾良、新墨西哥州等,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冰島,埃及,日本,我國的雲南等等。

全文32個小故事,描述她在路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甲蟲冰激凌》、《十一塊寶石嬰孩的項圈》、《讓死亡迴歸家庭》、《太平門與非常口》……

《甲蟲冰激凌》講的是畢老師和安妮在美國的芝加哥遊玩時遇上感人的一幕。她們第一站被安排住在87歲的嶽拉娜老人家。晚上嶽拉娜老奶奶親自爲遠道而來的她們準備晚餐,還爲她們準備了一盆至少要煮8個小時的深紅色豆子湯。可見這位年邁的老奶奶爲她們的到來做了精心的準備。飯後上的甜點心也是老人親自做的紅草莓冰激凌。因爲紅草莓是自家花園裏摘的,有一隻瓢蟲飛進了冰激凌,所以叫甲蟲冰激凌。這位熱心的老奶奶,爲了遠方客人的到來,從早上就開始煮紅豆湯,下午又到花園裏摘新鮮的草莓。第二天,老奶奶又開着一輛墨綠色的捷達車。陪同她們一塊參觀鄉村的小教堂,藝術館,博物館,林肯和道格里斯辯論處等。老奶奶的乾脆、利索、熱情好客留給她們很深的印象。

《十一塊寶石嬰孩的項圈》講述了她和安妮來到美國的老人院,體會到美國老人的孤單與淒涼。他們沒有和子女合住的習慣,老人一個人在老人院裏住着,有些孝順的孩子們還會經常去探望,可子女們忙於工作,就無暇顧及老人。老奶奶頸脖上的寶石項圈就是爲紀念她的十一個孫子和孫女,藍色和綠色的寶石代表男孩,粉紅色和橙黃色的代表女孩。當畢老師問到:您的這十一個孫子孫女常常來看您吧?老人的臉色暗淡下來,喃喃地說,是啊,他們來過。可是,已經好久不來了……

《太平門與非常口》講述的是日本的見聞。我們國家稱之爲“太平門”,指示人們發生災難的時候,立即從這裏逃脫。而日本人稱它爲“非常口”,表明它是在非常時期的一個出口。一個“太平”,一個“非常”,表達的是兩張不同的思維。我們給予的是最後的期望,日本人指出的是當前嚴峻的形勢。現實比希望更加有力。

還有《浮游加勒比海》、《讓死亡迴歸家庭》一篇篇都很耐人尋味。

看着這一篇篇旅途見聞,我彷彿身臨其境,沉醉在畢老師帶給我的異國風情之中。真想有機會親自看一看畢老師走過的每一處風景。

最後用畢老師文中最後一句話來總結旅行:旅途中有困厄和風雨,艱難和險阻。但是,這不會阻止真正的旅行者的腳步。旅行正是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起人們不倦的嚮往。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5

一口氣讀完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心中特別歡喜。不同的文化豐富了我們的世界,用短暫的一生儘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慢慢品讀,帶着自己的靈魂跟隨着作者接受洗禮。

讀了這本書讓我油然而生,想去一次沙漠之旅,那一直是我的夢想。我會先去草原,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草原。我可以爲所欲爲,我可以撒了花的跑、跳、打滾、高歌,我可以趴在地上聞那草原的清香,我可以躺在地上,仰望滄海蒼穹。看遠處連綿的山峯,沐浴陽光。閉上眼睛,你可以感覺的到,那種豪放、放肆、透着野性。我一定要騎馬,絕對不是那種慢慢騰騰的馬。可以帶我飛馳的駿馬。還要吃烤羊腿,喝奶酪,住蒙古包。參加篝火晚會。離開草原,就去我向往已久的大漠。神祕、荒涼、落寞——這就是我的大漠,我日思夜想的大漠。一輪渾圓的落日貼着沙漠的棱線,在這一瞬間,凝固。一個孤獨的漠者沿着沙丘棱線孤寂的走着。留下一串一串的腳印,瞬間被風吹散。走啊,走啊。累了,我就席地而坐,看滿眼黃沙,聽風舞黃沙的絕響。感覺自己全身都沾滿了沙漠的味道,既浪漫又有詩意。

天高地闊,沒有我們不能去的地方,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我們在工作之餘外出走走,說不定工作能因旅行而趣味陡增,旅行也能因工作而精彩無限。旅行使我們謙虛。飛馳的速度,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這一切旅途讓我們被刻板疲憊的生活中,注入新鮮的活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