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2.31W人 

《菊花與刀》這本書便爲我們提供了一種瞭解日本的渠道。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菊與刀》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1)

從民族情感來說,我是對日本這個國家抱着仇視心理的,不爲別的,光只是侵華戰爭中被日本殺戮的國人就足以讓每個中國人同仇敵愾。還記得求學時與友人談論日本怎樣怎樣,友人告訴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全面去了解,他推薦我去看《菊與刀》。當時就在圖書館借閱了這本關於研究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書——《菊與刀》。時過六載,再一次在單位職工書屋看到此書,心中想到了之前的無知與淺薄。因此,我又看了一遍。

《菊與刀》是一本講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作。菊是美麗淡然的,而刀鋒利代表殺戮。用這兩個相對的事物來揭示日本人(日本文化)的矛盾性格可謂是獨具匠心,魯思·本尼迪克特以“菊”與“刀”來作爲切入點,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給我們研究日本人及日本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徵,作爲一本研究日本文化的專著,《菊與刀》充分地描述了日本人及日本文化中異常矛盾卻又“和諧”相處的可怕之處。該書共十三章,較爲深刻全面地揭示了這個大和民族的民族文化底蘊,而其中以“忠君”和“恥感文化”尤爲突出。

本書雖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西方國家研究日本的學說,但作爲一衣帶水的中國來說,如何對待這個從兩千多年前就與我們緊密聯繫的國家,是需要認真對待的。誠然,日本在華夏民族史進程中給中國帶來深刻傷痛,如明朝倭寇犯進,南京大屠殺,但是,從文化上應該全面分析對待日本。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2)

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以"菊"和"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徵,這二者體現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溫和又好鬥,愛美又黷武,尚禮又倨傲,善變又頑固,馴服又專斷,忠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爲一個西方人沒有帶感情色彩和主觀意識,比較冷靜的旁觀者來寫這本書的,應該是比較客觀吧,這本書在日本也引起轟動。

我的爺爺是在抗日戰爭時加入共產黨打日本人的,他的兩個血氣方剛堂弟當時還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學讀書,立即會到家鄉抗日。

對於當初日本人的兇殘,爺爺奶奶一直記憶猶新,那麼多的中國人,那麼大的中國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敗了,日本人整個村莊的屠殺。爲什麼?爺爺最氣憤的日本人再兇殘也是明槍明刀的,最可惡就是那些助紂爲虐的漢奸,沒有他們日本人只不過是沒有翅膀的老鷹。漢奸給日本人出謀劃策的殘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難防。

經常聽到這種評價,中國人單打獨鬥是條龍,在一起就內鬥——不團結。我不知道這樣的評價是否正確,但起碼可以引以爲戒。強大的堡壘,從內部更容易攻破。比如說,一些外貿出口的產品,同是中國的企業能不能有全居觀念,不要相互砍價格挖牆角,大家團結起來,有一個行業聯盟,大家都賺錢,不好嗎?。其實從本的描述中並沒有表揚日本人聰明,聰明並不是日本人的強項,相反中國人反而被認爲聰明,聰明的人爲什麼沒有優勢呢?什麼時候才能像美國人那樣被日本人崇拜。是不是我們也有自己的缺點,因爲每個人都太過聰明,太過聰明,就容易太過自我。

西方國家老是說我們不民主,恐怕西方似的民主在中國會產生水土不服吧。也許我們自己的人類學專家可以像本一樣研究研究,探討探討了。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3)

看了美國作家本尼迪克特寫的《菊花與刀》後,我對日本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有了新的認識。日本對我們中華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齒,對日本是恨之入骨。像我這樣的反日情緒,我們滿懷激情的中華兒女大都存在。我覺得如何理解日本這個對中華民族文明帶來過深重災難的民族,是值得中國人關注的課題之一。看待問題不能只是盯着一個角落看死了,我們需要用辯證統一的觀點去分析。對於日本,我們也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這也是我們作爲21世紀新一代青年的必備素質。《菊花與刀》這本書便爲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種瞭解日本的渠道。看完之後,我對日本少了一份衝動的情緒,多了一份理性的認識。

先說說這本書吧。書名“菊花與刀”,用日本最具象徵意義的兩種事物,來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動人的藝術性。在書中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徵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歷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此外,本書還是一部將深刻的思想和流暢的語言完美結合的典範,在學術界和普通讀者中都深受好評。對於在歷史上曾飽受日本民族帶來深重苦難的中國人,認真閱讀和思考本書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本書也被認爲是瞭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讀本,被日本學術文化界譽爲“現代日本學的鼻祖”。由此可見《菊花與刀》的確是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值得我們去深讀。

作者本尼迪克特對於日本的評價是日本文化有雙重性,就像菊花與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日本人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忠貞而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這樣看來日本的確是一個讓人覺得很矛盾的名族,日本人有着雙重性格。

作者以戰爭爲起點,先寫到戰爭中的日本人,並且還費了不少篇幅。最使我震撼的便是日本人認爲精神將贏得對物質的勝利。日本人一直強調精神的重要性,對物質主義甚至到了鄙夷的地步。這也深深的體現在戰爭中。他們將軍艦和大炮只視作不滅的“日本精神”的外部表現。他們鼓勵士兵說:“我們的身體越是沉重,我們的意志,我們的精神就越能凌駕於肉體之上。日本打勝仗的時候,日本的政治家、大本營以及他們的軍人也一再說,這場戰爭不是軍備與軍備的較量,而是美國人對物質的信仰同日本人對精神的信仰之間的決鬥。日本人相信精神能戰勝一切,這一點深入到他們對外的戰爭以及對內的國民管理中。此外,戰爭中日本人經常說安全感與士氣不過是一個精神準備的問題。當遇到麻煩時,日本人對其國民的照例交待是說這是早已預知的,所以絲毫不必擔心。這樣似乎告訴國民,我們居住在一個可預知的世界下,任何事情都是我們預先知道的。這樣的說法便給了日本國民一種安心感,使他們可以很淡定的面對一切。其實我感覺這一方面也是在說日本人強調精神上戰勝一切。他們通過培養精神以鼓勵民衆和士兵,讓他們充滿希望無所畏懼。

接下來,作者向我們說明了日本人是如何的各守本分的。日本是一個等級深嚴的社會,他們相信秩序和等級制度。這一點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人與人之間是一定要分清身份等級的。日常交往中的細節動作也都反映出一個人的地位如何。同時日本人同我們中國人一樣也十分尊崇孝道。早在公元6、7世紀,日本就接受了中國人那套系統的孝道理論,同時也採納了中國的佛教、儒家倫理以及世俗中國文化。但是孝道的表現特點難免有所修改,以適用於不同的日本家族結構。“孝行”在日本是一個只限於家族內部面對面的成員之間的問題。它意味着在一個幾乎只限於自己父親、祖父、他們的兄弟及後裔的團體中,根據輩份、性別和年齡佔據一個適合於自己身份的地位。由此看來,日本人是一定要分清等級的,他們各守本分,做着自己該做的事。這樣的守舊也使日本歷史上一度落後,被西方國家欺凌壓迫過。1853年的“黒船事件”後,許多日本人覺醒,力圖推翻幕府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明治維新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的。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期間,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都得到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直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成爲了亞洲強國,東方唯一的帝國主義列強。

此外日本人的負恩感在書中的描寫也是很經典的。當日本人說“我得到某人的恩”時,這就意味着“我對某人負有義務的重擔”,他們把這種“債權人”、這種施恩者稱爲他們的“恩人”。“記住一個人的恩”可以是互忠互愛之情的一種純真流露。日本小學二年級的教科書裏便載有一篇題爲“別忘恩”的小故事。無論是“皇恩”、父母之恩、師恩,日本人都十分的重視。爲了還恩他們可以做出很大的犧牲,日本人認爲受恩惠便是欠了別人的債,自己也承受着的負擔。於是日本人便常說:“一個人永遠無法報答恩的萬分之一。”此外,書中出現的一詞“義理”,其內涵也算是日本獨特的範疇之一。義理不同於義務,在日本人眼裏,“義理”可以解釋爲“正當的道理人;應該遵循的道路;爲向社會謝罪而不情願地做的某種事情。”“義理”在日本人看來是對難以承擔的關係的一種充分表述。於是日本人常說“義理最難堪”這句話。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4)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爲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論集合爲一體。"翻開《菊與刀》一書,卻一眼看到此等傳播學直論,訝異之餘不禁暗歎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於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查的結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瞭解罷了。"等觀點,對於研究傳播學的,研究成見之形成於成見之頑固的學者而言,都是極有意義的。

當然,此書的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對於傳播學的涉獵,而在於作者對於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地理人文環境各有不同,國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是日本國民性的瞭解,對於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因爲對於一民族而言,畢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說:"任何文化傳統中,都包含了關於戰爭的信條。"如果對這些基本理論不甚了了,卻對其他民族之好戰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貽笑方家。

日本人對於等級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爲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於社會每個角落、每個領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並不存在所謂"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態發展、不善於整合運用的懶惰國民。

現代人不勤於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都推脫到"國民性"與對象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爲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羣駛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5)

“日本人認爲人的存在就是一場戲。”戲有開始發展與結局。起始日本幾十個人打架就叫做一場惡戰。盛唐時期從中國引進文化,最後自成一家。憑着軍國主義,打出了東南亞,戰到了硫黃島。這本書寫在日本戰敗被美國統管之際。要去管理一個擁有與本國政府截然不同的國家需要如何做值得探討。文化是上層階級用來統治下面廣大人民羣衆的工具。戰爭的遊戲結束,該地區被佔領,這個地方的遊戲背景需要全部重新被瞭解。

在遊戲裏,每個角色有自己的限定。角色與角色之間存在衝突與利益的交織。對於日本這個國家而言,這個國家首先要將國民自己的角色完善好。所以上層階級限制了每個人成長的環境,個人角色扮演。文化底蘊,祭祖拜神,休閒修行全部都擁有自己的腳本。

南京大屠殺、細菌戰、燒殺搶掠等等斑斑惡跡在戰爭中戰勝一方從來都是這樣。難道成吉思汗在遠征歐洲的時候,沒有搞點殺人遊戲玩一玩?我不信。這種反人類的行爲值得譴責,但是要對現在的日本政府來進行鞭撻我倒是覺得並沒有什麼用。在國際社會上,並不存在永恆的朋友或者敵人。美國與中國的外交不也是時冷時熱?核心都是爲我方爭取到最大利益,對不對?

我不玩遊戲,所以遊戲的這一部分說到這裏,第二部分是文化。說來慚愧,身爲中國人連自己國家的文化核心是什麼都不知道。可能脫口而出的就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了。再就是“仁”,但事實仁是什麼,我清楚嗎?

每一個文化都有自己突出的實物載體。提起日本,會想到武士、刀、櫻花、壽司、東京。想到我自己的祖國,京劇、大紅大綠(嗯,很奇怪的想法)、孔子、餃子、上海北京。中國就喜歡大,日本就喜歡小而精。在讀《菊與刀》的時候,我無比欽佩這個國家的這些文化。但是真的靜下心來想,這未嘗不是這個國家樹立的朋友圈現象。我們總覺得別人的朋友圈完美,大概就是這種感受。我的國家也有很強大的地方。每一種文化都有劣根性,也擁有值得宣揚的美好。日本人值得學習的地方就在於各得其所,匠心精神。不過近來頻頻見諸報端被打臉的日本企業也是沒誰了。大多數中國人都靜不下來,他們希望搞點大事情。所以我們的文化總是熱熱鬧鬧,我一度不喜歡熱鬧,總覺得要尋點清淨的地方過了這餘生,但其實不然,人要會入世了才能懂得出世。

羞恥感負罪感我都有,但是又大大咧咧,這一點又不像是被長輩手把手教下來的模樣。“日本的倫理準則,要求的是極端償還義務和自我約束”。那我就希望將父母的養育之恩報答完了就可以隨意處置自己餘下的歲月,誰都不用理睬,嗯。談及個人慾望,想當年大學時候在生源時代廣場看到了一串紫水晶手鍊。奈何手上錢不夠,沒有買。我到現在都記得自己在街頭暗下決心希望用家教錢給自己要當生日禮物的決心。從前渴望的東西現在也能買到了,所以現在我們想要的。我總是盲目的相信日後,也許會多過上幾年,總會有擁有的資本。抑制,求精,成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