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天那邊觀後感8篇

本文已影響 1.29W人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天那邊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那邊觀後感8篇
天那邊觀後感1

剛開始看這部電影,只是把它當做喜劇片,特別是村長帶着女主角剛剛進村時候的那一段,面對攝像機的近距離問候特寫,一種無厘頭的感覺,邊看邊笑,一笑而過。看到中間的時候,則是在覺得好笑之餘,更多的是看到了山區之貧瘠,教育之落後,最後落的一感嘆,中國內陸部分山區的教育的卻是需要改善啊。看到最後的時候,,則是,落的深情款款的淚,爲了故事的本身的真實,爲了山區教育的落後,爲了破羅老師的慘死,甚至最終,因爲電影中許老師的勇於投身於山區教育的精神所感動,而毅然決定去某個偏遠地區支教。

“天那邊”用一個非常常見的題材,反應出了很多實事的反思,年輕的愛情,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高尚的情操與品德,城鄉的失調與差距??這些社會問題的暴露,原來也會那麼的真實與震撼!

影片講述的兩大學畢業的城市青年男女,爲響應國家鄉村教育志願來到一個叫水咕嚕鄉咕嚕村水咕嚕小學的地方做爲期三個月的志願教育服務。當然,其中,不妨實說的是,男女主角最初之所以選擇來支教並不是因爲有什麼宏偉崇高的目標,對女主角許曉盟來說,這僅僅只是一個能掙脫父母對自己嚴厲約束的一個藉口,而對男主角江可可來說,這更是一場爲贏得愛情而參與的遊戲。最初,他們也曾被鄉村優美自然的風景所感動,而當這一切都失去了新鮮味道的時候,鄉村的條件,艱苦的生活,沒有希望的田野,於初出城門的他們來說,這一切是多麼糟糕透頂。於是,江可可選擇逃離,選擇了放下爲了愛情而掙扎在簡陋鄉間的遊戲,回到了天邊的宏城。而許曉萌則是毅然選擇繼續留下來實現那爲期三個月的支教諾言。

許曉萌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因爲她的愛心,責任感,與那份爲孩子們無悔的付出??她休克在與江可可分別得那場雨中時,我知道,那一次的跌倒,承載着深愛的遺憾,緬含了無盡的傷心!落淚的不僅是那蒼茫的天空,還有許曉萌暢快的宣泄;破碎的不知是閃電劃破的天幕,還有那一份行將彼岸愛情的終結!走了,留下了,許曉萌終究不是江可可,我們從兩人的性格中讀出了許多的差別,也許江可可並沒有錯,因爲他反應了這個時代多數大學生的特點;亦或許許曉萌太偉大了,因爲她代表着更爲珍貴的覺悟和博大的理想。歸根到底,兩人的矛盾,只是兩種價值觀的體現,只是不同選擇的使然!我們希望能出現千千萬萬個許曉萌,可我們卻總把期望寄託在了別人的身上;天那邊的風景,我們不乏

欣賞的藝術,卻少了適應的勇氣!覺醒的一代人,是否錯在大學生?也許不盡然......

天的那邊,沒有醉酒探戈,沒有戈壁沙漠,沒有爛漫風情,有的只是,山間,那淡淡的質樸,那淡淡的真誠。

天的那邊,於一些人來說,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選擇,然而,有的人選擇了永遠的留在屬於自己的那片天,有人選擇了天那邊爲了某個信念而付出一生,誰又能說誰是誰非呢?不是每一次的熱情都能用一生來承諾,不是每一時衝動就真能把一生做賭注,可是,她做到了,在天那邊,她尋到了,她用她那獨特細膩的情感和敏銳的目光尋到了自己,尋到了真正的自己。

天的那邊,只是選擇,只是選擇罷了!或許,天的那邊,僅僅只是屬於某一個人,抑或,某一些人。

天那邊觀後感2

看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天那邊》,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是一個“山那邊”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隱落在羣山中的村子,一個在村子裏成長的孩子,從小站在家門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綿延羣山,問他的父親:“父親,山那邊是什麼?”他的父親蹲在門檻上,抽一口草煙,面前的大山在他眼裏變得混沌,嘶啞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一天站在門前望着大山。之後孩子鍾愛上了文學,文學帶他了解了山那邊的世界,他開始創作,作品帶着他,最終去了山那邊的那個世界……

而《天那邊》,兩個慣於豐衣足食還有足夠物質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輕,一個爲了理想,一個爲了感情,從現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後的山村,開始了理想與感情的考驗,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感情與信念的賭注。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在反映一個當代大學生的支教現象以及中國許許多多落後農村裏的落後教育,有對有志青年敢於獻身的讚揚,也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現存的嚴肅問題。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劇情不算新穎,甚至有點俗套。但這麼一部沒有什麼突出特點的電影也平平凡凡地讓人並不厭倦的看完了。許曉萌身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自我的理想與決定堅持到底的衝勁和決心,但同時也有着現代都市年輕人易衝動的個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以及那股隱隱的大小姐慣性脾氣;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現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對事物以新鮮感度之,在缺乏物質化的世界裏,他無法生存,即便是堪比性命還價更高的感情,也擋不住他投身物慾都市的腳步;破羅身上的農村人的淳樸、敦厚同時也帶着點小小的私心,這樣的純民即便是在農村,恐怕也不是那麼多了。

看這部片子時,我想起了另一部關於支教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一位都市女教師、一位北大荒農村教師和一羣貧困孩子之間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還在我腦中留有很深的印象。還有一部記不得名字的電影,一個本是被拐賣到山區裏的年輕城市姑娘,在逃脫人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並在小山村裏當起了老師,之後又離開村子的故事。這雖然不是像《天那邊》和《美麗的大腳》一樣的支教,但也給了我不少感觸。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不小的觸動和感動。此刻想來,在那些貧困的山區,能留住幾位支教的老師,這確是個令人心酸的嚴肅問題。咱們在雜誌上、報紙上、電影上、電視上看到過的那些頌歌,在生活中的現實實例又有多少?!

咱們在歌頌這些支教事蹟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遠山區的貧困處境,那些資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這在那些孩子的眼裏看來,不知又是何種味道,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只能讓他們增加自卑感。處於生活優勢的人,總是想靠着給予那些生活劣勢的人各種幫忙來展示他們的無私,歌頌他們的'奉獻,卻不曾思考那些他們給予的對象,只覺得授予已經是偉大,卻不知那是另一種傷害。

王家衛早說過,天那邊是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一樣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咱們的發奮下融合,真正成爲同一片天嗎?

天那邊觀後感3

看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天那邊》,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是一個“山那邊”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隱落在羣山中的村子,一個在村子裏成長的孩子,從小站在家門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綿延羣山,問他的父親:“父親,山那邊是什麼?”他的父親蹲在門檻上,抽一口草煙,面前的大山在他眼裏變得混沌,嘶啞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門前望着大山。後來孩子喜歡上了文學,文學帶他了解了山那邊的世界,他開始創作,作品帶着他,最終去了山那邊的那個世界……

而《天那邊》,兩個慣於豐衣足食還有足夠物質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輕,一個爲了理想,一個爲了愛情,從現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後的山村,開始了理想與愛情的考驗,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愛情與信念的賭注。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在反映一個當代大學生的支教現象以及中國許許多多落後農村裏的落後教育,有對有志青年敢於獻身的讚揚,也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現存的嚴肅問題。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劇情不算新穎,甚至有點俗套。但這麼一部沒有什麼突出特點的電影也平平凡凡地讓人並不厭倦的看完了。許曉萌身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自己的理想與決定堅持到底的衝勁和決心,但同時也有着現代都市年輕人易衝動的個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以及那股隱隱的大小姐慣性脾氣;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現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對事物以新鮮感度之,在缺乏物質化的世界裏,他無法生存,即便是堪比生命還價更高的愛情,也擋不住他投身物慾都市的腳步;破羅身上的農村人的淳樸、敦厚同時也帶着點小小的私心,這樣的純民即便是在農村,恐怕也不是那麼多了。

看這部片子時,我想起了另一部關於支教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一位都市女教師、一位北大荒農村教師和一羣貧困孩子之間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還在我腦中留有很深的印象。還有一部記不得名字的電影,一個本是被拐賣到山區裏的年輕城市姑娘,在逃脫人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並在小山村裏當起了老師,後來又離開村子的故事。這雖然不是像《天那邊》和《美麗的大腳》一樣的支教,但也給了我不少感觸。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不小的觸動和感動。現在想來,在那些貧困的山區,能留住幾位支教的老師,這確是個令人心酸的嚴肅問題。我們在雜誌上、報紙上、電影上、電視上看到過的那些頌歌,在生活中的現實實例又有多少?!我們在歌頌這些支教事蹟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遠山區的貧困處境,那些資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這在那些孩子的眼裏看來,不知又是何種滋味,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只能讓他們增加自卑感。處於生活優勢的人,總是想靠着給予那些生活劣勢的人各種幫助來展示他們的無私,歌頌他們的奉獻,卻不曾考慮那些他們給予的對象,只覺得授予已經是偉大,卻不知那是另一種傷害。

王家衛早說過,天那邊是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同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我們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爲同一片天嗎?

天那邊觀後感4

這是一部由80後導演韓延指導,百花獎影帝吳軍、華誼兄弟新秀劉科、實力新人趙冉共同主演的關於“農村支教”的電影。

昨天才看的這部片子,有很多的感觸。

來回看了兩遍,結尾的地方還是會流淚。電影前面一部分給人的感覺,用兩個字來說應該是搞笑,特別是村長帶着女主角剛剛進村時候那一段,面對攝像機的近距離問候特寫,一種無厘頭的感覺。然而順着看下來,到電影后面1/3左右的時候,當女主角瞭解到這個支教的小學幾個比較特別的細節之後,卻無法讓人笑出來,電影給人的感覺卻是一種深沉的悲哀。

《天那邊》這部電影是以女主角回到山村小學,代替死去的老校長“破羅”繼續自己的教師職業爲結局,這個結局很悽美,但是現實點來講,根本就是行不通的,或者說是很難實現的,試問,有幾個大學生能夠安心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給這片貧瘠的農村,更別提一輩子時光了,如果那樣的話,他就是聖人,大多數人卻不是聖人。當然,大多數人不能夠這樣的原因並不是說他沒有愛心或者什麼的,而是生活環境所致,從小到大養成的習慣可能讓你在那邊根本就無法長期生活,這纔是最致命的。這部電影以此爲結局,還有片中許多情節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也是對目前支教這種方式的一種期待:大學生來偏遠地區支教是好事,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和知識,但是時間太短,根本就做不了許多事情!對這些地區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並不一定是最優秀最前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他們所渴望的僅僅是“穩定的教師隊伍”,你可以不是最優秀的,你也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但是隻要你能紮根於此,山村的孩子們就總有走出去的一天!同時,國家也應該着實提高偏遠地區教師工資待遇了。

在其中,看到的還有許曉萌和江可可的愛情。首先,對於江可可這個人物我並不覺得討厭。反而覺得這纔是正常現象。還有許曉萌用這樣的方式考驗兩個人的愛情,這種做法也是站不穩的,這與愛情無關,這是生活,愛情在生活面前,要考慮的並不是只有愛與不愛。

“江可可選擇退縮和放棄,他在工作中和生活上遇到困難後的退縮和放棄了與許曉萌的多年的感情。”在某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的語句,是我所不贊同的。江可可的選着是更現實化的,許曉萌的選着則偏向理想化。

還有一些影評人認爲,80後大學生後應該思索,自己身上的一些問題,比如責任,比如理想,比如對社會的貢獻……我個人覺得在這樣一部影片下,把如此沉重的帽子扣在某一個階層年齡上的人,這樣顯然也是有失考量的。

關於“農村支教”並不是哪幾個人,或者某幾個人就能改變的。畢竟像徐本禹這樣的人,只是極少數而已……留給我們的思考不應該只是如此膚淺。

當然了,電影只是電影。生活終究是生活。

只是,我看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沒有哭,卻在面對這部很早以前的片子的時候潸然淚下。在羅老師背對着許曉萌講那一番話然後又大口扒拉這碗裏的飯的時候,淚水就那樣來了。

天那邊觀後感5

剛開始說要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以爲是看一節教學課。可是旁邊的同學卻跟我說這是一部電影。於是我就懷着期待和崇敬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

在看完之後,我的感觸真的特別多。我自己也是一名師範生,將來也會當老師,所以,對這種反應教師精神的影片特別喜歡。

首先,一對青年情侶去山區支教,他們在那裏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是最後江可可不堪忍受農村的貧苦生活而逃回城市了,而許曉萌在堅持完支教後雖然回到了城市工作可還是被農村人們的真情感動而回到農村支教。在現實生活中,我有時也在思考,如果換着是我,我能否有勇氣去支教,是否有勇氣堅持三個月,是否有勇氣一輩子紮根農村。現在的大學生多向往着城市的生活,特別是農村的大學生,以擺脫農村農村的生活爲目標,而城市的大學生過慣了城市的生活,不願意到農村去,就算是去了,以支持了多久。所以在邊遠農村的教

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有不怕吃苦,甘於奉獻的精神!哪裏需要就到哪裏去,面對苦難挫折不退縮,不辜負父母國家的培育之恩。大學生去支育問題就突顯出來了。我想,教,對農村孩子的教育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對提高農村的教育水平會很大的提高。我想,如果現在多幾個像許曉萌這樣的大學生,那農村的世界將會很美好,農村也會很快的發展起來。如果我有這樣的機會,我想我也會去的。

其次,在那貧困的山區還有這這樣以爲老師,爲人憨直,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卻有着一顆單純,一心爲孩子着想的心。雖然他的普通話不標準,上課方式不正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們。奈何自己能力有限,文化欠缺,所以他的有些想法就會顯得幼稚可笑。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學生學習。試想如果大學生去支教,把他們先進的教育方式帶去,改變農村不正確的教育方式,那回奠定孩子們良好的基礎知識。如果在加上堅持不懈的精神那就是以爲合格的大學生了。

再次,電影裏面還反應了農村一個現實的問題。隨着越來越多的農村的青壯力來城市謀求發展,農村的裏只剩下了老、弱、病、殘、幼,導致農村的老人很孤獨,可是他們還要做農活,讓人心裏想着就發毛。而孩子們呢?父母在遙遠的地方,一年到頭都看不見他們幾次,嚴重缺少父母們的關愛。缺乏管教的孩子,學壞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由於年輕勞動力都進城務工,農村建設則無人造福。農村學校到來的志願者一年又一年的換,給學校教育設置了很大的障礙。同時,鄉村本土教師本生文化程度不高,見過的世面少,對孩子的發展造成侷限,也一樣無法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最後,電影的開頭的是那麼的輕鬆搞笑,我笑破了肚皮,但是在看到最後一幕是我的淚止不住的很下流,在拍集體照時,一個小孩子拿着一張凳子放在新老師的旁邊,紀念那死去的鄉村老師的時候,所有人都沉默了,一切盡在不言中……

天的那邊誰來管?-----大學生。雖然大學生能做的只是教育,但是我相信,貧困的地區會越來越少,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天那邊”的地方會越來越小,慢慢的,我相信,我們都在痛一片蔚藍的天空下,我們可以譜寫美好的未來,我們可以讓國家越來越強大。

天那邊觀後感6

影片圍繞一個農村支教的話題展開。剛剛大學畢業的許曉萌和男友江可可一起來到湖南邊遠山區“水咕嚕鄉水咕嚕村水咕嚕小學”做3個月的支教老師,年輕有報復要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當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促使許曉萌這個在家嬌生慣養的獨生女,從家裏偷偷跑出來毅然報名到山區做一名志願者;江可可,是個有多年海外生活學習,沒有完成大學課程的都市時尚男生,他來到這裏,主要是爲了見證自己對女友的愛情忠貞不移,不顧哥們兒們的再三盤問和要挾,不顧將要面對的任何艱難險阻。這樣,三個月的時間,2個不同目的的都市時尚男女將要變爲山村裏的2名老師…

電影中,表演最突出的是一個山村老師“破羅”,他不僅是老師,還是校長,還是學校大廚、保姆等等,一個從5、6歲到16、17歲各各年齡段混合的班級裏,共有18個學生。他每天要從小學教到高中,從拼音的a,b,c教到英文的a,b,c,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全能老師”全心的愛着這些孩子,不願意讓他們受一點委屈,也爲擁有這些孩子們而自豪和驕傲。但是,他畢竟只有山村裏的初中水平,沒有標準普通話教學沒有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沒有科學的教學理念……

故事這樣展開,讓你我領悟到,人與人沒有大不同,而是環境造就了不同的你我。而單純的山村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可以奉獻自己青春年華有現代熱血青年。最後,江可可離開了“水咕嚕村”,離開他無法找到自我的地方,離開了沒有夢想的地方;破羅老師爲了修建破舊的校舍去山上背黃泥而遭遇泥石流,不幸離開了愛他的18個學生;許曉萌,再一次回到水咕嚕村水咕嚕小學,在天那邊,用自己的一生去實現人生理想……

電影前面一部分給人的感覺,是搞笑的,特別是村長帶着女主角剛剛進村時候的那一段,面對攝像機的近距離問候特寫,一種無厘頭的感覺。然而順着看下來,到電影后面1/3左右的時候,當女主角瞭解到這個支教的小學幾個比較特別的細節之後,卻無法讓人笑出來,電影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深沉的悲哀。

《天那邊》這部電影是以女主角回到山村小學,代替死去的老校長“破羅”繼續自己的教師職業爲結局,這個結局很悽美,但是就現實來講,根本是行不通的,或者說是很難實現的,試問,有幾個大學生能夠安心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給這片貧瘠的農村,更別提一輩子時光了。我認爲這部電影以此爲結局,還有片中許多情節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也是對目前支教這種方式的一種期待:大學生來偏遠地區支教是好事,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和知識,但是時間太短,根本就做不了許多事情!對這些地區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並不一定是最優秀最前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他們所渴望的僅僅是“穩定的教師隊伍”,你可以不是最優秀的,你也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但是隻要你能紮根於此,山村的孩子們就總有走出去的一天!同時,國家也應該着實提高偏遠地區教師工資待遇了!

天那邊觀後感7

剛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不知道是處景生情呢,還是有着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說不清楚,看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溼潤了好幾次。

片尾說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

許曉萌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許曉萌第一次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知道她爲什麼會這樣選擇,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個她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那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們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子。開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確,這裏遠離了城市喧鬧,遠離了塵世的紛亂,有的是湛藍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短暫,只是一瞬間,便從許曉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個人,一個改變了許曉萌人生軌跡的人,他就是羅老師。

支教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好的住宿條件,沒有電視,電話沒有信號,沒有任何娛樂,只有背朝大山,腳底泥土,沒有可口的飯菜,吃頓肉都是那麼的艱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的江可可爲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跟着她直奔向大山,可是這樣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後可可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沒有一點看不慣,沒有一點覺得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考驗的感覺,其實我還真能體會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處境,他選擇離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可可走後,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曉萌的人,正是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曉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可的離去,讓她感到孤獨,但是孩子們的存在很快填充了這種孤獨。

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裏孩子們的世界。

3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裏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曉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曉夢繼續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爲了修建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了的消息後,小萌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

其實我還滿感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我還是滿佩服的,一個大學生放棄很多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故事的最後是照了張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淚下……

雖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對優越許多,可是……

知足應該長樂,但是,我始終內心孤獨,始終還是融入不到這裏,我的心不在這,可能有一天我還是會跟可可一樣選擇離開……

我不知道,說不清楚,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挺難受的。

不知道要表達些什麼了……

天那邊觀後感8

前兩天我收到兩張免費的電影票,就是這幾天爲“教師節”放映的電影《天那邊》,起初以爲也就是表現農村教師的電影,或者說也就是讚揚那種蠟燭精神的電影而已,可當我和我的女友在電影院裏與幾乎滿座的人們共同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覺得我實在是小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以後許多的話擁擠在胸,只感覺不寫點東西爲這部電影心中就不會暢通的。

先從羅老師不讓這兩個支教的老師上課說起。

從這開頭一看,我覺得這就是個引線,是個導演安排的一個讓人帶着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懸念,當看到羅老師與村長一起參與這事時我就更加確定這個想法。也正是有這麼一個懸念,使得人們從開頭的一點笑聲慢慢的被帶入一個疑問中:什麼那個羅老師不讓她們倆個上課呢?難道真如電影后面所說的只是羅老師的一點“私心”嗎?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才覺得這不僅僅是作爲一個懸念存在的,這是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電影所要表現的一切都從這個矛盾演發出來,而這個矛盾就是:當下農村的教育實際情況與“我們”的主觀思想的矛盾!

爲什麼我要在“我們”上上個引號呢,因爲我覺得這個“我們”包含的羣體太多了,不僅僅是支教的我們,還有教育界的我們,還有象身在事外的類似於看電影的我們。其實,電影的矛盾是借羅老師那一點“私心”從他口中表述出來的,當下的我們真的對農村的教育實際不瞭解,或是說不太瞭解。農村的學校與我們城市裏學校的情況實有大相徑庭之感,這裏有人知道農村學校的上課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嗎?農村學校除了寒暑假還有別的一個假期嗎?

這個或許絕大多數人不會知道的,這倒不是我在突顯我什麼,只是用這種疑問的方式更深的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注意程度。這其實我也是偶然知道的,因爲我奶奶曾居住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裏,我們去看望她時我得知這個情況的:農村小學上課時間不象我們城裏一樣早8點午12的,他們早上會推遲一個小時,因爲早上要幫家裏上山做點農活或做一些家務活什麼的,下課也下的早,原因也還是剛說的那個;他們除了寒暑假另外還一個大家所不知道的假期——秋假,這個在他們那裏叫“農忙假”,我一說這個大家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吧,秋天是收割莊稼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得忙這個,所以農村的學校會因爲這個情況而自行的放一段時間的假,沒什麼,這是實際需要的,有些農村生產力還不是很高,不得不靠人力來補充。這也是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的不同之處,農村的孩子們不單單只是學生,他們還是家裏生計的勞力,所以整體知識水平上不去也還有這方面的原因。據我打聽,其實在一些農村還有幾天春假的,不是爲春節而是爲春耕,春耕秋收還有秋耕秋種,在這些時間裏,農村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相應的調整上課或叫上學時間的。這些情況應該是些不爲大家所知的事情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