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關於《花爲媒》的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47W人 

古語,以花爲媒,即爲花下定情。花,被寄予了美好的象徵,花前月下更是對男女甜蜜恩愛的完美詮釋。《花爲媒》是着名評劇代表作,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上看見了《鬧洞房》的選段,那精妙絕倫的唱詞,一下子便把我吸引住了。演員眉梢的一顫,嘴角的一提,無不充滿着神韻,唱詞對仗工整,合轍押韻,讀來已是口齒生香。於是急着找《花爲媒》的全劇,卻意外的找到了1963年拍攝的電影版《花爲媒》。這一新一古的兩個時代,同一個故事,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跳出這口齒生香的唱詞,我看到的一種時代的前進,思想的昇華。

關於《花爲媒》的觀後感

古以舊花爲媒,今則以新花爲煤。

以花爲媒中的“花”可以理解爲一種觀念或是制度,是一種世人普遍對婚姻價值的理解。在原着中,故事的男主人公王俊卿同時喜歡上了李月娥和張五可,於是原着以一夫二妻的結局結束。在與作者同代的評述中認爲這是一個“圓滿的大結局”,而在1963年拍攝的電影中,導演與編劇加入了賈俊英這個角色,使原本的一夫二妻變成了兩對佳偶。從新舊兩劇的比較之中不難發現,這個“花”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從“舊花”對一夫二妻制的認可甚至是推崇,到“新花”對一夫一妻的讚許,對情感專一的崇尚,我們可以看見的中國整個社會的婚姻價值觀的改革縮影。可以說是婦女的解放,也可以說是家庭的解放,或是整個中國社會的進步。以“新花”爲煤,是以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觀念爲媒。是不單單包括女性本身,而是一種全社會範圍內興起的對平等的推崇,對婚姻的尊重。

古以他花爲媒,今則以己花爲媒。

在人們所認爲的古時的婚姻必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的門當戶對,反而子女自己的意願被放在了整場婚姻的最後。如果說,以花爲媒中的“花”理解爲對婚姻的意願,那麼在原着中更爲注重的是父母,門戶等“他人”的意願,而在改編後的電影中,由於賈俊英的加入,使子女本身的意願對整個故事的走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俊卿對李月娥心生愛慕,於是拒絕與張五可的親事,這便順理成章的有了賈俊英代替王俊卿與張五可相親的情節。然而此時,“他花”卻決定讓王俊卿迎娶張五可。在着名選段《鬧洞房》中,李月娥爲了嫁與王俊卿,搶先將花轎擡入王家。這是對“他花”的強烈反抗,對自己心意的追求。而更有趣的是張、李二人在洞房中的見面,本是水火不容的兩人,反像一見如故的友人,心中對彼此都是誇讚不斷,偏有點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情愫。

無論是李月娥的敢於反抗和敢於爭取,還是兩個女子對彼此的惺惺相惜,張五可對婚事自己做主的心氣。是整個故事建於男子之上,而成爲了對女子的歌頌與讚美。男子也不再統領女子的價值觀,女子從思想上獨立出來,有了自己的判斷與取捨。使“己花”不但顯露於對婚姻的追求上,更有女子對整個人生的態度與理解。

最後,我不得不提的是作爲評劇電影,整部戲曲中令人讚許的唱詞。簡單親切,帶着市井味道的小幽默。我想《花爲媒》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爲評劇所特有的詼諧與輕鬆,不是義正言辭,也不是嚴肅認真,而是從心裏透出的那種風趣與貼近生活。

以花爲媒,以新花爲媒,以己花爲媒。寒來暑往,日月如梭,經典依舊有在傳承,然而在時代的大潮中,經典被披附了新的含義,被寄予了新的希望,從而擁有了全新的力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