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的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3.3W人 

有幸觀看了臺灣著名導演賴聲川的經典話劇《暗戀桃花源》。劇情我就不在此贅述了,只想說說自我看後的感覺。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暗戀桃花源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暗戀桃花源的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的觀後感【一】

一直想要去看《暗戀桃花源》這個話劇,昨天終於如願以償,看完之後除了感嘆之外,還有興奮,藉此寫個觀後感,表達下我心中的所想。

《暗戀桃花源》這本身是兩部話劇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是喜劇桃花源,一個是悲劇暗戀;桃花源是在一個是在桃花盛開的地方,暗戀是在一個是在病房裏回憶過往情事, 本身是毫無關聯的兩個劇組結合在一起,但是卻能碰撞出火花,造就經典,給觀衆帶去歡樂。兩個故事之間有共通性,有對比性,給觀衆帶來笑聲的同時,會產生思考,悲喜交錯的舞臺令人叫絕。

《暗戀桃花源》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相關的,當時人們的生活很亂,作者通過用舞臺的方式表現出來,道出了人們的心聲,社會情緒得到了釋放,《暗戀桃花源》與當時的社會現象相呼應着。但是一個好的劇本,當然也需要好的演員進行演繹。通過演員的表達可以更生動的傳達作者的思想,讓觀衆更直觀的感受其中的魅力。

《暗戀》中雖沒有什麼高深的臺詞,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對話,就是這種真實的源於生活的表達,才能讓觀衆感受其中。

《桃花源》是喜劇,顯然是要給人們帶去歡樂的,簡它以其誇張的語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講述現代生活,穿越古今,雜糅並取,其中有很多的笑料。

劇中的亂,不僅是兩部劇之間的交錯之亂,還有舞臺上搗亂的女子、關門的看管員、突然衝上臺指導的導演和幕後工作者的滑稽,正是因爲這些人,帶來了不一樣的戲劇的效果。

雖然是喜劇和悲劇的結合,但其中所表達的愛情,都會引起觀衆的思考,不管是熱烈數十載,還是爲愛所累,這些在生活中也都是常有的事情,愛情本身就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整部劇看下來沒有轟轟烈烈的對白,沒有華華麗麗的結尾,結尾情人之間雖然愛意濃厚,卻只是簡單的問候,給觀衆無限的遐想。

  暗戀桃花源的觀後感【二】

去年被颱風“海葵”括走的《暗戀桃花源》在這個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劇院連演兩場,平靜的小城一時婦孺相告、一票難求。朋友送來兩張珍貴的戲票,不由分說偕夫人正裝出席,劇場內已是錦衣笑語,滿堂熠熠。

這本戲在華語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經久不衰,真是難以想像。之前我問看了首場的一個學生,他興奮地告訴“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謝娜沒來”。觀演中途收到朋友短信詢問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無厘頭。劇終謝幕後,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劇場,不像是看了一場喜劇之後的輕鬆表情。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齣戲?

年輕朋友是去看明星。本戲主打明星牌,營銷很成功。每個大牌後面都有大批的粉絲。黃磊在暨陽湖邊遊覽,我遠在香港的女兒即實時微信詢問他是怎會在港城的。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場內就無來由地一片掌聲,網絡時代明星的感召可見一斑。這個世界變化快,好劇本也要會推銷會吆喝。正如近期在影院熱影的幾部片子(《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小時代》簡稱富二代),質量不高卻也輕鬆票房過億,還不是靠了幾個當紅小哥靚女的號召力。

成人們是看賴聲川。賴大導演真是不賴,這位出生臺灣的加州大學戲劇博士掌控駕嘆舞臺和劇本有着神奇的功力,他滿臉大鬍子滿腦子創意,在國際獲獎無數,被譽爲劇場導演之翹楚。本劇故事確是挺難敘述的。說的是有《暗戀》和《桃花源》二個劇組爲爭搶一個舞臺進行彩排而引發了一系列的衝突。《暗戀》反映的是在抗戰勝利後的上海灘,一個東北青年和一個昆明姑娘相遇相戀,因戰亂而離散,直到四十年後的臺北,男主角臨終病危時仍放不下他的初戀。時空跨度很大,是一出現代愛情悲劇。《桃花源》走的是怪誕、穿越的路數,以陶淵明的同名遊記作爲背景進行戲說,說是武陵打魚人老陶與美貌妻子春花婚後不育,春花和袁老闆偷情私通,老陶憤恨出走誤入桃花源,在其中過了十天夢幻般的時光,再回到武陵時卻發現一切全都變了……。要把這二個混身不搭的劇情和劇組生生組合在一臺戲中,衝突錯亂,對比反襯,古代現代,嚴肅搞怪,使這部戲成爲經典話劇,真的全賴“老賴”,確實是功力不凡,歎爲觀止。

  暗戀桃花源的觀後感【三】

江濱柳與雲之凡,抗戰勝利後相識在上海的一對戀人,隨着內戰的爆發天各一方卻彼此不曾忘記。直到江濱柳在臺北病臥牀榻時登報尋找雲之凡,二人再得以重見,而此時江濱柳已是行將就木。這個故事叫《暗戀》。

老陶因老婆春花跟袁老闆關係曖昧,憤而出走卻誤入仙境桃花源。在桃花源裏與兩個與春花和袁老闆長得一模一樣的人過着純真完美的生活。老陶難忘舊情,想重返武陵帶春

花去桃花源。卻發現袁老闆與春花已經成了一對怨偶,恰如自我當年與春花的關係。老陶想再返桃花源,卻不已找不到仙境入口。這個故事叫《桃花源》。

《暗戀》聽起來像一個俗套小說的主線。《桃花源》明顯就是由陶淵明的作品改編而來。這兩個故事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吸引人的看點,而二者之間,更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賴聲川就有本事化腐朽爲神奇,不但把兩個故事講得有滋有味,而且愣是用神裁妙剪把兩個故事拼到一齊而不覺穿鑿。

《暗戀桃花源》講的是兩個劇組預定了同一時光的同一個舞臺分別排演《暗戀》與《桃花源》,在爭執不下的狀況下共用舞臺,各自排演。除了這兩個話劇外,裏面還隱含着不少其它故事:一個女人在不停尋找一個叫劉子冀的男人;《暗戀》的導演其實是在導自我的故事;《桃花源》劇組的老闆與員工順子之間啼笑皆非的交流。不到兩個小時裏包含着如此豐富的資料:混亂與秩序,現實與荒誕,歡樂與悲傷,嚴肅與頹廢,而所有的一切,又指向同一個主題:期望、等待與尋找。

記得《基督山伯爵》是以這樣一句話結尾的: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裏:期望與等待。這樣的主題當然比較貼合當今的主流文化與宣傳,也激勵了不少個人在艱辛時給自我打氣鼓勁,以期有朝一日鯉魚能修成正果,躍過龍門。而裴多非卻說:期望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而賴聲川想告訴的桃花源更象是後者。

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桃花源是兩人的相依相戀,時局使他們分離後,他們尋找過對方卻功敗垂成,直到餘生殘影之際看到垂垂老矣的對方。

老陶走進了桃花源,卻還是忘記不了春花,所以出來後又迷失了桃花源。

桃花源裏的袁老闆和春花幸福美滿,現實中的袁老闆與春花卻彼此埋怨傷害。他們以前也象江濱柳與雲之凡那樣期盼着相偎相依,而真正在一齊時,才發現所謂的完美只是海市蜃樓。那麼如果江濱柳與雲之凡真的就一向在一齊,難道就會真的幸福嗎?

《暗戀》的導演試圖用戲劇來演譯心中的她,似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對錶演屢屢失望。

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不停地尋找着情人劉子冀,然而直到終場也沒有找到。而《桃花源記》裏的主人公正是名叫劉子冀。

所有的人,都被自我內心的結困擾着,都在尋找着什麼,都在等待着什麼。

古人以結繩記事,解決了一件事就解開一個繩結。這天已經不需要用繩結了,但多了許多心結。當然,有時候人們給心結起了許多別名,比如理想、夢、目標、期望、迷惑、期盼……

張聞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裏,就沒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爲已經理想已經實現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聽起來象個文字遊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的尷尬。

  暗戀桃花源的觀後感【四】

看完臺灣導演賴聲川《暗戀桃花源》後,我無比的興奮,雖然上了一夜的班,可絲毫感覺不到疲倦,盡興之餘,寫點觀後感,留個紀念。

兩部話劇:一個古裝的喜劇,一個現代的杯具;一個胡編亂造猥褻經典,一個追憶歷史述說往事;一個追求搞笑虛情假意,一個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員臺上表現拙劣,臺下語出驚人,兩臺毫不相關的話劇擺在同一舞臺上竟然能串上臺詞到達令人叫絕的喜劇效果,透過比較其分別對“愛”的表述,竟讓人產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讓人折服於作者的天才創作。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方式給我眼前一亮,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化腐朽爲神奇?

單從兩個話劇來說,毫無新意。《暗戀》演的俗套,就是因爲導演的“絕大多數的真實”而被搬上了舞臺,可他的演員卻怎樣也演不出那種“像一朵美麗山茶花”的效果、“牽着小手”的那種感覺,對歷史滄桑的感覺和對感情的真摯,是這代像小護士一樣的年輕人是無論如何也感受不出來、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殘存在導演的心中。導演那份以前的.感情只能在臺下引來我們這些觀衆的同情。《桃花源》簡直是顛覆傳統的表現,顯然是受了西方某種思想的影響,它以其誇張的語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講述現代生活,穿越古今,雜糅並取,一味造些笑料,劇中語言竟不如臺下的對白,更何談其思想。可就是這樣的兩部很粗糙的話劇,作者巧奪天工,把它們放在了一齊,再加上些許臺下搗亂的人,用一個爭戲臺的衝突,完美地結合在一齊,起到了意外的喜劇效果。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大膽的創新,而且他也顛覆了一種人的思維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爲什麼這麼說,在此略微說明一下。

這部劇很明顯是一個劇中劇,在此稍加以說明以便表述。兩個話劇我們把它們認爲是“一劇”,整部話劇就能夠把它看作是“二劇”。在“一劇”裏,演員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從“二劇”的立場來看,它又是那麼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爲他們在“一劇”中的水平差才展現出了“二劇”中的喜劇效果。就這樣“一劇”裏的兩部部水準不高的話劇演員透過爭舞臺這個矛盾,再加上舞臺上搗亂的女子、關門的看管員、突然衝上臺指導的導演和幕後工作者的滑稽,就這些人在舞臺上亂七八糟的表現,共同構成“二劇”。這兩個共同構成一個整體,構成了新鮮活潑的藝術效果。

還有一筆值得一提,就是這種劇中劇所產生的特殊效果。那種一會兒在《暗戀》中、一會兒又在《桃花源》中,一會兒又把人拉在劇中,讓觀衆做劇中的觀衆。產生這種效果,的確是個意外的收穫。

再看看“一劇”和“二劇”中的感情。雖說兩個話劇不相干,但是它們分別表現了“感情”,簡單地透過比較竟到達了哲學的高度。一個是熱戀的愛人分手數十載,其愛越久迷香;一個是爲愛媾和卻又爲生活所累,引發了人對感情與生活這個永久話題的再次思考。

整個劇以其平平淡淡的對話結束,這種手法確實是真愛的流露,展現“一劇”中導演的真情流露、同樣也體現了“二劇”導演的高超指導水平。積澱了幾十年的感情,積攢了幾十年的話,情怎能續?話如何說?最後只能是用幾句簡單的問候草草結束。這種“留白”真的是給人留以無盡的遐想,“大愛無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實高明,值得我們學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