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音樂之聲觀後感(精選25篇)

本文已影響 3.75W人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之聲觀後感(精選25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

這是一部以二戰爲背景卻主題輕鬆歡快的影片,近半個世紀來長盛不衰。女主角瑪莉婭性格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後投身於世俗生活,沒有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敢於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以及愛心去照料七個早已經失去母親的孩子,突顯了生活的純真。

故事中角色人際之間的寬容與親情的交融與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懼納粹爪牙高度施壓的凜然正氣,寧可流亡也不願意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懷,無一不昭顯出來人性之中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跨越了近半個世紀,仍舊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自然以及人性之美。

在原配妻子死後,馮·特里普上校怕音樂勾起他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傷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現音樂。並且對七個孩子像訓練士兵一樣進行的是軍事化管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馮·特里普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權利主義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爲有明確的想法和概念,他們毫不猶豫地制定規矩和條例,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他們強調控制和順從。”當然這種父母模式很不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

愛的給予和良好的溝通是健康的家庭的兩個重要特點,而在上校的家庭中,這兩大特點都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了。馮·特里普上校只是對孩子們進行着控制,卻並沒有給孩子適當且應該的關心和愛。例如,他的大女兒,已經十六歲了,她有了自己喜歡的人,也快要變得成熟了,但馮·特里普上校卻一點都沒有注意到女兒的這種變化;他的大兒子已經成長爲一個真真正正的“男人”了,他想要獨立自主,而不是繼續受到上校的控制,顯然馮·特里普上校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有馮·特里普上校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標準,完全沒有考慮到他們之間的個體差異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沒有試圖去了解他的孩子們,不去跟他們進行溝通,不瞭解他們有什麼樣的需求,只是一味的去控制他們。孩子們很渴望得到來之父親的關愛和溝通,但作爲父親的馮·特里普上校並沒有滿足他們。可以說,這七個孩子們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瑪莉婭充分地理解和關愛這七個孩子們,給予他們愛和情感的支持,跟他們溝通,仔細瞭解他們每一個人,這樣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和認可。在瑪莉婭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兩種關鍵因素:音樂和遊戲。

音樂是感情的一種宣泄方式。高興的時候,可以藉助音樂來抒發高興的情緒;傷心時,也可以藉助音樂來發泄心中的憤懣。

遊戲可以提高社會化的程度,激發了創造力。它提供了一個學習互動技巧、體能以及智能的環境。儘量溫柔地對待孩子,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遊戲之於孩子,就是學習的全部。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用遊戲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感受到學習的魅力、生活的意義,從而獲得更爲有效的學習。

瑪莉婭一直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們捉弄、刁難她的時候,瑪莉婭沒有怨恨、訓斥,更沒有懲罰他們,反而表示非常理解,還向上校誇獎孩子。啓示了教師,要在生活、工作中,給予孩子們更多的鼓勵和寬容,鼓勵孩子要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寬容孩子們在生活中所犯的一些小錯誤,即時做出正確的引導。

在瑪莉婭與七個孩子們的交往當中,採用直觀教具的教學方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她帶領孩子們直觀看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順着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學到東西必先是孩子願意去學,然後纔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身邊的事物來進行比喻,用簡單通俗的語言進行表達,從而引導孩子形成認識。在人成長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發展的規律,只有遵循這種客觀的規律,才能健康的成長。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精神,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

我對這部影片的美有幾個享受的地方:

首先,當然是它裏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

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上說說吧。我是被裏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着,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別人,而別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

一部電影竟然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們還能說它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裏面的悅耳的歌曲。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裏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爲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範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故事情節大可概括爲:見習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着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爲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看過電影《音樂之聲》的人們一定會對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亞留有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位來自修道院的修女,到了上校一家做家庭女教師,在與七個孩子的朝夕相處中,以她的熱情、寬容、幽默、自尊和自信贏得了孩子們與上校的愛,從而變得不平凡起來。

瑪利亞作爲這羣孩子的第十三位家庭女教師,她本應有很大的壓力,因爲前十二位老師都是被這七個富有個性,調皮搗蛋的孩子逼走的。但瑪利亞卻成功的和這羣孩子相處在一起,我想那是因爲她所擁有的耐心、發自內心的愛感染了孩子,更與她從內心流淌下來的陽光、快樂分不的。

過這部電影,心情是比較愉悅的。我相信,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教育的不斷重視,我們年輕的教師,一定會掌握更新、快的思維敏捷,辦事果斷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會融入時尚,有前沿的思維方式,從而有能力有魄力勝任教學,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歡樂。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3

《音樂之聲》是一部極易看懂的電影,也是一部令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不管是第一次看還是看過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電影裏,瑪麗婭是一個極不合格的見習修女,在修道院裏,在修女們的眼裏,她愛惹麻煩;愛爬樹;愛吹口哨;頭巾下的頭髮裏還愛帶髮夾,大逆不道。她讓人疼讓人惱,是一個謎一樣的可愛女孩,她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悔過出於真心,她能讓修道院裏嚴肅的修女忍不住發笑,她是天使,是搗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別的修女們更加熱愛自由,熱愛音樂,熱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看到了瑪麗婭的那顆心,她明白那顆心要與大自然同在,要擁有屬於她自己的更廣闊的天空,而不能呆在與世隔絕的修道院裏。於是,院長介紹瑪麗婭到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範崔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電影最能激勵我之處,是瑪麗婭在去範崔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準備。瑪麗婭是範崔普上校家的第十二個家教,但她對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數字裏,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給信心,她對信心更有信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困難、挫折考驗着我們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過於脆弱,樹立一定自信心是我們克服困難的前提,看過很多關於增強自信心的文章卻收效不佳。但是在《音樂之聲》的這個場景中,聽着從瑪麗婭嘴裏潺潺流動的歌詞,看着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裏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就那麼跨步之間被十分容易制服了。

電影裏最快樂的情節要數瑪麗婭與範崔普上校家7個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了。開始雖然孩子們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裏放癩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鬆果,讓她難堪。但她理解孩子們成長中的各種苦惱,她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引導他們,很快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那期間,瑪麗婭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回到家裏,發現被他當“水兵”訓練的孩子們已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合唱團了,而以前家裏冰冷的氣氛也變的活潑有生氣了,孩子們的歌唱聲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瑪麗婭和孩子們的期待下,這位因喪妻而變得抑鬱寡歡的冷漠上校終於拿起吉他,彈起了他最喜歡的那首奧地利民歌《雪絨花》。與父親擁抱在一起,孩子們終於又找回了慈祥的父親,範崔普上校也終於感覺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種久違的幸福感覺涌上心頭……

電影中最感動之處,是瑪麗婭與孩子們、範崔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難的種種場景。當瑪麗婭喚起對範崔普上校的愛情時,她知道上校要與男爵夫人結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長對她說:Thatyouhavetolookforyourlife(你必須追尋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範崔普上校家,追尋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對,終於和範崔普上校結成伉儷,然而生活中的磨難沒有止境,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麗婭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上校拒絕爲納粹服務,他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於是他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退縮,而是藉着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範崔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裏的歌《雪絨花》並帶動全場觀衆加入大合唱,喚起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x的必勝信念。最後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瑪麗婭一家跨過了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電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歡快的歌聲,動人的場景卻將永遠印在我的頭腦中,鼓舞我向前,將讓我學會堅強,不畏懼困難,時刻對生活充滿信心,快樂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4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爲我作爲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爲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成 龍

上面是國際武打明星成龍對《音樂之聲》的看法,也是所有看過了這部電影的想法,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從頭到尾不會引起觀衆有絲毫不安或尷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和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它在裏面所訴說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從中我們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切都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難以看到了。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

到我對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幾個地方:

首先,當然是它裏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獨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愛的東西”、睿智的“十六以後是十七”等,都給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享受。再也沒有孩子們說“再見”比託普家的孩子們在其父親的晚宴客人們面前說“晚安,再見”更令人感到樂趣橫生了。

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說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小時侯所喜歡的一部動畫片《飄零燕》,它裏面所製作的動畫畫面和影片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想不到我兒時所向往的伊甸園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條件下我一定要親身去一趟的。

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上說說吧。第一感覺是瑪利亞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會順着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學到東西必先是孩子願意去學,然後纔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都忽視了的方面,但恰恰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裏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着,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教師所做的工作是影響一個,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說過:愛滿天下。作爲教師他要具備的愛要比父母的愛意義更深,範圍更廣,

是一種博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會孩子去愛更是應該給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節人生的課。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這應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學方法了。

一部電影竟然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們還能說它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難怪經歷了多年它還是深受大衆的喜愛,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裏面的悅耳的歌曲,可以說,這部電影非常成功。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5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迎着我開放;雪絨花,雪絨花,永遠保佑我的祖國。雪絨花,雪絨花,小和白色你看,乾淨,明亮,我很高興見到。盛開的雪可能看你開花和成長,永遠盛開的成長……熟悉的音樂在耳邊響起,再次重溫《音樂之聲》,仍然被劇中所蘊藏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感動得幾處落淚。

《音樂之聲》講述了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裏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的房間裏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爲,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着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爲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是一部音樂劇,全局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加上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清澈的湖水、清脆的鳥鳴……到處洋溢着自由北方、快樂溫暖的氛圍。當然,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瑪利亞在與七個孩子相處中燦爛的笑容和濃濃的愛意。瑪利亞是上校家裏的第十三位家庭教師,孩子們非常調皮,在瑪利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十二位家庭教師。而瑪利亞從一開始就非常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使孩子們從心理逐漸接受了她,繼而喜歡上了她。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對孩子們的愛、包括她和上校的愛,時時感動着劇中的每個人,也感動着劇外的我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愛滿天下”,我想一名教師所能帶給孩子們的最大的影響便是“愛”,用博愛的心去愛孩子,並且教會孩子去愛人、愛身邊的一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瑪利亞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喜愛和認可,除了她發自內心的愛,更與她從內心流淌出來的陽光、快樂是分不開的,她在上校離家去維也納期間,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跳舞……她用她的快樂爲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自由的學習生活環境,孩子們的心靈可以自由地舒展,個性可以充分的張揚。快樂是一種可以傳染的美德與態度,瑪利亞用她快樂的心靈感染這孩子們,使孩子們的內心也跟着明朗亮麗起來,視她爲朋友和知己。

我想,無論何時,我都要像瑪利亞那樣,讓自己成爲充滿愛與快樂的人,把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傳遞給每一個人,

就像劇中飾演瑪利亞的演員珍妮弗所說:“我必須向劇中人物瑪利亞那樣挑戰自己,不斷在充滿愛的道路上成長。”

願世間充滿愛和快樂。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6

雲嶺送翠,只爲這天籟之聲,我心雀躍不已,只爲它拾得片音短曲,我心澎湃狂喜,宛如鳥生新羽展翅飛去,自湖濱遙向枝頭高棲,我心呢喃低語彷彿鍾鈴,自教堂乘風徐徐而來,歡笑一如小溪輕輕,蜿蜒婉轉,川流石底……”

以前看《音樂之聲》,覺得它像《灰姑娘》,因爲王子愛上了灰姑娘,從此幸福地生活。後來看《音樂之聲》,覺得它像《簡愛》,因爲家庭教師拯救了莊園主人,使其獲得了新生。

這部影片與它們有所不同的是,善惡對立者有了很大的改變,uglsisters所代表的嫉妒貪婪,孤兒院所代表的殘忍無情,閣樓上的瘋女人所代表的毀滅性衝動,在這裏都升級爲窒息自由,戕害生命的戰爭。而戰爭的另一面,是旖旎迷人的家鄉,是純真的孩童,是動人的愛情,是優美的歌聲。

在結構上,《音樂之聲》有一條自由—專制、生命—死亡的人物序列:瑪利亞—修女們—特拉普—納粹分子就分佈在這個序列上,在序列的兩級,瑪利亞作爲自由與生命的象徵,而納粹分子則成爲專制與死亡的象徵。

瑪利亞之所以離開修道院並非愛上帝不夠虔誠,而是因爲她不受約束的天性,修女們都肯定她善良純潔,但也承認她不能規行矩步,“不適合留在修道院”,院長也認爲,讓瑪利亞放棄自由自在的天性,就如同“將浮雲栓牢,令海浪止息,使月光在掌中停留”一樣不可能,於是,院長決定讓她離開修道院,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師,尋找屬於她的生活。

特拉普,是一位羅切斯特式的嚴肅沉悶的,他之所以陰鬱冷酷,並非像羅切斯特一樣有個不幸的婚姻,而是因爲他的婚姻太幸福,因此妻子的離世如同抽空他的生命一般,使他從此不近人情。由於他不懂如何管理一個家庭,他便效仿了軍隊管制,他不許家中有歌聲,不許孩子玩耍,不許喧譁嬉笑。在這被抽空的生命中,父愛被藏入心底,他甚至不稱呼孩子的名字,和他們不作任何交流,他不理解他們的孤獨與渴望,而將他們的生命簡化爲一串無意義的哨聲。

瑪利亞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她努力與孩子們溝通,瞭解他們、理解他們,疼愛他們。她將孩子們帶出壓抑的生活,教孩子們唱歌,領他們郊遊,她將每個抽象的音符注滿生命的活力(《do—re—mi》),她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美麗的種子(《mfavorite things》),影片最令人叫絕的音樂部分是瑪利亞讓七個孩子依據自己所代表的七個音符不斷配合、變奏,在騎單車、蹦臺階等遊戲旋律視覺化。

就這樣,孩子們愛上了音樂,愛上了歌唱,愛上了她。特拉普也開始被孩子們甜美的歌聲打動,空虛而乾澀的軀體也有了“氣色”。瑪利亞不僅將歡聲笑語帶回了這個家,更激起了特拉普的似水柔情,使他從一個刻板嚴肅的軍官變成了一位慈愛有加的父親,一位眼波盪漾的情人。表白時刻,月色迷離,兩人如雕像般的剪影昭示着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故事並未到此結束,如果說瑪利亞將自由的氣氛和生命的活力帶入了這個家,可此時的奧地利則恰恰相反,奧地利被德國吞併,整個城市充滿了壓抑而陰鬱的氣氛,孩子們猜測這氣氛可能由旗子上的黑蜘蛛(納粹標誌)所致。舉國都掛起了納粹旗幟,只有特拉普說不,他堅持自己的奧地利身份,不願同納粹合作,於是決定逃亡。在演唱比賽時,他唱起了《雪絨花》,並邀請滿場觀衆同他一起歌唱,祝福着自己美麗的祖國。比賽結束時,特拉普全家逃往修道院躲避,而後借用修道院的車開往邊境。

影片的結尾,奧地利的迷人風光如影片初始時再次出現在鏡頭裏,覆蓋着白雪的羣山,蒼翠高聳的樹林、蜿蜒流淌的大河、綠絲絨般的草坪……一家人行走在山中,逃離戰爭,走向自由。這個世界如此美麗,愛還來不及,歌唱還不夠,爲什麼要毀滅它,要自我毀滅呢?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7

其實,我還是在護理美學課上才明白《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第一次觀看也是在這門課上,然後自我有回到宿舍從頭到尾認看過了一遍,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看了一遍又一遍,毫不誇張。我對自我喜歡的東西從來不會輕易地放下。我後悔自我爲什麼沒有早點明白這部電影,但我又很慶幸自我很幸運地明白了她,很慶幸。

說實話,我一向都不怎樣喜歡歐美的電影,如果要究其原因,也許是我對外國的文化還不是那麼的瞭解並理解,也許僅僅是因爲我不喜歡英語,自我也說不真切。可是這部電影出此刻我的生活裏,進入了我的視線,最最重要的是我愛上了她。

我從來沒想過感動在電影裏竟然也能夠用歡聲笑語來表達,使我開心並感動着。一股暖流在心裏緩緩的流淌着,溫暖、歡樂、感動充滿我的心扉。一種情愫滴在心上,慢慢暈開,滲進心裏。我是一個感性的人,所以很多時候我寧願看着杯具流淚也不願看着喜劇歡笑,只爲尋求那種觸動心靈的感覺。

林黛玉就是悲情憂鬱的化身,而我已經無法用語言來準確地表達我對林黛玉這個主角的喜愛之情,當我一遍又一遍的看紅樓夢時,她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眼神、每一滴淚水都牽動着我的心。可是現實生活中我並不是鬱鬱寡歡的人,雖然很多時候會因爲生活中的瑣事而煩惱抑鬱,可是更多時候我期待歡笑並且很容易歡樂,學校路旁開得正好的一朵花、一個孩子對父母幼稚的提問、晴空中的一朵白雲……都讓我會心的笑,展露笑顏。總而言之,我喜歡被感動,而這部電影感動了我。

很喜歡這部電影裏的景色,山川綿延、白雪皚皚、青草幽幽、野花點點、小河涓涓、晴空萬里,真是美極。看着這一切,我的心就像白雲般綿綿軟軟,又似指尖的一滴露珠般明亮而不耀眼。

看着瑪麗亞像大地的精靈般隨心而歌、隨意而舞,我的心似乎也要隨着每一個音符雀躍跳動。然而羨慕之餘隨之而來的是淡淡的失落感。反觀我們的城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要想找到那樣一個地方真是難得很。然後一個沉重的問題襲來,在這樣發達城市的人們的幸福感似乎並不像他們認爲本該的那樣。至少很多時候我看到的人們都是緊張而不能充分的喘息的,當然也包括我自我。

自然,幸福感這種縹緲無形的東西主要取決於個人感受和個人想法,可是我認爲它和環境的關係也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生活就是生活,即使不滿也無法逃脫。努力適應,努力生活得更好,努力讓笑顏在自我的臉上展露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怨天尤人從來都是行不通的。我們不是生活在那樣貼近自然的環境裏,那就讓我們從這部劇裏去感受那樣的綿軟以及那樣的情思。其實我們的身邊也存在着微小的自然氣息的。

當我走在學校道路上的時候,我會有意挨着道路兩旁,尋找那些微小的存在,一棵獨自在微風中搖曳的小草,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一片獨特的葉子都讓我心動,然後迎風微笑,世界是完美的,我告訴自我。我相信生命的存在就是爲了創造感動,尋找感動,使之融入身體無法分割。

如果要問除了電影裏的景色之外還有什麼使我無法忘懷,那麼我會說是裏面的音樂,雖然我對音樂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造詣”,喜愛與不喜愛全憑自我的感受,但我還是想談談我的想法。音樂是這部劇的題目,更是這部劇的靈魂。在音樂聲中拉開帷幕,又在音樂聲中圓滿收場。音樂的旋律始終伴隨着影片劇情的發展,不論是瑪利亞的悠揚奔放,還是孩子們的活潑歡快,亦或是艦長的深沉優雅,都是發自一顆愛的心靈。

《音樂之聲》的資料是生活中普通的片段,正是其中幾首韻調輕揚歡快、詞句簡單而爛漫的歌曲才使她變得美麗而感人,她以音樂抒發人類最淳樸的感情,像一朵清新而獨特的雛菊,散發出迷人的清香,沁人心脾。音樂只是情感的載體,很多時候我聽歌只是爲了感受其中的歡樂或悲傷。在我的確定標準裏,只要是能觸動我的,讓我有所思的歌曲都是好的。

談到裏面的人物,必須要提的當然是女主瑪麗亞,她是一個讓人無法不喜歡的人。她純真善良,樂觀開朗,渴望感情,嚮往大自然的自由,同時也固執而無畏、不被世俗束縛。就像電影中修女們所唱“如何使月光在掌中停留”,月光般柔美而不受約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在上高中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有這樣完美的人,這樣的人根本就只存在於童話之中,亦或是各式偶像劇裏的女主。她們太過於完美,完美得讓人無法觸及。可是我此刻相信了,因爲我親眼所見,她就在我的身邊,並且是我的好朋友,我高中最好的朋友。她和瑪麗亞是如此的相像,我該感激上蒼讓我遇見了她。

是她讓我看到了人性的美,看到原先人是能夠這麼簡單而歡樂的。和她在一齊的每一個日月都深深刻在我的記憶裏。也許開始你並不能完全讀懂她們,可是她們總會有一種魔力讓你不自覺的靠近,然後戀戀不捨,不願再離開。

如果你用看一般人的眼光來揣摩她們所思所想,那是對她們的褻瀆。她們的完美有時候會讓我自慚形穢,更害怕自我污穢的雙手玷污那一份潔白。普通衆生中的我,只願這一世目視她們的完美,成全心裏的念想。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8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忱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着,有如上校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着自己的思維和所憧憬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抱負,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特別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着不平凡的執着,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着,對感情的執着。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很多的困難時總是躲避,而躲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當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由於人生沒有永久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裏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抱負。他們不情願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戲弄歷屆的家庭老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裏;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爲。

她引導他們,關懷他們,關心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伴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嬉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快樂和生氣,佈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着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着。音樂不僅轉變了孩子,也轉變了上校,從今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上校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預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爲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寵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衆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

上校家庭對音樂的喜愛讓我感動。裏面漂亮悅耳的歌曲使我瞭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愛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現在整個影片的最終,在敵人嚴密的監視下,劇場裏的氣氛異樣殘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乾淨的花朵,讓人看到盼望和春天。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9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見習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着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併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並嚴密監視。藉着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裏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爲是不被修道院裏衆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裏過着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着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爲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爲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0

在今天的社團課上,我們觀看了一部幽默的電影《音樂之聲》,它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從修女到家庭教師的故事,當她還是修女的時候,她非常調皮,大家都不喜歡她。但是,她非常熱愛唱歌。修道院有一個規定,修女不可以隨便唱歌。於是,院長就把她趕出來了修道院。之後,她被一位艦長選中去做家庭教師,結果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她唱歌,他們的合唱團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這個故事被改編爲電影,很受人們歡迎。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爲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纔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麼認爲,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家的家庭教師。在這裏,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最終他們成爲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1

其實,第一次接觸《音樂之聲》是在初中的時候,音樂老師播放給我們看的,那時候就深深地喜歡了這部作品,特別是裏面的瑪麗亞在教孩子們唱《哆來咪》的時候,第一次發現,音樂原來是可以這麼有魅力的。

而在這學期的最後一節課上,重新看到老師播放的一些《音樂之聲》中的經典片段時,我還是很受感動。這部作品被認爲是經典中的經典,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我覺得它的成功在於它的內容與音樂。內容涉及的範圍有孩子們的輕鬆學習,浪漫的愛情和崇高的愛國主義。這三個主題使得這部影片從小孩到老年人都很喜歡它,它所面對的羣衆範圍很廣。小孩子喜歡看裏面瑪麗亞帶着孩子們一起玩耍的快樂時光和學簡單有趣又好聽的歌曲,年輕人喜歡看裏面瑪麗亞和馮特拉普的浪漫愛情,喜歡他們不顧一切勇敢追求愛情的勇氣。當然,裏面還有一些灰姑娘的色彩。而影片的最後,還將這部作品昇華到愛國主義的高度,就使得它更具有欣賞的價值。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2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本書,深受感動。

這本書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着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本書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藥了。我看着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麼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3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一向搞怪的LadyGaga以罕見地清爽裝扮,深情演繹了《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不但讓人驚豔於她紮實的演唱功底,更勾起衆人對這部經典影片的無限懷念,正如隨後出場的朱莉·安德魯斯說的那樣,很難信任,一刺眼就過去了這麼多年!《音樂之聲》已經上映50週年了,但其感染力照舊劇烈如昔,好像金色童年般,雖已從手中滑過,但仍忍不住頻頻回首沉醉。

看完頒獎晚會的當晚,我便乘熱重溫了這部經典影片,坦白說,很多情節如今看來略顯陳舊,比如瑪利亞非傳統淑女的漢子格調,特拉普典型白馬王子的高富帥模式,像極了近年東亞地區流行的偶像劇套路,而瑪利亞作爲家庭老師,遭受特拉普家那羣難以馴服、古靈精怪的孩子們,也可見到近年校內劇的影子,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它的魅力,重溫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歡樂油然而生,我始終帶着愉悅的笑容,就同當年第一次觀看它一樣。爲什麼?由於影片散發的無窮正能量。

女主角瑪利亞是名年輕的見習修女,宗教的薰陶和簡潔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樂觀、單純的性格,前一刻還在擔憂無法勝任家庭老師一職,下一刻就YY一切都會好起來,並越想越快樂,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載歌載舞跳起來,其誇張的樂天派性格,在許多人看來有點神經兮兮,爲此修道院的修女們擔憂她的將來何去何從,初見時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覺得她是個惹麻煩的傢伙,而正是她這種有些誇張的樂天派性格,讓生活時時佈滿了正能量。

瑪利亞選取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說教去管束孩子,如當孩子們心情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快樂的事物,並用唱歌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用最簡潔的心理疏導方式,訓練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心情,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得到了童年應有的歡樂、簡潔,他們去郊遊、去划船、去爬樹,並一路高聲吟唱,徹底擺脫了母親過世後,特拉普上校軍事化訓練造成的沉悶家庭生活,孩子們的改變和瑪利亞的生活熱忱,慢慢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讓他最終走出了喪妻陰影,重新擁抱感情、擁抱生活。這完全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顯過時也無大礙,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終時分主題昇華,應對德國法西斯的強權威逼,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協,堅決拒絕爲納粹服務,最終在衆人的幫忙下,翻山越嶺奔向自由,一種追求和平、完善的正能量閃爍劇終。

不論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還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類。都永不會過時,和平常,我們應樂觀應對生活中的挫折,戰鬥時,我們要堅決和平的立場,無窮的正能量是支持人類禮貌進程的動力,也是《音樂之聲》經久不衰的祕訣。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4

這個星期我們所看的一部電影是一部叫做《音樂之聲》的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國電影。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愛唱歌的修女的家庭老師經受,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讓我來告知你吧!

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瑪利亞,瑪利亞在許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說是一個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麼事都遲到。修女院爲了轉變這種狀況,就把瑪利亞調出去做家庭老師,瑪利亞當然不情願,所以一路上都好可怕,但是她不停的鼓舞自己,可是當她到達她所教的地點後,她的自信蕩然無存,由於,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當心翼翼地走進去,她誤打誤撞來到了一間沒人的屋子裏,她四處張望着,突然,一個管家出現在她面前,管家將她請了出來。上校出現了,他仔細認真地端詳着瑪利亞,接着,上校一拿出一個哨子,他吹響了哨子,緊接着,有七個孩子依次從樓上跑下來,並且按挨次站好。

瑪利亞看着他們,感到有些興奮,由於她開頭喜愛上這些孩子們了。慢慢的,瑪利亞開頭適應這裏的生活環境,並且開頭教學,由於瑪利亞愛好音樂,所以她教的就是音樂,她帶領孩子們學起了音樂。首先,她將這七個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個音階,從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後,她就教他們唱歌。我說過,瑪利亞是一個超脫世俗的人,她不會像別人教音樂一樣,把孩子關在家裏,她成天帶着孩子們出去體驗生活,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但是,這讓那位上校很不興奮,由於這讓他丟盡了臉面,上校的孩子,盡然和一個老師成天在外面瘋玩,這能不讓他丟臉嗎。

最終,上校這次爆發了,瑪利亞這次帶着孩子們在湖裏划船,觀察上校來了,興奮的向他招手,結果船翻了,他們掉進了水裏,當他們從水裏游上來時,上校已經忍耐到極點了,上校一氣之下,說要將瑪利亞解僱,瑪利亞尤爲震動,她感到絕望極了。就在這時,上校聽到了從家裏傳來的歌聲,上校停止了對瑪利亞的訓斥,開頭追尋歌聲的來源,他疾步走回家,觀察他的孩子們正在唱歌,他感到特別的欣慰,就問是誰教他們的,上校的妻子將頭一撇,朝着瑪利亞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即明白了,趕忙跑過去向她賠禮,並且要求她留下來,瑪利亞很興奮她能留下來,但是,這時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由於,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個女的那麼親近。

在這以後,瑪利亞還讓上校的孩子進行了木偶劇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動。我們的電影就放到這裏,老師告知我們,最終瑪利亞和上校結了婚,而且還進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這部電影,我知道了,沒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5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僕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憧憬,是對歡樂與美好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爲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纔是真正喜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麼認爲,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老師。在這裏,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同學要教,他們淘氣、開朗而又喜愛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忱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爲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鬥,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美好的生活與甜美。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快樂的時候唱歌,苦痛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喜愛自由,喜愛奔跑於寬闊的草地上,喜愛跳動於悄悄流淌的小溪旁,喜愛象小鳥一樣歡快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爲是不被修道院裏衆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當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當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爲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厭煩。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才智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點和特長,或者說她更喜愛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淨。“如何讓月完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雲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敬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宏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讚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歡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佈滿了衝突與恐驚,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終,她最終帶着院長嬤嬤告知她的一句祝願,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英勇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她堅信:力氣不存在數字中,力氣不存在財寶中,力氣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歡樂而頑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完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氣與祝願。上校嚴厲的家規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戲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才智與熱忱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6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化人心,不但裏面的角色、情節、經受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爲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掩蓋範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聞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假如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喜聞樂見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美麗,鏡頭運用流暢。寬敞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峯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亮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迴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服,令人沉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喜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鬆開心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快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衆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信任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省束的漂亮修女瑪利亞,奧地利漂亮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亮的湖泊、陽完明媚的'氣候,和雅緻的別墅,以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士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內容,信任它是少數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漂亮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和善、純淨,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哀思中解脫出來,讓快樂與音樂重新降落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掌握的野獸。可以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全部美妙事物的憧憬:愛、自由、歌聲……而且,據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爲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醜惡與遺憾。可是,那個美妙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7個孩子和一位漂亮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幻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幻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處處佈滿陽完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善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係,鼓舞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淨美妙、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退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抱負境界。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7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個性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藉着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裏理解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樣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裏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醜,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並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爲孩子們着想,敢於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爲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裏,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矩裏。

她教學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都能夠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並且培養了她們的交際潛力,鍛鍊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潛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繫,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並記憶。在教學的過程裏,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裏。她多運用啓發式,並不是生搬硬套,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一齊唱歌,一齊跳舞,一齊遊戲,一齊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瞭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爲一個好老師的優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麼技能都能夠培養,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瑪利亞之所以是好的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理解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準都能夠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8

昨天看了《音樂之聲》這部美國電影,感覺這是一頓非常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影片的主人公的是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她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受到其他修女在的排擠,後來被院長派到一位名叫範崔普的海軍艦長家做家庭教師。影片主要介紹的是她在範崔普艦長家時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範崔普艦長家有七個孩子,艦長告訴瑪莉亞自從七個孩子的母親去世到瑪莉亞接任家教,孩子們已經換了11位家庭教師,瑪莉亞已經是第12位了。面臨這樣的巨大壓力,瑪莉亞非常自信,欣然接受了家教這項工作。第一次見面,孩子們就開始搞惡作劇來捉弄這位新老師,小傢伙們偷偷在瑪莉亞的口袋裏裝了一隻青蛙,瑪利亞發現後,儘管嚇的魂飛魄散,‘哇哇’大叫,但聽到女管家說上次孩子們見到新老師的‘見面禮’是一條蛇,她開始若無其事了,一點都沒有責備孩子們的意思。第一次在範艦長家進晚餐孩子們在她的座位下面偷放了一個松果,她一坐就被松果紮了一下,在這種尷尬的局面下,瑪利亞哈哈大笑,艦長說她的行爲舉止很獨特,她依然拍了拍腰,說是自己患了風溼,有點腰痛,坐下就餐前,她首先對孩子們說要感謝他們放到自己口袋裏的那件珍貴的禮物。接着又對孩子們說,她瞭解一個陌生人到一個新的家庭裏是多麼緊張和不安,瞭解能被接受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兒,與孩子們接觸後孩子們的舉動使她感到多麼溫暖、快樂和歡悅……。”聽了她的話,有幾個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孩子們聽到瑪莉亞的話以後,被瑪莉亞的寬容和理解動容,感到太慚愧了,也或許是他們認爲自己做得太過分了。從那時起孩子們開始對瑪莉亞產生了好感。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裏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當孩子們的母親去世後,艦長管理孩子們都是軍事化的,像是管理海上的衛兵一樣,吹哨子當口令讓孩子們集合,理由是房子大,不願意在家裏大喊大叫發出聲音,孩子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想方設法搞惡作劇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但是瑪莉亞初次見面就捍衛了孩子們的尊嚴,爲孩子們辯解,她對艦長建議:孩子們各自有那麼好聽的名字,爲什麼不叫他們的名字,吹哨子當口令那是訓練動物的方式,喊名字是對孩子們最起碼的尊重。當艦長固執離開時,瑪莉亞就吹哨子讓他停下,說艦長還沒告訴自己招呼艦長時用什麼哨音,艦長說讓喚他艦長。說到這裏時艦長才明白瑪莉亞問這個問題的用意,默許了可以呼喚孩子的名字。

瑪莉亞開始在這個家庭裏與孩子們一起快樂生活學習了。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如何戰勝恐懼,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裏有歌聲和笑聲後,瑪莉亞暗下決心讓孩子們找回屬於他們的快樂,她開始從“哆、來、咪”入手教孩子們唱歌,做遊戲,她甚至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用舊窗簾親爲孩子們量體裁衣做了孩子們喜歡的運動服,她說:孩子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孩子們也害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還經常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划船……,做孩子們喜歡做的事情,並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正是由於瑪莉亞的一片真心,爲範崔普艦長家裏帶來了久違的歌聲和笑聲。

由於瑪莉亞的真情付出,不但贏得了七個孩子的喜歡,最後還贏得了範崔普艦長的喜愛,最後兩人結婚,致使瑪莉亞成了七個孩子的新媽媽。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9

《音樂之聲》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納粹時斯奧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戶富家產家庭老師。由於他們看不慣納粹的所作所爲,逃到美國並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團”,在各地巡迴演出。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解並描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佈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我們可在輕鬆開心的消遣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薰陶。最讓我喜愛的當然是它裏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頭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喜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淘氣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完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亮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妙的視覺享受。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像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喜愛的《音樂之聲》,輕鬆開心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快樂好玩的《哆來咪》,以及淘氣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爲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這部電影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裏面的動聽的歌曲。這部經典老電影,看了許多遍我感受很深,特殊是瑪利亞的溫順、和善、耐煩以及她的頑強、英勇和無私純淨的愛!

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最終沒有留下來的緣由應當是他們沒有耐煩、他們並不真心喜愛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並藉着那美麗悅耳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快樂!她從一開頭就喜愛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專心地去了解他們、愛惜他們、教育他們,專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終孩子們從心裏接受她,從心裏喜愛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叫她“媽媽”。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頭有點理解了。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讓人始終保持着輕鬆開心的心情,沒有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衆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潔的友愛和摯愛之情。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也永久只是那輕鬆開心的節奏!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0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爲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寵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蔽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愛、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僕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好像是個嚴峻、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頭不久,男女僕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老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美麗的舞廳時,不由自主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着瑪利亞。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着訓斥的味道:“不要任憑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覺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鐘的片斷裏,瑪利亞好像始終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頭一本正經的男主角總是很有愛好的,我喜愛從他們的語言、行爲以及神情中去查找隱蔽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老師,而上一位老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異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老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爲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蔽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範疇,從藝術史、。學、心理學、訓練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討論和借鑑。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1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爲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纔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麼認爲,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裏,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爲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於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爲是不被修道院裏衆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爲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點和長處,或者說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如何讓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雲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讚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後,她終於帶着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她的到來,猶如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家帶來了一縷陽光,給了孩子們溫暖,也給了孩子們活力,同時也讓上校冰冷的心開始融化了。當她問:“爲什麼這麼可愛的孩子們愛捉弄人呢?”回答非常簡單:“這樣爸爸才注意我們。”這是孩子們最真實的回答。他們渴望父母的愛,渴望父母的迴應,然而,他們卻沒有得到。上校在喪妻之後完全沉浸在一種沒有笑聲、沒有活力的沉靜之中。他只是給了孩子們豐厚的物質生活,但卻忽視了孩子們心靈的飢渴。這不僅讓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那些搗蛋、調皮,甚至被定性爲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們,他們的行爲不正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內心的需要嗎?這些孩子纔是真正需要我們這些父母和老師給予愛和呵護,因爲他們的努力沒有那麼優秀而得不到關注和寵愛,他們便用這種搗蛋的方式來試圖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我們往往會曲解了他們的行爲,會更加的不待見他們,致使他們最後走向一條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瑪麗雅的到來,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一種從沒有過的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可、被關注的溫暖,他們不再惡作劇,而是用甜美的歌聲告訴父親、告訴大家,也告訴全世界他們心中流淌的快樂。

瑪麗雅用自己的巧手爲孩子製作了一件件得體的運動服,讓孩子們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爲她很明白:那些看起來高貴的衣服就像是緊箍咒,讓孩子們縮手縮腳,不敢動,不敢尋找自己,不敢承認自己的感受。因爲孩子們很愛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不願意反抗,情願穿着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給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愛與歡欣。而我們家長總是把自認爲對孩子好的東西,認爲適合孩子的東西,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緊箍咒,讓孩子們沒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創造的能力。其實,這也正是給我們提了個醒,讓我們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讓孩子們在自由、溫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另外,瑪麗雅也記住了院長嬤嬤的一席話:“這些牆不是爲了擋住你的問題,你要正視它,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攀登每一座山,不論高低皆要尋求;踏遍每條偏僻的小路,你都必須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過小溪,追尋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夢想。這夢想需要你獻出全部的愛,在你有生之日一直走下去。”這些告誡,也道出了生活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的人生真諦。瑪麗雅循着這條生活的原則,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也給上校一家帶去了快樂與希望。最後翻過那座山便是自由世界的演繹,也應該算是對人們的一種提示,一種戰勝困難就是希望的鼓勵。

影片從始至終,都以愛與自由爲主線,讓人們感受到了愛帶給人們的力量與支持,愛的偉大與珍貴,並告訴人們,愛要從內心流淌,從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個個親人愛起,最後便會演繹成爲一種大愛,一種對國家的愛,一種對整個世界的愛。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2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教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啓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異常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啓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此刻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忙。下頭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我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爲教師,首先應當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纔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理解你的教育思想,包括理解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儘管沒有理解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可是她能夠經過自我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我,並且使孩子理解自我。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應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激各位今日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歡樂和溫暖。”經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那裏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並且其實我們:作爲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爲教師,異常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經過自我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爲教師應當讓孩子們在學校裏歡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經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夢想,異常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遊戲場景,無疑爲我們供給了遊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啓示十分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所以我們應當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歡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本事。

作爲教師應當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我,進一步挖掘自我的潛能,僅有真正到達一專多能,用自我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3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塊在邁視網上觀察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敘述了修女瑪瑞亞性質開暢,生動,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着七個孩子的家庭去住持庭教員。孩子們的媽媽犧牲了,他們特別淘氣,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員了。瑪瑞亞剋制了重重痛苦,教孩子們音樂,舞蹈,做遊戲,逐步成爲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明白何如去愛他們。最後瑪瑞亞得回孩子們的招供,成了他們的媽媽,過着美好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局部非常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黃昏就下起了大雨,不竭地打雷。忽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入,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們不會畏懼!”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入,“怎麼你們也畏懼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爲了減緩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恐怖的晚上就這樣快樂的渡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爲中心的一部電影,我期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有意去感化愛,讓愛留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4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我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着,有如上校對自我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着自我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夢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十分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着不平凡的執着,瑪麗亞對自我生活的執着,對感情的執着。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當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我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爲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裏的孩子們各自有自我不一樣的性格,愛好和夢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裏;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我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爲。

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忙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我和對別人都有着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着。音樂不僅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上校決不背叛自我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爲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衆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對音樂的熱愛讓我感動。裏面美麗動聽的歌曲使我瞭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此刻整個影片的最終,在敵人嚴密的監視下,劇場裏的氣氛異常殘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潔淨的花朵,讓人看到期望和春天。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5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茖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侑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茖充滿茖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侑當面指責,也沒侑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快樂和溫暖。”

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茖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茖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茖性特點,帶領祂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祂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