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親愛的》觀後感集合5篇

本文已影響 2.95W人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親愛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親愛的》觀後感集合5篇

《親愛的》觀後感1

青春是一場遠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場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場傷痛,來不及了。總是會緬懷,會眼前一熱,心頭一軟。然後淡然一笑,選擇溫柔面對現實的殘忍。 ——題記

青春終將逝去,我們在這看似繁華的世界裏隨波逐流,在這個寂靜的雨夜,我無比懷念那些逝去的年華,那些荒誕的歲月。那時的我們笑容明媚,你們志存高遠,我們燦若夏花。那是我們曾經的青春,雖然終免不了別離與糾葛,最終漸行漸遠,卻仍然蕩氣迴腸的存在。我想,沒有人的青春是不留遺憾的,沒有人的回憶是不帶酸楚的。當許久以來的夢想跌跌撞撞,又有誰會沒有悲傷。

誰都曾失意彷徨,只覺前途茫茫風雨飄搖;誰都曾自慚形穢,默默地將創口緊緊掩藏;誰都曾爲愛癡狂,迷失自我只留惆悵;誰都曾痛失至愛,無所倚傍孤楚悽惶;又有誰不曾年輕?不曾無所畏懼?就如作家劉勇曾經說過的那樣,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痛。

對於麻洋街的每一戶,每個人,每一個“曾經”,都有劃在心口的一道傷痕。他們都曾面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失落迷惘痛苦掙扎。歐小劍面對的左岸是冰冷殘酷的現實,右岸是溫暖誘人的人間理想馬曉曉,而中間卻是滾滾滔滔奔涌着的河流,其間流淌的是怨,是恨,是責任,是最無奈的嘆息。生活的絕情之處在於他讓我們熬到了真相,卻從不給我們任何補償。

歲月之所以殘酷,便在於她總是以旁觀者之姿,無情地打破我們每個人的幻想。有的人以藉口麻木、安慰自己,慢慢敗給現實的蒼涼、慢慢接受世事的無奈、慢慢熄滅心中的火焰,深信這就是命運。其實打敗他們的,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林清玄說過:“如果你對理想的.堅持真的有那麼大的力量,你就不容易放棄,你之所以沒有堅持你的理想到最後,那是因爲你的理想不夠堅強。”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人可以宣判你的璀璨,只有你的青春可以給你答案。人生是一場不斷告別的遠行,每一段時光,每一個人終究要離開,與其痛苦地在別離中掙扎,不如珍惜當下,心懷溫暖,直面殘酷。在麻洋街每一個人的心裏,總會有那麼一塊溫柔的地方,在寒冷的夜裏溫暖心靈,在無助的時候給予力量。

易同小劍和東東的柔軟是小曉曉,小寶的柔軟是好好,孫隼的柔軟是達達,而麻陽街所有人的柔軟就是他們一起經歷的時光。但是總歸是要長大,囂紛雜使心靈無形中結成了一層厚繭,我們習慣了冷漠,習慣了悽清,習慣將自己層層包裹,亦必須要用堅強的心來創造一種溫柔,在面對未來的時候,心應該是堅強的,在面對溫暖的時候,心應該是柔軟的,馬曉曉的釋然,是經歷絕望後的醒悟,因爲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課就是你終究要學會面對現實,去承認他,接受他,讓傷痛成爲習慣。然後微笑着迎難而上,絕不妥協,溫柔的抵抗。

要相信命運會有所安排,時間會給你答案,懂得爲自己在乎的東西去奮鬥,我想這就是成長的意義。夢想從來都不是童話,而是絕對不會交付給命運的執着,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堅持。燃燒心中未滅的光,儘管追夢的路上偶爾慌張,別怕夢想跌落,讓所有遠方爲你發燙。

這也正是我雖體會不了卻仍很喜歡《親愛的麻洋街》這部劇的原因,這樣的影片有一股力量,讓人在崩潰之後重拾勇氣面對現實的生活,在悲傷過後帶來溫柔的慰藉,於絕望的陰霾中透射入充滿希望和暖意的陽光,把淚水曬乾,將傷口一一撫平。我想,成長永遠都是我們不可避免的過程,成熟也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現實。當紅顏不再美麗當歲月改變年紀,請依舊保持那顆潔淨溫柔的心,於是再見時,你依然是年輕時的模樣。

曾在唐扶搖的《我只是難過不能陪你一起老》這本書中看到這樣一段話:其實你我擁有的都是這樣的淡青春,沒有兵荒馬亂,沒有動盪不安,沒有生離死別不外乎遇到這些人,經歷這些事,走過同樣的年月,錯過該錯過的人。然後,我們都長大了。然後我們發現我們並不特別,但也並不孤單。那些偷偷溜走的時光在豐盈了我們人生的同時,也使我們不得不懂得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殘酷。而此刻,唯有溫柔的心,纔是真正的堅強。

青春是一場不能止步的告別,回首過去,別害怕,相信有一種青春叫現在。

《親愛的》觀後感2

電影的主題是尋找丟失的孩子,這樣的主題,無論如何都會讓觀衆流淚。因爲觀衆只有兩類:爲人父母或者爲人子女,從哪個角度都會迅速的融入劇情,這類題材幾乎毫不費力就會贏得觀衆的“移情”。

影片由兩個很分明的段落組成:失而不見——黃渤找孩子,見而不得——趙薇要孩子。 在第一段落裏,陳可辛沒有過多的編排情節,電影常用的巧合、轉折幾乎不見,用的是電影原型尋子的一些經歷,這一段全靠黃渤和郝蕾的情緒和演技撐起來。難得的是,陳導刻意的淡化了幾幕本來很有戲劇衝突和張力的情景,比如黃渤遇到騙子團伙搶錢那一段,只用了奔跑和跳河幾個動作來串連,簡潔明瞭。

由此也可以看出陳可辛用最簡單的原始情節,不加工、不修飾來講述故事。這尤其難得,把一個家庭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尋找孩子的執著,直接傳遞給觀衆,最樸素的最簡單的,最打動人。黃渤的幾次流淚,讓人印象極其深刻。 如果電影只用這一種方法,難免會讓人厭倦。悲傷的情緒不可重複再三,如果這部電影只用這一個手法,那還不如去看倪萍主持的《等着我》,那裏面任何一個尋子的故事,只用講述,都會讓你淚流滿面。

所以有了第二個段落:趙薇飾演的人販子的老婆,執意要回女兒(棄嬰或者丈夫拐的)的故事。在這個章節裏,陳可辛加了很多料。比如趙薇爲求丈夫的工友作證,不惜犧牲肉體;比如佟大爲飾演的律師,表面刻薄內心熱情;還有就是影片最後開放式的結尾:一直以爲不能生育的趙薇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而此刻她正爲要回原來的女兒在努力。身爲一個農村寡婦,趙薇飾演的形象也是令人同情的,對於丈夫的行爲毫不知情,一直守在閉塞的農村照養農忙和孩子的她看起來愚昧卻也是受害者,她只是一個單純想保護自己孩子的淳樸的女人,不該用人販子的罪名對她加以拳打腳踢。相對於第一段黃渤尋子的多番遭遇,遇騙、加入尋親團、學校門口擺攤,趙薇撐起的.這一段相對來說要弱,嚴格來說情節只有一個:跟福利院打官司。所以這一段的點都集中在趙薇一個人身上:農村打扮、素顏、捱打,不惜形象的賣力演出等等。但是這一段開始趙薇卻儼然開始進入這部電影的主角,不得不說,這算是趙薇出道以來最用力走心的一部電影。作爲演員,有這樣的一部電影,應當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順便提一下,影片裏出現的機構和制度,相對於個體的焦慮和情感,表現的過於冷漠和機械。無論是24小時以後報警(這是個典型的錯誤,按說影片不應該出現),還是具體承辦案件的警察、辦理戶口的戶籍警、福利院院長、不解電話的律師、法院法官,他們所刻畫的形象始終如一:不解疾苦,跟制度一樣刻板,甚至有些無情。這些人物的刻畫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現實,自私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中一大缺陷,人情冷暖在中國更能令人體會深刻。當然,這裏也隱約揭示出中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處,很多不法分子諸如人販子容易鑽法律的漏洞,而對於生長在農村的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法律教育的半文盲,他們的法律意識淡薄,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或者想自我保護卻無從下手或者無路可走。

人大多都會在感情上,在親情上,堅持過,失望過,絕望過,痛苦過,失眠過,走不出來過。之前看評論,很多人說電影很收斂,其實編劇一點都不收斂。尤其在我看到黃渤和赫蕾拼命地想把自己的兒子從農村帶走擺脫村人的追趕宛若自己纔是人販子時,黃渤終於把鵬鵬領回家,連扔垃圾都要抱上兒子生怕再弄丟的一愣,黃渤安慰赫蕾說,鵬鵬要多久才能叫趙薇媽呢這句話時,赫蕾跟鵬鵬說要把妹妹也帶回家時鵬鵬主動牽起媽媽的手,這些細節無不觸動人心。編劇是在表層的親情上收斂,而在深層次的堅持和換位思考,這兩個人性的問題上大放光彩。所以,每一次電影裏勾起觀衆哭的地方,都是勾起你人性向善的迴歸,才如此讓人潸然淚下而又心悅誠服。

《親愛的》觀後感3

小小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經離去,留下了帶不走的孤獨……這首曾惹得眼淚打轉的歌曲,出現在了一步更感人的電影當中,敘述了一對離婚夫妻執着的尋子之路,讓人深受感動。沒錯,那就是《親愛的》。

黃渤飾演的田文軍,和郝蕾飾演的魯曉娟在離婚後,不幸弄丟了愛子鵬鵬。使兩人的生活沒有一天是好的,爸爸田文軍吃不下睡不着,一看到有希望,就算明知道是騙子,也不顧一切,四處奔波,只爲尋回鵬鵬。途中,田文軍被迫跳進水裏,緊握着他自己帶的刀子,刀子割破了手,可是誰知痛的卻是心呢?看到這,有一顆什麼東西從我眼中滾出,滑了下來。是淚,是感動的淚,大家都覺得世上母愛最偉大,父愛只是渺小的,但是這裏就可以證明,父愛也同是偉大的、也同是無私的、也同是忘我的。一路上,田文軍被人說過他是瘋子,也有很多人抱着要得到錢的目的去騙他,久了,田文軍反倒覺得,有個人騙他,那竟也是一份希望。到最後,可怕的是,連騙子都已經放棄了騙他,可是田文軍從未放棄,還擺了個攤子,牌子卻掛上了尋子店,用20萬來答謝,可能對於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可能找個小貓小狗都會放棄的,但是尋子並不像找小貓小狗,那是艱辛的,小貓小狗久了,幸運的會自己回來,不幸運的就不見了,可是尋子,你不自己去找,他們不見的那天,可能就是你們此生的訣別。

後來,田文軍與魯曉娟加入了一個“萬里尋子會”,那裏就像一個大家庭一般,把一些有共同傷痛的人們聚集在了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說出來,可能心裏也就沒那麼難受了,他們還常常會互相拍手鼓勵,讓大家堅強起來,去面對困難。當他們知道在一個地方有一絲希望,就會立馬出發,開開心心的去,因爲他們會安慰自己,在那裏,肯定會有自己的孩子在,只要他們這樣想,就會很開心,他們一路上有說又有笑,抱着肯定會找到的希望,裝成一幫旅遊團,前去探索。可是後來,審問人販子時,當每個人販子口中說出每一個“不”時,他們都會很失望,那般感覺就像從天堂瞬間掉入了地獄般,那種疼痛,是來是心裏,是對孩子的關心與思念。我們每天都能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每天一起牀還能和他們問聲好,可是那些被拐的孩子,他們呢?有親生父母卻見不到,叫着別人當媽媽,不幸運的還得被人販子虐待,去乞討。我越來越體會的到什麼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覺了。

最後,田文軍和妻子魯曉娟跟着“萬里尋子會”的帶領人韓總在鄉下一個趙薇演的寡婦李紅琴的家裏找到了鵬鵬,看到頭上的傷疤,確認了那就是鵬鵬,可愛的鵬鵬年少無知,李紅琴正在忙着,他也在幫着餵雞餵鴨,突然就被田文軍抱走了,讓鵬鵬感到很不安,也很不知所措,只是一心想回到養母李紅琴的身邊,一場殘酷的奪子大戰就這麼開始了。李紅琴不顧一切,只想着奪回她的吉剛,就一直怕,跌倒了就爬起,爬起了又再跌,一直不放棄的追着,如同當時田文軍執着的尋子之路般坎坷,她就這麼一直追着,任何一方失去孩子都會痛不欲生。可事實就是這麼殘酷,最後李紅琴沒能追回她的吉剛,反而連他的人販子老公撿來的女兒吉芳也都不給她撫養的權利了,自己也不知怎麼被警察拘留。田文軍的失了而復得,卻意味着李紅琴的得了而復失了。事實就是這麼殘酷對吧?李紅琴出來後,爲了見自己的`養女吉芳,爬上了孤兒院3樓高的地方的窗戶去,小吉芳的淚流滿面與其一聲“媽媽,”讓我不禁的要哭出聲了,吉芳不懂,在她眼裏,李紅琴就是她的媽媽,就是她要等的人。但是法律規定,吉芳卻還是不能回到李紅琴身邊。不過李紅琴剛剛失去了兩個親愛的,護士卻告訴她,她懷孕了!李紅琴就又得到了一個無比珍貴的、真真正正的——親愛的。

一場電影下來,大家有哭,也有笑,你們說,這部電影能不好看嗎?這麼一個完美結局,讓大家一開始的一塊吊在心中的大石頭落了下來,但是大家還有的念着韓總的孩子小寶,都默默祈福能夠找到。不光是他們,我相信世界上還有很多孩子已經離開了親生父母的身邊,還有父母在踏上執着的尋子之路。且行且珍惜,不要辜負了天底下最愛我們的人。有一句話說的好,沒有了買賣,就沒有了所謂的拐賣!

《親愛的》觀後感4

電影《親愛的》,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被拐走以及解救孩子的故事,看過電影后,會發現,這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裏,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羣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這樣的事情如何不再發生,如何避免?該拿什麼來保護你,我的孩子,電影觀看結束後這樣的想法又再一次出現在腦海裏,這是全社會需要共同解決的'難題。

電影裏,田文軍說“憑什麼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拼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着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於終於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黃渤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靜默中,給予我們心靈重重地一錘,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纔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爲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箇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後,她終於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於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幫助到什麼,只有重新建立內心,纔可以去對抗、甚至超越這個痛苦。電影裏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李紅琴,她丟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養子被帶回家,女兒被奪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兒子和女兒都不屬於她,就連法律,似乎也要來割斷她最後一根稻草,生活之於她,太殘酷了,以至於我們在道德倫理上本該厭惡這樣的“人販子老婆”,但卻最終不由爲之憐惜和感慨。電影的最後,留下了很多,長鏡頭一搖,我們隱隱看見,黑暗的盡頭還是有一點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

拐賣孩子,沒有買方市場就沒有賣方市場,犯人無不是利用年少無知和防範意識薄弱的弱點作案。那麼如果我們對孩子們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安全教育也許是個不錯的方法。讓他們學會拒絕與自己不熟悉的人接觸。如此雖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但是也能強化孩子保護自己的意識,同時還需要全社會的關注。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裏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親愛的》觀後感5

每一部電影就算再怎麼昇華,電影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隨意改變的,涉及法律方面的電影,懲惡揚善也必須是主線,看完後,一方面讓人們提高警惕,另一方面讓還試圖犯法的人懸崖勒馬,這纔是拍影視劇的本質(當然,只爲了票房的除外)。

看了《親愛的》,從市場角度,它是一部很好的生意,能讓投資方賺錢的電影,從演員角度不必多說,演技精湛,基本功紮實,上乘之做,這些沒什麼可吐槽的,只想說說立意層面的一些個人看法(不喜勿噴,謝謝)

看到了很多評論,人們對李紅琴很多都是同情,但我覺得,電影最讓人不能理解的就是這個,就是讚揚了李紅琴這種所謂“無知”的母愛!

我只想說,請別拿“無知”當個性!看了很多評論後,真覺得無語,別人把你孩子拐走了,到頭來我還要同情拐我孩子的人的老婆,只因爲“不知道”孩子是拐來的,“養孩子不易”,還有什麼“中國農村現象”,就要同情她?這是什麼邏輯?我只聽說過“無知者無畏”,沒聽說過“無知者無罪”的!拐孩子這種事情,無非金錢利益驅使,就算不能生育,也有很多方法正規的收養孩子!

孩子已經3歲多,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最起碼知道自己爸媽是誰吧,被拐走後,至少肯定會鬧的,這個沒問題吧,李紅琴就算相信丈夫說的,但至少從孩子嘴裏肯定會知道李紅琴的丈夫不是他親生父親,這個也沒問題吧,所以李紅琴肯定會知道孩子是拐來的,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吧,至於怎麼讓孩子聽話的,那就靠時間了唄,3年怎麼也聽話了!所以在怎麼讚揚母愛,請不要建立在最基本的道德法律準則上,大家在讚揚李紅琴的母愛層面上時,是否可以想一想,這種建立在別人家庭痛苦基礎上的母愛,值得同情麼?換位思考,如果你孩子丟了,你會原諒麼?

李紅琴善良?她的這種善良會縱容拐賣者,以後拐賣者人人效仿,怎麼辦?試問,如果你錢包丟了,然後經過查找,發現它在一個女人的手上,然後你問她怎麼錢包在她手裏,她回答你說:我也不知道,這是我老公給我讓我花的,你會感激她幫你花錢麼?她說不知道,你信麼?錢包尚且如此,試問活生生的孩子呢?

這就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僞善良”,有些事情可以,拐賣孩子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就不可以,這是道德的底線!中國可能還有很多李紅琴這樣的人存在,只希望電影給那些人傳達是一種聲音,就是想領養孩子正規合法的地方,而不是來路不明的孩子,“無知”不能凌駕於法律道德之上,成爲逃避法律的根源!但似乎導演只強調了母愛的偉大,但這種以犧牲別的家庭幸福而存在的“母愛”,可能沒有人會贊同吧。

關於丟失孩子的父母,確實應該檢討自己的過失,但這種過失是可以被諒解的,因爲從主觀上,沒有家長希望把自己孩子弄丟的,虎毒不食子啊,希望他們看完片子多多留意自己的孩子,照看好他們,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對於李紅琴這樣的'人,她們很可憐麼?最多隻能說她們很可悲,僅此而已,中國被拐賣的每一個兒童都會遇到一個這樣的“母親”,只希望這些“母親”可以從良心角度出發,弄明白孩子的來歷,還那些被拆解家庭的天倫之樂,這纔是最重要的吧!而不是她們母性多麼的“偉大”。

中國式的片子有些看看就好,票房到手了,別的就不管了,但請留存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中國要強大,原則就是原則,底線就是底線,不能越線,犯罪的人爲什麼敢犯法,是因爲他們還是不怕,在無知的人,我相信也會有人性的!但對於那些拐賣孩子的人,既然他們已經喪盡人性,何必還要同情,一律嚴辦,不能讓他們有任何僥倖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有這些想法的人害怕,怕了就不敢了(至少會有一絲顧慮),社會這種事情纔會越來越少。(當然,還有根本就不怕的,那就更沒什麼可說的了)。 法律的意義首先不是在於怎麼懲罰,而是在於怎麼不讓這些犯罪的事情發生,不是麼?

還是那句話,有些事情可以原諒,有些事情是永遠不可以的!希望不再有拐賣孩子的痛,不再有失子女的淚!

只是個人一些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