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3.32W人 

《朗讀者》是多麼奇妙的一個節目,它將情感、文學集合於一身,帶給人們心靈的慰藉。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第九期《朗讀者》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通用11篇)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1

朗讀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會經歷的學習方式,學生時代中,每一個人都在校園朗讀中感悟文字表達的力量和魅力。但是限於當時人生閱歷尚淺,朗讀顯得較爲功利,學生們更習慣用背誦一詞,來替換“朗讀”這一概念。其實,朗讀是一種和文字的互動,更是一種讀書人和作者的內心交流,朗讀若到情深處,時時刻刻會牽引情感,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在朗讀過程中放緩速度,甚至乾脆停下來,用心品味作者在寫下這段文字時的心情。而背誦更像是一種走馬觀花的體驗,即便耗費了時間,卻無法讓人產生足夠共鳴。

我們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煙臺機械工程學校技工教育處組織學生利用晚自習第一節課的時間,觀看央視再度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爲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爲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觀衆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爲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普通人同臺,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着自己最爲真摯的情感。

《朗讀者》就像 “一股清流”,它形式“清爽”、內容“清新”、讓人內心“清淨”。看似簡單的節目設置,實則蘊含着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篇文字的選擇和朗讀,其實傳遞的是個人成長、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觀。它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同的情感,會幫助觀衆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在這些《朗讀者》的故事分享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真實人生故事的魅力。我們通過這些故事去發現世界,重新看待父子情、友情、愛情,告別稚嫩和執拗,用更加包容的態度去面對感情,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人生體驗。讓我們行動起來,開始朗讀吧!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2

有人說:朗讀是一種力量,總有一段文字、一份情感,觸動你的神經、撥動你的心絃,激發出一段故事、展現出一種情懷。

我特別喜歡朗讀,媽媽在家裏專門爲我開闢了個朗讀角:一個移動的小書架,一張蹋蹋米的懶人沙發,一塊彩色地毯,就構成了我自由自在的朗讀空間:在這裏,我先是依在媽媽懷裏聽着媽媽朗讀兒歌童謠,然後是自己磕磕絆絆的一個字一個字地去朗讀繪本,再是現在暢通無阻地朗讀歷史、科普、傳記、國學……

媽媽的朗讀是播撒在我心田裏幸福的種子,在媽媽的愛心呵護下,種子已經生根、發芽並正在茁壯的成長着:媽媽的兒歌童謠開啓了我對旋律、平仄的熱愛;繪本《爺爺總是有辦法》讓我百讀不厭,在那個充滿愛和溫馨的家裏,爺爺象個魔術師,一次次的帶給約瑟驚喜。也讓我明白了生活中常會有各種問題,只要你不斷的動腦筋,就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朗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瞬間我覺得自己象個高瞻遠矚的將軍,站在涇渭分明的沙盤前,擁有指揮千軍萬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眼界……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每個早晨,站在講臺上帶着同學們進行的朗讀,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美的享受:恰當地運用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就會使整個朗讀如同一首優美的樂章,你聽:“《生命 生命》,……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走,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沒錯,我們青少年更應該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生命積極、樂觀、健康向上,如同文章中的種子不屈服於困境,頑強成長,這樣我們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現在,朗讀對我來說已經是每天必不可少要做的事情,它使我的思維更加活躍,在課堂上我總能想出與衆不同的題解;它使我的寫作水平不斷加強,老師時常在課堂上把我的文章當作範文;它使我的自信心倍增,我學到了許許多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老師和同學們都叫我“小百科”!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3

這兩天,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未知死亡》,另一部是《生死朗讀》,未知死亡是記憶碎片的印度版,其中的動作和悽美的愛情讓人感嘆。而生死朗讀則法人深思,記憶最深的主要有三點:

第一是關於個人的尊嚴,漢娜是一個文盲,但是她對知識非常渴求,在集中營時她會讓很多小女孩爲她朗讀,跟男主角在一起後,也喜歡聽她的朗讀。但是也許在當時的社會秩序下,沒有文化就沒有尊嚴,於是漢娜盡力掩飾自己的缺陷,甚至最後付出了終身監禁的代價。她走在一條偏執但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她也不得不面對沒有解救教堂裏的猶太人的處罰。

第二是關於法律與正義。漢娜得到終身監禁的結果讓人唏噓,“納粹”、“兇手”,這些稱呼強加到漢娜身上有邏輯但是卻無道理,有邏輯是因爲漢娜確實間接參與了戰爭,無道理的原因正如該片導演斯蒂芬·戴德利所說“並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是劊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覺就參與到了罪惡之中,像漢娜一樣,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只是沒人關注過他們而已。而實際上他們往往付出了更爲慘痛的代價。”

對漢娜的判決是“合法的”同時也是“不正義的”。如果法律無法理解民衆當時的環境以及她當時所處的複雜關係,那麼審判其實就是一種暴力——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暴力。有句話說“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只有法令不能夠使之自己發生效力。法律是剛性的,但是如果缺乏了靈活性也就成爲被人利用的工具。也許英美法系的判例能夠解決這種矛盾吧。

第三是關於沉默。影片的悲劇,其實正是因爲男主角麥克的兩次沉默:第一次,麥克知道了漢娜是文盲,卻沒有告知法庭這一事實,而選擇了沉默;第二次,漢娜在監獄裏學會了讀寫,並給麥克寫來了字體蹩腳但飽含希望的書信,但麥克卻選擇了沉默,沒有給出漢娜最需要的迴應。馬丁·路德金說過:“歷史將記取的社會轉變的最大悲劇不是壞人的喧囂,而是好人的沉默。”男主角的沉默,看似是爲了保住漢娜的尊嚴,實則是一種逃避現實,當一個人無法直麪人生的慘淡和心中的真實感情時,悲劇也就自然產生了。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4

本週六,央視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即將迎來第十一期節目,臺灣知名演員金士傑受邀參加此次以“那一天”爲主題詞的錄製。朗讀者一直倡導這樣一種用生活勾連人與文學的理念,讀的不是文本,是故事,更是情懷。當老戲骨金士傑遇上知性聰穎的主持人董卿,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據悉,在這期節目中,金士傑將談到很多關於孩子、關於父親角色的故事。熟悉金士傑的人都知道,在之前的很多年,他一直不婚主義的支持者,與其說是對抗社會,還不如說是因爲骨子裏的悲觀主義,讓他害怕自己沒有能力把另一個生命帶到世界上來。然而,當花甲之年的金士傑成爲了父親,幸福也以一種他沒有過的姿態,讓他的後半生變得很不一樣了。爲什麼會改變堅持這麼多年的想法?很多人都會問起,金士傑曾經說過,他是因爲玩了一個叫雲霄飛車的遊戲,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後來才決定結婚的。關於這個問題,在《朗讀者》他會怎樣跟觀衆分享?

從不婚主義到爲人夫爲人父,金士傑相信人生是爲一段旅程而來。初爲人父的他,對孩子最美的願望是,“我給了他春天,他就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在電影《剩者爲王》裏,金士傑就飾演過一位父親,面對三十幾歲未嫁的女兒,他說:她不應該爲父母親結婚,不應該在外面聽什麼瘋言瘋語聽多了就想着要結婚。她應該想着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結婚,昂首挺胸的,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其實金士傑對待兒女的態度也是如此。正如金士傑的父母給他的自由一樣,從來都是肯定他、鼓勵他,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才讓他成爲了今天的金士傑,成爲臺灣現代劇場開拓者及代表人物,成爲我們眼中的老戲骨。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金士傑老師的話劇代表作,他用他的方式,詮釋了他對於愛情、工作、家庭、寬恕、死亡、衰老等人生大課的理解,或大笑、或大哭,每一樣都是人生真諦,每一樣也都是金士傑本身。“你必須追尋生命而且擁抱生命!而且,當你如此做了,有時候生命也會回過來擁抱你,而這種經驗是你永遠無法相像的!愛!愛是唯一理智的行爲。如果我們沒有愛,就好像小鳥折斷了翅膀。”戲如人生,金士傑教你遲早要上的“14堂課”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5

《朗讀者》中的眼淚不少,但細細想來,這些眼淚,與文章本身,有多大關係呢?

濮存昕和醫生的故事傳說感人,卻多多少少和老舍與宗月大師的故事傳說隔着層皮;姚晨作爲一個媽媽感激月嫂,和魯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長又存在着些許出入。人設和情感與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來自本土,而是我早先並不看好香港的羅家英汪明荃夫婦。他們的幽默淡然豁達開朗,才正應了馮驥才的《老夫老妻》,既沒有搶戲,又很合適。

當我看到羅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淚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兩個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靜。

雖然他們的故事傳說是喜劇收場,但相信許多的悲情故事傳說,也能被演繹得哀而不傷。因爲,我們要向孩子傳達的是,比感動更遠的領悟,是即使面對苦難,也能平靜處之,淡然微笑的風度。

學會節制,比只會哭泣更重要。

學會內心深藏悲愁卻不顯露,而不是滔滔不絕去訴苦抱怨。

《朗讀者》好,但它更像藝術人生,講的是嘉賓的故事傳說;但如果它更專注文章,學會控制情緒,我會給更多掌聲

有人會說,讀書的境界本來就分爲兩層,一是我注六經,二是六經注我,也就是說一種是用自己的話解釋好文章,一種是用文章的觀點來說自己的故事傳說,《朗讀者》顯然屬於後一種,它的境界更高呀!

這種觀點似乎也說得通,但對於孩子,連第一種我注六經都還沒有親自體會,直接給第二種不應該是過度拔高嗎?所以,如果要給孩子看《朗讀者》,還是先讓他讀文章,看書,讓他理解原文的內涵,再看節目更好。反觀也還算熱的《見字如面》,請兩位教授來解讀文章,就來務實得多。但無奈,比起一本正經地討論文本,還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讀面前,每一個讀者都是平等的,他無關乎名望地位金錢曲折的經歷,你可以飽經滄桑,也可以不諳世事,閱讀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簡愛那句話,我們的靈魂穿過書本,站在作家面前,我們是平等的。

唯有熱愛書本身,纔會給孩子終身閱讀的習慣,並賦予他們豐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6

偶然看見《朗讀者》的廣告,又是董卿主持。今天迫切看完《朗讀者》第一、二期。被裏面的每個故事深深的感動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那個耳聾孩子的母親,兒子聽力因爲一次發燒耳聾了,從他上學的第一天起她的媽媽一直陪伴着他,做了兒子16年的同桌,她就是兒子的耳朵。白天和孩子一起上課,晚上再把老師講的課給孩子反覆講。她要讓她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樣與人交流,所以選擇了上正常孩子上的學校,沒有去上聾啞學校。這位母親的做法深深的打動了我,十六年,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次風風雨雨她不離不棄的陪伴。讓我想到我們每天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稍有不如意,可能就對孩子大吼大叫,指責等。和這位母親相比起來我們付出的太少太少,想想孩子是那麼的不“記仇”。

記得有一次孩子做錯了什麼題,當時氣的實在是不想理他了就去了客廳,當孩子後面遇到看不懂的時候哭着喊我“媽媽,媽媽,你就幫我看一下嗎,我真的看不明白這道題(孩子剛上一年級有些字還不認識)”,每次對孩子的吼叫過去之後回想起來都很後悔覺得對不起孩子。爭取以後做到對孩子不吼不叫,耐心而有愛心的陪伴。

每天我和老公送孩子去上學,當孩子走到學校門口進門的那一瞬間孩子每次都要回過頭來對我和爸爸招手,從不忘記,然後歡快的跑進學校。雖然是個小小的舉動,也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相信很多人都讀過朱自清的《背影》,感動於文中父親的背影。早上,送兒子上學,看着他的背影,一種感動竟也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雙肩挑起大書包,吃力前行貓着腰,不管吃消吃不消,十年寒窗跑不掉!

有時候在外面看到一些有缺陷的孩子,看到他們的父母堅強而毅力的付出和陪伴,真的從心底裏佩服那些做父母的'。我們更應該知足,更應該耐心的陪伴我們的孩子!寫到此處老師發來班上的優秀作業第一個就是我的兒子,在此情此景下第一個看到他的名字我一下子熱淚盈眶。希望所有的父母對待孩子都不是那麼的“功利”。願所有的父母都耐心的陪伴孩子,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在這裏引用冰心的一篇文章《不爲什麼》。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7

近段時間,學校的同學都在談論着一個很火的節目,就是cctv4的《朗讀者》,趁着假期,我也瞄準了時間,按時坐在沙發前,打開電視,看看這很火的《朗讀者》到底是何方神聖。原先,《朗讀者》是一個綜藝節目,是以朗讀名著作爲主要資料的。

我看得這一期,主題是《第一次》,這一期的嘉賓很多,有演員王學、棋手柯潔、作曲家許鏡清。這些名人嘉賓都說了他們人生中許多難忘的第一次,並且這些第一次都是他們人生中十分難忘的經歷,帶給他們許多的感悟。

在這麼多的名人第一次中,令我影響最深刻的是許鏡清的故事,他是著名電視劇《西遊記》的作曲家,也就是說電視劇裏面的主題曲、插曲都是他的作品,爲此,他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去進行創作,四年裏他夜以繼日,十分艱苦。那時候,他還有一個夢想,舉辦一個自我作品的演唱會,可是,面臨的困難不是沒有好的作品,而是沒有錢,他缺錢。他嘗試過許多頒辦法去實現願望,卻都一一失敗。就在堅持了多年後,最終在確定夢想的二十多年後,最終迎來的曙光,有人提議他進行衆籌。他理解了這個提議,最終成功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次舉行了他的兩場《西遊記》演唱會。在演唱會過後,他深有感觸,就是這樣的一個夢想,二十多年以來,自我都能夠堅持下來,真的不容易,幸好在這二十多年中沒有放棄,最終圓了自我的夢想。同時還感嘆:只要還活着,這一點都不晚。

是啊!夢想只要經過自我的努力,能夠在自我活着的時候實現了,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晚。同時,堅持也很重要,不要因爲一次的失敗就放棄,更不能因爲一次的失敗而自暴自棄。我們要向許鏡清一樣,二十多年的堅持換來的自我夢想實現的一刻。這不正是我們求學、求藝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嗎

就如我們班的刁子俊同學,他已經練習武術有五年了,在這五年期間,每一天放學、節假日都回到學校進行訓練,最終,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參加番禺區武術比賽獲得了一等獎、在學校的舞臺上爲我們表演,這也是堅持夢想的結果。

好吧,夢想,我堅持,我來啦……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8

我有一個非同一般的父親。

觀看了《朗讀者》第七期以後,我感觸頗深。尤其是對惠英紅的父親印象深刻,可能是緣於我們的父親很相像吧。

在我的記憶裏,總有那麼一道背影,笨拙、沉默、不善言談。毫無疑問,他——就是我的爸爸。爸爸是個不太會表達愛的人,但是他給我留下的記憶,總是有溫度的。

小時候,我對他的記憶是淡薄的。他幾乎從未管過我,他和媽媽都是雙職工,只是下班回家了才抱抱我,給我洗衣服,給我買許多好吃的,但是陪我的時間卻很短暫,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所以,我對他的印象很少,很模糊,也很陌生。依稀記得,他很高大。

懂事之後我一直和父母生活,他上班總是很忙,不太見得到他。他只要一回家就會先將我抱在懷裏,什麼也不說,只是靜靜地看着我。我緊緊地盯着他的大眼睛,希望從中看到些什麼。在那清澈的眼眸裏,有着深深的思念和無限的愛意,可惜,他不會表達。只是將我的小臉貼在他的大臉上,感受我的溫度。他只會抱抱我,因爲對他的愛讓我無限眷戀他懷抱的溫度。又到了分離時刻,他提着沉重的大揹包,在我和媽媽的注視下登上了火車,他很刻意地挑選了一個靠窗的位置,衝我和媽媽擺了擺手,意思是他要走了,讓我和媽媽多保重。我失落地低下頭衝他大喊:“一定要走嗎?”他苦澀地笑了笑,笑容充滿了無奈,然後點了點頭。我眼中盡是失望,充滿不捨地看着他,衝他揮了揮手,他落寞的目光定格在我的記憶中……火車“嗚嗚”開動了,帶走了爸爸,也帶走了屬於我的愛。

現在爸爸在家的時間多了,調動到了離家近的車站工作,只爲方便照顧我。我別提多高興了。可是隨着我漸漸長大,和他的共同語言愈來愈少,每天不過問的是些瑣碎的小事,他也逐漸變得更加沉默,兩個人的關係越發淡了。我伏案寫作業時悄悄觀察他,哎!歲月不饒人,絲絲白髮已向我說明了一切,他彷彿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一位垂暮的老人,而他望向我的目光,永遠是慈愛的。是的,他還是愛我的,只是愛得有些笨拙。

是的,我的確有一個非同一般的父親,可他也同其他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都深愛着自己的子女。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唯有父親那慈愛的目光永不會變。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9

關於朗讀者這個節目啊,真的是有太多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的話了。

很開心可以去到現場參與錄製,聽她聊着第二季選擇嘉賓的用心,聽她對着對講說“面光要有‘傾瀉’的感覺”,看她在對嘉賓朗讀的場景鏡頭不滿意時,告訴工作人員要降低背景圖片對比度,聽她在燈暗工作人員摔倒時“在樓梯上貼一個反光標誌”的建議,看她拿出手機打開微信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剛剛錄好的部分……聽她對嘉賓娓娓道來的採訪,看她對節目鏡頭,燈光的用心。看着她眼含熱淚對觀衆說,“其實做這個節目就是想和大家分享,分享很多很多人的故事,分享很多很多人的感情,分享這些經典的文字裏,用淚,用血,用命換來的思想,希望給大家在成長的道路上帶來一些寬慰。”感受過她在現場給觀衆放宣片之後問大家,“好看嘛?”的驕傲。聽她講着做這個朗讀者的初心,“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在看,還有人在讀,我們這個節目就一定要做好,獻給大家。”也看過在觀衆表達對第一季節目的喜愛時,她眼中的小驕傲“第一季很棒是吧?第二季更棒!第三季更更棒!”看過她在多次錄製不滿意時生氣的“最後一次啦!”也感受到過她對於錄製出彩的嘉賓結束後說“完美。”小雀躍。還記得她在導演讓嘉賓再錄一遍的時候走上臺說“不用啦,我都想好後期怎麼做啦!”她也曾開玩笑般地對我們說過“真羨慕你們,只要鼓掌就好啦。”記得她說過的“唱歌比主持容易,主持一個字都不能錯的,唱歌我只要哼哼就好啦。”記得差點又把她自己唱哭的當你老了,記得全場起立大合唱的至少還有你,記得她無數次的哽咽……

能陪她錄到凌晨,也是再幸福不過了。

雖然現在都還是未知數,但感覺一切又已經近在咫尺,於是忍不住腦補,那個需要她全身心投入的節目。即使看過所有的錄製內容,我也仍願意安靜的坐在電視機前面認真的看完節目,只有看過了播出的版本,你才知道,她的努力,她的用心,遠不止我們所能看到的。訪談內容的摘取,朗讀鏡頭的剪切,一切的一切,都只能讓我由衷感慨,董卿,真強大!

所以別回頭了,親愛的,驕傲地向前走吧。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10

將“伴”分離,是人的一半,顧名思義陪伴是一種自我的割捨,這份割捨無關回報!

將“陪”分離,雖然陪伴需要自我的割捨,但絕不是缺失自我的付出,要有獨立的思想,並能大膽去訴說,而另一方要軟化自己的耳朵,用心去體會!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情緒的管理尤爲重要,因爲你的情緒會時時刻刻影響着孩子,有甚者會左右孩子性格的養成。

譬如:當孩子考試失利後,孩子的心情雖有不好,但時間是劑良藥,畢竟孩子的天性或多或少應了那句俗語“記吃不記打”!

而父母的情緒不振,自然可以理解。但過分渲染負面的情緒,會適得其反。不僅不利於孩子做好考後自省,還會挫敗孩子的自愈能力。

所以,懂得陪伴的父母,要學會自我情緒的管理,適度調節負面情緒,正面出擊,幫孩子查詢知識漏洞,只有對症下藥,纔會打破這樣的僵局!

懂得聆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確還小,對於很多事情的認知不夠準確。但不夠準確並不意味着毫無道理。

所以要尊重孩子的話語權,只有懂得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才能步調一致的前行,而不是隻是用一句“爲你好”搪塞所有的決定。

譬如:當父母看到孩子奮鬥至深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貼心問候,“早點休息吧!”

有過類似情況的父母是否想過,也許孩子覺得學有餘力還能堅持一會,也許孩子有着不得不今天完成的理由?

同樣的父母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可有時候缺少溝通的陪伴,會影響孩子獨立人格的養成,所以倘若與孩子有關的決定,能否先問問孩子?只有這樣,您才能既不盲目高估,也不會過分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和選擇!

學會轉嫁危機,也許陪伴也可以藉助外力!

哪個孩子沒讓家長頭疼過,撇開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一個細緻的活。父母也是獨立的個體,更方面的壓力往往也會喘不過氣。

所以,當和孩子因爲某事陷入僵局的時候,不妨找找老師、朋友、甚至孩子的同學,緩和下關係,爲彼此都留有喘息的空間。

當彼此的心都沉澱後,也許再糟心的事情都以迎刃而解!

《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篇11

最近,在中央一臺上,有一檔很火的節目,《朗讀者》,這個節目觸動了我的心,教會了我很多東西。

記得我看的那期節目,主題是眼淚,感動的眼淚、幸福的眼淚、成功的眼淚……這期的朗讀者共有四位,第一位是導演陸川。他在拍攝電影《可可西里》時,參透了生命的本質,理解了眼淚的含義,他讓讀的是王守仁的文章——《藏羚羊的跪拜》。謹此獻給可可西里裏還在奔跑着的生靈。第二位是演員斯琴高娃。她在生活裏很堅強,但對於母親,就會流淚。她朗讀的是《獻給母親》。謹此獻給摯愛的母親。第三位是張家敏,一個癌症患者。她用樂觀積極的態度,趕走了病魔,還用熱線電話,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陰影。她朗讀的是泰戈爾的不朽詩篇——《生如夏花》。獻給還在爲病痛折磨的患者們,早日康復。最後一位,是一個民族英雄,凍土科學家,張魯新。他和無數科學家一起,打通了西藏鐵路上的山洞。他朗讀的是美國詩人塞繆爾的《青春》。獻給爲祖國事業爾犧牲的同事們。

在節目的開頭,陸川曾說過,“這個世界上的假眼淚的太多了,根本讓人分不清是真是假,這是在經歷了這起車禍後,我才明白的。以前,我經常哭,現在看來,太可笑了。”我也感同身受,就拿生活中的例子來說吧。班裏的小娜,經常一言不合就哭起來。某同學多說了幾句,哭,本身小娜自己做錯了事,非但不改正,還是哭,因自己的缺點朋友疏遠了,還是哭,真是受夠了她了。在剛開始的時候,同學們還會勸她幾句,安慰一下,但到現在,大家也都麻木了,不再理她。可見,掩蓋的力量多大。有一些同學受了傷,是真的哭,可大家以爲是虛假的,不去關懷,那個同學的思想就會被改變。我們現在該盡力去做的,就是打擊虛假,不能讓世風繼續敗壞下去。這個節目教會了我一個道理,我們應該做社會的小主人,要爲社會做貢獻。並且,朗讀者們的朗讀,非常有感情,我們在讀書時要向他們學習,讀出感情。

這個節目教會了我在書本上學不到的許多東西,我覺得,我應該多看看這樣的節目,讓腦袋裏多裝些處世之道,讓我們開始學習並體會節目中的道理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