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精選23篇)

本文已影響 1.66W人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戲曲進校園》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精選23篇)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

京劇,源於1790年,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戲劇藝術中的一個。京劇有四大行當:生旦淨醜。也有四門功課:唱唸做打。瞭解這些並且掌握是每一位京劇演員必須會的。

京劇的臉譜也是多樣的。正如一首歌所唱: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紫色的天王託寶塔,綠色的魔鬼鬥夜叉。金色的猴王……

爺爺告訴我:藍臉代表剛強,勇敢。紅臉代表赤膽忠心。黃臉代表兇殘狡詐。白臉代表陰險,狠毒。黑臉代表正直勇猛,紫臉代表威武,不屈權貴。綠臉代表粗獷,莽撞的綠林好漢,而金銀灰臉則代表神仙鬼怪話題作文 。京劇臉譜的顏色衆多,就是爲了讓觀衆能區分人物。

京劇不僅只在中國流行,也深受外國友人的喜愛。有些外國人因爲熱愛中國的京劇,不遠千里而來,學習中國的文化。在足球比賽中,許多觀衆都運用了京劇臉譜的形式,把自己的臉塗成了喜愛球隊的顏色。

京劇是中國古老的文化,我爲中國有這樣的文化而驕傲!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2

今天,在我校開展了第一屆“戲曲進校園”活動,我們懷着興奮的心情去觀看了戲曲表演。

小時候,看見自己的爺爺和奶奶看戲曲時,我總認爲他們實在很老土,趕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賞了戲曲後,我才被戲曲震撼了。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爲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絡,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3

今天,在我校開展了第一屆“戲曲進校園”活動,我們懷着興奮的心情去觀看了戲曲表演。

小時候,看見自己的爺爺和奶奶看戲曲時,我總認爲他們實在很老土,趕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賞了戲曲後,我才被戲曲震撼了。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川劇變臉。看了很長時間,經過仔細觀察,我終於知道了變臉的“廬山真面目”。其實變臉人的衣服後面有一個機關,每次要變臉時,我都注意到變臉人的手會往背後伸。

還有使我高興的一齣戲,一個白鬍子老爺爺,頭上戴個有“翅膀”的帽子,這個節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爺爺戲沒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厲害。他頭上的兩個“小翅膀”很神,爺爺頭晃晃它就一直在轉。老爺爺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時還一直在吹鬍子,從中看出老爺爺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後,主持人說爺爺練了二十多年了,我都驚呆了,不愧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吶。

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4

11月30日下午八、九節課,我們在北一階觀看了“戲曲進校園——評劇專場”,讓我們得到了精神食糧的補充。

首先,由侯順成侯老師爲同學們系統地講解並普及了戲曲及評劇的知識,使同學們瞭解了戲曲。

戲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共三百六十餘種。每一個地方几乎都有本地方言的劇種,根據數量的多少而分出六大劇種,分別是:北京的京劇、河北的評劇和梆子、河南的豫劇、上海的越劇、安徽的黃梅戲,而在這六個劇種中,京劇和評劇是唯二有國家級劇院的劇種,其它的則都是地方上的劇院。評劇是從唐山地區發源的,評劇的代表作有《花爲媒》和《小二黑結婚》。侯老師接着又給我們講了各個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如:曲劇和越調、山東的呂劇等等。接着又給我們講了唱戲的唱法,現在90%以上的戲曲演員都是用普通話的唱腔、唸白,但也是有特殊的,如:演員趙麗蓉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名戲曲演員,她唱戲的時候就是用唐山話唱的。還有就是評樂隊,它是由古代樂器和現代樂器結合而成,古代樂器有絃樂、二胡、笙、嗩吶、梆子、鐃鈸等,現代樂器有提琴、黑管、長號、小號、大號等。

之後,就是劉和軍老師介紹笙。劉老師先講了笙的歷史。笙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樂器,它最早發源於3500年前,並且很多西洋樂器都是受笙的建造原理的啓發而創造出來的,例如:口風琴。笙還有17、21、27、30孔之分。之後,劉老師還親自現場爲我們吹奏了笙。

接着,馬旭峯老師爲我們講述二胡和板胡的知識。它們兩個的用處很多,如:電影《地道戰》和電視劇《西遊記》中都有用到板胡的地方。拉二胡的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激發大腦,保持體形。

最後,還進行了互動,還進行了現場演唱,並且唱得都很好,臺下掌聲雷動。

我相信這次活動,讓我們瞭解了許多戲曲知識,還讓我們在繁忙的學習中得到精神上的緩解和放鬆。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5

今天,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搬着椅子來到操場上等着觀看今天的活動戲曲進校園。

活動剛剛開始,一個穿着白色紗裙的女人走上舞臺,沒錯,它就是今天的主持人,他的衣服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她彷彿像一個仙女一樣。第一個節目開始了,名字是《一家人歡歡喜喜把我請》雖然我坐在最後一排,但是我依然能看見臺上表演的人們。聽他們那些奏樂的人,把樂曲做的高低起伏,加上他們的表演真是精彩極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節目是《花木蘭》花木蘭剛剛開始,只見一個身穿淡藍色服裝,頭戴金色髮飾的人走了上來,我猜它一定就是花木蘭,他在臺上來回走動,時不時的擡下腳,表情非常投入,好像他真的就是當年那個花木蘭,她彷彿讓我看到了當年的花木蘭非要上戰場的決心,他不怕死。也不怕爲國犧牲。

今天看了這個活動讓我明白了許多,比如花木蘭爲什麼非要上戰場?因爲他想證明與子不是不如男女子也可以像男人一樣上戰場打仗,而且是打勝仗。他去參軍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和自己一樣餐具的女人,可他們是不一樣的,那個人知道這次如果去的話那就必須要上戰場,上了戰場就必死無疑,他說:“”咱們走慢點兒,萬一可以遲到一下不去上戰場呢?!”可花木蘭堅決不後退,它反而加快了腳步,說:“”你怕死我可不怕,我要證明女人可以比男人活的更瀟灑,可以和男人一樣打仗,打勝仗可以得到世人的讚美!”花木蘭抱着一顆不死不迴歸的決心,而這些決心被演員們演的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真的讓我看到了當年的花木蘭這些演員們,他們真的很專業,我媽媽曾經說過一句話,因爲專注所以專業,這些演員們專注學習豫劇,演出來的戲曲讓人們看着特別開心。

今天讓我見識到了這些演員的功夫,他們真的很厲害,讓我真的很敬佩。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6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戲曲作爲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青少年是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信感,是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戲曲進校園”也是對文化傳承的擔當。中國的傳統戲曲在表演形式上是一種程式化與虛擬化相結合的表演形式,“我手裏的馬鞭,大家看着就是一根棍,但是在舞臺上它就可以代表馬,幾個龍套走幾圈圓場便是千軍萬馬行過了萬里疆場。”戲曲大概有360多個劇種,評劇起源於河北,有着獨特的表演特點:吐字清楚,語言通俗易懂,表演樸實生活氣息濃厚,所以深受廣大觀衆喜愛。針對評劇舞臺上流傳較廣的唱腔流派,青年評劇團的老師們也爲同學們一一進行了演示,帶來了評劇的經典橋段,讓孩子們零距離感受戲曲魅力,一招一式令孩子們頻頻叫好。老師們還用生動的語言、惟妙惟肖的肢體動作,釋了生、旦、淨、醜等戲劇角色的特徵,介紹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四功五法基本功的要求。隨後老師們還邀請了臺下的學生上基本功的要求。隨後老師們還邀請了臺下的學生上來一起進行學習和表演,臺上的同學們學得認真,臺下的同學們看得也認真。

戲曲進校園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學校生活,而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傳統文化的薰陶,培養了學生熱愛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戲曲傳承發展。同時也讓廣大學生充分了解戲曲文化、感受地方戲曲魅力,認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進一步加強戲曲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7

戲曲進校園作爲國家文化復興戰略的組成部分,其意義在於通過創造戲曲與年輕人的交集,對戲曲事業的振興和青少年精神培育兩方面同時產生深刻影響,讓青少年因親近戲曲而變得高雅,讓傳統戲曲這一中華文化瑰寶得到延續。

當前,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自覺開始強化,西方文化的影響仍然存在,兩種文化的衝突正影響着成長中的孩子們。文化的尋根之旅不只存在於漂泊在外的華僑華裔後代,也廣泛存在於國內校園的在校學生中。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的年青一代應具有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具有千百年來積澱而成、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

戲曲作爲集中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融合吸收了詩歌、音樂、舞蹈、美術、服飾、武術等藝術精華,可以很好展現中華美學風範。通過戲曲傳藝、傳神、傳德,講述中國道德故事,褒揚家國情懷、優秀品格、善良人性,引人向真、向善、向美,可以很好地傳承中國精神。因而,戲曲進校園將爲學生們架起文化上聯通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讓孩子們自覺地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思想涵養和價值支持,進而帶動整個社會向善向上。可以說,戲曲進校園爲校園文化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提供了無限可能。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戲曲劇種以平均一年一個的速度在消失,觀衆老化分流,“戲迷”“戲粉”銳減,戲曲衰落,前景堪憂。中國戲曲孤獨的守護者們一直堅忍不拔,孜孜以求,堅守定力,苦練內功,遏制流失,用心傳承。當然,在西方文化劇烈衝擊的背景下,我們在思考戲曲的存在與發展問題時,也有一種現象,即習慣於在繼承與創新這對關係的討論中本能地維護傳承的價值。強調對戲曲本體的堅守,這是不錯的,多年來正是這樣的價值傾向保證了戲曲的存續。但是,對於一直在尋求更好發展的戲曲來說,另一對關係也同樣重要,那就是戲曲傳承與傳播的關係。傳承保證戲曲本體在發展過程中不走樣,保持其內在的規定性,保證這個文化種子的基因不變異,保持其特殊的審美質量和精神。傳播則是傳承得以存在的陽光雨露。在戲曲行業走向復興的初始階段,我們特別需要關注傳播的價值,捕捉傳播的機遇,選準傳播的途徑,瞄準傳播的優先羣體。

最近兩年來,全國範圍的系列利好政策正助推戲曲繁榮,戲曲界應順應變化,努力將多年傳承積累的成果轉化爲全社會的價值資源,主動將傳播作爲階段重點,在中小學普及戲曲常識,講述戲曲所承載的中國故事,科學引導孩子們看戲、聽戲、學戲、唱戲、愛戲,培育更多年輕觀衆,涵養更多的戲曲人口,從根本上解決戲曲事業發展後繼乏人這個瓶頸性問題。可以說,戲曲進校園政策爲戲曲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8

衆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戲劇文化博大精深,京劇又是我們國家的國粹。但是11月30日下午我們在學校裏聽到了被譽爲京劇之後的第二大劇種——評劇。其實之前在我心裏,戲劇都是一樣的,我聽不出戲劇裏的抑揚頓挫,咿咿呀呀的曲調更是讓我們這些青年學生摸不着頭腦。可是通過這次學習,我瞭解到評劇,是流傳於我們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二。而且評劇還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戲曲文化都是我們國家的國粹,是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精華。我們作爲新一代的中學生,更應該瞭解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不僅是我們愛國意識的體現,更是我們對我們精神境界的一個提升。

今天我們在校園裏聽到的評劇非常震撼,評劇老師還教給我們一個評劇演出裏的基本臺步——原場。通過跟老師近距離的接觸、教學。我們真心瞭解到戲劇工作者的不易,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個簡單的臺步卻有如此繁雜的肢體動作配合、身形如此優雅。雖然我學得很一般,但是卻得到了老師的誇獎並得到一個獎品作爲獎勵,我很開心。

另外,評劇裏的樂器也是十分獨特,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二胡。二胡拉出來的聲音也是非常好聽。一個只有兩根弦的樂器,通過老師的演奏卻能演繹出喜怒哀樂各種情感。這些樂器都是我們平時沒有聽過沒有接觸過的。我非常想要一探究竟,想要向老師討教學習。

這次戲曲進校園的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僅學到了很多戲劇方面的知識,更懂得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不易。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付出才能獲得讚美的掌聲。這就像我們學生學習一樣,雖然有時候很枯燥乏味,但是隻要我們努力去學習了,去付出了,我們不僅能收穫知識,更能在我們以後的成長之路上奠定堅實的基礎。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努力了,我們的青春,我們的校園生活纔會無悔!

最後,感謝學校、感謝班主任樑琦老師給我們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一定不辜負學校的期望,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習,爭做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9

近年來,很多人認爲作爲國粹的戲曲藝術在時代大潮中逐漸喪失了生命力,並且現在的青少年已經逐漸疏遠了這些藝術,戲曲與年青一代的代溝或成爲青少年與優秀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的縮影。

事實上,戲曲離孩子並不遠,從動畫片《大鬧天宮》到《天書奇譚》,都包含着戲曲元素,而今所謂的與之疏離,只是他們沒有在完整意義上認識戲曲,纔出現了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忽視。而戲曲文化也應在傳播中緊跟時代,以逐漸消除其與年輕人之間的代溝。

戲曲曾被人看作過於高雅、不接地氣,難以融入新時代的現實生活。事實上,戲曲進校園的探索證明,傳統戲曲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它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着不同角色。傳統戲曲要贏得觀衆,必須結合現代觀衆的興趣點,把握時代性。把原本被束之高閣的“老玩意兒”——戲曲引入校園,能彌補媒介傳播時代的“新”人羣與戲曲傳授傳播“舊”模式之間的陌生與隔閡,讓戲曲從校園走向大衆視野,從校園範式教學走向戲曲舞臺。如此,戲曲進校園才更具普遍意義。

實踐表明,戲曲並非不時尚,而是需要新土壤。無論戲曲進校園是遵守傳統的“供奉型”戲曲,抑或追求市場的“供應型”戲曲,兩種形態的校園傳播都發揮其獨特性,給年青一代愛上國粹的機會,發現戲曲的美、欣賞戲曲的美、傳承戲曲的美、展現戲曲的美。“戲曲進校園”需要更多的戲曲教育家審時度勢,按照藝術發展的邏輯和規律,適當地加入新的時尚元素,挖掘戲曲劇種選材、文化價值內涵、傳播方法創新,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學生學習戲曲文化,並融入生活,形成惠及大衆的戲曲審美風尚,贏回流失的觀衆。

進校園的戲曲可以用豐富的實踐形式,以把握時代性,讓青年學生迷上戲曲,可以通過開展興趣班先啓蒙,如崑山、閩南地區等地舉辦的融入當地文化的地方劇種戲曲興趣班,河南的把“梨園”融入校園,北京的“國戲杯”戲曲小票友大賽,深圳寶安區的搭建平臺開發戲曲教育功能等,都是有益的嘗試。

“戲曲進校園”的藝術實踐無論在舞臺上以“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呈現綜合藝術之美,還是在歷史、民族、文學背景下傳達文化訴求,都以實際行動緊跟時代,把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價值觀需求高度融合,給予下一代精神文化之養分。“無聲潤物三春雨,有心護花二月風”,當戲曲融入時代大潮,融入人們的現代文化生活,就更容易讓學生感受戲曲之美,溫潤其心靈,啓迪其靈感,淬鍊其品質。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0

中國戲曲,對於年輕人的我們未必十分關注,但我對中國戲曲還是很關注的,從小受爺爺的影響,我對戲曲也有點興趣了,在大學,沒想到我可以選到這樣的課,我根據我的愛好就選了,通過這個課程的學習我學到很多關於戲曲的知識,我通過查一些資料,自己寫了一些對該課程的感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如今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發展到現在的輝煌。戲劇,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髮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隨着文明的出現就出現了,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也可能稱不上是戲劇,但任何一項文明的發展都是要經歷剛開始的粗糙,才能逐漸得趨於完善的。原始的戲劇爲後來完美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戲劇從原始社會發展代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重大改革。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爲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1

黃梅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並在安徽安慶地區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小戲。兩百多年來,它繼承了古代戲曲的優良傳統,博採衆長,吸收各藝術門類的精華,逐漸發展成爲一種以抒情見長且通俗易懂的劇種。黃梅戲唱腔優美動聽、韻味豐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各地人民羣衆的喜愛。 中國的地方戲曲品種繁多,每一個地方戲都是一個地域的文化精華,也是維繫某一地域人民的精神紐帶,特別是對那些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家鄉戲更是他們思鄉的精神寄託,聽一聽家鄉戲、哼一哼家鄉的小曲,便可足以慰藉自己思鄉的心靈。黃梅戲是安慶個家鄉戲,也是慰藉遊子離別愁緒的鄉音,特別是其代表曲目《天仙配》,更是百聽不厭,我曾經買過各種版本的《天仙配》卡帶、CD、VCD等,當然其中最經典的還是嚴鳳英版的《天仙配》了,可以說《天仙配》的故事、唱詞、唱腔,對於我來說早已爛熟於心了,只可惜自己的嗓子不行,不然的話肯定也會是一名黃梅戲的票友。 《天仙配》爲安慶黃梅戲戲曲傳統經典劇目。內容講的是董永賣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爲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樹下與董結爲夫婦。一百日後,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剛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樹下忍痛分別。

《天仙配》之所以成爲黃梅戲經典,是因爲其劇情、唱腔、唱詞、演員表演等無一不是經過千錘百煉、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黃梅戲的傳統曲目,解放前就已經在各黃梅戲幫演出,但真正成功還是解放後五十年代新中國文化團體對其進行改編版,同時也造就了嚴鳳英、王少舫等著名黃梅戲演員,並在全國引起了轟動,最後該劇也被搬上大銀幕,讓全國人民都能夠欣賞黃梅戲藝術精華。所以說,《天仙配》劇目在黃梅戲中的地位相當於九鼎之尊,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黃梅戲的代名詞。

藝術來源於生活且也高於生活,影片中的七仙女真實得猶如我們身邊的身着古裝的鄰家大姐!她的身上沒有半點仙家千金的架子!縫衣、補衣、織布、粗活、細活動手就來!她對貧窮賣身爲奴的漢子——董永的一往情深,感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大衆善良人心!嚴鳳英優美的戲曲身段和動聽的黃梅戲曲唱段,特別讓人們喜愛和欣賞!那身段柔美無限!那唱腔委婉動人心絃!草原此時此刻雖然不會唱黃梅戲,但時而不由得跟着這動聽的黃梅戲曲調、慢慢地輕輕低聲和着哼唱……

《天仙配》的劇情非常簡單,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節卻非常的討巧,深受老百姓的喜好,戲詞通俗易懂,達意深刻,故事情節悲喜交加,簡潔卻勾人心絃,非常的適合普通大衆的品味。《天仙配》的劇情是歷史上有關孝子董永的傳說演變而來,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歷朝歷代都重視孝道,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經過民間或野史不斷的流傳,最終就成了神話愛情故事,其本義也就是宣揚孝道、盡孝能夠感動上天,給自己帶來好運。五十年代經改編後的劇本,並沒有放棄神話的因素,只是將主題昇華,加入“玉皇大帝”、“財主”的反面角色,將整個劇情改編成包含“勞動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與封建制度(統治勢力)做鬥爭”寓意,既保留了傳統的文化精華(“孝道”),又貼近時代的特點(反封建),滿足時代進步文化的要求,所以該劇本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達到了高度統一。

戲曲絕對是一種以音樂爲主的藝術,戲曲中的音樂絕對是戲曲的靈魂,不同風格的戲曲音樂也就造就了中國不同的地方戲,黃梅戲被譽爲“山野吹來的風”,可見其戲曲音樂風格乃是清新、自然,有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天仙配》的戲曲音樂,不論從詞或是曲來看,都是非常地樸實,就和家鄉的百姓一樣淳樸。《天仙配》的唱詞,極其通俗,接近大白話,就算是沒有一點文化的勞苦大衆也能夠理解,比方說其中背廣爲傳唱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唱段,很通俗地告訴大家,勞動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夫隨、夫妻恩愛、家庭和諧,體現在具體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很簡單但又非常真實,不需要過多的華麗詞藻、不要過多的典故來裝飾。戲曲的唱腔也比較單一,沒有過多的花哨、技巧,沒有像京劇、崑曲那樣有複雜的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樂”的情緒,當然,黃梅戲這種音樂特點,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的發展,也就是說有些曲目,比方說武戲等,就不太適合黃梅戲來演繹。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2

戲曲,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藝術的博大精神,源於它立世五千餘年。

在這個星期三的上午,我們十一小學迎來了戲曲進校園的活動。同學們都一個個懷着激動之心來到了現場,在學校搭起來的舞臺上,演員們一個甩袖猶如一道和煦的春風,將京劇的氣息撒至操場的各個角落;一個邁步彷彿讓人身臨其境般,掉入了京劇的大殿。我們在演員們身上看到了戲曲的魅力,不是想象的那麼乏味,而是令人沉醉於此。同學們的目光緊盯着舞臺上的演員,眼中充滿了讚歎的神色,好美麗啊!原來京劇也可以演繹得這麼灑脫,富有虛實的色彩。舞臺上演員的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不愧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演員們汗水的背後除了努力,更是堅持,演員們的唱、念、做、打看似信手捏來的,卻在臺下付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演員們精彩的表演結束,臺下同學們的掌聲猶如陣陣波濤,席捲了整個校園,叫好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演員們謝幕的微笑,沐浴在同學們的讚美聲中,也表達了他們內心的喜悅之情。

對於傳統文化的傳遞來說,校園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境土壤。一方面,戲曲進校園,到底應該採取什麼形式,期待獲得哪些目標,如何才能夠讓戲曲進校園不再流於形式,這些細節問題都應該思考到。另外一方面,對於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齡層次,都需要制定個性化的戲曲進校園的方案,而不是隻是爲了節約工作而進行各種敷衍了事的工作。有鑑於此,戲曲進校園的工作貴在“精準”二字上做足文章,否則,戲曲進校園往往不能夠獲得預想中的效果。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我相信,中國的京劇必定會閃耀出它璀璨的光芒。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3

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邃厚重,戲曲資源廣博精深,劇種繁多,劇目豐富,名家輩出。但由於種種原因,近年來戲曲文化市場逐漸萎縮,發展走入瓶頸。據官方統計,上世紀80年代調查顯示,全省還有26個劇種活躍在舞臺上,但到2004年能夠演出的劇種只剩下13個,很多戲只有少數老藝人還能演唱,而這些老藝人的聲音資料卻由於昔日條件所限,未能保存下來。

鄭州人民廣播電臺長期致力於傳承發展河南戲曲,弘揚中華戲曲文化。自2005年開始,成爲中國第一家全天24小時不間斷傳播戲曲文化的專業廣播頻率,10多年來,已經成爲河南戲曲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近年來,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在挖掘、搶救、保留民間老藝人的絕技、絕腔中,取得了突出成績。主持人連曉東持續10年尋訪老藝人,足跡遍佈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新疆等近10個省份,尋訪了300多位早已被人們淡忘的名老藝人,錄製了8000多段唱腔,其中大部分唱段,之前沒有任何資料。鄭州電臺蒐集錄製的大量唱腔,醇厚質樸,板式豐富,有些板式已瀕臨失傳。老唱腔、老戲服、老照片、稀有劇種的老樂器等,通過尋訪,從中原大地的各個角落浮出水面。隨後,鄭州電臺又和河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合作,推出了的“梨園記憶”系列老藝人個人唱腔專輯。這些資料對研究豫劇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具有很高的價值,這項工作已成爲鄭州人民廣播電臺的一項系列工程。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爲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嚐嚐。“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爲之。

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唉!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爲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

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絡,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4

一旦失去文化記憶,我們便難以找到回家的路。

閒暇時提出皮影上上油,哼一段唱詞,是75歲的淮派皮影戲藝人任其安最大的享受,但這種享受往往會悲從中來……

淮派皮影戲源自100多年前,傳到任其安已是第七代。“幾十年前,一開唱周圍幾畝地裏就站滿了人,上千老鄉將戲臺團團圍住。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騎車串場子是常態。”如今,每每念及今日境遇,,他痛心不已,“淮派皮影,只剩這一個戲班!”

由於學戲苦收入又少,想從事戲曲行業的新人也越來越少。河南安陽的大鑼戲也同樣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大鑼戲是安陽市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其起源的準確年代暫無文字可考。據老藝人代代傳說,始於唐朝,在宮中演唱。一開始稱眷戲,隨着戲曲發展,由絲竹伴奏又增加了鑼鼓打擊樂器,又叫眷鑼戲,以後逐漸推向民間。因爲該劇種稀少,有的山鑼戲、眷鑼戲先後都被當地劇種同化了。

大鑼戲因爲源自宮廷,又流傳到漢族民間,可以說它綜合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方面的特色。

在全國、在河南諸多劇種中,在冀魯豫邊區這一帶戲曲密集之鄉的環境下,大鑼戲能長期保留下來,並代代傳承幾百年,沒有獨特的戲曲特長,是很難遺存的。

來自文化部門的權威數據顯示,1959年我國尚有368個劇種,目前只剩下286個,相當於平均每兩年就有3個劇種消失;全國有74個劇種只剩一個職業劇團或戲班,處於幾近消失的邊緣。

在民間藝術一點點消亡的今天,厚重的戲曲文化也逐漸淡出視野。在河南成立的首家戲曲聲音博物館,館內不僅收藏了一些與戲曲相關的老物件,還收錄了300多位民間老藝人的8000餘段原聲唱腔,通過聲相、影音等方式呈現於世,將廣博的戲曲資源留存下來。

1948年,打從鄭州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大衆廣播室成立之時,他們就爲這些聲音建構了藝術寶庫,保存了這些藝術家們在各個時期的美妙聲音,其中包括上個時期三四十年代,上海百代、勝利唱片公司爲陳素真、趙義庭、常香玉、劉朝福等灌製的豫劇第一批唱片。

近幾年,鄭州人民廣播電臺的文娛廣播的同志們,利用業餘時間,歷時5年,驅車遍及豫、魯、蘇、皖、鄂、冀、陝、甘等省份,跨市串縣,甚至深入到鄉鎮,走訪了百餘位分散在各地的豫籍名老藝人,錄製下他們的聲音資料。有些老藝人,在剛剛留下音響資料後不久,便溘然仙逝,這些資料的珍貴性由此可見一斑。

當我們走進這座寶庫,聆聽到他們的演唱時,一股鮮活、清新的感覺撲面而至,那是一種天籟般的.聽覺享受,我們能從中尋窺到生衍在黃河兩岸邊的那個族羣的種種人文信息,以及一種歷史感、滄桑感、厚重感,收穫一種超越時空的審美愉悅與驚喜,並能隱約觸摸到我們整個河南地方戲演化進程的脈動。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5

5月11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晉中市“戲曲進校園”巡迴講演來到了我們學校。同學們個個興奮不已,期待着,期待着。

下午,烈日炎炎。我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走進操場,卻見碧綠的草坪上已是人頭攢動。同學們聚精會神凝視前方,時而又探頭張望。主席臺上不知何時已搭起了一個大架子上面寫着“晉中市‘戲曲進校園’巡迴演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我們剛剛坐好,就看到主持人緩步走上講臺——活動正式拉開了序幕。

瞧,幾個身着華麗服裝的人徐徐走上舞臺。眼尖的我一眼看見了斷案如神的包公。只見他穿着黑色的長袍,白色的袖口輕輕甩動着;他的眼睛炯炯有神,黑色的臉中間誇張地畫着兩道白紋,那或許是他的眉毛;下巴上幾縷長長的鬍鬚,無聲的告訴人們他的閱歷豐富,他的聰明果斷,他的嚴謹認真……他好像帶領我們穿越歷史,來到了那個時代,親眼看他如何巧妙斷案,看他鐵面無私,擺平一場場官司。我敬佩,我驚歎,更深深沉醉於晉劇的博大精深。

主持人又請出另外幾個經典人物,並繪聲繪色的向我們介紹了刀馬旦等角色,他們個個都施展出自己的拿手好戲,同學們看得目瞪口呆,讚歎不已。

藝校的哥哥姐姐見我們還不滿足,又爲我們表演了許許多多自編的舞蹈。他們那曼妙的舞姿和生動的肢體語言無時無刻不在吸引着我們的目光。優美的音樂作了一曲又一曲,哥哥姐姐們彷彿永不知疲倦似的,舞了一支又一支。我想起了兩句詩:“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最後,哥哥姐姐們帶來的兒童劇《叫醒陽光》宛如一串委婉的歌謠,一副多情的風土畫,一曲優美的敘事詩。他們的一顰一笑都感染着我們,讓我們嘖嘖稱奇,流連忘返。

活動結束了,我心中感慨萬千。如果沒有藝校哥哥姐姐們臺下無數次的苦練,我們又怎能真真正正體會到晉劇的精美和中國藝術的精華所在?如果沒有這樣熱愛戲曲,熱愛藝術的人,中國的藝術又怎能延續至今,走向繁榮?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6

11月1日起,由合川區委宣傳部、區創建辦、區文聯、區教委、區文化委主辦,區藝術團、五度傳媒、區文化館、區劇協承辦的經典戲曲進校園系列活動,在全區44所中小學範圍內開展,共惠及學生43772人。

一是戲曲表演。精心組織了一臺以川劇、曲藝和戲劇小品的戲曲表演,讓孩子們不出校門就能欣賞到經典戲曲的精彩演出,爲廣大的師生們帶來了川劇鑼鼓吹打《社會主義好》;清音表演唱《見義勇爲人人誇》;川劇摺子戲《滾燈》;小品《整出來的事》;川劇絕活《變臉吐火》;曲藝說唱《教訓》。配合表演的同時對廣大師生普及戲劇曲藝知識,弘揚了戲劇曲藝傳統藝術。

二是戲劇講座。採取以講爲主演爲輔的方式,舉辦戲曲基本知識講座,配合舉行戲劇部分片段表演。培養師生對戲劇曲藝的欣賞水平,激發師生的戲劇曲藝興趣。

三是戲曲巡展。結合近年來合川戲曲活動的實際,以普及戲曲知識爲主,編制一批大小適中的戶外展板,在全區各中小學校區進行展覽。弘揚戲劇曲藝藝術,提供戲劇曲藝展演平臺。

四是戲曲課堂。選擇川劇、京劇、曲劇和戲劇小品類經典戲曲及知識講座,刻錄製作成40分鐘一部的光碟,安排各學校利用各班級相關課時進行播放,並印製一批戲曲知識宣傳單,發放到每名師生手中。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7

上午,我們秋浦小學迎來了戲曲進校園活動。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地感受到戲曲的魅力。

第一個節目叫《天女散花》,一位衣着華麗的大姐姐在臺上揮舞着長長的、五彩斑斕的水袖,猶如清波盪漾,美極了!接着,一位英俊的大哥哥在臺上耍起了寶劍,好不威武!主持人讓一個同學上臺試着模仿大哥哥的樣子,可總是顯得很笨拙,惹得我們哈哈大笑。然後,我們聽到了一些黃梅戲中比較經典的片段,比如:《打豬草》、《女駙馬》等等。最後一個節目雖然也是以歌唱爲主要表現形式,但與前幾段委婉動聽的唱腔相比,略顯粗曠。

每個節目結束後,主持人都會同我們探討戲曲文化,以及唱戲的人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才能。

這次觀看,不僅讓我懂得了怎樣欣賞戲曲,還讓我增長了不少知識。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作爲青少年的我們,只有多接觸和學習,才能更好的延續和傳承這份輝煌。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8

今天上午老師告訴我們:“我們學校下午要舉行傳統文化戲曲進校園活動”。

下午我早早的來到學校,遠遠的看見了舞臺,我趕快上樓吧書包放下。接着,同學們搬着凳子下樓,去西廣場有次序的坐下,坐好以後,主持人開始倒數時間了。宣佈活動開始了,還介紹了很多戲曲內容,重點介紹了x豫劇。第一個節目是《花木蘭從軍》第一個出場的是穿藍色衣服,帶有一把寶劍上了臺,在臺上唱,這時,第二個人也出來了,穿着紅色衣服手裏也拿了一把寶劍上了臺,盒穿藍色衣服的人對打了起來。

接着我最喜歡的《紅燈記》講的是李奶奶和她的孫女,不怕危險爲革命做出貢獻的事。還有《轅門外三聲炮》等······同學們看的津津有味。等表演結束後,我們還興奮不已。

今天的戲曲進校園活動真好,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戲曲有了新的認識,讓我更喜歡戲曲了。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19

作爲擁有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花鼓戲等32個劇種的戲曲大省,湖北精準施策,出臺《湖北省大中專學校戲曲工作“八個一”》和《湖北省中小學戲曲工作“八個一”》落實方案,除觀看一場戲曲演出、舉辦一次戲曲講座、舉辦一場戲曲展演活動、創建一批戲曲工作示範學校等共性任務外。

,大中專學校要求建設一批戲曲社團組織,創排一批戲曲劇目,落實一項校園戲曲活動經費,而中小學校則必須用好一套戲曲課件,推介一批戲曲經典唱段,組織一次戲曲夏令營,建設一批戲曲興趣小組。量身定製的“八個一”,得到學校、家長、學生、院團的普遍歡迎和積極響應。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20

戲曲這一個龐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觀點:戲曲的衰落是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時代在發展變化,人們的精神需求也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樣,過時了,不流行了,自然就會被淘汰。它雖然是中國的藝術瑰寶,但有一點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種供人們娛樂的工具,如果有比戲曲更好的娛樂工具,人們自然會嚮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個法則弱肉強食,也就是說如果戲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後春筍般發展的新娛樂工具,那戲曲被淘汰將會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大自然還有一個法則適者生存。戲曲作爲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舊在那個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話,迎來的是會消失。

想到這兒,我不禁多了幾分擔心,戲曲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信仰,試想,一個民族若沒有了信仰,那豈不是一團亂麻,於是,我又想到了一個拯救戲曲的觀點:戲曲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場面小,表演的方式單一,而且在人們印象中是一成不變的,似乎從未發生改變。所以,第一,在戲曲內涵不變的條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讓戲曲是多樣化的,變化的,這樣會給觀衆帶來新鮮感;第二,在劇情不變的條件下,場面要變,要一改以往秀氣的風格,幾個人當千軍萬馬?不,至少要上百個,這樣才熱鬧,才能讓觀衆身臨其境,有親和感;第三,在內容不變的情況下,表演的方式要變,可以將戲曲的故事起源拍成電影、電視劇、卡通片或是動畫片,例如《梅蘭芳》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開端;第四,政府可以請些明星來唱戲、表演,這樣,我相信戲曲將不再孤單。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21

小的時候如今的社會,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影視和網絡。

戲曲源遠流長,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讓我們身臨其境,趕不上潮流,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多姿多彩,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出神入化,當

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將歷史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最好親口嚐嚐。“不嘗不知道,它讓人賞心悅目,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戲曲是我們的國寶,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

俗話說,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要知道梨子的味道。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一嘗嚇一跳呀!

我們怎能忘記它們,戲曲是我們的國粹!今天的語文課上這些戲曲,我們這些青少年的視野!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22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比如:我們河南的是豫劇,北京的是京劇,四川的是川劇,河北的梆子,安徽的黃梅戲……

俗話說:“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11月3號下午,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迫不及待地去後操場觀看豫劇。主持人不僅爲全校師生講解了豫劇的基本知識,還帶領大家欣賞了四大板式的節奏和傳統曲目,如:《花木蘭》、《擡花轎》、《三哭殿》、《鍘刀下的紅梅》……中間主持人請同學們上臺跟着老師學動作,一個多小時的演出,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師生們一次次熱烈的掌聲。

戲曲進校園活動,不但讓我感覺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而且需要我們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篇23

劇之所以被譽爲是中國戲曲藝術的代表,還被稱爲是“國粹”,我想原因應該就在眼前的戲曲表演中。充滿繽紛色澤的服裝,濃重的中國氣息,一位位邁着京劇步伐的演員們登場了。一個甩袖猶如一道和煦的春風,將京劇氣息紛撒至劇院的各個角落;一個邁步彷彿讓人身臨其境般的掉入了京劇的大殿;一個眼神讓大家把吸引力紛紛投向了他們,在他們的身上真正看到了中國京劇的魅力,不是想象中的那麼乏味,而是令人沉醉於此。同學們的目光緊盯着舞臺上的演員們,沒有搖頭,沒有做別的什麼,只有注視,眼中充滿着讚歎的神色,好美啊!原來京劇也可以演繹的這樣脫俗富有虛實的色彩。

烏黑的環境中,皎潔的月光下,“咕咕……咕咕……”貓頭鷹在啼叫着,是什麼讓它緊張起來了?是什麼讓黑暗的使者警惕着!啊,有一場打鬥,悄無聲息的來臨了。武生伸出了他的手,勘探着前方的道路,緊皺着的眉頭,表現着他的焦急與憤怒。依然伸了伸頭,苦苦地尋睨着,他在哪裏,我要殺的人躲在哪了!一蹦,憤怒的神色溢於言表。啊,拿命來!探着手,伸着頭,咦,就在此時,旁邊是個人!這不就是……我要抓的人嗎?砰砰乓乓,開打了。演員們的紮實功底頓時顯現了出來,恩,沒有語言的修飾,只通過兩名演員虛擬的表演各種武鬥招式,把“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狀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三岔口》登場了。

一招一式,行雲流水,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不愧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納。汗水的背後除了努力,便是堅持。演員們的唱、念、做、打沒有一樣不是信手捏來的。是的,在我們看來的十分普通的一個動作,他們爲了做到精益求精,也無不讓我們由衷的讚歎、敬佩。掌聲猶如陣陣波濤,席捲了整個劇場,叫好聲一浪高過一浪,我們爲他們吶喊,爲他們的精神而祝福,演員們臉上的微笑,折現了他們內心的喜悅,沐浴在讚美聲中,多年裏來的艱苦鍛鍊也變得不值得一提了。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相信中國的京劇必會閃耀出他璀璨的光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