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電影桃姐觀後感(精選9篇)

本文已影響 2.21W人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電影桃姐觀後感(精選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桃姐觀後感(精選9篇)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1

低沉優美的旋律拉開電影的序幕,講述兩個人——實則一個人的故事。

桃姐愛面子,中風後要護老院養老,傑說給她出全部費用,她頑固地說自己有錢。看自己“乾兒子”傑的眼神撲朔迷離,怕麻煩人,心存感激卻又不想要任何回報。我想到自己的奶奶,平時都把自己兒女給的錢存着,每次要自己買東西的時候,就問爺爺“還有多少還有多少”,其實,爺爺早就用來補家用,可是奶奶心裏還存着自己“心底”的那份私房錢。

跟桃姐一樣,奶奶也中風,只不過桃姐只是中風了又好了,而奶奶她是癱了將近十年,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耐心。天天也就那麼坐着,坐着聽着街上來往的老頭老太太的一些閒言碎語,“誰家的老爺死了”“誰家的閨女嫁出了”諸如此類的話語。不過她不聽這些,不說這些,天天又能幹嘛呢?

傑養老院看桃姐,問她缺什麼。桃姐慌忙地說“什麼都有了,不缺”,我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想到我那已世的奶奶。每次從外地讀書放假回來,見到奶奶時總希望她開心些,總會帶些糖啊之類的好吃的,奶奶坐在睡椅上也總會擺擺手拒絕,“孫兒你自個留着點錢用啊,自己買點吃的唄”。其實吧,老人也不需要些什麼,多些安慰多些陪伴多些傾聽,他們就很滿足了。

傑的媽媽從美國回來看望桃姐,帶了燕窩,桃姐撅着嘴“怪”傑媽沒放姜;可是她接到傑媽從飛機上拿來的襪子時,臉上露出喜悅,接着把傑媽送的圍巾一併捧在胸中,如獲至寶。傑媽最後給桃姐錢的時候,她推掉了。還記得我當初把自己的圍巾帽子給中風中的奶奶戴上的時候,她的眼裏閃過驚喜,臉上透露着喜悅。後來還會像熟人炫耀自個孫兒送的東西時,別提多開心。

第一次在電影院裏哭過那麼多回,是因爲電影的真實感人,也是因爲桃姐的淳樸善良,更是因爲產生了太多的共鳴。

在手機裏給桃姐唱打油詩,傑的小學同學們在家裏懷念着桃姐。“你是摔了碗還沒陪的……”桃姐記性太好,還能一個個數出傑的小學同學,他們等着她回家做最好的飯菜,她等着他們養老院看她。桃姐在養老院這邊樂呵呵地講電話的時候,自己哭得像個淚人,她在笑,我在哭。奶奶經常會在見我的時候,掰着指頭數着我多久沒來看她了,會摸摸我的頭告訴我自己的孫兒的髮型很好看,而現在,我想再在她身邊聽着她嘮叨的時候,她卻不在了。

“這是你百日時揹你的布巾”,一塊藍色的布佔據整個屏幕,鮮豔得有點刺眼,刺得我的心也一起疼了。我的眼淚像止不住的洪水開閘般,再也忍不住了,順着臉頰流下來。或許,奶奶沒幫我保存着我百日時的那塊藍布,可是我仍舊記得兒時蛋炒飯的味道,也不曾忘記奶奶給我補的棉衣。現在,東西也不在了,那些味道還存在我心裏的某一處,今晚,帶着芳香全部開起花來。

桃姐回家收拾東西,猶豫了幾次還是決定把縫紉機留下,翻着過的一些照片,還有她第一筆工資——“五元”。想起奶奶在我年少時,總會踩着縫紉機“啪嗒啪嗒”地響,也會把重要的東西放在生了鏽的鐵盒裏,甚至會爲了讓孫兒吃上冰棒而把領的綠豆冰棒、白糖冰棒放開水瓶裏隔着。現在,穿上了牌子的衣服,有了足夠多的生活費,吃上了進口冰淇淋,可是,兒時的那些回憶都只能在夢裏追尋了,那些深深淺淺的情愫也只能在某個安靜的夜晚慢慢被翻開被重讀被溫暖。

我在想啊,終有一天,我也將老。那時,身邊沒人陪的時候,或許能翻開兒時奶奶留給我的那些回憶,在冷冷的深夜獨自品味,偶爾流幾滴懷念過的眼淚,紀念那些回不的人,還有那些回不的時光。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2

雖然從報章雜誌上了解到電影《桃姐》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和贏取了許多世界性大獎,但是初次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語“在末日之前溫暖你”的時候,心中不禁鄙夷:宣傳語如此誇誇其談,電影大概也會有點言過其實吧。可是,觀影幾分鐘後,我的心情隨着電影的推進而起伏,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和感觸。

《桃姐》講述的是一對主僕相扶相持的故事。桃姐是孤兒,十三歲就進入李家當家傭,六十年來勤勤懇懇,照顧了李家五代人。某天,年逾古稀的桃姐突然中風,不能再爲李家操持家務,從小由桃姐照料長大的男主角李羅傑只能把她送去老人院。這時兩人的關係徹底發生了的變化,本來一直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的羅傑,需要反過來照顧桃姐。兩人得以重新認識對方和自己的人生,發展出一段不是母子、勝似母子的感情。

電影中有幾個片段使我十分動容。桃姐因名字被老人院的院友取笑是丫鬟,桃姐十分不快,卻只能埋在心底。過後羅傑帶了許多物品探望桃姐,被其他院友問及與桃姐的關係,羅傑默契地回答是桃姐的乾兒子,使桃姐感到既歡慰又感動。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有時只關心家裏的老人和長輩是否吃得飽穿得暖,物質條件是否富足,有時卻忽略了他們需要感覺到被尊重、被理解。又有一幕戲,是羅傑憶及病中得到了桃姐的悉心照料,現在輪到桃姐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他爲自己擁有健康的體魄和經濟基礎照顧桃姐而感到安慰。這段戲讓我更深刻的感覺到人生就是一個循壞的過程,從無到有、從獲得到付出、從接受哺育到哺育下一代、反哺上一代,這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有能力去給予、去照顧自己及旁人,是一個巨大的幸運和幸福。

正如電影中其中一個演員秦海璐在北大百年講堂的首映式上說的,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桃姐。是的,她可能是我們的母親,可能是我們的老師,可能是我們的某一位遠親,可能是隔壁年長的鄰居,也可能是經常在菜市場裏遇見的老太。她不會創造什麼偉大的事業,卻知道怎麼把別人照顧得更好。現在的我們,是現在年輕力強的“李羅傑”,將來的我們,也可能是年老力衰需要別人照顧的“桃姐”。在養老體制未曾完善的如今,在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攙扶我們所珍惜的人,在我們未曾喪失照顧別人的能力的“末日”之前,在長輩健康消耗殆盡的“末日”之前,好好的溫暖他們的心。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3

真正的感動是感而不傷,高明的感動是無需煽情。與傳說中的淚流滿面不同,《桃姐》沒有使出催淚彈,但其中默默流淌的溫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觀令人感動之餘浮生幾分思索。

《桃姐》講述了僕人桃姐(葉德嫺飾演)與少爺羅傑(劉德華飾演)之間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羅傑家中服務60年,見證家中五代人的成長。突然中風後,桃姐主動要求住進老人院,從照顧人變成了被人照顧,而她與羅傑之間的主僕情也漸漸產生了變化。

在《桃姐》中,許鞍華放棄了所有可以煽情、可以催淚的手段,只是真實地紀錄了整個故事。中秋節時,電視臺帶明星來老人院慰問,臨走時卻收回了贈送的月餅,對於這樣的社會現象,影片沒有批判,只是淡淡帶過。除夕夜,老人院主任回到院中陪老人們過年,當桃姐問主任家人在哪兒時,主任輕嘆一聲卻一言不發,其中定然有故事,但影片也只是點到爲止。

不僅沒有哭天搶地,許鞍華還在片中安排了不少笑點,消解了桃姐漸入老態的悲情之感。電影一開始,博納影業老總於冬出鏡扮演電影公司老闆,劉德華扮演的製片人則和洪金寶、徐克扮演的兩位電影導演聯合起來,耍詐來騙於冬追加一部電影的投資。看看《桃姐》的籌拍背景就會知道,許鞍華在拍片前四處尋找投資,卻始終湊不齊錢,最終只好請劉德華出手追加投資,影片才得以開拍。在片中,類似對香港電影人的自嘲等笑料不在少數。

影片在敘事上不悲不喜,《桃姐》所傳達出的生死觀亦是不悲不喜。老人院中一位老者去世後,她的女兒站在畫面中間嚎啕大哭,但在畫面的左側,幾位老人照常下着象棋、嗑着瓜子。這樣的景象可以解讀成人心冷漠,但正如片中神父所言:“生有時,死有時。”人們最恐懼的莫過於生死無常、老無所依,《桃姐》所要講述的也是這樣一個生死之間的故事,但它呈現出一種坦然和篤定,觀衆在看到桃姐的死去後並不會心生恐懼,反而感到豁然開朗。

《桃姐》中反映的主僕之情,對很多觀衆來說並不熟悉,但影片對老年人生活真實的記錄勾起了觀衆對親人的感情。一位觀衆看片後安慰地說:“我的親人還在,我還可以去行動,我要去深深地感謝撫養我們的親人。當我自己老去時,我一定不會等死,會像桃姐一樣樂觀地去面對生活。”

都說許鞍華是影后製造機,《桃姐》爲女主角葉德嫺帶來了威尼斯、金馬獎的影后桂冠,還入圍了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而在看完《桃姐》後,葉德嫺如入無我之境的表演征服了所有人,在她面前,放棄耍帥、戴上老花鏡、穿上藍色工裝的劉德華也失色了幾分。

與影片所呈現出的樸實風格一樣,葉德嫺的表演也是不動聲色。第一天進入老人院時,她順手在櫃子上摸了一把,嘴角微微一癟,觀衆立刻領會:這個在殷實人家服務了60年的僕人,對老人院的污穢是不習慣的。而當她打開家中的老式木櫃,拿出一樣樣老物件兒時,觀衆眼中的她已不是桃姐,而是每個家庭裏都有的那個慈愛老奶奶。

僕人桃姐與少爺羅傑的關係在片中有幾層變化,開篇時,少爺在廳中享用美食,桃姐卻站在廚房裏吃剩飯,葉德嫺呈現出的是一個勤勤懇懇、謹守本分的僕人形象。而當羅傑第一次說“這是我乾媽”時,葉德嫺臉上閃過一瞬間的拘謹,繼而變成幸福,小人物的卑微與不安全感浮出畫面。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4

電影桃姐內地未上影之前,葉德嫺已經在多個影展奪得影后,上星期有機會去睇完之後,唯一感覺就是,Deanie姐獲獎真是實至名歸,成部戲幾乎靠她一個人撐了起來,在電影裏,Deanie姐演的是一個傭人桃姐,一生照顧華仔所在的家庭60年,任勞任怨,格守自己做爲一個傭人的本份,連吃飯都是等主人吃完後才一個人呆在廚房裏吃,並沒有因爲自己年紀大資格老而跟主人同桌吃飯。桃姐一生都低調做人,不願輕易接受別人對她的幫助和賞賜。電影裏面沒有太多刻意煽情的情節,更多的是一種近乎平鋪直述的一個個生活故事,桃姐中風,在病牀上連吃飯都成問題,但她卻不願開口求人幫助,出院後,第一次去到老人院,對於陌生的環境,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生活規律,桃姐無要求換一間更好的養老院。而是默默重新學習適應。過年了,其他院友都走了,桃姐寧願獨自一人留在養老院也不願麻煩別人,她期待和華仔一齊外出回家散心的日子但又願意開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門口響遠處張望。電影好現實,而且現實得來還令人心痛,過節了,一大羣"善長人仕"聯羣結隊來養老院慰問,又唱歌又發禮物,但攝像機一離開,歌手臉上不屑的表情,禮物又被收回,一句冰冷的話語:"禮物中要羅去其他地方繼續做道具",實在另人心寒。片中一位年僅40的婦女,因爲無力夠買昂貴的機器,而不得不住入養老院。爲的只是方便治療,而這些不也正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反映嗎?

睇完桃姐另外一個感觸就是,桃姐的身份雖然是一個傭人,但類似的角色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例如我們的父母,中國的社會觀念和外國不一樣,我們的父母退休後幾乎都都從事着和桃姐一樣的工作,幫年輕的一代照顧BB,買菜煮飯。而我地卻覺得這一切都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忽視父母的需要,往往自以爲事,直頭理開纔像片中的華仔一樣,連最簡單的洗衣機都不會用。

如果講對電影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個人認爲只有兩點,第一、導演可能擔心題材的問題,於是就請來佐一大堆明星就配角、跑龍套,徐克、洪金寶、甯浩、黃秋生。衆星捧月固然好,但一定程度上也稍弱的電影的可觀性,第二,就是華哥身上了,華哥當了幾十年的偶像,在電影裏依然無法放下偶像的身份,同葉德嫺的表演對比之下,真是高下立見。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5

今晚看了電影《桃姐》,突然感觸。一部電影,100個人看,有100個個人觀點,因爲經歷的不同、家境的不同看完後所領悟的也不同。

別人看到的是描述港人最懷念的那種像一家人似的"主僕"關係。而我領悟的是這世界的道德和孝道。電影中女主角桃姐是一個沒有兒女的傭人,養大了少爺羅傑(劉德華),等到了桃姐年邁了,劉德華反過頭來照顧桃姐。這難道不是所謂的道德和孝道嗎,知恩圖報。然而電影中我看到了香港老年人的悲哀,一個養老院,住滿了年邁的老人。其中一部分老人沒有兒子來看他們,只是每個月給錢養老院然後就不管他們。還有全家移民了,剩下老人在養老院,幾年沒人來看。

當今社會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例子,這也就是道德和教育問題了。年輕人不贍養年邁的父母,讓老人流浪外面,養老政策和醫療政策又不好。每天在微博看到了這社會的很多不公平,卻無心去拯救這個社會,這一切都得歸於教育問題。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可以用10年的時間來培養我,爲什麼我們不能在他們年邁的時候抽幾年的時間來照顧他們呢?結婚生子最終的目的還不就是等自己老了的時候有人來照顧自己嗎?要不然生個蛋還能吃,養條狗還能搖尾巴。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如果每一個爸爸都能在爺爺老了的時候做到孝順,我相信等孩子長大後也會這樣對你的。在醫院工作了4年了,也見到很多“久病牀前無孝子”的例子,確實讓人心酸。

缺乏親情的我特別孝順,記得讀初中那時,我爺爺78歲中風了,左腳走不了路。開始就是我晚上幫我爺爺洗澡、擦背、穿衣服。後來病重了需要兩個人幫忙了,就是我伯父是我叔叔兩個,有時候我還要去幫忙。那時候爺爺已經有老年癡呆了,脾氣也不好,老是講粗話。就這樣服侍了2年多,直到了我上來廣州讀書。就這樣過了6年,那年暑假回去14天后,爺爺就走了,享年84歲。也許就是這樣我伯父和叔叔他們的孝順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現在的80後和90後很多也都成家立業了,也爲了父母了。我們此時此刻要做的就是孝順,好好對待自己年邁的父母,他們已經辛苦一輩子了,也開始老了,慢慢的也開始糊塗了,也開始像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了。所以我們要細心照顧好他們的晚年生活,這也是回報的時候了,要像小時候他們照顧我們那樣。也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做個好榜樣,將來我們老了,孩子也會像你現在這樣孝順的。還有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要常回家看看,父母無非就是想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一眼。有些人在外工作,或是嫁人了,一年只回去一次,假如自己的父母還能活20年,也就是20次,一次回去10天,也就是200天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多麼心酸的數字。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PS:感覺自己書讀的太少了,表達能力有限,詞窮。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6

劉德華的電影,一直都是賣座好看的標誌。最近一部他跟葉德嫺的合作《桃姐》,講述了一個傭人跟一個少爺之間的故事,得了很多獎,這是爲什麼?帶着這個疑問,我跟mother、爹地,一起看了這部電影。

人對於未知的東西,總是有好奇心的,我也是。好奇爲什麼這部電影能拿獎,在電影一開始的時候,就很用心地去分析電影的一些細節。很可惜,在電影開始的時候我就感覺不對頭,電影的英文名字是:《A Simple Life》一段普通的人生。這意味着,電影講述的,並沒有許多驚天動地的事情,就是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東西,這完全出乎我的預料。一如所料,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桃姐很有經驗地、出色地、平凡地照顧着Roger(劉德華)。很平淡,一些普通的叮囑,一些日常的生活,平淡如水。我很納悶:這就是拿獎的電影?

Roger繼續着他人生事業的拼搏,跟徐克(他導演的電影必看)、洪金寶(很佩服的一位武打演員),一齊合演了一出大龍鳳,成功獲得更多的資源,對事業的進展又加深一層。桃姐呢?也一如既往地處理着家頭細務。但,不平常的事情到來了,使這些原本很有規律的生活,全部打亂了,桃姐中風了。電影並沒有直接說桃姐中風,而是先由葉德嫺演繹中風老人通常都會有的身體的反應,讓觀衆有了視覺的感受和內心的猜測,之後才告知觀衆事實。這裏使用了一招:欲擒故衆。我是完全地中招,畢竟不想接受桃姐中風的事實,因爲這意味着,那頭近了。

桃姐出院之後,住進了老人院,而Roger也要繼續原本的生活,Roger並沒有表現出大家預期的小孩子耍脾氣搬的不知所措,反而是無懼困難,學習使用洗衣機,學習自己照顧自己。行動不便的桃姐,也努力適應着新的環境,頑強地跟病痛周旋,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平淡地爲生活而奮鬥的日子,讓我產生了一種感覺,桃姐很愛Roger,很想再爲他多做點事情。Roger很愛桃姐,很想她安度晚年。很感人,這麼普通的事情,怎麼就這麼感人,因爲有情!

經過了一段恢復的日子,桃姐身體好了許多,而Roger的事業也有了一定的成就。他們一起回到住處,懷緬過去快樂的時光,一起去看了Roger的.電影。好溫馨,是得償所願的安慰感。只是這種感覺讓我突然間有了一絲不祥的預感。真的,預感對了,是編劇有意,還是不經不意,養老院裏有一位住客離開了。很正常的,親人在哭。桃姐、Roger、我、mother(爹地有事要出門),一齊經歷着這位院友的離開。無法控制着這種感情,是惋惜?是可憐?還是無奈?都有。這個時候我問了一下老媽,桃姐最後也是這樣?她“嗯”了一下。

有時候人不願意去接受現實,因爲現實很殘酷,很痛苦,很悲傷。但我們又能夠怎樣呢?桃姐面對着最後的結局,跟那位院友一樣的結局。現實就是無法改變地老去,對誰,都一樣。

接下來,桃姐身體越來越不好了,要靠支撐架行走了,要坐輪椅了,要靠藥物維持生命了。Roger的事業還得繼續,他無法一直陪着桃姐,但是隻要他一有時間,他就陪着,能多陪陪就多陪一下。這裏電影有個非常好的表現手法,桃姐跟Roger在一起的鏡頭,都是笑。笑,代表着樂觀,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真誠。Roger跟桃姐在一起,也是笑着的。這似乎給人一個感覺,或許結局不會是那個。

電影最終,以桃姐的離開,作爲整個故事的結束。桃姐照顧了Roger一家5代人,經歷了這個家的所有的一切,她的離開,是很正常的,很自然的,很沒有懸念的,卻留給人那麼多的不捨。

現實生活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事情,不得圓滿,卻又無可奈何。就像桃姐的離開,電影完全可以在早一點的時候,以另外一種方式結束。只是這部電影精彩點就在於:你越不想發生的事情,越是無法阻止它發生。發生了,怎樣呢?電影沒有給出答案,只是以Roger的一篇講詞,給予我們一個提示。對我來說,這個提示就是:能怎麼樣,就怎麼樣,除了這樣,還能怎樣?

要告訴我的朋友,這部電影是要跟家人一起看的電影。現實往往很難接受,但不接受,又能怎樣呢?接受意味着痛苦,這是一種磨難,但,這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經過了這段痛苦,纔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般的甘甜。桃姐有,Roger有,我有,你有,大家有。《桃姐》是一部好電影,真的好。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7

昨晚看完電影,回家後反省一下自己,以前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這真是一部挺不錯的電影,年輕人都應該看看。以前老公經常說,等我們老了,就不操任何心,我帶着你全世界旅遊去,相伴到老的走不動的時候,我們一起去養老院,一直覺得這樣的安排了挺不錯的。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無論長短,無論經歷多少風風雨雨,都是父母給我們最寶貴的生命,所以我們應該愛惜生命,珍惜好每一天,和我們最親最愛的老人過最幸福的生活。老人心理最想要的幸福,不是漂亮衣服,不是山珍海味,更不是銀行帳戶裏的那個數字,老人想要的幸福很簡單,天天有孩子們的陪伴,一起吃飯,聊天,看電視,散步,我想這樣的生活,應該是我倆努力的方向。

在這部電影裏桃姐和羅傑之間的情感挺感人,有可能現在很多當孩子的都沒有做到這些,同時這部電影也揭露了當今社會的一種現狀,這個社會醜陋的一面,中國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老人缺少孩子的關愛,甚至好多老人過年的時候也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我想這個時候老人的心情一定非常的難過。

養老院——我以前的定義:挺好的,大家都是老人,有共同語言,有好的心態,養老院也可以是樂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這部影片中,我沒有看到這些,看到的只是傻傻的,癡癡呆呆的老人,沒有笑聲,沒有好的環境,只有簡單又破舊的一些基本設施,老人們看着身邊的老人朋友一個個的離開,心裏應該有難過,同時有害怕,可能還有更多複雜的心理,我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會怎樣,對於我來說,死亡真的需要勇氣去面對。我在想,我們的父母也會有老的那一天,我們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一定要努力,讓我們雙方的父母能真正的安享晚年,應該從現在做起,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不要讓父母來做,因爲他們爲我們做的已經夠多了,爸爸媽媽的愛,我們沒有做到同等的迴應,最起碼要盡心盡力做到更好。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要任何人對你失望,但千萬不能讓你的父母對你失望,因爲在爸爸媽媽的眼裏,自己的寶貝永遠是最棒的。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8

如果要給《桃姐》一句直觀的評價,可以這麼說:許鞍華拍了一部能讓人願意看下並且享受其中的文藝電影。《桃姐》與國內大多數文藝電影的區別就在於它沒有矯情的臭毛病,而且充分考慮到了“觀衆能不能看下”這個實在的問題。雖然電影中展現的都是生活常態,挖掘的是家庭倫理,但大多又都是搞笑溫情的小片段,就如同午後的茗茶散文一般清新淡泊又不乏感動和思考。

拍文藝電影的文藝青年們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矯情,有些片子看完了之後老讓人覺得導演像被強拆的住戶一樣申訴無門,只能在影像中傾吐,然後昏暗的影像裏不是主角在各種幅度誇張地親熱,就是拿着把小刀在全神貫注地自殘,還有最坑的一種就是讓觀衆看着主演保持一個姿勢傻傻地抽完一整根廉價香菸(老懷疑能拍出這種長鏡頭的攝影師都是走後門才畢業的)。電影要表達的也無非是邊緣青年沒有出路、底層人民生活狀況堪憂等等,賈樟柯的處女作《小山回家》就是講這個的,現在人家拿金獅獎了,拍武俠片了,也娶了明星做老婆了,你們還在講這個。“悶”、“枯燥”、“脫得太慢”這些標籤適用於衆多優秀的文藝電影作品。

當然這裏不是爲了捧許鞍華而貶低任何人的任何作品,坦白講《天水圍的日與夜》雖然忠於生活,聚焦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關懷,但太過平淡,說實話看着也犯困;《天水圍的夜與霧》太悲慘,看着心理肯定不舒服,《桃姐》算是個突破。

《桃姐》跟《天水圍的日與夜》一樣,也沒有很明朗的劇情線索和衝突,但許鞍華這次很聰明地用溫情搞笑的生活片段彌補了故事性弱的問題,從開始劉德華和葉德嫺關於吃牛舌的鬥嘴到桃姐做手術時的搞笑祈禱,幽默的氣氛貫穿始終,最搞笑的是劉德華問葉德嫺爲什麼不嫁的時候,突然對桃姐說“你準是喜歡我老爸”。整部電影就是將這些樂觀富有幽默味道的生活片段拼接在一起,伴隨着可愛的笑料,觀衆也見證了roger盡心盡力地陪着桃姐度過了整個晚年生活,自然也就做到了笑中帶淚。

國內每年的文藝片其實不少,但真正能讓人看下的沒有幾部。曾聽某拍文藝電影的導演說拍電影不是爲了討好觀衆,而是爲了藝術理想,可一部電影拍出來沒人願意看,膠片放在庫房裏發黴,又有什麼理想可言呢?文藝電影歸根結底還是要傳達一些深度的東西給觀衆,要不然拍電影這件事本身也沒有任何意義。《桃姐》讓我很樂意地享受其中,看完之後我立刻給自己生命中的那個“桃姐”打了個電話。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9

最近突然想起一個問題,當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都在看什麼?看電影的原因總是千奇百怪的,淺層次的是打發時間,消遣,或者約會只用。那這麼一來一定要找些輕鬆的片子來看纔好,或者奔着大片的噱頭就了,因爲這種情況下看電影的目的一定不是在電影本身。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再深一點的層次是一種嘗試,當我們通過別人,雜誌,或者其他的媒體聽說一部片子好的時候,我們總是想看看到底是不是如他們說的那麼好。尤其是那個人,那本雜誌等是你喜歡的認同的,這樣你會在某個空閒欣賞一下然後做出自己的評價。

更深一點的,我們看電影其實就是在找我們自己,找我們內心的自己或者期望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現實中的自己。人生難得遇到一部與自己百分之百契合的好片子。年少的時候我們應該喜歡看愛情片,因爲憧憬美好的愛情,但是年歲增長,愛情已經不在是生命的主題曲,我們開始爲了自己的生計而奔波,這個時候你纔開始深切的體會到什麼是生活,它是有艱難困苦組成,安定平淡就是幸福甜蜜的代名詞。歲月已經經不起我們折騰了。

許鞍華作爲一個女性導演,幾乎是把生活這種東西用母性的視角娓娓道來,用一種隱忍的方式。當年她獲獎的片子《天水圍的日與夜》其實講述了一段慘淡的生活,中年獨身的母親,一個人在超市做着工,供應自己的兒子上學,早年自己供弟弟妹妹上學,他們都出息了,自己卻還在苦苦掙扎。想想很可憐。但是導演並沒有這麼拍。她鏡頭下的女主角是很樂觀的,臉上時時掛着笑容,而且還主動幫助別人。生活縱然艱難,但是卻也樂觀。

如果換做別人我不知道會用什麼角度描述這樣的人的生活,但是寫到這裏,我想起了內地電視劇導演滕華濤的《裸婚時代》和《蝸居》這兩部電視劇,主題非常鮮明,而今的生活要把咱們年輕人逼瘋了!多艱難的歲月!多困苦的人生!能給我們點活路嗎?!表現的歇斯底里,但是細細看看有這麼慘嗎?尤其是和許鞍華的人生比起來。人生的每個階段也許都會有不同的追求,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會不安於現狀,好好奮鬥,努力前進。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滿足。海藻就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外地小姑娘,不是富二代,能力也一般,就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在宋思明眼裏她是個小年輕。想想看,海藻父母健康,有姐妹,還有個愛自己的男友,這樣的生活就很好了,可是,海藻這個普通的女孩卻還是想追求比自己的實力還要高的生活。但是這樣的生活不屬於她。

都市的人,有時候想一想其實就像是生活在懸崖邊上,你千萬別往前想,總是要着要那,你的心態稍一不平衡,就容易掉下,而不是爬上來!裁員,生老病死,福禍所依....這些就夠讓人受的了,還要什麼呢?

而《桃姐》這部電影,講的又是這樣一個非常接近生活的故事。我看簡介的時候上面說是一個少爺照顧傭人的故事,我還期待是少爺怎麼一把屎一把尿的照顧桃姐呢,我以爲劉德華會把葉德嫺接回家,然後悉心照顧,無微不至...但是這樣看看,矯情氾濫。

華仔不是有錢不少爺,開着豪車穿着西服如韓劇臺劇中少爺的形象,得得瑟瑟,他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人,揹着個書包,做着自己喜歡的職業。僅此而已,更加接近生活,華仔的表現真的很好,只有這樣性格的人才會這樣的對待桃姐,不管華仔是不是特別有錢,但是他總是盡力爲之,不遺餘力照顧桃姐。

而桃姐的表演更是到位,她雖然扮演的是個傭人,但是在故事中她確實與華仔情同母子,更重要的是,桃姐通過她的表演,透露出她對羅傑一家的忠誠,雖爲僕人,但是卻把她服務的這個家當做自己的家,處處爲羅傑着想。養老院不是個什麼好地方,一羣快走不動的老人,處處需要人照顧,怎麼能夠好的起來?桃姐不適應,但是卻不想麻煩羅傑,桃姐總是爲別人着想。看這部電影會讓你想起你的未來,你的父母的未來,你將來會怎麼對待你的家人,當你父母老的時候你會怎麼辦?怎麼樣照顧他。

生活我認爲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往低了看,看到生活的不易和艱辛,生命不僅僅是我們的,我們還與很多的人相關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們的伴侶孩子,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工作,這一系列的關聯,任何人出現任何閃失都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困擾,一想到這些,我們就感覺到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就是幸福。也就是常言道的平平淡淡纔是真。

另一個層次就是往高了看,因爲作爲社會人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能力的,都是有活在這個社會的價值,我們活着,與周遭的人有關聯,而且還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我們可以做的更好,更優秀,那我們就要好好努力!但是記得保持一顆淡定,感恩的心。這樣我們才更能接近生活的真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