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老舍故居觀後感(精選8篇)

本文已影響 1.97W人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老舍故居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老舍故居觀後感(精選8篇)

老舍故居觀後感 篇1

太陽公公露出了笑臉,鳥兒們唱着歌,花兒隨風跳着歡快的舞蹈,多麼愉快的一天又到了。今天,我們六一中隊來到了北碚,去參觀盧作孚舊居,老舍舊居,梁實秋舊居。然而,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老舍舊居。

來到了老舍舊居,四周施工機器轟鳴着,一樓一底的老舍舊居對面,立着高大結實的施工塔架。背後,則是一棟高高的居民樓。而老舍紀念館絲毫沒受這些影響。進入老舍紀念館,映入眼簾的是老舍銅像,屋外種滿了竹子、芭蕉,時不時傳來布穀鳥的叫聲。

走進屋子,一種嚴肅感油然而生。在這間幾平方米的小屋中,老舍卻創作了經典名著《四世同堂》等許多着名作品。他一生筆耕不綴,有着“人民藝術家”的稱號。然而,讓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四世同堂》的漫畫。

來到了漫畫區,你瞧,他們逼真的動作表情,讓我回到了那個時候。

這時,我彷彿回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被日軍踐踏的北京城。身爲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爺,他是最懂得是與非、愛和憎的人。兒子祁天佑是一個正派的生意人,結果反受日本人敲詐勒索,遊街示衆,被逼投河自盡。次孫祁瑞豐貪圖安逸享受當了漢奸。祁老人曾孫小妞妞被活活餓死。小羊圈衚衕的其他人或抗爭,被出賣,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認賊做父;有人被屠殺,有人被逼瘋……唉!倭焰囂張,國土淪喪,生靈塗炭,家庭離散,這是中國人想要的嗎?何不推翻日本侵略者呢?

老舍曾經說:“我只有一隻筆,這支筆是我的本錢,也是我的抗敵武器……我由青島跑到濟南,由濟南跑到武漢,而後跑到重慶,這是流亡,是酸楚,是貧寒,是興奮,是抗敵,也就是八方風雨。”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候,老舍一直用他的筆戰鬥着,他很少像魯迅一般戰鬥得鏗鏘亢奮,他總是用一種平淡不失諷刺的語言匍匐着,前進着。溫柔的筆觸顯然比尖利的刀子更有威力,那文字正一點一點侵蝕着敵人的領地,告訴我們陽光就在堅持的後面。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爲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中華人民們,你們何時才能掙脫日本侵略者的魔爪,重見自由,一起去“重整河山待後生”?

老舍故居觀後感 篇2

已經記不清第一次讀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什麼時候了,只記得這麼多年來,我都津津樂道於老舍先生獨特的“老舍式幽默”。今天有幸來到了老舍先生的故居,真的是讓我感觸頗多。

老舍先生的故居真是很難找,費了半天勁才找到了那個豐富衚衕。那是個絕對安靜的小院,跨過門檻,一打眼的就是一個很娟秀的“福”字,然後便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者微笑着迎了上來。

小院不大,安安靜靜的氣候,三棵柿子樹的樹冠已經漫到了屋檐上,樹上拳頭大的柿子就那麼掛着。一簇簇的花中間圍着一尊人物的塑像,乾瘦乾瘦的,帶着眼鏡,面色安詳堅毅,那就是老舍先生啊。

三個展廳分佈在三個方向,裏面還有一位老人在安安靜靜的整理館內的東西。那就是人民藝術家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麼?安靜極了,滿園的花花草草,恬靜的氣氛美極了。但是真的,太簡單了。舍予舍予,難道真的舍了自己予了我們?

我在裏面跟家人一起細細的.看了每一處地方,一字一句,每一個圖畫和視頻都仔細的看完,最後來到了老舍先生生前的房間。裏面佈局很簡單,然而誰又能想到那其實是總理和齊白石大師、郭沫若先生等一位位名人飲茶賞文的地方呢。裏面有老舍先生的大幅遺像,那位在館內工作的老人跟我詳細的說了很多老舍先生的故事:“……我啊,這每天早上穿上工作服,我就開始把着院裏每一處地方好好拾掇拾掇,先跟老舍先生說說話,也免得他寂寞……這玻璃啊,我都擦出感情了你說是不是?”那時候,我又一次體會到了,人們對老舍先生的留念。

已經下午三點了,我足足在這個不大的小院裏呆了三個小時,走出來的時候,再回望那柿子樹,那老舍先生和他夫人熱愛的丹柿小院,看着他們一起鬥魚的魚缸,看着老舍先生去世後他夫人每年回來寫的由“多”“福”組成的“福”字,看着那拿起抹布細細擦拭木門灰塵的老人,和那位溼了眼眶講述老舍先生一生的老人,我也默默地,轉過身,對那寧靜的一切深深地鞠了一躬。

門口寫着免費開放的四個字,迎着匆匆過往的遊人,不論藍眼睛的黑眼睛的還是什麼別的,都只是想起來老舍先生勤儉愛國的一生,和家人們的那種溫和。

老舍故居觀後感 篇3

前年冬天,走進老舍故居。院落並不大,很簡單。院中只有兩口水缸,兩棵柿子樹。雪片打在柿子上,點綴着灰白的院牆。

初三的時候,學校曾組織我們觀看過話劇駱駝祥子,那是我第一次欣賞到話劇版老舍先生的作品。隨後又借了老舍作品集,老舍先生的作品確實語言質樸生動,但可能由於時代原因,還是有地方不能看懂。

老舍先生的作品廣受歡迎的原因就是他與市井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交集,正因如此,他才能把他們的生活,舉動等一切描寫得清楚生動,能從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作爲一個北京人,很多北京的土語我都是從老舍的書中才真正見識到的。

老舍先生作品的“接地氣”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接地氣並不完全一樣。接地氣說白了是要廣泛接觸老百姓,與最廣大的人民羣衆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層普通民衆的願望、訴求、利益。然而在我看來,前者的“接地氣”是刻意的,有些許矯揉造作的,是自己單方面的接近,纔會給人帶來接地氣的感覺。而老舍先生的“接地氣”,是雙向的,彼此接近,這樣則會顯得更加自然,是他發自自己心底的流露,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體現,從而讓人愛看,想看。因此,老舍的作品,讀起來讓人感覺親近,活潑,字裏行間透着京腔京韻,純樸自然。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此一位可以稱得上偉大的作家,最終卻沒能善終。自絕於人民聽起來多麼可笑。骨灰都沒能夠留下。我們無法想象那樣慘絕人寰的苦楚,無法體會那樣切膚的痛。

人民藝術家,出身於人民,爲人民創作,最後卻自絕於人民,多麼可笑。投湖自盡可能就是他的歸宿。

老舍故居觀後感 篇4

週末去了老舍故居——隱藏在東城衚衕裏的丹柿小院。院子的門臉極爲普通,很容易被當做普通民居而錯過,正房門前的兩株柿子樹爲老舍和夫人親手所植,這個季節正結滿了果子,爲幽靜的小院平添了許多生氣。舊時知識分子那種樸素、平和而又不失情趣的生活趣味在這個小院裏可見一斑。

參觀完介紹老舍生平的展覽,再看院子裏碩果壓滿枝頭的柿子樹,不禁想起《項脊軒志》裏的名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世易時移,物是人非,小院給老舍營造了靜心寫作和生活的港灣,卻沒能在暴風雨中給他提供庇護。

老舍筆下的人物多結局慘淡,他們越是反抗命運,就在命運設置的羅網中陷的越深,最終走向自己的毀滅。老舍這樣處置他們的命運,是不是冥冥中預示了自己的結局呢?然而與小說人物自暴自棄、甘於墮落的消極處世方式相比,老舍選擇了不與泥淖同流合污,而是有尊嚴的離去,雖令人扼腕,卻也勇氣可嘉。

老舍故居觀後感 篇5

2000年12月5日,我和媽媽來到了老舍故居。老舍故居在東城區豐富故同19號,進了大門,是一個四合院。我首先進到右邊的房子,裏面擺滿了一本本老舍先生生前寫的書籍。我原來只知道老舍寫過《茶館》、《駱駝祥子》,今天才知道,老舍先生寫過這麼多的書,怪不得那麼有名!北房擺了老舍先生生前的生活用品。聽媽媽說,老舍先生因爲在文革時受到毆打,人格受到污辱,在太平湖跳水自盡,終年67歲。真沒想到,老舍那麼有名的作家竟然死的這麼慘。

院裏擺着老舍先生的雕像,還有一個魚缸,兩棵柿子樹,小院名叫“丹柿小院”,據看院子的爺爺說,秋天樹上結滿了紅紅的柿子,不過現在是秋天,樹上什麼也沒有。

我們買了兩本關於老舍先生的書,就回家了。

老舍故居觀後感 篇6

在深秋的一個上午,媽媽帶我去參觀了位於青島市黃縣路12號的老舍故居,又名“駱駝祥子博物館”。在參觀的過程中,使我受到了深刻的啓示。

我們先是沿着一條寂靜的小路向上走,轉而踏入那座莊嚴祥和的院落,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飄落在地上的那層金黃色的銀杏葉,當我擡頭望向那顆銀杏樹的時候,竟然有片片落葉在秋風中飛舞着,飄落在我的肩頭。我接着又看到了院子裏有一個人力車伕的塑像,我懷着疑問望着媽媽,媽媽笑着說:“你還是自己用心參觀一下吧,裏面有詳細的介紹呢。”

於是,我決定要用自己的觀察和學習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問。待我終於參觀完了所有的展廳,認真的讀完了每一段介紹後,我才明白了院中的塑像就是老舍的著作《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祥子,是生活在舊社會底層的一個人力車伕,他夢想着能夠擁有一輛自己的車,以求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雖然他後來積攢了買車的錢,卻被人搶走了,接着又在以後的日子裏接連地遭受到種種生活的不幸,即使當他後來終於擁有了一輛自己的車時,也沒能徹底改變他悲慘的命運。在黑暗的舊社會,是沒有窮苦人的出路的,但是祥子卻一直愚昧地認爲只要有了自己的車,就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我覺得這都是因爲祥子沒有知識、沒有文化造成的。

當我參觀老舍先生的書房,看到老舍先生曾經用過的簡樸的桌椅和古樸的檯燈時,心中更是感慨萬分,我們這些孩子現如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都是多麼優越啊,想起自己每天在家都是坐在柔軟舒適的電腦椅上寫作業時,我更是覺得心中忐忑不安。老舍先生在當初那樣簡樸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奮發地學習、思考、寫作,我們這些身處如此幸福優越的環境下的孩子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當我參觀結束要離去的時候,內心仍然不能平靜,腦中一直在迴盪着《駱駝祥子》的故事。望着那些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的銀杏葉,我感受到了大師的思想和博大的精神就象太陽一樣照耀着我們,鼓勵我們好好學習,長大後好爲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老舍故居觀後感 篇7

第一次來到這個城市,一提起就讓自己心潮澎湃的兩個字——北京。跟着社會實踐隊雖僅有四天的行程,但汗水淌過,淚水流過,我們的履痕印滿了收穫。

參觀老舍故居是我們社會實踐隊的“第一站”。先生的故居坐落在燈市口豐富衚衕19號,門口掛着匾牌“老舍紀念館”,但在這附近幾條南北走向的衚衕中,你若不是刻意尋找那是很難發現的。當我們大清早帶着旅途的疲憊到達時目的地時,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令大家驚訝的是隊長劉洪浩恭敬的站在故居門前,深深鞠了三次躬,激動地說:“文化朝聖啊......”同時他的眼中閃爍着晶瑩的淚花。我那刻幼稚的思想很不理解他的舉動,現在我想那是對一代文學大師的的膜拜和崇敬吧,是一種深入骨髓裏敬畏吧!

先生故居的門是朝東的,入門顯示一個小亭,再往裏走繞過影壁才真正到了先生的小園。影壁上貼着個“福”字,是老舍夫人胡絜清的筆跡。院子不大,只有正房和東西廂房,算是正規的四合院,院子裏的兩顆柿樹遮住了驕陽,使小院顯得分外幽靜。據說這兩顆柿樹是老舍先生親自栽種的,“丹柿小院”名稱由此而來。

東邊的展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不同語言的《駱駝祥子》譯本,可見先生的作品在海外也是聞名遐邇。在西邊的展室裏,剛進門的右邊懸掛着先生說過的一段話:“我是文藝界的一名小卒,十幾年來日日夜夜操作在書桌與小凳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沒有大將的韜略,可是小卒該做的一切我確實做到了,以前如是,現在如是,將來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願有人贈給我一塊短牌,刻上‘文藝界的小卒睡在這裏,光明永在,潛力無窮’。”那刻我真正明白了先生的獨特文風源於何處,那是質樸謙遜的靈魂深處。

北方三間爲原狀陳列,保留着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進正方的第一眼看到的是端正的擺放在桌子上的先生遺照,前面有香爐,還有憑弔先生的一幅輓聯。進門後又變得小桌行上放着一支筆和一個小本,翻閱一下,上面佈滿了許多我看不懂得內容,因爲那是外國訪問者留下的字跡。老舍先生的書房內有一張寫作用的寫字檯,上面放置着一枚齊白石爲他刻的印章,一隻馮玉祥將軍贈給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的硯臺,此外還有他生前用過的眼鏡、鋼筆、墨水瓶、菸灰缸以及檯燈、收音機、檯曆等。我想起《龍鬚溝》、《茶館》等優秀作品就在此地誕生,大師的文學形象深深的投影在我的腦海裏.....

老舍故居觀後感 篇8

那天,參觀故居的人並不少,但人們都靜靜的領略着一代大師的風範,連腳步都放慢放輕了許多,生怕驚擾了先生棲居的靈魂。

這與天安門、王府井大街喧嚷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參觀者中有對老舍非常鍾愛對其作品有獨到見解的雲南遊客郭永樂先生,有想與老舍零距離接觸的小學生,還有一位女畫家,她哽咽的對舒濟先生訴說着這些年對老舍的敬仰,歷盡艱難曲折終於與機會走進這清幽的“殿堂”......

我被深深的震撼了,老舍的作品、小院的清幽到底滋養了多少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