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鐵人》觀後感範文(精選24篇)

本文已影響 3.89W人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鐵人》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鐵人》觀後感範文(精選24篇)

《鐵人》觀後感 篇1

有一種力量讓人無堅不摧。《鐵人》最震撼人心的是,讓人們讀懂了他身上有一股精神力量——飽含愛國之心的力量、追求理想、信仰的力量、鋼鐵般意志的力量!

“將中國石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天平洋裏去!”在誓師會上,王進喜激情洋溢,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得癱瘓。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爲國家承擔起這個壓力!這是怎樣一種真摯樸實的愛國情感!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看到白雪皚皚的一馬平川,無法想象,滾槓加撬槓的原始力學的運用外加人拉肩扛,三天三夜,讓幾十米高的鑽塔高聳而立,幾十噸設備正常運行。爲了石油,鐵人毅然參加石油大會戰,爲了石油,他一刻也不能等,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完成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怎樣的一種理想信念的追求。

“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井噴時,他扔下柺棍,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憑藉着這種鋼鐵般的意志,叫響了“鐵人”的名號。

然而,不同的時代賦予人不同的意志和人格魅力。影片再現了王鐵人鋼筋鐵骨的人格力量,同時,也表現了新時代石油工人的困惑與思考。在那個一窮二白“除了苦難什麼都沒有,除了血肉之軀一無所有”的王鐵人時代,他,這種力量感染了每個石油工人。而今天,在物質豐富,條件優越,生活幸福的年代,鐵人精神賦予了全新的內涵。這種力量不會產生排山倒海、平地而起,史詩般波瀾壯闊的場面,這種力量是一種堅持,一種將本職工作幹好的堅持。在堅持上再加上強烈了創業激情、對理想信念的一份執着追求,良好的道德修爲和對崇高精神的敬仰於捍衛就將是鐵人精神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昇華。

影片中鐵人的後輩劉思成在的經歷和他的思想歷程爲我們找到了答案。當他以鐵人後輩的身份感到無尚榮耀的時候,別人嘲笑他沽名釣譽;當他成爲標兵,事事做在最前、最好時,別人冷落他,說那是鐵人年代的色彩,與時代脫節;因爲與他人價值觀形成差異,他不知所措。我們今天的石油後代,在思考鐵人精神的時候何嘗沒有過劉思成同樣的困惑呢?而當他將他的朋友從沙漠中救出來時,他明白了這種堅持的力量。最終他不再困惑,他不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超越了自己,掙脫了鐵人後輩光環的束縛,不在乎外人的流言蜚語,坐最好的自己,最強的自己,他心中鐵人的力量化爲一種更強大時代賦予的力量,一種人格魅力。

影片的結尾是鐵人載着他穿越崇山峻嶺,他感到自己已經變成了一隻飛翔的鳥,鐵人精神爲他插上了一雙翅膀,他不再困惑,不再無措,他很堅定,向着更高的方向……

《鐵人》觀後感 篇2

王進喜的名字並不陌生,王進喜的事蹟也早就知道,作爲共和國的一代楷模人物,曾經激發過無數人建設祖國的熱情。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時代的進步,我們對於鐵人精神似乎有些淡忘。

李少紅導演、劉燁主演的《鐵人》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一代鐵人王進喜帶來的熱情和力量,同時也看到了這種力量的延續。影片中的“王進喜時代”,以零下40度的白雪皚皚的遼北平原爲背景,沒有高科技技術,沒有現代化大型機械,而且正趕上新中國的大災之年,連飯都吃不飽。正是在這樣極其惡劣的條件下,王進喜帶領一幫石油工人,依靠一雙雙粗糙的大手,不畏艱險不畏犧牲,爲我國成功架起了一座座油井,讓中國徹底擺脫了貧油國的帽子,爲中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史將永遠記住那一個時代的豐碑,永遠記住以王進喜爲代表的一代“鐵人”。“鐵人”不是鐵做的。由於操作不慎,巨大的鑽桿從高處滑落,王進喜不顧自身安危,奮力將劉文瑞推開,自己卻被重重的砸到。爲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王進喜拖着斷腿繼續堅守崗位。鑽井架因爲井噴將要垮塌之際,王進喜帶頭跳入冰冷刺骨的水泥漿中,充當“肉體攪拌機”。雖然不是鐵人,但他的意志、他的靈魂,卻比鐵還硬比鋼還強,我們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這種鋼鐵精神。

幾十年後的沙漠戈壁中,也有一排排鑽井平臺和一羣石油工人,劉文瑞的兒子劉思成也在其中。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不再食不飽腹、衣不裹體,但人們的精神世界卻極度空虛。老一輩石油人的良好傳統在劉思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延續,每年都被評爲工作標兵,在幹好自己的工作後,還努力的幫助其他同事。但這樣的行爲在其他人的眼裏卻成了“傻子”,這是“鐵人”精神的悲哀,更是現代人的悲哀。片中趙一霖的臺詞對兩代人的精神世界做了做好的詮釋:你注重精神,我注重實惠,你看中靈魂,我看中肉體。這是趙一霖和劉思成的不同,也是兩代石油人精神境界的衝突。

老一代石油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犧牲,換來下一代人更好的生活,但是下一代人卻

在老一代人創造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物質條件提高了,精神世界卻潰敗了,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在豐富的物質條件下擁有積極的態度和高尚的靈魂,而不是像趙一霖那樣只知道追求所謂的實惠和肉體。

不管是冰冷的東北,還是熾熱的沙漠,中華民族堅韌不屈、艱苦奮鬥的精神都需要傳承和發揚,那個翱翔於天際的雄鷹也都值得每個人仰慕。

《鐵人》觀後感 篇3

隨着一段塵封的記憶打開,彷彿又回到了半個世紀前。火車載着王進喜和他的1205鑽井隊,從甘肅玉門油田到了大慶。王進喜用血肉之軀和剛毅的意志,開鑽出大慶第一口油田。晴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他們經受三自然災害的考驗,寧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慶油田的英雄氣概,在今天,也絕不遜色。

父親看完電影,一種“大慶情結”,溢於言表,說不出的激動,我能看出,石油工人,工地,等,那些難忘的場景,讓他的記憶復活,讓他生活的那個年代復燃。對於我們80後一代,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的。黑白影像的效果,歷史滄桑感和生活場景的實感非常鮮活,

作爲王進喜徒弟的劉文端,因耐不住工地的艱苦而臨陣逃脫,鐵人沒有責備,而是一邊數落他不爭氣,一邊把饅頭和米袋子扔給他,那種愛之切責之深的感情,難能可貴。

鐵人是一個時代的符號,鐵人的精神永不過時,尤其是今天,面臨金融風暴的席捲,地震災區重建工作的緊要之時,缺乏的正是一種精神的鼓舞,沒有了人拉肩扛,飢寒交迫,但是,社會進步和物質誘惑,無不侵擾着人們的思想。王進喜的那種,井塌了它一塊塌下去,我宰了閻王爺再揹着井架爬回來,有誰能做到呢?80後,90後,一代代新生的青年人,應該以怎樣的行動,獻出自己的力量呢?用於擔當,不怕吃苦,獻出青春的力量和熱情!

《鐵人》觀後感 篇4

昨日,我觀看了《鐵人》這部新時代的電影,影片以新一代鐵人標兵劉思成的思想歷程與老一輩鐵人王進喜的事蹟在時空上相互交替進行了描述。荒原戈壁,大漠黃沙,黑白與彩色的交替,無論是節奏明快的歷史,還是舒緩卻靜中有動的現實,都給予了我巨大的心靈震撼。

急促奔忙的車站,人頭攢動的大會戰,高亢嘹亮的號子,人拉肩扛中緩緩豎起的井架,驚心動魄的井噴……

戈壁灘上的日落,蜿蜒公路上的巨型油車,悠揚的歌聲,高聳入雲的現代化鑽臺……

一個個場景,無不在述說着兩代石油人無私奉獻、拼搏進取的精神。影片以細膩的人物刻畫讓我們品味了20世紀60年代、新時期兩代勞模創業拼搏的精神,歲月如歌,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歷史的長河裏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向全社會彰顯了人類靈魂的崇高和完美,深深地感動着我。

在感動中,我品味到了人生的價值觀。“戲文裏怎樣說的?財主跟財主比錢,舉人跟舉人比烏紗。我們比給地球戳洞洞,比誰戳得猛戳得直,比誰油漿子噴得快……”鐵人就是用這樣的人生價值觀指引着他做事、做人的方向。

在感動中,我品味到了職責。“以前醫生給我看病,說我貧血,這人貧血,就沒有力氣,國家貧血,也沒有力氣,就得給人家欺負,我們就是要改變我們國家的貧血,讓那些瞧不起我們的人,再也不敢欺負我們。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什麼,是家裏的孝順兒子,是下地幹活的,不是在家享福的!”“上有老下有小,風裏來雨裏去……你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認了吧!……”這是鐵人用最樸素的語言詮釋着共產黨員的本質,詮釋着職責的內涵。

在感動中,我品味到了堅強。當時的條件是設備嚴重不足,鐵人帶着他的團隊用人力將數噸重的泥漿泵拖上井架。衆人用撬槓擡,用大繩拽。在整齊劃一的號子聲中,大繩卻接二連三地繃斷,眼看着功虧一簣。鐵人站了出來。“挺起來!沒長脊樑骨阿?”於是,挺直了的石油工人用脊樑骨戰勝了危機,石油工人的勞動號子在荒原間蕩氣迴腸——“石油漢子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在感動中,我品味到了奉獻。由於地層壓力太大,一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沒有重晶石,沒有攪拌機,僅有的壓井噴的水泥比重過大,容易凝固,分散不開。危急關頭,鐵人拖着受傷的腳,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水泥池子裏,充當“人體攪拌機”,最終制服了井噴。

在感動中,我還品味到了溫情。最器重的徒弟在最困難的時候當了逃兵,他瘋了似的到處去找。當最後在火車上找到了徒弟時,徒弟淚流滿面地說“師傅,我熬不住了……”鐵人應對“背叛”自己的愛徒,嘴裏雖然吼着:“熬不住了就給我滾!”手裏卻把當時十分稀缺珍貴的3個饅頭和一袋乾糧塞進了徒弟的懷裏。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還設置了黃渤飾演的一個以物質生活爲中心的朋友形象,通過兩人之間的相處和比較,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現代社會精神層面的嚴重缺失,彷彿是沙漠中的綠地一樣稀少卻珍貴。

採用這樣一種追認式和呼應式的表達策略是值得肯定的,這樣做不僅僅打破了主旋律電影將歷史人物與現代社會語境隔離開來的尷尬處境。更重要的一點是,將鐵人的精神做了傳承和期望。更有助於我們這輩人認同和理解先輩的艱辛的奮鬥與思想和精神的可貴。

在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只有我們有了無私奉獻的精神,纔會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職責感,才能時刻把職工羣衆的利益和要求放在心上,才能忠於職守,盡職盡責,開拓創新,努力創一流業績,時時做好模範帶頭作用,爲構建和諧測井、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鐵人》觀後感 篇5

《鐵人》這部電影是2009年上映的,當時我還在大慶石油學院上大學。我曾在校園門口望見這部電影在招聘羣衆演員,卻一向也沒看過這部片子。這天下了班,突然想起這部電影,於是打開電腦把它看完了。

電影講述了鐵人王進喜等參加鬆遼盆地石油大會戰和現代石油工人在塔里木油田沙漠地區進行物探作業2個不同時期的艱苦奮鬥的工作生活場面。我的四年大學生活是在大慶度過的,而如今此刻我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上班。看了這部能把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的片子讓我想到了很多,感想很多。

電影裏的薩爾圖火車站就是此刻的大慶火車站。薩爾圖是蒙古語,翻譯過來是泥沼、溼地的意思。薩爾圖到處都是湖泊但是不大水也不深,大慶也因此有了天然百湖之城的美稱。如今的薩爾圖區,已經發展成爲大慶的商業物流中心,是大慶最繁華的地方之一。我們校園就坐落在這座石油之城中,是大慶油田蘊育發展起來的。剛入學,我們就聽老師講鐵人王進喜的事蹟,深受其薰陶。大會戰時期機械化程度低,全都是靠人力,只有肩拉背抗。冬天也沒有取暖設備,住的是乾打壘,也只有大傢伙擠在一塊取暖。遇到國家三年自然災害,吃不飽卻要幹沉重的體力活,這些都在電影裏重現了。當時環境的惡劣、條件的艱苦是我們很難想象的,但更難想象的是,在那麼艱難的條件下,還能,但是看着那風風火火的大場面,人們那個熱心勁,任勞任怨的用心幹勁而不圖回報的境界,在那種環境和條件下他們堅持下來了。這個是我們此刻想象不到的,是我們體會不到的。此刻我們好多人不明白他們爲什麼堅持,物質上他們什麼都得不到,他們卻有那麼大幹勁,大夥的心都聯繫在一塊兒。換着此刻打死也沒幾個人願意去受那苦受那罪,去了也免不了全是抱怨嘮叨。想了很久我想到了,他們都是有夢的人,當時都懷揣着一個夢,爲了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缺油帽子,他們都明白而且親身體會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他們的思想不是爲己而是爲別人,爲祖國,因此他們留下了一個個偉大的事蹟。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石油工人生產生活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一線石油工人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依然存在。手機經常沒信號,生活用水匱乏,天氣變化惡劣等等都是我們面臨的考驗。電影裏講的是物探隊的生產生活環境。塔里木沙漠地區作業是國內條件最艱苦的地方,物探隊又是勘探的最上游,承擔着盆地裏找凹陷,凹陷裏找有利圈閉,最後帶給局部構造最有利位置進行下一步鑽井勘探工作。因此他們去的是別人沒去過的地方,其危險性和不可預知性最大,他們還要忍受沙漠中的孤獨寂寞,要與惡劣的沙塵暴作鬥爭,他們吃不到可口的飯菜,享受不了城市的繁華與便利。但儘管條件是如此艱苦,依然有千千萬萬員工堅守在自己工作崗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爲什麼他們在這種環境下依然能兢兢業業,恪守本分的幹好自己的工作呢,除了養家餬口外必須還有一份對工作執着的愛。環境的艱苦,條件的惡劣也讓我們有的人無法忍受,不能堅持而投向喧鬧的城市,因爲他們缺少對工作崗位的熱愛,經受不住繁華便利城市生活的誘惑。想想自己,大學時代的夢想,那時的豪言壯志也曾被這惡劣環境所擊倒,想過逃離。經過激烈鬥爭夢想終究戰勝了殘酷的環境,要時刻牢記自己的夢想,堅持那一份熱愛,爲了那些豪言壯語而努力。雖然沒有王進喜時代爲了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缺油那麼偉大的夢,只需要要完成自己人生的夢。

國家要成就中國夢,我們就要實現我們自己的夢。此刻我就在這浩瀚的大沙漠之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只爲堅持實現自己大學時代的夢,要在荒涼沙漠之中成就不荒涼的人生夢。今晚的沙漠很平靜,我的血在沸騰,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

《鐵人》觀後感 篇6

原以爲這是一部歌功頌德式的電影,也沒有報太大希望,就跟車過去了,沒想到看完後竟頗有感慨。應該說,這部電影拍的不算差。

鐵人就是王進喜,我小學的時候,在課本里學過鐵人的故事,老師還要求背誦下來,所以記憶比較深刻。但對鐵人,特別是對鐵人那一代人,是知之甚少的,對那個時代的那種艱苦惡劣環境是沒有切身體會的,甚至也無法想像那種勘探條件的艱苦。而這部影片給我了一種非常直觀的視覺認識。這是一部以黑白和色彩爲時空交替的倒裝敘事式電影,黑白部分故事的大背景是1960年在大慶的石油勘探大會戰,彩色部分故事的背景卻是現代的中國石油勘探行業,可這種黑白與色彩交替的效果卻處理的很好,時空轉換的比較簡潔,不會讓人感覺有接縫或不融洽的痕跡。黑白部分給人的感覺是節奏比較快,場面宏大;彩色部分給人的感覺是節奏比較平緩,沙漠、落日,蜿蜒的公路,似乎有一種中國畫裏大寫意的感覺,場面精美。我比較喜歡黑白部分,黑白部分以寫實的手法來表現場景,如大會戰人頭攢動,忙而不亂,井噴驚心動魄,亂而不繁。導演通過鏡頭,在不動聲色中即把鐵人刻畫的比較到位,比較成功,也比較感人,使60年前的那場會戰活生生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影片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塑造鐵人並沒有遵循高大全式的手法,也沒有把鐵人塑造成一個完人,而是力圖從鐵人的性格方面再現鐵人的事蹟。鐵人有光輝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影片並沒有把鐵人或說鐵人精神昇華到某種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而是把鐵人放在當時那種特定的背景下來說事情。鐵人也是人,比如,鐵人也會罵粗口,也會踢人,也會向他組隊裏的人偏心。這就讓人感覺鐵人很真實,在真實中甚至還有些可愛。

那是一個物質極其匱乏,條件極其艱苦的時代,可看到他們卻在那裏幹得熱火朝天時,我邊看電影邊想,是什麼讓他們那樣充滿幹勁?他們穿不暖,吃不飽,與今天的我們相比較,有天上地下之別,不可同日而語。可他們的精神世界比我們豐富多了,而且鬥志昂揚,奮發向上。我們雖然物質生活好了,可總是感覺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一點什麼,至於缺少了什麼,我一時想不出個所以然來。我邊看電影邊無端的聯想起前幾天剛看完的一部電視劇,叫《潛伏》,《潛伏》中的主人翁餘則成說過的一句話或許能夠解釋他們幹勁的來源,那就是“信仰”,他們有信仰,有信念,有追求。只能夠這麼解釋,否則,可能會解釋不通。影片上的黑白畫面給我的另一個感覺就是(至少,從電影的鏡頭中,給人這樣的感覺),那是一個乾淨純潔、沒有那麼多幹擾和誘惑的年代,那個年代的人都是單純的人,生活是純粹而簡單的,人的心靈是純淨的,那個時候條件雖然惡劣,可幹活就是幹活,拼命幹活就出成績,沒有背後告密,沒有爾虞我詐,更沒有什麼所謂的辦公室政治。不像現在,生活好了,生活條件提高了,機會多了,選擇多了,可做爲主體的人卻出問題了,很多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越來越糊塗,更不要說什麼信仰、信念、追求了。所謂的繼承、學習、發揚鐵人精神更多的是停留在嘴上或文件上,領導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政績,實權部門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票子,機關員工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後臺和裙帶關係,那些蠅營狗苟者真正在意的(準確的說是挖空心思)是如何運作才能夠達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一般管理人員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位子,那麼到了最基層員工真正在意的是自己少得可憐的收入。基層員工幹着最辛苦的活,但卻拿着最低的工資。在機關中比的、拼的不是你能力的大小,才能的高下,比的是你的後臺是誰,有多硬。幹得好,永遠不如運作的好。

影片裏面還刻畫了一個“小知識分子”的角色,雖然鏡頭不多,但我感覺是相當成功的。影片雖然沒有用鏡頭說他從會戰逃走後如何後悔,可從他兒子詮釋中,卻無一不展示出作爲一個書生的他,一輩子都在承受着心理折磨。他雖然不是鐵人那樣的英雄人物,至少他卻是真實的,他在影片中也算是一個真實的悲情人物吧。在那樣的年代,那個曾經真實努力過的小人物,我並不覺得這個人物緲小,放在今天的立場來看,我感覺他的出走,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放在當時來看,可能是不可思議。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在想,如果把那個“小知識分子”換成是我,我能夠克服那樣的困難嗎?我能夠挺下去嗎?我沒有答案。鐵人跑到車站找到那個“小知識分子”的場景非常感人:那個“小知識分子”面對鐵人和同事憤怒的目光,在他骯髒的臉上淚水滿面,可以看得出他內心是非常矛盾的,尤其是鐵人的到來,讓他感覺到非常愧疚,他甚至不敢看鐵人的眼睛,他哽咽着對鐵人說:“我熬不住了,師傅……”其他再也沒有一句爲自己辯解的話,沒有強調客觀理由,而鐵人也沒有苦口婆心的勸他回來,更沒有爲他講什麼說教式的大道理,只是在嘴裏吼出了一句:“熬不住了就給我滾。”,在一邊罵他的同時,鐵人一邊把幾個饅頭和一些乾糧硬塞給了“小知識分子”。這些鏡頭讓我感覺突出了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在這裏,導演並沒有一味的只是樹立鐵人的形象。我覺得這是電影的成功之處,也是導演很高明,很厲害之處,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中國電影的一大進步?

電影還有一個讓我感慨頗深的地方,那就是鐵人在誓師大會上講話,講話的內容就是今天鐵人精神的基本內容,什麼“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之類的話,這些話作爲我們的企業精神,我多次學過,甚至都會背誦了,很熟悉。但放在影片中的那個背景之下再體味這些話,卻是別有一種感覺,別有一番滋味。很能夠激發人的一種愛國之情,我覺得很好。那些鏡頭,通過演員到位的演繹,把作爲一名中國人那種真摯樸素的愛國情感,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了。雖然那只是演員的演繹,但我更相信那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我覺得,這就是那個時候黨員的形象,敢於吃苦,勇於吃苦,不計較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可再反觀今天,經濟發展了,物質豐富了,金錢和利益卻成了我們的最大追求。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年代,很多人因爲只追求或說只顧及自己的利益,而忘卻了國家集體的利益,眼裏只有自己,只顧自己,在這樣的企業裏,你能夠稍微堅持一點正義,稍微想做一個正直的人,甚至稍微想有一點個性,不讓自己迷失,你反而變成了另類,他們反而會集體打擊你,排擠你,甚至污衊你,直至你被淘汰出局。制度的缺陷可以培育出一個自我膨脹的具有極強自我維護能力的既得利益集團,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的能量大的驚人,他們可以影響到高層,甚至影響到政策的制訂,他們在企業內部排擠異己,千方百計培養自己的勢力,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貪得無厭而又毫無顧忌的吸吮着員工、國家的膏血,肥肥壯壯地擴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間,並且一級一級的自我複製。勢力所及之處,員工與員工,員工與領導,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係,越來越不成體統,所實施的政策也不能夠真正得到貫徹、執行和落實,有的淪爲一種擺設,有的只是一紙空文,還有的某柴政策甚至越來越偏向着既得利益集團,離企業公開宣稱的政策越走越遠。想起了幾年前,有一個領導是這樣對我說的,這樣的企業就適合逢迎拍馬的人,有能力的人是吃不開的,也不需要有能力的人,只要按部就班、老老實實就行了。他還說,在這樣的企業裏,你想幹好,不容易,但你想把這個企業搞垮,也不容易。當時我不相信他的話,感覺作爲一個領導,他的這話有些類似胡扯,可在工作了幾年之後,我悲哀的發現,他的話不但有道理,甚至還有些哲理,他作爲一名石油戰線上的老員工,對中石油的體制和機制洞察的竟然如此敏銳和準確。而我,作爲一名一畢業就進入中石油的沒有任何後臺和背景的人,可以說對中石油充滿了感情,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最基層的加油站做起,“混”到了省級機關,又從省級機關“混”到了地區公司機關,現在又在地區機關“混”的什麼也不是,據說,只是因爲沒有所謂的後臺,有能力,沒後臺,也是白乾。眼看着企業的這麼多弊病,圖有大志,無從下手,不要說爲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了,就是想找一個能管事的人,聽一聽我的想法和建議都不會有。嗚呼!當制度的缺失與既得利益集團相得益彰,迅速膨脹到員工不能夠承受的程度時,日積月累,就會有量變達到質變,那麼,一個企業的循環也就臨近終點了,如此下去,如果中石油失去了行業的壟斷地位,沒有國家的扶持,完全進入市場公平競爭,很可能就要被無情淘汰,甚至是倒閉,那樣真將要企將不企了。還有我們的黨員,數量在不斷增長,僅從數量上而言,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大黨了,可是從質量上而言,我感覺質量並不高,比之前輩,質量差了一大截。現在,企業裏從上至下在學習科學發展觀,踐行科學發展觀,領導來了,公司預先安排好行程,領導到預先安排好的樣板油庫或加油站前呼後應的走一走,轉一轉,或者,做個秀似的在基層和員工吃一頓飯,這就是領導下基層了。很多領導下基層要的只是那幾張照片,幾篇報道,幾份總結。一檢查,一總結,一評比,都是很好,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好。但,到底做了多少事情,取得了多少成績和效果?可能要打個折扣。至少,從我眼中看到的大都是在認認真真的走形式,走過場,真正解決了多少問題呢?成績和效果裏有多少水份呢?誰做誰知道,或說,從領導到員工,大家心裏其實都明明白白的,只是沒有人肯點破而已。在這種時刻,我想,我們真的應該反思了。

《鐵人》觀後感 篇7

《鐵人》這部電影描述了兩代石油工人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以鐵人王進喜爲代表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條件下,“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憑藉頑強的意志和沖天的幹勁,破冰取水,僅用5天零4小時就鑽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井;在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的情況下,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使得井噴終於被制服。以劉思成爲代表的第二代石油工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塔里木進行第二次創業,他們以第一代石油工人爲榜樣,在油田大會戰中闖市場,攀高峯,馳沙海,戰高溫,再現鐵人精神,爲中國石油的現代化進程譜寫新的篇章。

就影片的拍攝手法而言,首先,談一談影片的故事展現。影片由一次沙暴過後尋找失散人員的場景開始,在找到劉思成後,第一代石油工人的故事就隨着劉思成的回憶逐漸展開,這種藉由回憶把當今情景轉換到過去情景的手法顯得非常自然。之後,影片採用插敘和順敘相結合的方法展開情節。影片運用插敘的手法切換第一代石油工人和第二代石油工人的故事,而兩代石油工人各自的故事又是採用順序手法所敘述的。再來談一談影片的畫面攝製。影片在講述第一代石油工人的故事時,採用黑白畫面,力求再現四十年前的滄桑和樸實,而在講述第二代石油工人的故事時,採用彩色畫面,與黑白畫面形成反差,過去場景與當今場景的線條勾勒得相當清晰。還想提一提影片多次展現的一幅畫面。在廣闊的蔚藍的天空下,一隻展翅雄鷹,時而振翅高飛,時而舒緩有序的劃過天際。這幅畫面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雄鷹對純淨天空的嚮往如同人們對夢想的渴望,直衝雲霄的振翅高飛彷彿人們對夢想的追求,劃過天際時的舒緩好像人們夢想實現後的輕鬆愜意。這幅畫面始終穿插於影片之中,最後一次出現在劉思成放下思想包袱,真正領會到鐵人精神的時候,這正好將人物思想與自然意境恰當地結合起來。另外,再講一講影片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對第一代石油工人,側重用語言、動作等感性的表達來塑造人物。比如,各地方言的運用不僅再現了當年五湖四海的人們匯聚大慶開採油田的實際情況,而且相當生動地塑造出人物自身的特點和形象。對第二代石油工人的描述除了繼續沿用語言、動作等感性表達外,還側重於人物心理活動的描述,這尤其體現於劉思成的內心獨白。通過劉思成的內心獨白,人們清楚地瞭解到,劉思成怎樣從一個揹負着父輩光榮陰影的工作狂,成長到一個坦然對待父輩榮耀、正確領會鐵人精神的成熟的第二代石油工人,內心獨白的運用更能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增加觀衆的認可和共鳴。其次,提一提影片用到的超現實主義拍攝。在鐵人勸說小知識分子文瑞留下但文瑞執意離開的場面,鐵人一面大罵這個恨鐵不成鋼的徒弟,一面以師傅對徒弟那種無法割捨的關愛塞給文瑞幾個珍貴的窩窩頭。火車開動,文瑞心存內疚地把窩窩頭拋出,鏡頭拉伸,黑白色調的鐵軌邊,月臺上,呈現出幾個黃澄澄的窩窩頭,分外耀眼,鏡頭再次轉換,跳回至鐵軌旁邊一個紅色的電話亭,電話亭中的劉思成目送着遠去的火車,看到了鐵軌旁邊那幾個黃澄澄的窩窩頭。超現實主義手法的運用更加真切的表現出劉思成擺脫父輩壓力,逐漸成熟的心路歷程。

影片運用什麼樣的拍攝手法,怎樣運用拍攝手法,其目的無非都是爲影片的主題服務,讓人們在看完影片後有所回味,那麼這部影片所宣揚的鐵人精神給我們帶來些什麼思索呢?個人認爲,值得思索的問題可大體歸爲兩點,一是學習鐵人精神,二是運用鐵人精神。

鐵人精神中值得學習的第一個閃光點是,擁有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信仰。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一線石油工人的口糧都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在缺乏必備的機械設備的條件下,王進喜和他所帶領的隊伍爲何能忍飢挨餓地使用最原始的人工方法來豎井架、端冰水、開鑽機、拌水泥?這源於他們熱愛祖國,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信仰。愛國,在王進喜和他所帶領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心裏是非常清楚非常堅定的信仰,王進喜曾說過“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當這種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信仰在王進喜和他所帶領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心中紮根,縱使忍飢挨餓,縱使缺這少那,這種由堅定的愛國信仰所帶來的溫暖勇敢的力量使得一切困難都變成了紙老虎。鐵人精神的第二個閃光點是無畏困難的態度以及積極主動解決困難的行動。在大慶油田的誓師大會上,王進喜說過“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所帶領的隊伍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沒有吊車,王進喜和同事們人拉肩扛運鑽機,用滾槓加撬槓,奮戰3天3夜,迎着寒風把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矗立在荒原。水管沒有接通,王進喜帶領同事們到附近水泡子裏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噸水,最終僅用5天零4小時就鑽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井。很欣賞“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氣概,因爲這是人主觀能動性的生動體現。人面對困難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迴避,一種是克服。選擇即追求,如果選擇迴避困難,那麼困難毫無變化依舊是困難,你所追求的便是停止,停止帶來的只是一時的舒適;如果選擇克服,那麼困難就有可能轉化爲成果,而這一成果再變成以後的鋪路石,你所追求的便是前進,縱然前進的路途不平坦,但帶來的是無限的廣闊。“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還闡釋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面對困難,只要你有徵服它的願望,有恰當的切實征服它的行動,就一定能將其征服。鐵人精神所體現的無畏困難主動克服的精氣神兒鞭策着當今社會的人們,永不褪色。

怎樣在當今運用鐵人精神?以科學發展的觀點與時俱進地運用鐵人精神。鐵人有一句名言曾深植於一代中國人心中——“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句話集中體現了鐵人忘我拼搏的豪邁氣概。鐵人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幾百斤的鑽桿砸傷了他的腿,他拄着雙柺繼續指揮;沒有壓制井噴的重晶石,只能用水泥代替,而倒入泥漿池的水泥攪拌不開,鐵人就甩開雙柺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拌。鐵人豪邁的語言,感人的事蹟,忘我的精神使我熱血沸騰,思緒萬千。非常非常敬佩鐵人和他領導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在極度匱乏的物質條件下憑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所創造出的豐碩成果,這種愛國、忘我、不畏艱難勇往前行的鐵人精神尤其值得後輩學習並運用。鐵人甩開雙柺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拌的事蹟確實令人感動,但是如果說學習鐵人就是機械的模仿,在科學技術已經日趨現代化的今天,石油工人依舊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的話,那麼其行爲不禁使人所困惑了。看過一篇題爲《鐵人精神到底離我們有多遠》的報道,主要講述的是當今石油工人的想法和狀態,其中描寫的一件小事令人頗有感觸。這件事情是這樣的,1205鑽井隊的一名電工因工傷遵醫囑在家休假兩天,而該電工的父親是當年鐵人帶領下的1205鑽井隊的“老會戰”,“老會戰”嚴厲責問兒子怎麼這麼點輕傷就不上班了,兒子則認爲休息是爲了重返崗位後更好的工作。我們欽佩“老會戰”,因爲他超然忘我的氣概令人鼓舞,然而我們再思考一下,似乎兒子的做法更爲理性,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講到這兒,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鐵人精神還適合當今社會嗎?當今社會非常需要鐵人精神。與鐵人所代表的父輩人相比,我們生活在物質條件日漸豐富的環境中,物質條件的優越往往削弱了對精神的信仰與追求,我們不可能有鐵人他們所經歷的“天當房屋,地當牀;棉衣當被,草當牆;五兩二餐保會戰;一杯鹽水分外香”的生活,但我們要有而鐵人那種愛國、忘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勁頭,與時俱進地學習、領會、運用、傳承永不過時、永不褪色的鐵人精神,爲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從影片結構上來看,之所以穿插講述兩代石油工人的故事,並非單單向人們宣揚鐵人精神,因爲如果這樣的話,只講述鐵人當年的故事就行了,而影片還以現代的視角關注了年輕一代的內心,展示年輕一代逐漸成熟的過程,個人認爲,這正是《鐵人》這部電影的主旨即希望當今的人們能夠與時俱進地學習運用鐵人精神。

《鐵人》這部電影結構緊緻,拍攝手法多樣,帶給人們諸多思索,堪稱一部有分量的影片。

《鐵人》觀後感 篇8

《鐵人》這部電影把我們又帶回了那個熱情洋溢,但是條件艱苦的年代,吳剛飾演的王進喜充滿智慧,膽大心細,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帶領他的鑽井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影片一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第一代鑽井隊的艱苦創業過程,深深激發了我們青年內心潛在的激情和動力;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新時期,青年人如何繼承鐵人精神的問題。

隨着新時期青年人價值觀的轉變,人們的思想越來越物質化,那些想繼承“鐵人精神”的人會被人家稱之爲“傻子”,遭到排斥。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大多數人爲了自己的利益而俱在一起,排斥那些崇拜鐵人並且想成爲鐵人的人,於是乎給鐵人的繼承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片中劉燁飾演的劉思成就是這樣一個鮮明的代表,他沒有個人的私慾,只是鐵人的精神是他所崇尚的,他想堅持鐵人精神,無奈同行者太少了,他只能孤單的走在前輩走過的道路上,於是他寂寞了、孤單了、變的少言寡語了,最終患上了沙漠綜合症。

影片緊扣激發和繼承這兩個主題,圍繞着王進喜的無私奉獻和劉思成的心靈轉變層層展開。有人說這部電影是至今爲止中國最好的主旋律電影,對此結論我不置可否,因爲我很少看主旋律電影,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但是這部影片中王進喜的一神一態確實形象生動,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腦中。生活經驗告訴我,要想成爲模範中的模範,首先要會吃苦耐勞,其次是要有很強的精神支柱,支撐自己和團隊,最後就是要有團結和鼓舞大家的本事。片中的王進喜把這三點展現的淋漓盡致,身先士卒的行動,飽滿的熱情,光明磊落的言語,把我心中久別的火焰又重新點燃,好像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如果說鐵人精神是那個時代必然的產物,那麼如何繼承鐵人精神就是這個時代應該探討的問題。現實生活中的人也許沒有片中劉思成複雜的身世,有的只是對鐵人精神的嚮往,可是同路人太少,於是他們成了孤膽英雄。中國人有個通病,就是三人成虎,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自己思考,人云亦云。當多數以回報爲目的的人俱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不否定自己,就只有否定他人,於是這些孤膽英雄更加寂寞了,無助了,抑鬱了。人世間最可悲的莫過於:英雄流血又流淚,有時候心靈的折磨比肉體的折磨更加能摧殘一個人。片中的主人公劉思成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求助於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這個最爲中國人所忌憚的職業,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思維裏,看心理醫生的人不是精神病就是神經病,反正是腦子出了問題,都避而遠之。白靜飾演的送飯女就是這樣,開始的時候對勞模劉思成很是崇敬,當聽到他和心理醫生的談話後,態度就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這時我不禁的感嘆,有時候心靈的無知比臉蛋的醜陋更可怕。當然,醫生的疏導還是次要的,任何精神的昇華都是自我認識的又一次提升,不是外力所能夠左右的,主人公和心理醫生短短的兩次交流後,醫生走了,又剩下主人公自己,他開始思考,開始昇華,最終以實際行動完成了由繭化蝶的過程。有時我就在想:其實我們不是沒有繼承鐵人的精神,只是我們沒有底氣去充實鐵人的精神,缺乏底氣就像沒有充氣的輪胎,有也等於沒有。

從開始到最後,主人公劉思成沒有任何物質形態和技能的變化,有的只是心理的種種抉擇,最終他在無數的抉擇中,打開了符合內心要求的那扇門,他踏實了,真真正正的踏實了。如果說,王進喜是一種精神的象徵,那麼劉思成就是一種精神的繼承,相比之下我更注重於後者,因爲這更接近於我們目前的實際。新時期對鐵人精神的繼承不是隨便說說,也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對鐵人精神的認可,要有勇氣和毅力與鐵人同行。

《鐵人》觀後感 篇9

電影開頭,大片大片滿天的黃沙,黃渤一人現在沙堆上大聲呼喊着劉燁,鏡頭一轉,接着便是劉燁沉默的身影,大紅色的工服套在身上,與身後的漫漫黃沙行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雖然是彩色的,卻總顯得暗淡。沒演幾分鐘,劇情就進入了回憶,回到1960年,一輛破舊的火車載着王進喜和整個大會戰的隊伍來到大慶,黑白的畫面處理帶來那個年代特有的歷史厚重感,那是怎樣的環境呢?荒蕪的土地不見人煙,低矮的茅草房,呼氣成白煙的寒冬,匱乏的物資,沒有先進的器械,沒有熟練的技術,井架甚至要靠人拉,繩子斷了,繼續靠蠻力推上去,我很佩服這些人,爲了這樣或那樣的信念,甘願去往這樣的地方,爲中國的石油行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那是怎樣的年代呢?我對大慶的印象是中國最大的油田,在我的心中,大慶,應該是一片瑰麗大氣的土地,與黑白大熒幕上下着鵝毛大雪的荒地是那麼的不同,那些人身上髒的看不出顏色的棉衣,黝黑的臉龐又與如今身着大紅色工服被日頭曬的臉紅通通的石油工人又有着這樣那樣的區別。

電影分回憶和現代兩條線,回憶自然是以王進喜等自願參加大會戰的石油工人在大慶發生的事情,現代則是劉燁飾演的石油子弟劉思成在大慶沙漠工作,在思考自己的目標,父親的目標等事情上得到成長。

每個時代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也都需要一個英雄,一個楷模。王進喜自然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他不顧病痛,永遠都奮戰在第一線,以身作則,堅守自己的崗位,安撫不安的同事們,爲了讓徒弟們吃飽不辭辛苦的'籌備糧食,他在工作上嚴肅,私下裏卻很可親,他對自己的徒弟嚴格,卻也真心疼愛他們,劉思成的父親劉文瑞終於熬不住站上的辛苦,偷偷坐上了回程的火車,王進喜在得知消息後,急得四處尋他,卻在看見他留下的眼淚,說出那一句熬不下去了之後,將那一句留下的話嚥了回去,把得之不易的糧食塞給他,告訴他要好好活。這一刻,王的怒其不爭,他的心疼表露無遺,王進喜的形象終於豐滿起來。

而在現代,身爲劉文瑞的兒子,劉思成一直以自己是鐵人一代的後代而自豪,父親告訴他自己是病退,父親的老寒腿就像士兵的傷疤一樣讓他驕傲,可是這一切在他得知父親逃跑的真相後破壞的支離破碎。他覺得無地自容,覺得憤怒,可這些又隨着父親的離世消失殆盡,只剩下對父親的尊重。在這個故事裏,沒有英雄,又也許有英雄,劉思成爲了尋找使用的趙一林和小米奮不顧身的進入滿天黃沙,趙一林對劉思成的維護安慰,亦或者每個奮鬥在石油行業的人都是英雄。

在困難面前,像鐵人一樣,絕不言敗,絕不退縮,這大概就是真正的鐵人精神。

《鐵人》觀後感 篇10

我很小的時候,就對石油工人王進喜的事蹟有所耳聞。在我的心目中,鐵人王進喜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與楷模。懷着崇敬的心情觀看影片《鐵人》後,我對“鐵人”王進喜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影片中上個世紀60年代以王進喜爲代表的中國石油工人在環境極端簡陋的條件下展開的“大會戰”。舊時的火車站,高聳入雲的石油井架,身穿棉衣、頭戴翻毛棉帽的石油工人,歷史通過銀幕在我們眼前再現。昏暗簡陋四處透風的工棚,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糧,就是在這樣及其惡劣的條件下,鐵人王進喜和他的工友們,用人拉肩扛的方式豎起了石油井架。打井缺水,他帶領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沒有吊車,拿自己的脊樑當吊車。關鍵時刻,他能大吼一聲,跳進泥漿池裏充當“人肉攪拌機”。看到這裏,我被這種忘我拼搏、無私奉獻,不以犧牲個人生命來保衛國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是啊生活中,生產中就需要這種精神,幸福是要靠勤勞的雙手去拼搏創造的。

影片中還重點刻畫了另一位楷模,他就是劉思成。做爲一名新時代的大慶石油工人的後代,在物慾橫流的新時期,對着茫茫無際的戈壁,幹着每日重複枯燥的工作,他困惑過,彷徨過,甚至懷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就在工友失蹤的突發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尋找工友的征程。這樣一段故事的穿插,暗示我們鐵人精神並未泯滅,他在新時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傳承和延續。

上世紀60年代,以鐵人王進喜爲代表的石油工人們,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就是振興國家的石油事業,爲此可以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看完影片,回過頭來看我們,在經濟危機時刻,在企業舉步艱難之際,這種鐵人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讓我們大家向鐵人王進喜學習,拿出鐵人的幹勁,拿出鐵人的堅韌不屈、艱苦奮鬥、不肯服輸、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企業同舟共濟、共克時堅,讓“鐵人”精神永放光輝,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更快發展!

《鐵人》觀後感 篇11

好友很單純,看完《鐵人》後,常在QQ上給我留言,問這問那,可我因爲忙,一直沒給他回覆,下面,我站在專業的角度上談談對《鐵人》這部電影的看法。

做爲鐵人工作過的公司的一名員工,我曾在鐵人所在的鑽井大隊工作過,與鐵人的戰友接觸過,聽這些戰友講過一些鐵人的故事,正因爲如此,看完《鐵人》後,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這部電影比較真實,鐵人說過的著名的話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也要上。”其原話是:“有上,沒有上,脫了褲子也要上。”電影中並沒有特意誇大鐵人,給真實地表現了出來。

第二點真實是人物選擇上的真實,在這部電影中選擇了一個逃兵——當代石油工人劉思成的父親小知識分子,小知識分子是泥漿工,鑽井離不開泥漿就像人離不開心臟一樣,泥漿學名爲鑽井液,之所以叫泥漿,是因爲當初用清水鑽井,在鑽井的過程中,許多岩屑分散在水中形成混濁的泥水,一口井選擇什麼樣的泥漿類型是根據地質條件決定的,在會戰之初,由於不知道地質狀況,很難選擇正確的泥漿類型,對泥漿工的要求就比較嚴格,需要24小時觀察、測量,其勞動強度是比較大的,而泥漿工又不同於鑽井工,是需要有文化人來乾的,在會戰之初,很難找到幹泥漿工的合適人選,所以說在會戰之初,泥漿工是最辛苦的,電影中小知識分子躺在泥漿池旁邊量泥漿密度的畫面特真實,他的腿被凍傷了,承受不住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提出瞭如何看待會戰之初時離開的人,電影雖沒給出回答,但卻通過劉思成的心理變化給予了回答,讓人感到社會的寬容,他們畢 竟 奉獻過、付出過,應該對他們的奉獻和付出給予肯定而不是責難。

好友不止一次地問我:“鐵人爲什麼跳泥漿池?他不怕死嗎?”這與井噴的危害有關,井噴是鑽井事故中危害最大的事故,井噴發生時,如不及時制止,會造成機毀人亡等重大事故,其經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井噴發生時,要用加重劑對泥漿進行加重,加重劑的主要成份是重晶石粉,其化學成份是硫酸鋇,鐵人當時打的那口井,井噴發生時,現場無加重劑,危急中用水泥替代,水泥好凝固,必須及時攪拌,在現場無攪拌器的情況下,鐵人帶頭跳進了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打完井後,要用水泥將井固住,現在由固井公司來做,會戰之初,無固井公司,都是由鑽井隊完成的。所以井場備有水泥,水泥比重晶粉對人體的危害大得多,所以,當我和我同事談論鐵人跳泥漿池時,我同事說:“他跳的不是泥漿池是水泥池,鐵人逝世時才47歲,他少活得豈止是20年呀!” 單從這一點來說,後人就該紀念他、懷念他。

好友曾問過我,是誰最先叫王進喜鐵人的?那是因爲打第一井時鐵人7天7夜沒閤眼,感動了當地的老太太,老太太稱他爲鐵人,以後就叫開了。老太太的一句鐵人,鼓舞了幾代人,鐵人已成爲一種文化傳了下來,正是這種鐵人文化,使後代人明白:“生活中需要鐵人精神!”

好友在跟我談看《鐵人》感受時說:“人生的真諦那就是人活着不僅僅是爲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與富有,更重要的是要超越於物質之上。只有這樣,人生纔有意義!”我想,這就是鐵人精神的真諦吧!這也就是我追尋着鐵人的真跡來到這個城市的原因吧!

《鐵人》觀後感 篇12

茫茫沙漠,石油漢子日夜不歇;酷暑冰霜,一路挫折勇往直前;飢寒交迫,報效祖國永不言苦。我看着看着銀幕上的《鐵人》,不知不覺地被吸引了,彷彿置身於冰天雪地的荒漠,飢餓和寒霜襲向我瘦弱的身軀。電影裏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場面,我都牢記在心、歷歷在目。這一切的一切,讓我銘記至深,感動至深,思索至深。

渺無人煙的沙漠,無邊無際,大雪紛紛,狂風蕭蕭。大夥兒喝進的是冷風,吐出的是白煙,穿破衣,吃稀粥,躺地板。沒有現代化的設備,只有一雙雙粗糙的手。40多噸的龐然大物,全靠一股股蠻勁。當鑽井將要垮下的千鈞一髮之際,王進喜奮不顧身地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當起了“人肉攪拌機”。他瑟瑟發抖,任冰般的霜水侵襲着他,爲了鑽井的成功,爲了祖國的發展,他熬住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熬住了!說他是鐵人,他沒有鐵的身軀,卻有鐵的靈魂,鐵的膽魄,鐵的堅韌!黑白轉成了彩色,昔日換成了現代,時空穿梭了數十年,但不變的,是鐵人堅如鐵的精神。劉思成,“小知識份子”劉文瑞的兒子,爲了完成父親的重託,不知疲倦地工作。無論日日夜夜,無論春夏秋冬,幹完了自己的,便去幹別人的。無數人嘲諷他是“傻子”,他不屑一顧,堅持心中的信念,繼續向前、向前。

從牙牙學語起,一切都是鳥語花香,我在小溪裏安逸地暢遊,無憂無慮。沒有一望無垠的沙漠,沒有飢寒相迎的考驗,我的心早已淡化了。但,漫漫人生路,永不會風平浪靜,總會有困難,有挫折,有失敗。淡化的心就如驚弓之鳥,只能望而卻步,在岔路口徘徊、徘徊,等待着更大的失敗。優勝劣汰是永恆的,失敗者定被淘汰,成功者繼續拼搏。也許,自己的起跑線被拉遠了,只能看着別人展翅高飛。可,懶造就蟲,勤造就龍。培養出鐵的精神,在失敗面前永不放棄,在困難面前永不退縮,聽狂風怒吼,迎波濤洶涌。那麼,毫無疑問,你將是勝利者!走出去吧,走出家門,走出世界,走出宇宙,當你披荊斬棘,用鐵的精神戰勝一切困難,成功的彼岸便近在咫尺。

入睡了,可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息。我彷彿也成了一個鐵人,我奮戰着,我不退縮,我不言敗,直到成功。

《鐵人》觀後感 篇13

鐵人,如鋼鐵般的人,擁有了鐵人的精神,就可以實現任何一件事。《鐵人》這部影片,講述了第一代石油人的故事,以及他們尋找油田的艱苦生活。

那時,中國處於落後的狀態,外國人恥笑我們沒有石油。第一代石油人出發了,他們來到大慶,尋找油田。爲了尋找油田,爲了國家的復興,爲了新中國的自立自強,他們奮力尋找。嚴寒的冬季,大雪紛紛飄落,不禁讓人直哆嗦,雪下,第一批石油人還在爲尋找油田忙碌着。

由於氣溫急劇下降,水泥結塊。他們冒着生命危險,一個個縱身跳入泥漿中,用自己的身子來攪拌,向前、向前、再向前……因爲,他們有一顆鐵一般堅強的心,有一個信念——寧可少活20年,也要爲國家找到油田。

然而,他們白天高強度的工作,晚上的睡覺卻是簡簡單單。搭個帳篷,背靠背,打幾個盹兒,就解決了。

現在想想,如此疲憊的工作,誰會去呢?如此清苦的生活,又有誰能忍受呢?如今,即使是幹這種工作,也輕鬆多了!飛機把工人送到目的地,卡車把機器設備運過去,機械化的生產,人力勞動解放了!

然而,雖然生活是富裕了,但鐵人般的精神卻沒有了;雖然現代化的機械技術提高了,但人卻越來越懶了,失去了鐵人的意志。就拿我們學生來說,有一些同學,學習上一碰到難題,馬上上網查資料,翻看參考答案,根本不願意多想一想,多動動腦筋。雖然這件事很小,卻經常發生,也反映出了我們同學中某些人的怕苦怕累。因此,我們更應該從小學鐵人,學習鐵人如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和精神。

《鐵人》觀後感 篇14

電影《鐵人》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誓師大會,各個井隊拉歌,零五隊吼出了一曲豪邁秦腔。雖然我沒有聽出表演者在上面唱的是什麼,但是就他那字正腔圓的唱腔,高亢渾厚的曲調卻深深的打動了我。在那樣一個時代,大雪飄飛的環境下,人們完全靠一腔熱誠與大自然頑強抗爭,是什麼才能調動他們的滿腔激情。只有秦腔。吼出了那西北漢子的錚錚鐵骨,唱出了那中華兒女的赤誠之心。

記得小時候語文課大家都想聽聽真人版演繹秦腔,語文老師說等天氣好時到高坡上唱給我們聽。那時不明白爲什麼一定要到高坡上才能唱秦腔。後來真正聽過了才知道那不用假聲的高八度,幾近吼出來的高音。只有在廣闊的地方纔有震撼的視聽效果。很多南方人不明白那扯着嗓子吼既不優美也不悅耳,有什麼好聽?因爲他們不懂西北人的高昂與激揚。沒有手舞大刀的英勇殺敵,沒有槍林彈雨的前赴後繼,沒有隻身奮戰的慷慨就義就不懂得那平地的一聲吼,那響徹高原的信天游纔是西北人的真性情。西北漢子的熱血柔腸。

從《南京南京》到《鐵人》不同的題材,不同的時代,但是始終不變的是中華民族的視死如歸,頑強拼搏,存民族大義,與中華民族生死同亡,呼吸與共的民族責任心,榮譽感。永不變的民族魂。

《鐵人》觀後感 篇15

前面是白皚皚的荒原,腳下是一望無邊的黑土地。在鮮無人煙的北大荒上,我們的石油勘探先輩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將一座座井架樹立了起來,同時也爲他們忘我的拼搏精神矗立起了一座時代的豐碑。

影片中王進喜帶領石油工人們,勇敢應對各種艱難險阻:打井缺水,他帶着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水泡子裏砸冰取水;沒有吊車,他們拿自己的脊樑當吊車;井噴了,水泥沉澱散不開,他跳進泥漿池裏充當“人體攪拌機”。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一幕幕催人淚下的場景。將石油工人鐵打的頑強精神淋漓盡致的刻畫了出來。無不讓人在觀看中感到一股暖流自腳到頭不斷涌來。

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在人們對物慾的追求達到極致的現在,還有什麼是我們所信仰的,還有什麼能觸動我們那根早已麻木的神經,還有什麼能喚起我們所剩無幾的愛國情懷。很久很久我沒有找到答案。一直的彷徨和迷茫。但是當我看到鐵人義無反顧的跳入寒冬臘月的冰冷水泥池中時,我知道這就是我要的答案。也就是在這一刻,我被他那種爲了讓新中國摘到“貧血”的帽子而時刻準備犧牲自己的無私奉獻精神所觸動。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少的,這就是我們在心底深深呼喚的。謝謝電影《鐵人》。它在我們心靈的荒漠中掘出了水源,讓生命的綠洲重新在那裏涌現。

《鐵人》觀後感 篇16

半個世紀前,王進喜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動泥漿,止住井噴的場面,如今已然恍如隔世;1960年4月29日,大慶油田召開“萬人誓師大會”,喊出“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手下無困難”的口號,數萬石油大軍從四面八方挺進東北鬆嫩平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沒有汽車、沒有吊車,靠着人拉肩扛,硬是吆喝着將60多噸重的鑽機生拉上井架的鏡頭,亦已漸行漸遠……

歲月淡去了舊時的記憶,卻註定抹不去烙在我們心頭的“鐵人精神”。正在熱播的電影《鐵人》,把我們重新帶回那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我們不會再用身體攪動泥漿,我們不會再靠人拉肩扛將鑽機拉上井架。物質條件變了,但我們的靈魂依然像鐵人那樣堅強。在盛行“解構崇高”的年代,我們依然需要那個年代留下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今日中國的崛起需要這樣一種精神。

儘管,如今的油田與鐵人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昨日和今日是難以割裂的,沒有昨日怎樣能有今日?儘管,王進喜所做出的貢獻我們無法複製,可是他的精神應當成爲中華民族精神遺產的一部分。“鐵人精神”足足影響了幾代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社會主義建設的英雄,“鐵人精神”在我們心中永不落幕,值得我們永遠記憶。

昨日,爲了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一代又一代勞動者在“鐵人精神”鼓舞下,無私奉獻,開拓創新。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祖國駛入了高速發展期,最終讓山河變樣,國力變強,人民生活越來越完美。

今日,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句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激勵無數人的話語,又重新迴響在我們耳邊,激勵我們自覺地把個人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立足崗位,顧全大局,爲國分憂,不斷提高自身學習本事、創新本事、競爭本事和創業本事,爭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用“中國信心”戰勝危機,在戰勝危機中建功立業,在應對危機中體現人生價值。

“職責感、主人翁、不怕犧牲、擔當大義”,是王進喜留給今日工人的最優秀的品質,也是“鐵人精神”的核心。明天,我們依然需要像鐵人那樣,站在時代的潮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展現工人階級的偉大胸懷,用生命的熱血創造一個個不朽傳奇,譜寫一曲曲華彩樂章,在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中,步入未來。

我們從電影《鐵人》中尋找力量,從電影《鐵人》中昇華心靈。“鐵人精神”歷久彌新,永不褪色;鐵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薪火相傳,永可是時。

《鐵人》觀後感 篇17

教育工會組織觀看了影片《鐵人》,以爲是那種歌功頌德式的片子,帶着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的,姑且去接受兩小時的催眠吧。去了才知道大錯特錯,只怪自己對影視消息孤陋寡聞了。

影片用兩代鑽井工人的時空交替,讓我們體會到了時代與精神的變革,以現實與回憶交織,以彩色與黑白的時空交替來敘事。彩色部分故事的背景是現代的中國石油勘探行業,黑白部分故事的背景是1960年在大慶的石油勘探大會戰。現代影視效果下的彩色沙漠、落日,蜿蜒的公路,給人一種蕩氣迴腸的視覺美感,如果我是畫家,定能將觀後的那種震撼表達的更爲清楚、明白。回憶部分的場面也是氣勢宏大,轟轟烈烈的情境,我是被影片開頭石油隊員們沖天的號子引入劇情的,寫滿了那個時代的特徵。

井噴的場面驚心動魄,在因物資匱乏,無水泥攪拌機的情況下,大家紛紛跳入水中用雙臂攪拌的感人場面深深打動了我。這是怎樣的高風亮節呢?在那羣沒有多少知識文化的隊員心中,高尚這個詞也許是陌生的,但,那時那刻,他們能做的,是不讓井架倒塌,迫在眉睫的是迅速絞好水泥,沒有什麼高談闊論,鐵人的以身作則是關鍵深刻最好的倡議……揮動的雙臂,樸素的語言,淚在善感的觀衆眼中打轉……

鐵人和劉思成是兩個時代的石油工人,新老兩代石油工人的精神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觀看《鐵人》,不僅是瞭解兩個時代價值觀的心靈衝撞,也是回顧鐵人時代的艱苦奮鬥歷程。這部電影讓我們更加明白一個道理,有美好的今天,那是因爲有艱難的昨天,而我們的先輩戰勝了昨天的困難,支撐他們走下去的,正是鐵人精神。

“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後的那一段堅持,往往是一道最高的門檻,因爲在歷盡艱辛、心力交瘁的時候,即使一個小小的變故或者障礙都有可能把堅持擊倒。但是,在鐵人的帶領下,大家堅持下來了,不輕言放棄,有足夠持久的恆心,堅持到底,才能品嚐到成功的盛宴。哪怕成功背後,滿載着辛苦奮鬥的歷史。

對於新一代青年人,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更需要一種精神的追求。我們要學習鐵人“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在教育的沃土上撒播祖國希望的種子,收穫滿天桃李。

心理疾病快要成爲現代人的通病了,在影片中也有很現實的表現。我們要勇於承擔生活的壓力,珍惜和善待生命,才能讓痛苦和煩惱變得渺小。困境並不可怕,要敢於面對失敗,挑戰生活,只要留心去觀察,其實人間到處都是風景。一時的困境,也許正是另一個成功的開始。讓我們教育戰線的同仁們都擁有健康的身體,用健康的心態揮灑我們辛勤培育的汗水吧!

《鐵人》觀後感 篇18

這天單位組織觀看了《鐵人》,真是一部感人的電影!我感動,我流淚,影片拍得真實親切,也許更多的是離我太近。

影片把那個火熱的年代拉近到我眼前,我看到人拉肩扛運鑽機,破冰取水保開鑽、縱身跳入泥漿池...這些震撼人心的場面,爲之起敬,爲之動容!心潮禁不住隨着每一個動人的畫面一齊澎湃!

我是一名石油子女,小時候就熟知鐵人王進喜,憑着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的幹勁,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鐵人一向是我學習的榜樣,象一座豐碑,屹立在我的心中。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那個年代,似乎所有的父輩們都象鐵人一樣,吃苦受累,默默奉獻與犧牲...我的父親曾冒着生命危險爲搶救起火的油井而身受重傷,鐵人精神伴我成長、成熟,我爲自己是一名石油人而驕傲和自豪!

之後工作時在井隊上實習了一年,與鑽井工人一齊工作生活,親身體驗到鐵人的艱苦生活,感受到鐵人無私的奉獻精神!鐵人的崇高精神一向激勵着我。

重溫鐵人精神,再一次激盪內心深處的堅強力量。

我想作爲新一代的石油人,我們會繼續傳承鐵人精神,以我們的方式愛我們的崗位、愛我們的家和我們的祖國。

《鐵人》觀後感 篇19

今天下午,在領導的帶領下我們公司組織全體在職員工觀看了電影《鐵人》,鐵人王進喜的無私奉獻,艱苦奮鬥,忘我拼搏的精神震撼了每一位觀衆。 電影《鐵人》時空交替着讓我們品味了20世紀60年代、新時期兩代勞模創業拼搏的精神,歲月如歌,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歷史的長河裏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向全社會彰顯了人類靈魂的崇高和美好,感動着你我。

在感動中,我們品味到了人生價值觀。“戲文裏怎麼說的?財主跟財主比錢,舉人跟舉人比烏紗。我們比給地球戳洞洞,比誰戳得猛戳得直,比誰油漿子噴得快……” 鐵人就是用這樣人生價值觀的“羅盤”指引着他做事,做人的方向。

在感動中,我們品味到了責任。“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幹什麼的?共產黨員是家裏的孝順兒子,是下地幹活兒的壯勞力!上有老下有小,風裏來雨裏去……你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認了吧!……”這就是鐵人用最樸素的語言詮釋着共產黨員的意義,詮釋着責任的本質。

在感動中,我們品味到了堅強。當時會戰的條件是設備嚴重不足,鐵人帶着他的團隊用人力將數噸重的泥漿泵拖上井架。衆人用撬槓擡,用大繩拽。在整齊劃一的號子聲中,大繩卻接二連三地繃斷,眼看着功虧一簣。鐵人站了出來。“挺起來!沒長脊樑骨啊?”於是,挺直了的石油工人用脊樑骨戰勝了危機,石油工人的勞動號子蕩氣迴腸——石油漢子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在感動中,我們品味到了奉獻。外部設備意外失控,地下壓力噴薄而出,井噴了!沒有攪拌機,壓井噴的水泥比重過大,容易凝固,分散不開。怎麼辦?鐵人拖着受傷的腳,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水泥池子裏,充當“人體攪拌機”。當時的情景,鐵人不可能思緒萬千,這是一種本能,一種融入血液的“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人生追求。

在感動中,我們品味到了溫情。最器重的徒弟在最困難的時候當了逃兵,他瘋了似的到處去找。當終於在火車上找到了徒弟時,徒弟淚流滿面地說“師傅,我熬不住了……”鐵人面對“背叛”自己的愛徒,嘴裏吼着“熬不住就給我滾!”卻給徒弟留下了當時稀缺珍貴的三個饅頭和一袋乾糧。鐵人也是普通人,錚錚鐵骨下也有着似水柔情。

這就是鐵人精神給我們帶來的感動。面對現在多元化的社會,我們看到鐵人精神在今天仍然是羅盤,它提倡的艱苦奮鬥、創新奉獻,提倡的在愛崗敬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依然有着熠熠閃光的崇高價值。

《鐵人》觀後感 篇20

在大慶人都聽說過:“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苦難也不怕。”大慶石油工人的楷模就是令人敬佩的鐵人王進喜爺爺。

今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來到了鐵人紀念館門前。

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雕像,那不正是投身工作忘記吃飯的;遇到困難永不退縮的王進喜爺爺嗎?他的後面不正是那象徵着王進喜爺爺47歲的47個臺階嗎?我走過去,一步、兩步、三步??我邁着輕快的步伐,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踏上了着47個臺階。

到了館內,首先是一個碩大的屏風,上面刻的是王進喜爺爺帶領幾名工人奮鬥的場面。我真佩服王進喜爺爺啊!我們上了樓,到了一廳,先是王進喜爺爺留下的格言,其中一句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時家裏窮,我就給別人放牛,我知道牛脾氣,牛總是付出的多,享受的少,所以,我要爲革命當一輩子的老黃牛!”這句話體現出王進喜爺爺生前是多麼的熱愛革命呀!裏面一件陪伴王進喜爺爺一生的破爛不堪補了又補的羊皮襖也讓我記憶猶新,如果換成了我,換成每一位同學,都不可能穿這樣的衣服。這樣我更加敬佩王進喜爺爺了。

到了第二廳,我看到了那一臺摩托車,那是王進喜爺爺得獎時得到的。我還從媽媽口中得知,那時,王進喜爺爺的住處離工作的地方很遠,每天王進喜爺爺起的最早,睡的最晚,而且每天要走二十多里路那。我想:有了摩托車該不用那麼辛苦了吧!在二廳,我還看到了那時的學校,裏面燈光很暗,但黑板上方的八個大字非常明顯“好好

學習,天天向上”我爲他們破舊的學校感到震驚!

最後,我們走進第三廳。在哪裏,我瞭解了王進喜小時候的情況。他小時候家裏很窮,母親生下了他,很高興,便按習俗把他稱了一下——十斤。父親便管他叫十金娃。可長大卻又黑又瘦,便改名爲王進喜。王進喜爺爺三歲時他父親便去世了,六歲便上山砍柴換錢了,七歲就給地主放牛,經常被地主罵,常常吃不着飯。看到這,我爲王進喜爺爺感到悲傷,如果他生活在這個年代,早是被家人寵着的心肝寶貝了。

假如王進喜爺爺還活着,我就會站到他的面前,大聲喊道:“爺爺,您是我們的驕傲!”

《鐵人》觀後感 篇21

當新一代石油工人劉思成帶着兩個在沙漠裏迷路的同伴,奮力爬出沙丘,終於得救時,他的靈魂也終於得到了解救。他終於明白了老一輩石油工人奮戰乃至拼命的涵義所在,他終於找到了自己苦苦追尋的一種“鐵人”精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呢?

1960年3月,當江南已是草長鶯飛之時,北國還是冰天雪地。尋找石油的大會戰就在這寒冷中拉開了戰幕。王進喜帶着自己的石油兄弟們從玉門趕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開始了爲祖國尋找石油,爲國家不再“貧血”的苦戰。

那是怎樣的一種現狀:到處冰天雪地,朔風呼嘯,滴水成冰。沒有公路,只有腳下荒原一片。吃的是苞米麪炒麪,住的是四壁漏風的馬棚。設備缺乏,僅有的設備在火車上還卸不下來。機器落後,水平有限,加之飢餓。以我自己現在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無法想象他們當時的工作環境惡劣到什麼程度。

但那時候,石油工人的狀態卻是:胸懷祖國,精神昂揚,士氣高漲。不計較名譽地位,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在乎吃苦受累,忍耐寒冷和飢餓。他們的動力是什麼呢?

石油,這是一個國家運轉的血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一個石油貧乏的國家,就猶如一個貧血的人,始終是挺不起脊樑的。王進喜知道他的職責是什麼,也知道他要面臨的困難有多大。但是,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國家的需求就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喊出了至今我們都無法忘懷的口號: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王進喜帶領自己的隊伍,開始了苦戰。缺少拖拉機、吊車,就用繩子、撬槓,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把重噸的鑽機一寸一寸地搬運到井場,再安裝;沒有水罐車,他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硬是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在發生井噴的危機關頭,急需的水泥因沒有攪拌機而無法攪拌。沒有猶豫,沒有遲疑,王進喜不顧自己的腿傷跳進了攪拌池,以自己的身體充當攪拌機來攪拌泥漿壓井噴。

那一刻,鐵人奮揮雙臂的姿態烙印在我的心中。那一刻,我心神激盪,感到體內的熱血在澎湃,而眼睛卻溼潤了。這種感覺有多久沒有了?那一刻,我也終於找到了鐵人的精神。

“鐵人精神”是什麼?工人們總結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爲錢,不爲名,一心爲國家,一切爲革命。執着,奮進,艱苦創業,無悔奉獻,鞠躬盡瘁,這樣的精神財富從父輩們開始就具有了,一直延續之今。王進喜是一個時代的標識,他可以看作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工人的傑出代表。那時候的老一輩工人,是完全不計較回報的,他們就是希望新中國的明天能夠更好。爲了新中國和下一代,他們甘願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他們只懂得付出,而不會去索取,這就是那一代工人階級的崇高精神。大慶油田也正是因爲有了這種精神的支撐,才能從冰天雪地裏拔地而起。

“鐵人”精神,祖國需要,企業需要,個人更需要。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有美好的今天,那是因爲有艱難的昨天。而我們的先輩戰勝了昨天的困難,支撐他們走下去的,正是“鐵人”精神。“鐵人”精神滋潤着這片沃土,先輩們的厚德品行應該流注於我們後人的血脈之中。

儘管時代在不停地向前發展,人的價值觀也產生了很大的轉變,但“鐵人”精神在每個石油工人的心中築起了豐碑。劉思成努力工作,一直追隨着“鐵人”精神。他用自己的行爲洗刷了父親當年逃離大慶油田所留下的恥辱和終身遺憾,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這個時代同樣需要“鐵人“精神。這種精神是今天的我們戰勝一切困難險阻,創造我們企業的輝煌,成就我們夢想的永遠的動力。

回首昨天,鐵人亦遠去;展望明天,“鐵人“精神依然存在並將薪火相遞,代代傳承。而在今天,在我們的企業遇到困境,同樣需要“補血”的時候,我們所要思考的應是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發揚“鐵人”精神。這應該是電影《鐵人》最終要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吧。

《鐵人》觀後感 篇22

半個世紀前,王進喜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動泥漿,止住井噴的場面,如今已然恍如隔世;1960年4月29日,大慶油田召開“萬人誓師大會”,喊出“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手下無困難”的口號,數萬石油大軍從四面八方挺進東北鬆嫩平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沒有汽車、沒有吊車,靠着人拉肩扛,硬是吆喝着將60多噸重的鑽機生拉上井架的鏡頭,亦已漸行漸遠……

歲月淡去了舊時的記憶,卻註定抹不去烙在我們心頭的“鐵人精神”。正在熱播的電影《鐵人》,把我們重新帶回那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我們不會再用身體攪動泥漿,我們不會再靠人拉肩扛將鑽機拉上井架。物質條件變了,但我們的靈魂依然像鐵人那樣堅強。在盛行“解構崇高”的年代,我們依然需要那個年代留下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今天中國的崛起需要這樣一種精神。

儘管,如今的油田與鐵人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昨天和今天是難以割裂的,沒有昨天怎麼能有今天?儘管,王進喜所做出的貢獻我們無法複製,但是他的精神應該成爲中華民族精神遺產的一部分。“鐵人精神”足足影響了幾代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社會主義建設的英雄,“鐵人精神”在我們心中永不落幕,值得我們永遠記憶。

昨天,爲了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一代又一代勞動者在“鐵人精神”鼓舞下,無私奉獻,開拓創新。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祖國駛入了高速發展期,終於讓山河變樣,國力變強,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

今天,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句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激勵無數人的話語,又重新迴響在我們耳邊,激勵我們自覺地把個人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立足崗位,顧全大局,爲國分憂,不斷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爭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用“中國信心”戰勝危機,在戰勝危機中建功立業,在應對危機中體現人生價值。

“責任感、主人翁、不怕犧牲、擔當大義”,是王進喜留給今天工人的最優秀的品質,也是“鐵人精神”的核心。明天,我們依然需要像鐵人那樣,站在時代的潮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展現工人階級的偉大胸懷,用生命的熱血創造一個個不朽傳奇,譜寫一曲曲華彩樂章,在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中,步入未來。

我們從電影《鐵人》中尋找力量,從電影《鐵人》中昇華心靈。“鐵人精神”歷久彌新,永不褪色;鐵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薪火相傳,永不過時。

《鐵人》觀後感 篇23

2009年7月10日,我有幸的觀看了《鐵人》這部新時代的電影,影片通過簡述兩代英模爲祖國能源事業的發展創業拼搏的故事,歌頌了以“鐵人”王進喜爲代表的工人階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鐵人》震撼了我,英雄的氣概感染了我。

影片中,石油大會戰期間,鐵人的腳被砸傷了,但是他還拄着柺杖,堅持奮鬥在工作一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鑽井發生井噴,可是又沒有重晶石粉壓井,鐵人當機立斷,採用水泥壓井,投入了大量的水泥,但池內的水泥一時也不能和泥漿混合,鐵人不假思索,扔下柺杖,奮不顧身的跳進泥漿池,用自己的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在場的工人也都紛紛跳入泥漿池中 ,井噴終於止住了,鐵人卻病倒了,正是在困難面前,讓我們看到了一股豪情,一個有血有肉的硬漢子場景。

“北風當電扇,大雪當炒麪,天南地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鐵人這種以苦爲樂,不向惡劣環境低頭的精神,深深感動着我,鐵人“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氣衝雲天。在地位和榮譽面前,他擲出了“我要的是工人階級的地位,全國人民的榮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鐵人精神”深深地感動着我。

感動中,我學到了人生的價值觀,“財主跟財主比錢,舉人跟舉人比寫作”,我們比給地球戳洞,比誰戳的直,比誰油漿子噴得快,鐵人就是用這樣的價值觀指引着他做人,並感動着我學會堅強,當時,會戰設備不足,鐵人帶着他的團隊用人力將數頓重的泥漿泵拖上井架,在整齊的號子聲中,大繩卻接二連三的斷,眼看着功虧一簣,鐵人站出來了,於是,挺直了的石油工人用脊柱戰勝了危機,“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好抖三抖”,感動中,我感到了溫情,最器重的徒弟在困難面前黨了逃兵,他瘋了似的四處尋找,當在火車上找到了,徒弟淚流滿面的說,“師傅,我熬不住了”,鐵人嘴裏吼着:“熬不住了就給我滾”,手裏卻把當時十分珍貴的三各饅頭和一袋乾糧塞進了徒弟的懷裏。

鐵人的事蹟深深地感染着我,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們肩負着保護人們健康的使命,更要有“鐵人”的精神,“鐵人”的信念和“鐵人”的追求,特別是在金融危機面前,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的考驗下,我應該再拿出鐵人的拼搏精神,自覺履行醫務人員的任務和責任。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危險面前不畏懼,振奮精神,堅定信念,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爲社會貢獻力量。

《鐵人》觀後感 篇24

電影《鐵人》分回憶和現代兩條線,回憶自然是以王進喜等自願參加大會戰的石油工人在大慶發生的事情,現代則是劉燁飾演的石油子弟劉思成在大慶沙漠工作,在思考自己的目標,父親的目標等事情上得到成長。

每個時代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也都需要一個英雄,一個楷模。王進喜自然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他不顧病痛,永久都奮戰在第一線,以身作則,堅守自己的崗位,安撫不安的同事們,爲了讓徒弟們吃飽不辭辛苦的籌備糧食,他在工作上嚴肅,私下裏卻很可親,他對自己的徒弟嚴格,卻也真心疼愛他們,劉思成的父親劉文瑞最後熬不住站上的辛苦,偷偷坐上了回程的火車,王進喜在得知消息後,急得四處尋他,卻在望見他留下的眼淚,說出那一句熬不下去了之後,將那一句留下的話嚥了回去,把得之不易的糧食塞給他,告訴他要好好活。這一刻,王的怒其不爭,他的心疼表露無遺,王進喜的形象最後豐滿起來。

電影開頭,大片大片滿天的黃沙,黃渤一人此刻沙堆上大聲呼喊着劉燁,鏡頭一轉,之後便是劉燁沉默的身影,大紅色的工服套在身上,與身後的漫漫黃沙行成了鮮明的比較,畫面雖然是彩色的,卻總顯得暗淡。沒演幾分鐘,劇情就進入了回憶,回到1960年,一輛破舊的火車載着王進喜和整個大會戰的隊伍來到大慶,黑白的畫面處理帶來那個年代特有的歷史厚重感,那是怎樣的環境呢?荒蕪的土地不見人煙,低矮的茅草房,呼氣成白煙的寒冬,匱乏的物資,沒有先進的器械,沒有熟練的技術,井架甚至要靠人拉,繩子斷了,繼續靠蠻力推上去,我很佩服這些人,爲了這樣或那樣的信念,甘願去往這樣的地方,爲中國的石油行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而在現代,身爲劉文瑞的兒子,劉思成一向以自己是鐵人一代的後代而自豪,父親告訴他自己是病退,父親的老寒腿就像士兵的傷疤一樣讓他驕傲,但是這一切在他得知父親逃跑的真相後破壞的支離破碎。他覺得無地自容,覺得憤怒,可這些又隨着父親的離世不見殆盡,只留下對父親的尊重。在這個故事裏,沒有英雄,又也許有英雄,劉思成爲了尋找使用的趙一林和小米奮不顧身的進入滿天黃沙,趙一林對劉思成的維護安慰,亦或者每個奮鬥在石油行業的人都是英雄。

那是怎樣的年代呢?我對大慶的印象是中國最大的油田,在我的心中,大慶,就應是一片瑰麗大氣的土地,與黑白大熒幕上下着鵝毛大雪的荒地是那麼的不同,那些人身上髒的看不出色彩的棉衣,黝黑的臉龐又與如今身着大紅色工服被日頭曬的臉紅通通的石油工人又有着這樣那樣的區別。

在困難面前,像鐵人一樣,絕不言敗,絕不退縮,這大概就是真正的鐵人精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