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解說詞

重慶武隆天坑導遊解說詞(通用6篇)

本文已影響 1.79W人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能夠利用到解說詞的場合越來越多,解說詞可以使觀衆更好地理解所講述的內容以及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解說詞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重慶武隆天坑導遊解說詞,歡迎大家分享。

重慶武隆天坑導遊解說詞(通用6篇)

重慶武隆天坑導遊解說詞 篇1

雄渾夢境——重慶武隆天坑三礄景區,屬中國國家AAAA級旅遊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戶外運動基地,,國家例爲衝刺世界地質公園的重點景區。億萬年的地質裂變,造就出雄勁與磅礴的天坑與天生橋景緻。武隆天坑三礄景區以其壯麗而獨特的“三橋夾兩坑”景觀稱奇於世:這裏,山是一座橋,橋是一座山,橋連坑,坑接橋,洞生洞,三山生三橋,橋坑嵯峨險峻,氣勢磅礴,景象萬千。世界最大天生橋羣和世界第二大天坑羣相映生輝,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瑰麗壯觀。

景區內武隆天坑數量衆多,深度與口徑在300與500米以上,是世界第二大天坑羣,並擁有世界口部面積最大的天坑 ——中石院天坑。而目前開發而能遊覽的主要有兩個大型天坑——天龍天坑與神鷹天坑。天龍天坑,坑大如漏斗,坑底平坦而深長蕨草,大若兩個足球場,坑口似雪花凹凸,時有云霧繚繞。小溪潺潺蜿蜒流過,小蝦小蟹小魚撩起微波,動靜相生,剛柔相融;神鷹天坑,因青龍橋東壁頂部酷如一龐然雄鷹欲展翅飛翔而得名,坑底樹深林茂,坑口平滑如蛋,人行其中,僅能坐井觀天。

在景區1.2公里距離內,連續生成了三座天然石拱橋,即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三座橋高、寬、跨度分別在150米、200米、300米以上,是目前世界已發現的最大天生橋羣。三座天生橋還各具形色——天龍橋,一橋兩洞,最具規模,並形象逼真,兩橋洞間立一巨大橋柱,且橋柱腰部如蜂窩般中空,四通八達,號稱七十二岔洞;青龍橋,高320米,是三座橋中最高峻的天然石拱橋,青龍橋橋洞型式妙齡少女翩翩起舞,令人浮想聯翩;黑龍橋,橋洞最長,形形色色,姿態各異的飛泉從洞壁,洞頂或飛流直下,或飄若舞綢,或沾滴如霧,使人叫絕不已。

兩個天坑與三座天生橋接連生成的“三橋夾兩坑”是景區最壯觀、最奇特的亮點,也是天坑三礄景區得以稱奇天下緣由所在,是地球上只有這裏纔有的壯麗風光。因此而形成的坑與坑以橋洞相連,橋與橋以坑隔望的完美組合,構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質奇觀旅遊區。

天坑三礄,不僅橋連橋、橋生橋,更爲稱奇的是“橋生洞”。仙人洞、龍泉洞、迷魂洞、七十二岔洞等四洞相通,洞洞藏奇,是天上人間與地下宮殿的又一完美組合,使景區達到了移步換景,觸景生情的理想境界。

重慶武隆天坑導遊解說詞 篇2

武隆天坑三橋景區擁有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羣、全世界罕見的喀斯特系統。天生三橋位於烏江的'支流羊水河上,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依次排列,由三疊紀的石灰岩組成,三橋合計直線距離僅1500米。

天生三橋之間,夾着兩個世界罕見的岩溶天坑——天龍天坑和神鷹天坑,形成了坑與坑之間以天生橋洞相連,橋與橋之間以天坑相隔的“三橋夾兩坑”的地質奇觀,其規模與氣勢,世界獨有。

武隆天坑三橋景區內除了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3座天生橋和天龍、神鷹等2個大天坑,還有龍泉洞、仙人洞等景點,另外“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外景地古驛站也留在坑中。

天龍橋

即天生一橋,又名道橋。橋面高235m,橋厚150m,平均拱孔高96m,拱孔跨度20-75m,平均34m,橋面寬147m。因其位居第一,頂天立地之勢而得名。一橋橋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宮,即壯觀又神奇。

青龍橋

即天生二橋,又名中華橋。橋面高度281m,平均拱孔高103m,橋厚168m,拱跨13-58m,平均31m,橋面寬124m。青龍橋爲世界喀斯特天生橋高度之最,是垂直高差最大一座天生橋。夕陽西下,霞光萬道,忽明忽暗,似一條真龍直上青天,故名青龍橋。

黑龍橋

即天生三橋,是羊水河峽谷最下游的天生橋,因橋洞頂部岩石如一條黑龍藏身於此,而得名,橋高223m,平均拱孔高116m,爲三橋中拱孔最高者,橋厚107m,拱孔跨度16-49m,橋面寬達193m,亦爲三橋中寬度最大者。黑龍橋以其流態各異的三疊泉、一線泉、珍珠泉、霧泉四眼寶泉而獨具特色。

重慶武隆天坑導遊解說詞 篇3

三座天生石拱橋---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均孕育在武隆洋水河大峽谷上。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三橋間距在800米之內,呈弧開串聯,形成了一峽呂三橋夾二坑的世界地質奇觀。景區內遊覽路線從崖壁到谷底共5公里,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天生三座規模龐大,氣熱磅礴的石拱橋稱奇於世,橋平均高200米以上,橋面寬約100米,在距離僅1.2公里的範圍內就有如此龐大的三座天生橋實屬國內罕見、世界稀有,屬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羣。

景區林森木秀、峯青嶺翠、懸崖萬丈、壁立千仞、綠草成茵,修竹搖曳、飛泉流水,一派雄奇、蒼勁、神祕、靜幽的原始自然風貌,以山、水、瀑、峽、橋共同構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卷,其中天生三橋,飛崖走壁、擎天一柱、綠茵生輝、翁嫗送歸,仙女洞等景點引人入勝,使人留連忘返。新增的洞內自然巖壁攀巖項目,極具挑戰。

其間的泉:一線泉,泉從橋頂呈一條線狀垂落至地面;霧泉,泉水從洞頂一小孔中噴出形成濃霧懸浮空中;珍珠泉,泉水從高100多米的橋油油頂附向地面,中散如珠,晶瑩剔透;三迭泉,一泉自石壁流出三迭“龍嘴”入溪;靈泉,由地面涌出,聲如琴奏。洞:仙人洞、龍泉洞、七十二岔洞、迷魂洞、在峽谷絕壁之間,洞洞相生,形態各異。坑:三橋間的天龍坑、青龍坑深度和直徑都在200米以上,氣勢雄偉,光彩秀麗。它們與橋相映成輝,組成了絢麗多彩的風景。

重慶武隆天坑導遊解說詞 篇4

天龍橋即天坑一橋,橋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一,頂天立地之勢而得名。一橋橋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宮,即壯觀又神奇。

青龍橋即天坑二橋,是垂直高差最大一座天生橋。橋高350米,寬150米,跨度400米,夕陽西下,霞光萬道,忽明忽暗,似一條真龍直上青天,故名青龍橋。

黑龍橋即天坑三橋,橋孔深黑暗,橋洞頂部岩石如一條黑龍藏身於此,令人膽戰心驚。黑龍橋景色以其流態各異的“三迭泉”、“一線泉”、“珍珠泉”、“霧泉”四眼寶泉而獨具特色。

天坑三橋位於重慶市的武隆縣城東南20公里處,武隆至仙女山高速水泥標美路旁,距南國草原仙女山約15公里,距天下第一洞芙蓉洞僅30公里,是全國罕見的地質奇觀生態型旅遊區。景區內遊覽路線從崖壁到谷底共5公里,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天生三座規模龐大,氣熱磅礴的石拱橋稱奇於世,三橋平均高200米以上,橋面寬約100米,在距離僅1.2公里的範圍內就有如此龐大的三座天生橋實屬國內罕見。

景區林森木秀、峯青嶺翠、懸崖萬丈、壁立千仞、綠草成茵,修竹搖曳、飛泉流水,一派雄奇、蒼勁、神祕、靜幽的原始自然風貌,以山、水、瀑、峽、橋共同構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卷,其中天生三橋,飛崖走壁、擎天一柱、綠茵生輝、翁嫗送歸,仙女洞等景點引人入勝,使人留連忘返。新增的洞內自然巖壁攀巖項目,極具挑戰性。

當地居住了不少土家族居民,他們大多生活在山區,喜居吊腳樓,屋基前低後高,部分房屋懸空出來。房屋爲“幹欄式”全木結構,底樓作畜舍或擱置農具,樓上住人。樓的四周鋪設走廊,雕欄花窗,屋檐呈魚尾上翹。整個建築飛檐翹角,鑿龍畫鳳,雕欄花窗,描紅着綠,色彩斑斕。

重慶武隆天坑導遊解說詞 篇5

中國,重慶武隆,位於重慶東南,距重慶主城區170公里。地處中國著名山脈——大婁山與武陵山的交錯地帶,長江中游最大支流——烏江橫貫縣境,發育形成了中國獨有而豐富的溶洞、天坑、地縫、峽谷、峯叢等地質奇觀,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區等國家榮譽稱號,是長江三峽庫區集雄、奇、險、峻、秀、幽、絕等特色於一身的旅遊勝地。

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烏江下游,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位於東經107°13'—108°05',北緯29°02'—29°40'之間,東西長82。7公里,南北寬7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萬畝,縣城建成區5.1平方公里。

東鄰彭水,南接貴州省道真縣,西靠南川、涪陵,北與豐都相連,距重慶市區128公里,處於重慶“一圈兩翼”的交匯點,自古有“渝黔門屏”之稱,是千里烏江一顆璀璨的明珠。現轄26個鄉鎮,40.84萬人,縣城所在地爲巷口鎮。

武隆設治,始於武德二年(公元620年)。據《寰宇記》載:“以邑界武龍山爲名”。《明一統志》載:今核桃鄉內,一山“逶迤如龍,下有空洞,即武龍山也”。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與廣西省一縣同名,故改“龍”爲“隆”,寓興旺發達之意,更名武隆縣,相沿至今。

重慶武隆天坑導遊解說詞 篇6

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雲貴高原大婁山褶皺帶與武陵山系的分交地區,位於東經107°13’—108°05’,北緯29°02’—29°40’之間,東西長82.7公里,南北寬75公里,總面積2901.3平方公進裏,東鄰彭水,南接貴州省道真縣,西靠南川、涪陵,北與豐都相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以山地爲主,也有丘陵、高地,自然概貌爲“七山一水二分田”。現轄46個鄉鎮,共人口有39.8萬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元,99年財政收入元。武隆縣轄10鎮鄉,分爲巷羊片區、土坎片區、白馬片區、長壩片區、鴨江片區、平橋片區,江口片區、桐梓片區、火爐片區等9個片區。

武隆氣候溫暖溼潤,年平均氣溫17.9°C,全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縣境內有主要喬木、灌木147種,珍稀樹種有銀杉、水杉、珙桐等。主要野生動物181種,屬國家一、二、三級保護的珍稀禽獸有虎、雲豹、金錢豹、金貓、大靈貓、小熊貓、黔金絲猴、蜂猴、獼猴、毛冠鹿、羚羊、長尾雉、銀雉、白腹錦雞等。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主要有鐵礦、鋁土礦、煤礦、硫鐵礦、大理石等。過去,由於交通閉塞、信息不暢,武隆的經濟十分落後,工業不發達,只有規模較小的採掘、紡織及一些加工工業。

農業主要以生產玉米、小麥、水稻、薯類爲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貯麻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後,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改善了交通、通信狀況,大力發展旅遊業,開發了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橋、黃柏渡江漂流、芙蓉江過江速滑等極具特色的旅遊項目,帶動了武隆經濟的發展。今天的武隆,已甩脫了貧窮落後的帽子,正成爲千里烏江上的一座明珠之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