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4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27W人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4篇

大家好,我是來自冀州市第一實驗小學的科學教師王春銘。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科學上冊第19課《地震》,它與《地表探祕》、《火山》、《岩石》共同組成了《地表劇烈變化》這一單元,在學生了解了《地表探祕》內容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來自地球內部的信息。

我的電子教案的結構安排如下:(出示課件)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認識,教材分爲三部分(課件出示),其中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活動和避震演習,瞭解地震知識及危害。難點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有層次的學習,對地震有真實的感受,並真正的學會一些避震常識。

因爲我國剛剛經歷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學生對地震這一現象可以說還是刻骨銘心。因此,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新課標課程標準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課件出示教學目標分析),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質疑猜想—觀察實驗—結論應用”,以激趣導學爲主線,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網上現有的資源把抽象的、學生倍感陌生的現象,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並利用資源適時的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創設合理的模擬情境遊戲讓學生樂學、愛學。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動手實驗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地震的形成。因此選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課件出示),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

爲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的教學安排如下:(課件:教學過程)

一、質疑猜想,感知地震

上課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美麗的地球”、“美麗的汶川”和“5。12大地震”圖片資料並配上聲音,使教學媒體真正成爲激勵學生情感的工具,我從聽覺、視覺入手,調動學生的眼、耳、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陌生的地震現象再現於他們眼前,通過形象、生動的圖像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地震時會有什麼現象,會帶來什麼災難?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課件出示)第一個問題是可以讓老師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從地震這種現象中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也充分體現出科學這門學科問題多樣性和以學生髮展爲主體的教學思想。學生的疑問是多樣的,對於這些疑問師生共同梳理篩選出適合本課研究的內容(課件出示5個問題),通過師生交流,把探索地震帶來的災害作爲研

究的重點。

二、實驗探討,推想地震

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和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實驗和實踐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用自己身邊隨時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盤、書本、鉛筆盒、積木、橡皮泥等和我爲他們準備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讓他們根據這些材料去設計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選擇實驗材料,記錄實驗現象和結論,遇到困難可以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討教,爲學生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實驗氛圍。有的小組仿照課本搭建模型,有的小組折斷薄木片,有的小組折斷厚木片。有了這些感性的體驗,我進一步組織學生四人小組分層討論,(課件出示討論題)這是一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討論題,讓學生由表面現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去思考,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思維的訓練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很順利地實行了地震形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認識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課件出示)培養了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科學品質,使他們真正成爲信息加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三、科學演示,認識地震(播放多媒體片)

我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圖、文、音、動、色的功能,爲學生準備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危害”的課件,學生在欣賞自己的想像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和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利用計算機直觀演示的功能把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在學生對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看有關地震的紀錄片,再次直觀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地震危害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什麼是地震:人們通常把那些會讓人感到大地上下顛簸、猛烈搖動等地動現象叫地震。成功的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四、運用知識,拓展延伸

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運用,把教材知識與生活、生產及科學技術的運用聯繫起來,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進行實踐活動。在這個環節中主要通過學生自己查閱和相互交流來完成。我爲學生準備了資料庫,方便學生查閱,有地震預報、地震前的徵兆、避震知識等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上去點擊相關的標題,查閱相關的內容,這樣就打破了傳統的統一提出問題,統一解決問題的課堂模式,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來實現了教與學的多元化。

在學生了解了避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室內避震演習,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即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進行避震小遊戲的練習(課件出示),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設計了以下的思考練習(課件出示),練習的設計是對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綜合培養,體現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爲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把地震的危害作爲板書的主線(課件出示)。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始終貫徹以人爲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學生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規律,又符合學生想獲取知識,努力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心理活動規律。我相信通過這樣的教學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主動的探索,能動的發展。以上是我對本次教學一些粗淺的理解,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抨指正。謝謝。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2

《動與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七課,該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運動,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一、教學分析

(一)設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學生勤於鑽研、持之以恆、合作學習的情感態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造性地感受、鑑賞科學知識。

(二)設計特色

圍繞"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的這一焦點,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VCD進行師生對話。

(三)教學目標

1、探究目標:學生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生願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學生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的描述是相對的。

3、知識目標:學生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4、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的動與靜。

二、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就提出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麼發現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後,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上,於是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裏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後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這時我又提問"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引起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接着我又播放多媒體VCD《汽車的運動》(動畫片)讓學生觀看,看完VCD,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更濃了。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後,我讓學生默看課文中"盪鞦韆"這一部分內容,並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從鞦韆上女孩的角度來看,鞦韆上的男同學和她自己的位置關係沒有改變,所以她認爲鞦韆上的男同學是靜止的;而對於地面上的女同學來講,鞦韆的男同學對於自己來講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認爲鞦韆上的男同學是運動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中判斷鞦韆上的男同學是否是靜止的,是將鞦韆上的男同學和判斷者自己作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生變化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說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於一個參照物來說的,人或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人或物體是運動的;反之,位置沒有改變就是靜止的。接着我又播放VCD《汽車的運動》,讓學生再次熟悉判斷物體動與靜的方法。

3、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這纔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後,我就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我播放多媒體VCD《奔跑中的狗》,讓學生判斷VCD中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後又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分析課文中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裏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最後讓學生分析電風扇工作時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三、教學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爲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VCD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我也感到,跟採用傳統手段教學相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鬆。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3

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果實累累的季節》。下面我分七部分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於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範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於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後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徵,並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願意瞭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於本課內容,要採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麼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徵。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於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探究果實的特徵。

難點確定爲: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鍊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慾,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爲一體。爲此我倡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爲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裏,老師也同樣帶着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着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並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裏,我首先採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着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後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並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後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遊戲"感知果實"。

2、講述遊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並且教師參加其中。矇眼做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麼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遊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遊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採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麼是果實,什麼不是果實。

1、表揚並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裏,它們裏面是什麼樣子的呢?並詢問學生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並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裏面到底是什麼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着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並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彙報觀察結果,在彙報中對錶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徵,並板書: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後通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後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慾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徵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並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着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蔔,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遊戲,並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遊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着詢問蘋果:"爲什麼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後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麼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並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爲什麼呀。接着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並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遊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遊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爲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後我給他們佈置了一道實踐作業:採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蔔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體系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與《岩石和礦物》、《認識礦物的性質》、《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共同組成"岩石與礦物"單元,本單元屬於"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是小學科學教材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同時也爲後續學習"地球運動和地表變化"作好鋪墊。

(二)教學內容

本課教材共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岩石組成地球的外殼,覆蓋在地球表面通過圖片導入,提出問題"對於岩石,你瞭解多少"?爲後面學習岩石的特徵,岩石的種類建立聯繫,作好鋪墊;第二部分:引導學生仔細研究各種岩石,多角度瞭解岩石的特徵,並對岩石進行分類;第三部分:初步瞭解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形成過程。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岩石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爲岩石是一種大家經常能見到的東西,說陌生是因爲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於學生來學,還處於表面的認知狀態,()只是一些零碎、雜亂、單一的片斷,對於岩石的特性,還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科學的認識。

(四)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常見的岩石,並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夠用相關的分類標準(如顏色、形狀、軟硬等)對岩石分類;

3、能查閱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形成的有關資料;

4、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能夠用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實驗等探索性活動。

科學知識

1、知道常見岩石在顏色、結構、軟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應中的不同特徵;

2、認識岩石有三種類型: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初步瞭解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形成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岩石的美麗,產生喜愛祖國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識到岩石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蒐集各種岩石

教師準備:

1、分組觀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鏡、小刀、錘子、滴管、稀鹽酸

3、課件

說教法、學法:

本課共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採用看圖——賞石頭——設質疑——引導提問題

通過學生的觀察,瞭解岩石分佈——接觸自己蒐集的實物賞識自然美→產生質疑

第二部分:採用設計研究方案——選擇實驗方法——組織分工——分組操作——觀察討論——組織交流——比較分類

第三部分:採用與信息技術課相結合,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查閱資料

教學過程

一、關於岩石的話題

1、課件出示圖片,學生欣賞後提問:從圖片中你看到了什麼?欣賞完圖片,同學們會產生疑問:這些美麗石頭哪來的?

出示另一幅圖告訴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蓋,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卻裸露在外,這種裸露在外的物質,就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剛纔我們看到了美麗石頭都是岩石。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岩石

2、瞭解學生對岩石的已有認識

學生欣賞自己蒐集到的石頭

提問:(1)關於岩石,你都知道些什麼?

通過這個活動了解學生對岩石已有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調節、調整教學預設的方案。

(2)關於岩石,你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3、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板書

二、研究各種岩石的特徵

1、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今天我們在課堂上先對岩石的特徵進行研究。

2、你們打算採用什麼方法對這些岩石進行研究呢?

引導學生回顧三年級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讓他們自己說出觀察岩石的方法,進一步鞏固、深化三年級下冊所提出的用多種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的手段。學生會提出用放大鏡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岩石放入水中等方法,這些方法我們以前都已接觸過,不必作詳細指導,只要提醒大家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安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