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優秀的語文說課稿6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08W人 

認真擬定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師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優秀的語文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優秀的語文說課稿6篇

  優秀的語文說課稿篇1

  一、說教材

《滕王閣序》是第二單元的收錄的第二篇古代散文。這個單元的學習要求是領略文言文在敘事和抒情方面的特點。《滕王閣序》是一篇駢文,在對偶音韻和諧,用典凝練典雅,堪稱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但同時他的文簡典奧也給這篇文章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結合本文的特點和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現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設置如下:

1、教學目標

瞭解王勃生平與作品,瞭解駢文的文體特徵,積累文學常識。

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理解典故的作用。

領會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品味語言。

準確把握詩人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教學重點

領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品味語言

3、教學難點

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二、說教學方法

1、朗誦法:本文屬於駢文,句式工整,平仄相對,適合在誦讀中體會駢文的文體特徵。

2、問答法。對文中交容易的問題採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爲: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現將教學過程設置如下:

A情感激發,導入文本

1、導入新課:江南有三大名樓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大家學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崔顥的《黃鶴樓》,今天我們來學一篇《滕王閣序》來認識一下滕王閣。

2、背景介紹(關於作者及文章的寫作背景、駢文的文體特徵:語句上的駢偶和四六,語音上平仄相對,用詞方面:用典和藻飾)

B誦讀品析,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1、聽錄音,明確斷句和讀音,把握句子的節奏。

2、初步感知課文,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句。

3、將劃分層次,明晰文章思路。

本位分爲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以及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C賞析重點段落

第一部分:

1、作者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貌,突出了那些特點?

2、對人物的描寫用了那些詞,照應了前文中的哪個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臺和宴會,先寫地勢和人物,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環境)

第二部分:(著名的寫景段落)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寫出來。(色彩變化之美,遠近錯落之美,上下渾成之美,虛實相映之美)

2、鑑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並展開想象,擴展成百字的短文。

3、這兩段秋景的描寫與傳統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麼不同?(一反悲秋、注入超逸豪邁)

4、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賞析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的人生感慨,用大量的典故來敘事、抒情。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並思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D課文總結

《滕王閣序》是一篇優美的駢文,作者用富麗華美的辭藻,撐到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及壯美的山川美景,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沉淪的思想情感。 

  優秀的語文說課稿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必修5本書共有文言文單元5個,17篇文章。涉及了5個方面的文章類型:古代記敘散文、山水遊記散文、議論性散文、人物傳記和古代抒情散文。《鴻門宴》屬於古代記敘散文,也是學生進入高中所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

編者希望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鑑敘事的藝術;希望學生在反覆朗誦中體會古代敘事散文特有的簡潔美,在抓住關鍵詞語概括敘事脈絡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瞭解故事發生的相關背景。

2.瞭解文言實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的一些規律,理解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識。

3.學習本文緊湊地安排故事情節、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寫法。

4.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述精神,樹立正確的讀史觀,學習一分爲二地評論歷史人物。

(三)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爲:

1.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一分爲二地評判人物。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少還延續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於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着眼於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着眼於學生的實際現狀,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爲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三、說教法

新課程觀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積極體驗。因此,教師要儘可能地爲學生提供共享資源,創設互動平臺,從而爲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決定本文教學中主要採用三種方法,即:目標導學、自主合作、遷移創新。

“目標導學”即根據相應的學習內容設立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如關於朗讀、積累的教學。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學中主要體現爲分組歸納和小組討論交流等。

“遷移創造”是將閱讀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如讓學生創編課本劇《鴻門宴》等。

爲了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我設計運用錄音帶、多媒體等手段輔助教學,並印發課文翻譯等文字資料。

  四、說教學過程

(一)翻譯理解部分

我設計的是兩個環節。

一是讓學生粗讀原文,藉助工具書和書解釋翻譯大意,重點完成三個內容:依據文脈推斷不懂的詞義,點出重點的實詞,框出通假字並歸納規律;

二是讓學生細讀原文,進一步落實字句的翻譯,主要完成兩個任務:實詞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規律總結。兩個環節是由簡入難的過程。

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文字淺易,並且是典範的記傳性文體,因而對高一學生來說大部分內容比較易於理解和翻譯。對那些不易懂的字詞就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前後涉及的情節加以推測、判斷,以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好方法。要求學生點出重點實詞、框出通假字,主要是爲幫助學生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異讀現象、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的詞語,並進一步得出規律,指導今後的文言文學習。

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譯中難度較大,也是本文教學的兩大難點。要求學生標出有活用現象的字和劃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於兩點考慮:

1.積累一定數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導學生加以分類,找出每類的相同特徵,並抽取出來形成規律性的東西,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能由學會一個到會學多個。

在翻譯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養成用符號法表示重點字句的好習慣,如點、框、圈、劃線等符號應約定一致,便於突出翻譯中的重點、難點及複習。

我的提示着重歸納了實詞“幸”“如”“舉”“謝”等,名詞活用、使動用法、賓語前置、被動句和省略句,全部採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學生填充相關內容,既是訓練又是歸納。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點。爲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史傳文學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內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項羽是怎樣一步步地由主動走向被動的?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地由被動走向主動的?

2.項羽、劉邦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問題1是對內容的把握,可引發學生探究的心理。通過對比討論分析,學生會看到這是一個矛盾不斷轉化的過程,即沿着戰與不戰、殺與不殺、追與不追三組連貫的矛盾,項羽由主動轉向被動,劉邦由被動轉向主動。而其中根本原因則在於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導入問題2對項劉性格的概括。這樣,問題1成爲問題2的鋪墊,並可以使學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畫的,這也爲人物刻畫方法的總結埋下伏筆。

概括項羽性格時,學生可能對他“爲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認識,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就這一點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爭論,挖掘出項羽性格的弱點,及其在這場鬥爭中埋下的禍根,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認清項羽的悲劇絕非偶然,可以說是性格悲劇。

我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進行提示,由劉項雙方的轉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應的概括,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劉邦不去鴻門向項羽謝罪,會有怎樣的結局?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又會有怎樣的結局?

這是兩個假設性的問題,目的在於引起學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歷史,學生設想的結局可能是多樣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合乎一定的邏輯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藉此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劉邦、項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結局,進而啓迪學生多樣的思維,鍛鍊語言表達。

4.文中還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簡略說說他們的性格。

設置這道題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鮮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組人物的對比塑造,爲總結人物刻畫方法作伏筆。

(三)刻畫方法部分

由於前一部分的鋪墊,學生會比較容易地歸納出在矛盾中和對比映襯中刻畫這兩條,而在初中學過的《孔乙己》等小說中刻畫方法也會使較多的學生聯想到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這一條,所以學生自己就可以很快歸納出來。

(四)課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寧的比喻——有時歷史的發展就像一個人想要進入一大串房間中的一間,卻陰差陽錯地進入了另一個房間——對全文進行總結,給學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鑑。

作業佈置:

一.聯繫情節背誦第三、四段;

二.寫一篇讀後感,談談你從“鴻門宴”故事中得到的啓示。

  優秀的語文說課稿篇3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學習的重點是鑑賞散文的意境美,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通過“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領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在“讀”中品味語言之妙,從而主動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說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學生情況分析

這篇文章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初中的學習已經使學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識的積累,也有了一定的鑑賞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審美的技巧和能力上,還有待加強。

2.教學目標制定的理論依據

本單元是現當代散文單元,學習重點是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3.制定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分析,我確定的教學目標爲:

①知識與能力: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在反覆誦讀中揣摩重要詞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三個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通過品讀語言,尤其是精彩語段4—5段的賞析,品味文章語言美,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複雜的感情。

  三、說教法

散文的本質是審美的,因此散文教學很適合鑑賞活動的展開。尤其是,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靈的絮語,很適合於朗讀。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大綱》要求,在教學時要加強誦讀指導,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說學法

1.朗讀法: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

2.討論法:通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

3.質疑法: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五、教學設想

由於《荷塘月色》是篇膾炙人口的美文,讀是解讀文本的途徑。授課中我始終貫穿了“朗讀”。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聽讀和學生自己的朗讀來走近文本。初讀感受畫面美;二讀領略語言美;三讀體會情感美;四讀投入學生生命體驗。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依靠“文本”本身來說話,讓學生自己來與文本對話,得出自己的結論。

作者本來就是因爲心緒不寧,纔出來排解內心苦悶的,作者到底爲什麼心緒不寧,我們無法知曉,但他把他筆下的景描寫的那麼美,那麼細。可見作者在剋制自己,努力讓自己專注於眼前的景色,無論是看荷葉還是荷花都是那麼精工細描。作者本來是在看景,但美麗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開始賞景了,隨風飄來的荷香,使作者好像聽到了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此時的作者已經和景物合二爲一了,達到了一種無我之境。由看景到賞景,引導學生達到無我之境,和學生一起陶醉在這美景之中,永遠留在美麗的荷塘,不再回到紛繁雜亂的現實。

  六、教學課時:一課時。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

播放《荷塘月色》Flash*片頭: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高懸,靜靜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輕柔的音樂,從一片荷葉中探出頭來,慢慢綻放。從盛開的荷花花蕊中現出《荷塘月色》的文題及作者。

(二)提問

看到我設計的篇頭了嗎?看到花兒盛開,心情怎麼樣?

有一個成語是形容人很高興的,與花開有關,是什麼?心花怒放。

花兒開放是寫什麼?寫景。

你們看到花兒開放,很開心是寫什麼?寫情。

寫景是爲了什麼?抒情。

(導出本課主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

(三)誦讀四五段,感知畫面美

引導學生誦讀第四五段。

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爲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放手讓學生讀吧,只有讀,纔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學生自由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爲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第二步,抽學生起來朗讀。教師予以適當的評點、指導。

(3)教師適時的範讀一部分。“美讀吟誦”是“迴歸語文教育的誦讀之本”,誦讀的關鍵“在於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師的誦讀,很容易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的內心世界容易和文本達成共鳴”,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來,使聽課的學生在情緒上達到一個高潮。

(4)再次動情朗讀。聽完範讀後,競讀交流。分組競賽,各組推舉優秀者在班上朗讀表演。通過多形式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四)仔細品讀,體驗感情美

經過幾次誦讀之後,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請學生起來朗讀四五段,這次是請學生挑出自己最有體會的語句段,帶着感情來讀。

(五)誦讀品味,領悟動靜結合的寫景方法

多媒體出示問題:第四五段都寫了哪些景,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這與作者的情感有何關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樣的?

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作必要的啓發指點,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處,以下僅舉幾例:

1、第四段有哪些演員上場?第五段是給演員製造氣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導學生找出四五段描寫了哪些景物)

2、第四段寫荷塘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理解作者動靜結合的寫法)

3、荷香與歌聲有什麼可比的共同點?(領會通感手法的運用)

4、作者爲什麼要突出荷塘的動態呢?是爲了表現什麼?(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確:在《沁園春·長沙》中有一句詞“萬類霜天競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麼?那麼朱自清看到荷葉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機勃勃會產生什麼樣的願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寫月光突出了動態還是靜態?(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分析)

6、心裏不寧靜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暫時獲得了寧靜。作者對眼前美景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把握感情,體會借景抒情)

7、荷塘的一動一靜與作者的情感有何關係?

(六)走近作者,體會作者淡淡的喜悅夾雜淡淡的`憂愁

假如你是六個孩子的父親,妻子兒女一大家全指望你養活,你工資又不高,你有什麼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經歷了四一二政變,可是那時共產黨的力量很小,隨時都可能被殺。那你還要參加共產黨。朱自清那時候作何選擇呢?他選擇了逃避,不參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嗎?

同樣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魯迅會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他的語言象投槍,象匕首,時時體現他的疾惡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對來說較平淡,平和。他從荷塘月色中獲得喜悅,他的喜悅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悅中還摻雜着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學以致用,活用鑑賞方法

作業:任選校園中一景,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題目自擬。

  優秀的語文說課稿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在“新課標”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被選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通過荊軻刺秦王的過程,抒發了對荊軻的讚美。認識荊軻那種捨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的精神和正義行爲。學好這篇文章,可以感受荊軻這一悲劇英雄的人格魅力,還可以利用古今視界差異,激發學生讀出新意,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性,並在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1.知識與技能

①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文言斷句和翻譯的能力。

②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依據:課標指出“閱讀淺近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中舉一反三。”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設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能力。

依據: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刻骨銘心在自己的腦海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思想內容,學習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依據:“理解和評價古代文學作品的方的要求:歷史眼光與現代觀念的統一。”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從對話、動作、神態的角度入手,認識荊軻那種捨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的精神和正義行爲。

依據: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爲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難點: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依據: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這個問題的看法上失之偏頗,無法認識到刺秦的合理性和侷限性。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利用影視資源,通過多媒體進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別”和“刺秦”兩個精彩片段。展示歷代文人對荊軻刺秦或褒或貶的詩詞。

語文新課程認爲學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造,把教科書變成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師應創設一種情景,點撥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由於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時代背景,學生已經習慣接受傳統讚賞荊軻的觀點,甚至形成思維定勢,因此作爲老師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形成個性化的認識。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爲畏途。老師應該少作一些脫離語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點到即可,重在提高學生古文能力。學習的動機是來自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新課標”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只有反覆讀才能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爲了不教,學是爲了不學。本節課,我以語文學習普遍規律“寫了什麼—怎樣寫的—爲什麼這麼寫”爲指導而設計教學,以教給學生現代詩歌賞讀方法爲目的而推進教學,以“情”爲突破口,以“讀”貫穿始終,期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說教法

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依據:對於教師的作用,“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點撥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這堂課我將藉助多媒體的手段,運用朗讀法,啓發探究法,啓發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上新課《荊軻刺秦王》,關於荊軻,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爲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司馬遷卻爲他立傳,並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後世”。還有其他人,如陶潛,稱其“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爲什麼前人對他會做出這種評價。相信我們學了這篇課文,也會對荊軻有更深入的瞭解。(用多媒體展示上邊內容)

同學們已經做過預習工作了,那該文選自哪裏?

1.交流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瞭解《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爲《戰國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勇於鬥爭的行爲。《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2.瞭解本文的背景。可讓同學們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來談一談。

戰國末期,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秦滅韓,又破趙,統一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爲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國,爲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爲此,他找來了荊軻,精心侍奉。(肯定學生的預習)

二、研讀課文

(一)讓學生藉助工具書,對照註釋,初讀課文,要求劃出疑難詞句。整體把握作品的故事情節:(板書)

1.開端(秦將王翦破趙——願足下更慮之):行刺緣起。

2.發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行刺準備。

3.高潮(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廷刺秦王。

4.結局(末段):荊軻被斬。一幕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活劇,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終。

(二)提問

1.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麼作用?

2.“怒叱太子”表現了荊軻性格的那個側面?

3.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問題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利用文本從對話、動作、神態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劇人物形象,認識荊軻那種捨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的精神和正義行爲。

4.如果荊軻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將會怎樣,中國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面?

問題設計意圖:以往的課堂,總是老師預設好課堂教學流程,預設好問題,甚至預設好問題的答案。本課教學既有預設的內容和流程,同時也注意課堂的生成。如學生會提出類似的質疑:這是筆者在預設內容裏沒有的,然而,一發現問題,老師便即時對問題進行整理,把問題擺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何能讓人人都“動”起來,成爲學習語文的主人。

(三)討論並小結: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爲?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的正義行動,而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願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鬥爭來講,這場鬥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展過程進程來講,它有着很大侷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但評者大都認爲,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四)佈置作業

把你對“荊軻刺秦王”的看法整理成一篇文章。

  優秀的語文說課稿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對象分析

《再別康橋》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高一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爲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爲詩歌單元,本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安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雖然本詩向來衆說紛紜,但其藝術之美人所共知,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因此,從語言賞析入手,從情感體驗切入,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本課體會現代詩歌的特點,多方面感受體悟詩歌的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3、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高一學生學習的第一首現代詩,爲了讓學生掌握現代詩歌學習方法,從而能廣泛欣賞詩歌,因此將本詩的學習目標確定爲:

①、認知目標:品意象,繪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③、德育目標:培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高中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由於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他們產生了對教師的過多依賴,從而缺失了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針對此種情況將本課重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

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

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教法分析

1、誦讀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尤其是《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聖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反覆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誦讀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採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並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

三、學情學法分析

分析:農村初中的學生,閱讀的現代詩歌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決定在誦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採用以下學法:

1、聯想鑑賞法

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圖畫,仔細揣摩、品味、感受詩歌的優美之處,陶冶情操,增強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

2、比較鑑賞法

讓學生學會將這首詩與其他描寫離別詩句的比較,更好地把握《再別康橋》這首不同於其他描寫離愁別緒哀婉、纏綿、傷感的特點:哀而不傷,帶有一絲惆悵,幾分飄逸。從而領會詩中的詩意美。

四、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我採用以下教學步驟:

(一).情感激趣,導入新課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爲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設計意圖: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多媒體展示歌詞,教師恰當的銜接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二)時空鏈接走近作者

(1)簡介徐志摩。

(2)關於再別康橋

這一環節我先讓穿越時空與徐志摩展開對話,順着學生的發問,導出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歸納。並用幻燈片展示。儘可能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爲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三)誦讀涵詠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3)名家範讀。[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掃清字詞的障礙。]

(4)配樂朗讀。[我爲這首詩的朗誦配上《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纏綿、惆悵而又帶有輕靈、飄逸的音樂中,教師進行示範吟誦,注意節奏、輕重、情感,讀出音韻美,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帶動學生有感情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製造了情境,範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羣體感受。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爲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爲下文對詩意的鑑賞蓄勢。(學生帶着對康橋的憧憬進入--

(四).激發想象賞景悟情

A、品意象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2、3、4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詩。

(3)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爲什麼不選取周圍的建築、那裏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並解決教學重點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B、悟真情

步驟:將全詩分爲三個版塊,分別賞析。抓住詩中意象,賞析重點詞語,把握詩人情感變化。

第二、三、節:通過重點賞析“新娘”“水草”“盪漾”“招搖”“甘心”等詞語,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由依依惜別時的感傷無奈而陶醉留戀於康河美景。

第四、五節:通過重點賞析“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放歌”“笙簫“夏蟲”等詞語,體悟詩人情感的發展高潮。

第一、七節:通過重點賞析:三個“輕輕的”“悄悄”“不帶走一片雲彩”詞語通過比較第一節和第七節,體悟詩人離別母校之時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同時感受詩歌的迴環之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新課標所要求的“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但凡讀懂了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覆咀嚼,只是一路順暢地讀下去,結果什麼也得不到。詩歌濃郁的情感、跳躍的形象、凝練的語言,決定詩歌教學的特點: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啓發聯想、再現形象,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教師的講與新課標提倡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讓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課的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五).比較閱讀,剖析情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寫離別的詩句你知道哪些?試着比較異同。

啓發學生展開聯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讓學生通過對比探究離別之情的不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課堂教學任務到此基本完成,如何達到DD

(六)餘音繞樑收束全文

詩人離別康橋時不帶走一片雲彩,他離開人世時也不帶走一片雲彩,他走得很匆忙,因爲飛機失事,那一年他才35歲。胡適飽含淚水寫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帶走了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詩人雖然過早地離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氣,他的詩情、他的浪漫卻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別康橋》成了中國現代詩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仰慕。

在這種氣氛的渲染下,老師與學生齊讀《再別康橋》(配《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濃濃的詩意中結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七、評價與反思

《再別康橋》是一首精美的詩,因此,在說課方案中,我確立了朗讀——鑑賞——比較這一教學思路,將朗讀和鑑賞作爲教學的重點,尤其是採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朗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去體驗詩歌的情感,品味詩歌的語言和音樂美。在教材處理上,摒棄一般的從詩歌的開頭講到結尾的方式,從詩的中間入手,再說開頭和結尾,這主要是根據詩的結構特點來確定的。直接抓住康橋的景物描寫進行鑑賞,充分欣賞這首詩景中含情,融情於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優秀的語文說課稿篇6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單元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本單元話題是學習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讓學生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就文體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課程標準,閱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是高中生必須達到的目標;從散文的角度學習文學作品《陳情表》,要按課程標準“從整體上把握內容、概括要點”的要求,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引導學生感受《陳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兩全的思想侷限,進而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關愛親情的思想意識。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彙,積澱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道德。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難點: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作者是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達到願乞終養的目的的。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來完成知識目標,第二課時完成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本節課爲第二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情景導入。孝敬長輩,忠於朝廷,是中國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千百年來,人們奉行於此,常以“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相提並論,李密的《陳情表》感動了皇帝,感動了上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以孝動人的文章——《陳情表》。

環節2:課堂檢測。課前已發下了導學案,主要檢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

環節3:自由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爲學生設計三個問題: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作者爲什麼要向晉武帝陳情?他陳情的內容是什麼?用了什麼方式?

學生討論後發表見解,教師梳理內容並歸納爲:

(1)李密“陳情”的理由是因爲皇帝下詔任命他爲太子洗馬,“尋蒙國恩,除臣洗馬”,而他又不想應詔就職,“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2)李密“陳情”的具體內容:

①述父喪母嫁、祖母收養、祖孫相依爲命之悲慘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舉孝廉不就,刺史舉秀才不從,皇帝下詔、官府逼迫也難以應詔的兩難處境。

③述聖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無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孫“更相爲命”,因此“不能廢遠”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祖母百年後,自己再對國家“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報效犬馬之勞的願望。

(3)李密陳情的方式是融理於情、融情於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無依、和祖母相依爲命、對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對皇帝的“陳”述之中,曉暢、通達、渾然一體,沒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時時在述事,又處處在抒情。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

環節4:拓展探究

(1)有人說,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讀罷此文,請談談你對“孝”的感受。

(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並談談自己的學有所悟,以求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概括能力並讓學生真誠地爲親人奉上自己真誠的回報。在經濟建設迅猛發展,道德意識逐漸淡漠的今天,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顯得尤爲重要。)

學生分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各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明確:封建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倫理,其根本的目的在於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今天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態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

(2)將本文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對比,看兩篇文章在“動之以情”上有什麼異同。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總結:

古人常有“忠則《出師》,孝則《陳情》”之說,可見兩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來打動人,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範。

不同:《出師表》這篇奏章以議論、敘事爲主,字裏行間滲透了諸葛亮眷戀“先帝”知遇之恩的強烈感情。作者與劉禪兼有“君臣”與“託孤”的關係,陳述意見借“先帝”之口道出,飽含深情,字字句句發自肺腑,更容易打動劉禪。告誡語重心長,殷勤寄語,率直誠懇又不失長者、臣下身份,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杜甫贊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游贊之:“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可見語言感情之深。

《陳情表》則通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來打動晉武帝,希望能夠准許自己侍奉祖母以終餘年,因此言辭委婉流暢,情文並茂,扣人心絃。晉武帝看了文章後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環節5:課堂小結

文章詳盡而委婉地敘述了李密和祖母劉氏相依爲命的處境,申述暫時不能應召赴任的衷情,言辭懇切,表情達意淋漓盡致。學習本文,我們既要學習作者融情於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爲“亡國賤俘”對新朝國君陳情時的謹慎、得體、恰如其分的語言;既要讀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領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環節6:作業設計

1、背誦《陳情表》,在背誦的過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語言運用練習:以“忠”和“孝”爲話題寫篇隨感。通過這個作業,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心身邊的人。

  四、說板書

情理

陳以往之情不幸的家世以孝治天下

陳現今之情兩難的處境忠孝難兩全

陳日後之情不仕的原因先盡孝後盡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