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大學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2.68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說課稿

大學說課稿 篇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棱錐”這節教材是《立體幾何》的第2.2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和平面的基礎知識,掌握若干基本圖形以及棱柱的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多面體的又一常見幾何體。它既是線面關係的具體化,又爲以後進一步學習棱臺的概念和性質奠定了基礎。 因此掌握好棱錐的概念和性質尤其是正棱錐的概念和性質意義非常重要,同時,這節課也是進一步培養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

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棱錐、正棱錐的概念和性質以及運用正棱錐的性質解決有關計算和證明問題。通過觀察具體幾何體模型引出棱錐的概念;通過棱柱與棱錐類比引入正棱錐的概念;通過對具體問題的研究,逐步探索和發現正棱錐的性質,從而找到解決正棱錐問題的一般數學思想方法,這樣做,學生會感到自然,好接受。對教材的內容則有所增減,處理方式也有適當改變。

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特點和高一學生對空間圖形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確定爲:

通過棱錐,正棱錐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及數學表達能力;

領會應用正棱錐的性質解題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應用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通過對正棱錐中相關元素的相互轉化的研究,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空間問題向平面轉化的能力;

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數學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對於高一學生來說,空間觀念正逐步形成。而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棱錐,它的性質用處較多。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棱錐的最重要性質及其實質;而如何將空間問題轉化爲平面問題來解決?本節課則通過抓住正棱錐中的基本圖形這一難點實現突破,教學的關鍵是正確認識正棱錐的線線,線面垂直關係。

教法分析

類比聯想、研究探討、直觀想象、啓發誘導、建立模型、學會應用、發展潛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質。

由於本節課安排在立體幾何學習的中期,正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和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機,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通過電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質或知識關鍵點製成了投影片,既節省時間,又增加其直觀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學中並沒有採取把正棱錐性質同時全部講授給學生的做法,而是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與處理,將正棱錐最重要的性質這一知識點發現的全過程逐步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體會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立體幾何教學的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給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嚴格證,多訓練,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也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學生纔會逐步感到數學美,會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只有這樣做,才能適應素質教育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教學流程

課題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棱柱的有關知識,當棱柱的上底面縮爲一點時,想一想,其底面,側棱有何變化?

(可將金字塔,帳篷的圖片以及不同棱錐的模型依次出示給學生)

將現實生活的實例抽象成數學模型,獲得新的幾何體棱錐。

大學說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的知識點是北京市計算機教育研究會組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小學版第2冊第三單元創建多媒體演示報告中的第14課編輯研究報告例5。

本套教材第1、2兩冊爲必學內容,供小學四、五年級使用,共7個單元32課。內容包括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畫畫、指法、錄入漢字、寫作、上網、製作演示報告七部分的知識點,在這七方面的學習中向學生滲透信息的概念、信息意識與道德、信息的採集、傳遞、處理技術等。本單元是這七部分的最後一部分。大部分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都上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與發展,並不是一個獨立內容。因此在學習方法上要注重對以前學習方法的模仿上。比如說學習演示文稿這個軟件,它與WORD都是微軟的產品,體系結構完全相同,操作方法上也是大同小異,WORD是上前面單元學習過的內容,因此在學習演示文稿時有很多內容完成可以讓學生通過類推WORD自己來掌握。

本套教材已使用八年(20xx年9月開始使用),它以計算機知識的學習爲主線,強調計算機技術的學習,延續了以前的“電腦”課的特點,雖然冠以“信息技術”之名,但在教材編寫上還是重“技術”輕“信息”。我在設計本課內容之前,親自到北京圖書大廈查找相關資料,通過對十餘個版本教材的對比,終於找到一套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研究室編的1至6年級共12個學期的教材,非常符合《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20xx.11)的精神。(信息技術課至今沒有出臺課程標準)它以信息的相關內容爲主體安排和設計教材,整套教材非常強調學生的信息意識的培養。很明確的把計算機作爲一種信息技術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加以學習。強調學生的對信息處理的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養。鑑於此,我把“清明掃墓”做爲本課的主線,以傳遞學生“清明掃墓”的情感爲信息點,用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圖片的方法制作出圖文並茂的演示報告,從而達到進行有效處理信息的目的。

二、學生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年級是五年級。本年級的學生在一至三年級時對七部分知識點的前五個都有所學習,四年級一年未開設信息技術課,五年級第一學期以WORD的複習、提高和運用爲主開展了十課時的學習。本學期學期的演示文稿是一個新的知識點,但它編排的體系結構與WORD完全相同,尤其是這節課要學習的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圖片的方法與上學期學習在WORD中插入圖片的方法基本相同,只不過所使用的軟件環境不同,因此可以藉助WORD的學習來開展教學。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對演示文稿有了初步的認識。已經學習了演示文稿的新建、保存、打開、插入文本框、插入藝術字、製作動畫、設置背景等內容。

本班的學生信息技術課學習差異很大。有的學生一個學期只能在學校有十餘節課的上機時間,操作電腦的總時間約3小時,對所學的內容只是一個大致瞭解,爭取能達到最低要求;有的學生家中有電腦,每天都能操作電腦,對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早就會了,所以就感覺沒意思。

三、學習目標:

本課的學習目標有三個:

1、學會兩種插入圖片的方法,即菜單操作和工具欄操作;學會一個圖片工具,即設置圖片透明色工具。

2、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方法表達自己清明掃墓的感想。即根據自己的需要合理的處理信息。

3、在課堂活動中,教育學生學習烈士精神,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美好時光,努力學習,將來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材。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二種插入圖片的方法。

2、教學難點:在綜合實現活動中有條理的設計自己的作品。

五、理論依據: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概述:

六、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

信息技術課程的特徵之一就是它具有很強工具性。對於這類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很適合學生的學習。

任務驅動法簡介:

2、情境創設法。

七、教學過程簡述。

(一)情境導入:

1、課前準備:將學生的掃墓收穫放在黑板前進行展示,有作文、日記、圖畫、摘抄等。電腦裏放映出學生掃墓的一些照片。

2、課堂導入:先展示幾張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然後展示老師的作品,在作品中由福娃提出觀看要求:一、老師做的演示文稿與以前學習過的有何不同?二、這樣的表達方式有何好處?通過學生觀看、思考,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確定本課的學習內容,並出示板書。

(二)學習新知:

1、首先請出你的小客人。通過學生自學例1後,分別彙報二種不同的插入圖片的方法,來實現對二種插入圖片方法的學習。在自學中要求學生分成2組,一組學習方法一,另一組學習方法二,通過彙報交流達到每個組再學習第二種方法的辦法。彙報完後師生共同總結,提煉出二種方法的要點並板書出來,使學生的思路更清楚。爲了使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做到充分的實踐,接下來讓學生用自己沒有用過的方法去插入白花,併爲福娃戴好白花,由此達到鞏固所學新知的目的,同時讓學生髮現新問題,爲學習下一個新知識做準備。

2、爲福娃戴好白花。當學生用另一種方法插入白花後發現了白花的背景色很不好看,如何去掉背景色成了新的問題。此時我先讓學生明確描述問題是什麼,目的是提請學生注意,同時抓住問題的關鍵。然後,根據情況由老師或學生進行設置透明色工具的學習。(如果有學生自己課前就會,就請學生來講解、示範,如果學生都不會,老師直接進行講解。)講授完後,讓學生進行實踐,爲福娃戴好白花。

(三)綜合實踐:

用本節課學習的插入圖片的方法來製作出圖文並茂的電子演示文稿,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掃墓收穫。先要求學生仔細閱讀題目要求前3條,然後組內討論確定本組要做的每一張幻燈片的內容,彙報討論的結果,說一說你如何設計。最後閱讀第4、5條要求,開始進行幻燈片製作,完成後進行作品展示、交流。

題目要求:

1、給幻燈片全部應用上單色背景(如黑色)。

2、請將你的題目(如《收穫》)放在第一張幻燈片中,並在落款處寫上自己的名字。

3、請再插入3至4張新幻燈片。最後一頁顯示“再見”,中間的每一頁幻燈片都要有圖片和圖片說明。圖片說明用一個詞表示,可以是插入藝術字也可以是文本框;插入圖片的兩種方法都要用上;可以加上適當的動畫。

4、保存你的作品到自己的文件夾中,起名爲“收穫”。

5、完成後試着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邊展示邊說一說自己做的是什麼?用什麼方法做的?最成功的是什麼?

作品展示時,要求學生做有禮貌的觀衆。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時認真、誠肯,多看看別人優點。被評價的學生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對他人的意見表示感謝。

(四)小結部分。強調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即二種插入圖片的方法。

(五)佈置學生作業,同時進行思想教育。

請你在課下繼續完善你的作品,把它做成一份精美的禮物送給烈士的後代,也送給我們自己,時刻提醒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八、教學反思:

1、導入設計。

導入的方法一般有七種:直接法、情境法、範例法、懸疑法、遊戲法、迷語法和故事法。本課採用的是情境導入法。通過設置清明掃墓這個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讓學生真實的在這種情境中去體會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巨大作用。同時,令學生產生學好本課意識的起到了很好的做用。

2、任務設計。

任務驅動是本節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任務的設計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爲此,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大任務和二個小任務。大任務慣穿整節課,小任務爲完成大任務將新知進行分解,逐層遞進。三個任務之間關係緊密,相互支持。起到了置疑、解疑、實踐的效果。

3、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是一個生成過程。

大學說課稿 篇3

一、關於教材。

這一單元是高中語文新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用淺易文言文寫成的演講稿。繼初中《最後一次演講》之後,高中階段第一次集中學習這種實用文體。通過學習,除了要求學生了解演說詞的基本特點之外,我們還要求學生學習瀏覽、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這一課是一篇自讀課文,主要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進一步瞭解演講稿的特點,爲自己撰寫、參加演講語文活動做準備。

二、關於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我們的依據是單元教學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目標設定爲三維目標,以便於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語文素養的積累。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結合本文的結構,瞭解演講辭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的特點。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後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養目標。

1、結合註解,疏通字句,通過關鍵語句的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的內涵,體會本文的思想文化意義。

2、探究思路,提高積極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引導學生理解蔡元培的辦學方針和巨大貢獻。

三、關於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本課是文言文寫成的,又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本文層次分明,重心突出。抓住了本文的重點,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結構和內容了。因此,我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對於難點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以探究合作學習爲主的學習方法。

1、重點:結合本文的結構,瞭解演講辭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的特點。

2、難點:結合註解,疏通字句,通過關鍵語句的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的內涵,體會本文的思想文化意義。

3、解決辦法:多探究,多發問,多思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關於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的重點有兩個:一是理清課文的結構,二是關於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一)明確目標。

1、結合本文的結構,瞭解演講辭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的特點。

2、結合註解,疏通字句,通過關鍵語句的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的內涵,體會本文的思想文化意義。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是一篇用淺易的文言文寫成的演講辭。要想理解這篇演講辭的內涵和意義,必須先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和北大的發展歷程。此時,可通過投影或口頭介紹,幫助學生了解時代背景。

2、朗讀課文、把握文意。

3、分析思路在演講中,他開門見山,在簡單地回顧了自己與北大的淵源之後,就以校長的身份直截了當地對青年學子提出了三點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這幾點要求絕非泛泛而談,而是直接針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北大的沉痾而提出的,可以說每一點都極富有針對性,都事關北大的前途和命運。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學的性質,明確求學的目的,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蔡元培對青年學子提出這樣的要求,可謂切中肯綮。第二點則着眼於品行,這一點也是有的放矢的,這些教誨既嚴肅認真又體貼入微,可謂語重心長。第三條,是從個人修養方面來說的。這三點看起來並不複雜;但在當時卻有着振聾發聵、匡正時弊的重要意義。

正是因爲有了蔡元培,有了這樣的辦學方針和求學準則、做人標準,北大才從多年陳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來,走上正軌,逐步成爲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爲成就今後的百年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演講辭的最後,作者告訴在座的青年學子,自己近期要做兩件事,一是改良講義,二是添購書籍。這兩件事情雖小,卻是建構一個優秀大學的基本條件,也正是北大學子們最迫切需要的。作爲一個校長,蔡元培爲學校、爲學生考慮得不可謂不深,不可謂不細。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朗讀並積累詞語。

幹祿、終南捷徑、弭、肄業、鮮、相勖、訾詈。

2、提問。

作爲一篇就職演說,本文富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就職演說,大都會闡釋自己的施政綱領或對聽衆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側重於後者。作爲北大的新一任校長,蔡元培對青年學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當時社會的污濁與北大的沉痾,因此,在演講中,他開門見山,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三點要求。這三點可以說每一點都事關北大的前途和命運,也是青年學子們普遍關心的。這樣,在內容上首先就抓住了聽衆的心理和興奮點,引起聽衆的興趣。

3、提問。

本文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在結構上,這篇演講辭思路非常清晰。演講,由於是一聽而過,時間有限,一篇演講只能安排一箇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圍繞着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北大學子而展開的,而且通篇都圍繞着這一中心選擇材料和組織結構。簡短的開場白引出話題,正文展開話題,結尾總結話題,層次分明,脈絡清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4、提問。

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在語言上,本文用淺易的文言文寫成,在簡潔凝練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樸典雅。這篇演講辭寫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新舊兩種文體並行的時期,當時的許多都帶有文白混雜的特點。以本文爲例,基本的框架還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詞和文言句式,多用單音詞、語氣詞等,但另一方面又比較淺顯,有許多口語成分,比起古文來好理解。因此,本文讀起來既有文言的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又有口語的明快易懂,學習時要注意體味。五、關於作業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大學說課稿 篇4

本次體育課的性質,是一堂實踐綜合課。教學內容包括兩個部分。其中,新授內容是正面雙手墊球,課課練內容是中長跑耐力練習。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程序等6個(手勢)方面來說本次課。

1、說教學指導思想

建國60年來我國一共進行了八次課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對“學理”和“教法”進行了探究。學校體育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爲最高原則,對此,我們秉承張洪潭先生的《技術健身教學論》的思想:體育課必須以學習運動技術爲主線,掌握運動技能,以此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2、說教學對象與學情分析

這是一堂45分鐘的課,他們身體協調性較差,好勝心強、耐力素質好、接受能力強。

3、說教材分析與教學重難點

本次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社《體育與健康》,第七章的內容,墊球是排球三大技術的首要環節,學好墊球,會爲以後學習傳球和扣球動作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是墊球動作的手臂手型,以腳蹬地爲主的全身協調用力(側面示範)。

教學難點是也手臂的手型、用力源點即上下肢的協調用力;中長跑中的身心極點的處理。

4、說教學程序(教學方法)

仍然依據蘇聯教育家凱諾夫的三段教學模式。

首先,由我集合整隊,師生問好。宣佈課的內容。把學生分成四路縱隊進行慢跑熱身,每組小組長帶領成員,在上課區域自行設計進行慢跑路線。教師提示有蛇形、方形、不規則形、也可以是場地上的線條等。總距離約300米,時間爲3分鐘。

第二:我安排了七節雙人徒手操。

1) 雙人拉鋸練習

2) 雙人壓肩

3) 同時蹲、起;一蹲一起;

4) 拉手側邁步(配口令,示範一下);

5) 拉手繞圈(兩個字的要求:動作慢、距離遠);

6) 背靠體轉擊掌(不擡腳掌,口令逐漸加快速度,示範一下);

7) 互背各三次 時間約爲7分鐘。

這樣做的理由有二點:

一、充分活動開各主要關節和肌肉,防止受傷;爲學習技術動作創造更好的身體條件。

二、給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改變單調乏味的跑圈模式,這也符合小場地上大體育課的中國國情。

進入基本部分

調整學生隊形,(做手勢)教師站中間,學生站兩邊。教師說明今天要學習的動作名稱:正面雙手墊球。然後做完整示範,這樣做的理由是根據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運動技術在學習初期,學生是通過視覺的觀察與模仿來建立動作表象與動作概念的。所以,我在示範與講解時,只注重動作的重點與關鍵環節(整體方向結構與順序),不會強調動作的細節與局部問題。

對此,我這樣講解:

一、強調手型與接球部位,對於手臂的要求:六個字,三個詞(壓腕、夾臂、頂肘)。

對於擊球部位容易出錯,我用圓珠筆標註一同學手臂的正確部位打“√”錯誤部位打“×”。

二、強調發力點:力來自於腳蹬地,手是平動,而不是以肩爲軸的轉動。

採用這樣一些輔助練習:(邊示範、邊喊口令一蹲一起徒手練習,先原地、),約15次熟練後,基本定型,再行進間一步一動練習,練習次數約20次。

第二步:用重複練習法,擊固定球練習(10次一換)。一人持球於腹前,另一人做原地擊球動作,注意感受擊球部位,和正確的發力順序。

第三步:用合作學習法,拋接球練習,兩人一組,一人拋,一人墊(10次一換)。

本次課又只是3次教學的第二次,況且學生一般都很着急完整練習,只練徒手或輔助練習,學生會覺得枯燥,所以,用嘗試教學法,讓學生兩人對練,提高積極性。)

教師巡迴指導,糾正,如果遇集體犯錯問題,就口哨召喚學生,停止練習,靠攏糾正後再分散練習。時間約爲22分鐘。

基本部分的複習內容是

中長跑量大,枯燥。學生不喜歡。但它反映的是人的心血管能力,是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因此,老師用鼓勵性的語言學生提高心理極點:“這個時間你們一定能行的;你們盡力了就是好學生。”再教授一些克服生理極點的技巧。如:1)調整呼吸,2)加大擺臂幅度,3)減小步長等等。

我的具體做法是,設計一條安全的校園路線,利用環境變化,轉移注意力,降低疲勞感。男生約爲1500m,女生爲1200米。在學生必經點的2/3處,設置未知的驚喜(展示明星圖片)。我這樣做的理由是:依據心理學家托爾曼的認知論,讓學生事前知道有獎勵而不知道獎勵的結果,使學生有一種未知的誘惑,從而更好的完成練習。

結束部分

做拍手,拍臂,拍腿,抖臂,抖腿放鬆操,一邊做一邊說肌肉名稱。

教師作總結,鼓勵,表揚跑在前面和盡力的同學。

5、通過教學程序擬達到以下目標:

5.1參與目標:新課程理念要求,爲了一切學生,我們絕不拋棄任何一名學生。所以,要求100%的學生參與到運動學習中來。

5.2技能目標:約80%的學生能初步掌握與體會動作;50%的同學能基本掌握墊球技術,長跑優生,男、女同學應該在6分鐘內跑完。

5.3情感目標:本次課,通過雙人徒手操、明星圖片給予新鮮感,調節學生的情緒,刺激學生的情感,克服生理和心理極限,鍛鍊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

整堂課負荷強度由低到高,因爲有什麼內容,什麼順序,所以心率控制在110-130次/分。練習密度約40%。

大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機關小學音樂老師,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個方面來對本課的教學進行說明。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設計理念應該是:

1.通過教學及欣賞並演唱歌曲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發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

2.在音樂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想象和創造力。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 》選自 出版社 年級冊 單元,爲1課

時,歌曲爲 拍, __調,音域爲 ,整首歌曲以 貫穿其中,主要描述了情感。

(二)學情分析

( )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對音樂的

學習大多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所以本課從創設情境入手,激發興趣,

接着輔助,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上臺表演層層深入。 該學段的孩子在課堂上能夠在律動、集體舞、音樂遊戲、歌表演等活動中與他人合作。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用/情緒)演唱歌曲。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歌曲演唱,深入瞭解歌曲的風格和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歌曲,(明白什麼道理/喜歡此類風格樂曲)。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認爲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爲:

重點: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學習用輕鬆愉快的情緒、柔和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表現歌曲/用輕巧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難點: (掌握歌曲節奏/感受歌曲基本情緒、風格、特點,表現歌曲內容/處理好某一樂句/用各種方式爲歌曲伴奏。)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考慮到 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設置情境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啓發教學法,範唱法,學科整合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音樂課應重視對學生的音樂實踐,所以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最後我具體來闡述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爲五個環節: 律動表演 導入音樂課堂——學唱歌曲——歌曲處理——創編活動——拓展延伸

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一) 律動表演,導入音樂課堂(2-3分鐘)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營造一種愉快、歡樂的氣氛,這裏我運用了直觀演示法、準備了多媒體影像資料,讓學生在《 》的音樂中做律動進入教室,通過在律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在大屏幕上直觀演示歌曲視頻,提高學生對這節音樂課的興趣。

(二)學唱歌(佔時25分鐘)

首先進行發聲練習(佔時2分鐘)

先進性2-3條發聲練習,目的是讓學生調整氣息,聲音做到自然統一,爲後面的學習歌曲做好前提準備。(教師範唱,學生跟唱)

然後分三步進行學習唱歌這一環節。

第一步:由教師完整地範唱歌曲。讓學生初步感受歌曲。

第二步:學生學唱。瞭解歌曲的內容及節奏。

首先學生自學,讀歌詞,感受整體歌詞情境。

接着,同桌合作,相互交流。說一說你瞭解了歌曲的什麼內容,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抒發了怎樣的藝術情感。重點讓他們討論歌曲的節奏。在此期間我會在座位間巡視,瞭解他們的討論情況。

然後:我針對以上討論內容進行集中的指導與糾正。

這一環節體現出了“自主學習探究”的思路。

也體現出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

最後跟學生鋼琴演唱2-3遍,教師彈奏歌曲學生跟琴演唱。要求:

(1)速度不宜過快,(2)聲音自然統一、氣息通暢。

第三步難點的解決:(1)歌曲中的附點節奏、小切分節奏型的把握。 解決方案:1、讓節奏感強,樂感好的孩子先到講臺前面來做示範。(學生教學生)。2、通過用手擊拍以及畫強弱箭頭圖的方法,解決附點節奏和小切分節奏音型。

(三)歌曲再處理(佔時10分鐘)

在掌握整首歌曲節奏後進行歌曲處理

有感情的歌聲,纔是最美的歌聲。

a.請學生根據歌曲的情緒,試着將已經學過的切分節奏、連音線標註在合適的地方,嘗一嘗說說感覺如何。指導學生從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組討論對歌曲的處理意見。(集體討論法)

b. 採用領唱、齊唱和男女生對唱或者比賽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創編活動(5分鐘)

當今社會需要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創新能力”,我們基礎教育就應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着力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我經常會在新授課中去專門設計這一環節(結合主題,創編舞蹈、小組唱、課堂劇等)

在同學們能夠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將全班同學分爲兩個表演組,一個是合唱組一個是舞蹈組,每個組推薦一名組長。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能夠很好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培養同學們團結協作的精神。(活動探究法)

(五)拓展延伸 (3-5分鐘)

在拓展延伸這個環節中,我融入了美術、自然、語文、戲曲等姊妹學科與藝術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促使他們音樂素質和音樂表現力的不斷提高。(學科整合,思想品德教育)

在機關小學我擔任了少先隊工作,在少先大隊這一年裏,我發現,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班隊會的開展對孩子們的身心成長有着極大的積極作用。結合這首歌曲的情感(感恩、愛國、團結、熱愛環境等)開展一次主題班隊會。

課堂最後進行評價1:在本堂課學習後的收穫(各方面收穫),

2、互相評價(師生評價,生生評價)

我衷心的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能讓“音樂”這魅力無窮而令人神往的藝術,成爲孩子們真正的朋友,讓孩子們打心眼裏喜愛音樂課。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給予指導。謝謝大家!

大學說課稿 篇6

在新課程標準實驗和體育課程改革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務實、拓展、探索、創新的思路。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有關故事情景的展開來完成各項教學任務,讓學生沉浸在故事的角色中,使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參與,不斷體驗的過程。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發展的探索過程中,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滿足和快樂,爲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教材分析

奔跑是體育鍛煉的主要教材之一,是人體基本活動能力的重點教材。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加速跑這一教學,是學生掌握最簡單的奔跑逐步加速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奔跑能力;促進學生下肢肌肉、關節、韌帶、上下肢協調能力和內臟器官機能的發展。本課的教學,儘量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不過分強調動作的細節,而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跑的動作正確,逐步加速的奔跑能力上。輔助教材安排了聽信號快速跑的遊戲。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表現爲思想活躍、活潑好動、興趣廣泛、情緒波動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勝心強,模仿能力、表現欲和上進心都比較強。這爲本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爲核心的樂學思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樂於參加本堂課的學習,認真完成本課任務。

2、能做到上體放鬆,兩臂前後擺動,逐漸加快跑的速度。

3、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表現勇於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提示跑的動作正確,逐步加快跑的速度。

教學難點:逐步加快跑的速度。

四、教學方法

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同時遵循“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現代化教學原則,本課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入境動情,明理知味,用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每個學生在強烈的角色體驗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獲得注意力,從而獲得的教學效果。

2、直觀教學法:運用掛圖展示站立式起跑的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所學動作的形象。

3、遊戲競賽法:利用遊戲的娛樂性、競爭性、規則性強的特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產生想象,在思考、領會、比較、體驗中掌握動作技術,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產生較強的情緒體驗,激發好勝心,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學法指導

“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本課在學法上我主要採用了嘗試學習法、對比學習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法。先讓學生在嘗試練習中發現問題,然後在相互對比,小組研討中領悟出要領,理解道理。最後通過小組協作和個人練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解決發現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練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六、教學過程

本課以“森林探險”爲主線,從初如情景,再如情景,發展情景,保持情景,延續情景五個環節展開體育教學。

(一)初入情景:

1、導入:同學們,大家知道大森林裏有哪些兇猛的野生動物嗎?(知道)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呢?以提問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很輕鬆的進入到預設的情景教學中。在介紹的時候,學生應該使輕而易舉的就可以回答出答案,我稍以語言鼓勵,效果會更佳。

(二)再入情景:

老師聽說我們班的小朋友特別勇敢,你們願意參加森林探險活動嗎?(願意)森林中險惡重生,在探險之前,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故事情節,模仿各種小動物,小朋友們跟着老師自由自在地做遊戲,從而達到身體各關節的充分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意識。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三)發展情景:

在森林當中我們遇到了不少困難,就要同學們不斷的進行克服。嘗試自由練習快速跑:怎麼樣才能快速的通過自己本組的路線?這時候學生在自我的探索中不斷的進行較快速度的練習,達到了自學的效果。

2、教師點出:我們在通過森林時不僅要有比較好的越過障礙的方法,還需要有快速跑的能力,因爲教師給每組同學都設計了一條必須通過的路線,那就是快速跑過一條“危險”的長距離障礙。該怎樣加速,才能使自己在跑道上跑的越來越快。於是同學們帶着不同的表情和動作開始在跑道上奔跑。剛開始,學生自由發揮的動作不一定都正確,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組織學生觀看掛圖,學生自由模仿站立式起跑,學生在嘗試中不知不覺的掌握了動作要領,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在學生掌握奔跑動作的時候,讓學生對比一下,慢跑、快跑和加速跑有什麼不同。通過比較自然瞭解了加速跑的動作。上肢與下肢的配合會更協調,自然速度就越快。最後通過讓學生通過比賽,看誰跑的最快,請4個組中的同學出來決賽併發獎。

(四)保持情景:遊戲“聽信號快速跑”

同學們通過鍛鍊掌握了探險的本領,教師通過哨聲來統一指揮,達到動作的熟練。提問:我們的探險本領已經十分的高強了,讓我們比一比誰的本領,好嗎?教師按照遊戲規則,將學生分爲兩組,分別在佈置場景的場地進行,在音樂的伴奏下,開展遊戲,最後教師講評比賽結果。

(五)情景延續

在課的最後部分安排了放鬆舞蹈,學生在我的帶領下跳起歡樂的《幸福拍手歌》舞,讓學生們跳起來,樂起來,笑起來,調節大腦中樞神經的興奮,使緊張的肌肉得到放鬆,從而達到體育課的目的和任務。

七、效果回顧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以《加速跑》爲主教材,以聽信號快速跑遊戲爲輔助教材。通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情景的感染下,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注意力,從而達到的學習效果。另外,通過利用掛圖展示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所學動作的形象。通過利用遊戲的娛樂性等特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產生想象,在思考、領會、比較、體驗中掌握技術,提高學生的興趣,產生較強的情緒體驗,激發好勝心,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

大學說課稿 篇7

一、課程設置

1、課程定位

大學英語課程是我校所有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它服務於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專業培養目標,服務於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需要。課程遵循"應用爲主,夠用爲度"的原則,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凸顯其基礎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它既符職業教育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的基本培養目標,更是體現中國加入世貿之後,就業市場對職業教育培養高等雙語應用型人才所提出的更高目標。

2、課程目標

我校大學英語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是既要使學生掌握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使學生在今後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書面和口語的信息交流,同時要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具體量化爲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目標,主要就是指完成大學英語課程每學期設置的教學計劃,包括指定的教材和規定的課時,並通過各種方式以確保學生掌握一定量的實用英語語言知識;

(2)能力目標,主要是指英語語言的五大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以及英語等級證書考試的應試能力。而後一項能力,主要根據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要所設定的。

(3)素質目標,以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爲內容的一項認知性目標。

3、課程設計

我們在課程設計上主要體現三個結合:

首先,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充分發揮開展課外教學活動的優勢。

其次,基礎教學與等級考試相結合,爲了增加學生就業時的競爭力,將課程安排與等級考試同步進行。

最後,基礎英語與行業英語相結合,課程實施注重工學結合,將基礎英語與行業英語結合。

二、教學內容

1、內容選取與序化

我校大學英語課程選用的是以教育部立項的大學英語課程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的系列教材,有《讀寫教程》和《聽說教程》兩條主線:《讀寫教程》由學生用書,教師用書和《綜合練習》組成,《聽說教程》由學生用書和教師用書組成。

結合我校學生的基礎和特點以及教學的工作安排,我們將教學內容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序化:

時間順序即四個學期,由易到難,依次安排教材,一學期打基礎,二、三學期配合等級考試,最後一學期與行業英語結合;

空間順序即普通教室與語音室交替使用;

過程順序既包含"基礎—應試—職業能力"這個培養過程,又包括每次課堂的教學活動的合理序化教學活動的過程。總之,在對該教材的具體教學內容教學選擇時,以實用性爲依據,開放性和綜合性爲導向,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爲目的。

2、表現形式

爲了確保課程目標的實現,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上必須堅持齊備性,適用性,先進性和特色性。我校主要是採取的課堂講授爲主,多媒體教室和設備以及網絡資源爲輔助的表現形式,同時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和需要輔以實物展示,模擬,遊戲等各種形式。特別是針對學前教育的學生,可以讓學生們模擬課堂教學和遊戲環節,從而找到與專業知識的聯繫點。

三、教學設計

1、教學模式

緊緊圍繞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特點,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我們主要選用了以下三種模式:

傳遞———接受式,探究式和自由學習模式。基本教學程序是:複習舊課—激發學習動機—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檢查評價—間隔性複習。主要用於於知識目標的教學任務。

探究式教學以問題解決爲中心的,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着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基本程序是: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總結提高。它主要應用於完成能力目標教學任務,而且教師要建立一個民主寬容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學生的前認知特點實施一定的教學策略。

最後是自由學習模式,基本教學程序是: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教師在利用這種模式的時候,要時常提醒學生進行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爲。要考慮各種步驟的組成要素,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側重。這是完成素質目標所需要的模式。

2、方法手段

根據其對學生要求的程度變化,由易入難,依次有四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法,任務教學法,交際互動教學法和頭腦風暴法。其中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學上的用語,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錯亂狀態而言的,現在轉而爲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其目的在於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設想。這個方法只有當學生的語言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用以拓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的一種方法。主要使用於課前主題導入和課後發散思維。而合作學習法,任務教學法和交際互動教學法,都是教學中常見的用於講解,使用和鞏固知識的方法。

3、保障條件

學院擁有一支具有能勝任本課程教學需要的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而且也從各個方面積極着手於能夠滿足實訓要求的校內外的實訓硬軟件建設。我們的教師隊伍有教齡長達20多年的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全部都具有大學以上學歷和助教職稱,還有三分之一的教師已取得講師職稱。而且教師們不斷採取集體備課,互相聽課,研討學習等方法以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外聘教師中既有英美籍人士,也有旅居海外多年的博士。同時,堅持講課程講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豐富的第二課堂和英語學習活動相結合,英語角、英語歌曲競賽、英語演講競賽、英語試教競賽、英語學習方法講座、原版英文電影、英語廣播等不僅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還能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水平。更加充分的利用網絡資源,建立教學資源庫,加強英語視聽練習和口語技能的提高,也是我們今後教學的努力方向。同時我們也在考慮是否可開設多門英語相關內容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四、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評價:受到開設此課程的各系領導和學生的廣泛好評。特別是中文系有部分學生在完成三級,四級等級考試後,成功衝刺六級,極大地增強氣自信心和就業競爭力。

社會評價:在每年的社會實踐和教師招聘中廣受關注和好評。每年畢業時,都會收到來自各企業的用人訂單。

五、特設與創新

緊緊抓住職業教育的特點和需求,突出兩個結合:基礎知識與行業知識的結合;培養人才與社會需求的結合。

大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周婷婷,來自湖南科技大學。我說課的題目是《算法的概念》,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爲兩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爲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五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發展很快的社會,算法進入高中數學正是反映了時代的需要,它是當今社會必備的基礎知識,算法的學習是使用計算機處理問題前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它可以讓學生們知道如何利用現代技術解決問題。又由於算法的具體實現上可以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因此,算法的學習十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和實踐能力。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算法的定義,體會算法思想,能夠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

難點:把自然語言轉化爲算法語言。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瞭解算法的含義,體會算法的思想;能夠用自然語言描述解決具體問題的算法;理解正確的算法應滿足的要求。

2.能力目標:讓學生感悟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由具體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具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對計算機的算法語言有一個基本的瞭解,明確算法的要求,認識到計算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有力工具,進一步提高探索、認識世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分析

採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法,以多媒體爲輔助手段,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論證、邏輯思維能力。

四、學情分析

算法這部分的使用性很強,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雖然是新引入的章節,但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五、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我首先向學生們展示章頭圖,介紹圖中的後景是取自宋朝數學家朱世傑的數學作品《四元玉鑑》,告訴學生們章頭圖正是體現了中國古代數學與現代計算機科學的聯繫,它們的基礎都是“算法”。

「設計意圖」是爲了充分挖掘章頭圖的教學價值,體現1)算法概念的由來;2)我們將要學習的算法與計算機有關;3)展示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4)激發學生學習算法的興趣。從而順其自然的過渡到本節課要討論的話題。(約4分鐘)

2.引入新課:在這一環節我首先和學生們一起回顧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並引導他們歸納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求解步驟,從而讓學生經歷算法分析的基本過程,培養思維的條理性,引導學生關注更具一般性解法,形成解法向算法過渡的準備,爲建立算法概念打下基礎。緊接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複習回顧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步驟,引導學生分析解題過程的結構,寫出求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算法,並把它編成程序,讓學生輸入數據,體驗計算機直接給出方程組的解.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算法是用來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從而提高學生對算法的普遍適用性的認識,爲建立算法的概念做好鋪墊。

之後,我就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到底什麼是算法?如何用語言來表達算法的涵義?這裏讓學生們根據剛剛的探索交流、思考並回答,然後老師進行歸納,得出算法的基本概念,並幫助學生認識算法的概念,指出有窮性,確定性,可行性。這樣可以讓學生們真正參與到算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體會算法思想。(約8分鐘)

3.例題講解:在這一環節我安排了兩道例題,以幫助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並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而不只是單純的對數學思想的領悟。

這兩道例題均選自課本的例1和例2。

例1是讓我們設定一個程序以判斷一個數是否爲質數。質數是我們之前已經學習的內容,爲了能更順利地完成解題過程,這裏有必要引導學生們回顧一下質數應滿足的條件,然後再根據這個來探索解題步驟。通過例1讓學生認識到求解結構中存在“重複”。爲導出一般問題的算法創造條件,也爲學習算法的自然語言表示提供前提。告訴學生們本算法就是用自然語言的形式描述的.並且設計算法一定要做到以下要求:

(1)寫出的算法必須能解決一類問題,並且能夠重複使用.

(2)要使算法儘量簡單、步驟儘量少.

(3)要保證算法正確,且計算機能夠執行.

在例1的基礎上我們繼續研究例2,例2是要求我們設計一個利用二分法來求解方程的近似根的程序。我們首先要對算法作分析,回顧用二分法求解方程近似根的過程,然後設計出解題步驟。二分法是算法中的經典問題,具有明顯的順序和可操作的特點.因此通過例2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算法的邏輯結構,領會算法的思想,體會算法的的特徵。同時也可以鞏固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提高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的表達水平.另外,藉助例題加強學生對算法概念的理解,體會算法具有程序性、有限性、構造性、精確性、指向性的特點,算法以問題爲載體,泛泛而談沒有意義。(約20分鐘)

4.課堂小結:

(1)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基本特徵

(2)算法的描述方法,算法可以用自然語言描述。

(3)能利用算法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並能寫出一此簡單問題的算法

[設計意圖]課堂小結是一堂課內容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學生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整體的認識。(約6分鐘)

5.佈置作業:課本練習1、2題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實施分層設置,分必做和選做,利於拓展學生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六.板書設計:(略)

大學說課稿 篇9

本節課是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不確定現象》的第一課時。新《課標》在小學第一學段安排的“概率”學習內容主要有:初步體會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對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實驗。本節課學生是在對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學習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一、說目標、重點、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體會、認識、總結。基於這樣的理念,我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和本班情況,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重點、難點。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猜測—實踐—驗證”的摸棋子游戲,體驗生活中確定和不確定現象,並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確地描述這些現象。

2、能列舉出簡單的不確定事件可能出現的所有結果,知道其不同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並領悟到可能性大小與其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所佔數量多少的密切關係。

(二)能力目標:

能用嚴謹的數學語言口頭表達能力,觀察、推理能力,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領悟可能性大小與其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所佔數量多少的密切關係,體驗、描述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

【教學難點】

領悟到可能性大小與其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所佔數量多少的密切關係

二、說教學方法

三年級的小學生,正處在抽象邏輯思維初步形成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直觀演示或遊戲切入較容易被他們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學生是農村外來人員的子女。學生整體認知水平較差,如果用常規的單一說教形式教學,收效甚微。因此,我根據這些特點,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方法,設計了幾個活動,使學生在遊戲中愉快的學習新知。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開門見山引入、師生互動學習新知、引導學生學習、點撥學生迷惑等。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教學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規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不確定現象》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通過親手實驗、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做出判斷,自己總結出可能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四、說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突出主題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做遊戲好嗎?不過我們做遊戲是有目的的,我們要通過做遊戲來學習一個新的知識《不確定現象》,不知你有沒有信心學好?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出示目標)

(二)例1的教學。

1、活動一

師:現在老師這裏有個盒子,看看我往盒子裏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師摸出的棋子會是什麼顏色的?

生:黑色。

(師摸)

師:爲什麼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生:因爲你放進去的全是黑棋子,所以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

師:我可能摸出白棋子嗎?爲什麼?

生:不可能。因爲盒子裏沒有白棋子。

師:可能摸出其他顏色的棋子嗎?爲什麼?

生:不可能。因爲盒子裏根本沒有其他顏色的棋子。

師:如果我把盒子裏的4個黑棋子換成白棋子,使得白棋子、黑棋子的數量同樣多。老師繼續再摸,想一想老師摸出的一個棋子會是什麼顏色的?(說話時放慢速度)猜猜看?

生1:白棋子。

生2:黑棋子。

生3:也許是白棋子,也許是黑棋子。

(師繼續多次摸棋子)

師:爲什麼老師這次既可能摸到黑棋子又可能摸到白棋子了呢?

生:因爲盒子裏有黑棋子,也有白棋子。

師:也就是說,這次摸棋子出現了兩種可能。可能是……(生齊答),也可能是……(生齊答)。

(設計思路:通過“生猜師摸”的摸棋子游戲,很容易就達到師生互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玩中教會學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表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一活動喚起了學生對舊知的記憶,爲學習新知埋好伏筆。)

2、活動二

師:下面老師再改變盒子裏黑、白棋子的數量,變爲7個黑棋子、1個白棋子,我們看看,是摸中黑棋子的次數多,還是摸中白棋子的次數多?

(生舉手回答,進行猜測)

師:想不想自己摸棋子來驗證猜測?

生:(幾乎異口同聲)想。

師:那我們以“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來完成學習任務。

(出示“小組合作”的操作步驟)

(各學習小組摸棋子、統計、討論。教師巡視學生實驗結果。)

師:請組長彙報小組交流情況?

師啓發學生總結規律:通過剛纔的實驗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指名回答)

(設計思路:對兒童來說,概率知識是很有吸引力的,動手收集數據的過程常常體現爲令人愉快的遊戲。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在親歷、體驗的過程中感悟、體會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學習的形式既能發揮集體的智慧,又能展示個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環節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使他們體會與他人交流的快樂,同時促進學生性格的完善與發展。最後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規律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即時練習。(課件出示)

箱子裏裝着10個紅球,2個白球。小明從箱子裏摸一個球,摸到的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球,摸到()球的可能性更大。

想一想:從中摸一個球,

⑴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紅球,應該怎麼辦?

⑵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白球,應該怎麼辦?、

⑶要想經常摸到紅球,也就是紅球的可能性大些,應該怎麼辦?

⑷要想偶爾摸到紅球,也就是紅球的可能性小些,應該怎麼辦?

⑸要使摸到紅球、白球的可能性一樣大,應該怎麼辦?

(指名口答)

(設計思路:由形象的遊戲活動過渡到抽象的語言表述,檢測了學生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引入詞語:經常、偶爾,滲透語文知識加強學科整合)

(三)例2的教學。

1、情景引入

師設計一個小故事引導學生猜猜誰中獎的可能性大

大家先猜然後進行驗證。

老師和一名學生配合搖20次轉盤,一名學生記錄統計,其他觀察、監督,把得出的結果填課本上。

師啓發學生總結規律:老師轉到哪兒的可能性大,哪兒的可能性小?爲什麼?

生:轉到小羊的可能性大,轉到小豬和小狗的可能性小。因爲小羊的區域多,小豬和小狗的區域少。(答得好發獎品書籤)

2、知識拓展

師:“如果讓你用這個轉盤設計搖獎活動,你想讓獲獎的人多一些怎麼設計?想讓獲獎的人少一些怎麼設計?想讓獲獎的人數和不獲獎的人數差不多怎麼設計?

生1:我把區域大的設爲中獎區獲獎的就多些。

生2:我把區域小的設爲中獎區獲獎的就少些。

生3:我把兩種區域設爲一樣大,獲獎機會一樣多。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繫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可能性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從轉盤遊戲到搖獎設計,讓學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驗可能性。)

3、書面練習(課件出示)在圖1、2、3中,

1、轉動哪個轉盤,指針落在A、B兩個區域的可能性一樣大?

2、轉動哪個轉盤,指針落在區域A的可能性很大?

3、轉動哪個轉盤,指針落在區域A的可能性很小?

4、轉動圖4的轉盤,指針有可能落在()區,有可能落在()區,還有可能落在()區,落在()區的可能性最大,落在()區的可能性比較大,落在()區的可能性最小。

(設計思路:學生已有了“可能性大小”的初步認識,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記憶。本題也是《標準》小學三年級學段安排的“概率”學習內容的綜合練習。)

五、說規律總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按照新課標要求,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總結規律,說出規律。既鍛鍊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不確定現象》

一定,可能,不可能

多:可能性大,少:可能性小

(設計思路:本課的板書,主要圍繞教學目標,顯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本課重點,雖很簡練,但通過板書能看出本課所講的所有內容。)

大學說課稿 篇10

本次體育課的性質,是一堂實踐綜合課。教學內容包括兩個部分。其中,新授的內容是正面雙手墊球,課課練內容是中長跑耐力練習。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程序等6個(手勢)方面來說本次課。

一、說教學指導思想

1、說教學對象與學情分析

這是一堂45分鐘的課,他們身體的協調性較差,好勝心強、耐力素質好、接受能力強。

2、說教材分析與教學重難點:

本次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社《體育與健康》,第七章的內容,墊球是排球三大技術的首要環節,學好墊球,會爲以後學習傳球和扣球動作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是墊球動作的手臂手型,以腳蹬地爲主的全身協調用力(側面示範)。教學難點是也手臂的手型、用力源點即上下肢的協調用力;中長跑中的身心極點的處理。

3、說教學程序(教學方法)

首先,由我集合整隊,師生問好。宣佈課的內容。把學生分成四路縱隊進行慢跑熱身,每組小組長帶領成員,在上課區域自行設計進行慢跑路線。教師提示有蛇形、方形、不規則形、也可以是場地上的線條等。總距離約300米,時間爲3分鐘。

二、我安排了七節雙人徒手操

1)雙人拉鋸練

2)雙人壓肩

3)同時蹲、起;一蹲一起;

4)拉手側邁步(配口令,示範一下);

5)拉手繞圈(兩個字的要求:動作慢、距離遠);

6)背靠體轉擊掌(不擡腳掌,口令逐漸加快速度,示範一下);

7)互背各三次時間約爲7分鐘。

這樣做的理由有二點:

1、充分活動開各主要關節和肌肉,防止受傷;爲學習技術動作創造更好的身體條件。

2、給學生一定自主學習空間,改變單調乏味的跑圈模式,這也符合小場地上大體育課的中國國情。

進入基本部分

調整學生隊形,(做手勢)教師站中間,學生站兩邊。教師說明今天要學習的動作名稱:正面雙手墊球。然後做完整示範,這樣做的理由是根據心理學家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運動技術在學習初期,學生是通過視覺的觀察與模仿來建立動作表象與動作概念的。所以,我在示範與講解時,只注重動作重點與關鍵環節(整體方向結構與順序),不會強調動作的細節與局部問題。

對此,我這樣講解:

1、強調手型與接球部位,對於手臂的要求:六個字,三個詞(壓腕、夾臂、頂肘)。

對於擊球部位容易出錯,我用圓珠筆標註一同學手臂的正確部位打“√”錯誤部位打“×”。

2、強調發力點:力來自於腳蹬地,手是平動,而不是以肩爲軸的轉動。採用這樣一些輔助練習:(邊示範、邊喊口令一蹲一起徒手練習,先原地、),約15次熟練後,基本定型,再行進間一步一動練習,練習次數約20次。

第二步:用重複練習法,擊固定球練習(10次一換)。一人持球於腹前,另一人做原地擊球動作,注意感受擊球部位,和正確的發力順序。第三步:用合作學習法,拋接球練習,兩人一組,一人拋,一人墊(10次一換)。

本次課又只是3次教學的第二次,況且學生一般都很着急完整練習,只練徒手或輔助練習,學生會覺得枯燥,所以,用嘗試教學法,讓學生兩人對練,提高積極性。)教師巡迴指導,糾正,如果遇集體犯錯問題,就口哨召喚學生,停止練習,靠攏糾正後再分散練習。時間約爲22分鐘。基本部分的複習內容是中長跑量大,枯燥。學生不喜歡。但它反映的是人的心血管能力,是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因此,老師用鼓勵性的語言學生提高心理極點:“這個時間你們一定能行的;你們盡力了就是好學生。”再教授一些克服生理極點的技巧。如:1)調整呼吸,2)加大擺臂幅度,3)減小步長等等。

我的具體做法是,設計一條安全的校園路線,利用環境變化,轉移注意力,降低疲勞感。男生約爲1500m,女生爲1200米。在學生必經點的2/3處,設置未知的驚喜(展示明星圖片)。我這樣做的理由是:依據心理學家托爾曼的認知論,讓學生事前知道有獎勵而不知道獎勵的結果,使學生有一種未知的誘惑,從而更好的完成練習。

三、結束部分

做拍手,拍臂,拍腿,抖臂,抖腿放鬆操,一邊做一邊說肌肉名稱。

教師作總結,鼓勵,表揚跑在前面和盡力的同學。

5、通過教學程序擬達到以下目標:

5.1參與目標:新課程理念要求,爲了一切學生,我們絕不拋棄任何一名學生。所以,要求100%的學生參與到運動學習中來。

5.2技能目標:約80%的學生能初步掌握與體會動作;50%的同學能基本掌握墊球技術,長跑優生,男、女同學應該在6分鐘內跑完。

5.3情感目標:本次課,通過雙人徒手操、明星圖片給予新鮮感,調節學生的情緒,刺激學生的情感,克服生理和心理極限,鍛鍊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

整堂課負荷強度由低到高,因爲有什麼內容,什麼順序,所以心率控制在110-130次/分。練習密度約40%。

大學說課稿 篇11

一、 教材分析

《禁止通行》這一課是河北大學出版社《信息技術》小學版第三冊第9課。這一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原有Word基礎上的再提高。根據教材的目的和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利用繪圖工具直接繪製圖形,學會組合圖形。

能力目標:

能對圖形進行基本操作,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學會自學的方法。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鼓勵學生與他人合作、互相啓發、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重點:

繪製圖形並調整圖形。

教學難點:

對各種圖形進行組合以及取消圖形組合的操作。

二、學生分析

五年級小學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徵:好玩、好問、好奇,雖然他們對理論性強的知識點不易理解,但是對具體的操作較容易接受,對通俗易懂的語言比較容易理解。在學習本課之前,他們已經學會插入文本框、並對文本框進行修改。

三、教法與學法指導

本課綜合選用講練結合、啓發式教學、演示法等教學方法,以啓發式教學法爲主,把“自主學習——嘗試”的思想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明確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現方法、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信息技術學生操作性很強的特點,在講完一個知識點後,及時練習,以鞏固所學內容。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學生思考和實踐操作,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小組合作來解決自己所碰到的問題。本課教學中,力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激發他們積極參加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媒體準備

1做好的“禁止通行”“注意危險”答題板。

2、計算機教室教學軟件、課件、屏幕錄像軟件

五、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中,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爲以下幾個階段: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首先我用幻燈片出示一則關於交通事故的資料,用來說明交通標誌的重要作用——交通標誌被稱爲“永不下崗的交通警”。此設計用來引出本課的課題以及明確學習任務。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1、出示做好的答題板,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禁止通行答題板中有哪些圖形元素?引導學生示例1是由圓、虛線、文字三個要素構成的,接着提問:這些要素應該用哪些工具來完成?這些問題的設計目的即是留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間。

2、根據學生的分析和討論結果,教師提出製作要求,接着演示給學生看,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操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巡視,及時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

3、製作“注意危險”答題板是上一活動的提高。首先讓學生對比兩個標誌,填好對比表。學生質疑,然後進行討論:中間的黃顏色是怎樣填充的?怎樣添加那個大大的感嘆號呢?怎樣調整它的位置呢?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對對新事物會有很多疑問,我讓學生自由發問所碰到的問題,並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解答。這些環節的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有利於突破重難點。

4、爲了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讓學困生也學會製作方法。我在演示的同時用“屏幕錄像專家”將演示過程錄製下來傳送到學生機端,以供他們自主學習,學會自學方法。

(三)練習鞏固、體驗樂趣

這一環節我設置兩個任務:

第一、讓學生把兩個示例再做一遍並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夾中。

第二,任選“大顯身手”中自己喜歡的標誌做一做。

這樣的設計能鼓勵學生將自己探索到的知識和通過自學得到的知識主動運用到新問題的解決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編輯能力。我相信,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基本上可以完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掌握圖形繪製的方法和技巧。

大學說課稿 篇12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編實用英語》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精講課文部分,課文的題目是:Different Attitudes to Gift Giving.在此,我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授課心得,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包括五部分:教學計劃及大綱要求,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生學法以及教學的實施和過程。

第一部分是教學計劃及大綱要求:

其中教學計劃爲:每單元精講閱讀部分第一篇課文,課時是兩課時時間,總計90分鐘。需要完成的內容是全篇課文的講解及相關習題的練習。大綱的要求是:閱讀作爲外語教學訓練的歸結,通過閱讀開拓學生眼界,進一步提高語感和交際能力,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充分的條件。我對大綱要求的理解是重點要放在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大學的學習,不同於初高中的學習,畢業後很多學生要面臨工作,培養學生快速自主的學習能力就是培養學生職場最核心的競爭力,因此引導學生自主獲得信息,找到文章重點是本課設計的重點。

第二部分是教學目標: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中最基本的是知識目標:學生能掌握基本的詞彙,句子結構,相關語法,能夠理解文章意思 ,瞭解相關文化信息。

二、更高一級的目標是能力目標:

1.激發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文化的興趣,任何學科的學習都要以興趣爲基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相關的文化對興趣的培養,英語文章的理解都大有幫助。如果考試中的閱讀理解是同樣的難易程度,但一個是考端午節的文章,一個是考狂歡節的文章,相信學生一定是第一篇文章做的效果好,因爲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相關信息,而對西方的狂歡節學生知之甚少。因此,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對應試,尤其是閱讀部分的得分,會有很大的幫助。

2.培養學生理解英文文章,快速準確獲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學生畢業後面臨工作,職場不同於學校,如何快速的獲得信息,學會相關工作流程是職場必備的素質,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着重培養學生在短時間之內理解文章,找到文章重點的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這是我們大學教育的教學中重要的一項教育目標。

3.學習文中地道英語句型的寫法,完善寫作能力。英語文章的講解初高中就有,但側重點應該是不同的,大學階段不應僅僅把閱讀的教學重點放在意思的理解,和單獨詞彙的使用上,要讓學生學會模仿學習文章中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寫出地道的英文句子。這是對大學英語中閱讀教學的更高要求,這有利於學生英語水平得到質的提高。寫作能力在職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本的能力之一,雖然寫作在聽、說、讀、寫、譯中是難點,但只要經過不斷的模仿,練習,學生能夠寫出標準的清晰的英語文章,相信這對學生步入職場會有很大的幫助。

4.靈活運用所學詞彙。這要求學生不僅知道詞彙的意思,而且可以運用到實際英語交流中去,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運用到自己所寫的文章中去,很多學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背了很多的單詞,但最後考試的時候,寫作部分卻很多詞不會寫,原因就是平時對詞彙的運用掌握不好,只知道意思,不會運用,因此會再多的詞彙,不會使用,也是白費工夫,在教學中,老師要多給學生舉例,讓學生自主模仿、學習詞彙的使用,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詞彙的理解及運用。

三、最高一層的目標是素質目標:不同國家,習俗不同,應當尊重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學到相關禮儀,瞭解其他國家文化的同時,取其精華,弘揚發展本國文化。

第三部分是教學方法:

適用於本課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教學法,任務教學法,舉例教學法及提問啓發法。

1.講述教學法:這是所有學科授課過程中最根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教學法,英語區別於其他學科:要求部分內容英文授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意識到如果整節課都是英語授課,會有部分學生聽不明白,因此在文化背景介紹時會使用英語,配合多媒體教室中PPT的播放,將英文介紹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理解相關內容,但在重點語法、句型的講解中一定採取中文授課,要給學生講清楚講透徹,語言要具有啓發性。

2. 任務教學法:在學習文章之前我都會先提出相關的問題,並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先閱讀一下整篇文章,找到相關答案。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夠快速進入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快速獲得文章信息,理解文章大意,也劃出自己不會的詞彙,不理解的句子,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 舉例教學法:英語學科的教學是語言的教學,英語作爲第二語言,學生必須有模仿學習的過程,因此舉例教學對英語教學非常重要。老師要列舉英語句子,告訴學生語法詞彙的用法,並及時給出中文句子,讓學生模擬的寫出英文句子,讓學生學會運用。

4. 提問啓發法:這個教學方法要貫穿於整堂課的教學中,要啓發式的教學,隨時提問學生,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補充並糾正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運用這個方法有效的增加了課堂中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同時,提問的方法也很多,可以是口頭提問,也可以以書寫的方式提問。以前在講課時我存在的問題是課文講的很詳細,但課後練習講的不到位,學生練的很少,在督導老師的提議及啓發下,我改進了教學方法,在課後習題的練習部分,請學生到黑板寫答案,這樣我可以直觀的給學生訂正語法,詞彙甚至是單詞拼寫上的錯誤,同時會叫到不同班的學生,可以說是小型競賽的方式,這助於學生對習題部分增加興趣,準確獲取答案。同時,英語的教學目標還與A,B級考試相關,因此在我講完文章後,會讓學生做一篇A,B級水平的閱讀理解,我會提問答案,及提問相關句子的理解,經過教材中整片文章的學習,學生再去自己做A,B級閱讀題,都會感到得心應手,這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成就感,也將A,B級考試恰當的融入課堂教學中。

第四部分是學生的學習方法:

配合教學方法的實施,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以討論,回答問題,完成任務等方式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啓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到相關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學生應試與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其中討論的環節我會運用到文化背景的介紹環節中,讓學生討論自己地區的文化習俗,並交流他們所知道和了解的其他國家文人習俗,提高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當然學生學法的重點也是要放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第五部分是教學的實施和過程,以下是我對本堂課的設計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通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問題爲基礎,以能力、方法爲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爲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大學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我教的這門課程是根據國家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要求,從目前高職高專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精選國內外的文學名篇,爲學生提供閱讀欣賞並進行素質教育,鍛鍊學生的讀、寫能力,增強高職高專的綜合人文素養,提高我校學生的實際語文能力。

第一是適用性

當下的大學語文教材,有的過於簡單,重複學習高三的語文課程;有的則拔得太高,是一種脫離課堂教學具體情況的課外閱讀。針對這兩種情況,我們優選了這本教材,在選錄方面,側重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高職語文教育的良性發展,優選具有高職特色的文章。做到選文經典、古今結合、中外兼顧。 第二是創新性

前六個單元一改以往的“以史爲線”或“以文體爲線”,而是“以主題” 爲線索,按照篇章的主題思想進行章節的劃分,主要圍繞語言的應用,對生命的思考、對理想的探索、對社會的反思、真情的流露及智慧的整合。既富有廣度和深度,又注重文章內容和社會生活相貼近,提高學生的素質、陶冶學生的情操。高職大學語文不能像普通高校大學語文那樣,較爲全面的學習教材中的知識,所以我們對教材進行了刪減,選擇與職業院校學生聯繫密切的課文,如《我的母親》與《我們因你而驕傲》這兩篇課文,針對現在的九零後一代不懂得感恩,我們就從兒子對母親的感情與父親對孩子的感情兩個方面入手,學生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的情感維度。同時我們選拔了一些好的篇章,提供給學生,讓其閱讀。我們都知道一定的閱讀是必須的,它雖不能改變命運,但是卻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豐富思想、提高認識。這門課就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我們職業院校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大學語文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綜合性最強的課程,許多篇目集文、史、哲及藝術於一身。因此,大學語文理所當然地成爲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的基礎課程和重點課程。針對職業類院校的特點,我們改變以往大學語文作爲輔助性工具的地位,而將我們的知識體系與專業課融合在一起,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從而使我們學校的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崗位,都能成爲第一流的人才。

(一)注重知識的傳播(知識目標)

我們的學生在高中都極爲系統的學過語文課,在語文課中識字、語法、詞彙、修辭、與相應的文學知識都接觸過,故在我們開設的這門語文課中,我們協助學生學習相應的古文、現當代文,以及教育意義極強的新篇章,讓學生從人文角度 掌握新的語文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吸取新的養分。從人文素養進行單元劃分,這顯然無論是理解還是記憶都比大篇幅的學習詩歌、戲劇、現代文及按文學史進行梳理的方式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注重各種能力的培養(能力目標)

首先就鑑賞教學而言, “大學語文”絕不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繼續。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來講,必須注重鑑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習理論的最終目的是爲了運用。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自動自覺的應用到社會實踐中,應用到生活中。

其次從寫作能力的提高來看,高職大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賞類文章的創作,而是指針對專業、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種寫作實踐,如應用寫作。寫作能力是當今人才必須亟待加強的,大學寫作應以立足於學生已基本具備的寫作知識和寫作能力,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寫作理論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強化思維訓練,提高學生對寫作材料的蒐集、處理能力;並從文體學角度把握不同文體特徵,以具備常用實用文章的寫作能力。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應體現在具有文體感的文章的寫作上。

(三)注重高職大學語文的道德教育(情感目標)

高職院校是培養的人才,不是機械的只懂得課本知識,而不會實踐操作的大學畢業生。 我們這門課程具有無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傳佈、道德薰陶與思想教育的功能,這種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說教,而要使學生在各個經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其愛國情感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課程中,這種功能從實現的途徑來看有三種情況:第一是通過大學語文教材的

內容以及在語文課程與教學中對它們做出的闡釋、評價,或者說,是閱讀什麼、寫什麼、聽什麼、說什麼中的“什麼”來進行的。第二是通過語言本身,語言就是對“人的精神教育”,文即是道,語言本身內蘊着思想、人文、德育、態度。第三,技能中也包含着“德育”、“思想”、“人文”、“態度”。對於他人的作品,哪怕主張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無誤地理解,養成這種包容的態度,就是國語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總之,大學語文課程所灌輸的人文精神,所培養的各種能力都體現了職業教育對學生素養與能力培養的要求。

三、說課程實施

我主要從兩大方面來講解:

一是教法,由於高校的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僅靠在有限的課時內學好語文是件困難的事,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應該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在同一個班內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程度的學習要求,給予各類學生不同形式的輔導,從而使各類學生分別在各自的起點上選擇不同的速度,獲取數量,層次不同的知識信息.(學情) 在教學中,我力求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從某種意義上把“接受型教法”轉變爲“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密切聯繫實際生活,做到課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語文,從而真正落實語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我校學生大部分都屬於思維比較活躍的類型,枯燥無味的課堂只會讓他們感到厭煩,老師一味的向他們灌輸知識,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爲此,我重點設置了以下幾種教法:

情景設置法—激發興趣,逐漸深入。

提問法—逐步引導第一文庫網,逐漸深入。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二是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啓迪心智、感悟沉澱的四種境界。在學法上重點採用了:

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關於《孔子論修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孔子論修身》這篇課文的教學,一說教材,二說教學目標,三說教學重難點,四說這節課的教法與學法,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教材的第三單元的一節課,入選本單元的課文,大多講的是古今中外知名人士的博大理想與志趣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操。從不同的體裁入手,有的文章簡潔而意味深長,有的文章則節選自文人的精品之作,情感真摯,催人向上。而《孔子論修身》這篇文章,作者總結了自己的對修身的不斷求索,要想修身,必要內省。又通過與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所應具有的風範、氣度、胸懷和表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亦能借此自省,從而在人文素質方面嚴格的要求自己。

(二)教學目標

我將教學目標具體分爲三個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着重理解課文中關於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

2.人文目標:準確理解課文中孔子關於修身養性的基本觀點、主要內容和修身的方法,進一步瞭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強自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修養。

3.情感目標:瞭解、借鑑課文中“內省”“忠恕”“誠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貧樂道、信念堅定、胸懷坦蕩、注重自省的崇高風範,提高自我修養、道德完善的自覺性。

(三)爲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教學重難點定爲:

重點理解課文中關於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蕩的胸懷。將文言語句的翻譯、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歷史的侷限等等作爲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中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造的過程,爲此,我主要採納以下教法:(幻燈片) 朗讀探究法

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法。

同時將創設情境法、指導學生自學法、運用遠程教育資源法及想象體驗法作爲輔助教學。

2.學法

我們的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充分感知大學語文的培養目標,主要用了以下學法:(幻燈片) 質疑提問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朗讀理解法

四)教學過程

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品味、感悟,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出難點,教學程序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幻燈片)

1.激情導入,誘發興趣。

2.指導方法,協助理解。

3.討論交流,重在激勵。

4.直奔重點,集中理解。

5.品新內化,拓展延伸。

一是激情導入,誘發興趣。在深入主題之前,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好知

識的銜接,我先給學生看一段有關孔子的短片,“看與思”相結合,提出問題:“能談談你對孔子的理解嗎?”從而自由進入學生討論,進入了課文,再順勢而導,“談談你對《論語》中的某句話的理解”,讓學生放開了講,我適當的加以引導、點撥、提示。

二是指導方法,協助理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這種需要尤爲強烈。爲此,在課堂上,我首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幫助學生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接着將進一步的翻譯與理解交給學生,在這裏,我只是輔助學生,把主動權教給學生。針對個別難理解的語句做重點的點撥。

三是討論交流,重在激勵。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進行討論、交流,進一步理解孔子關於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提高完善個人道德的自覺性。這時教師參與其中,但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而是重在激勵、喚醒。之後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這時老師要對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分步處理。

四是直奔重點,集中理解。在這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帶領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我將課文劃分爲四個小節,要求學生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每一節的主要內容,而概括主要內容可在若干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形成比較準確、比較一致的意見。重點突出修身的方法—內省。孔子十分強調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以“仁”爲最高道德規範,那麼怎樣實現“仁”呢?孔子說“爲仁由己”。也就是說要實現“仁”,還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質就是不斷進行內心反省的過程,孔子稱之爲“內自省”、“內自訟”、“躬自厚”、“求諸己”等。

2.接着我要求學生用白話的形式將內省部分表述出來,從讀到寫,從寫牽引,這樣讀寫牽引法的運用,讓學生對修身的方法理解的更加透徹了。

3.通過反覆閱讀挖掘修身的主要內容,這個層面師生共同交流,得出結論。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文,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時間,所以,一方面我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有深刻的體會,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而共同探討重點句子,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既有利於解

決重難點,也體現了互動性。

五是品新內化,擴展延伸。

既然是內化就要對文章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我們的課堂之外,爲此,我設計瞭如下幾個方面:

1. 參照現代文中修身養性的描寫,結合這節課的內容,寫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你對加強個人修養的認識.

2.結合實際談談,在當今這個時代,孔子有關人格修養的這些論述今天是否還有借鑑的意義?談談你會做些什麼,怎麼做,加深學生對《論語》修身思想的認識及其現代價值探討,從而讓學生真正在生活中學語文,真正在生活中用語文,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節課的內容,板書設計上我力圖遵循: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突出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孔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要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修身爲第一要。孔子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而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要努力觀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獲取高深的知識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學問和智慧,就能心誠意實,言行一致,即使無人在時,也照常遵守道德準則,保持情緒平穩,平常心,沒有憂患,很好地修身。

大學說課稿 篇1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參加今天的活動。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零食大學問》。下面我從選題的由來、活動目標、活動過程、活動效果、活動後的反思五個方面向大家介紹。(首先我說一下本次活動選題的由來)

一、選題由來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爲核心的實踐性課程,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由於家長對孩子的寵愛,大多數學生都有零用錢,學校周邊又有很多的商店和攤點,因此很多學生上放學時喜歡購買零食。有些零食純屬三無產品,無質量保證,嚴重危害孩子的身體健康。如何能夠讓孩子對零食安全知識有一定的瞭解。我認爲最佳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調查活動中“自我醒悟”,在“自我醒悟”中實現“自我轉變”。發現零食的危害、飲食的誤區,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首先,要讓孩子們明白什麼是零食?零食,顧名思義,就是正餐以外的食物,對於正餐而言,它起着一種額外的輔助作用,在提供營養方面,也扮演着額外的輔助角色。那麼零食到底該怎樣吃?對孩子們來說就十分重要。所以,我決定以“小零食大學問”爲主題進行全面地深入地調查研究,以此來使學生對零食安全知識有一定的瞭解。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使學生對零食安全知識有較全面深入的瞭解。

2、在實地調查、收集資料過程中,提高學生根據需要收集、處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小組實踐過程中提高與人交往及小組合作能力;通過整理調查結果,進一步提高總結歸納的能力。

3、通過活動,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活動過程:

活動時間:15天左右

階段一:確定活動主題

1、確定子課題

針對放學後,我班班長常發現校外的小賣部裏總是擠滿了同學,爭着購買各種各樣的零食,這存在很大的健康隱患。於是,我建議她把這情景拍下來,再組織大家談論,關於“吃零食”你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什麼?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板書:

零食的營養、零食的危害有哪些方面、研究零食配料、零食怎樣吃才健康、有益零食有哪些……

教師協助學生提煉出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作爲活動研究的子課題

(1)吃零食的原因、現象

(2)零食的危害

(3)研究零食配料、食品添加劑

(4)研究發揮零食的營養與作用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吸引學生探究慾望,孩子們帶着濃厚興趣投入活動,效果將非常顯著。每個學生都有買零食的經歷,他們有很多話可說。討論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確定活動主題。學生所選擇的話題是他們所感興趣的,自然興趣高漲。但是由於學生提出的部分問題是重複的,我指導他們將相同的歸成一個大主題,最終確定了四大研究主題。

2、成立活動小組

爲了活動的有序進行,教師根據學生的愛好特長,指導學生組建高效的活動小組。小組的組建依照自願原則,小組中都要有組織能力強、擅長操作電腦、擅長溝通交流、擅長概括記錄的同學,同時兼顧男女搭配、互補原則。小組成員自主推選小組長,進行活動分工。

3、制定小組活動方案

爲了活動的順利進行,在活動開始前,各組根據實際情況,在組長的帶領下,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方案包括“活動成員”(成員、分工)“研究內容”(題目、內容、活動主要方式、具體安排、可能遇到的困難)。

例如:“吃零食的原因、現象”這一小組的分工就特別明確,首先該小組成員集體討論出該活動的實施可以藉助問卷調查形式,我對他們的點子給予很大鼓勵。接着該小組開始確定問卷調查的題目,但是孩子們設置的題目有些重複。教師適時指導,對他們設置的問卷題目挑選出有價值的問題,並鼓勵他們完善該問卷。兩個同學負責印刷問卷,幾個同學負責在校園進行問卷調查,兩個同學負責拍照、錄像。在制定計劃時,教師給予適當點撥和指導,關注方案的可行性,要求組員之間既要有分工,更要有合作、互補,體現團隊精神。另外,特別強調在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設計意圖】

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制定出了完整的活動方案,詳細的方案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揚長避短,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用武之地。

階段二:實施階段

1 、各活動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按照制定的計劃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同學們有的到超市查看各類零食袋的包裝、有的到圖書館、網上查詢資料,有的採取問卷形式進行調查、有的收集新聞事件。

例子(1):“吃零食的原因、現象”小組,該小組的同學通過問卷形式隨機採訪學校其他年級的學生。這次活動剛開始採訪就失敗了,學生很掃興。我就幫他們分析原因:第一、時間點不對,他們在入學時間點進行採訪,大部分受訪者不願遲到或怕影響值日,不願停留接受問卷調查。我指導他們將調查時間調整爲課間十分鐘或者下午放學後;第二、他們設計的問卷過於籠統,問題很模糊體現不出問卷的意義。在老師的指導點撥後,他們改變訪問時間,對問卷中的問題進行細化,提的問題更有針對性了,達到了調查的目的。找到原因後,學生的第二輪問卷進行得十分順利。

例子(2):“零食的危害”小組,該小組的同學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部分成員收集近年來吃零食造成的危害事故新聞;部分同學收集零食生產作坊圖片事例;部分成員採訪專業人士吃零食有哪些危害;並讓組裏擅長記錄的成員做好材料記錄,拍照記錄。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們調查的動態進展情況。不定期地舉行階段交流,確定下一步的調查方向,使研究的內容更清晰、更具有條理。

例子(3):“研究零食配料、食品添加劑”小組,該組成員親自到超市選購零食,認真分辨食品外包裝上的配料,找找是否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在實踐中學會選購衛生的,健康有保障的食品。該環節中,我提醒學生上網查查對人體有害的食品添加劑有哪些,它們對人體到底有什麼危害。收集零食種類包裝袋、提醒小組成員,不僅要到超市考察,不妨再去學校周邊商店或小攤考察。對比這些地方的零食有什麼不同?

例子(4):“研究及發揮零食的營養與作用”小組,該組成員共同製作出一張資料收集填寫卡。有的收集對人體有益的零食種類,有的研究這些零食對人體哪些方面有益,有的研究制定出哪些時間段吃零食最好,有的成員制定出每週健康零食食譜。在該小組活動中,教師提醒學生,要注意收集、保存、整理資料,而且要隨時記錄。

【設計意圖】

綜合實踐研究過程是學生的觀察、思考、訪問、實地考察、交往等能力綜合體現的過程。以上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學會了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鍛鍊了能力;讓學生學會了與人溝通、交往、合作,提高了綜合素質,這正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終極目標。

階段三:交流活動成果

交流課上,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調查結果。有的口頭彙報調查結果,有的將本組調查成果整理出來,用手抄報的形式進行宣傳,有的展示調查問卷表,有的同學結合小零食大學問的主題表演了食品健康歌,還有的小組寫下了較爲完整的調查報告;有的小組爲了宣傳共同合作寫出倡議書……零食危害組召開了一場“零食好與壞”的主題辯論會。教師在小組交流過程中提醒學生認真傾聽,並注意捕捉學生彙報過程中展示出調查中的閃光點,如合理的分工,問卷設計的明確、針對性……並及時給予肯定,這其實也是對活動方法的指導。在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收穫、體會,反思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的方面。彙報結束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評價,評價從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綜合評價這些不同角度,對學生的參與熱情、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合作意識、活動效果、成果展示等方面進行評價,多激勵,多表揚,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設計意圖】

成果交流展示的方式多種多樣,這是每一位學生辛勤付出後的收穫時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將探究的結果呈現給大家,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相關知識,瞭解更多的探究方法,學會評價、學會反思。

四、活動延伸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我們意識到零食安全的重要性,思考?我們還可以研究什麼問題呢?如何宣傳這些知識?我們該怎樣選購零食?什麼樣的零食是安全可靠的呢?一個又一個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請你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和同學們一起研究吧!

【設計意圖】

“從問題中來再回到問題中去”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旨,教會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關注生活,學會發現問題,並運用掌握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繼續探究,提高解決能力的辦法。

五、活動後的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促進了學生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參加了綜合實踐活動,從中獲得了豐富的活動體驗。動手操作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在探究和實踐中,學生的健康意識得到了增強。在活動中我們深深感到:

1 、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絕不能越俎代庖,而應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幫他們一把,扶他們一下。

2 、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利用身邊的資源,爲自己的學習服務。

3 、活動要重視實踐過程,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及獲得經驗。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採訪時不夠大方得體,抓不住問題的關鍵,過程的記錄還不夠詳細等等。這些方面還有待於在以後的實踐活動中加以改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