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孝道心得體會2000字小學大綱

本文已影響 2.72W人 

常言說“百善孝爲先,孝爲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礎、道德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精神動力。下面小編收集了孝道心得體會範文,供大家參考。

孝道心得體會2000字小學

  篇一:孝道心得體會

幾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說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後世也出現了“百善孝爲先”的俗語,孝父母,感懷親恩,懷家報國是我國的優良的民族傳統。史學家錢穆先生說的好,“育的第一任務,就是要這一國家這一民族裏面的每一份子,都能來認識他們自己的傳統。”成爲孝順之人,懂得感恩,家和才能萬事興,社會才能和諧樂美。 一個偶然的機會,買到國學大師翟鴻燊《問孝道》的這本書,當看到翟鴻燊老師講到孝順父母一段時,我流淚了。流淚是因爲我愧疚、流淚是因爲突然覺得我們失去了很多??

“第一孝道”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誤解了,看到這本書才恍然醒悟,“孝順不僅僅是扔幾個錢就叫孝”。當我們閉上眼回想這幾年,給自己一點時間來重新認識自己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很愧疚、我們得到的同時卻失去了很多更重要的東西。翟鴻燊老師所寫到的《父母給兒女的一封信》,讓我記憶深刻,信裏這樣說道:

“我們都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們,請你們做兒女的理解我們,對我們要有點耐心,不要嫌我們終日嘮嘮叨叨、前言不搭後語,其實還不都是爲你們好。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當我們吃飯漏嘴的時候,把飯菜留在衣服上時,千萬不要責怪我們。請你想一想:當初是如何我們把着手,給你們餵飯的; 當我們大小便失禁的時候、弄髒了衣服,不要埋怨我們遲鈍。請 你想一想:你們小的時候,我們是如何爲你擦屎擦尿的,

當我們說話忘了主題,請給我們一點回想的時間,讓我們想一想再說。其實談什麼並不重要,只要有你們在身邊,聽我們說下去,我們就心滿意足啦!

孝敬並不是物質和金錢不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時常牽掛着我們就行了,飯後給我們老兩口端杯熱茶,陽光燦爛的日子,陪我們出去散散心和鄰居聊聊天,等你們結了婚、生了孩子,帶回家常讓我們看看就開心。

當看着我們漸漸地變老直到彎腰駝背、老眼昏花的時候,不要悲傷,這是自然規律使然。要理解我們,支持我們,當初我們引領你們走上人生之路,如今,也請你們陪伴我們走完最後的路,多給我們一點愛心吧!我們會感激,回饋你感激的微笑。這微笑中凝聚着我們對你無限的愛。”

看完這封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深思。 想想我們從小到大,我們還能記得童年的夥伴嗎?能叫得上名字的有幾個?我們的班主任是誰?過年過節我們給他們一句問候嗎?是誰給我們上的人生的第一堂課?有印象嗎?走向社會之後生命的貴人是誰?曾經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給我們幫助的人對他們有過回報嗎?對他們有過問候嗎?忘了嗎?我們知道感恩嗎?過去如果我們都沒有做到,那就從現在開始,首先是對父母的愛,然後把對父母的愛擴大到兄弟姐妹,再擴大到朋友。這就叫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有句歌詞是“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多大,都不要忘了咱的爹和媽”。的確,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又何談兄弟姐妹和朋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 “人世間最不能等的是什麼?莫過於孝敬父母。孝順不僅僅是扔幾個錢就叫孝”這是我看翟鴻燊《問孝道》中感觸最大的內容。翟教授講到: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一件事就是孝敬父母,我這才如夢方醒,覺得自己很慚愧,平時有時間寧肯上網玩遊戲看電視也不情願陪父母去嘮嗑,不由得讓我想起了電視上的一個公益廣告,一個老母親忙了一天做了一桌子的飯菜等兒女回來吃,可到吃飯的時候都打電話回來說:“忙,不回來了”,最後只有她一人孤獨的看着根本就放不出來的豪華家庭影院,廣告最後一句話讓我們深思啊!“忙!忙!忙!還是忙點好啊!”,總以忙爲藉口不去看父母,今天通過觀看翟教授的書,我認識到了自己以往的缺點和不足,爸爸媽媽辛苦一輩子,到頭來指望的不就是自己的兒女嗎?我現在不是天天在他們身邊了,平日裏更應該多抽些時間來陪陪他們,尤其是自己休息的時候。哪怕是陪他們吃一頓飯,在吃飯之餘閒聊聊天,能夠給他們捶捶背、按摩一下肩膀,我想他們也會很開心。如果我們作爲兒女的總是說工作忙,沒時間打電話,改天再打電話;沒時間回家,等到忙手上的工作再回。忙,心亡爲忙啊!父母還能等多少年?他們對我們的要求很簡單,有時想聽聽我們的聲音,有時想看看我們的樣子,從不奢求我們給予他們多少錢,多少禮物。但是現在的我們有時在盲目的追求物質財富卻缺失了精神財富,認爲打電話沒話說,回家沒有什麼好看,麻煩!所以扔幾個錢給父母就是孝順了。我曾經也這樣想過,過年過節給父母些錢,有時間給他們買些禮物,以爲這樣做就已經盡到孝道了,可以問心無愧了,現在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有多麼的無知。

行孝不能等啊!朋友們!其實“孝”最重要的不是物,而是心,不是看得見的東西,而是看不見的情感,讓我們重新認識“孝”字吧!讓我們時時刻刻記住:百善孝爲先,行孝不能等!別再讓遺憾和愧疚的淚水迷糊了你我的雙眼!

孝是我們一生的作業,需要學習,會孝爲智;需要溫習,樂孝爲高。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們作爲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自己做到及時行孝,也要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現在每天我都領着學生朗讀《弟子規》其《入則孝》篇,通過朗讀不少學生也在思想中深深紮下了感恩、行孝的種子,我想隨着時間的變遷,這顆種子遲早會生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的!

  篇二:孝道心得體會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忠孝”二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下,世人多以“治國平天下”爲人生的最終目標,而期間必以“修身齊家”爲根本。孝,便作爲修身齊家中最爲重要的紐帶而傳遞千年。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有大段關於舜行孝道的記載,舜爲“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舜的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並多次密謀,欲置舜於死地;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孝道,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以至於“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因此,舜二十歲便以孝而聞名,得到了堯的賞識。

他的故事,雖帶有神話般的色彩,作爲古代的明君,堯、舜、禹的文字記錄並不夠充分,而僅有的《史記》中的記載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明察秋毫、寬容博大令今人難以企及,但從文中不難看出,古人將孝道置於很高的地位,以至於對一個人品格的判斷,從行孝開始看起。

這也是儒家文化的一個的重要特點。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爲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

孟子極力推崇舜的孝行,提出:“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認爲,舜縱然難以企及,但亦是凡人,他的作爲是我們的榜樣,應該繼承發揚。

而孝道這一思想,則是孔子老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論。他在論語中多次闡釋了他對孝的見解,並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在宋朝,太祖皇帝提出要以孝治天下,而他的宰相趙普說要以《論語》治天下。

《論語》中說:

“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這裏講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仁愛的前提,如果一個人不行孝道,則更難以行仁愛,也難以尊重禮節。

我想:我們平日之所行所感,雖然常被教導要仁愛,要尊敬老人。然而何爲仁愛?便是對世人乃至自然生靈有一個真誠、寬容的心,而這份寬容從何而來?當是父愛深沉與母愛博大之影響。所以孝道是仁愛的根本。

而身處不同年齡、不同時空的我們也會對孝道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因爲我們會經歷一個變換的過程,即被施與愛到施與愛。年幼之時,我們被施與愛,被教導要行孝道,但我們所行的孝道必定是不完整的。我們會帶有完成任務的心理去對父母說感謝,或是替父母做家務,當然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就如孔子對子夏所說: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孔子的意思是:把食物讓給父母吃或是自己替父母做勞務,這是孝嗎?這並不算是。真正的孝是人內心深處的體悟與情感。當我們爲父母付出時,要真心真意不帶有完成任務的心態。而事實上消極的心態是很常見的,即孔子所說的“色難”。

但在特定的情況下,比如當孩子長大成人,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爲人父母之時,便會在撫養孩子時進一層體會父母之心。雖然我還未及此,但我認爲這個質變是一定會有的。

而以我所見,在歷經坎坷,事業已經成功之時,必是又有一個飛躍。子曰:“四十不惑。”男人四十是爲當打之年,事業、家庭都趨於平穩,但卻存在着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有兩點,一是父母步入老年,身體情況日漸衰弱;二是孩童身心成長進入重要階段,身心有童年向青春轉變。

我感嘆孔子老人家的話竟如此精闢,我雖只有二十歲,但通過對父母長輩的觀察,認爲這極有道理。這一時期的人應該已經經歷了一生所能經歷的大多數事情,他們對孝道的理解應該更加完整,在父母身體不好的情況下,子女爭孝也是一個正常家庭的普遍現象。

然而,我常想:行孝難矣!人與人是無法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我們的感覺不會一致,以至於子女不可能做到完全讓父母處於最自然的狀態。以我爲例,我的姥姥八十有九,身體已不能稱之硬朗,但仍負責、好動。她手不離家務,僅此一點就常被子女勸止,故常引起姥姥不悅。姥姥的思維是:儘量自己做事,能活動身子,更不麻煩子女。而子女的思維是:老人做家務容易傷身,令家人擔心。

難以評論這些想法的正確性,但按照孔子的說法,子女的想法一定是“不孝”的,但換個角度想,子女的想法卻是“合情理”的。孔子的理論更多是聖賢的君子之道,他的每一句話都沒有摻雜世俗的成見。而作爲普通人,受着各種利益關係束縛的我們自然是難以達到。但君子之道卻可以作爲我們追求的標準,正如各朝君主都以堯舜禹爲目標一樣。而當代社會,孝道的思想逐漸淡化,獨生子女家庭的出現使得子女爭孝的場景已不復存在,很多子女也淡忘了行孝的本質。這時,我們更應該反思,以先賢爲鑑:行孝,不僅是我們的義務,更是修身齊家的第一課。

孔子之後,孟子在其基礎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意思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這是一種博大的價值觀,由孝道而來,進而超越孝而深入了“仁愛”的本意。古之賢人如杜甫、范仲淹所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仁愛”的精華,流芳千古。大概我們的各種感情與意識,都可以在孝的思想中找到根源。這裏我並未過多瞭解,便不做闡述。

而我所見所感,無不感覺我的意志受父母影響頗爲深遠,即使離家求學,內心的原則依然不變。而我輩必將傳至與下一代,並不斷傳承。常思索人生含義而不解,最後草草作結,認爲人生便是在傳承中才見真諦。我給孝一個廣義的定義,便是:人類關係的神聖紐結,歷史中的根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